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八八四卷) 2007/12/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1884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」:
我們看李長者的《論》,長者為我們說明這品經的大意。我們從「設行分別,任性智慧」,這是一段的開始,我們從這邊念。「設行分別,任性智慧,隨事用為,亦無取捨故,如是任法調治習氣,使稱理智,令慣習增明,如佛願行,而隨事世間,成長大悲,不出不沒故」,這裡是一段。這是說法身菩薩,初證得的,也就是前面賢首菩薩,賢首是第十信的菩薩,往上提升就是初住,初住就超過十法界。賢首菩薩是十法界裡面的最高峰,所以用須彌山頂來做比喻,向上提升就是初住,初住是法身菩薩。初住菩薩就有能力隨眾生感而應身,就是應化,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,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能示現佛身,舉這個例子。佛身他都能現,其餘的就不必說了,什麼身他都能現,這個意思要懂。所以他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究竟圓滿佛實際上沒有兩樣,差別不同的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,往上去就漸漸的要斷習氣。此地也說,「設行分別」這就是應眾生之感,為什麼?他沒有分別,他連起心動念都斷掉,哪來的分別?所以分別執著全沒有了。可是示現在十法界、示現在六道、示現在我們人間,他要不要分別?他要不要執著?要。
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不就是用分別執著嗎?他真的有沒有分別執著?真的沒有。這種分別執著是辦事要用。所以,隨順世間人的分別而分別,隨順世間人的執著而執著,你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就不能辦事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實際上他確實沒有分別執著。隨順分別執著,佛現身,他示現來投胎,母親也是懷胎十個月,示現出生,這都是分別執著。他可以不要用這個,他變化化身來,行不行?行,但是不能教化廣大眾生。有很多眾生看到,你不是父母生的,你是變化的,我們做不到,你是神,我們比不上你。他也是父母生的,我是父母生的,你也是父母生的,我能成佛,你也能成佛,這就方便了。種種示現只有為一樁事情,教化眾生。再說示現在皇宮,我們一般人做不到,一般人要投生到帝王家,那要大福報,你修多生多劫的福報你才能投生到帝王家。佛的福報圓滿,他可以隨意,以這個身分方便。世間哪個人不爭名逐利?他的示現,就是名聞利養他全得到,一樣都不缺,捨掉。告訴世間人,這個東西對人生來說不是最重要的,是可以把它捨掉的。捨掉還有更重要的,更重要的是什麼?孔子說得很好,學。你看《論語》裡面講的,孔子說,我曾經一天不吃飯,一夜不睡覺,我在那裡想,想來想去想什麼都沒有真實的利益,最後結論是「不如學也」。學什麼?學聖人、學賢人。
由此可知,釋迦牟尼佛把榮華富貴、把王位都捨棄掉,孔子還想了半天,釋迦牟尼佛完全了解,這個東西不重要,假的,不是真的,告訴我們不如學也。所以十九歲他就出去學,到處參學,學了十二年,學的什麼?全是世間法,我們現在所說的,世間法分為五大類,佛家常講五科,五個科目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哲學、科學,大概就都包括了。這是世間人所羨慕的,連孔子也要學,孔子學了沒放下,所以那是世間聖人。釋迦牟尼高明,學了之後他放下,就像放下他的榮華富貴一樣,全放下。沒想到這一放下見性了,也就是像此地,達到初住菩薩的果位。這個示現非常重要,讓我們真正覺悟、真正明白了,什麼叫世間法,什麼叫出世間法,什麼叫佛法,這個定義我們才搞清楚。
見性要緊,這才是做人真正終極的目標,為什麼?見性就是禪宗裡面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換句話說,你把你真正的自己找回來了。這才曉得,不但是六道眾生,包括十法界四聖的這些佛、菩薩,迷失了自性,自己是什麼不知道。所以,世間很多研究哲學的他提出這個問題,我是誰?誰是我?沒有答案,問題提出來沒有答案。能提出這個問題不錯了,我們一般人還提不出來,一般人是迷惑顛倒、醉生夢死搞一輩子。真正能提得出來我是誰,誰是我,這是哲學的問題,很不錯了,但是找不到答案。佛陀給我們找到答案,心明了,性見到了,明心見性這是自己,心性才是自己。不但是自己,在哲學裡面講宇宙人生的本體,也就是說能現能變的真主,用宗教的話,真主,他是真正主宰,這就是自己,真的把自己找到了,宇宙、人生、森羅萬象是所現所變的,這是哲學裡面講的本體、現象。還有個認識論,真正認識清楚,能現所現不二,能變所變不二,這是佛知佛見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
