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四四一卷)  2005/10/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44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修,請坐。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第九,一道甚深,賢首菩薩偈頌最後一首看起:

  【一切諸世界。所應受化者。常見人中雄。諸佛法如是。】

  前面答問裡面問到十法界依正莊嚴,既然佛是因同果亦同,為什麼見不到?這前面給我們都說得很清楚,見不到怎麼知道有?實在講,世間人見不到的事情很多,不能說見不到就不存在。怎麼知道有?有人見到。過去有人見到,現在也有人見到;東方人有見到的,西方人也有見到的,這些事情如果我們稍稍留意,你就能夠在傳媒上看到,報紙、雜誌、廣播常常有這些科學不能解釋的現象。我看這個現象裡面,大概就是橫死的案件,被謀殺的,確確實實這個冤魂幫助刑警破案,所以刑警對這些事情他相信,你去問問他,確實有。

  另外還有一種人,長期在醫院服務的醫生、護士。我過去有個同學在榮民醫院服務,他在那裡服務不少年,告訴我這個事是真的,決不是假的。我說什麼事情?無常大鬼,白無常、黑無常。我說怎麼回事?他們見過,不是一個人見過,很多人見過。凡是這個病房門口如果看到有無常鬼站在那個地方,這裡面的病人頂多不出三天他就走了,所以這是個預兆,三天前無常大鬼在病房門口出現。這些是說他們家裡人不見得看到,可是醫生、護士們看到。來跟我說不假,你們佛教、道教、民間傳說確有其事。

  我們這部經裡面是講到諸佛菩薩的報身跟報土,這在前面跟諸位說過,這是不同維次的空間。所以經上講『一切諸世界』,這個範圍就大!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我們在前面「世界成就品」、「華藏世界品」裡面讀過。世界沒有邊際,無法想像,真正是「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」,這一切諸世界。特別是十法界,一真法界是淨土,十法界是穢土;四聖法界是穢土裡面的淨土,但是要比一真法界,它是穢土,它不是淨土。所以天台大師說他們的境界叫相似即,很有道理。它不是真的,它相似,那就很不容易!

  諸佛如來,這個諸佛如來兩個意思,一個是廣義,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這個意思;另外一個意思,就是指四十二個等級,這四十二稱為諸。這四十二個等級都是用的真心不是用妄心,禪宗裡面講「明心見性」,都是見性的菩薩。凡是見性了,我們都稱之為如來,都稱之為佛。他雖然不是究竟圓滿佛,他是分證位佛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一切諸世界含的意思是這麼說法。

  『所應受化者』。這個「應」我們佛法講有緣人,他應當接受諸佛如來的教化,也就是佛法裡面常說的根熟眾生。這種人根性熟了,當然絕對不是這一生才修的,沒有這個道理,都是多生多劫在修,而這一生功夫成熟了,他有這個機緣見到。『常見人中雄』。人中雄就是諸佛菩薩,他能夠見到。換句話說,我們每個同修都是多生多劫就在那裡修學,如果不是多生多劫學佛,這一生當中你就遇不到這個機會,機會就是緣分,你遇不到大乘佛法,你遇不到淨土法門。華嚴淨土很不容易遇到!你能夠遇到,能夠在這個地方坐上兩個小時,聽這兩個小時經,都是無量劫的因緣。可是無量劫的因緣並沒有成熟,成熟你就見到佛的報身,見到佛的報土。

  念佛人當中有些功夫不錯的、成熟的,他在往生幾個月之前,一般是三個月最多,我們看到很多,三個月之前,他跟家裡人說見到阿彌陀佛了,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。這成熟,這就叫所應受化者,他這一生當中決定生淨土。在生淨土,往生之前見到了。有些功夫更好的人,我們通常講念佛念到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是什麼樣子,這我們不能不曉得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心裡面,不是講外面的事相,外面這些事相不相干,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他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就叫做功夫成片。自自然然念念都想到阿彌陀佛,就是經上講的「憶佛念佛」,這是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所說的「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這就是此地講的所應受化者。他不是在往生之前幾天、幾個月,他在他一生念佛當中,可能見到一次、二次。

  像我們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,他在往生的時候告訴道場的這些同修,說西方極樂世界現前,他見到了,見到佛,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;同時又告訴大家,他說這個境界在過去他曾經見過三次,他沒有說。他說現在第四次現前的時候,我要走了。最後往生的時候,他才把這個事情說出來,之前三次見到,他都沒有講。這樁事情我們要學習。你為什麼見不到?你的心不清淨又沒有定力,你現在也見到一點,到處宣傳我見到阿彌陀佛了,我見到極樂世界了,那就胡造謠言。真正見到的人不說!這個佛在經教裡頭都講過,不可以隨便說。只有在臨命終的時候可以告訴大家,說完他就走了,這是正確的。

