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五七八卷) 2006/6/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1578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四門分別的第二段,釋名。
我們先把文念一遍,「釋名者,謂體性至順調善曰賢,吉祥勝德超絕名首,即以此名菩薩,演說此法,賢即是首,賢首之品,以當賢位之初,攝諸德故,偏舉賢名」。昨天我們把菩薩的德號介紹出來,今天我們接著看經文。即以此名菩薩,由此可知,菩薩、佛都沒有名號,諸位學佛的同學不能不知道。中國《老子》說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常就是永恆不變,非常就是名是可以隨著環境需要而改變的。菩薩是通稱,它的意思是覺悟的人,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翻成「覺有情」。有情眾生,就是我們會起心動念,有妄想分別執著的這種人,都叫有情眾生。有情眾生裡面覺悟了就叫菩薩,所以菩是菩提,薩是薩埵,薩埵就是眾生。雖然他是眾生,但是他覺悟了;雖覺悟,他的情沒斷,就是他煩惱習氣沒斷,這菩薩。煩惱習氣要統統斷盡了,那就不稱菩薩,稱佛陀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陀是覺悟的人,煩惱習氣統統斷盡,稱為佛陀。只要煩惱習氣還有一絲毫沒有斷,也稱菩薩。所以菩薩,從初發心到等覺,都稱菩薩。菩薩地位高低就是他煩惱的輕重,地位愈高,煩惱愈輕,地位愈低他煩惱很重。
可是《華嚴》的菩薩是有個標準的,標準就是初信位,我們念十信位的菩薩,初信位。初信位的標準是什麼?三界見思煩惱的見煩惱斷了。見思是什麼意思?見是見解,思是思想,煩惱就是你的見解錯了,你的思想錯了,你想錯了。我們常常講,你看錯了,看錯是屬於見;你想錯了,想錯是屬於思。煩惱很多,總不外乎這兩大類,一個是你見解上的錯誤,一個是你思想上的錯誤。見解上的錯誤統統都斷了,換句話說,你的見解很正確了,沒有錯誤,可是你思想還是有問題,生貪瞋痴慢是思想。身見、邊見、戒取見、見取見、邪見,也不容易斷。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,這才是初信位的菩薩,這才稱菩薩,標準在此地。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盡,那個菩薩叫名字菩薩,有名無實,名字菩薩。
這個要懂,名號上的意思一定要懂。所以菩薩是通稱,就是覺悟的通稱,另外再給他加上名字,名字也是通稱,不是專門指哪個人的。譬如我們此地講賢首菩薩,賢首也是通稱,他只要能夠做到我們前面所講的「體性至順調善,吉祥勝德超絕」,他就是賢首菩薩。所以賢首菩薩很多,絕對不是一個,然後再加上某某某賢首菩薩,那就專門指一個人。譬如我們現在學校裡面的學位,有學士、有碩士、有博士,學士、碩士冠上名號稱呼的人不多。但是拿到博士學位,人一定稱他某某某博士,都會這樣子尊稱他。
博士也分科,文學博士、哲學博士、物理博士、數學博士,很多,這都是通稱。我們今天講賢首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地藏菩薩,都是等於像現在學校的數學博士、文學博士這種名稱,通稱。觀世音菩薩都是通稱,不是指某個人的。要是某某人,那一定要加上他的姓名,下面加上觀音菩薩,我們知道這個觀音菩薩是哪個人。就好像我們稱呼文學博士,這文學博士到底是什麼人。我們出家人裡面,台灣聖嚴法師在日本佛教大學拿的是文學博士。我們如果稱聖嚴文學博士,那就指他一個人,如果單稱文學博士,那太多了,這個諸位一定要懂,不是一個人。
你學哪個學科,你就冠上這個名稱,譬如地藏菩薩,地藏菩薩主修的是孝親尊師,你要是學孝親尊師,你就是地藏菩薩。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,你能夠以清淨平等心、真誠心對一切眾生,都是大慈大悲,你就是觀世音菩薩。所以觀世音菩薩也有五十二個階級,從初信觀世音菩薩、二信觀音、三信觀音,到等覺觀音,你是在哪個等級那就另當別論。這是常識,不能不知道,知道這些常識你就曉得,佛門裡頭沒有迷信。而這些諸佛菩薩通常都是表法的,都是教導我們學習的。我們要學地藏菩薩的孝親尊師,要學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,要學文殊菩薩的理智用事,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不要用感情,要用理智。要學普賢菩薩百分之百的落實,要認真把它做到。它都代表。合所有一切菩薩的行德,就叫做佛陀。這是一個普通常識,前面也講過,怕大家忘記了,得要多多提醒大家。
