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七八三卷)  2007/7/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78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無方大用」第八段,明毛光照益三昧門,我們還從「慧嚴光」看起。這一小段有三首偈,講六波羅蜜裡面般若波羅蜜的氛圍。智慧、善根多的人就很明顯在佛菩薩氛圍當中感受到般若光。前面跟諸位介紹過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二種般若、三種般若。三種般若講的是實相般若、觀照般若,前面我們學習過。接著我們看下面「方便般若」。方便的意思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以最善巧的方法、最便利的方法,我們再說白一點,就是最恰當的方法、最合適的方法,這要有智慧,沒有智慧做不到,不但要有智慧,要高度智慧。

  尤其在現代的社會,現代社會諸位都能夠明顯的感觸到,比過去複雜太多,不止十倍!過去多久?不要太久,過去一世。中國人講一世,一世是三十年,這世界的世字是三個十,三十年叫一世。那我們想想,三十年前的香港,跟三十年後今天,那個相差太大!如果諸位能看到三十年前香港這些照片,沒有這麼多大樓,也沒有這麼樣的擁擠。香港是很擁擠,世界有名的,英國人統治的時候,居住地方擁擠香港是世界第一。現在擁擠的程度超過太多,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變遷,維多利亞的海灣,從前是像個海灣,三十年前還像,現在已經變成水溝了,填海愈填海灣的面積就愈小。

  所以善巧方便是要真實智慧,真實智慧帶給我們是實際上生活的美滿,幸福美滿。小註裡面講,「分別諸法之權智也」。觀照是觀照實相的實智,真實智慧。真實智慧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就叫做權智,權是權巧方便,所以稱之為方便般若。怎樣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就重要了。昨天我們談到聖賢的教誨有無比殊勝之處,那就是在實用。如果學術脫離了生活,我們就稱它為玄學,實在說就是不切實際,所學非所用。你所學的東西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不上,這就叫不切實際。世間的學術不切實際的太多了,就是連科學都不能避免。科學的發明很多,我們日常生活能用到哪些?用不上的大概比我們用上的還要多。用不上的這些科技發明,對我們有沒有影響?有影響,有負面的影響。譬如核武、生化這個不切實際,這些東西發展帶給我們人類威脅。

  現在這個世間許多人天天擔心,怕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,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麻煩就大!科學家也說過,說得很明白,叫終極戰爭。什麼叫終極?這個戰爭打了之後,世界上永遠沒有戰爭,為什麼?人都死光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種殺傷武器不是從前能想像得到的,投擲在日本的兩枚核武那是剛剛發明出來的,最幼稚的。現在的核彈、氫彈威力,要比投在長崎、廣島上面那個千倍以上,你說怎麼得了。那個時候一枚炸彈殺傷的人十幾萬,現在一枚炸彈投下來,大概幾千萬的人都沒有了。所以這是沒有必要的,可是很多國家還在發展。這種發展算不算我們這個地方的權智?不算,因為沒有智慧。你真有智慧,智慧是要帶給人類幸福美滿。這個東西就是不打仗,發展這個東西也帶給人類威脅,讓你坐立不安,所以這不是智慧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
  方便裡面包括言語、包括文字,言語就是聖賢的教誨。諸位一定曉得,聖賢教誨是方便般若。在佛門裡面這些經典,在儒、在道凡是聖賢經典,所謂文以載道,言語跟文字就屬於方便般若。種種帶給我們生活、帶給我們工作諸多方便的發明,也是屬於權智,這是一般經上講的三種般若。玄奘大師他老人家從印度回來,可以說是一生都從事於譯經的工作,他在《般若經》裡面,加上兩種,一種叫境界般若,一種叫眷屬般若,也講得很好,也說得很好。加上兩種,實相般若是般若的性,體性是自性本具的;觀照般若是般若的相,是般若的因,為什麼?我們修觀照才能夠證實相,這是般若因。般若的境界,屬於般若這一類的。佛給我們開很多善巧方便修行的方法,都是般若伴,所以叫眷屬般若,是這一類的。這些大致上我們能理解。

