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八三九卷)  2007/9/2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83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大用無方第十段,「明寂用無涯三昧門」,我們學到正顯業用末後的一段,三世間自在。

  這段裡面有四個小段,我們學的是第一個小段,第一個小段還沒學完。清涼大師給我們講的五對,我們算是學完了,末後的總結非常重要。他老人家說,「始學之流,如何趣入,今當總結,但能知」,你看沒有叫你證,你只要能夠知,知什麼?「事理無礙,根境一如,念慮不生,自當趣入。」這十六個字非常重要,這是先說我們知,就是章嘉大師當年教我們的看破,知是看破,看破之後要放下。此地叫我們放下什麼?念慮不生,所以小註講,「知事理無礙,根境一如,總觀也」。教下修行,總而言之,都不外乎修止觀,宗門是參究、參禪,密宗是持咒,淨土是念佛,教下是止觀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《華嚴》是賢首宗,《法華》是天台宗,法相唯識宗,三論宗,他的修行統統叫止觀,止就是定,觀就是禪。所以禪定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念佛還是修的禪定。念佛裡頭有止有觀,觀是什麼?這句佛號六個字清清楚楚,這是觀,很清楚;止是什麼?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止住。所以念佛的時候六個字不清楚,含糊籠統,觀沒有了;還有雜念,還有妄想起來,止沒有了。這是什麼?這就是古大德所講的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你念這句佛號跟止觀要求的原則沒做到。如果念佛符合止觀的原則,這個佛號叫得力,功夫得力。佛號清清楚楚,清清楚楚裡頭沒有分別執著,清楚,「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」字字清楚,裡面沒有起分別心、沒有起執著心,其他的念頭都不生,這叫得力。念佛要這樣念法才行,才能念到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那就是你得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最淺的功夫,叫功夫成片,不管念也好,不念也好,都在止觀之中。

  念佛、不念佛外面境界清清楚楚,清清楚楚要曉得這裡頭沒有起分別執著的念頭,沒有這個東西,這就是真正在跟念佛相應了。所謂是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跟阿彌陀佛相應,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行都相應。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?真誠、平等,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,這是阿彌陀佛的心。往生極樂世界幹什麼?圓成佛道,到極樂世界去作佛的,那個地方是作佛的好環境。阿彌陀佛的願是什麼?願是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太多了,你記不住,四弘誓願你能記住,沒錯,四弘誓願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。願眾生發菩提心,菩提心是什麼?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這是菩提心。這個心不容易,這個心一發出來,無論是什麼時候,無論什麼處所,這個心一發出來你就超越十法界。為什麼?十法界的眾生做不到,十法界的眾生度眾生,他有喜歡的、有討厭的,喜歡的我度你,不喜歡的我才不度你。這個不行,這個跟阿彌陀佛的心相違背。阿彌陀佛的心是真誠平等普度一切眾生,沒有怨親,一律平等,你就曉得這一願不容易。所以這個願一發了之後,超越賢首菩薩,賢首菩薩是圓教十信菩薩,超越是什麼?超越就是初住菩薩。初住菩薩超越十法界,不但六道沒有了,十法界也沒有,真成佛了,就是分證即佛。

  所以要曉得,心量,我在過去講經常說,你要把心量放大,大到什麼程度?大到把六道擠破,你就出了六道。再大,再大把十法界擠破,你的心量超過十法界,比十法界大,那就出去了;比六道大,你就超出六道。我從前講經曾經教大家用這個方法,這個好懂!你的心量不大,你不能容忍,所以你出不了六道輪迴;如果心量很小,貪心很重,你出不了鬼道。現在雖然你得人身,你從哪裡來的?你從三惡道來的。這一生得了人身,得人身之後你帶著有濃厚三惡道的習氣,三惡道的習氣就是貪瞋痴。你貪瞋痴很重,心量很小,嫉妒心很重,瞋恚心很重,這樣的,你就看到這個人是從惡道來的。將來怎麼樣?將來一轉眼他又回到三惡道去。這樁事情《地藏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在惡道裡受苦,地藏菩薩很不容易把他超度,脫離餓鬼到人道來。人道裡一打轉,沒有多久他又回去了。這鬼王說你怎麼又回來了?進進出出不知道多少次!從這裡顯示出地藏菩薩慈悲,把你度出去又回來、度出去又回來。這什麼?習氣太重,心量窄小。

