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二卷)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122

  請掀開經本第四行,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【變化音梵王。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解脫門。】

  昨天講到此地,意思還沒有盡。『變化音梵王』,這都是諸佛如來隨類現身,現的是大梵天王身;也就是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,應以梵王身得度者,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,就是這個意思,所以統統是諸佛如來的化身。如果深一層的意思來說,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,包括我們在內,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,你相信不相信?你搖頭!不相信。為什麼不相信?你是迷失自性的凡夫。如果你是覺悟的法身大士,你會點頭,你會相信。為什麼?諸佛如來是指什麼?是一念自性,一念自性就是諸佛如來。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這個眾生是廣義的,不只說有情眾生,無情也是眾生,包括虛空法界一切法,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都叫眾生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,你才會懂得佛經上講的一句話,「菩薩成佛時,見大地眾生皆成佛道」,你才會明白這句話的意思。他怎麼成佛?看到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,像《華嚴經》上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菩薩就成佛了。我們看到一切眾生還是眾生,沒成佛,你還是眾生;換句話說,你還是在迷,你還沒有覺悟。覺悟的人,看一切眾生都是佛。不過佛裡頭有明白佛、有糊塗佛,我們這些眾生是糊塗佛而已,那個明白佛示現,幫助我們離開糊塗而已。因此,法是平等的,眾生是平等的,人是平等的,一定要用真誠平等心去愛一切眾生,在佛法裡面講慈悲,大慈大悲。這個大慈大悲是清淨的愛心、平等的愛心,博愛一切眾生;「博愛」兩個字,出在《無量壽經》上。《華嚴經》上,所有的表法都是這個意思,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

  他修學哪一個法門成佛的?法門無量,門門都能成無上道。他修的法門是「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」,他修的是這個法門。再告訴諸位,一門通一切門,沒有障礙,《華嚴經》講的是「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法界是無障礙的。障礙從哪裡來的?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都不是自性本具的,一念自性裡頭沒有妄想、也沒有分別、也沒有執著。所以諸佛菩薩、法身大士,他們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也沒有執著;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凡夫,也就是說糊塗佛、迷惑顛倒的佛,他有。由此可知,妄想分別執著是我們的病根,是我們的大病,今天講病毒,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,所有一切的病毒都是依它而起,它是一切病毒的根本。它的相就是貪瞋痴,所以貪瞋痴,佛稱之為三毒煩惱。我們今天講病毒,大家容易懂、容易體會,我們身體的病、心理的病、生死的病、煩惱的病、憂慮的病都從它起,它是根本。由此可知,佛教我們離分別執著,是有道理的,教我們離分別執著也不是佛的意思,是事實真相。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變現現在這個模樣,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恢復你自己本來面目。你本來面目,給諸位說,不止三十二相。我們常常看的佛像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是佛應化在世間的劣應身。你的身相是怎樣的?大經裡面所講的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那是自己的本來面目,是自己本具的相好莊嚴,我們失掉了。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,是迷失了,什麼時候覺悟,什麼時候就恢復。我們的生活環境無比的莊嚴,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華藏世界,在淨土經典裡面看到的極樂世界,那是我們的家,那是我們原本的生活環境,迷了才墮落成這個樣子。所以佛與眾生就是一念迷悟之間,我們一定要明瞭這個事實真相;悟了你就是佛菩薩,迷了你就是凡夫,佛菩薩跟凡夫是一不是二。因為是一不是二,所以覺悟的人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迷惑的眾生看佛菩薩也是眾生,理在此地。