  在現前我們應該怎麼學習?使我們想到世尊的教學,從鹿野苑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,四十九年當中所說的一切法,在這三種般若裡面講,言說般若、文字般若都是屬於方便。方便裡面有觀照、有實相,為什麼?實相是體,沒有觀照,實相般若不能現前。實相般若在哪裡?從來沒有離開我們,真實智慧沒離開,我們只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智慧就開了,真相就現前了。到那個時候你才懂得什麼叫真妄不二,覺悟了之後原來妄即是真,迷了之後原來真是妄,真妄不二,就在迷悟。現在是怎麼樣教我們才能覺悟?這是我們現前迫切需要知道的一樁事。

  前天有幾位專家學者,總共提出九個問題,我們在此地一起研究討論。這裡面最重要的,還是傳統學術裡面儒釋道的三個根,這麼多年來,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提起,所以大家也都耳熟,但是對三個根的認知不夠深刻。使我們想到老祖宗教我們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句話是真理,無論是個人的小事,還是眾人的大事,遇到障難(障礙、困難)到哪裡求解決?老祖宗教給我們,解決障礙、困難不在外面,在自己。這個話說得很深,必須從內心裡面去求,問題才能夠化解。你說為什麼?因為實相、觀照般若都在自己,不在外面。我們學了佛之後,對這個事情就很清楚、很明白了。

  這經上告訴我們,我們講大事,怎麼解決六道的問題?六道輪迴可是個大問題,絕對不是小問題。佛陀怎麼教我們解這個問題?只要你能夠放下世出世法對人對事對物的執著,六道就沒有了,問題就解決了。佛給我們指導的這麼樣的簡單,這樣的切實,只要我們能信、能依教奉行,困難就沒有了。解決十法界,這問題更嚴重,比六道那難得太多,佛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,四聖法界就沒有了,這都是從內心,決不是從外面。為什麼從外面不能解決問題?我們同學常常在這個地方一同學習經教,這個問題提出來一定很容易答覆。縱然不是你的境界,你聽得耳熟,你就知道怎麼回事情。佛說的我們已經肯定了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它既是虛妄的,你怎麼能解決?所以虛妄相裡面,永遠找不到解決問題真實智慧,那裡頭沒有,一定是向內求,就對了,不在外面,這個理與事確實很深。

  現在世界的混亂,混亂到真的半個世紀以前,湯恩比就常說那個時候這個世界的混亂已經令人不能忍受了。五十年前他們覺得不能忍受,我們沒有感覺,可是今天這個世間確實我們深深感到無法忍受。無法忍受的人是愈來愈多,從哪裡看出來?從自殺。他為什麼自殺?還不是無法忍受。但是自殺不能解決問題,要怎樣才能解決問題?覺悟就能解決問題,這是正道。自殺依舊是迷惑顛倒,不但佛教不同情自殺的人,幾乎所有宗教沒有一個是主張用自殺來解決問題,沒有。從這個地方也能體會到,中國人所謂的是「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」,各個宗教的聖賢他們都知道,都是教你用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。特別是在東方這個世界,聖賢人教我們用什麼解決問題?用教育!用倫理、道德、因果來規範我們日常生活行為,問題就能解決,社會就能恢復正常,化解衝突,恢復正常的安定和平,天災人禍自然也就減輕了。佛家常講的回頭是岸,這個重要!我們看這段經文,經文裡面還有很大的啟示。我們看第一首:

  【又放光明名慧嚴。此光覺悟愚迷者。令其證諦解緣起。諸根智慧悉通達。】

  這兩句內容很豐富,智慧幫助人覺悟,覺悟之後有個標準,這個標準教你『證諦解緣起』,諦是什麼?四諦,苦、集、滅、道。苦集滅道是講兩世因果。苦是世間的果報,前面講得很多;集是煩惱,是現在造的因,我們今天所承受的這是果報,果報是我們過去生中所造不善業所感得。這世界的混亂共業所感,佛告訴我們共業裡面有不共業,就是有別業,別業會不會受共業的影響?當然那也是沒法子避免的。