  明白這些道理,明白就是看破,就是此地講知,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從今之後學什麼?學包容人。學包容人從哪裡學起?是我最討厭的人,你從這裡包容他。這個人是曾經陷害我的人、侮辱我的人、毀謗我的人,你先從這些人包容,你的心慢慢就擴大了。你能包容他,你就能感化他,你會把他變成一個好人;你不包容他,永遠在對立的狀況之下,兩邊都不得好處。而且造成什麼現象?造成將來六道裡頭冤冤相報,這要看很清楚。這個看清楚之後,跟我們有冤、有仇、有對頭的統統包容。我包容他,他並不包容我,我用什麼心態?我就給他供個長生牌位,我天天跟他迴向。如果他對我對立的態度軟化一點,那我一定要幫助他,一定要成就他,他會生感恩的心。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,《華嚴》上佛跟我們講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他是佛,我也是佛,我迷惑顛倒,他迷得比我更深。不就是這麼回事情嗎?我要如何幫助他?把那個更深的迷惑幫助他減輕,這是無量功德,這是真正的好事。在佛法講你幫助佛度眾生,幫助佛度眾生的人是菩薩,不是別人。不要以為這個人壞透了,不會回頭,不可以這樣想法,這樣想法跟佛法不相應。佛法是怎麼想法?這個人業障深重回不了頭,我做得不夠好。這是佛法,這是真的正覺悟的人。

  所以在中國過去,三代那些聖王,像堯舜禹湯他們心目當中,人民不好,他不責備人民,責備自己。我沒有學得好,我沒有教得好,真正做到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他們知道所有一切不善不在外面,在自己,這是太難得了,在佛法裡面只有佛菩薩能做到,凡夫很困難。中國古聖先賢這些老祖宗,在佛法裡頭說,我曾經就問過李老師,我說像孔子、孟子、堯舜禹湯,是不是佛菩薩在中國應化?老師笑笑:理上講得通,事上沒有證據。這真的,事上沒有證據,理上講得通;換句話說,我們學佛的人要這樣肯定。世間人,尤其學科學的,他們不相信,他們要事相上有證據他才相信,事相上沒有證據,他不相信。這個障礙叫所知障,他研究的東西研究得很多,分別執著沒放下,那就變成所知障。所以我跟諸位報告過,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去參學,三十歲示現成道,參學十二年。他十二年所學的這些東西,如果妄想分別執著不能放下,那就是像今天的科學家、哲學家,變成所知障了。

  他給我們表演的,是在菩提樹下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那這十二年所學的就變成智慧。這個智慧叫什麼?叫後得智、叫權智。權對實來說的,智慧有實智、有權智,有根本智、有後得智。根本智跟實智(真實智慧)是無知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般若無知」,那個無知是真智慧,是根本智。無知是什麼?清淨心,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講的寂。寂用,寂就是根本智,用就是後得智,用的時候無所不知,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你要有知就完了,你看看有知是什麼?就有了妄想分別執著,就有知。你自己覺得很有智慧,那你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了,那怎麼?有所不知,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。如果你無知,你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一個念頭都不生,那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,寂用無涯,沒有邊際。所以寂是根本智,用是後得智。這是佛做這個示現給我們看,我們一般人哪有不求智慧的?現在講欲望,欲望裡頭有求知欲,讀書人的願望就求知欲。

  有求知欲能不能滿足他的願望?不能,那是有所不知。他學到一個階段,他一定要覺悟,把妄想分別執著一放下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智慧就圓滿,就無所不知。後得智不學也行,也能夠做到大用無方,惠能大師就是個例子,他不學,沒有學,他寂做到了,用也現前,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。他那個作用怎麼現的?別人問,你不問他不知道,你一問他全知道,這不可思議。我們在《壇經》裡面看到很多例子,各方來參學的人,那都是經典讀得滾瓜爛熟,不開悟。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《大涅槃經》,念得很熟,真正意思不懂。法達禪師讀《法華經》三千遍,《法華經》背得很熟,三千遍,真的背得一個字不錯,一個字不漏,沒開悟。人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往往都有傲慢,自以為了不起,別人不如我,我有三千部《法華經》的功夫,你們怎麼能比?這就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,學多了就變成貢高我慢,這很自然的現象。

  最近這些年,國內小朋友學經典,小朋友讀經,讀四書、讀五經、讀老莊,選了一些東西都背得很熟。結果怎麼樣?結果在家裡瞧不起父母,父母沒有念過,沒有他念得多,在學校瞧不起老師,這問題爆發出來。前年王財貴先生來訪問我,就跟我談到這個問題,在國內提倡兒童讀經他先搞的。他沒有教兒童讀《弟子規》,他認為《弟子規》沒有必要,所以試驗的結果,是兒童增長貢高我慢,連父母、老師都輕視,這怎麼得了!王先生來訪問我,我告訴他,我說孔夫子教學,第一個是德行,第二個是言語,第三個政事,最後一個是文學。你現在把次序搞顛倒,你把最後的提到第一,前面三個都沒有,出問題了。學習次序不能顛倒,顛倒可麻煩大了!

