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五一0卷) 2001/12/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0510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眾,十普菩薩偈頌第一首:
【爾時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菩薩解脫門海已,即說頌言。】
這一段文是說偈的儀式,集結經藏的人他寫的,裡面內容、經義我們前面說得很多。這一段文特別注重『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菩薩解脫門海』,因為每一位菩薩所修的法門不一樣,但是到十普菩薩統統都會合了,所以稱之為「海」。偈頌裡面跟前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處,前面我們所看到的,每一首偈是說一位菩薩他的讚頌,這個地方十首已經融通了;換句話說,不是說一位菩薩了,代表菩薩法門互相涉入,所以不再結歸到某一個人,往後都是這個意思。我們看偈頌的第一首,當然最重要的我們要如何去學習。
【十方所有諸國土,一剎那中悉嚴淨,以妙音聲轉法輪,普遍世間無與等。】
菩薩讚頌。「遍往十方菩薩眾會莊嚴道場」,在前面清涼大師註解講,長行文只是「入眾會莊嚴道場」,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有「說法」,可見得弘、護兩個意思都非常明顯的突出。正法能不能久住世間?能不能利益一切眾生?在此地我們一定要講到九法界眾生,無不是平等相待和睦相處,彼此互助合作,互相尊重敬愛。這個心胸當然是無限的開闊,精神當然是愉快而飽滿;雖沒有入佛境界,多少也沾一點佛菩薩的氣氛,這就有很不可思議的受用了。我們真的要想沾這個氣氛,就要認真努力,在現實生活環境裡面去學習。要學習一定要把世俗的那些氣氛要放下、要捨棄,才能夠沾到佛的氣氛,漸漸契入佛菩薩的境界。
前面兩句依然是拓開心量,『十方所有諸國土』,舉一個例子就行了。不分國界,現在講的是不分國籍,不管你是哪個國家的人、哪個地區的人,我們要把地區這一個觀念突破。這個觀念在世俗間,似乎是牢不可破。在這個地區土生土長,看到其他從外國來的、其他地區來的,多少都會有些歧視,甚至於排斥,不能包容。這種執著,古今中外都有,中國人有,外國人也有。何以修行不能夠超越六道?這個因素是相當嚴重!特別是我們念佛人,念佛人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裡面的住眾是來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,是來自九法界裡面不同族類的一切眾生。如果我們心量小,這個也不能包容,那個也看不順眼,諸位想想看,你能生到極樂世界嗎?念佛的功夫念得再好,古人講「一天十萬聲佛號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為什麼?心量太小!念佛那麼樣的發心、那麼樣的用功,還不能往生,為什麼?你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諸佛菩薩,菩薩各人修各人的法門,到這個地方來融通、圓融了。所謂是「一修一切修,一斷一切斷」,不再是一門一門的。一門通了,一切門都通了,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了。所以頭一句,一定要把心量拓開,要在現前這個境界裡,日常生活當中,包容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,我們這一堂課就真的沒有白學了。
『一剎那中悉嚴淨』,「剎那」是極短的時間,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什麼功德?清淨心的功德、無分別的功德、無執著的功德。無妄想的功德我們做不到,那是法身菩薩才行。我們今天要做的是放下分別執著,我們的心就清淨了。我們講的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,放下分別執著就現前了;你沒有能夠放下分別執著,你看我這裡寫的這二十個字,說實在的話是似懂非懂。看到好像懂了,其實不懂。為什麼不懂?你沒有做到。為什麼做不到?你有障礙,障礙是什麼?障礙是分別執著。自私自利是從分別執著來的,分別執著放下了,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沒有了,想控制外頭境界一切人事物這個念頭沒有了,佔有外面境界一切人事物這個念頭沒有了。反過來,生什麼念頭?生「布施供養」,念念當中都是布施供養一切眾生,布施供養一切人事物。心清淨,清淨是一點私心沒有了,對於一切眾生的供養是盡心盡力,無不是圓滿功德,真正莊嚴佛國土。