  我們學佛要轉變境界,要做一個大轉變。我們迷得太久,迷得太深,一下覺悟過來的確不容易,得慢慢來,慢慢的來調養,這個調養就是轉變。首先我們要明白這個原理,我們對於修學才建立信心,道理搞清楚了,理得心安;道理搞清楚,心就安在修行方法上。首先我們要轉惡為善,轉邪思邪念為正念,我們從這裡做起,然後再不斷向上提升,轉凡成聖。聖凡都有許許多多不同的階級;凡,六道是凡夫,十法界也是凡夫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,六道叫內凡,四聖法界叫外凡,六道以外的凡夫;超越十法界才是聖人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大士,那就是聖。聖有四十一個階級,我們現在講有四十一個族群;凡夫有十法界,十大類,逐漸向上提升。我們轉凡成聖,轉初住為二住,轉二住為三住,轉十住為十行,轉十行為十迴向,轉十迴向為十地,我們循序漸進,這樣才能證究竟的果位。

  佛在經上講,凡夫要想證得如來果位,那個時間是無量劫,不是三大阿僧祇劫。三大阿僧祇劫,是從圓教初住菩薩到法雲地的菩薩,這是三大阿僧祇劫。你沒有超越十法界,修行的功夫、時間沒有算在裡面,你就想這個事情多麻煩。但是我們聽了佛的這些說法不要害怕,這個時間太長,哪年哪月才能成佛?沒指望了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,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,念劫圓融。無量劫那麼長的時間,可以把它變成一念,一念覺了,無量劫的時間就是一念;迷了,這一念就變成無量劫。時間不是真的,空間也不是真的,我們這個世間人迷惑,以為時間是真的,以為空間是真的。你們念過相宗的經論,《百法明門論》念過,時分就是時間,方分就是空間,時分、方分你們想想列在哪一類?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行法是什麼?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實,是個抽象的概念。我們今天虧吃大了,把抽象的概念以為是事實,所以我們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有為法全是假的,不但不相應是假的,依他起也不是真的。八識五十一心所,十一個善法,二十六個煩惱,都是依他起性,依他起也不是真的,只有圓成實是真的。圓成實在百法裡面只有一個,最後一條「真如無為」,那是圓成實。它講六個無為法,除了真如無為是圓成實之外,其餘五個無為法都不是圓成實;換句話說,還是依他起。圓成實只有一個,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。

  楞嚴會上世尊給我們指出來,六根的根性是圓成實,會用六根根性的人就是諸佛如來。不會用六根根性的人就是凡夫,這是真理。交光大師勸導我們「捨識用根」,你要會捨識用根,你就超過三大阿僧祇劫,你就超過無量劫,就作佛了。交光大師不簡單,我們在《楞嚴正脈》序文裡面看到,他是念佛人,壽命到了,阿彌陀佛來接引他,他向阿彌陀佛陳情,他說:《楞嚴》是一部好經,很可惜自古以來的註解都沒有講清楚;他向阿彌陀佛告假,他說:我在這個世間再多住幾年,我把《楞嚴經》註解做完之後,再往生。阿彌陀佛就准他的假,佛就走了。你看他註這部經,不可思議!他的說法真的是如來真實義,跟長水的註是不一樣,長水依舊沒有離心意識,他是用天台止觀來解釋《楞嚴》。我們讀經,像這些地方要留意。

  我們看到沒有一法不是一念自性,真正懂得虛空法界一切諸法是一念自性,這是佛知佛見,《法華經》上說「入佛知見」。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常常用這個心,常常去體驗,慢慢的不知不覺自己就入佛知見,自己就會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離開自私自利的念頭,自自然然大慈悲心油然而生,你會主動的幫助一切眾生,你會真正的愛護一切眾生,這就是你的性德流露,這自然的。任何一尊佛,任何一尊法身大士,所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是自然的流露,佛經裡面講「法爾如是」,這不是人教的,也不是人勸的,自自然然的。他得的這個法門,也就是他修學這個法門,剛才我跟諸位同學說,任何一個法門都通一切法門,所以這部大經我們讀起來,在一塊研究討論,利益是無窮無盡。

