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六三七卷)  2006/9/1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63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十行位,第二首偈看起。我們將經文念一遍:

  【若能具足摩訶衍。則能如法供養佛。若能如法供養佛。則能念佛心不動。若能念佛心不動。則常睹見無量佛。】

  這一共六句。第一句說,如果我們能夠具足大乘法,『摩訶衍』是大乘法,『則能如法供養佛』;換句話說,人天的供養,二乘的供養,不能稱佛之意。大乘經裡面常說,若不弘法利眾生,這句話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如果不能夠弘法利益眾生,則不名為報恩者。我們怎麼樣報佛恩?由此我們就知道,怎樣叫如法?佛經上有一句話,世尊說得很多,那就是「信受奉行、為人演說」;信受奉行是自利,為人演說是利他,這才叫「如法供養」。如果我們只能夠做到信受奉行,不能說這個不如法,這個供養佛不圓滿。可是要真正利益眾生,首先要利益自己,自己不成就,怎麼能成就別人?佛常講受持讀誦、為人演說,受前面一定有信,信受奉行,讀誦在奉行裡頭,然後才能夠為人演說。這樣子才能報佛恩,才能不辜負自己,因為自己本來是佛,本來成佛。這句話非常重要。理所當然,我們應該恢復到自己的本來面目,沒有恢復之前,決定不能夠離慚愧心。

  人有慚愧,自然就能夠精進不懈;人要是沒有慚愧,就必然是自甘墮落。中國讀書人講,良知沒有了,世俗人常講良心,有沒有良心?有良心就有慚愧,沒有慚愧,良心沒有了,那就沒法子,佛菩薩來也無可奈何。所以,人不能夠不振奮起來,尤其是遇到「摩訶衍」,我們真的明白、肯定了,不再懷疑了,就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行。修正過去一切錯誤的思想、行為,這叫修行。錯還是讓它繼續錯下去,這不行,一定要知道把它修正。

 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,在註解裡面說,「次二行攝」,就是第二首偈的前面兩句。這個二行是哪二行?第三行「無違逆」,第四「無屈撓」。你看雖沒有二行位菩薩的名稱,菩薩修行的原理原則,十行菩薩統統都具足。今天我們從哪裡下手?記住世尊這一句話就行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或者用經末後一句話,「信受奉行,為人演說」,意思都是差不多的。首先我們要能接受,這個受當然就有信,沒有信你怎麼會接受?清淨信心,堅定的信心,我們才接受佛陀的教誨。

  佛陀雖然現在不在,佛陀所講的教誨在經典裡面,經典還遺留在世間,叫法寶,希有難逢。我們在今天,在這個時代,還能看到中文譯本的全藏,這是多大的福報!一般人不知道,我們學佛學了五十多年,曉得。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、佛法難逢,你這一生當中能夠看到全部藏經,難上加難。你問問,這個世間學佛的人不少,幾個人見到全藏?我相信諸位都能夠明瞭,你一生當中遇到一部經,能夠依教奉行,你就能成就,這是真的。

  受持,接受之後,持是你在一生當中,佛家常講盡形壽,就是我活一天,我就要保持一天。保持是什麼意思?不是我把它收藏起來,不是,那個沒有用處。收藏起來的話,說老實話,對不起自己,也對不起佛陀,也對不起眾生。持是什麼意思?做到,天天要做到,那個才叫持。讀誦,讀多了不行,為什麼?讀多了也記不得,讀多了心散漫,在全藏裡頭取一部就夠了。

  我常常勸人取哪一部?取《無量壽經》,一部就夠了。尤其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那是《大藏經》裡面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,太希有了。我們生在這個時代,遇到了,實在是像彭際清居士所說的,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,不容易。我們不能不認真,不能不努力。天天讀誦,把它當作朝暮課誦。如果年歲大的,《無量壽經》太長,希望簡單一點,那我就介紹你去讀《阿彌陀經》,小本《華嚴》!也是非常的希有,古代依這部經修行往生的,不知道有多少人!如果要是求解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真正是簡要詳明。你可以全部受持,連經帶解,分量大概只有《無量壽經》的一半。一生就專門受持一部,其他的都不要了,你的心專一,這個力量就大。