  佛門裡面還有菩薩、羅漢應化到這個世間來,決定不露身分,如果身分暴露立刻就走,這是真的,這是佛門的慣例,也是大慈大悲。如果說這個人是什麼菩薩再來的,你說多少人去供養他,多少人去看他,每個人講某人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,把修行人的清淨心擾亂了,不是好事。大乘教裡常講「寧動千江水,不動道人心」。我們尊重人,尊重人家修行的功夫,清淨不染。真正修行人,你說他什麼佛再來,什麼菩薩再來,他理也不理,真正修行。如果聽到馬上就很激動,一點功夫都沒有,不要說定功了,功夫成片都沒有,他心是浮,他激動。由此可知,你什麼時候能夠見到佛?我們念佛人見到極樂世界?你心清淨了,如如不動了,見如不見,這個時候你就很可能見到。你見到一定也跟遠公大師一樣,你不會給人說,沒有必要,你給人說這個幹什麼?有什麼好處?一點好處都沒有。

  我們要幫助人的,諸位同學必須要記住,幫助人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得清淨心,這就對了。清淨心生智慧,情緒激動生煩惱,不生智慧。佛菩薩決不叫人生煩惱,佛菩薩一定幫助人生智慧,這個原則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你自己要曉得,什麼時候有這種感應,見到佛了,見到佛的淨土,知道什麼?知道自己至少煩惱伏住了。伏到相當程度,這是諸佛菩薩慈悲,給我們一個訊息,這個訊息是非常好的訊息,就是說明什麼?說明所應受化者,你是個應受化者,你的功夫這一生當中接近成熟了,你就有這個感應。

  還有一種情形,根本就沒有學過佛的,也見到佛菩薩,也見到佛菩薩的報土。像中國史書裡面所記載的,有人,這不止一個人見到五台山的文殊菩薩道場,不止一個人;悟達國師見到迦諾迦尊者的道場,阿羅漢的道場,特殊因緣。那他們是佛門弟子,果然沒有錯,這一生當中都往生,都有成就,真的都是所應受化者。

  我在抗戰期間在貴州念書,我們校長的夫人,我們稱她周師母,抗戰勝利時候回到南京,她見到地藏菩薩。地藏菩薩化身到她家裡,向她化五斤香油。她不學佛,那時候不學佛,沒給他。問這個和尚,你從哪裡來的?他說他從九華山來的,沒有給他。走了之後,覺得這個事情很奇怪,細細想想,愈想愈奇怪,為什麼?她們家的院子很大,住的是大房子,大門很遠。大門進來是院子,院子裡面樹木很多,再進二門,二門進來才是她住的房子。奇怪在哪裡?門沒有開,大門、二門都沒有開,這個和尚怎麼進來的?走了之後人不見了,門也沒有開,他怎麼出去的?所以愈想愈奇怪,百思莫解!

  這個事情大概到了將近十年之後,她在台中遇到李炳南老居士,夫妻兩個都跟李老師學佛,就把這樁事情向李老師報告。李老師告訴她,你所遇到那個就是地藏菩薩,她後悔莫及。你看地藏菩薩給她化緣,化五斤香油,沒給。周師母果然不錯,念佛往生的,往生之後火化留下三百多顆舍利。居士當中念佛往生,不容易!所應受化者。那是什麼?那是給她增長信心,她這一生的善根一定成熟。在成熟跟未成熟之中,菩薩做這樣的示現,讓她接觸佛法之後信心堅定,信心清淨,果然真修,一般老修行不如她,她真幹。

  所以凡是能見到的,這一生只要他肯認真去做,決定往生。往生的條件沒有別的,真正放得下。所以佛菩薩做這種示現,這一生緣成熟了,這一生得度了。沒有成熟的,佛總是幫助他種善根,像他見到佛像、聽到佛號,都種善根。有些同修告訴我,他說我們這個道場可不可以也塑一個大佛像,放在露天,像大嶼山寶蓮寺,這大概是中國第一個造的露天佛像,現在聽說有好個幾個地方都有。這種佛像確確實實是給許許多多不信佛的人種了善根,為什麼?他見到佛像,阿賴耶裡面落下這個種子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。這一生不信,不定到來生後世,甚至於是一百劫、一千劫之後,他的善根才成熟。業障消盡,善根成熟,他能成就,所以這叫金剛種子。