這個事情在哪裡?就在面前。所以佛說得好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釋迦牟尼佛是佛,你是不是佛?你是佛,他是不是佛?他是佛,一點都不錯。現在問題出在哪裡?問題在釋迦牟尼佛把自己找到了,你,就在面前,你迷了,你不知道這個形相是自性變的,不知道森羅萬象是自性變的,你不知道,就迷在這裡。哪天你一下醒悟過來,原來就是,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所以禪宗這些大德,真正開悟明心見性,沒有悟之前到處參學,到處去參叩,一開悟說了一句話,「踏破鐵鞋無覓處」。從前參學很苦,都是靠走路,穿草鞋,天天走路去參訪這些高僧大德,向他們請教。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到三十歲,十二年當中幹的事情,找不到。「得來全不費工夫」,一下覺悟,原來就是!這才曉得以前那麼多年的參學沒用。
可是不經過那麼多年的磨鍊他醒不了,這個磨鍊是一種方法,讓你真正清醒過來,了解事實真相。了解之後,你要幫助別人,你要做出樣子給別人看,這就是「設行分別,任性智慧,隨事用為」。這裡頭最高明的是什麼?沒有取捨,取捨是對立。沒有取捨,我們用現代的話說,沒有對立,就是沒有相對的,為什麼?它是一如。性相是一,理事是一,因果是一,生佛是一,自他是一。一裡面哪有取捨?二才有取捨,這個要記住。六祖能大師說得好,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。佛法是正覺,正等正覺,二就不覺,二就迷了。迷生煩惱,覺生智慧,它怎麼會一樣?世間人學佛,天天在看經、聽教,聽教是聽講,為什麼還不能悟?就是「二」,這一關他過不了,所以他不覺悟。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是我,有我就有人,我跟人就對立,就迷了。迷了之後,愈迷愈深,愈迷愈苦。迷了之後,他的思想、他的言行全是錯誤的。思想是什麼?邪知邪見;言行是造作染業,惡業是染,善業也是染,果報是六道輪迴。你造業,業一定現果報,造業是因,果報是六道。佛眼睛裡看這個人是佛,我們用個簡單的話說你能體會,這個佛怎麼樣?他現在糊塗了,他現在迷了。如果你對這個意思還不懂,我再做個比喻,這個人醉了,喝酒喝醉了在耍酒瘋,這你就好懂。讓他好好躺下睡一覺,到明天早晨他酒醒就正常了。六道輪迴裡面都是耍酒瘋的迷惑顛倒佛,可是在諸佛、法身菩薩心目當中,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,所以尊重、禮敬。普賢菩薩教我們「禮敬諸佛」,那是真佛。對他禮敬是應該的,他的思想、言行與法性相應的稱讚,與法性不相應的不稱讚。這是教我們怎麼學佛,怎麼走回頭路,回頭是岸。
任性是智慧,作意是聰明、是煩惱。任性是隨順法性,這個話還不好懂,隨順自然,好懂一點,不要加自己的意思在裡頭,這是智慧,你會生活得很快樂。加自己的意思,我要怎樣怎樣,你不是找麻煩嗎?那你就不是隨順法性,你要隨順你自己的煩惱,為什麼?自性裡頭沒有意思。阿賴耶裡頭有自己的意思,阿賴耶就迷了,自性迷了叫阿賴耶,阿賴耶裡頭有意思。第六意識是分別,第七末那是執著,這就是意思,所以第六意識叫意識,末那叫意根。末那是煩惱障的根本,第六意識是所知障的根本,二障的根在阿賴耶識裡頭,可是自性裡頭沒有。自性裡頭是什麼?你看相宗,轉識成智,性是智慧。末那是平等性智,第六意識是妙觀察智,覺悟了就是智,這是任性智慧。第六意識起用的時候變了,變成妙觀察智,第七識起作用,不是自私自利了,平等性智,轉識成智。這兩個轉了,八識全轉了,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,前面眼耳鼻舌身轉成成所作智,成就無量無邊真實功德。為什麼?眼耳鼻舌身要辦事,辦什麼事?普度眾生,為眾生做種種示現,演說,眼、耳、鼻、身,表演;舌,說。演說,為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,為他演說,做出樣子來給他看。