  古大德一生受持一部經,修行到某個程度,也就是說心專一了,《彌陀經》上的目標就是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到相當程度,智慧就開了。智慧一開,跟禪宗裡面的大徹大悟沒有兩樣,不但佛法通了,世法也通。雖通,依舊專門念這一部經,一生不改變,這個道理要懂。世尊留給我們的經教非常豐富,各人可以在《藏經》裡選擇你最喜歡的。當然要適合你的程度,不適合程度,你就很難受持;適合自己的程度就很容易,不難。

  可是說到此地我又要特別強調,摩訶衍不容易。具足摩訶衍,從哪裡來的?從常修波羅蜜來的,換句話說,你有沒有六度的基礎?沒有六波羅蜜的基礎,大乘有名無實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波羅蜜是從哪來的?波羅蜜是從戒定慧來的,六波羅蜜就是戒定慧裡面的慧,可見得最初方便是持戒。在佛法裡面,無論大乘、小乘,宗門、教下,顯教、密教,最初方便,就是你從哪裡入門?全是戒律。所以,戒律在佛法裡頭是共同科目,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,你都必須要遵守。沒有說不持戒能成就的,沒有,找不到。佛教給我們,以戒為師、以苦為師,這兩句話牢牢記住。我們今天戒律,十善、五戒都做不到,那我們受持讀誦、為人演說這句話就是說說而已,做不到。

  早年,我在李老師會下學經教的時候,我們雖然很努力,但是認真來講,持戒、苦行要跟古人比,我們差得很遠,只有那麼一點點基礎而已。李老師看到當前弘法的人少,那個時候在台灣,寺廟裡面就不講經了。善導寺一年講兩次經,請法師去講經,一次是一個星期,好像我還接受他們兩次邀請;其他的都沒有了。一年五十多個星期只講兩個星期,其他的道場可能一年一個星期都沒有。所以李老師很慈悲,開班教學,教我們這些年輕人,鼓勵我們發心出去講經,為人演說。這談何容易?所以老師對我們是大開方便之門,教我們講註解。我們同學們就接受了,講經沒有人敢接受,講註解那就方便多了。

  古人的註解太深,李老師講的很淺,所以最初老師是讓我們複講他所講的。我那個時候參加,第一部就是老師教游俊傑居士講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。老師上課是用私塾的方法,一次教兩個人,這兩個人跟他面對面坐。其他同學都要用心聽,但是我們不講,他兩個人要上台去講。老師把這部經講一遍,每個人都要做筆記,那時候我也要寫筆記,寫了幹什麼?給游居士拿去做講稿的資料,他就拿回去寫講稿,為什麼?他記不了那麼多,大家幫著記。那個時候台灣還沒有錄音機,所以同學幫助記,記完之後統統給他,他回去整理,寫出講稿出來。講稿寫完之後,大概要寫八千字,一個星期。寫完之後,上台講一遍給我們同學聽,我們同學當聽眾,老師也聽。講完之後,接受同學的批評,接受同學們提意見,幫他修正。最後老師做講評,回去再修正,要經過這麼多手續。再修正之後,才正式上台跟蓮社蓮友、同修們講這部經。一個講普通話,一個講台語,好像是翻譯,實際上講稿相同,兩個人在台上表演。我們學講經是這種方式學出來的,就是古時候講「講小座」,小座就是複講,這就簡單多了。