  所以學佛在這麼多年,我們走遍世界許多國家地區,同學當中無論在家、出家,為什麼沒有古大德那樣的成就?原因在哪裡?同樣犯的是一個毛病,我們躐等了,基礎的東西疏忽了。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講起來大家都懂,而且都很能說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都懂。那從哪裡學起?應該從戒,把戒捨掉了。戒是什麼?戒是德行,夫子裡面教學的科目,第一個科目德行。你沒有德行,你學的那個東西沒有用處,學得愈多傲慢愈大,增長煩惱,他不增長智慧。所以說根本多麼重要!佛家在家的同學根本的戒律是十善,出家根本的是沙彌律儀。出家沒有沙彌律儀,在家沒有十善業道,這不是佛弟子,這個要知道。學得再多,學得再好,著作等身,講演講得天花亂墜,李老師以前說的話,將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;換句話說,他一生所學的與生死不相干,解決不了問題。遠遠的不如那些阿公、阿婆們,那些人心地善良、心地清淨,一心念佛,能往生。這些專家學者不能往生,煩惱習氣一樣很重,甚至於還增長,這怎麼行?

  所以知很重要!章嘉大師講的,佛法是知難行易,行真的不難。《弟子規》,我們在湯池做實驗,最初招來的種子老師三十七個人,我的要求是四個月希望他們能落實,真正做到;沒有想到他們兩個月做到了,不難,行不難。知難,你認識它太困難了,做起來很容易,連成佛都不難。你看看這個地方講的,這個知是很難,「理事無礙,根境一如」,這個難。你看行,「念慮不生」,念慮不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生,「總止」,止觀就圓滿了。誰做到?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做到了,表演給我們看。

  惠能大師在五祖寮房裡面,半夜三更的時候示現給我們看,做到了。他聽到《金剛經》上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懂了、他知道了。你看應「無所住」後頭「生心」,無所住就念慮不生,止了;而生其心是生什麼心?生菩提心,生度眾生的心。度眾生現的相,這個身相現在世間,跟大家好像是一樣的,其實不一樣。什麼地方不一樣?他從早到晚,從開悟到往生,他沒有起心動念過,永遠就在念慮不生,叫無住。在這個題目上,我們這個科題上,寂用,他永遠住在寂,沒動過,所以他的用是自性起用,不要學的。這個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你去問他,他哪有不知道的!為什麼會知道?自性能生萬法。你見了性,萬法還有哪一樣你不通的!不管你怎麼樣問法,你沒有辦法問到自性以外的問題,全是自性裡頭包括的,只要見了性,全懂了。所以這個與讀不讀經、學不學教沒有關係,關鍵就在這句念慮不生。

  後面說「總止也,即禪門大意」,這講整個禪宗,禪宗說的什麼?就是這兩句話把禪宗說盡了。知事理無礙,事事無礙,知根境一如,是一不是二。知道根境一如就是整個宇宙,根是我們六根,整個宇宙是境界,六根所接觸的境界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,一個性,一個法性。你真的明白、真通達了,叫知,這是智慧。真知道了,決定是念慮不生,真正知道,妄想分別執著就放下,就不生。如果還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要曉得這個事我只是念了,不知道;表面的意思知道,真正的意思完全不知道,這要曉得。不要以為我們念了,我知道了,你知道就成佛了,就不是凡夫。你真的知道的時候,你已經超越阿羅漢、超越辟支佛、超越菩薩。

  我們現在知道這一點,如何能真正把它證知?現在是聽佛說的,我們自己沒有去證實。那怎麼樣?我們要學,學放下,念放不下,慮要放下;念是分別,慮是執著,慮是顧慮。心裡對任何事情不要再牽掛,不要再放在心上,為什麼不放在心上?理事無礙,根境一如。或者給你講得更簡單、更明白,像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,這個觀法好!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非常好的總觀。你還有什麼顧慮的?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?你的顧慮,你那些放不下,叫冤枉!為什麼?沒有這個事情。《永嘉證道歌》講得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我們在作夢,夢中夢,還有什麼顧慮?還有什麼好牽掛的?所以真正悟入之後,這日常生活沒有一樣不是隨緣,隨緣裡面生歡喜心。生歡喜心,教化眾生,眾生太苦了,怎樣教導眾生常生歡喜心,他不就離苦得樂了嗎?樂是本有的,苦是冤枉的,迷了才有苦。這段的意思非常之好,非常重要的教誨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,「又向云」,向是一向,這就講得多了,「色性難思等」,像這樣的開示很多,這舉一個例子。色是法相,性是法性,法相從哪裡來的?是法性變的。我們在前面用法相的四分跟諸位解釋,法性是自證分,法相是見分跟相分,見分我們現在人稱為精神,相分稱為物質,物質跟精神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物質跟精神都放在色裡頭。法性能變能現,精神跟物質是所現所變,所現所變的是假的,不是真的,不是真有,剎那生滅,這個要知道。這裡面的理、事都不可思議,太深、太複雜,難思。佛說這些話就是「總持」,總持就是總的綱領,總的原則,「是色陀羅尼自在佛等」,陀羅尼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總持,佛用這個來表法。自在佛,這個自在佛就是理事無礙,根境一如。說「亦應云」,也可以這麼說法,「分別眼性難思」,眼就是色,「有眼陀羅尼自在佛等」。這是世尊跟我們說,無量無邊諸佛,有眼陀羅尼自在佛、有色陀羅尼自在佛。我們讀到這些經文,要懂這些意思,要能體會到。