這個地方的菩薩是賢首菩薩,一定要知道他學的是什麼。尤其是賢,是聖之首,賢而後聖,所以賢是首要。學佛首先要立志做好人,賢就是好人。好人都做不到,你怎麼能作菩薩?怎麼能作佛?所以要作佛、作菩薩先從好人做起。首是開端。我們一定要就現前的狀況來說,我們現前修學的狀況,就是我們現前的程度,現前所能接受的。現前所能夠做到的,要從基本的學科來學習,大乘教裡面,《十善業道經》,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道家的《感應篇》。
中國這幾千年來人民所受的教育,儒釋道三家,這三位聖人來教化眾生。三家的方式不一樣,三家的道理相通的,沒有矛盾。為什麼三家?就是各人根性不一樣。就像佛門裡面,都是大乘,大乘在中國分八個宗派,小乘兩個宗派,為什麼分那麼多宗派?眾生根性不相同。也正如同學校裡開那麼多科,有那麼多的院系,這三家就好像三個大學。中國有三個大學,每個大學裡面科系都很多,任憑你的愛好,你喜歡學哪個都行。基本的教育決定是相通的,而且基礎的教育是根,絕對是相同的。根是什麼?根是從父子有親。
所以五倫是道,道是什麼?道是自然的規律,自然的法則,自然的運行,那是道。隨順就是德,你看賢的意思,至順,就是完全隨順,隨順到極處就叫至順,這稱賢,隨順就是德。如果不能夠隨順,中國古人一般稱為悖德,違背了德。凡是違背德的一定有災禍,你能夠隨順性德的一定是吉祥,果不一樣。所以菩薩在此地,你看他修因證果,因圓果滿,因善果勝,果殊勝。
所以在我們今天讀這個,我們一定要曉得,無論如何要把根紮穩,真正下定決心來學習,學習要剋期取證。就像在學校讀書一樣,它有課程,它有期限,一個學期四個月到五個月,一個學期。這一個學期的課程,在這四、五個月當中一定要把它學完,要學會,這個大家都知道。儒釋道都是教育,現在把它搞成宗教,這是很不幸。自古以來是把它看作教育,沒有把它看作宗教。所以在中國古籍上常常見到三家、三教,三教那不是講宗教,就是三種教育,三家的教學。三家教學的原點是相同的,原點是什麼?原點是孝,這是教育的根。你看淨業三福第一句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孝是第一。儒家,你們看看現在的《弟子規》,首孝悌,孝擺在第一。從哪裡來的?從五倫來的,五倫是道。
你看五倫頭一條,「父子有親」,親就是親愛,教育從這個地方興起。這教育的觀念,教育從哪來的?什麼人想出來的?教育也是道,它不是人想出來的。你看小孩,不管他生在什麼地方,他生出來之後他就在模仿。模仿就是學習,他看大人怎麼樣,他就在學。大人的樣子做得好,他就學好;做得不好,他就學壞了。於是古聖先賢知道這個道理,就把教育看得非常重要,希望什麼?統統叫一個人從小都要接觸到善的,接觸到正面的。所以教育的理念、思想、方法從這個地方興旺起來,興起來,落實在生活當中。中國人做得最早,也做得最有成就、最有經驗,這不能不知道。你知道之後,你才知道對中國老祖宗,自然那種仰慕、恭敬、感恩的心油然而生。感激老祖宗的恩德,對子孫後代這樣的照顧,給後代真實的利益。
中國傳統的教學失掉了,失掉說實在話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百年。民國初年還是有,實在講是從中日戰爭之後,真的丟掉了,因為戰爭把整個社會打亂了。所以我們想想也不過是七、八十年而已,七、八十年的時間不算短,也不算長。可是這個東西現在要不能夠把它恢復,往後想恢復都不可能,那真的是變成過去的歷史。像世界文明古國,埃及、巴比倫、印度都失傳了,唯有中國還存在,但是中國現在也瀕臨到滅亡的邊緣。
怎麼救?要從自己本身救起,力行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十善業,這就是真正在救。救自己,自己一定給社會做個榜樣,就會有人效法,所以我們要有信心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在鹿野苑五比丘,就六個人,一個老師帶五個學生,創佛教,創教。所以我們希望今天真的有志士仁人像佛菩薩發那樣的悲願,來拯救世道人心,這個說法大家好懂。要發這個大心,就是從弟子規、十善業、《感應篇》,一定要要求百分之百的落實,要求自己。你這樣做,你救了自己,你也救了社會,你也救了整個的人類,你說這個功德多大,這個人生多有意義、多有價值。人在世不能空過一生,決定不能在這一生將來之後往下墮落,那你可就錯了。縱然不能夠利益天下,也要獨善其身。獨善其身,給別人做個好樣子,你一個人成就了,你肯定影響一大批人。