  老師用這個方法引導我們入門,引導我們對講演、講經產生興趣,覺得這個不難,我們可以學。到講了幾年,有基礎了,老師再告訴你講註解,註解裡面最好是講古人的註解。為什麼?古人註經都是有修有證,那就不會錯。現在人如果是沒有修行、沒有證果,那就難免不出差錯,講錯了要負因果責任。可是古人的註解有些地方很深,不懂怎麼辦?可以用今人的註解做參考,就參考你不懂的那一段、不懂的那一句,實際上還是以古註為主,這就對了。我們跟老師學的就這麼一點本事,說老實話,很淺薄,並不深。這就是諺語所謂師父帶進門,帶你進門,往後修行在個人,各個人將來的成就是你自己的事情。老師引進門之後,你真的在這個經教裡頭有心得,鍥而不捨,不畏艱難困苦,真的叫一門深入,你會有成就。

  悟,每個人都有悟處,有小悟、有大悟;徹悟,我們同學裡頭還沒有,小悟很多。小悟也有淺深不同,大悟亦復如此。悟得深、悟得廣,靠什麼?靠放下,換句話說,還是要靠持戒,要靠修定。修定不一定要盤腿打坐,定是什麼?定是清淨心。修定,換句話說,你的妄念要減少,希望一年比一年少,一月比一月少。妄念少了,智慧就現前,為什麼?智慧是你自己本來有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,這個諸位不能不記住。

  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統統有,什麼都不缺,只是被煩惱蓋覆住,透不出來。所以煩惱輕,它就透,輕一分就透一分,輕兩分就透兩分。不是說煩惱統統斷掉之後,智慧才現前,不是的。就好像什麼?智慧像一盞燈一樣,我們攝影棚裡面的燈,因為燈光太亮,都要用紙把它蓋住,要蓋好多層,透不透?還是透。你蓋的紙張蓋的層數愈多,它光透得愈小;你蓋覆得愈少,它透出來就愈亮。我們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亦復如是,只要你煩惱輕,智慧就現前。不但智慧現前,德相也現前,德是能力,相是福報,統統現前。不要去羨慕別人,也不要嫉妒別人,這個事情大家是平等的。他有智慧,他放下的多,他煩惱比我輕,所以他智慧比我多,道理就在此地,我再能放下,我跟他沒有兩樣。所以持戒是叫我們放下。

  我們的毛病習氣真的是太多,給你講原則,你聽了點頭,不知道從哪裡下手?現在我們提倡《弟子規》、提倡《感應篇》,從這兒下手。這什麼意思?《弟子規》裡頭頭一句,「父母呼,應勿緩;父母命,行勿懶」,你說這什麼意思?這是戒律,以父母做例子。我們人有傲慢的習氣,人人都有,與生俱來。你看大乘教裡面講唯識,執著是末那,末那識與生俱來的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這四大煩惱是什麼?第一個我見,執著身是我,我見;我愛、我痴、我慢,愛是貪,痴是愚痴,慢是瞋恚裡面的一分,三毒煩惱,末那識具足。

  這個事情,我們中國古老的祖宗曉得,你看《禮記.曲禮》裡面講「傲不可長」,這就知道傲慢人人都有,不要再增長就好。儒是世間法,它不出六道輪迴,所以傲慢要降低,不要太過分,叫你傲不可長。佛家講出世法,這個煩惱非斷不可,你有這個煩惱,六道出不去。不但六道,欲界都出不去。你就曉得《弟子規》頭兩句,持戒破我們的傲慢;換句話說,你要把慢放下。一切眾生叫我們,我們都應該很快就答應;別人拜託我們做事情,如果我們答應了,就要很認真把它做到。你們想想看這是什麼?是不是戒律裡面的斷傲慢?所以《弟子規》能夠做到,我們過去今生煩惱的習氣縱然不斷,它控制住了,理性控制住,對我們持戒就大有方便。我們現在持戒為什麼這麼困難?就是沒有這個基礎,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。儒會減輕一些,道又減輕一些,到佛就不難了,道理在此地,所以不能不認真的落實。認真落實,對你契入摩訶衍大有幫助。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,一定就是從這個地方扎根,然後你才能夠深入經藏。