還不只如此,還『以妙音聲轉法輪』,「法」,諸佛如來的大法,教人做人的方法、教人處事的方法、教人修行的方法。這個修行方法包括了三大類:斷惡修善的方法,轉迷為悟的方法,超凡入聖的方法。「以妙音聲轉」,我要把我從諸佛如來那個地方學來的這些法,轉授給你,輾轉傳授。「輪」是比喻,「輪」是永遠不停的在那裡轉,也就是這個工作我永遠不停的在做,把我所學所修的轉授給一切眾生。只要他肯學,我們決定沒有吝法,我知道多少我就轉授多少,決定沒有保留。有些人心地還是沒有完全放下,「我要是統統都教他,他將來不就超過我了,那我怎麼辦?」傳給別人,傳他一手,後頭還留一手。這個觀念錯誤,這是什麼觀念?自私自利。對於控制、佔有的念頭沒有放下,錯了,大錯了!他不曉得事實真相,我全盤都推出去了,後面來的更多。
所以眾生他的修福,老實講修得很有限!不知道這裡頭這道理,也不懂得方法。世俗人說「大出大進」,這個話我常常聽到。你要布施,你的福報從哪來的?「施」裡面要有真實智慧而不是聰明,世間人行布施供養,說老實話,沒有智慧,他有聰明,聰明反而障礙了他修福。譬如我們講救濟災難,最明顯的一個例子,很多人布施去救災了,到後來聽說什麼?這布施的錢被人家騙去了,被轉手的人拿去了,真正災民沒有得到,於是怎麼樣?不肯再布施了。我們聽聽這個話,想起來也滿有道理,其實一點道理都沒有,他不懂得這裡頭有個真理,各人因果各人受報。你發這個心,拿這個錢去救濟這個地區災難的人,你的福得到了,人家怎麼轉手、怎樣把你欺騙,那是他的事情,與你不相干。你看到這個事情,以後再不敢做了,你修福這個路斷掉了。《楞嚴經》上佛講得好,「發意圓成,圓滿功德」,你這個布施供養,福報大小不在於你布施的錢財多少,在於你的發心。
《了凡四訓》裡面有一個小故事,一個年輕的女孩子,家裡很貧窮,到寺廟裡面去恭恭敬敬的供養兩文錢,心地真誠,方丈老和尚給她祝福,代她迴向給她祝福。以後她做了王妃,再到廟裡面來燒香,帶著千金來供養,來還願、來供養,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祝福,她當時很不高興,問老和尚:「我在早年的時候,我只在這裡供養兩文錢,你老人家親自給我迴向;現在我帶這麼多金銀財寶來供養,你怎麼叫個小徒弟敷衍一下?」老和尚就說:「布施供養不在錢多少,在你的心。你的心真誠,我要不親自給你迴向,對不起你;你現在是王妃,你今天帶來的供養物資雖然多,你的心不像從前那麼虔誠,我徒弟給你迴向,夠了!」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這就是智慧。世間人往往小聰明,把自己一生修積福報的路打斷了。
還有一種人也是小聰明,認為我想做一樁事情,但是我力量不夠,我必須要攢積,慢慢儲蓄,儲蓄幾年我的力量夠了,我才去做一樁好事。這觀念也錯了,他只能修小福,不能修大福。大福是隨時隨處盡心供養,這個福報不可思議。我今天有能力,該做的全都做了,我還想做更好的事情,後面福報源源不斷的推來,你想像不到!可是你不能打錯主意,「我今天捨了,後頭福報就來了」,你動這個念頭,你心不清淨了。真心為眾生、為佛法,全心全力去做。我們常講「隨緣而不攀緣」,好事不一定要我自己親自去做,古人講的話很有道理,「但開風氣不為師」。我開風氣,讓大家看到、讓大家明白了,大家跟著接著去做,好事嘛!所以有多少就做多少。我自己大概前世沒修福,就像經上講的「修慧不修福」,對於修慧很重視,修福疏忽了,所以這一生能有一點聰明智慧,沒有福報。所以這一生的福報確實是這一生修的,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有多少力量就盡多少力量,圓滿功德!年年修圓滿功德,天天修圓滿功德,後面不聞不問。
往年我們在台北「華藏圖書館」、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,我們都是本著章嘉大師的教訓去修布施供養。我們修供養的方法,遵循印光大師的方式,他老人家一生只做一樁事情,印經布施。所以我最早在台北組織一個機構,那時還沒有房子,我們有五十多個會員,到後來大概有八十多個會員,「華藏法施會」,這是我們最初的一個組織。我們沒有會所,我們有這一幫人,大家出錢出力,我們集合起來做法布施,印經。錢不多,就印小本的,所以我們最初第一次印的《八十華嚴》,小本的十二冊。那個時候成本一本兩塊錢,一套《華嚴經》是二十四塊錢,我記得我們第一次印了一千部,到處結緣。我開講《華嚴經》是印這個小本的。錢少,少做。以後又隔了好幾年,我們才有一個圖書館,自己有個場所,來的同修也愈來愈多了。但是我們在台北那麼多年,我們圖書館的會員大概只有一千多人,我們道場小,道場只能容納兩百人,我們有一千多個會員。什麼原因?我們不拉信徒,都是自動來的,聽經、聽錄音帶輾轉而來的,自願參加的。