  可是對諸佛菩薩、聖人要有一分恭敬心,把佛菩薩的形像放在露天總不太好。有跟我這個想法的人不少,我們中國祖師大德沒有這樣做法的。外面塑造佛像行不行?行,但是至少要做一個亭子,遮蔽風雨,免得佛像露天雨淋日曬,我們願意自己這樣做嗎?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我們在外面總希望有個涼亭,所以至少建一個亭子。當然更殊勝的是給它建一個殿,供養它,這就最好了。佛菩薩、羅漢像都不適合露天,即使護法神像,我們對它也要尊敬,至少也要建一個亭子。而且佛像要不要做那麼大?不需要,建一個六尺,八、九尺,我們一個人這麼高,或者比人高大一些,這樣就好,不必那麼樣浪費。建一個很精緻的亭子,好,這很如法。像我們過去在新加坡居士林,我們也是在陽台上建了一尊千手觀音,做一個亭子,在屋頂的平台,很遠都能看到,這就很如法,幫助人種善根,已經有善根的人,幫助他善根增長。

  幫助一切眾生善根增長,方法就是建道場。像現在許許多多地方建念佛堂,好,這都是幫助他善根增長。善根深厚的,他就念佛往生,那就是所應受化者;這一生不能往生,他可能在來生後世,因為他善根很厚了,這一生念了相當長時間的佛、學教。我們看到現前佛教裡面的一些狀況,我們四眾同修修學的這些情形,佛菩薩教人無有定法,總是要契機、要契理。契理,我們現在沒有問題,契機有問題,你要認識現在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,對症下藥。從前念佛堂不要講經,念佛堂沒有講經的,只有講開示,開示什麼?提起大家的正念,勉勵大家精進,看到他懈怠或者有妄想了,這個時候講幾句開示,時間短,不長,不打閒岔,幫助他、糾正他,目的在此地。

  禪堂、念佛堂都是講開示,沒講經的。現在我勸人,念佛堂要聽經,每天至少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。如果四個小時,早晨聽兩個小時,晚上聽兩個小時。為什麼要這樣做?現在很多修行人沒有佛法的基礎,什麼叫做佛法不懂!這個不懂,念佛念久了會懈怠、會懶散、會退心,為什麼?有行無解。從前的人他有解後頭有行,那沒有問題,解行相應,這兩樣東西一定是相輔相成。你看清涼大師在《四十華嚴疏》裡面就說到,他老人家說得很好,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;有行無解,增長無明」,都是生煩惱。無明是煩惱,邪見也是煩惱。所以佛法解跟行是一不是二,解行相應。因此現在念佛堂裡面,我都希望大家每天能夠聽兩個小時,至少要聽兩個小時。

  念佛堂聽什麼經?聽《無量壽經》,聽《阿彌陀經》,就很好。有人問我:法師,《華嚴經》可不可以聽?可以聽,為什麼?《華嚴經》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,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所以蓮池大師註《阿彌陀經》,完全用《華嚴》教義,這有道理。這些祖師大德都是了不起的人,印祖常常讚歎,這都是再來人,真人不露相,給我們做種種示範,我們要知道向他們學習就對了。所以這是講見佛。這種狀況,這樁事情,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代有,『諸佛法如是』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樣的,這叫方便法,正是所謂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這我們要知道。

  我們看這首偈,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,這《疏》裡頭說,「末後一句總結」,這就是第十首,第十首總結。「一切諸佛,法皆如是」,沒有兩樣,都是一樣的,「隨機隱顯,真體常存,亦通結一段」。他前面講末後一句,這個句應當是偈,末後這首偈,四句,末後一偈這是總結,「一切諸佛法」;或者說最後一句,就是講「諸佛法如是」也行,也講得通,那就講這個末後一句,最後的這句。這是第九大段「一道甚深」的總結。隨機隱顯,機就是機感,眾生有感,他就現;眾生沒有感,他就隱,這叫感應。眾生沒有障礙的時候就能現,眾生有障礙的時候就沒有辦法現。隱現在眾生不在佛菩薩,佛菩薩真體常存。好像我們現在看電視頻道一樣,電磁波遍滿了這個地球的表面,我們需要什麼條件才看到?我們需要有個電視接收器,我們知道它是什麼頻道,按上這個頻道畫面就現了。我們沒有這個機器,收不到;有這個機器,不會按頻道,也收不到。