  深入經藏,一部就行,一部經就代表經藏,你真能夠在經教裡頭有所領悟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你真正得法喜。法喜現前,你的精神倍增,你會勇猛精進,你不會懈怠;現在精神提不起來,懈怠懶散,你沒有得到法喜。諺語常講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這個世間什麼是最大的喜事?最大的快樂?覺悟是最大的快樂。你讀經,遍遍都有悟處,你怎麼不快樂?然後你才知道經典的奧妙,妙在什麼地方?妙在義理深廣沒有邊際。你從開始學,這個時候念,念到老、念到死,愈念愈有味道,真正進入到學不厭、教不倦。為什麼學不厭、教不倦?味道太足了。學是享受,教也是享受,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,我感激方老師。

  這次我拜託人找一張老師的照片,因為老師的照片我已經沒有了。我看到我們十樓圖書室裡頭有一張,照得很好,那一張原來是四吋的,老師送給我的。原來的照片都不知道,搬家搬太多了,不曉得搬哪裡去了。可能還在,因為書籍太多,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。這一張我在台灣印三百張。

  非常懷念老師的教誨,告訴我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學不厭,最高的享受,教不倦,最高的享受,其樂無窮,決不是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可以相比的。這個樂趣,不契入你得不到,得到之後,欲罷不能。幹什麼天天孜孜在經本上?樂!這是真正供養。自己得到之後,不要學小乘,小乘是不願意跟人分享;大乘得到一點點,與一切大眾分享,決定沒有保留,和盤托出。統統都給人,你自己還有嗎?明天又會提升,天天有進步,你說多快樂!人怎麼會墮落?最痛苦的是什麼?最痛苦的是,如果三天不讀經,五天不讀經,那很苦。至於為人演說,這個事情不能中斷。你在講台上、在講堂上為人演說,平常跟人談話也是為人演說,跟一個人聊天,也是為人演說,解答問題還是為人演說。為人演說一天到晚不中斷,這個生活多快樂!

  我供養老師,老師在的時候,我還有物質供養。逢年過節,有些人送給我好的東西,吃的一類好的東西,我轉手就供養老師。老師不在,感恩,念念不忘。如果不是他老人家,我這一生就沒有機會跟佛法接觸,因為那時候有嚴重的誤會,以為它是迷信,不願意接觸。沒有他老人家在課程裡面最後的單元,「佛經哲學」,我們才知道佛法是大學問,佛法是高等哲學,這才引起興趣,才能夠深入。

  所以我們講到供養,如法供養,《華嚴經》,大乘教裡面是講布施。布施跟供養在事上講是一樣的,心上不一樣,心上有真誠恭敬。真誠恭敬的布施就叫做供養,沒有真誠恭敬不叫供養,叫布施。所以你看一般大乘教裡面六波羅蜜講布施,在《華嚴》裡面,普賢菩薩十願不講布施,講供養,廣修供養。你看十願,第一個禮敬諸佛,第二個稱讚如來,第三個廣修供養,那個廣,意思真的是廣大無邊。對十法界的眾生,這是對象,對於三途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都像供佛一樣的真誠恭敬,平等的供養。這是稱佛的本懷,佛確實希望我們能這樣做,這與性德完全相應。

  所以佛沒有不恭敬的。為什麼?他清楚,整個宇宙無量的世界,這個世界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,大千世界,無量的大千世界,森羅萬象,依正莊嚴,哪裡來的?法性變現出來。法性就是自性,換句話說,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。你恭敬眾生是恭敬自己,自尊,你愛眾生是愛自己。好比森羅萬象、依正莊嚴是我們自己一個身體,一切眾生是我們身體裡面一個細胞、一個原子、一個粒子,聚集成這個身體。哪個細胞不是自己?怎麼能不愛護?怎麼能不關懷?只有在大乘法裡面才真正肯定,宇宙跟自己的關係是一不是二。所以說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一個心,一個智慧,力(十力)、四無畏亦復如是,這我們前面念過的,所以它是一體。眾生有過,就是我們自己有過,要原諒,要寬恕,要幫助他改過自新,不能夠責備,不能夠輕視,道理就在此地,這才真正是「如法供養佛」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繼續看後面這首偈:

  【若能如法供養佛。則能念佛心不動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「念佛心不動,及常見佛,並是定慧行」,是屬於定跟慧,「故屬後六行,釋相可知」。後面六個,無痴亂行、善現行、無著行,這是「心不動」;「常見佛」是難得行、善法行、真實行。所以配十行後面的六行,這兩句。心不動、常念佛,它的因是如法供養,它的緣是具足大乘。這是華嚴會上的菩薩,我們現在所講的都是十行位的菩薩,有修有證。往上去,無功用道,那個意思愈來愈深,愈來愈微妙,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,這個我們應當要知道。就是我們要學,沒法子學,只能夠學一個彷彿,一個很粗很淺的樣子,實際上講,我們學不到,這不能不知道。

  學不到怎麼成就?這就要念佛求生淨土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古來祖師大德說得非常好,《華嚴》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部經就不能夠圓滿,說得再好聽,做不到。如果是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換句話說,《華嚴經》就圓滿了。《華嚴》的圓滿在《無量壽》,你才知道《無量壽經》的好處。我原本發願是一生講《無量壽經》,講這部經是韓館長往生的前兩天懇切的要求,我答應她了。答應,不能妄語,她希望《華嚴經》能夠講圓滿,留一套完整的錄音、錄相,提供後人做參考。我滿她的願,不然的話,我的一生就是希望專講《無量壽經》。你看《無量壽經》過去我講過十遍,末後在新加坡這一遍還沒有講完,這是第十一遍。真的是無比殊勝,愈講愈歡喜,愈講愈覺得義理無有窮盡,法喜充滿。

  但是《華嚴》實在講與淨土關係非常密切,所以魏默深居士把《行願品》附在三經後面,稱為淨土四經,有道理,這關係密切就可想而知。印光大師把《楞嚴經》裡面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」合在四經後面,稱為淨土五經。我講淨土經的時候說得很明白、很清楚,這五樣東西是淨宗的大圓滿,其他沒有必要了。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」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比《般若心經》還短,《般若心經》是二百六十個字,它是二百四十四個字。那是什麼?那是淨土的《心經》,希有的殊勝。所以淨宗這五經,加上《往生論》,叫五經一論,無論你依據哪一種修學,統統成就,沒有不成就的。可是成就要因緣具足,那個因緣具足在《華嚴》裡面才看得出來,一般講很難講得清楚。《華嚴經》一步一步給我們講上來,真的好像帶領我們去參觀西方極樂世界,讓我們心裡面有個很明確的概念,真正是希有。

  念佛,這兩個字也非常的深奧!念佛不就是念阿彌陀佛嗎?念阿彌陀佛是個籠統的總稱,首先你要曉得什麼是佛?這就很難說了。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什麼是佛?佛是自性。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你說哪一樣不是佛?虛空法界無量佛剎,依正莊嚴、森羅萬象,你說哪一樣不是佛?所謂是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法」,法法皆是。你在一切法裡面看到性,看到法性,這是念佛。只有看到法性,你的心才不會動;沒有見性,你的心是動的。這個話怎麼說?見性,性是真心,真心不動;沒有見性,心是妄心,妄心是生滅法,它怎麼不動?你看這個意思比念阿彌陀佛意思深。

  我們凡夫著相不見性,到法身菩薩,賢首菩薩在邊緣上,他破一品無明他就證法身。所以這是第十信位的菩薩,我們常講十信心滿,他就入住,就進入初住。初住就是法身菩薩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法身大士,超越十法界。他到哪裡去?華藏世界去了,華藏跟極樂是一不是二。他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叫相似即佛,相似,好像,不是真的,為什麼不是?無明沒破。無明沒破,你用的心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。