我們做做錯了,做不好的樣子,也是在演。為什麼會演成不好的樣子?因為還帶著有迷,沒有完全覺悟。像現在我們是覺悟了一點點,我們以百分比來說,我們現在覺悟了一半,還有一半沒有覺悟。我們在漸修,不是上上根,那是頓悟,一悟一切悟,那個沒有問題。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頓悟,惠能大師示現的頓悟,我們是漸悟。漸悟當然有毛病,毛病很多,但是還是示現,還是演。別人來指教我們,你說這是不是教育?別人一指教,我們感謝他,立刻改過,把這個毛病改過來,這是教天下迷惑顛倒的人。你看到,這是對的、是好的,你才能接受別人教誨你。這種人,這種人這一生會成就,孺子可教,為什麼可教?他接受。煩惱習氣重的,迷惑重的,他不接受。你教他,教他很不高興,他不耐煩,你有什麼資格教我?不承認過失,不接受教誨。完全不接受,佛經裡叫一闡提,「一闡提」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叫沒善根。沒善根的人菩薩捨不捨棄?不捨棄,永遠沒有捨棄的。大乘教裡面雖然是有區別,諸佛菩薩教化眾生,一闡提沒法子教,為什麼?他不接受,這是無緣之人,佛不度無緣之人。《涅槃經》裡面就說得清楚,雖然不教,不用言教,用什麼教?用示相教,就是說做讓他看,他看久了慢慢就覺悟。他看到佛菩薩接受教誨,他看多了,慢慢他就軟了,就能回頭。所以對於一闡提要用演,不能用說,說對他沒用處,要表演,做出來給他看,為人演說。
「隨事用為」,這就是沒有定法,演沒有定法,說也沒有定法,恆順眾生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現代的社會跟古代不一樣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用的一些方法,原理原則雖然相同,方法不一樣,要懂!現在人是什麼根性?現在人要用什麼方式來教他?活的,不是死的。佛陀的教育,現在人稱為宗教教育,其實「宗教」這兩個字要用中國的文字學來解釋,好!佛教真的是宗教教育。宗是什麼意思?你們去查查字典,查查《說文解字》,宗是什麼意思?宗的意思,第一個主要的,第二個重要的,還有一個意思,尊崇的,就是一般大眾必須要尊重、必須要崇敬,是這麼個意思。教,教是教學、是教育。合起來說,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學、尊崇的教誨。你說這要不要學?這是照中國文字來講,外國詞彙裡面,佛教真的不是宗教,但是用中國這是可以講得通的。佛教本身稱宗教,本身稱宗教因為它有十個宗派,禪宗叫宗,禪宗以外九個宗派都叫教,叫宗門、教下。這是佛法裡面講宗教的意思,宗門教下。為什麼?他們的方式不一樣。宗門(禪宗)著重開悟,悟後起修,修是什麼?修就是放下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他是覺悟之後開始修,沒有悟不能修。所以沒有悟的時候不准你看經、不准你聽教,要逼著你開悟。悟是什麼?清淨心。教下,教下是漸修,也就是說從佛的經教,像念書一樣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漸漸的透過教理你明白了。所以,用的方法不一樣,這是把它區別為宗門教下。宗門,絕頂聰明的人,天才班,他不是普通班,教下是普通班,有淺有深,循序漸進。畢竟眾生根性是中等根性居大多數,絕頂聰明的跟十分愚笨的佔少數。所以上上根、下下根是少數,中等的是絕大多數,中等的要從教入門,宗他入不了門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,教學要恆順眾生,他是什麼樣的根性,你要順著他,他容易成就。
這裡頭「亦無取捨」,無取捨就是佛法,有取捨就變成世間法,道理在此地。有取有捨出不了六道,為什麼?取捨是執著,沒有取捨就沒有執著,這樣才能夠真得受用。像這樣「任法調治習氣」,不但叫我們不要造業,連習氣都漸漸的淡薄。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任性,隨事用為就是隨緣,隨順法性,隨緣。放下分別執著,無取捨就是放下分別執著,這樣你才能調治習氣。「使稱理智」,與自性相應,與你的本性相應。你看本性,我們老祖宗講「本性本善」,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二邊都沒有叫本善,就是佛家講的清淨心,本善。能大師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這是本善。迷失了自性才有染淨,迷得淺,這清淨,四聖法界;迷得深叫染,六道輪迴。染法裡面有善惡,淨法裡頭沒有善惡,你就曉得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這四聖法界裡頭,沒有善惡、沒有取捨。六道裡面就有,你看捨惡取善,不就取捨了嗎?十惡我們捨掉,十善我們要取,你就有取捨。你修十善生三善道,你造十惡你生三惡道,就有善惡。在淨法界裡面,他們沒有惡,他們只有善,雖然有善,連善的念頭也沒有。不像我們六道裡面的人,做了善事很歡喜,四聖法界裡頭是純善,他不生歡喜。不生歡喜是真歡喜,為什麼?他沒有苦,離苦得樂。法喜充滿不是一天到晚很歡喜那樣子,不是的,那是煩惱,那是七情五欲,所以我們連真正歡喜不懂。什麼叫真正歡喜?七情五欲沒有,喜怒哀樂沒有。佛常講五種受,苦樂憂喜都沒有了,這是真樂,這叫極樂世界,這裡頭的人沒有這個受,苦樂憂喜的受沒有。你要知道,樂、喜這是人很歡喜的,在佛法講樂跟喜叫壞苦。值得歡喜的事、值得快樂的境界沒有了,你不又感受苦了嗎?所以這種受都叫不正常的,不是正受,正受裡面沒有苦樂憂喜、沒有七情五欲,這叫三昧,叫正受。正受,四聖法界裡頭有,六道裡頭沒有。