  可是大眾都『愚迷』,現在這個世間。怎麼知道他愚迷?愚是沒智慧,痴;迷是什麼?迷於貪瞋。現在的人起心動念起的什麼心?動的什麼念?你細心去觀察,總不外乎貪瞋痴慢、七情五欲,他起這種心、動這個念頭,這是極不善。造作的業不是十善,是十惡,果報怎麼會好?天災人禍不能避免。這當中不能說沒有覺悟的,有,有一部分覺悟的人。如果沒有一部分覺悟的人,眾生造這樣的重業這個世界會毀滅,怎麼可能存在?還能存在,這裡頭有一部分眾生他不迷,他覺悟,他在那裡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所以這個世界是善惡混雜。但是什麼?惡多善少。雖然善不多,能夠維繫著這個世界還存在,道理在此地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知道了、明白了,真幹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積功累德。不但是度自己,度自己是把自己的靈性、境界天天向上提升,同時也幫助這個世間許多苦難眾生。為什麼?他們不善的氛圍,或者我們說不善的磁場,我們是善的,我們善的磁場進入他不善的磁場,會把他的磁場沖淡,這就是對他的幫助。就是善人愈多這個力量愈大,他那個磁場所感得的果報是災禍,善人磁場他所感得的果報是祥瑞,所以能把它沖淡。自己修行,認真修行,毛光照益就能加持這些苦難眾生,幫助他們消災免難;他的業太重,沒有辦法完全消掉,他減輕。這是學佛的同學都曉得這個道理,也都能肯定這個事實,所以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。

  斷惡修善的標準,四諦裡面的集諦,集諦是因,苦是果;出世間法,滅是果,道是因。實在滅就是放下,道就是要你看破,你想想看對不對?看破幫助你放下,放下的是什麼?苦因、苦果,要讓我們修道。這個道從哪裡修?道有世間、有出世間,這兩種般若有說世間般若、出世間般若。世間般若跟出世間般若界限在哪裡,這一定要搞清楚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得非常明白,又很容易懂得。煩惱習氣沒有斷,這個道就是世間般若;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這個道就是出世間般若。我們今天在現前的環境當中,我們要選什麼道?諸位決定不能夠疏忽,我們一定要認真老實去修儒釋道的根本道,根本道就是弟子規、感應篇、十善業。

  我昨天跟諸位報告,我覺得我說的不過分,儒家所說的,儒家是中國傳統,也可說是五千年前老祖宗就是這樣教給我們,學習的次第,「博學,審問,慎思,明辨,篤行」。如果只有博學,後面都沒有,用現在的話說是儒學不是學儒,儒學裡面還相當淺薄,他只有博學。如果他有慎思、明辨,還是儒學,儒學裡面高深的。我們把儒學前面的四句,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儒學分為四個等級愈是後面愈深,都是儒學,為什麼?他沒有行,沒做到,後面那個篤行是要做到,老實圓滿落實,這叫篤行。你有行你才有受用,那是什麼?那是學儒,所以這五句統統做到是大儒。如果只有篤行,前面這四句他都沒有,這一般講什麼?沒念過書,不認識字,不認識字他怎麼也會做到?弟子規他做到了,五倫五常他做到了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他做到了。沒念過書,他從哪學的?從小他們家裡父母大人教給他的。長大之後,看看一般大人,從生活當中他學到的,從工作裡面學到的。所以雖然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你可不能說他沒有學問,他那真的叫學儒,他真有受用。

  所以《弟子規》是不是教小朋友念的?不是。小朋友不會念,為什麼?你說小孩剛剛出生他就會念書嗎?不會。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日父母教,父母教什麼?就是教弟子規。怎麼教法?自己做出樣子給他看,是這麼教法的!六、七歲上學了,上學老師做榜樣,依舊是教弟子規,要把這個根紮得深,根深蒂固。在私塾裡面教學有道德,老師教有因果。老師教讀書教句讀,對這個書不講解的,只教你念,只教你背,但是老師常常講故事給學生聽。這些故事都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現在所謂是德育故事、因緣果報的故事,小孩聽多了他記得,這個根是這麼紮的。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他什麼時候學?上太學的時候學。中國古時候沒有中學,私塾是小學,上面就是大學,太學就是大學,沒中學。在小學裡面把四書五經十三經、諸子百家、歷史、文學,這許多老師給你選的你都背過。到太學裡面老師、同學在一起討論,他們所做的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。你看篤行從小就學到了,就真做了,所以他是真學問,實學。從前的學校跟我們現在不一樣!