  「住一切法」,這個「住」是安住,住一切法就對了,住一法就錯了。住一切法等於無住,你們想想看是不是?等於無住。譬如,我問你:你住在哪裡?我住在新加坡芽籠,這就錯了,這是你真的有住了。有住是什麼?你有分別,你有執著。如果說:你住在哪裡?我住在這個世界一切城市、一切處所,那就變成無住。無住而住,住而無住,《金剛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住一切法就是無住。你愛人,愛一個人是私,愛一切眾生那就是慈悲,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道理。你愛一個人,愛一樁事情,你心有住;愛一切眾生,愛一切事、一切物,心就無住,你心就清淨平等。有住,你有分別、有執著;無住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

  這個地方有個「住」,我特別把這個字意思說出來,千萬不要誤會。佛經一展開,「如是我聞」,佛「在」什麼地方,沒有說「住」。說「在」就是什麼?佛無住,他現在在哪裡。你念中國古書,從前皇帝不能說住在哪裡,為什麼?以前的皇帝,國就是他的家,所有的人民是他的臣民,他的家就是這個國,他在這個國裡頭,你不能說他住在哪裡;就說行在,皇帝現在在哪裡,不可以說他住哪裡,他在哪裡,稱皇帝居住的地方叫行在。覺悟的人只有在哪裡,沒有住哪裡,在哪個地方就是隨類化身、隨機說法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應在那個地方,沒有說住。可是這個地方說「住」,意思很深,就是說菩薩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念念不捨一切法,念念不捨一切眾生。佛門裡面常說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像一個慈母,她的兒女很多,平等的關懷,每一個兒女都在她心上,從來沒有忘記哪一個人;用慈母來比喻我們的自性。

  自性現相,現虛空、現法界、現一切眾生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性所現,能現、所現的關係我們要明瞭,明瞭這是智慧、這是般若。為什麼說佛教不是哲學?哲學裡頭有能有所,能所是二元。佛法裡面講能講所,能所是一元,能所是一不是二,所以它不屬於哲學的範圍。民國初年,歐陽大師講「佛法非宗教、非哲學」,他說得有道理。那是一個真正懂得佛法的人,真正通達佛法的人,他才能說得出來;他對佛法要不是透徹的認識,這句話說不出來。但是歐陽大師沒有說出,佛法究竟是什麼,只說佛法是「今世所必需」,他強調這一點。我們做一個補充說明,佛法是教育,佛法是教學,讓大家對佛法究竟是什麼;現在人都需要落實,不落實他總是有疑問在那裡,打了許多問號;佛法是教育,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。

  釋迦牟尼佛是什麼身分?他不是神,他不是上帝,他也不是主,他到底是個什麼身分?我們用現代的話給他確定,他是一位教育家,他是一位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者。我們這樣說法,大家能聽得懂,大家能夠肯定,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是平等的,生佛平等,他也是人,他是義務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。我們學佛,我們老師是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,我們也要搞社會教育工作;我們老師完全盡義務,沒有享受權利,我們也應當盡義務,不享受權利,一切都向老師看齊。老師是我們修學的榜樣,我們學習老師,也希望能得到老師同樣的成就:作佛、作菩薩。展開《華嚴經》,這裡面每一個人都是佛菩薩,他們示現的身分不相同,從事的行業不相同,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。不同當中有一個相同的,都是佛、都是菩薩,這就相同。所以同不礙異,異不礙同,同異不二,這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

  今天我們要解決這個世間的問題,只有《華嚴經》的思想、《華嚴》的理論、《華嚴》的方法,可以真正達到社會安定和諧,世界大同,真能做得到。這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,非常可惜沒人發現。歐陽先生發現了,知道了,勸導世間人這是「世人所必需」,那個時候條件不具足,沒有辦法把這個理念發揚光大。那個時候資訊不發達,交通不方便,不能傳之於遠方。七十年代,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說,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,只有大乘佛法與孔孟的學術」。湯恩比博士距離比我們近,一九七0年代,他的理念傳播就很快,他的理念跟歐陽竟無大師的理念完全相同。我們現在藉著網路、藉著衛星傳播,讓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知道,每一個人都明瞭,依照古聖先賢指導,依照這個道理,依照這個方法去學習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會得到真正幸福美滿。這一生能過最幸福、最美滿的生活,來生更好,比這一生還好,這是佛法教導我們的。

