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六五0卷)  2002/03/1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650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類通十方」這一段經文,我們把它念一遍:

  【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,於世尊前入此三昧。如是盡法界,虛空界,十方,三世,微細,無礙,廣大,光明,佛眼所見,佛力能到,佛身所現,一切國土。】

  第十句『佛身所現』,清涼大師說這一句有兩個意思,一個意思是總結前面十一段,第二是「成下,以是身內之剎,為微細故」,清涼有解釋,很值得我們做參考。經文,特別是《華嚴經》,經的意義非常深廣,很不容易是面面都能夠見到。清涼說古德解釋只有後面這個意思,佛身所現國土中塵,有諸佛剎,身現塵剎;少前面這個意思,這個意思就不圓滿,清涼說:「遂令普賢不遍如來身外剎」。必須要把這兩個意思合起來看,換句話說,在這裡我們也體會到經裡面常講的一個原則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你才能把事實真相看清楚。一不是多,多不是一,你的知見一定侷限,一定不能夠看到全面。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要不是佛跟我們說,我們怎麼知道宇宙的真相?今天科學家跟我們講的多維次空間,我們聽了之後也是一個模糊的影像,《華嚴》這裡講得清楚,這個地方舉的例子就很好,『虛空界,十方,三世,微細,無礙,廣大,光明』。『佛眼所見』,說明決不是凡夫能見到的;『佛力能到』,不是凡夫有能力達到的,科學技術再高明也不能達到,說老實話也沒有佛的能力。末後這一句,『佛身所現一切國土』,這一句把前面全都包括了,這一句是總結,跟第一句『如是盡法界』前後呼應,這個意思才完整。我們要建立人生宇宙觀,換句話說,我們對於人生宇宙的看法要不違背佛之所說,我們才不至於把真相看錯了。下面這是講重疊普遍,請看經文:

  【及此國土所有微塵,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。】

  記住,『一一塵中』,每一粒微塵當中,有『世界海微塵數佛剎』,我們一句一句來觀察,這是說出重重無盡的法界。『及此國土』是指前面十處之國,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,也就是說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,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菩薩,來到華藏世界聚會,參加毘盧遮那佛所召開的教育大會,佛陀教育大會,我們可以這樣說法。「及此國土」,此國土就是指十方,清涼是講十處,實在講我們用十方比十處意思來得圓滿,實在講處也是方的意思。「一一塵中」,十方世界的微塵沒有法子計算,所以不是講恆河沙數,「所有微塵,一一塵中」,「所有微塵」是每一粒微塵之中,「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」。一微塵裡面所顯現的境界,跟十方諸佛剎土無二無別,而且可以說一法不漏,我們講法法具足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來想想,我們這個人,當然沒有離開十方佛剎,釋迦牟尼這個佛剎也在其中。釋迦牟尼佛的佛剎在這個法界、虛空界裡面,這是肯定的,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總不能說是在法界、虛空界之外,沒這個道理。

  既然在其中,現在我們居住的南閻浮提洲,有我這個人。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面,每一粒微塵都現圓滿的虛空法界,一切諸佛剎土都在其中。我們要問,娑婆世界在不在這個微塵之中?當然在。娑婆世界裡面南閻浮提洲,我們這個地球、我這個人身在不在其中?你們去想想,這很有味道!這樣想之後,釋迦牟尼佛有多少個?南閻浮提洲有多少個?我們不說南閻浮提洲,我們講現代的話,我們這個太陽系有多少個?太陽系裡頭所說的這個地球有多少個?重重無盡,無量無邊!簡直叫我們不敢想像,我們聽了真的像是神話小說一樣,這哪裡是事實?這個時候我們對佛就要有仰信:佛不妄語,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。為什麼?這個說法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,有生以來第一遭聽說。我們聽講經也聽了不少年,也沒有聽說過這個說法。講經的法師,縱然知道這個事情,也不願意說。為什麼?說了人不相信,說了是聽眾造口業。這個時候,這是不能不說,為什麼?經文擺在此地;你要不說,這個經文如何消法?到這個地方不能不說。這種境界少說,但是它確確實實是事實真相。