  佛門裡面也不例外,一進佛門初學學什麼?學規矩,五年學戒,修福。進入佛門五年,你初出家不是清眾,就是作務,寺院裡面一些工作分配給你做,像現在我們講的義工,你要做五年義工修福。絕對不可能說一進佛門你不要做這些工作,你就在那邊念佛、參禪、研教,你就享福去,你有多大的福報?工作了五年,五年之後研教的可以進講堂。工作交給(年年都有新來的人)新來的人他們接著去做去。你參禪的進禪堂,你念佛的進佛堂,做清眾,清眾沒有工作。真的是平等,每個人到寺院都要做五年工,很有道理,這五年修福,以後你才能享福。你沒修福你到哪去享福?每個人進佛門都要做五年工作,常住分配給你,而且你什麼都得會幹,不會幹好好學。

  你看看惠能大師到黃梅去的時候,五祖分配他什麼工作?到廚房裡面去。因為他是樵夫出身,砍柴的,這對他很內行,到廚房裡面去舂米破柴。他雖然是沒有滿五年,只做了八個月,他就得到衣缽,就逃難去了。逃難在獵人隊裡面十五年,那個十五年比在寺院裡面做義工還要辛苦!那十五年是修行,是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境界,提升自己的靈性,培養自己的厚德,以後才能教化眾生。五祖傳他,是得道了,得道之後要養道,用什麼養?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。要持戒、要不怕吃苦,從這裡頭鍛鍊出來,那不是簡單的事,統統都是在篤行。六祖有沒有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?沒有,他只有篤行。這就是佛跟儒不一樣,儒有這些,所以儒是世間法,為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,世間法。篤行,佛法裡面能大師他放下了,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,前面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就圓滿了。為什麼?自性裡頭本來具足,他圓滿了,放下就圓滿。放下執著,在我們世間講,你世間的智慧德能圓滿,在六道裡面講沒人能比。可是還有更高,你到四聖法界就是初學,你還沒有辦法證得一真法界,所以依舊要不斷向上提升。

  在佛門裡面的根就是十善業道,所以《十善業道經》不是念的,不是講的。這部經在佛門就很像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非常重要!我們現在感覺得苦,這個世間太苦,怎麼樣離苦?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說得很好,有一段最精采的開示,佛叫著龍王告訴他,龍王是當機者。為什麼用龍?我講經的時候講過,龍代表變化,特別是看現在的社會,現在人常講計劃趕不上變化。所以佛用龍王來做當機,就是告訴你這個社會變化多端,你怎麼應付!所以告訴「龍王當知,菩薩有一法」,這句話要注意,菩薩有一法「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」,一切惡道是指什麼?指十法界,不是三惡道。天看我們人就很苦,天有二十八層,上面一層看下面就苦,阿羅漢看六道輪迴苦,緣覺辟支佛看阿羅漢苦,阿羅漢很苦,菩薩看辟支佛很苦,佛看菩薩很苦,這叫一切惡道苦。誰不苦?成了佛就不苦。這個菩薩我們就曉得,法身菩薩,不是普通菩薩,法身菩薩超越十法界。

  所以說這有一法,這一法是什麼?佛說「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」。這一法就是善法,晝夜是不間斷,沒有中斷的時候。常念是什麼?心裡頭有,心裡面有善法。我們講什麼?善心。什麼是善心?現在我們講十善心。十善心是什麼?我們在此地講的般若,實相般若,你心裡頭有。就是中國老祖宗講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這個善就是十善。十善不是外頭的,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。自性裡頭本有的可是現在沒有了,那怎麼辦?教你思惟。思惟就是觀照般若,這就是方法,常常想著佛在這部經裡面教我們修學的,這個思惟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。觀察是把十善法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心善、念善,思惟是我們講念,念念不忘,念善;觀察是行善,行為善,這叫十善業道。十善業道不是外面,是自己的,你本來是這個樣子的。