這些年來,我們做了不少事情,決不是說我要攢積多少錢我才做一樁事情,不是的,有多少做多少。我的兩個道場,圖書館的負責人韓鍈居士;基金會的負責人簡豐文居士,我教他們一個原則:「我們收入多,多做;少,少做;沒有就不做,老實念佛」,你說這個多自在!不要去找事情做,找事情是攀緣,這個錯誤的。我們以有限的力量,我們印什麼經?我印經有一個原則,第一個是絕版的經書,我們要流通,希望這個本子不要在這個世間失傳。所以我們對於好的本子,特別優先印;第二個是我們現在學習的本子,這兩種是擺在第一優先;再有多餘的力量,有很多同修要求,我們可以考慮,只要在我們力量範圍之內,我們一定都很認真努力去做,都是屬於轉法輪!
講經,兩個道場的講堂,長年講經不休息。主要的是我自己講,一方面也帶起幾個學生,有出家的、也有在家的,我們傳授他方法,提供他講經的講堂。所以現在台灣,我們那邊有幾位居士講得很不錯,鄭石岩居士、阮貴良居士都講得很好。出家的現在長年在外面講經的是悟道法師,很多人也都認識他,他們師兄弟也有十幾個人,也都常常在台灣各個地方講經弘法,我們把他帶動,帶起來。總是存心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。利益社會裡面,我們的重點是移風易俗,要給社會樹立好的榜樣,把儒佛的大道,從我們本身、從我們這個小道場建立起來。不管影響有多大,也不管影響時間有多長,反正活一天就幹一天,這都是佛在經上講的「圓滿功德」。
『普遍世間無與等』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自己怎麼作法。菩薩道從初發心到等覺,各個階層有各個階層的作法,各個階層有各個階層圓滿的標準。作法不一樣,標準不一樣,我們現前應當怎麼做,現前應當守什麼標準,這就對了。所以「弘護正法,輾轉相傳」這個重要,到有能力、有環境,那就特別要注意培養人才。像我現在在這個年齡,晚年了,年輕的同學們可以出來講經了,要幫助他,全心全力照顧他們;同時更重要的,培養底下一代人才。我也常講,我們自己這一生做得再好、做得再圓滿,如果後繼無人,我們的成績等於零。世法裡頭有所謂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你這個家庭繼承香煙的人沒有了,這個事情在所有你一生事業當中第一樁大事。現在人不重視了,只顧自己,不重視下一代。這個觀念,罪過很重,為什麼?對不起祖宗!你不曉得自己從哪來的?傳宗接代,這個家族綿延不絕,上報祖宗之德,下是施子孫之恩,承先啟後,在佛法裡頭亦復如是。
如果我們底下沒有接班的人,怎麼能對得起釋迦牟尼佛,怎麼能對得起歷代傳法的祖師?傳到我這裡,沒有了,這成什麼話?所以全心全力去觀察、留意繼起的人才,去選擇有善根、有福德的人。什麼叫有善根?真正能信能解,這是善根;真正能行,能夠依教奉行,這是福德,這是我們培訓接班人的標準。你對於正法猶疑不決,給你講解你不能夠理解,這是業障深重,沒有能力傳法;有這個能力,自己放不下,放不下自私自利、放不下名聞利養、放不下五欲六塵的享受,不能依教奉行,那也不行。這是一個才、一個德,福德比才還要重要。有福德是老實人,不貪圖名聞利養,不貪圖榮華富貴,這種人多半都會有成就,但是做為弘護繼起的人才,那就比較困難。弘護要智慧、要福德,兩者都要幫助他培養、幫助他提升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!現在人這麼一點認識都沒有了,口裡雖然聲聲想著要培養人才重要、培養人才第一,沒有認真去做,無濟於事。
所以我們讀到這些經,不能不想到我們現前的環境,我們對於真正有志的人,要協助他、要幫助他、要愛護他。這個愛護決不是溺愛,愛護不一定有好顏色給他看,時時刻刻關注他的道業、他的德行、他的學問,時時刻刻關注他。他遇到有困難,幫助他;沒有困難的時候,看著他是不是真的在用功、真的在精進,提供他弘護的機會。初學一定要先從弘法下手,弘法是講台,要提供他講台的機會,提供他護法的機會。那個護法怎麼護法?護自己的形象,時時刻刻提醒他,不能放逸,稍稍有一點懈怠放逸,要警告他,這就是真正的愛護、真正的幫助。他不接受,不接受那就不必了,這個人就不在人選,不能不放棄;能接受的,加意去培養。末後這一句「普遍世間無與等」,這是講功德不可思議。第二首:
【如來境界無邊際,一念法界悉充滿,一一塵中建道場,悉證菩提起神變。】
這十首偈頌不是歸結在某一個人,這個時候都圓融、都自在了。『如來境界』,這是法性,沒有邊際,不可思議。『一念法界悉充滿』,這是為眾生示現成等正覺。經文關鍵的字眼是「一念」,長行裡面「一念中現無盡成正覺門」,「一念」就做到,二念就做不到了。這在大乘佛法裡面講「入不二法門」,入不二法門就是一念法界,一念法界就現前了。為什麼?障礙沒有了。變十法界為一真法界,第四句講『神變』,起心動念就把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。念頭歸了一,妄念沒有了,只有一念,沒有二念了,無量無邊法界又變成一法界;一是真,無量無邊是妄。由此可知,不管哪個法門,禪宗也好,教下也好,顯教也好,密教也好,只要是大乘法,方向目標全是相同,就是一念、一心。淨土宗裡面講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,法界就悉充滿。整個法界是什麼?如來境界。