  無量無邊的法門,無量無邊的開示,不定你在哪一句下面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所以,世尊以無量法門來接引無量無邊不同根性的眾生,不是一個法門能度一切眾生,無量法門度無量眾生。佛教化眾生如是,佛滅度之後,祖師教化眾生也學會這個本事,應機施教,他是什麼根性就得用什麼方法。教初學,你要不隨順不行,隨順他的煩惱、隨順他的習氣、隨順他的毛病,你要不隨順,他掉頭走了,把學習的機會就失掉了。這就是佛菩薩大慈大悲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你看普賢弘願這兩條說得多好,隨喜是真實慈悲,隨你。在隨緣、隨喜裡面觀察,要用什麼方法來啟示你,讓你覺悟,那是真實智慧,才能幫助眾生覺悟,才能幫助眾生回頭。有時候要隨順幾十年,眾生難度,幾十年能回頭的,都是善根成熟的。還有怎麼?幾十年到一輩子他都不能回頭,這個太多了。那怎麼樣?等到來生來世再幫助他,你說佛這個慈悲,父母不能比,父母愛兒女是一生一世,佛菩薩幫助眾生、愛護眾生是生生世世,永遠不疲不厭,這樣的人到哪裡去找。

  你就是用什麼樣的惡意對待他,他還是那樣的慈悲照顧你,這是佛菩薩幫助九法界眾生的真相。你要是知道之後,你的慚愧心就真正生起來,為什麼?對不起佛菩薩,佛菩薩這樣的照顧,我實在是太辜負他了。佛菩薩對一切眾生,從來沒有一分一秒的時間厭棄你,沒有。他要有個念頭來討厭你的話,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又生起來,那他是凡夫,他不是佛菩薩。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佛菩薩對眾生的恩德、對自己的恩德,永遠在照顧,從來沒有間斷,我們用什麼態度對佛菩薩?你在世間決定找不到第二個人像佛菩薩這樣對待自己。我們怎樣去報答佛菩薩?今天我們真是有幸,遇到淨宗法門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那就是報佛恩,那是真報。我在這一生當中,決定要把自己提升到佛境界,這是報佛恩,這才真正明瞭事實真相。我不這樣做,我對不起佛菩薩。

  真做,就要學佛的大心、大量包容一切。六祖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說的一句話,我們也聽得耳熟,也會說,做不到,這句話說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他跟諸佛如來講的沒有兩樣,真正修道人,世間人有沒有過失?沒有。為什麼沒有過失?世間相沒有,他哪來的過失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你以為有過失是什麼?以為是真的,不存在,不管是善、是惡都不存在。我們看世間要常常怎麼看?想到看電影,想到電影放映機上的幻燈片一直在那邊動,這個世間所有相跟那個一樣,動得比那個快。你要曉得電影放映機在那動的速度,一秒鐘二十四張,鏡頭開關二十四次;我們現前的境界相,一秒鐘億萬次張。《仁王經》上說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,那是世尊的方便說,不止,真的是億萬次,億萬分之一秒,所以你不知道它是假的。

  這個事實真相到什麼時候看出來?寂,我們現在講寂用,要很寂靜。寂這一個字,從圓教初住菩薩就得到,為什麼?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就是寂。但是他無始無明習氣還沒斷乾淨,我們常常用酒瓶做比喻,酒瓶剛剛倒乾淨、擦乾淨,真的擦乾淨,一點沒有了,味道很濃,習氣。那個習氣有障礙,障礙什麼?障礙你看到這個事實真相,也就是說精神跟物質是怎麼來的,那個相你沒看到。佛跟我們講到八地,習氣差不多快斷乾淨,八地上去是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菩薩五十二個階級,到最上面的五層你才看到。就是你那個心多靜,億萬分之一秒的動,你看得清清楚楚,你看出精神跟物質是這麼一回事情!不會起心動念,你才了解事實真相。所以你要知道,世間真的沒有過失,造作極重罪業,墮阿鼻地獄,也沒有過失。像小朋友玩遊戲一樣,他玩得很危險掉到坑裡面去,摔得一身疼痛,那是他自作自受。時間極其短暫,短暫到沒有。過失在哪裡?過失在自己,我自己看到這個現象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過失在這裡。所以,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,世間永遠沒有過失;有因果,你看到因果,因果不空。