  十善業,從你開始學習,這是入佛門頭一門功課。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十善業學起,就像儒家從《弟子規》學起。我們現在的教學沒有依照這個順序,所以雖然天天在學,效果不彰,為什麼?次序顛倒。就像我們讀書一樣,小學、中學都沒有念,突然就上大學,就類似這樣的情形。正規的學習應該是從最低階的,最基礎的地方學起,「淨業三福」上給我們講得多清楚,不能躐等,從哪裡學起?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我們把這四句解釋在儒釋道的三個根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《弟子規》;慈心不殺,《感應篇》,真懂得因果報應,底下才十善業。這句裡面就是儒釋道傳統的三個根本,方便般若。我們的心裡頭有十善,念念不忘十善,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以十善為標準。

  「令諸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。這句話的開示非常重要,特別是不能有絲毫不善雜在裡面。有不善夾雜在裡面,就把你的善心、善念、善行破壞了,不能有絲毫,這個樣子效果就出來了。效果是什麼?「是即能令諸惡永斷」。那就是一切惡道苦就永斷,你說這開示多好,永斷惡道苦,善法就圓滿。「善法圓滿,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」。善法有小圓滿、有大圓滿,小圓滿是什麼?離開六道,你在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有佛、有菩薩、有緣覺、有聲聞,你常常去親近他們。大圓滿是超越十法界,你入了華嚴境界,你常常親近三賢十聖,三賢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十聖是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這是般若的圓滿。所以,十善是最初方便。

  我昨天說的《十善業道經》,我講了個比喻,它的分量跟全部《大藏經》是平等的,好像放在天平上去秤一秤,重量是一樣的。我說的不過分,我說的有根據,根據在哪裡?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講的。佛說「人天身」,我們在六道裡面得人身,你生天得天身,要靠十善,沒有十善,你得不到人身,人身得不到,天就更不必講了,這是世間法。出世間法,「聲聞菩提,獨覺菩提,無上菩提,皆依此法,以為根本,而得成就」。你就想想這門功課多重要。聲聞是小乘,緣覺是中乘,無上菩提是大乘、一乘,這就把全部的佛法說盡了,這幾句就是全部的《大藏經》。所以這十條叫十善法,「故名善法」。佛還怕我們有疑惑,說得更清楚,說「此法即是十善業道」,這麼清楚,這麼明白。像這樣的話佛在這個經,這個經不長,薄薄的一個小冊子,諸位都看到只有幾頁,佛重複兩遍,前面說了,後面又說「一切人天,依之而立」,人天法是依十善而建立的。「一切聲聞獨覺菩提,諸菩薩行,一切佛法,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」。你看到這兩段經文就知道我講的話一點都不過分。

  我們這個道理明白了,以此類推,我們回頭再看儒、再看道,一點都不例外。所以儒藏或者我們說《四庫全書》,它的重量跟《弟子規》相等。《道藏》的分量也相當可觀,跟《太上感應篇》平等。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認知,你對這三個根才真正起樂好修學的願望,真的喜歡修學,你不會輕視,你對這個法會尊重,你知道這個東西非學不可,不能不學。為什麼?你不學,你沒有根,你沒有本,像樹木一樣,沒有根本。那你變什麼?你是枝葉。枝葉離開根本,那是什麼樣子?花瓶裡面插的,讓別人欣賞供養的,是死的不是活的,是好看的,沒有生命,就變成這個樣子。這是我們要多想想!

  真正有智慧,就要在這裡扎根,那才叫真智慧,不能從這上扎根沒智慧,從根本學是有真智慧,你會有真成就。如果想把這個根紮得更穩,那你就再加一個,加個《沙彌律儀》,四個根,像一張桌子四個腿,叫四平八穩,根深蒂固。你有這個基礎、有這個根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成就;佛法裡面,在中國八個宗,八萬四千法門,無論修哪個法門,都能成無上道。它是無上道的根,經文佛兩次開示無上菩提,無上菩提是究竟的佛果,它的根在十善業道。你說這個東西你疏忽怎麼行?