  用得正,一點都沒用錯,完全跟性德相應,是四聖、菩薩,我們常講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但是在《華嚴經》裡面都是屬於十信位,七信、八信、九信、十信。七信是阿羅漢,講斷煩惱的功夫跟阿羅漢平等,八信斷煩惱跟辟支佛平等,九信跟權教菩薩平等,十信跟十法界的佛平等,統統用的是八識。你就曉得,六道凡夫用八識,錯用了心,錯了!四聖法界用的正,你要問他,他為什麼用的正?我們為什麼用的錯?標準到底是什麼?標準是性德。你雖然用八識,但是你所用的八識跟性德完全相應,可是你並沒有見性,與性德完全相應。為什麼完全相應?他學佛菩薩。佛菩薩是用真性,不用八識,就是轉八識成四智了,人家已經轉了。所以,他用的是真心,十法界裡用的是妄心。由此我們就明白,我們沒有見性,我們用八識,八識要用的正一定要依教奉行。

  這個教,佛就講得很清楚,禪是佛心,教是佛言,戒是佛行(佛的身),身語意。我們能持戒,我們的言語造作就跟佛菩薩沒兩樣,用的正。我們心清淨,禪是清淨心,跟佛心一樣,佛心沒有妄念。妄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?分別執著是妄上加妄又加妄,加了好幾番。所以佛的心清淨,清淨心就是禪。你有清淨心,你有清淨的行,你的言語就是經,字字句句一定跟佛經相應,就這麼個道理。這凡夫成佛了。

  如果我們身語意確實如佛的教誨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真正的佛弟子。遇到淨土法門,那個緣太殊勝了!念佛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跟諸位說,不是凡聖同居土,不是方便有餘土,是實報莊嚴土,上輩往生。善導大師的話我們要記住,四土三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。我們今天緣這麼樣的殊勝,確實希有難逢。我們不但遇到淨土,還遇到《華嚴》,在《華嚴》裡面得相似的身語意,與佛相似,回心淨土,這個成就殊勝。我們要認真幹,這一生當中超過無量劫。你依照《華嚴》學,要到圓教十地菩薩,要修無量劫。可是念佛求往生,你這一生當中就能證得十地位,實報莊嚴土是十地菩薩,還有什麼比這個殊勝的?沒有了。這種機會,千真萬確,百千萬劫難遭遇。遇到如果不知道珍惜,這叫真可惜。遇到了,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。遇到了不修,為什麼不修?不相信,為什麼不相信?對事實真相沒有透徹的了解。所以遇到跟沒遇到沒什麼差別,這是非常惋惜的一樁事情。下面這一句:

  【若能念佛心不動。】

  『念佛』是修行的方法,『心不動』是修行的目的。所以這個地方「念佛」包括佛法裡面所有的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的。我這個說法,善財童子參訪德雲比丘,在《四十華嚴》裡面稱為吉祥雲比丘。德雲跟吉祥雲是一個人,名字意思一樣,翻譯的人翻得不一樣,一個翻吉祥雲,一個翻德雲。你看看菩薩給善財童子講開示,講念佛法門,講了二十一門,二十一不是數字,二十一是表法的。《華嚴》裡面有密宗,密宗二十一代表大圓滿,密宗十六也是代表大圓滿,正是《華嚴》所說的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門含攝一切法門,一個都不漏。這個一門就是以念佛為主,無量無邊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的。我們想想對不對?

  禪宗不念佛,禪宗觀心、參究,是不是得定?是的。得定之後開悟,悟就是覺,佛是覺的意思。我們中國一般翻佛稱大覺,所以佛是覺的意思,佛是智的意思。智是體,覺是用,沒有智,當然你沒有法子覺;有智慧,他才覺悟!覺心不動。我們做了一個「凡聖迷悟示意圖」,諸位都看過。覺心是什麼?覺心就是我們用白色的圓表法,不動!那是法性,那是真如,那是真心,佛法裡面稱之為無上菩提,菩提是覺。妄心是動的,因為妄心是自性裡頭本來沒有,所以「一念不覺,而有無明」,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這是講宇宙的起源,是這麼回事情。