  佛在經上說,佛所說的一切法,天上、人間沒得比;這話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這不是佛自大,不是佛自己誇耀自己,不是的。佛沒有說過一句法,那怎麼會誇耀自己?佛所說的一切法,都是我們自己自性的流露,天上、人間一切法都是唯識所變的,那怎麼能比?識是什麼?識是自性迷了叫識,識覺悟了就叫做性,識跟性是一不是二。所以說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,真心是覺悟的,妄心是迷惑的;一個心,覺是它,迷還是它,所以迷悟不二。這個大乘經上講得太多了,佛為什麼講那麼多?一遍、兩遍印象不深,我們很馬虎的就看過去,不在意。遍數多了,提醒自己,佛講這麼多遍,這話重要,我們才認真去體會,認真去學習,自己才得真實的利益。

  所以這個經,哪個人聽個一遍、兩遍就開悟?沒這個道理。要天天聽、天天學,一天都不可以間斷,我搞了四十七年,才有這麼一點小成就。四十七年天天在幹,一天都沒有捨棄,我在講台上講,今年是四十年了。我學佛七年出來講經,就沒有中斷過,我這是親身的體驗。我也是凡夫,也是妄想分別執著非常嚴重,我在沒學佛,我在工作單位裡面,我的長官、同事叫我「老頑固」,堅固的執著,在佛法裡頭化解了。這個功勞是老師的,方老師引導我入門,章嘉大師奠定我學佛的基礎,我跟他三年,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學會了講經。四十年當中天天勸別人,勸別人也就勸自己,自他都勸了。別人沒有成就是什麼?斷斷續續的;我有一點成就,這四十年天天勸,沒中斷。這個理跟事我們要懂得,我們要想成就,古人走的路子,我們循著古人這個路子決定不錯。

  住一切法,心裡頭圓圓滿滿包含一切法。一切法是什麼樣子?「清淨相寂滅行」;清涼大師在小註裡頭給我們點出來,「佛身無相,等法性之清淨」。佛身何以沒有相?無相不是說沒有身相、沒有色相,你要這樣看法那就錯了。無相是不著相,是這個意思;即相離相,這叫做無相。否則的話,無相跟有相不又妨礙了嗎?有相妨礙無相,無相妨礙有相,這就不是《華嚴》意思。《華嚴》意思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有相跟無相無礙,有相不礙無相,無相不礙有相,有相跟無相同時存在。佛現這個身相,以我們來講,我們的身相這是有相;雖有相,心裡面不著相,就是無相。所以無相跟有相同時存在,彼此不相妨礙,你這就得大自在,這就得真正清淨。

  等,等是等同法性的清淨。我們今天現的相是法相,法相是清淨的,人人得這個身相都是法相。非常可惜你把那個法迷了,迷了變成什麼?色相,色就染污了,你的心就不清淨,不清淨是什麼?你有妄想、你有分別、你有執著,你就不清淨。佛菩薩心何以清淨?他雖然是現相,他對這個相決定不染著、決定不分別、決定不執著,所以他始終是清淨的,人家的本事就在此地。永遠保持清淨心,你就與法性相應,法性是清淨的。能與法性相應,相應久了,不知不覺的你就見性,不知不覺的你就轉凡成聖,轉凡夫成佛菩薩。這個菩薩不是普通菩薩,是法身大士;這個佛不是藏教佛、不是通教佛,是圓教佛。跟諸位講,不是別教,別教沒有這麼高的智慧。