『一一塵中建道場』,這是告訴你,道場不在形式,在實質。「一一塵中」都是不思議境界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為什麼?「一一塵中」,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講的是依報。如果講正報,一一毛端、一一毛孔,或者我們現在科學家講的,我們身上一一細胞,也不附帶妄想分別執著。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是道場。這個意思你能體會得到嗎?什麼叫「建道場」?什麼叫「坐道場」?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自己的心回歸到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。「清淨寂滅」,滅的是什麼?我們剛才講十個字的反面滅掉了,「真」的反面是假的,「誠」的反面是偽,虛偽滅掉了;染污滅掉了,貢高我慢滅掉了,迷惑顛倒滅掉了,自私自利滅掉了,「寂滅」是滅這個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性德現前了,妄的滅掉了,真的現前了。
所以我們讀大乘經「清淨寂滅」,滅的是什麼你要知道;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放下,放下什麼你也要搞清楚。不是放下工作,有許多人聽經把意思錯會了,聽到一切要放下,好,工作也不要了、家也不要了,完全弄錯了!這樣給社會一個很惡劣的印象,大家不敢學佛了。為什麼?學佛的人,家都不要了、工作也不要了,把社會秩序破壞掉了。豈不聞佛在經上常講,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覺」,讓你在裡頭覺悟,不是在裡頭破壞,這是把佛的意思錯解、誤會了。所以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「清淨寂滅」滅的是煩惱,滅的是妄想分別執著。「建道場」就是建立,我們用這二十個字是最好的,心理上的建立,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;落實在我們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的建立,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」。這是真學佛了,不能錯會意思。
『悉證菩提起神變』,世法裡常講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,世出世間法沒有不通的。為什麼會通?他會變嘛!你為什麼會不通?你不會變,你很固執,不知道通權達變,那個沒有智慧!持戒持得很嚴、很不錯,我們也很讚歎你,但是怎樣?死在戒條之下,於是辦事就不通了。佛不如是,佛所制定的戒條,每一條戒都有開、遮、持、犯。你們受戒的時候,傳戒師應該跟你們講清楚,他如果不講清楚,他不負責任,那他有過失。就是說在什麼環境之下,可以開戒,那個不叫破戒。持戒要開,在某一種狀況之下不能開,你要持,遮就是不能開。你懂得開遮,你才知道怎樣持、怎樣犯。該開的時候不開,你犯戒;該遮的時候,就是該執持的時候你不能夠執持,你也犯戒。譬如不殺生,如果你現在是當兵,國家把你派到前線去跟敵人作戰,你說我持不殺生戒,敵人來了我不可以殺他,你破戒了。這是什麼?這是開戒、開緣。你這個時候殺人是開戒,不是破戒,不是犯戒。哪懂得這個道理?你平常吃飯叫你殺個雞、殺個鴨,你破戒,那是為什麼?這是遮,不可以開。這裡頭細節很多,佛有大智慧,講得很圓滿。
同生眾「十普菩薩」偈頌第三首:
【世尊往昔修諸行,經於百千無量劫,一切佛剎皆莊嚴,出現無礙如虛空。】
我們在長行裡面看到,第三位菩薩是普光師子幢,他所修學的法門是「修習菩薩福德莊嚴出生一切佛國土」。在偈頌裡面雖然是圓融的,與菩薩修行有密切的關係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的,要學菩薩的福德莊嚴,要有耐心、要有廣大心去學習。世尊為我們做了榜樣,『往昔修諸行』,六度萬行,沒有一個法門他不學習,正是四弘誓願裡面講的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無量法門要很長的時間,『經於百千無量劫』,一百個無量劫、一千個無量劫,「百千無量劫」形容時間之長。