  宇宙的現象生起,諸位要曉得,在剎那之間,沒有先後。大乘教裡面講不二法門,有先後就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那我們講,講一定有先後,事實實在講還是有先後,為什麼說它沒有?它速度太快,快到我們看不出它的先後。快到什麼程度?我們通常講,用個比喻講,萬分之一秒。你們現在用照相機,快門,你看飛機在天上飛,大概五百分之一秒就能把它照下來,現在的噴射機。照下來看得清清楚楚,好像沒動一樣,五百分之一秒。千分之一秒就更清楚,現在跟你說萬分之一秒,萬分之一秒是比喻,你就沒有法子了,分不出來它有先後,它真有先後。

  世尊在《仁王經》上告訴我們,這個生滅法,生滅就是有先後,快到什麼程度?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個生滅。我們照這個算,我們彈指彈得快,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,四乘六十再乘九百,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,不是萬分之一秒。要用《仁王經》上的話來說,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,你怎麼能覺察它有先後次第?所以好像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同時起來的,太快了。一迷一切迷,同樣一個道理,一悟一切悟。可是大徹大悟不容易,上上根人才行,上根以下的都不行。那怎麼辦?漸悟,慢慢的悟。所以迷,迷得很快,可是你要從迷再回到覺悟那可費事了。佛教導我們先放下執著,再放下分別,最後再放下妄想,十信菩薩就是這麼修法的。可是每個層次都離不開戒律,都離不開三學,都離不開六波羅蜜,我們這個地方講十波羅蜜。這些是方法,幫助你放下,幫助你回歸自性。你要不依這些方法去修學那就難了,迷,愈迷愈深。

  說個老實話,六道裡頭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我們在那裡頭不知道待了多久。好不容易出來,這一生能夠得個人身,人身難得,我們得到。得人身聞佛法難,你看現在世界上人口將近七十億,你去打聽一下,幾個人遇到佛法?然後你才知道佛法難聞。聞佛法裡面,佛法有真有假,聞到真的有幾個人?這一層一層淘汰,真的到最後沒幾個。你在這裡頭如果算數的話,那你很了不起,所以不容易。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珍惜,這個緣太殊勝了。百千萬劫這種機率我們才遇到這麼一次,這一生要是不能把握住,下一次再逢可能又要一個百千萬劫。這百千萬劫在六道裡面苦不堪言,願意幹嗎?所以真的覺悟,他就放下了。

  放下,一定是要自己下決心,什麼人都幫不上,佛菩薩也幫不上。迷是你自己迷的,悟是你自己悟,說老實話,佛對一切眾生只是做增上緣而已,還是要自己修、自己證。你不自己修,沒有人代替你修,沒有人能代替你證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。懂得這個,為什麼不放下?一定要知道人在世間得這個物質的肉身,肉身有生一定有死,肉身死掉之後,靈性不滅。靈性迷了,迷了叫靈魂,靈魂不滅,它又投胎去了。善業,一生行善是三善道,不善業就三惡道去了。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能帶走,一定要記住,生不帶來、死不帶去,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?

  現在有身體,還需要用它,可是念念當中不能執著,包括身體,都不能執著,身要捨離。什麼東西能帶走?業力能帶走,智慧能帶走,你做的這些好事能帶走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今天有能力,盡量做好事,好事可以帶走,善業。當然最好是淨業,淨業就是善業裡頭不求果報,心就清淨,清淨心修善就是淨業。心不清淨修善,這稱善業,清淨心那就變成淨業,這個東西能帶走。所以在這個世間,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悟性,你悟得愈深、悟得愈廣,你來生的層次愈高。如果沒有遇到淨土法門,妄想分別執著沒斷,你在六道裡頭,二十八層天那是你將來的去處。你悟得愈深,境界愈高,二十八層天。如果是遇到淨宗法門,念佛求生淨土,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愈來愈高,這是你應當求的。如果你放不下,你就沒辦法,你求不到。放不下,可能有累贅,這個東西累贅,恐怕你不能往上升。搞得不好,幫助你往下墜落,往下墜落就是三途,那就苦了,那就冤枉。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