所以對治自己的習氣,讓它跟理智相應,理就是法性,智就是佛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。一個性為什麼說兩個?智很重要,你沒有智你見不到理。所以智是法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,這是智,不是從外來的。理是理體,就是自性,也叫法性,為什麼?能生萬法,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。我們看礦物,在有情眾生,動物有覺性,礦物有沒有?有,為什麼?礦物是法性現的,它怎麼會沒有覺性!江本博士做水實驗,那不就是覺性嗎?為什麼我們一個善念,它變現那麼美的境界,一個惡念,它就變現很醜陋的境界相?它能隨人心的念頭變現不同的反應,你說它有沒有覺性?你說這什麼原因?這是智。所以,理體跟它的覺性分不開,這是自自然然的,這不是什麼創造的,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,法爾如是,這是自性的性德。於是我們就明白了,我們起個善念,這個善念遍法界虛空界,你跟一般人講他不相信,實在的;起個惡念,這個惡念也遍法界虛空界。我們起念是感,虛空法界這裡頭一切有情、無情眾生他有應。
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最近看到一些預言,說這個世間有災難,你相不相信?你要問我,法師你相不相信?我告訴你,我相信,我為什麼相信?業感。我們現在住在地球上的這些眾生,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?這不就清楚了嗎?如果這個念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十惡相應的多,當然有災難,就這個道理。如果與十善相應的多,災難就化解,外面境界是意念主宰的,它在變。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要是把這個道理參透,你就能解決這個問題。這預言家也不錯,也很聰明,他說出許多災難,最後提醒我們,二00七年底,我們是到年底了,明天三十一號,如果在二00七年底人心能轉變,這個災難能化解,縱然不能化解,這個災難會縮小,災害就不大。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。所以災難來了別怕,怕沒用處,怕不能解決問題,回心向善,問題就解決了。我一個人行嗎?行,你一個人回心向善,你一個人不遭災難。整個世界毀掉,我還能不遭災難嗎?世界毀掉與你不相干,你移居到更好的世界去。
這裡面你必須要懂得一個真正的事實,那就是沒有生滅,眾生貪生怕死,這是個錯誤觀念,沒有生滅。我們一般人看,身。身不是我!《心經》上講的,「觀自在菩薩,照見五蘊皆空」,哪有身?身是五蘊,物質是色,除物質之外,精神,精神是受想行識,五蘊和合成就這麼個幻相,這不是我。什麼是我?人家說靈魂是我,靈魂在佛法裡面講是什麼?阿賴耶。是比這個身大,阿賴耶範圍多大?十法界,阿賴耶出不了十法界,這是靈魂。佛法裡面講真正的我是什麼?靈性,就是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多大?遍法界虛空界。十法界跟遍法界虛空界比那就小了,小得太多。真的像佛在經上講的比喻,我們的法性、我們的真心像虛空,像太虛空,阿賴耶像什麼?阿賴耶像虛空當中的一片雲彩;那一片雲彩是靈魂,太小了。
所以得把真我找回來,找到阿賴耶是假我,不是真我,這總得要曉得。你曉得之後,什麼災難都沒有,就像「白衣神咒」裡面的偈子所說的,「一切災殃化為塵」。什麼樣劫難來了,有沒有恐怖?沒有,你會清清楚楚。這個現象真的像我們看萬花筒一樣,這張圖不好看,不善業所感的。能感的不善業是假的,不是真的,所感的不善的境界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。你在境界裡頭如如不動,不受境界的干擾,你才能主宰這個境界。如果你教,你有影響,多教人,明白的人愈多善的力量愈大。所以,預言裡也舉了個例子,日本近年這兩次地震他在幾年前都說過,說得很準。但是他說日本這兩次地震是非常嚴重,死亡的人很多,破壞力很大。可是雖然有這兩次地震,不是像他說的,損失不嚴重,這是什麼原因?這裡頭也有人說,原來日本神道教裡的善男信女天天為這些災難拼命在祈禱。他說可能是因為人數多,產生一股大的力量,把這個災難減輕,把傷亡減少了。真有道理,這不是沒有道理。所以,斷惡修善的心把環境改變了,如果對大乘教理通達的,這個力量太大了,這不是一般普通人斷惡修善那個力量能比的。你真正是通達佛教的道理,如理如法的來修學、觀想,你一個人的力量至少可以等於一萬個人的力量、十萬人的力量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你看那些善男信女在那裡真誠虔誠祈禱,他不明理,都產生這麼大力量,何況你一切通達,你沒有障礙,你就曉得這個力量多大。