  所以我們智慧從哪裡養成?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依照《華嚴經》的理論、方法去學習,培養我們圓頓的根性,這一生當中就能成就圓滿的佛果。這個法門難遭遇,經太大,我們這種講法,我預定十年到十五年完成這個工程,我們要求三寶加持。這麼多年來,我從出來講經那一天開始,這四十年,我就喜歡《華嚴》。我請經,第一部經是《華嚴經疏鈔》,你們今天同學們拿到的,那個本子是我原本去影印出來的。這個書在我手上四十年了,我現在交給基金會,把它翻印出來都送給你們。你們看看我讀書,我對於古書多愛惜,我在裡頭沒有做記號,這是我們要對後人負責任,這種書是善本書,我們不能夠糟蹋它。現在方便,在從前讀書,你要寫筆記抄,原書要保持乾淨,要保持完整,流傳給後代。現在方便是可以影印,我影印的本子上,畫做記號、寫字沒有關係。像現在你們這個本子,你們都可以寫字,都可以畫線,為什麼?這複印的,原本決定不能動。

  我們用《疏論纂要》,這個原本是香港聖懷法師收藏的,他也很難得,把收藏的原本,這是鼓山的課本,線裝書,拿出來翻印。我是得到他的影印本,他送給我好幾套,我在台灣把它縮小;原本很大,那個太笨重,拿在手上像磚頭一樣,拿都拿不動;所以我把它縮小,縮小你看字還是這麼大。可是《華嚴經疏鈔》沒有縮小,不但沒有縮小,還放大一點,所以大家看起來格外的舒服,這是我們得力於現代科技的方便。我們自己讀書,要為後代人著想,這個法寶要傳給後代,所以不可以隨便在上面寫字,把書損壞了、污損了,那我們都有罪過。前一代的人傳給我們,我們要原原本本的傳遞給下一代,要存這個心,永遠存一個報恩心。怎麼報恩?負責任把佛法傳下去,續佛慧命,這是真正報佛恩。不可以說佛法到我為止,我得利益了,後頭就不傳了,這是錯誤的。我們中國人常講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在我們佛門就是要有續佛慧命之人,如來的法子。我們今天辦培訓班,這是續佛慧命,這是後繼有人,我們非常歡喜做這個工作。

  《華嚴》在這麼多年當中,很多人勸我,尤其是台南的開心法師,這很多人認識,開心法師勸我十幾次,每一次跟我見面:法師,你要講《華嚴經》,你不講,以後沒有人講了。我說:我知道,找不到地方,沒有這個緣分。這個經這麼長,所以一定要有緣成熟才行;而且一定還住在一個地方,如果常常到外面跑,斷斷續續,這個經很難成就。過去我在台灣曾經講了十七年,這個經講了一半,講到「十迴向」,為什麼用這麼長的時間?常常出國,斷斷續續,那個時候沒有錄影,也沒有錄音。但是這一次講跟那一次講的完全不相同,境界不一樣;緣在今天成熟,也是佛菩薩安排的。現在我們讀經,我們研究、討論、講解,幾乎全部落實到生活上,我們真正得到受用,而不是所講的經跟自己生活脫節,得不到受用,那個我們很難接受,只是一個講經法會而已,得不到受用。今天我們展開經文,字字句句都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之中,這是好處。

  不但清淨,這個清淨是相,在色相上沒有染著,這個是清淨,更深一層是寂滅,寂滅是講心地,清涼大師講「現而同化,為寂滅之行」,這四個字的意思很深。「現」好懂,是示現。同化這兩個字不好懂,「化」是什麼?融化;融化在哪裡?融化在自性當中。不但自己心行融化在自性裡面,我們所教化的對象,這一切有情眾生,也融化在自性裡面。可是諸位曉得,他不見得見性,我們見性,我能跟自性合而為一,所謂是性相一如、性相不二,相在性中,性在相中,這是同化。如果見相兩分,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,沒化,也不同、也沒化。這個就是寂滅行,這個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我們在《仁王經》上讀到,寂滅行的境界在菩薩位次上,下品寂滅行是法雲地的菩薩,中品是等覺,上品是如來果地。無生法忍,下品無生法忍是七地,中品是八地,上品是九地,這是我們講無生法忍;大家常常念淨土經,迴向的時候,迴向偈裡面都念到,無生忍。無生忍是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寂滅忍是法雲地、等覺、佛果,這是達到最高的境界。