  就好像是我們眾生跟諸佛菩薩的感應,諸佛菩薩的感應真體常存,無時無處而不在。所謂是有緣的人,「所應受化者」,這是有緣的人,他就見到了,見到佛菩薩的身相,見到佛菩薩的報土。還有一種情形,幾個人同時都見到,各人見到的不一樣。我記得一九八二年,聖一法師跟幾位同參道友去朝普陀山,在梵音洞。這個梵音洞,觀音菩薩常常在那邊示現。他們三個人在洞口禮拜,拜觀世音菩薩,拜了半個小時菩薩出現了,三個人都見到,歡喜!再禮拜。那個時候還有管制,他們在那裡時間太久了,當地服務的人員請他們離開,他們這就走了。

  走了在路上三個人問,你看到了嗎?看到了,三個說你看到是什麼樣子的?聖一法師看到的觀音菩薩戴毘盧帽,全身是金色的,毘盧帽就像地藏菩薩戴的帽子一樣,他看到是這個相,全身是金色的。另外一位法師見到了,他見到就是我們一般所看到白衣觀音,白衣大士,看到這個相。第三位法師見到的是比丘相,是個出家人。見到的時候,三個人你看同時見到的,同處見到的,三個人見的三個相是完全不相同,隨機應現。各人的緣不一樣,不是菩薩有意做這種種示現,自然的。所以我們看他三個人說出來的,三個人當中,還是聖一法師功夫比較好一點,感應殊勝。這是說明身相、報土都是隨機應現。關於這些報導很多,自古以來這些古人文字裡面非常多,就是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裡面也有不少這些感應的事情,都給我們做了證明。雖然我們自己沒有見到,給我們作證明,真有!不是假的。希望我們看到了、聽到了,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真有信心,你就真正肯放下萬緣,諸位要曉得,放下萬緣你就自在!你今天為什麼活得這麼辛苦?對於一切人事物過分的執著,虛妄分別,分別執著勞累你的身心,這是你苦痛的根源。你為什麼活得這麼苦?怎麼樣自在?放下就自在了。放下,諸位要記住不是把事放下,事放下,那你連做人都不夠;不是事放下,心裡頭放下,心裡頭不能有這些東西存在,事怎樣?事照做。做事就是修行,做事不礙念佛,同時你如果深入經藏之後你就會了解,念佛有廣義的念佛,不必是口裡頭一天到晚「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」,不一定。

  廣義的念佛怎麼念法?心是佛心,念是佛念,言是佛言,行是佛行,你們想想這是不是念佛?吉祥雲比丘教善財童子二十一種念佛,這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,我們執持名號是其中的一種。念佛的方法很多,心是佛心,佛是什麼心?大乘教裡頭說得很多,佛是平等心,菩薩是六度心,辟支佛是因緣心,阿羅漢是四諦心,所以慈悲平等是佛心,一切慈悲。今天無論對什麼樣的人,佛決定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妄想,所以離這三種,那個心就是佛心。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輪迴心。輪迴心念佛,只能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,這一生不能往生。往生至少你把執著這個念頭斷掉了,於一切人事物都不執著了,這與佛心相應了。這個心是阿羅漢的心,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,在我們《華嚴經》裡面,這就是信位的菩薩,十信位的菩薩,初信到七信不執著了;八信、九信、十信,不但不執著,分別都沒有了。我們一定要學,對一切人事物平等看待,如果有分別、有執著就不平等,這真功夫!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,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那你就是所應受化者,這句就有你的分了。如果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,還有分別,還有執著,這就不行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我們的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,佛心。那我們現在說得很具體,佛心就是菩提心,我們這個講台上這幅對聯寫的就是,「真誠心,清淨心,平等心,正覺心,慈悲心」,這是佛心,我們要學著用這個心待人接物。不但對一切人我們用這種心,對待一切畜生統統用這個心,對待天地鬼神也是用這個心,沒有二心,這就是佛心。佛的行,佛行是什麼?佛的行是戒律,所以諸位千萬不要疏忽,《弟子規》是佛行。你們想想,哪尊佛、哪尊菩薩、哪個阿羅漢沒有把《弟子規》去做到?《弟子規》裡頭每一條他們都落實了,所以這是根本的戒律。

  我們今天為什麼五戒十善做不到?就是沒有根本的戒律,根本的戒律就是《弟子規》,在佛法裡面講是小乘戒。我們中國人學佛,現在都不學小乘戒了,學什麼?儒道為基礎,這很好。用孔孟、老莊作為基礎,那麼你五戒十善沒有問題,很容易做到。《弟子規》就是儒家的教學基礎,用它來代替小乘。小乘經很多,而且小乘經的翻譯不如大乘,有很多經翻譯的是外國的文法,我們看起來看得很不順,所以這是小乘在中國不流行也有它的道理。