  所以你要是入了這個境界,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眾生,跟你講實話,都是不生不滅,都是不來不去、不一不異、不常不斷,統統都是的。我們今天聽說,能不能得到像諸佛如來、普賢菩薩這樣的受用?得不到。為什麼得不到?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。所以這個境界從性德上來講,一切眾生各個具足;從修德上來說,只有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他們有,十法界裡面有情眾生沒有。換句話說,從性上說我們有,從理上說我們有,從相上說、從事上說我們沒有,諸佛如來有,法身菩薩有。性上有、理上有,那就是本來有,本來有的肯定可以恢復,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相上沒有、事上沒有,相跟事都是虛妄的,肯定可以斷掉,對於我們修行證果增長了信心。這個信心是有理論根據的,絕對不是妄想。現在最重要的是怎樣建立自己的信心,這必須要跟煩惱習氣去打一仗,如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信心恢復?煩惱習氣不能克服,敵不過煩惱習氣,信心很想生起,它就是生不起來,不能不知道。我們看經文,接著看:

  【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。】

  再接著看:

  【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,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。】

  到這裡是一段。這一段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,「塵中多剎,剎中多佛」。『一一佛前』有許許多多『普賢菩薩』。清涼說「於上諸處」,這個處所就太多太多了,「皆入此定,故普賢身不分,普遍粗細深廣,平滿重疊。」我剛才說的這個話,是說我們娑婆世界,我們居住的閻浮提南贍部洲,我們居住的這個太陽系、這個地球,以及我們自己的身體、身相,也是平滿重疊,跟普賢菩薩沒有兩樣。普賢菩薩覺,我們是迷,不同就在此地。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我們要細心去觀察、細心去體會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,「於上諸處,皆入此定」,所以普賢身不分而遍。我們說普賢菩薩是不是分很多身?不是的,普賢菩薩沒有分身。沒有分身如何能遍?我們也沒有能力分身,諸佛剎土這個世界也沒有分身。微塵,每一個微塵就像鏡子一樣,外面的境界相統統照在裡面。鏡子只能比喻個彷彿,不能比喻到恰到好處,為什麼?鏡子背面不能照,微塵是全體都能照。所以,一個微塵豈不就是一個虛空法界嗎?一一微塵統統如是。「塵中多剎,剎中多佛」,這講一重,以此類推,重重無盡。佛剎裡頭又有微塵,微塵裡頭又有佛剎,剎中又有多佛,所以重重無盡。宇宙是重疊的,是多元的。

  「於上諸處」,這是總結能遍。經文雖然只講四重,我們一定要能夠觸類旁通、聞一知十。後面這一句非常重要,『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』。我們在前面講過賢首大師用鏡子做比喻,他造一個八角亭,每一角安上一面鏡子,人站在當中,我問你:你有沒有分身?沒有分身。沒有分身自然遍虛空法界,這什麼原因?性德!性德是真的,我們雖然是迷而不覺,事實還是這個樣子,眾生跟佛差別就是一個迷一個覺。迷的,我們在此地講遍法界身統統迷,一迷一切迷,一悟一切悟。普賢菩薩入這個三昧,在這個廣大境界裡面,塵中有剎,剎中有佛,普賢菩薩在佛前入這個三昧;剎無量無邊,佛無量無邊,普賢也無量無邊,這個地方入三昧,所有一切普賢菩薩同時亦入此一切普賢三昧。