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記住,修學佛法一定是先斷煩惱,後學法門。煩惱要不斷,學什麼法門都變成煩惱,這個道理要懂。煩惱斷了之後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成就功德,不一樣。斷煩惱是德行,學法門是成就圓滿的後得智,成就智慧、成就辯才、成就善巧方便。德行是根基,同學們要特別留意,我們德行這一門怎麼修法?具體而言,我勸同學們學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沙彌律儀》、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從這三門功課裡面奠定你德行的基礎。這三門功課要真正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這才成功,這是德行奠了基礎。到什麼時候才開始廣學多聞?一定要智慧現前。
諸位同修要曉得,我剛才講的這三門功課,戒成就,定沒成就,以這個做基礎,進一步學定。定是怎麼學法?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用現代話來說,這是一般知識分子修定的方法。我們的心先定於一,我們研究經教也是修定,一門深入,反覆的去讀誦,反覆的去討論,反覆的去講解。古大德有一生講《彌陀經》三百多遍,那就是我們的例子、榜樣,他不講別的經,專講一部。他心是定的,沒有雜念、沒有分別。到什麼時候智慧開了,豁然大悟。宗門常說「悟後起修」,悟後修什麼?廣學多聞。為什麼要廣學多聞?要學佛一樣廣度眾生。眾生根性千差萬別,一個法門只能度這一類的眾生,這一類大概是善根福德相同的,你能幫得上忙;如果善根福德不相同的,你就幫不上忙了。
所以法門不能不廣學,但是一定要知道,是成就三昧之後。我們修淨土宗的,功夫成片,智慧沒開;事一心不亂,智慧也沒開。功夫成片是決定不能涉獵其他法門,一涉獵你就亂了,恐怕這一生往生淨土就成了障礙。到事一心不亂,可以多學一點法門,不能廣學。為什麼?你雖然有定,智慧還沒開,這個時候你想多學幾部,可以,不能太多,太多了也變成障礙。而且選修的課程,一定給我們主修的課程有幫助,能夠輔助我們主修的課程,行!選它來做助修。如果到理一心不亂,那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個時候所有一切法門都可以修學,沒有障礙了。為什麼?你已經成就根本智,這個時候六根所接觸的一切境界都是成就後得智,全是無量功德,沒有障礙、沒有過失。
《華嚴經》到末後,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,他的戒定慧三學是在文殊菩薩會下成就的,智慧一開,文殊菩薩就勸他參學去了。參學是什麼意思?廣學多聞。智慧沒有開,你只有戒、有定,還沒有慧,不可以離開老師,這個時候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自古以來,佛佛道同,沒有例外的。希有的,那是天才人物,你要知道,過去生中戒定慧快要圓滿了,還差那麼一點點,那個善根福德無比的深厚。像惠能大師這種人,輕輕一接觸他就開悟,不是凡人!我們自己一定要認識自己的根性,「人貴自知之明」。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,他最可貴的,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根性;用佛法說,什麼樣的善根、什麼樣福德、什麼樣的因緣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他才能善用他的善根、善用他的修學環境,修學環境是屬於福德,在這裡面成就自己。
成就自己就是成就眾生、就是成就佛法,怎麼說?自己是佛法的形象,成就自己,自己這個形象代表佛法,總是一切時、一切處把佛法的教誨落實在自己身心之中,用自己身心表現出來。佛法在哪裡?大乘在哪裡?無上甚深微妙法在哪裡?就在這個形象、就在這樣的起心動念,這就是建立道場,這就是莊嚴佛剎。那個身就是道場、就是佛剎,居住的地方就是道場、就是佛剎。所以古德常講「心清淨則身清淨」,身心清淨,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清淨,境界就清淨,這叫「莊嚴佛國土」。由此可知,什麼是功德?心清淨是功德,身清淨是功德,國土清淨是功德。心轉境界這是學佛,境界轉心那是學魔,不是學佛。魔是凡夫,心被外頭境界轉。諸佛菩薩不然,《楞嚴經》上講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佛菩薩是心轉境界;換句話說,境界受我的心影響,我不受境界影響。連一切諸佛正遍知海,都從心想生,這個大道理如果我們懂得了,菩提道上的障礙少了。縱有,自然你能夠突破,從心想生嘛!