我們現在利用網路、衛星來學習,所謂遠程教學,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,傳播訊息快。前幾天跟諸位報告的黃忠昌居士的往生,我們才講過幾遍,很值得我們學習,這個影響現在正在擴大。馬來西亞、印尼的同修打電話給我,希望多得到他的資料,向他學習。我也聽說我們這個地區同修也有不少人知道,沒有不讚歎的,沒有不歡喜的,都希望學習,我們也能真實成就。這就是你一個人真正發心成就,你叫作證轉,你給佛做個證明。這兩種方法都同樣的重要,一個是上課、講學,另外一個就是我做出樣子來給你看,兩種方法都重要,都是人天師範。
怎樣把這個課程落實?要剋期。我昨天提出建議,因為這個課程是基礎課程,文字都不長,一年分成四季,一季三個月九十天完成一門課,你認真幹,做得到的。《弟子規》三個月,三個月一定要做到,做到之後,《感應篇》三個月,然後再《十善業道》三個月。後面我還提倡因果教育,就是《了凡四訓》跟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,這兩樣東西可以合起來做為一個課程,也是三個月,一年。一年根就紮下去了,根深蒂固,以後無論是學儒、學道、學佛,必定有成就。如果沒有這個根,無論學什麼,學一輩子很難有成就,縱有成就都不踏實,為什麼?沒根,這個要知道。
菩薩的名號用賢首,賢首來演說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是十信。前面文殊菩薩講的是十信位修行的行門,也就是修因,因一定有果報,果報非常殊勝。現在有賢首菩薩,為什麼請他?他是真的在幹,換句話說,賢首菩薩就是十信菩薩。信位是首,你看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信是在第一。所以由他來演,演是他做到了,演是表演。說,這是個真正的好老師,他所講出來的東西,他全做到了。我們現在在湯池辦文化中心,這裡面的老師所要求的真的就是賢首。那邊現在主修的就是《弟子規》,第一個要求,老師一定要百分之百做到,你教人,人家才相信,人家才佩服。如果你做不到,那你教別人,別人會懷疑,信心不生,你教學就沒有成果;一定要自己做到。所以雖然時間不算長,才半年的時間,就有了很好的效果,老師們自己也得到莫大的鼓舞、信心、安慰。
演說此法,此法就是這品經,也就是「淨行品」的果德。「賢即是首,賢首之品,以當賢位之初」,雖然它是個根,就像弟子規一樣,它把聖賢人的德行全部包括在其中。所以這個東西教小孩,小孩只是模仿,只是學習,做得很純熟,做得很歡喜,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做法他不知道;到以後慢慢再往上提升,他就知道。所以通過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才知道這個法門的究竟。到了如來果地,在日常生活還是這個樣子,你看這些規矩、典型永遠保持,永遠不變。這是什麼?這就是孝道,這就是師道,這就是佛道,字字句句徹始徹終。所以這品經稱之為「賢首品」,「偏舉賢名」。
現在我們看第三段「宗趣」,宗是修學的方法,趣是趣向,就是我們的方向跟目標。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能遵循著聖賢的教誨去做,那你有個正確的方向。將來目標是什麼?目標是成賢成聖。所以中國古人常講「讀書志在聖賢」,這高!不是志在做大官發大財,那就錯了。可是今天幾乎是舉世的教學,沒有不是以做大官發大財為方向、目標的,所以人苦死了。能做得了大官嗎?能發得了大財嗎?古聖先賢為什麼那麼重視因果教育?這一生做大官有做大官的因,這一生發大財有發大財的因,我們把因換個字說,命。你命裡頭有沒有官位?命裡頭有沒有財富?東方算命的,你命相裡面有沒有財庫,那就是因;有沒有官印,那就是做官的因。如果沒有,你用什麼方法去跟人家爭都爭不到,到最後一直累到老死,你什麼也得不到。
所以中國人常講,達人知命,達是通達,通達道理的人他知道命運,安分守己。在這一生當中提升自己的德行,提升自己的靈性,這就對了。要知道做大官、發大財與提升靈性不相干,那是什麼?那是福報。前世沒有修這個因,你這一生怎麼能得到?發大財的因,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財布施。前世修財布施多,慷慨大方,喜歡資助貧窮的人,財布施得財富。做大官的人是什麼因?多半是讀書人,書念得好,懂得聖賢的道理,樂意為人民服務,他有這個因,這是真正積功累德,這是修得的,貴!有財叫富,有地位叫貴,它都有因的,我們前生沒有修這個因,怎麼會得到?不可能的事情。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。