所以,「使稱理智」,這很重要。這點我們就要感謝佛陀,要感謝這些傳法的菩薩、歷代祖師大德,把世尊的教誨代代相傳,我們今天才接觸到,沒有這些人相傳我們怎麼會曉得!我們怎樣報答佛菩薩、祖師?只有如教修行,為人演說,這報答,這才叫傳法。代代相傳,我真做到我再幫助別人,那個人也做到,世世代代這樣下去,這就對了。絕不能讓佛法在我這一代就中斷了,那你這一生做得再好,你的功德還是等於零,為什麼?你死了就完了。我們中國人有句話說,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這個「後」一般人體會得很粗淺,以為只要有兒孫就有後代,我講過很多次,我不是這個講法。你有兒孫,你的兒孫能不能繼承你家裡面的道業,家道?能不能繼承你的家業?家業是事業,家道是什麼?倫理道德的傳統,你的子孫有這樣的人才叫有後。佛法是師道,老師的教誨代代相傳是學生的事情,學生怎麼傳?學老師,學得一模一樣。學儒的,學孔子、學孟子,讓孔子、孟子世世代代都在世間,這叫有後。學佛,學釋迦牟尼佛、學諸大菩薩,也世世代代佛菩薩都住世,這叫學佛。所以要學得像,學得不像是假的。我聽過有些人告訴我,災難來了,假學佛的人逃不過,我相信。真學佛的當然沒事,這是肯定的。這就是稱理,跟性德相應。
「令慣習增明」,慣是習慣,這個地方不用習慣,用慣習,就是你的習慣,習就是落實,落實在你生活當中,落實在你工作當中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無論是智慧、是德行不斷的增長,這是增明;你的光愈來愈大,智慧的光、德能的光、相好的光都不斷的在增長。「如佛願行」,如是如同,像佛的大願大行一樣。佛的大願是四弘誓願,普賢菩薩十願是諸佛如來的大願。佛的行,在《華嚴經》上是文殊菩薩十波羅蜜,是佛行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這是佛行。一行一切行,穿衣吃飯具足十波羅蜜,佛行,飲食起居、言談舉止具足普賢十願。不是一條一條的,一個動作、一句話裡面,十波羅蜜、十願全具足。你把它表演出來,你是真菩薩、你是真佛,雖然你現在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,天台大師說「相似佛」。你表演出來,跟佛很接近、很像,為什麼不是真的?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,你是凡夫,但是你做出來的樣子像。這好像什麼?舞台上的表演一樣,你演這個角色演絕了,演得非常逼真,叫相似佛。演得非常逼真,會不會影響你的心態?會影響,哪天覺悟了,分別執著一放下,你就是真的,你就不是假的,你就入「分證即佛」,就不是相似的。可見相似也很了不起,在《華嚴經》上,相似是誰?四聖法界,他們的表演跟真佛很接近。我們今天在六道人法界裡頭,也要認真努力去學習。四聖法界裡面他們學得很逼真,能夠達到百分之八十、百分之九十,讓凡夫看起來簡直是真佛,他看不出那是假的。我們在凡夫位能夠演出百分之五、百分之十,不錯了。
一定要真幹,一定要步步高升,能做到嗎?能做到,天天在演,天天在學,經教不斷是天天在學,天天在提升。提升的級數,起頭難,為什麼?習氣太重,淘汰習氣不容易,愈學愈快,速度就愈快,加速度。有許多老同學跟我時間長的,我一說你們都能體會。你們聽我講經,我在第一個十年什麼樣子,有些人能記得,第二個十年是什麼樣子,第三個十年是怎麼樣子。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,三十年前,就是第二個十年、第三個十年的中間,香港同修知道,你十年、十年看,進步就非常明顯,第四個十年,現在第五個十年。我們留錄音帶跟錄相帶,大概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,以前三十年我們沒有這些設備。最近二十年留的有錄音帶跟錄相帶,你就能比較,年年不一樣,你就曉得怎麼學法。我們是凡夫,業障、習氣很重,自己一定要承認。人貴自知之明,你才會有進步,你要是沒有自知之明,自己以為很了不起,狂妄自大,你就完了,你就到此為止,你不能再提升。所以,夫子有句話說得很好,他說其才,這個人的才華就像周公之才之美,像周公一樣,周公是夫子最佩服的人,聖人,「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」。仔細觀察,這個人傲慢,自己以為很了不起,又吝嗇,教人不能夠和盤托出,保留一點,怕別人超過自己,這叫吝法。財布施也是如此,不能全部財富救濟別人,自己還要留一些。不錯了,但是不行,不徹底、不究竟,他還是很難向上提升。