  就像一個人在鏡子當中一樣,你看鏡子照鏡子重重無盡,你做什麼動作它們同時都是一個動作,從這個比喻裡面我們細心去體會,經上講的就是這個境界。清涼的《疏鈔》說得很多,要研究你仔細去讀,我把這個大意跟大家說出來了。這裡頭最重要的是為我們提示了一樁事情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影響之大、影響之深,我們自己實在不知道;讀了這一段經文明白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周遍法界。佛菩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法界、與性德相應,六道凡夫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與性德相背。與性德相應是正面的影響,與性德相背是負面的影響,影響範圍之大、影響之深並沒有兩樣。由此可知,佛在經教裡常常跟我們講的六道三途,一一塵中有沒有?無量無邊的剎土、諸佛剎土大多數都有十法界,都有三途六道,也跟鏡子一樣重重無盡。

  這些境界不是哪一個人造的,不是哪一個人主宰的,誰變的?自己心裡變的。真的,佛講的一句話講得千真萬確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一句話很深,你聽了未必真懂。音聲沒聽錯,字字也很清楚,意思不懂。你要去思惟這句話什麼意思,愈思惟愈錯誤,想歪了、想邪了。這些話你聽了,懂你就懂,不懂就是不懂。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一句話可以解答宇宙從哪裡來的,十法界從哪裡來的;再跟諸位講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這個世界重疊無盡從哪裡來的,佛這一句話答盡了,解答得非常圓滿!所以這一句話佛雖然講,你沒聽懂;你要聽懂了,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佛的言教不斷重複,希望你有一天在這一句話裡頭恍然大悟,你真的明白、真的懂得,你就契入境界。

  請看下面經文,這是第二大段加分。有三個段落,就是身、口、意三業的加持。前面一段是口加,第二段是意加,第三段是身加,我們來看加持。

  【爾時一一普賢菩薩,皆有十方一切諸佛而現其前。】

  這個地方是一小段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這是第一「諸佛現身,以此口加,後無結通。故此總舉重重時處,一一普賢前也。」清涼最重要的開示就是後面這兩句,「處」重疊,「時」也重疊,「佛」重疊,「普賢」也重疊,都是無盡的。清涼大師要是不給我們說明,我們往往讀經在這個地方粗心大意忽略了。你看『爾時』,「爾時」是普賢菩薩入定的時候。『一一普賢菩薩』,我們會把這一句疏忽了。「一一普賢」就是剛才講的,我們還記得前面的話,「身遍剎海,剎在身中,身遍身內剎,剎入遍剎身」,這四句好記,前面這些經文都不離開這個原則。不過在前面這一段講得比較詳細,講到「盡法界,虛空界,十方,三世,微細,無礙,廣大,光明」,講得詳細;前面這四句講原則,比較籠統,其實境界完全相同。依報,國土有微塵,塵中有佛剎,剎中有諸佛,諸佛前面有普賢菩薩在那裡入定。定表修證,我們平常講的修行證果就是這個意思。「一一普賢菩薩」,普賢菩薩是無量無邊,我們讀《華嚴》,看到這個經文總要曉得,真是塵中有剎,剎中有佛,佛身有毛端、有毛孔,毛端裡面又現微塵數國土的佛剎,一一剎中又有微塵數諸佛如來,這樣輾轉重重無盡,你才曉得這個境界不可思議!我們想諸佛如來、想普賢菩薩,想自己、想一切眾生,無一不是重重無盡的。

  【彼諸如來同聲讚言,善哉善哉,善男子,汝能入此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。】

  這一句是讚歎他入定,這個定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,在楞嚴會上叫首楞嚴大定。可是普賢示現的是菩薩法門,清涼說:「菩薩門入,故云菩薩三昧」,普賢菩薩能入,表演給我們看的。我們今天修的法門是淨宗法門,如果我們要入三昧,這個三昧叫做念佛三昧。諸位要記住,普賢跟念佛,這是說契入三昧的手段、方法不一樣,三昧是一樣的。三昧是什麼?『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』,最後都是入如來果地上的大定。這不是因地上,是果地上的,跟《楞嚴經》經題味道很接近,很有那個味道。《楞嚴經》經題是「大佛頂首楞嚴」,這是略稱,全名是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」,你們想想這個味道,跟這個定是不是一味?這都是講如來果地上的大定,諸佛如來的正受。佛在楞嚴法會上是這樣說法的,在《華嚴經》上又是一個說法,說法不一樣,意思非常接近。這是說法的善巧方便,這是說法的高度藝術。