所以教育裡頭,倫理教育裡頭有因果,道德教育裡頭也有因果,宗教、智慧教育裡頭還是有因果。實在講這四種教育不分上下,一即是四,四即是一,你在教學上偏重於某個科目,它四個科目是不能分的,這因果。所以懂得因果,他就會安分守己,命裡面貧賤,他安於貧賤,不羨慕富貴,不追求富貴;命裡富貴,安於富貴,以他的富貴幫助貧窮人,他的富貴能保得住。所以無論在哪一行,他都懂得因果,都知道積功累德。可是現在人,說老實話這四種教育都沒有了,成天打妄想。四種教育沒有了,人沒有福報,那才叫真可憐。社會動亂、天災人禍頻繁不絕,你要去追究它的根本因素,就是教育丟掉了。所以今天真的我們要想改造命運,消災免難,化解衝突,促進社會安定和平,還是要靠儒釋道三家的基礎教育,就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智慧。
在佛門裡面,大乘,四大菩薩代表大乘的教學,地藏代表孝道,孝親尊師。觀音菩薩代表的是道德,道德就是愛心的發揚光大,隨順大自然運作的原則。所以自性裡面沒有衝突,自性裡面第一德就是慈悲,慈悲就是愛。佛為什麼不講愛?因為愛裡面怕人家想到什麼?愛裡面摻雜著有欲望、有欲求,那就錯誤。所以要遠離情欲,要用理智的愛,理智的愛就叫慈悲。我們講情欲的愛,這是世間的,怕人家聽了之後辨別不清楚,所以用另外一個名詞,用慈悲。
慈悲是隨順性德,性德裡頭第一個就是愛,父子有親,你看中國教育就從這裡發生的。教學的目的是希望這種親愛,這是真誠的,無條件的,能夠你在一生當中永遠保持而不失掉。這是教育頭一個目標,就是教你愛人。從你愛父母開始,愛父母、愛兄弟、愛家族、愛社會、愛國家、愛人類、愛一切眾生,發揚光大,推廣是第二個目標。第一個目標就是永恆不變,第二個目標是你的愛心要不斷擴大,要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,那就是佛菩薩。愛的教育。
文殊菩薩代表智慧,沒有智慧,你對於親愛、孝親,就是倫理道德,你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你在這一生當中不定遇到什麼樣的環境,你會背棄它,你會走上邪道,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。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通達了解,那你的慈悲、你的愛心永恆不變,無論遭遇什麼困難你不會改變。你對人類的愛,縱然這個人對你不好,甚至毀謗你、侮辱你、殺害你,你對他的愛心都不會變。這是什麼原因?智慧。因為有智慧,了解事實真相,真相是什麼?自他是一體,這是高度智慧。整個宇宙從哪來的?生命從哪來的?眾生從哪來的?《華嚴》教給我們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。心性是一個,就是法性,一個法性。法身也是一個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整個宇宙是一體,他怎麼不愛!
有衝突了,我常常也做比喻來說,我們不小心,牙齒咬了舌頭,把舌頭咬破了,就發生衝突。舌頭是不是要對牙齒報復?舌頭忍受痛苦不報復,為什麼不報復?一體。你要把這個道理參透了,毀謗我的人,侮辱我的人,殺害我的人,他跟我是一體,我要報復他就是報復自己,哪有這種道理!這高度智慧。在這個智慧裡面,人跟天地萬物沒有對立、沒有矛盾、沒有衝突,只有大慈大悲,只有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這隨順性德。所以沒有智慧怎麼行?沒有智慧你碰到這種境界的時候,你就把倫理道德全部丟掉,沒有智慧,所以智慧重要。
第四個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代表什麼?普賢,此地賢首。賢是什麼?至順調善,百分之百的落實。把地藏的孝敬,觀音的慈悲,文殊的智慧,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大乘,大乘教學。人一生能夠有機緣遇到大乘,學習大乘,成就大乘,無比的幸福,還有什麼福報比這個福報更大?沒有了。所以真正究竟幸福美滿,與地位不相干,與財富不相干,你要不相信,你看看孔子,你看看顏回,你看看釋迦牟尼佛,三衣一缽,其樂無窮。