所以佛的行願要記住,我們如何能達到如佛行願。諸佛行願,總的行願大家都知道,四弘誓願,第一個度眾生,要幫助一切眾生,沒有條件,全心全力的幫助他,第二個斷煩惱,第三個學法門,第四個成佛道。你怎麼幫助眾生?就是後面三條。我斷煩惱,幫助眾生的,眾生不知道斷,我斷給他看,他在旁邊看久了,覺悟了,這個好,我們要學習。他不願意學法門,我們在這裡學,我們天天在這裡學也是學給他看。成佛道,怎麼成佛道?念佛求生淨土就是成佛道。念念佛不離心,心不離佛,不必要任何形式,自己知道就行,用不著別人知道,你說你多快樂!這個生活自然法喜充滿,自然不亦悅乎。四弘誓願這四條,每一條裡面都具足普賢十願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慢慢的趨向於圓滿。行門是佛行,佛行沒有別的,放下。我們要懂得「隨事世間」,事是奉事,世間當然最重要是指世間人,要懂得隨緣,奉事世間,這個世間是指十法界。以佛的大行大願對待世間一切眾生,「成長大悲」,大悲當然就有大慈。悲是什麼?拔苦,看眾生苦,你真心幫助他,這是佛菩薩的心。凡夫幫助他還有條件,沒有條件凡夫不幹,我的付出你有什麼回報?凡夫講回報,佛菩薩沒有。中國人講回報是最後的一個方法,最高的是道,道、德、仁、義、禮,前面四個不講回報,只講付出,沒有回報。行道的,佛行道,菩薩、阿羅漢行德,道德;天人行仁、行義,天行仁,人要行義,孟子所說的。最後一個是什麼?最後是禮,禮有往來,禮有回報,所謂禮尚往來。這是什麼?這到最後,所以禮要沒有了,天下大亂。你想想這個話對不對?現在全世界禮沒有了,所以天下大亂。
禮是講究往來、講究回報的,你對我的禮,我也以禮回報你。在事上,從前在古時候舊社會,我小時候在農村,家裡面有一本記事本,記什麼事?專門記人家送禮。無論是什麼事情,別人送禮給我們,送一點點小東西都記下來,為什麼?將來他家有事情的時候我們怎麼回禮。回的時候多加一點,不能加的時候也要回得跟他一樣,這叫禮。譬如他包個紅包送給我們,一百塊,到他有事情,我們也包一百塊回送他,叫往來。如果表示厚道一點,我包個一百一十塊,加一點,這是禮尚往來,人情就愈來愈厚道。不能太多,太多什麼?太多是諂媚、巴結,他送我一百塊,我送他兩百塊,那是巴結。人家接受的時候,是不是有求於我?不到的,不到失禮。禮有節度,就是恰恰好,這是節度。所以可以加一點點,不能加多,加多了失禮。這是底限,禮要是失掉不得了,那就變成亂世,歷史上講亂世是以這個為標準。盛世是行仁義,盛世,道德是不敢講,只有古聖先賢才能做到。其實我們知道,人是教出來的,達到古聖先賢那個盛世不是做不到,那時候人做到,為什麼我們做不到?教育,聖賢教育。特別是佛教的教育,如果都能接受佛教教育,就能達到道德這個高水平。所以,佛陀教育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,主要的教育。現在人把它稱為宗教,稱為迷信,提到宗教就跟迷信掛勾,用輕慢心看待,沒放在眼裡。他學些什麼東西?你看現在社會大家學什麼?社會的導師,引導大眾的,是電視、是網路、是電影,這些東西在教化大眾。教化的內容,暴力、色情、殺盜淫妄,這個社會怎麼會沒有災難?
預言裡面告訴我們,他說得很好,大自然要向人類反擊了。我們虐待了大自然,虧待了大自然,現在大自然要向人類展開報復。報復的現象,總的現象人見不到陽光,黑雲把陽光遮蓋住。我一看到這句話就想到,香港在十二月這個月裡面有不少天是濃雲,白天,中午都很陰暗,這個現象不是好現象。他說災難來的時候這種黑雲會籠罩整個地球,那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抗,你們破壞自然生態環境,現在它要來報復。你相信不相信?一般人不相信,山河大地它用什麼報復?我們學佛的人相信,為什麼?學佛的人知道,山河大地、花草樹木跟我們是一個法性,是一體的,我們起心動念他們有感應。是我們人六根太遲鈍,心地愈清淨感應愈靈敏。所以到相當清淨心的時候,也就是你真的能把執著,不是完全放下,能夠放下一些,你能感應到,宇宙之間有什麼變化你會感應到,你能夠收得到這個訊息。心浮氣躁決定收不到,愈是淨,能收到極其微細的訊息。
譬如天人,四王天人、忉利天人,他們的訊息比我們不知道要豐富多少倍,為什麼?他心清淨,比我們清淨,比上不如,比下面那清淨多了。我們學佛的人,學佛真正修行,真正念佛人、真正學教的人,心裡頭沒有雜念,比現在世間一般社會人清淨太多了,所以那些人感觸不到的,我們能感觸到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淨極光通達」,清淨到極處就成佛了,光是智慧,代表智慧,淨生慧,慧通達一切法,這是真的。智慧,不是我們廣學多聞能成就智慧,沒這個道理,廣學多聞你要是放不下都變成所知障,這點不能不知道。廣學多聞要放下,徹底放下,那就變成什麼?後得智。所以,根本智是清淨心,就是沒有分別執著,那是根本智,你所學的變成後得智,也是屬於真智慧。你所學的裡面夾雜著分別執著,那叫世智辯聰,不是智慧,現在人講知識。你所學的是知識,知識很豐富,智慧沒有,你還是不能解決問題,你還是生活在煩惱、苦難的世間。