  這就是真正一個修行人、覺悟的人,跟六道裡迷惑顛倒的人不一樣。你看到,都在一起,生活在一起,工作在一起,成天在一起,兩個人境界完全不相同。一個人念慮不斷,一個人念慮不生,怎麼會相同?念慮不斷,煩惱業障現前;念慮不生的人,禪定、智慧現前。禪定、智慧是你本有的,業障習氣本來沒有的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底下又說「又眼中云性空寂滅,即眼之度門,眼等本淨」,這個等就是等其他的五根,眼耳鼻舌身意等本淨,「亦應云色等度門,色等本淨,不唯取相為染,無心為淨而已也」。這是一段。眼中性空寂滅,這是眼中什麼東西?眼中的見性。交光大師在《楞嚴經》裡面講的「捨識用根」,就是用根中之性,根中之性性空寂滅。眼根當中是見性,耳根當中是聞性,鼻根當中是嗅性,意根當中是知性。名稱不一樣,性是一樣的,性是空,性是寂,性是滅。空、寂、滅都是形容詞,空是說它不可得,不能存在,就是我們剛才講的,它存在的時間是億萬分之一秒。我們現在看的現象是相續相,相似相續,它不是真的,這空的。寂,它永遠是靜的,沒有動過。滅是什麼?它裡面不帶煩惱習氣,沒有,根裡頭沒有,境裡頭也沒有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的習氣,我們在比喻當中說得很清楚,這在日常生活當中諸位都要能夠提得起觀照的功夫,我們才得受用。

  我們講寂滅,我們做這三張透明的玻璃紙,這個東西就是代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紅色的代表執著,藍色的代表分別,黃色的代表妄想,凡夫這三個統統都有。我們這裡講到眼,我們講的眼根,見性它有沒有障礙?沒有障礙,它擺在我們面前,沒有障礙。外面是境界,色界,眼對的是色,這個障礙之後,我們眼見外面就見不清楚,就障礙了。其實它有沒有真的染上我們眼睛?沒有。有沒有染到外面的色境?也沒有。空、寂、滅,真的,這是真相,事實真相。問題不在自性,也不在外面的法相,根境都不妨礙,麻煩就出在這個地方。所以佛教我們得放下,放下你本來是佛。因為這無始劫來,話要會聽,無始是根本就沒有開始!迷是什麼?迷就是一念,就當下一念你迷了;覺,覺也是當下一念回頭,就覺悟了,迷悟在一念之間。無始劫,你會聽的,一下就開悟,沒有開始;不會聽的,無始,一定很長的時間,大多數的人都是這麼聽法。那個聽經一聽就開悟的人,他跟我們聽法不一樣,他聽的時候,佛說無始是沒有開始,這真的。

  我們想像當中,能想像得到六祖惠能大師當年,聽五祖講《金剛經》,那就是什麼?無始,他知道根本沒有開始,一下就放下。佛的確很慈悲,對我們這些誤解的,聽不懂佛的話,把佛的話聽歪了、聽扭了,佛教我們慢慢放,不要著急。先執著放下,紅色的代表執著,先把執著放下,執著放下之後,就清楚多了。這是什麼?這是阿羅漢,就覺悟了,就清楚,阿羅漢有妄想、有分別。再叫你把分別放下,分別是這裡頭一片藍色的,藍色的放下。這是什麼?這代表妄想,這是菩薩。菩薩就很清楚,還是隔一層,這層是什麼?這層是妄想,就是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再放下,本來是佛。所以要曉得,眼根見性,它真相是空、是寂、是滅,六根的根性統統是這樣的。

  所以見性成佛,你在眼根當中見到根中之性,見到見性了,成佛了;耳根當中,你聽聲音,聞性,有人從聞性裡面見性。有人從吃東西,味性裡面開悟的,成佛的,吃東西會成佛,是修行。我們現在吃東西是什麼?起貪瞋痴。真正學佛的人,吃東西裡頭有戒定慧,吃東西裡頭有明心見性。佛給我們介紹香積國香積如來,他那個地方的眾生,六根裡面是舌根最利。你示現給他看,他不容易開悟;你講給他聽,也不容易開悟;你讓他吃東西,他一吃就開悟了。六根根性不一樣。所以香積國如來度他的眾生,天天擺些好菜給他吃,吃了他都開悟!六根根性不一樣,無論是哪個根,一悟一切悟,一迷一切迷。

  我們這個世間實在講,眼根開悟有沒有?有,少,絕大多數是耳根。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揀選圓通,說「此方真教體」,這娑婆世界,就是我們地球這個地方的眾生,耳根最利,「清淨在音聞」。佛在此地教地球上這些眾生都是用演說,以言語說法,耳聽,以這個為主,他看不清楚,他聽得清楚。所以要曉得,眼根當中空寂滅,耳根也是空寂滅,六根都不例外。根如此,那看色,色也是如此,所以它講的是「亦應云色等度門,色等本淨」,外面色相有什麼不乾淨的?