  我們用念佛的方法,我們念佛念了這麼久,為什麼念佛三昧的消息都沒有?這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認真去找,我們不能夠得念佛三昧的原因在哪裡?我常常勸同學,你要把原因找到,把原因消除,障礙就沒有了,念佛三昧就現前。念佛三昧最淺的,我們一般常講功夫成片;功夫深的,叫事一心不亂;更深的,叫理一心不亂。我們要問,普賢三昧在念佛三昧裡屬於哪一個等級?跟諸位說,是理一心不亂。念佛三昧要怎麼修法?一定要依《無量壽經》上的理論方法去修,不能錯解經義。現代社會有一些沒有深入經教,斷章取義,說本願念佛,只要依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就可以,其他的都不必依靠,很能夠討現代人的歡喜。現代人修行也要偷工減料,怎麼能成就?

  其實提倡本願,最初不是現代這些人,是古來祖師大德;祖師大德提出這個,他是有學問,他能成就。為什麼?一願圓融一切願。不是只要一願,其他都不要,那你把祖師大德的意思完全錯會了!祖師提出這個方法,人家是已經契入境界,告訴你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每一願都含攝其他四十七願,少一願你的願就不圓滿。以第十八願為主,其餘四十七願為輔助,它是圓滿的。不是說只要一個,其他都不要,這是很大的誤會,真的是錯解如來真實義。所以,你修行表現的是煩惱、是習氣、是妄想分別執著,功夫成片的德相完全見不到,你怎麼會有成就?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來看這一段經文:

  【佛子,此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汝,以毘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,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。】

  這一段是說明「得定所由」,你為什麼能入普賢三昧?入普賢三昧就是我們平常講你得普賢三昧,入定就是得定,你為什麼能得定?一定有原因。這個說法好,教導我們,我們為什麼不能入普賢三昧,不能得到這個大定?想想看看他所講的緣跟因,我們具不具足?第一個是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,我們沒有得到;第二個是毘盧遮那如來的本願,如來本願力在加持你,我們也沒有得到;第三個是『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』,這三條得定的原因,真正的原因是你自己修行,是第三句,這是真正的原因。你要真正肯修「一切諸佛行願力故」,你必定得毘盧遮那本願加持;你既然得毘盧遮那本願加持,你當然就會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共同的加持。所以佛加持是你得定的緣,自己修行才是真因。因緣具足,大定現前,你才能證得。所以說來說去,說到最後還是要自己如法修行。自己要不真正如法修行,以一種僥倖的心理求佛菩薩加持,是決定求不到的。

  經義這樣的清楚、這樣的明顯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很好,為什麼十方佛加持你?「佛佛道同故」,焉能不加持?第二個「主佛本願」,毘盧遮那佛的本願,毘盧遮那佛就是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法爾如是,這就是我們平常常講的純淨純善;純淨是自性的本體,純善是自性的德用。對於一個人真正發心斷惡修善、破迷開悟,希求無上道,廣度眾生,這與性德完全相應,這就是主佛的本願。清涼說這兩種是緣,第三種是「自修行願」,這是入定的因。你只要有因,外面就有助緣;你沒有因,誰肯幫助你?不是佛菩薩不慈悲,是幫不上忙。你自己一定要有因,換句話說,必須要具備別人肯幫助你的條件。不具足這個條件,實在講想幫助你、成就你的人很多,奈何你自己沒有行願,不肯學習,別人幫不上忙。不是不肯幫,實實在在幫不上。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能懂嗎?不能不知道。