  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怎麼能不用功?你怎麼能不發憤?勇猛精進,自然的。愈精進,感應愈不可思議。我現在懈怠懶散,精神都提不起來,拜幾拜佛都不行了,我很想精進,就是精進不起來。還是沒發心!真正要發心,拼命,求懺悔,業障重,不要命了,拼死去幹,這個瓶頸突破。確實感得三寶加持,你有精神、有體力了。拜佛一天三千拜沒問題,一天十萬聲佛號沒問題,真能做得到。你身體裡頭,科學家講潛在的能力顯現出來了,科學認為這是人的本能,在一個大的挫折裡頭激發它,這個能力現前;佛法裡面講三寶加持。問題在什麼?經上講的信心!你要不相信,就一點辦法都沒有。所以要相信自己,第一個相信自己,第二個相信佛菩薩慈悲加持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給我們講了六個信,信自、信他(他是佛)、信因、信果、信理、信事。具足這六個信心,哪有做不到的事情?哪有不能克服的難關?

  真正的關鍵,頭一個就是放下。我這一生能得一點力,這是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教誨,看破放下。你不放下,你永遠看不破。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又幫助你更看破,看破再幫助你放下,相輔相成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一切諸佛菩薩用什麼功?最簡單的就是這四個字,看破、放下。你只要真正懂得了,真正會用,菩提道上一帆風順。末後兩句:

  【若能念佛心不動。則常睹見無量佛。】

  『心不動』,這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首楞嚴大定。《楞嚴經》上講的定是性定,性定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,不是從外得來的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現在有沒有失掉?給諸位說,沒有失掉,可是不起作用。我們現在是妄心起作用,自性不起作用。自性本定,自性是戒定慧圓滿具足,戒就是自性,見性的人決定沒有過失。所有戒律都是防非止惡的,他沒有過,他沒有惡,戒具足了;自性本定,他沒有散亂;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。所以,首楞嚴定是自性本定,要怎樣才能得到?在「凡聖迷悟示意圖」裡面,諸位就看清楚了。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妄想,自性本定,就是大佛頂首楞嚴定就現前。

  怎麼修法?印光大師教我們念佛。因為二十五圓通,二十五位菩薩來做代表,他們都是修楞嚴大定的。大勢至菩薩是用念佛的方法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都攝六根,收心!我們凡夫眼往外看,東張西望,心從眼睛跑到色裡面去,心從耳根跑到音聲上去,心從鼻根跑到香裡面去,心從舌根迷到味裡面去,酸甜苦辣鹹五味,迷到味裡去。心從六根往外跑!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把心收回來,都攝六根就是收回來。觀世音菩薩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就是都攝六根,他用一個耳根做比喻。我不聞外,我回過來反聞,我向裡面聞,裡面是性,是心性;換句話說,耳收回來向內,眼也收回來,也向內,這叫都攝六根。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干擾,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,這個功夫不錯了。頭一個要有這個功夫,然後念佛功夫就得力。

  你們想想看,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跟我們這段經文裡面講的哪一句相應?不求五欲,不求王位,不求富饒,不求自樂,不求名聞,是不是都攝六根?不求就放下了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更徹底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佛法我只取一門,其他的我也放下。心定了,心定智慧就開,障礙就沒有了。我們懂不懂這個意思?然後那個念,念佛,清淨心了,才叫淨念,清淨心念佛。清淨心念佛,決定沒有懷疑,決定沒有夾雜,後面相繼不斷。這個不斷不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不斷,不是這個;是你的心跟自性完全相應,沒有一分一秒不相應,相應是真念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。中峰禪師在《三時繫念》開示裡面講得好,我心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我心。我的心跟阿彌陀佛融成一片,這叫淨念,這叫相繼,永遠不會斷,那你就常見無量佛。無量佛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你看到了。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這一切眾生不但包括一切人,還包括一切事、包括一切物,山河大地、花草樹木都是,沒有一樣不是,這個境界妙不可言。你見無量佛,見無量佛就成佛了。好,十行位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