  我們要不從《弟子規》,那就不得其門而入;要不從《弟子規》,就是《弟子規》要不能完全做到的話,念佛不能往生,你的緣沒成熟。你看經上一展開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《弟子規》統統落實,這個人是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小善,凡聖同居土的善人;能夠斷見思煩惱,那就是中善;能破一品無明,大善。大善生實報莊嚴土,中善生方便有餘土,小善生凡聖同居土,那沒有《弟子規》怎麼行?所以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是必修的課程,無論你學哪個法門,念佛法門不能例外,這保證往生。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這一段,李長者的《合論》。長者也有很多精采的開示,對我們修學都很有幫助,我們先把這個文念一段。「第九爾時已下,是文殊問賢首,一切諸佛,一道而得出離,云何今見種種不同」。這是長者把文殊菩薩所問的做一個簡單介紹。下面「所謂已下,有十問,下有十行頌」,一行就是一首;「是賢首答,於中三門如前」,就是三個段落。第一「科頌意者,此十行頌中,初兩行」,就是前面第一首跟第二首。「歎法王唯一法,一身,一智,已下八行頌,於中大意有四」。我們先看這一段。前面兩首完全是說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確確實實是一法,這就是科題裡面講的「一道」,一道甚深。這個一法是法性,只有這個東西是真的。

  佛法裡面講真,它的定義是永恆不變的,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,《中觀論》上講的「八不」,就是說的這一法,這一法是法性。一身是法身,一智是般若,都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智、德。也很像《大學》裡面所講的「明德」。明德是不是此地說的法性、法身、般若?不是,但是什麼?它跟這個是一個方向,一條路。佛是走這條路走到底,達到目的地了;儒家也是同一個方向,同一個目標,但是沒有達到終極的目的地,差別在這個地方。

  這前面也跟諸位都做了介紹,法、身、智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,一切眾生統統都有!十法界每個眾生統具足,而且都是一,這是很不可思議境界。我們跟諸佛如來、跟十法界的眾生,同一個法性,同一個法身,同一個般若智慧,這不可思議!所以法界是平等的,眾生是平等的。你看大經上佛常講「生佛平等」。生是九法界眾生,跟佛平等,為什麼?同一個心,同一個法身,同一個智慧,乃至於力無畏亦然,沒有差別。差別怎麼生的?這問了,為什麼現種種不同,差別怎麼生的?差別是迷失了自性。換句話說,對自性、對法身、對般若全迷了,一迷一切迷,迷有淺深程度上的不一樣。迷得淺的,在十法界裡頭就變成上面的,四聖法界,迷得深的就變成六道,迷得最深的就變成三途。

  所以眾生跟諸佛只有迷悟的差別,除了迷跟悟之外,什麼差別都沒有。這《華嚴經》上講得透徹,我們要覺悟。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對於一切眾生那個尊敬的心,普賢菩薩講「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,廣修供養」,這種心就油然而生,你才能生得起,才能夠用平等心對一切眾生。平等心這個心是因,果報就是和諧。現在社會提倡和諧,和諧是希求果報,因是平等心。如果我們對待一切人事物沒有平等心,和諧只是一個希望,能不能實現?不能,為什麼?和諧的因是平等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因果它才相應。沒有平等心,你要想求平等的果(和諧是平等的果),這因果不相應,決定達不到的。這個事實真相,如果不是學佛,很難很難理解。

  所以世間,真的佛常講,只有言說,不能落實。譬如世間人講真善美,也有人加個慧,真善美慧,這個在世間只有言說沒有事實,可是在佛法裡面,確確有事實,確有真善美慧。極樂世界有、華藏世界有,諸佛菩薩的報土有,六道凡夫沒有。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大乘經裡面佛常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我們心怎麼想,外面境界就跟著變,這平等性現前,自然就和諧,道理在此地。

  下面八首頌,這是釋疑,解釋前面種種不同差別的疑問,這下面八首偈。「於中大意有四」,這是長者為我們做了一個綜合的說明,說得很好。第一「歎差別佛土,因本迴向心所成,為明迴向心,就根益物,身土教儀,悉皆就根」。他老人家這個開示為我們提出來迴向心,迴向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。你看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佛給我們講三種菩提心,第一是至誠心,第二是深心,第三是迴向發願心。你看看,差別佛土是迴向發願心所成的。這個地方我們要略微解釋一下,你說你沒有迴向心怎麼行?沒有迴向心就沒有慈悲心,迴向心就是慈悲心。