你的大悲心、慈悲心生不出來,必須要學聖學賢,回歸到自性,因為大慈悲心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隨著你的功夫,慈悲心不斷的現前,你的功夫愈深,你的慈悲心愈廣大。所以世尊講慈悲講四種,我們六道凡夫也有,有一種,叫什麼慈悲?叫「愛緣慈悲」。父母愛子女,對子女有慈悲,這個慈悲是愛,是無條件的,父母對子女是無條件的。可是現在的父母好像不愛子女了,對子女還是有條件,這個我們也能夠理解。為什麼現在父母不像從前的父母那樣的愛子女,什麼原因?父母受教育的原因。在過去,即使在農村,不識字,他明理,他的老人教他做人,他受過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慈悲心引發出來,小,只對子女。真正讀書明理,知道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但是這個愛還分等級的,還是屬於愛緣慈悲。要達到聖賢人像孔子、孟子他們那個愛心,在佛法講「眾生緣慈悲」。他知道愛家人,他知道愛世間人,真正達到凡是人皆須愛。他不分種族、不分國籍、也不分文化,甚至於也不分宗教,只要是人,他以平等的愛心,真誠的愛心,世間聖賢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孔子有教無類。所以教育是愛的教育,這是世間法。
後面兩種,這是佛法裡面的,世間法沒有。菩薩,菩薩的慈悲叫「法緣慈悲」。什麼叫法緣?知道法性能變能現,法相是所變所現,能所不二,整個宇宙是一體的,他明白這個道理。他愛一切眾生,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他平等的對待,真誠的對待,法緣慈悲。這是什麼?四聖法界,從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這四等。由此可知,法緣慈悲裡頭也有四個等級。到最高的叫「無緣慈悲」,沒有條件,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個熱愛,愛一切眾生就跟愛自己一樣,為什麼?自他是一不是二。他沒有自他的念頭,沒有自他的分別,無緣慈悲,就是自性裡面的大慈大悲圓滿透露出來,沒有條件,諸佛跟法身菩薩。我們自己境界到哪個等級,慈悲心自然流露出來,這不是學的,自自然然的,歡歡喜喜,以你的智慧、德能、福報加持一切苦難眾生。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是佛法的教學。
「成長大悲,不出不沒,以心境一真,無出沒故」,這說什麼?這是無緣的大慈大悲,成長大悲,這個大悲是無緣大悲心。為什麼?法身菩薩纔發心時,他超過了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頭,法緣慈悲有等級,無緣大慈沒有了,真的平等,沒有等級,從初住菩薩到究竟佛果都是一樣的。他的慈悲心跟虛空法界相等,遍法界虛空界,法身菩薩的大慈大悲,心境一真。所以出沒,就是菩提心生起,不是說對象沒有了慈悲心就沒有了。我對人,這個人現前,愛心有,人離開了,頂多是懷念,也減弱了。佛菩薩不是的,佛菩薩的大慈悲心遍滿虛空法界,沒有生起,沒有衰減,一真!所以這是真心自性的德用,沒有真正的愛心不能成就善行。真正的善行要真正的愛心做基礎,叫大慈悲心,這是永恆不變的定律、真理。佛菩薩教化眾生為什麼那樣感人?真誠,沒有別的,在他心目當中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有自有他就有分別,慈悲心生不出來,你所生出來的是世間的愛心,那不是真心。所以世間人當然沒有,頂多充其量像佛講的相似的,相似的就是愛緣慈、眾生緣慈。世間聖人才有眾生緣慈,普通世間人只有愛緣慈,愛緣慈、眾生緣慈都還是有等級的。
「是故經中以阿修羅王等表之,處大海而不出不沒等喻。」所以佛經當中舉比喻,舉什麼比喻?舉阿修羅,我們前面讀過,阿修羅王站在大海當中,腳踏到海底,海水到他的腰,上身,頭頂差不多到須彌山。阿修羅現大身,現這個相。用這個來比喻這個事情,就是沒有出沒,這就是比喻心境一如,心境不二。心是法性,境是法相,這句話很重要。古大德、祖師大德舉比喻,把法性比喻作黃金,境界,境界是法相,比喻作金器。金跟器是一不是二,金就是器,器就是金,所以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它不能分割。你就曉得,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,法性在哪裡?在法相裡面,法相在哪裡?法相就是法性。