孔老夫子有三千學生,學生當中七十二個傑出的人才,樂在其中。得天下之英才而樂育之,人生最大的快事,快樂的事,沒有比這個更樂。《論語》頭一句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這是讀書樂,至順調善的樂,完全隨順大自然的規律,隨順大自然的法則,至順調善,所以不亦悅乎。「有朋自遠方來」,這是學生,我們在書上看到的,孔子的學生,釋迦牟尼佛的學生,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更多。成就的,像孔老夫子七十二賢,釋迦牟尼佛會下的賢人,我們在經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這個樂,讀書人能體會,不讀聖賢書的人很難體會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接著看「宗趣」,我們還是把文念一遍,「宗趣者,於信門中,成普賢行德而自在莊嚴,無方大用,建立眾生,通貫始終,該攝諸位,以為其宗」,這就是這一品的宗。下面是「令起圓融信行,成位德用,而為意趣」。這把宗跟趣都跟我們說出來了,這裡面的含義非常之多,深廣無盡。我們要注意到的,第一句講信門中,這是菩薩修行的開始,好像我們上學,這小學,信門是小學,真的是接受基礎的教育。成普賢行德,普賢行德是什麼?在《華嚴經》裡面略說,略說是說綱領,有十條,諸位都知道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願就是行。普賢行這十願展開,就是前一品所講的一百四十一首偈的淨行,這個淨行就是普賢行德。一百四十一願還是綱領,展開就是無量的細行,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無量無邊;普賢行德。而自在莊嚴,這個莊嚴是莊嚴自己的身語意三業,那真的就像一個菩薩。
從總的綱領上,我們要細心的觀察,去體會,怎麼落實?落實就在這一百四十一願裡頭。那我們要問,普賢十願,這一百四十一願哪幾條是禮敬諸佛?哪幾條是稱讚如來?哪幾條是廣修供養?你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?《華嚴》裡面跟我們講到行布圓融,怎麼個配法不重要,重要是圓融。圓融怎麼說?十大願王每一條都具足一百四十一願。禮敬具足一百四十一願,稱讚也具足一百四十一願,供養也具足一百四十一願,乃至到普皆迴向,無有一法不具足,這叫普賢行德,這是真正的自在莊嚴。這是學《華嚴》的不能不懂得,你要是不懂得這個,《華嚴》你沒學到,你完全不能理解。
由此可知,華嚴菩薩,諸位要知道華嚴菩薩也是五十一個等級。我們今天連初信位也沒證得,但是我們很幸運,我們在初信教室裡面當旁聽生,不是正式生,當旁聽生,就不容易了。旁聽生有在門外的,有在門內的,有很多人是在門外、在窗口,在外面旁聽,有少數的在裡面旁聽,不是正式的,是裡面旁聽的。裡面旁聽的,就是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面跟我們說的,講《華嚴經》的當機,大心凡夫。他是《華嚴》的當機者,他雖然沒有入初信,他在門內旁聽,他不是在門外。由此可知,我們現在旁聽還在窗口、在門外旁聽,沒有進到教室裡面來,不能不知道。換句話說,我們的心量不夠大,起心動念想自己的利益,這就沒有入門,在一年級的教室外面。要能進到教室裡面來,其他的都比不上,跟一年級學生不能相比,但是心量大差不多。起心動念沒有為自己想,而是為哪些人想?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有這樣的心量才能進到裡面來旁聽,沒有這樣的心量在門外旁聽。
那我們自己就知道了,我們今天在旁聽是在門裡、還是在門外?幾個人起心動念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?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怎麼個落實?落實在地球。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人、一切物,一切動物、一切植物,還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天地鬼神,你起心動念有沒有想到他們?
我們這個教室開講之前,這堂課開講之前,講完了結束之後,開講前是啟請,講完後是迴向,每堂課都不缺的。對象首先是三寶,感老師的恩,要禮拜本師釋迦牟尼佛、本師阿彌陀佛、本師毘盧遮那佛;接著是大眾,禮拜華嚴會上佛菩薩,禮拜蓮池海會佛菩薩;接著我們要禮拜老師、護法諸菩薩,不能忘恩。護法包括我們這個道場每位義工,都是護法,每堂課都禮拜。這個拜完之後,我們再禮拜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尊神,此界他方一切城隍、土地尊神,他們都是我們的護法。後面還有更廣大的眾生,禮拜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、一切精靈、一切罹難眾生。這是我們開經跟一堂課上完的迴向,天天做的,念念不忘,怎麼會跟人產生衝突?要產生衝突,你不就每天在這裡打妄語!還這個事情看得順眼,那個事情看不順眼;這個人歡喜,那個人討厭,那我們的啟請跟迴向全是騙佛菩薩、騙法界眾生,那就無量無邊的罪過。