  佛門同修,在家出家四眾弟子,哪一個不求佛保佑?哪一個不求佛加持?為什麼佛不保佑你、不加持你?讀這一段經文應該有所警惕,應該有所覺悟。無論世出世法,善法必定是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,你要發真誠心去做。這裡面最重要的,不能夾雜不善。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頭教我們,存心要善、思想要善、行為要善,不許有絲毫不善夾雜,經上講的「常念、思惟、觀察善法」。善法是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的,利益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大前提、原則,是務必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這是總綱領、總前提、總原則。你誠心誠意去做,不夾雜自私自利,不夾雜名聞利養,不夾雜貪瞋痴慢,不夾雜五欲六塵的享受,純淨純善,你怎麼不會得佛加持?你要說為什麼會得佛加持?佛的本願,這就是毘盧遮那佛的本願,這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同的願望,所以毘盧遮那佛、法身佛加持你,所有一切應化身佛統統都加持你,你就得到加持了。

  加持的原因是真正肯幹,全心全力奉獻自己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「將此深心奉塵剎」,塵剎這個意思現在懂了吧!不讀《華嚴》,塵剎這兩個字的意思,不能說你不懂,懂得很淺薄,大概是微塵數的佛剎。沒錯!你不知道一一微塵裡面還有微塵數的佛剎,這個意思你不懂了。塵剎是重重無盡,《楞嚴經》上講兩個字,《華嚴經》上講了好長好長一大段經文。所以讀了《華嚴》、學了《華嚴》,再看其他一切經很容易懂,才知道一切經裡頭字字句句真的含無量義。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教我們要自己真正修行,「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」。好了,這裡遇到一個問題,「一切諸佛行願」,我們怎麼修法?一切諸佛行願無量無邊,好在我們在這麼多年受大乘佛法的薰陶,我們知道佛說法真的是有原則,現在人講非常合乎邏輯;佛教給我們學一個法門,「一切諸佛行願」,我們學一尊佛行願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我們就有下手之處。

 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四弘誓願,阿彌陀佛教導我們的四十八願,這兩尊佛的行願有什麼不同?我們只能夠說言語文字上有廣略不同,它的意義境界是完全相同,無二無別。四十八願說得詳細,四弘誓願說得簡單。現代人喜歡簡單,很怕麻煩,你就依四弘誓願。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行願的總綱領,頭一條願度眾生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發這個願,你是真的發了還是假的?我們仔細觀察,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為什麼?我對這個眾生好,對那個眾生討厭,你這一願是假的;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哪些哪些眾生我不度他,你是不是後頭要加註解、加個說明?否則的話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那個不喜歡的人,他在不在眾生數裡頭?在眾生數裡頭,那你怎麼辦?你要是厭棄他、拒絕他,你的願是假的不是真的,你怎麼能得諸佛如來加持你?你要發大慈悲心,不善的眾生、劣根性嚴重的眾生,你要用智慧、用德行去感化他。

  在中國歷史上,感化不善之人效果最顯著的是大舜,是我們中華民族典型的人物,永遠給天下後世做最好的榜樣。他能做得到,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我們不是做不到,根本沒有想學,沒有這個意願、沒有這個念頭想跟他學習,說真的不是做不到。大舜有智慧、有德行、有善巧方便、有耐心,他的一生行誼,我們在傳記裡面所看到的,學佛的同修好好的想想,是不是佛法所講的四攝六度法?所以舜王是佛菩薩,那個時候佛教沒傳到中國來,他老人家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是菩薩道裡面的六度四攝,沒有別的,就是把這十條完完全全落實,落實在生活裡頭,落實在工作裡頭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感動天下人。我們不肯做,還怪佛菩薩不保佑、不加持,這成什麼話?細心觀察、細心體會,才知道佛菩薩的教誨是多麼的圓滿。