  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跟我們講菩提心,他講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我們把經論一合起來看就清楚了,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。迴向也能拓開自己的心量,凡夫心量小,自私自利,自己有的不肯給別人,沒有的,希望趕快得到,得到之後不會放手,這是煩惱、這是習氣。怎麼樣把這個煩惱習氣斷掉?迴向發願心能夠把這個煩惱斷掉。迴向是回己向大,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功德不要了,給別人,有福大家享,個人不享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。你看他生長在富貴家庭,王位不要了,榮華富貴拋棄了,去做苦行僧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每天就是托缽,搞這個,他的福報給一切眾生享,自己不享。這是做到了極處,做給我們看,讓我們後人在這個地方看到他老人家這種示現有所覺悟,明白了,做人應該要像這樣。

  你要問為什麼?一切眾生一身、一性、一心、一智慧,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體,這個體是什麼?體是法性,法性所現的相,法身。你看看大乘經上常講「十方三世一切佛,共同一法身」,講十方三世佛,把十法界的眾生都包括了,為什麼?十法界眾生是未來佛,我們都是共同一法身,一心、一智慧,那這個迴向就是應該的,迴向眾生才是真正成就自己。因為有迴向心,所以才有示現,才有應。眾生有感,佛菩薩為什麼有應?他有迴向心,所以他有應,迴向心是性德。我們今天迴向心沒有了,所以天天要迴向,天天迴向,這修德,用這個修德把我們的性德引發出來。

  江本博士做那個水實驗,水沒有心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為什麼我們有個善念,它就有個好的回應,我們對它惡念,它那個回應就很難看?那也是應,我們有感,它就有應,那個應是迴向心所成。我們對於一切眾生也有這個現象,人家以善意對待我們,我們會對他微笑,這個人從來不認識,也不知道是什麼,他對我們很有善意,我們看到很歡喜,也微笑報答他;他看到我們很不順眼,我們趕快離開,趕快避開,這是自然的反應,並沒有起心動念。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你只要細心去觀察,微密觀照能發現。不過我們迷的時候太多,迷的時候太長,覺的時候很短,也很少,古人比喻說「石火電光」。石火大家現在不知道,從前取火用打火石,現在沒有了。打火石我小時候用過。我們住在農村,農村連火柴都沒有,火柴那個時候是有錢人家用的,用火柴,貧窮人家依舊是用打火石。用一塊鐵片,找石頭打出那個火星,用那個來起火,所以叫石火;電光是閃電,都是講短暫、快速,不是長久的。我們煩惱習氣可是長久的,那個智慧剎那之間會現前,不是沒有,每個人都有,只是你不能夠覺察。

  所以說明差別的佛土,就是佛在十法界的應化,這是迴向發願所成的,也就是四弘誓願裡面頭一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眾生現在在哪一道,或者我們就現代科學家所講的,他在某一個空間維次有感,佛菩薩在同樣空間維次就應,自自然然的應,為什麼?法性、法身遍虛空法界。整個宇宙是一體,迷了才有空間、才有時間,徹悟,時空都沒了;迷了之後才出現無量無邊的空間維次,覺悟之後,這空間維次統統沒有了,所以他能夠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

  「就根益物」,「就」是隨的意思,根是眾生,隨著眾生的根器,益是利益,物就是眾生。你看我們常講「人物」,如果我們講人,只能在十法界裡頭人道;如果講物,十法界裡面有情眾生統統包括,物的範圍比人大,人在物的範圍當中,所以用物不用人,物就是我們通常講十法界眾生。就眾生的根性來利益一切眾生,這才叫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示現的身、示現的土不一樣,要跟眾生現同類身,你才能幫助他;要跟眾生住同居土,眾生住在哪裡,他示現的也在那裡,這很重要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這個眾生在哪一個處所居住,你一定現身在這個處所,他才能夠接觸你,才能夠跟你學習。

  教是教化,儀是方式,悉皆就根。他是什麼樣的根性,是上根利智,還是中根,還是下根,你教學的方法不一樣,教學的儀式也不相同。上根的人還要看他宿世的因緣,過去生中參禪的,他對禪很熟悉,過去生中修過,這一生當中再用這個方法來接引他,他成就很快;過去生中學教的,就用教接引他;過去生中念佛的,就用念佛法門接引他,都要看他宿世的根性,容易教化,容易成就。所以凡夫、九法界眾生要是遇到佛,遇到法身菩薩,成就快!他知道你過去生生世世所修的、所學的,給你教的一定契機,就是跟你過去宿世所修的一定能接上,現在講接軌,真能接上,你很容易成就;遇不到這樣的善知識,沒有這個緣分,遇不到,那就難了。凡夫善知識沒有這個觀機的能力,換句話說,他沒有辦法幫助你跟過去宿世所修的接軌,他沒有這個能力。