我們的容貌、我們的身體,你要曉得從心想生。我們的命運,一生的富貴窮通,也是從心想生。這個大道理、根本的道理,你果然搞清楚、搞明白,改造自己命運是輕而易舉之事。哪有那麼難?用不著去看相算命、看風水,不需要,心轉了。菩薩的心,此地「十普菩薩」都是等覺菩薩,心是虛空法界,身是剎土眾生,哪有不圓滿的道理?哪裡還會有欠缺?不入這個境界,你就被境界所轉。境界裡面有人事境界、有物質境界,這兩種境界都影響你,你怎麼能出得了三界?你怎麼能修成證果?修成證果,最低的證果是須陀洹果,菩薩初信位的這個果,你都沒有辦法證得,你不曉得這個道理。所以我們要有耐心,不要去計算時間,把時間忘掉,一切時一切處認真努力去修行。我們起心動念,念頭全是錯誤的;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沒有念頭。如果是有念頭,我們叫正念,什麼叫正念?真正的正念是無念,引申的正念是利益一切眾生。無論做什麼事情,都是利益一切眾生,絕對沒有一念是利益自己,這個念頭是正念,這個行為是正行,希望同學們一定要明瞭。
『一切佛剎皆莊嚴』,「一切佛剎」這個意思一定要清楚。『出現無礙如虛空』,「出現」是示現,「無礙」是自在,「虛空」是不染著。做種種示現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那是真實功德。為什麼?全歸到性德。有絲毫沾染,「我做了好事」,把功德就變成福德了。為什麼?你會得三界有漏的福報,這個得的很小。如果一塵不染,你得的福就大了。什麼福?你自性裡頭的般若智慧,愈來愈大;自性本具的德能,愈透愈多;自性裡頭本具的相好,那個相貌愈來愈好,身體愈來愈健康,為什麼?沒有心。沒有心,諸位要曉得,完全回歸自然,自然才是最健康的。有人說是「天人合一」,天是天然,你這個人跟天然合一,也就是我在講席裡常講的,我們心跟虛空法界合一了。心就是虛空法界,虛空法界就是我的心;身跟剎土眾生合一了,哪裡還會生病?不但病沒有了,生死沒有了。了生死!超十法界!這些菩薩們,前面我們念的「雜神眾」,他們都能做到,我為什麼做不到?不是做不到,不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、不肯放下自私自利、不肯放下貪瞋痴慢,這就沒有法子了。這個事情,佛幫不上忙,什麼人都幫不上忙,總得要靠自己,自己真正覺悟。
「出現無礙如虛空」這句話重要!決定不能有絲毫染著,我們的心才能恢復到清淨。一切時一切處,心是淨的,心是空的,本來無一物。起作用的時候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;不起作用的時候,乾乾淨淨,什麼都沒有。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可真難!你要是做到,你就是法身菩薩,你已經超越十法界。那在我們現前怎麼辦?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個方法,沒有事情的時候,心裡頭只有一句「阿彌陀佛」;有事情的時候,真的是充滿智慧。沒有事情的時候,我們沒有辦法做到「本來無一物」,但是,把「本來無一物」換成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行!這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。可是有些人講,「是,我是在念佛,念念就忘記了,佛就沒有了。」這是初學的人一定有的現象,你不要害怕,這叫失念,你的念頭失掉了。什麼時候想起來了,把它抓回來,抓回來又會失掉,再抓回來。你只要不斷用這個功夫,慢慢的你就能守得住,不要害怕,每一個人都從這個地方經過來的,諸佛如來成佛也是這些方法鍛鍊出來的。
所以要有耐心,「經於百千無量劫」,要有長遠心、有恆心、有毅力,不怕失念,也不怕雜念起,根本就不要理會它。萬一有雜念,我們佛號可以跟雜念夾雜在一起,這個時候,專注佛號,不理會雜念,那麼雜念漸漸就少,佛號漸漸就得力,這叫做功夫、真功夫!非常重要!所說的這些方法,就是屬於戒律;一心一意去做,就是屬於學定,果然功夫到家,智慧就開了。所以戒定慧三學是總原則、總綱領,這些方法都是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不離總原則、總綱領。善巧方便就是總原則、總綱領修學的手段,手段太多了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你要有耐心,就成功了;沒有耐心,常常更換,很難成就。初學的時候是要摸索一陣子,摸索到最後一定要下定決心,一門深入。