這部經我們學了三千多個小時了,真正肯學習的多少都有幾分契入,少分契入利益無邊,你的心胸開闊,法喜充滿。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對天地鬼神,時時刻刻存著誠敬的心,這是什麼?這是普賢行德的根;換句話講,初信位菩薩的根已經發芽了。我們現在大道心的眾生有根,芽還沒有發出來;他已經發芽了,發芽才是初信位的菩薩。如果我們在一起學的時候,連這種意念都沒有的話,那剛才講的門外旁聽,我們這個根還沒動。根是一切眾生都有的,埋沒了,好像枯死了,其實沒有死,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把它的生機培養出來,因為它是法性。我們的法性被妄想分別執著三大類的煩惱,無始劫以來重重圍繞,包裹起來,雖然它沒有死,也跟死了差不多,這個道理要懂。
今天我們能夠聽到《華嚴》,雖然是在門外,對喚醒我們的性德,使它恢復生機,決定有幫助。雖然現在心量還拓不開來,念念還是自私自利,長時間的薰修,逐漸心量就變大了。我在沒有學佛之前,我跟同學講了,我的心量很小,很吝嗇。因為自己生活太苦,所以自己得到一點點東西都很珍惜,決定不會給人。學佛之後,得到章嘉大師的教誨,才知道自己的想法、做法完全錯誤,如果這種想法、做法還繼續,不能改變的話,就窮苦一輩子,來生就更苦。所以章嘉大師教我修福、修慧,教我這三種布施。這個毛病習氣,確實他老人家給我規定了六年,六年才改過來。改過來諸位要知道,不是很徹底,只是真的是回頭了,老毛病、老習氣常常犯。到什麼時候才好像有那麼一點大方了,真能夠捨得?學佛二十年之後,不是學佛,是講經二十年之後,不算學佛。講經二十年那年,我才有一個華藏視聽圖書館,這時候就能看出一點,比較大方,接受的供養全部都印經布施。
我記得我第一部印的是《安士全書》,第一次印就印得很不錯,精裝本,印了一千冊,以後這個小冊子就常常印。啟講《華嚴經》的時候,印過三次,第一次印的就是課本,教室用的課本,《華嚴經》小冊子。我把它縮小,因為沒那麼多錢,印成袖珍本,那個時候的成本是兩塊錢一冊,一套《華嚴經》十二冊,台灣錢二十四塊錢。那時候我就想,我要多花兩塊錢,就少一本《華嚴經》,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節省,我節省兩塊錢就多印一本《華嚴經》。從這個之後,真的財用愈來愈興旺,到現在居然可以布施《大藏經》,這哪裡是想得到的事情。
普賢行德而自在莊嚴,從現在就要開始,現在在扎根。我是從扎根到講經,我是學佛第七年開始講經,講經二十年,換句話說,再加上六年,從學佛起二十六年,從講經,講了二十年,才上軌道,不容易。讀經從來沒有一天中斷過,到今年是五十五年,讀經沒中斷過。一出家就開始講經,三十三歲出家開始講經,講經到今年四十八年沒中斷過。如果不是這樣的學習,你說是不變心、不墮落、不退轉,說老實話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我在學佛,大概從練習講經那時候開始,就是十年的樣子,夾雜的東西就少了,逐漸遠離了。不看電視,不看報紙,也不看雜誌,甚至一切這些書籍我都不看,我只看經。除了佛經之外,偶爾看一點儒家古聖先賢的典籍,分量不多,大部分都是用在經典上。那個外緣要是不斷,它會誘惑,要捨得乾乾淨淨。老師教我六年,我到第六年真的捨乾淨了,只剩下幾本經書,天天念的,在台中老師教我學習的;然後就是剩下幾件換洗衣服,一個薄薄的被子,什麼都沒有了,身上一分錢都沒有。從台中到台北,慈光圖書館給我買一張火車票,我就那麼樣去出家了,出家真的捨乾淨了。
所以出家之後,我也不接受供養。因為學習需要參考資料,那時候我有一套《大藏經》送給慈光圖書館,所收藏的圖書全都贈送掉了。需要參考的書籍,有人供養我就請他給我買書,書是我自己買,他付錢。這麼多年來,我所需要的參考資料都不缺乏,替我蒐集的就是香港的智開法師,我非常感激他,他對我的幫助很大。因為初出家沒人供養,書都是要花錢買的。智開法師,我要什麼書,寫信給他,他都替我找,找到馬上就寄給我。付錢,他告訴我,你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寄來。我永遠感謝他,這個忙幫太大了。不是書到手的時候馬上就有錢,不是。好在智開法師對我信任,知道我決不會欺騙他,確實有錢趕緊就寄。所以遵守老師的教誨、佛菩薩的教誨,認真努力學習,這就是普賢行德而自在莊嚴。