  蕅益大師他老人家在《靈峰宗論》裡面,《宗論》是他的小品,就是平常講開示,短短的一段一段的,講得很好。他說「境緣無好醜」,境是境界,我們講順境、逆境,善緣、惡緣,境緣沒有好醜,平等,就是本淨。「好醜在於心」,我們的心清淨,外面境界沒有一樣不清淨;心不清淨,外頭境界沒有一樣是清淨,道理在此地。這也是跟夏威夷土著所講的一樣,問題不在外面,問題在自己,自己解決了,外面全解決,跟佛法的道理完全相同。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壞人、一個惡人,你一定要想通,他本性本善,他本來是佛,他哪有惡?我看到他很惡,是我的問題,不是他的問題。即使他真的惡,還是我的問題,不是他的問題,我沒有學得好,他變成這個樣子。這個道理好像很難通,怎麼他學不好,與我有什麼關係?真有關係。佛法這樣說,聖賢也這個說法,難得夏威夷土著給我們做了證明,真的,把自己修好,對方毛病就沒有了。對方毛病還沒有好,證明什麼?我們自己對自己修得不好。

  他裡頭說一句話很重要,這個千萬不能忘記,「與我無緣,就沒有方法感動他」,真的就像佛法講的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難道佛還沒有學得好嗎?為什麼世間還有這麼多惡人?佛應該負責任,這東西是你變的,你自己自性變現的。這裡頭這一句太重要了,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無緣你要記住,不是永遠無緣,現在無緣。緣是什麼?緣是接受,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證,叫有緣。緣有淺深,能信不能解,淺;能信、能解,不能行,稍微好一點,還是不行;能行不能證,還不圓滿;到信解行證四個都做到,緣成熟了。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還沒有證,緣沒有熟,但是佛菩薩可以幫助他成熟。所以佛菩薩看到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那就一生就得度,就成就了;如果能信、能解不能行,佛菩薩幫助他行,提升一級;能信不能解的,幫助他解,行暫時就不要問他。所以,他把眾生的根性分做這四等,四等同時普度。沒有善根的人,就是根本不相信的,要不要度他?也度了。怎麼度法?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。他阿賴耶識沒有種子,所以他不信。不信讓他聽到佛號、看到佛像、看到出家人,他心裡馬上就想到佛,佛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,來生後世又遇到緣,他就相信了。這是佛的慈悲,這是佛度眾生的方式,我們要懂。你要懂得之後,那就沒有不能度化的眾生,佛真的是普度眾生。但是這一生當中幫助他成佛,一定他要有行才幫得上忙;他要不認真修行,幫不上忙,這個很重要。因為你能信能解,不能行,你還是業力做主宰;換句話說,你還繼續不斷搞六道輪迴。真正到能行,你遇到淨宗法門你真能往生,你這一生修行就圓滿了。要知道,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去作佛,這個事實我們要了解、要珍惜,這個機會太難得,所以這是難信之法。

  底下這句話說得好,「色等本淨,不唯取相為染,無心為淨」,這是平常我們講染淨的話,我們講染淨的標準。我們叫什麼染?你著相,著相就染;無心是你不著相,就是你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那心就淨了。這說得淺,意思說得淺,真的什麼?真的沒有染淨,沒有染淨是真淨,這個意思說得深,這完全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在十法界裡面都是取相為染、無心為淨,染淨還對立。你看六祖在《壇經》說,如果你要問他染淨,六祖會說染淨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法身菩薩的境界。為什麼染淨不二?染淨都等於空、寂、滅,都歸到這裡去了。好像什麼?統統歸到零,不管你數目字大小,統統歸到零就平等了,這才叫真正淨,不是對立的。這個不二是六祖到法性寺遇到印宗法師,印宗是講《涅槃經》,門外幡子是風動、幡動這個故事裡頭說的。

  印宗知道他是第六代祖,那時還沒有出家,還是在家居士,就向他請教,黃梅五祖平常對於禪定、解脫,他老人家怎麼講法?印宗法師向他請教。其實五祖講經說法惠能大師一次沒聽過,他突然問出這麼個問題來,五祖到底怎麼講,他沒聽過。他的答覆答得很妙,他說「禪定、解脫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,他這個答覆他。這一句你要是懂得之後,染淨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;再跟你說,生佛是二法,眾生跟佛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;再跟你說,你我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你慢慢去想,什麼是佛法?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,這是真正覺悟。佛法是覺悟的法,你事實真相明白了。

  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,六祖惠能你看他開悟的時候說的最後一句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個萬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,是心現識變的。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就是自性,一切法都是圓滿的自性。我這個地方拈這一片紙,這片紙是圓滿的自性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,這不思議境界。這一片是很大了,太大了,佛在經上,前面我們讀過的,一微塵,一微塵裡面有世界。遍法界虛空界在一微塵裡面,一一微塵統統都具足十法界,沒有一絲毫欠缺,叫不思議法門。這個名詞說得好,只要你不思,只要你不議,不思什麼?不思就是心行處滅;不議,言語道斷,說不出來。不能思想,這個境界就在面前,你就完全明白了。你一起心動念這個境界就障礙了,起心動念是無明,起心動念立刻就產生分別,從分別立刻產生執著。億萬分之一秒,都起來了,我們比喻這三個障礙都起來,你就迷惑顛倒了。如果這個時候你認迷,不知道悟,你就愈迷愈深,愈想愈錯,麻煩就出來了;如果這個時候一念覺,你就回頭了,差別在這裡。