  我們得人身,遇到佛法,遇到了不信,遇到了不解,不能依教奉行,真可惜!一生沒有緣分遇到那就不必說了,遇到不能得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,叫冤枉!這個過失自己要負完全責任,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。世出世間教學,同一個道理、同一個原理原則,「貴以專」。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的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怎奈何大家不肯相信!我們只好說眾生福薄,眾生不能享受你的厚福,你遇到佛法,沒有能成就大智大福。佛是福慧二足尊,那是究竟圓滿,我們究竟圓滿談不上,也要能成就相當的智慧福德,一切眾生能享受到。我自己不肯認真努力修學,那就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報,一切眾生享不到。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古人所謂:一個人有福,一家有福。從前的家是家族,你一個人有福,你這個家族有福了,你居住的這個地區有福了,一國人有福了,天下人有福了,完全看你智慧福德的影響力。

  為什麼說你一個人有福,天下人都有福?是沒錯,你一個人做出了好的榜樣,天下人尊重你、效法你,像釋迦牟尼佛,像孔老夫子。如果今天這個社會,大家都能認識孔老夫子、認識釋迦牟尼佛,我們今天講認識佛教;今天社會為什麼儒跟佛沒有了?社會一般大眾因為沒有人提倡、沒有人出來說明,大家對於儒跟佛誤會了,不認識,以為儒跟佛的教誨不適合於現代社會,產生重大的誤會,尤其認為佛教是迷信,知識分子不願意學習。《華嚴經》清涼的《疏鈔》,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方東美先生讚歎為人類的瑰寶,沒有人認識它,這是古往今來希有的寶藏。中國的東西、中國的文字,我們中國人自己不認識它,不肯讀它,不肯研究它,不肯學習,這有什麼法子?天下人如何能得到這裡頭殊勝的功德利益?

  古德常講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佛在後世沒有好的學生、沒有好的弟子把他的教學發揚光大,他在這一個世間不能發生影響力,不能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。佛法無盡的殊勝功德利益,要靠世世代代學生弟子們認真努力修學,去體驗,把你體驗的心得向社會大眾宣揚介紹。佛如是,儒亦如是,世間一切聖賢教誨、一切宗教無一不如是。所以這一門學問我們稱它作實學,是真實,不是口頭上空談的玄學,不落邊際的,不是!踏踏實實,我要做出來給人看。把什麼東西做出來?我們今天把它歸納出最簡單的綱領,我們要把真誠做出來,一絲毫的虛偽都沒有;我們要把清淨做出來,於世出世間法一絲毫都不沾染;我們把平等做出來,對於一切眾生沒有高下,平等的禮敬,禮敬諸佛。禮敬一定要落實,自己謙虛尊重別人。儒佛都是這樣教我們的,哪裡要多?最重要的是在行,要把智慧在我們心行表演出來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。

  慈悲是愛心,對一切人事物供養真誠的愛心、清淨的愛心、平等的愛心、智慧的愛心,這個學問是實學,你一定會得到一切眾生的歡迎愛戴;得一切眾生的愛戴,就得到毘盧遮那佛的加持,就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加持。你要做,你不做怎麼行?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,面對一切人事物,表演看破放下,表演自在隨緣,表演念佛,勸人念佛。我學佛五十年了,總結這個綱領,我自己一生行的就是這個,勸化一切眾生的也是這個。你們許許多多同學,跟我不少年,「淨空法師學的是什麼、教的是什麼?」你們都答不出來。我到南昆大才去了兩次,兩次加起來時間不過五個小時,那邊的老師們確實不是凡人,他們有智慧、有德行,他們就知道了,把我這二十個字他們也印在好像是一個牌子,紀念的牌子裡面,將來也做為禮物送人。下面是昆士蘭大學贈送的,一接觸他就懂。