下面兩句,「無方大用,建立眾生」,前面是自行,這兩句是化他。學了之後,老師當年教導我要發心講經,我們做學生講,我學習還沒有成就,怎麼敢去講?萬一講錯了怎麼辦?老師就說了,等你學成,自以為滿足的話,你的壽命已經到了。這個話是真的,學無止境,哪一天才能真正說自己有成就?那怎麼辦?學一句講一句,學一段講一段,學一樣講一樣,沒有學的不要講。怎麼個講法?經的意思太深,初學講經,學講註解;註解裡面也守著一個原則,你看得懂的講,看不懂的不講,就沒有過失。那講錯,講錯是註解的人他負責任,他註錯了與我不相干,你可別把它講錯。
所以老師指定我們,民國初年比較近,他們的註解我們容易看得懂。圓瑛法師的,諦閑法師的,興慈法師的,倓虛法師的,靜權法師的,只給我們一共開了大概不到十個,這是出家、在家的大德。在家的,唐大圓居士的,江味農居士的,周止菴居士的,介紹了幾位。這些是老師肯定的,他們的知見正,不會誤導。淨宗的,最重要的是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要以《文鈔》為主,這些大德他們講的那些講義,你要學講經可以做參考。所以我們學講《金剛經》,就用江味農居士的《講義》,學講《心經》,就用周止菴的《心經詮注》,學講唯識,入門的這些典籍統統用唐大圓的,這真的是教學相長。
這個指導對我起了很大的作用,因為不講,個人去研究會懈怠;你要去講,你就得很認真準備。那個時候最初學講經,我講一個小時至少要準備十幾個小時。雖然沒有寫講稿,但是寫大綱,引證的東西都要把它抄出來放在講台上,這是參考資料。很辛苦,但是很有成就感,對自己是個很好的督促。最初一個星期講三天,以後慢慢增加,增加到最後每天講三次。一個星期我講得最多的時候是三十多個小時,一個星期,幾乎每天上午、下午都講,這麼樣練出來。
「無方大用」這個名詞一定要懂得,無方,方是方法,沒有一定的方法。為什麼?眾生根性不相同。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,應機施教,所以老師也非常重視教我們怎麼觀機,然後你講的東西就靈活了。準備要充分準備,但是上講台不一定會用上。上講台,你會看看台下那些聽眾,看看他們的表情,你就知道他有沒有聽懂,他能接受多少,這個裡面就產生變化。當然初學的時候變化少,因為自己沒智慧,應付不了。逐漸,你天天講,經驗豐富了,智慧也慢慢開了,能應付得了,所以上講台所講的東西,往往準備的東西一大半用不上。
應機說法叫無方大用,又何況這裡面包括了身語意三業,佛經裡頭名詞叫三輪說法。意業是大慈悲心,把佛法介紹給大眾,不要讓大眾對佛法產生誤會。這是我們早期講經第一個目的,談不上度眾生,談不上更深的利益。最粗淺的利益,就是讓大家正確的理解什麼是佛法,不至於說佛法是迷信,說佛法是消極,說佛法是不合時代,要把這些錯誤觀念消除。所以這些理念跟方法,也都是逐漸隨著自己的修學,隨著自己的提升有所擴大,廣度、深度都拓開了。這些老同修現在很少了,尤其是香港的老同修,我三十年前在這邊講《楞嚴經》,那個時候可惜沒有錄音。連續講四個月,跟三十年後現在在這裡講經不一樣,完全不相同。所以從聽經,從先後比較,就知道學習進步很大。
無論是學儒、學道,確實是古人所講的不進則退,一定要要求自己天天有進步,只要幾天不看經、不讀經、不講經,就會退轉。我在美國的時候,住的時間很長。美國同修們跟美國人一樣,工作非常忙碌,他們工作講求效率。每個星期只有星期六、星期天休假,他們一個星期休息兩天。有時間來聽經就這兩天,平常講經沒有人來聽,白天、晚上都不行。所以在美國,通常講經一個星期兩天,一次兩個小時,一個星期四個小時。平常怎麼辦?我有我的辦法。早期我用錄音機,我關在房間裡面對著錄音機講兩個小時,講完之後,放開我自己聽,我用這個方法學習。以後供養多一點,我就買了一個攝影機,就是錄相的。我每天也是關在自己房間裡面對著錄影機講兩個鐘點,然後從電視上放出來我自己聽,不能間斷。沒人聽,這個方法好。古人練習的時候對著鏡子,哪個成就的人不是用過死功夫的!所以到以後有些同修知道,法師關著門不是睡覺,他在裡頭講經。
所以自己要勉勵自己,自己要給自己做增上緣,不能懈怠,懈怠你怎麼會成就?無方大用,建立眾生,也要建立自己,自己不能建立,你有什麼能力建立眾生?我們懂得佛這個教誨。我們才想到在這個時代,讀書的風氣逐漸沒落。現在人心浮氣躁,可是怎麼樣?取而代之的是電視變成現代的文化。哪一家沒有電視?哪個人不看電視?只要把工作放下來,他就坐在電視機面前,看到疲倦才休息。所以使我們就聯想到,這個時代弘揚佛法需要用科學的工具。這樁事情早年方東美先生也告訴我,他說這個工具是很好的工具,非常可惜的是一般商人用這種工具招攬顧客。你看電視劇本演幾分鐘就廣告出來了,那是商家拿錢的,他用這個打他的廣告。老師說:為什麼不用這個東西來教學?我們聽了之後,用這個東西來講經教學、來弘法利生,好!許多人沒有時間,或者遠道的,沒有法子來聽經。