  我們對這麼高的境界,實在講你能體會就很難得,就不容易,這也在阿賴耶識裡薰習種子,這叫大乘的種子。這些大經我們不管信不信,聽都有好處,這是在阿賴耶識裡下種子。雖然我們同學當中有很多初學的,他種得這麼好、這麼殊勝的種子,非常難得。比一般修行人,有相當功夫的人,是有過之而無不及,將來的成就可能你在他們的前面。為什麼?你阿賴耶識裡有這些大乘種子,你遇到的時候進步很快。沒有機會聽到這個,雖然在那裡修行,有功夫,他的境界狹小,他不圓融,來生生生世世還都在小局面裡面修,這個虧就吃大了。所以,大乘法的功德無量無邊,我們從這個地方薰修,下定決心念佛求生淨土,這個幫助太大了。幫助什麼?幫助你到極樂世界提高品位。確實可以幫助我們,如果真的能夠把執著放下,真能夠看破,就像這個地方所講的境界,那就肯定能幫助你提升到實報莊嚴土,不在方便土,比方便土高。這是大經無比殊勝利益在此地,知道的人不多,知道他就不會捨棄,一歷耳根永為道種。不是聽懂、聽不懂的問題,只要什麼?聽了生歡喜心,他就得利益。無論他能夠理解多少,沒有一個不得利益的。

  下面這段大師引用《智度論》,就是《大智度論》裡面講「三觀束之」,束就是歸納,我們把它歸納到《大智度論》三觀裡面去講。「分別色相等,是假名觀也,性空寂滅,是空觀也,此二不二,色性難思,中道觀也」,你看它後面講到中道、色性、此二不二,「三無前後,皆是一心」,到這裡是一段。為什麼不二?為什麼沒有前後?一心,一心哪有先後,一心哪有遠近,一心裡頭哪有二法!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能夠體會到,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心,這裡頭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真心。《華嚴經》十玄門裡面有主伴圓融,這個意思要懂,以我為主,是我心所現。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是我心所現,所以叫什麼?自性如來。講西方極樂世界,自性彌陀,自性釋迦、自性藥師,自性變的。講報土,唯心報土;極樂世界,唯心極樂;華藏,唯心華藏;娑婆,唯心娑婆。

  在這裡你就好好想想,夏威夷土著說的,「這個世界是你造的,你要對這個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負責任」,這他說的。他說得有沒有道理?有道理。要負什麼責任?你要愛一切眾生,這很重要,在佛法裡面講大慈大悲,他不是身外之物,他是自己心現的、識變的。你是本位,你是主,那就是你心所現,我也是你心所現的,他也是你心所現的,整個虛空法界都是你心所現的。這個你心、我心、他心是什麼?像大海裡頭起水泡,大海起很多很多水泡,每個水泡都做主。大海是自己的法性,法性是一個,所有水泡共同一個法性,但是每個都可以做主,一個做主,其他都是伴,叫主伴圓融。主不是唯一的一個主,是任一,佛法講一是任一。任何一個都可以做主,任何一個都可以做伴,平等平等,主伴不二,皆是一心。水泡依大海起的,大海裡無量無邊的水泡,都是依大海起的,所以都是一心。懂得這個意思,我們在一切諸法裡頭,平等性現前,不會再有貢高我慢,不會再自以為是,這些煩惱習氣馬上就降溫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裡面這三觀講,分別色相,假名觀也,是假觀,色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,這一定要知道。性空寂滅,空觀,性能現,性是什麼樣子?性是空、是寂、是滅。現的相是有,但是有它是幻有,它不是真有,它不存在,它不是真的存在。不存在,我們今天認為它存在,我們看的是相似相續相,這個要知道。就是前一個相跟後一個相,相似不相同,不可能絕對相同,相似。你說我們這個相,這就是相似相續相,我們這個身體身相在這個世間活了八十一年,相似相續相。你想想,我們不要講那麼短的時間,那短時間我們不容易體會,我們講一秒。我們現在這一秒跟過去那一秒是不是一樣的?不一樣。人不是十年十年老,不是一年一年老,不是一天一天老,是一秒一秒老,這不一樣,不是一個相。在佛法跟你講,所謂億萬分之一秒這麼快的速度,統統不是一個相,你才叫見到真相。你認為這個相天天都一樣,那是假相,你被假相迷了,你被假相欺騙了。