  我們這一生當中所修的跟過去世不一樣,會感覺得很辛苦、很困難。這樁事情,實在說我們自己心裡頭有數,自己要知道自己,那就是在所有法門裡面,你接觸之後,你對哪個法門特別喜歡。你特別喜歡,說明你過去生中曾經學過它,你不學過它你怎麼會生歡喜心?而且學起來真的很容易。這個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體會到,有些人對持咒很有興趣,學咒語也學得很快,那我們就很清楚這個人過去生中肯定學過密,他那麼容易接觸;你叫他來學教,格格不入,他聽了沒興趣,聽講經、讀誦經典他會打瞌睡,他精神提不起來,根性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得出來。過去生中學教的,這一生要遇到經教他就生歡喜心,他就非常愛好。李老師那個時候開班,把我們這些年輕人找去,教我們學講經,我們也很投緣,一個個都很熱心。他老人家常常說,他說我們這些講經的法師、在家的居士大德,都不是這一生當中學的,都是過去生中學過,這一生當中才有這麼大的興趣、愛好;上台講得不錯,跟聽眾也有緣,統是過去生中業因,這一生才現這個果相,很有道理。

  世出世間法哪個行業都如此,你從事這個行業,很內行、很精明,過去生中也搞這個行業。隔行如隔山,過去生中要沒有,你現在做起來,真是門路都找不到,所以這不是這一生從頭學起的。即使改行,這一生從頭做起,也能做得很成功,過去生中幹過;過去生中不幹過,你叫他做,絕對不可能。諸佛菩薩示現亦復如是,這就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隨心應量」,身土教儀隨心應量。

  第二「明諸佛自報之境,非是行因所見」。這是講諸佛。諸佛,我們可以說法身菩薩以上都是諸佛,他們不在十法界,他們在一真法界。他們自己感得的報身、報土那個境界,不是十法界裡面修因的人(修行人)他們見不到,只有在偶爾特殊的因緣,諸佛如來加持之下,偶然能夠見到;都是佛力加持,沒有佛力加持你就見不到。前面跟諸位也報告得很多,得佛力加持的人多,也不少,確實有很多人,絕對不是打妄語。我想每位同學你在這一生當中也會見到很多,聽到很多,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有,我們見不到也能相信,因為確確實實有人見到,不是一個人見到。

  第三「明眾差別之事,皆由眾生之心行異故,隨自心見別,非佛之異」。佛住一真,沒有差別,眾生所見的這個差別相、差別的事,那是眾生差別心裡頭變現出來的,這是經裡頭佛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那這個差別可就大了,就是差別的事太多太多了。甚至於我們今天講最明顯的指紋,你看現在這個世界上對指紋很重視,為什麼?全世界七十多億人,沒有相同的指紋,這差異,沒相同的;相貌有相似的,指紋連相似的都沒有。相貌雖然相似,細細觀察還是不同。雙胞胎也不一樣,他的父母能辨別,長得很像,我們一般人見面不太容易分別出來,他父母知道。

  那個差別的事太多了,無量無邊。佛給我們講這煩惱習氣,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,法門從哪來的?法門是由一切眾生差別事上建立的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法門不是真的,全是方便法。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裡頭告訴我們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不是真的。一切諸法,到底哪一法是真的?通途而論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是真的。妄想是起心動念,也就是說你的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眼見色,耳聞聲,鼻嗅香,舌嘗味,真正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佛說這是認真的。這是什麼境界?這就是如來境界,一真法界。這一起心一動念,一真法界就產生變化,這個現象就產生扭曲了,隨著你的念頭起心動念,分別執著,變現出十法界。

  所以十法界是從一真法界裡頭變現的,有沒有離開一真?沒有,每個眾生起心動念變現的那個法界都不相同。我們看山河大地,看這一切萬物,有沒有相同的?沒有相同的,一個人看是一個境界,不可能是相同的。同看一座山,每個人看到的感受不一樣,它怎麼會相同?不但兩個人看不同,一個人看它也不同,前念跟後念不同。萬事萬法,佛經上講「無常」。這個話可是真的不是假的,無常!無常的因是什麼?念頭無常,你的前念跟後念不一樣,那個念太微細了,剎那不住,那是因。因無常,變現的果哪裡會是真常的?