在當時我們有這個念頭,但是我們做不到。我們做的是自己製作錄影帶、錄音帶,用這個來流通,幫助遠距離的,沒有辦法到講堂來聽經。最初我們用這種方法來介紹佛法。我們採用網際網路好像到現在才十年。我們用衛星四年,2003年開始的,到今年四年。這個影響就太大了,幾乎全世界都能夠收看。尤其現在網路跟衛星可以連線,從網址上可以看到衛星,衛星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都在講,好在這些年保存的這些帶子數量很大。
可是在這麼多年來,我們做這個工作非常辛苦,都是義務工作者,沒有專業的人員,所以品質跟電視台比距離很大。我聽說我們這種錄相帶,現在這個光碟,要能夠提升到一般電視台的水平,在技術上是可能做得到,可是要花很多錢。台灣那邊同學告訴我,一個小時大概台幣是一千四百塊錢,一個小時,他能把你的品質畫面提升,他有這個技術。那我們這幾千個小時,數字就太可觀了。這就是我們限於財力,沒有財力沒有辦法聘請專業人才,所以統統都是義工,義工功德也不可思議。以後就看有人發心,讓別人去做去。往後我們也注重把我們品質改善,這筆錢就可以省下來。數量少是無所謂,數量大的話,這筆錢很可觀。這都是從「無方大用,建立眾生」上得到的啟示,使我們想走向高科技來弘法、來教學。
下面這兩句話很重要,「通貫始終,該攝諸位」。始是初心,就是我們《華嚴經》上的初信位,終是究竟果位。換句話說,初信位菩薩他所修的行,一直到究竟佛果,他修的什麼?還是修這個行。就如同我們跟諸位介紹弟子規、十善業,學佛的人一開頭學這個,到成佛還是這個。我們小時候沒有學,現在要不要學?要學。等覺菩薩也學,究竟佛果也學,要知道這是通貫始終的。正如同一棵大樹,種子是根,這個樹長得很大了,已經有幾千年,你想這棵樹上每片葉、每個樹梢,與它的根有沒有關係?沒有根,整個樹就枯死,這是佛經常講的「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」。普賢行德開始就修。《弟子規》是普賢行德,《感應篇》是普賢行德,《十善業道》是普賢行德,如果是出家人還要加上《沙彌律儀》,是普賢行德,這是根,基礎。你要不從這個基礎上去建立,你沒有根。沒有根,換句話說,你也沒有樹,你也不會有枝葉,也不會有什麼花果,全都沒有了,然後你才知道這個根的重要。從前沒有學,現在補來得及,八十歲了,從頭學也來得及。這個根,真幹,一年就紮好了。
這次我們廬江湯池的文化中心給我們做了個實驗,讓我們生起堅定的信心。因為這批老師們,他們自己學弟子規是兩個月,我現在要求大家是三個月,延長一個月。他們兩個月就完成,就做到了,然後再去教當地的居民,教了兩個月,當地居民素質都變了,產生很好的效果。從前夫妻吵架幾乎太普遍了,現在沒有了;婆媳不和,這是自古以來的麻煩事情,現在婆媳能夠和睦相處;兒女懂得孝順父母了;鄰居的爭執,這是最平常的現象,一點都不能夠忍讓,現在鄰居不爭執了,都懂得互相讓。整個社會風氣改變過來了,教兩個月。到現在是教了四個月,很好的成績,使我們相信好人是教出來的,教育太重要了。
今天社會動亂,缺乏的就是教育,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智慧的教育失掉了,社會才變成這樣;現在我們趕快把它撿起來,社會還是有救。從什麼地方撿起來?從自己撿起來,這個事情不能求別人。自己做好了,你會感化別人,這要懂得;自己沒有做好,要求別人好,做不到。自己做好了,會影響一個團體,會影響一家,然後影響社區,鄰里鄉黨,慢慢擴大。無量功德就在眼前,看我們自己肯不肯幹。
如果我們同學們真的把《華嚴》聽懂了,我們這個道場就是華嚴世界。這個道場裡面的人,心地決定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,不可能再有對立的,不可能再有意見的。你還有意見、還有爭執,你這部經雖然是聽了,雖然天天在薰習,業障太重,這樣的薰習都沒有辦法引發你種子的生機,都不可能做到。所以必須要要求自己,人要不要求自己,憑著老師,老師沒有法子,老師不能一天到晚跟你。老師教學生也是看到學生好學,有毅力、有恆心,這個學生將來會有成就,那就要很認真的教導他。如果他不好學,那就聽聽就算了,為什麼?沒有用處,你怎麼樣教他也是枉然。最重要是好學,要自動自發,不能叫人家勉強。
下面是「該攝諸位」,這就是從初信位一直到成佛,總共五十二個位次,全部貫穿。這是《華嚴經》講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這是「賢首品」的宗,就是修行的綱要。下面還有個趣,現在時間到了,明天我們再談它的趣向,它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