  我用這個例子你們比較容易去想,去觀想,就是一秒一秒不一樣,叫剎那生滅,剎那不住。我的身、我所有的一切都是這個樣子,這叫事實真相,剎那不住,你還有執著嗎?知道真相之後,執著自然放下了。才曉得我們無量劫來,吃妄想分別執著的虧吃太大了,如果早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的話,我們不就早成佛了嗎?現在還不肯放下那就完了,你還要繼續來!但是我們可以說,你肯定成佛,你肯定有成就的一天。可是你在輪迴裡面還繼續有很長時間去打滾,在這裡頭受苦,受些冤枉苦,是你不應該受的,你沒有理由受的,可是你不肯放下,你非受不可。空假中也是一念完成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相有性空,事有理空,可是理事不二,性相不二,你這才能看到真相。你看到性、看到相,是看到二邊,你不曉得二邊是一,是一心,這才真正看到了真相。所以三觀沒有先後,皆是一心。

  「對此三觀,應辨三止」,三觀是看破,三止是放下,「謂方便隨緣止,體真止,離二邊分別止」。我們把這三個名詞簡單解釋一下,你看方便隨緣,方便是什麼?方是方式、方法,便是便宜,方便兩個字合起來講就是最恰當的方式。普賢菩薩講的恆順眾生,那就是方便隨緣。方便隨緣裡面止,儒家講的「知止而後有定」,止是什麼?用最現實的話來說,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止住,也就是放下。你住在什麼地方?安住在哪裡?安住在《智度論》裡面所講的「三止三觀」,你住在這個境界裡頭,這個境界也叫諸法實相。你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真相,你再仔細觀察一下,許多的眾生都還迷在真相裡頭。你來了,你明白了,這些人迷了,你要怎樣幫助他開悟?幫助他開悟那就講了,不信的,你給他種善根;已經相信的,幫助他理解;已經理解的,幫助他修行;已經修行的,幫助他證果,叫普度眾生。

  度化眾生,無論什麼身分,這就是方便隨緣止。應以佛身得度現佛身,應以菩薩身得度現菩薩身,應以比丘、比丘尼身得度就現比丘、比丘尼身,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。應以耶穌身得度就現耶穌身,應以阿訇身得度就現阿訇身,什麼身都現,為什麼?不離一心,你看你的緣在哪裡。《華嚴經》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耶穌是不是佛?穆罕默德是不是佛?是。摩西是不是佛?是。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你就想想看,他在哪個環境裡面,他現什麼樣的身,他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教。你看他的現身,看他的教學方法,你就知道那個眾生的根機,他是在信的階段,還是在解的階段,還是在行的階段,還是在證的階段,你就統統都明白了。隨緣方便止,止於諸法實相,那就止於我們此地所講的寂用無涯,止於這個地方。你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絕對不會起心動念,絕對沒有分別執著,所以你用得能自在,你能夠隨緣,能得大自在。

  第二個「體真止」,體真止是空觀,方便隨緣止是假觀,假觀止是方便隨緣。空觀,體真止,體達真理,與自性完全相應,自性裡面空無所有,不但沒有物質,連精神都沒有。現在我們看到這些現象到底有沒有?沒有。那你就是從相上看到性,就見性,從事上看到理,理事不二,那就是「離二邊分別止」,中道觀。中道觀心清淨,決定沒有分別,所以六祖說話是用中道觀,給你講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。他答覆印宗法師的話,禪定、解脫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這裡頭三止三觀統統用上。你由此可知,六祖是什麼心?六祖用的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所說的這些三止三觀,還都是對迷了真心的人他才起這些東西,用這些方法來教,希望他搞明白之後放下。二邊都放下,你就恢復到自性,你才能明心見性,你才能大徹大悟,真正叫你念慮不生。你還會生起這個念頭,這就錯了。

  後面大師說「既止觀雙運,亦名一心三止也,即一而三,即三而一,雙照三一,雙遮三一,是無礙也」。下面解釋,你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能想得通,「準思可見」,以這個為標準,你去想想就通了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雙照是講觀,雙遮是講止,雙照就是三觀,假觀、空觀、中觀;雙遮就是三止,隨緣方便止、體真止、離二邊分別止。雙照、雙遮就是不二,就是不二的意思,那就無礙,無礙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全現前了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

  最後一段結勸,勸導我們,這個話講得非常懇切,「此是菩薩圓融功德而自莊嚴,觸目對境,常所行用,希心玄趣,幸願留神」。這說的是我們自己。菩薩他覺悟了,他用上了,圓融的功德,這是我們每個人統統都有的。只是我們現在不覺悟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個東西障礙住,你說這不放下行嗎?你不放下永遠障礙。這樣殊勝的功德不是沒有,本有,用不上。底下說觸目對境,常所行用,你六根對待六塵境界就是用這個,這就是行佛所行,用佛所用。末後兩句話勸我們,希望我們要用心,要能夠趣入,要能夠契入,玄是玄妙不思議。幸願留神,願有緣讀到大師的註解,聽到大師的開示,好好留神要契入,這是自己的境界,不是別人境界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