所以,沒有明心見性,到處去尋師訪道,想請教人指點一下怎樣才能明心見性。到明心見性之後才曉得,原來沒有一法不是性。你看禪宗裡面,《景德傳燈錄》、《五燈會元》,都是禪宗開悟的時候老師給他印證,等於說考試,他們對談的話,就是考試的話,你去聽,你去看這個東西。他見性了,怎麼見性?老師說「道一句來」,你說一句來,看你是真的見性還是假的見性。像五祖忍和尚傳法的時候,叫大家做一首偈來看看,你做一首偈來看看你有沒有見性,見性,傳法給你,沒有見性,好好再修。真正見性的人,老師說你道一句,你說一句來,他怎麼說?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,沒有能相比的,我要說了相似那都錯了,那真見道。在哪裡?隨便拈一個什麼,地下拈個樹枝、拈一片葉子給你比比,老師點頭,那就是的。性在哪裡?相裡面。就好比你到一個金鋪裡面,你問金在哪裡?隨便拿一個就是的,拿個耳環也是金,拿個鐲子也是金,拿個項鍊也是金,不都是嗎?你問性在哪裡?真的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隨拈一物比畫一下;沒有拈一物,豎個手指也是,怎麼不是?所以,宗門裡面人講的話一般人聽不懂。法相就是法性,拔一根汗毛是佛性,怎麼不是?沒有一法不是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你真見到了。要什麼時候真見到?心真的清淨平等。見到之後,智慧生了,圓滿的智慧,自性裡面的智慧透露出來。這裡頭沒有出入,不用的時候清淨寂滅,用的時候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這是圓滿智慧,究竟之法。大師為我們解釋纔發心時,你看發心的功德說不盡,簡單就介紹到此地。
下面假設個問答,「問曰,何故不升四天王宮而超至帝釋宮」。舉例子,為什麼不用四天王宮來做比喻,而用忉利天?「答曰,為四天王在妙峰山半傍住」,妙峰山就是須彌山,須彌是梵文,意思是妙高的意思,所以用妙峰,用中國話可以,妙峰山。四天王住在半山,沒有住在山頂,帝釋就是中國人稱玉皇大帝,佛經上稱忉利天主,他住在須彌山頂,四天王在半山。「非是可表」,用他來表法不適合,為什麼?初發心的菩薩,就是初住菩薩,他這位次是在十法界的頂,所以用須彌山來表十法界,用山頂表超越十法界,那半當中,半當中是聲聞、緣覺,那不好表,所以用須彌山頂。
「升法頂處」,法是佛法,在佛法他是到頂點了,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佛法界,賢首菩薩,我們前面念的「賢首品」,這是頂處。「至相盡,現智慧莊嚴,住不退故」,至是到,相是法相,法相盡。我們剛才講的,無有一法不是法性,法相跟法性融成一片,它本來就是一。佛教初學把它說成兩樁事情,能現所現、能變所變,為說法方便,讓你好懂。到究竟處,告訴你是一不是二,能所分不開,智慧才現前,你這才大徹大悟。一悟一切悟,這都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凡夫一迷一切迷。迷悟不二!為什麼會迷?你動念頭,什麼時候動念頭?就是現前,不是過去,不是未來,為什麼?沒有過去未來,就在當下。當下一念不動就悟了,所以叫一心,悟止一心,迷唯一念。
你動個念頭,迷了。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境界,從來沒有中斷過,這是什麼?念念都迷。你總要記住,迷就是一念,再迷,又是一念。所以我們用電影放映機來講,諸位你仔細體會這個意思。你看放映機鏡頭一打開,一張幻燈片打在銀幕上,鏡頭關掉,又換了一張。每一張都是迷,沒有先後,這是事情真相,覓先後了不可得,念念就是一念,沒有第二念。那麼覺,覺是一心,一心是什麼?一心裡頭不迷,一心等於說放映機關掉,它不動了,不動的時候就是一心。不動的時候,銀幕上是一片光明,不現相了,一片光明。那一片光明叫大光明藏,在佛法叫常寂光淨土,常寂光淨土是什麼都沒有。
常寂光淨土裡頭的現象,那個現象也是自然的反應,為什麼?法身菩薩,圓教初住以上,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的習氣沒斷,所以也會現相,現相叫實報莊嚴土,就這個意思。習氣沒有了,相就沒有,不現相,有習氣還現相。習氣盡了還現不現相?在理論講還現相,為什麼?法性遍一切處,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眾生有感,自然有應。就像江本的水實驗一樣,自然有應,他怎麼會不現相?不現相的時候一片光明,現相的時候一真法界。常寂光土跟一真法界的真相是這麼個意思。所以住不退故,三不退,位不退,不會退到菩薩地位上去,行不退、念不退,三種不退統統得到。初發心,發心住的菩薩,真佛,不是假佛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