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,遇到一位老居士,學佛多年,那是我們的老前輩。他涉獵的法門很多,學教、學禪、學密也學淨土。有一年我在南部講經遇到他,他八十多歲了,來告訴我:「淨空法師,現在我才曉得,我過去學的禪跟密,都用不上力了。現在我專修淨土,每天念三萬聲佛號。」我說:「難得!」他說:「我現在一切都放下了。」我說:「你怎麼念法?」他每天在外面經行,他住在鄉下,年歲大了,住鄉下比較合適。在鄉下野外每天散步,走三萬步,一步一聲佛號。我說:「好!」他運動量也夠了,八十多歲的老人,身體健康,滿面紅光,我看到真歡喜。他說:「我現在一生所學的全都放下了,知道不管用。」老實念佛,真回頭過來了,難得!這都是有善根、有福德的人,到時候走的那些路曉得不通,他回來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
他念佛的這個方法,值得我們年老的人效法,走路經行。萬一我們在都市裡面沒有散步的這個環境,家裡頭也行!在家裡面、客廳裡面繞佛也很好。大概我們預先繞佛的時候可以計時間,半個小時走多少步,你就能夠算得出來。如果要走三萬步需要幾個小時,上午用幾個小時,下午用幾個小時,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。我看到那個老居士的時候,他告訴我八十多歲,滿面紅光,音聲洪亮,才曉得身心清淨,運動量也夠了。心清淨,身活動。念佛法門,在運動上面來講最重視經行,就是散步念佛;我們一般人講散步念佛,在佛門裡面,在打佛七當中繞佛,就是這個方法。走路不快不慢,穩穩重重的,一步一步的走,一步一聲佛號。第四首:
【佛神通力無限量,充滿無邊一切劫,假使經於無量劫,念念觀察無疲厭。】
我們在這首偈頌裡面,重要的還是要學耐心。《金剛經》上佛講得好: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忍耐。如果我們沒有忍耐的功夫,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,不但不能成就,容易墮落。為什麼?不知不覺之間造罪業。造作罪業沒有不受果報的,造的時候無知,或有意或無意。特別是修行人,在道場,同修與同修之間、同學與同學之間、出家與在家之間,哪裡會一切都稱心如意?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佛在世示現也沒有這種現象,總要記住古人常講的「人生在世,不如意事常八九」,一天到晚,一年到頭,總要曉得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。你要沒有耐心,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、放在嘴上,你就造無量無邊罪業,學佛學什麼?學忍耐。一部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講「六波羅蜜」,講得最多的是布施、忍辱,這兩條講得最多。為什麼?布施是積功累德,是你在修善,修積一切善法;忍辱才是真正成就,你要不能忍,你所修的那個功德都失掉了。心裡不高興,一有瞋恚,不叫「火燒功德林」嗎?你的功德全燒光!所以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「一切法」是世出世間一切法。
所以修行修什麼?你要懂得菩薩的綱領這六條,修布施;修學守法,持戒就是守法;修忍辱,求進步;禪定就是修有主宰,心裡頭有主宰;學智慧,你不能顛倒。顛倒是什麼?布施變成自私自利,持戒變成惡業,忍辱變成瞋恚,精進變成懈怠,禪定變成散亂,般若變成愚痴。所謂顛倒,就是你學的六波羅蜜的對面那一邊;換句話說,你學慳貪、學惡業,你在學貪瞋痴,你的貪瞋痴天天在增長,你怎麼能成就?所以修行,修的是什麼不知道,成就的是什麼也不曉得。這是什麼原因?沒有接觸過經教,沒有人教!情有可原。如果天天在聽經、天天在學教,甚至於你現在發心參加培訓班,你要發心學講經,你所修的還是顛倒,不是六波羅蜜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你還是慳貪,還是惡業,還是瞋恚,還是散亂,還是愚痴,你全搞錯了。