  到什麼時候你才見到真常?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,這境界就真常,不會起變化,那個境界叫一真法界。只要你還會起心動念,一真法界就不見了,隱了;不是它不在,它並沒有消滅,它沒有生滅,只是什麼?你看不到它,看不到它的真相,看到它的幻相,幻相是隨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在變,在變化。這個道理很深,我們凡夫細心去體會也非常有興趣,了解事實真相,十法界裡面事實真相是什麼?總而言之,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一點都不假。

  《般若經》上我們總結起來,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十法界,這是真的。所以你真正是通達明瞭,體會到了,肯定了,你才會真正放下。放下什麼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當然這個東西不是說放下就統統放下了,沒有那麼簡單;但是怎麼樣?你總能放下一分、二分,我們說它這個一百分,你可以放下一分、放下二分,這一、二分就很有受用,在六道境界裡頭很得受用。如果放下個五分、十分,就超越六道,念佛就能帶業往生。真的放了,放的雖然不多,雖然不多,是自己現前境界放下了,再往上提升就再放下,沒有別的,一直到究竟佛果,幹了什麼?放下而已。到等覺菩薩,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放下,就成究竟圓滿佛了。

  像我們現在念的這個經文,這是第九信位,九信位的菩薩把它放下了,他就到十信;十信再放下,他就到初住;初住放下了,他就到二住。就像我們上樓一樣,第一層放下了,我就到第二層;第二層放下,我就到第三層;第三層放下,我就到第四層了,這個諸位好懂。菩薩修行成究竟果位,放下而已。這個祕訣,這個道理,章嘉大師傳給我的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怎樣能夠契入佛境界?他就告訴我「看破、放下」。先從放下下手,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,放下二分,你就看破二分。看破是明瞭的意思,放下什麼?放下煩惱。你看看,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。煩惱無量無邊,世尊把它歸納這三大類,沒有別的,斷煩惱而已,從初發心到等覺不斷的放下。可是這個東西愈往上面愈難,可是初學也不容易,初學不容易原因在哪裡?習氣太深了,無量劫來就受煩惱習氣的薰陶,已經變成習慣了,一下改習慣可不是那麼好改的。真正明白覺悟了,他才肯改,下定決心我一定要改,這個決心一下,路子就走正了,再不會步入邪途了。

  初學一定要依靠經典,好像我們走路,經典是地圖,有這個我們才不至於迷失方向。天天要讀經,天天要學教。「學教」這兩個字很重要,教是教誨,教是教訓,要認真學習。佛在經裡頭這些教誨教訓要真幹。不是講我求解,我都理解它,我都懂了,我也講得很好了,沒用處,你沒做到。經講得再好,你煩惱習氣沒斷,那有什麼用?講得再多,講得天花亂墜,你還有妄想執著,沒入境界,真正入境界的人煩惱輕智慧長。剛剛入門,剛剛入門是什麼境界?五戒十善做到了、《弟子規》做到了,剛剛入門;再更深入,那就是「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起心動念一定是跟六波羅蜜相應,《華嚴經》是十波羅蜜,普賢菩薩十願,一定相應。

  契入佛境界的,一定是平等心看眾生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絕對不會有一念輕慢眾生。這一念輕慢眾生,凡夫!孔老夫子都知道。你看《論語》裡頭孔老夫子說了個比喻,假設這個人他的德行、才華像周公一樣,這夫子最佩服的一位當時的聖人,那也還不是當時,在他之前,周公在他之前,大聖人,這是夫子最佩服的,「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」。他說看到他有兩個毛病,一個傲慢,瞧不起人;一個吝嗇。如果說他還有傲慢、他還有吝嗇,就是對人還要保留一點,這是假的不是真的。如果是真的,對人尊敬謙虛,絕對沒有傲慢的態度,歡喜布施,決定沒有吝嗇。自己只有一碗飯,寧可自己餓一餐,他也願意供養別人,這菩薩!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,具足真實的智慧慈悲。

  你這細心一觀察,是真的、是假的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怎麼能騙人?這世間無量無邊差別的事相,全是眾生心現的,心現識變。眾生心是妄心,隨自心見別,與佛不相干,佛沒有。佛是確確實實沒有等差、沒有差別,佛確實是平等的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要說佛菩薩不平等、有差別,你罪過可大了,為什麼?冤枉佛菩薩。不但佛菩薩清淨平等,阿羅漢都平等了。再告訴你,須陀洹,須陀洹在學習平等,也有相當成績可觀。我們要說他不平等,這冤枉他,他真的平等,他什麼?八十八品見惑他斷了,我們沒有斷,怎麼能跟他相比?他決定不造惡業。換句話說,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他統統做到了,再跟諸位說,《沙彌律儀》他做到了。這個要做不到,怎麼能證須陀洹果?統統做到了,百分之百的落實,怎麼可以小看他?初果,《華嚴經》上初信位的菩薩,剛剛入門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