  「現而同化」,這四個字怎麼落實?我們今天是凡夫,經上講的法身大士,但是清涼給我們講得很好,《華嚴經》的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還有一種人當機,大心凡夫;我們是凡夫,只要是大心,《華嚴經》我們也是當機者。所以心量小不行,不能入華嚴境界,心量大就行了。雖是凡夫,只要心量大,確實能包虛空法界,確實能包一切眾生;我今天早晨給大家講,見到做惡業的眾生也要包容,也不可以排斥,沒有一樣不能包容的,你這才叫大心凡夫。大心凡夫,什麼事都大而化之,你們能夠做大而化之,那就得受用。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,永遠是自在的,你的心裡面沒有煩惱、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掛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說這個人生多自在、多幸福、多圓滿!在這個世間,無論地位怎麼高,無論有多麼大的財富,他還有憂慮、還有煩惱、還有牽掛,他沒有福報,他活得很辛苦。

  我這一次在香港,聽到香港同修告訴我,以前我不曉得,這頭一次聽說的。香港有一棟很大的樓,像寶塔一樣,晚上它的光色會變化,紅的、黃的、藍的、紫的會變化的,那個樓建得很美。香港同修告訴我,那是香港最有錢的一個女人她的財產,他說在全世界婦女當中,她的財富是世界第一。但是她現在這個人究竟在哪裡,不知道,她每天換地方住,怕人家殺她,你說這個多可憐!聽說她的先生,過去曾經被人綁架,贖回來了;但是第二次又被人綁架,這十幾年了,消息都沒有。所以她現在自己跟人家辦事的時候都透過好幾層,不敢跟人見面,天天躲躲藏藏。這麼有錢,聽說很吝嗇,自己生活非常節儉,很苦;我們不曉得這個錢到底幹什麼用處,不知道,迷惑顛倒。財富從哪裡來的?過去生中財布施修得多,非常可惜沒有修法布施,沒有智慧,所以錢不曉得怎麼用法。我這個人一生,在佛法當中學了這麼多年,知道我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,所以這一生在經濟上、財富上很苦惱,沒有財用;過去生中修的是法布施,所以我很會用錢,我沒有錢,但是很會用錢,我一個錢可以抵十個錢用。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,要修法布施,也要修財布施。我現在還有一點這些供養,這一生修來的,這不是前生,前生確實沒修,這一生修的。所以世間的財富不是你賺來的,是你修來的,過去生中修來的,現在生中修來的。這個事實,諸位同修在此地,你們親眼看到。居士林、淨宗學會修布施,那個財源源源不斷而來。不肯修布施的,到外面化緣,很難化到,很不容易,這是講我們佛門的道場。無論是個人、團體都是這樣,要學布施、要學捨,要學心清淨、要學心平等。

  清淨寂滅,相清淨,心寂滅,這就是即相無相。佛家常講,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。在事相上天天做,一天都沒有捨棄,非常認真非常努力在做;什麼是無作?沒有為自己做,所以你的心清淨,你的心平等,你的心真誠。事情做成功,眾生有福,做不成功眾生沒福,做成、做不成與自己不相干,我們的心才會清淨。做成功,不是我有功勞,是眾生有福;做不成功,我也沒有罪過,眾生沒福。所以利害得失,與自己全不相干,這叫無相。認真努力去做,那是現相,現相跟無相是一相,不是二相,從這裡面諸位體會觀察無礙。《心經》大家常常念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色是現相,空是寂靜、空是無相,現相跟無相是一不是二,所以不異,不是兩樣。現相就是無相,無相就是現相,要體會這個道理,要體會這個事實,事實就在我們眼前,事實就是我們的生活。我們能體會到、能觀察到,能夠去學習,就是過佛菩薩的日子,那就不是凡夫;你當時就轉凡成聖,轉煩惱成菩提,轉生死為涅槃。這是變化音梵王所學習的法門。我們再看下面一位:

  【光耀眼梵王。得於一切有無所著無邊際無依止常勤出現解脫門。】

  他得的這個法門,也通一切法門。這些法門我們明白之後,對我們念佛、對我們生活有很大的幫助,真正可以幫助我們解脫;他得解脫,也幫助我們解脫。『一切有』,此地不但是指三界,諸位同修都很熟悉,欲界有,色界有,無色界有;這個範圍再擴大,世間有、出世間有,十法界有、一真法界有。有什麼?有色相;有就是現相,有現相、有變化。唯心所現的有,唯識所變的有,如果我們用這兩句,把這「一切有」全部都包含,一個都不漏。唯心所現的有,包括一真法界,包括諸佛依正莊嚴;唯識所變的有,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。

  他於一切有,『無所著』,「著」是執著。為什麼他不執著?他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明白,知道這一切現相、這一切有,是怎麼回事情。它的真相如何?《金剛經》上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諸位要曉得,唯心所現是虛妄的,唯識所變的更是虛妄的。虛妄的道理,前面跟諸位細細分析過,我用現代科學方法跟諸位講解,諸位更容易懂得。所有現相的存在,時間的短暫不可思議,佛在《仁王經》上講的比喻已經很難得了,不是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唯證方知。佛是用這個方法誘導我們,我們證得了,恍然大悟。《仁王經》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,這是講所現一切現象,無論是心現的、識變的,都是這個樣子。這一彈指時間多短?我們彈得快,一秒鐘可以彈四次,一秒鐘彈四次,很快的彈,四乘六十再乘九百,正好兩個十萬八千,這現相存在的時間多少?算秒,一秒鐘的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,存在的時間,這是佛在《仁王經》上講的,所有現象存在的時間。

  實際上,我上一次給你們分析,不止!我是用光來分析。光,一秒鐘它的速度是三十萬公里,十分之一秒就三萬公里,百分之一秒,我是這樣算下來,一直算到億萬分之一秒,光還在移動,移動是一個釐米。到光看到不動了,真是億億萬分之一秒,哪裡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?佛說這個相說得太粗了。說明什麼?說明生滅同時,所以佛家講不生不滅。如果果然不生不滅,說不生不滅就毫無意義了。有生滅!生滅的速度太快,幾乎是同時,所以才說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是講生滅同時,說明事實真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你對於一切諸法自然就不執著。為什麼?得不到,「不可得,無所有」。《金剛經》上,實在說最重要的訊息,佛傳遞給我們的就這兩樁事情:「三心不可得」,「諸法無所有」。諸法緣生,緣生無性,凡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體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能所都不可得。佛講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佛講般若二十二年,二十二年的總結論,就是「不可得」三個字。不可得,你心裡還想得,錯了。所以「得」這個觀念,在百法裡是不相應行法第一條,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實,哪裡有得,沒有得。他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「於一切法無所著」,無所著是他不執著、他不分別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到這個境界的人,就是法身大士,就是法身菩薩,是真佛不是假佛。

  第二句說『無邊際』。何以無邊際?稱性,性相融合成一個,所以他能夠不著。無邊際也就是沒有界限,我說沒有界限,大家好懂。凡夫有界限,法身大士沒有界限,沒有界限就等虛空法界,這才真正稱性;有界限沒有稱性,你還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,你怎麼行?『無依止』,依止就是我們凡夫有個依賴的心。沒有見性要依止,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先給你授三皈依,那就是依止,你要依三皈戒,要止於三皈戒。「止」是什麼?儒家講的止於至善,三皈戒是至善,你有依止。到這個時候,沒有依止了,為什麼?跟心性、跟虛空、跟法界合而為一,哪來的依止?依止沒有了,這個念頭沒有了,這才是真正清淨平等覺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念到的,清淨平等覺圓滿的落實了,圓滿的現前了,這是究竟佛果地上的境界。所以這些人,我跟大家講不是法身大士,是諸佛再來示現的;你看看他所得的法門,沒有一個不是究竟圓滿,圓教的佛果。