  前年我跟高戈市的市長見面,我們那個時候做了一個壓克力的牌子,是澳洲淨宗學會做的。我贈送給他,他看了非常歡喜,他說:「法師,你今天送我這個禮物,我會放在我的辦公桌上,我天天看到。」這些人表現的是高度的智慧、高度的德行,我們要懂、要明瞭。我請溫哥華的陳風子老先生,老先生今年九十一歲了,往年我每年都在溫哥華講經,我們都會在一起聚會,這是現代的一位金石家,我請他把這二十個字刻一枚印,又把印光大師十六個字也刻了一枚印。印光大師那十六個字是他老人家傳法之寶,他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就是那十六個字,畢生修學存養的總綱領拈出來了。所以這個地方講佛加持的因緣,第一條就是你自己要真正修行,以佛之心為我心,以佛之願為我願,以佛之行為我行,你才是真學佛。得定的因緣說出來了,最重要的是你的修因,修因如何落實?下面經文就是跟你講落實。

  【所謂能轉一切佛法輪故。】

  這一句是總綱,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。釋迦牟尼佛一生幹些什麼?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,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。釋迦牟尼佛一生為一切眾生所講的,是一切諸佛所說之法。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經題上跟我們說的,釋迦牟尼佛一生,就跟中國孔老夫子一樣,「述而不作」。這一句話用現在話講,他一生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一生所說的是從前古佛所說的,自己沒有說一句話,全是古佛所說的。孔老夫子是這樣的,夫子說他一生「述而不作」,他周遊列國回來之後,開班教學。中國私人辦學,孔老夫子是第一個人,私人辦學。我們今天在圖文巴也是私人辦學,這個學院不是政府辦的,不是佛教會辦的,私人辦學。夫子辦出成績出來,怎麼辦出成績?有好學生,學生能夠依教奉行,跟著老師修學,個個變化氣質。這個影響大了!影響到當時,當時的天下,就是現在的中國。那個時候中國沒有統一,許許多多的小國家,有許許多多人聞名不遠千里而來,來求學,接受孔夫子的教誨,不遠千里而來,那個時候千里就好幾個國家了。

  所以教學影響有多大,完全看學生的成績。學生沒有成績,那你辦學是失敗的。學生要有好的成績拿出來,來學的人不能不加以考察、選擇。現在學校招生要經過考試,孔老夫子那個時候,大概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面試,孔老夫子對學生有選擇的。釋迦牟尼佛真的很慈悲,對學生沒有選擇。在我們想,為什麼夫子有選擇,釋迦牟尼佛沒有選擇?夫子示現是凡人,釋迦牟尼佛示現是成佛道。成佛他知過去未來,他具足六通三明、十八不共法,所以任何一個眾生見到佛,佛對於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清楚、都瞭然,佛對他的教誨就有方法了,能應機施教。孔夫子示現是在人道,教化是一世,不講過去,講一世的教育,所以對於學生當然要有選擇。我們在《論語》裡面讀到「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」,這樣的學生夫子就不要了,所以他選擇學生也是有條件的,也是有原則的,不像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智慧神通圓滿具足,任何眾生一接觸,你生生世世善惡的行業,他統統清楚、統統明瞭,你的全部檔案佛是一目了然,所以佛教學的方法就能夠很契機。

  你想想看,周利槃陀伽那種根性,孔老夫子決定不教的。當時周利槃陀伽見釋迦牟尼佛,到僧團裡面去,僧團裡頭沒有一個人相信他能夠學得成功,沒有人相信,都以為釋迦牟尼佛不會收他。沒有想到釋迦牟尼佛居然收了他,而且沒有多久他還證阿羅漢果。佛跟大家講周利槃陀伽為什麼那麼愚痴,為什麼那麼沒有記性,教他的東西沒有記性。教一首偈,教前面當然他不知道後面,教後面兩句,前面兩句就忘掉了,四句偈記不住。這樣的根性孔老夫子確實是不教,當時在印度也沒有人願意教他,佛教他。佛說明那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他是三藏法師,教別人的時候吝法,自己留一手,怕學生超過他,所以這一生感得愚痴果報。吝財得貧窮果報,吝法得愚痴果報,原因在這裡。他有根,根被埋沒了,佛有辦法把他的障礙除掉,讓他善根恢復。佛的那種智慧、善巧方便,不是凡夫能夠知道的。我們今天講到這一段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