佛教菩薩,不是別的,眾生無量無邊惡的習氣毛病,歸納起來最嚴重的就是這六條。所以佛下的這六付藥,用布施對治慳貪,慳是吝嗇、小氣,自己有捨不得拿出去,這是慳吝,慳吝是屬於貪心所。自己有的不能布施,這叫慳吝;自己沒有的還想貪得,那是貪,布施是對治這個毛病的,這是六道輪迴的病根。持戒是度惡業的,對治惡業,人不守規矩、不守法度,是所有一切惡的根源,佛用這個方法來對治。忍辱是對治瞋恚的,心裡不高興,沒有露在表面上叫恚;發作在表面上叫瞋,不高興表現在面孔上、表現在言語態度上,瞋!一些人有涵養,心裡雖然不高興,但是外面不露聲色,那叫恚,佛用忍辱這個方法來對治。懈怠是大毛病,放逸、懈怠、懶惰,佛用精進來對治。心裡面散亂,佛用禪定來對治。愚痴用智慧來對治。這是菩薩行裡頭六大綱領。
你修的是什麼?早晚課的時候多檢點檢點、多反省反省,我這一天,不要說用功過格,就是用六波羅蜜來反省,我今天有沒有真修行?有沒有懂得佛的教誨?有沒有依教奉行?有沒有為人演說?為人演說是我做出樣子給大家看。我做的什麼樣子?是自私自利的樣子,不守規矩的樣子,現在人喜歡搞特權,特權是不守規矩、不守常規;你要不反省,自己不知道我今天這一天是不是在修行。如果這一天沒有在修行,你這一天空過了,在修行上講,你就空過;在造業上講,你今天又多造了一些業,你造業是天天在加深,修行真空過了。這些事如果認真去說,麻煩真大,為什麼?因為你現在掛名作佛弟子,你在家,你受了三皈、受了五戒、受了菩薩戒,你是在家佛弟子;那出家就更麻煩,你是佛的形象,人家一看,佛就是這個樣子,佛弟子是這個樣子,我們把佛教形象破壞了。破壞佛教形象,比破和合僧還要嚴重。破和合僧的果報在阿鼻地獄,破壞佛教形象,讓人家不敢信佛、讓人家對佛法懷疑、讓人家對學佛退心,是因為我的形象不好,你說這個罪有多重?
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曉得,在家學佛要做在家學佛的好榜樣,出家學佛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樣,這是功德、這是福德。著相是福德,不著相是功德。在家學佛頭一條,一家和睦,你要主導、你要帶動。這一個家庭,夫妻、父子、兄弟姊妹,一團和氣,要把你所學的落實到你家庭,你家庭是個圓滿幸福的家庭,讓其他家庭看到對你羨慕。個人是一切人的好榜樣,你在社會上經營各種營生事業,你在事業上是你同行的好榜樣。為什麼?佛法落實在你這個行業。你當老闆,你學佛了,是菩薩,你會把你的所有員工看成是你得度的眾生。你度眾生先度他們,你每天跟他們在一起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就在這裡兌現,普賢菩薩講的「禮敬、讚歎、供養」也在這裡兌現了,他們就是你布施供養的對象,他們就是你修忍辱波羅蜜的增上緣。所以三學、六和、六度統統派上用場,在家庭派上用場了,事業上派上用場了,處事待人接物應酬上也派上用場了。佛法活學活用,學了馬上就有用處,你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活招牌、好形象。讓社會大眾看到,對你尊敬、仰慕,發心向你學習,這就是『充滿無邊』,『一切劫』是時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時一切處。
『假使經於無量劫,念念觀察無疲厭』,學佛菩薩,觀察佛的神通境界,沒有迷惑。佛的神通力展現在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身上,無一不是佛的神通示現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最大的啟示,學佛的人是我一個,除我一個之外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是善友,全是善知識。不管他表現是正面的、是反面的,正面是教我學好,反面是教我反省,不可以做惡。所以正面反面全是善知識,全是教導我、成就我,我的三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要在這裡圓滿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