  末後這四個字,『常勤出現』,這說什麼?隨類化身。前面是他自己證得的境界,自利,這是利他。自利之後,沒有不利他的,沒有說是佛菩薩不幫助眾生的,沒這個道理。為什麼?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哪有不幫助的道理?特別是眾生有苦有難的時候,諸佛菩薩就特別慈悲,做出種種示現,幫助大家破迷開悟。災難從哪裡來的?迷惑來的;一覺悟,災難就沒有了。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間,人為的災難天天有,社會動盪不安,局部的戰爭幾乎沒有辦法消除。從局部,如果不幸,就會引發全世界的大戰爭。這些事情究竟怎麼來的?如果我們用佛法的名詞說,這是眾生共業所感,這個話說得沒錯,但是不負責任。認為什麼?你們造業活該!該受的。把責任全推給別人了,好像與自己不相干,這個不可以,這不是真正覺悟的人。真正覺悟的人,要想方法把它消除;這個災難縱然不能消除,要把這個災難減低一點、減緩一點,時間縮短一點,這是菩薩心,不能看到不管。沒錯,他是造業,是應該受報;我們還是要想方法,盡心盡力幫助他。佛家講的善巧方便,用善巧的方法、用最適合的方法來幫助他。

  我們今天曉得,災難已經迫切在我們眼前了。我們想想這個事情,政治不能解決,經濟不能解決,高科技也不能解決,戰爭更不能解決。戰爭殺那麼多人,那個人不甘心,有仇恨,這個仇恨永遠不忘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,不得了!一世比一世悽慘,這是世間人不曉得,不懂得冤冤相報的道理。都不能解決,這個事情釋迦牟尼佛清楚明瞭,所以他出家修行,用教學的方法來解決。我們今天從佛一生行誼當中體會到,要解決今天世間人禍天災,只有宗教團結,宗教家、傳教師合作,各人講各人的經典,這是異,異中有同,發揮共同點,我們講經說法教學的目標,是族類的團結、宗教的融合,就能幫助這個社會解決問題。希望各個不同的宗教,不僅是傳自己的教,不攻擊別人,這是消極的;積極的做法,我們讚歎自己這個法門,同時也讚歎別人的法門。就像《華嚴經》上五十三參,你看看每一位菩薩,他自己謙虛,讚歎別人,沒有看到一個菩薩自己讚歎自己,毀謗別人,沒有;自己謙虛,讚歎別人,互相讚歎。

  佛家常講「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」,今天我們用這個大前提,如果要這個世界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就要每一個宗教互相讚歎;讚歎別的宗教,讚歎別人的經論,讚歎別人的傳教師。一定要互助合作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真正沒有私心,互助合作,共存共榮,人為的災難就消除了。人為災難消除,給諸位說,天然的災難也就沒有了。為什麼?經上講得很清楚,依報隨著正報轉,人心向善就風調雨順。我們地球上這些災變,生態的不平衡,逐漸逐漸就又會恢復了,總在人心。挽救人心之道,就在宗教的覺悟、宗教的團結、宗教的和睦,展開對一切宗教徒至善圓滿的教學,才能達到這個目的,這是挽救現前的劫難。更遠的目的,我們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,來生生到好去處。佛教最好的去處是極樂世界,其次的生天。其他宗教,他們終極的依止處都是天堂,一定要幫助他們的信徒個個都升天堂,你才盡到你的責任,才完成你的使命。所以我們現前非常注意宗教的團結、族群的和睦,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落實,我們很認真努力在做這個工作,這個工作就是「常勤出現」。所以有人問我:你們為什麼那麼做?《華嚴經》上教我們這麼做的,我們落實在《華嚴經》上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