  十善業道第一個是不殺生,不殺生決定不能夠殺害一切眾生,不但不殺,不能傷害一切眾生,為什麼?有傷害眾生的念頭行為,那是殺業的一分。不偷盜,我們常講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,也是偷盜裡面的一分,你這條戒不清淨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十善業道,他老人家一生表演給我們看,你看他老人家一生三衣一缽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圓滿的做到了,所以十善業圓滿就成佛。我們看到佛光,特別是彩畫的佛光,圓光頂上有「唵阿吽」三個字,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道的圓滿。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而且他還寫這三個字送給我,我也把它裱起來鑲成鏡框,這麼多年流浪丟失了,應該在台灣華藏圖書館,我離開的時候沒帶走,還有章嘉大師的舍利都供奉在那邊。他老人家是用藏文寫的,十善業道的圓滿。

  「緣起」,這是緣覺辟支佛所修的,四諦是聲聞所修的,你看這從小乘。這也是《佛藏經》裡面世尊教誡我們,學佛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所以佛教傳到中國,小乘教相當完備,現在《大藏經》裡面,四阿含這一部分就是小乘經,跟現在南傳小乘《藏經》,大致上是相同,分量也很接近。所以小乘經的翻譯相當完整,這是佛門的小學。在中國早年,學佛確實是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可是到唐朝中葉之後,小乘就衰了,沒人在學了,直接就學大乘。現在有人問我,儒跟佛有什麼關係?不但跟佛的關係,跟道的關係,佛跟儒道有關係。佛教從唐朝中葉之後捨棄小乘,用儒跟道代替小乘,這個關係太密切了。中國歷代由儒道入佛,這個數字確實沒法子計算,幾乎統統都是由儒道入佛,所以儒跟道代替小乘。

  儒家的禮,諸位要曉得,《弟子規》是屬於禮,是教你規矩,處事待人接物的規矩,從小教起的。道家講的因果,《感應篇》所說的。印光大師除了教我們要學習《感應篇》,另外還叫我們要學習,這對淨土宗同學來講的,要學習《安士全書》,周夢顏居士的著作,他老人家在《文鈔》裡頭多次提到。他說這是佛門裡面,無論是從理論、境界、因果,都是屬於第一流的好書,他老人家介紹的。《安士全書》前面一半是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這篇文不長,大概只有七百多字,比《感應篇》少很多,內容都是講因果報應,是說因果的。註解非常豐富,註解裡面的事例很多,每條都舉很多的例子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很多詳細的例子,值得我們做參考。你看到這麼多古代果報的例子,然後你再回過頭來看看現在果報的例子,把古今一合,你對於業因果報就深信不疑。大家曉得我不看報紙,可是有些同學,真是我也很感激他,把這些報紙雜誌上,特別是最近果報的故事,剪下來貼在一個本子,這麼厚的本子送給我兩本,大概很長的時間蒐集的,送來給我看。這是近代、最近的,有國內的,有世界其他國家的,我看南洋的有不少,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印尼這些地區很多。

  因果教育非常重要,你看了這些再用佛經、儒道的經典去作印證,人決定有三世,有過去、有未來。哪天你要是肯定了三世因果,我們這一生所受的,你就不會怨天尤人。為什麼?自己過去生中造的業,這一生是果報。得人身是引業,過去生中曾經修過十善五戒。沒有學佛,一定學過倫常道德,把你引到這個世間來投胎得人身。得人身在這一生當中,你的受用、你的遭遇,這是過去生中造作善、不善這兩種因,所以有時候有順境,有時候有逆境。有時候你遇到好人,這人非常關心你、尊重你、愛護你、幫助你;有時候你遇到惡緣,別人要毀謗你、要傷害你,統統過去生中有因。明白、覺悟了,在逆境惡緣,你就知道要修懺悔心,逆來順受,沒有怨恨,沒有報復,還要生感恩心;順境善緣要感恩,別人照顧我們。逆境惡緣也要感恩,感什麼恩?消我的業障,過去造作不善,這在消業障。如果有怨恨、有報復,那個麻煩大!不但業障消不掉,業障又增長了,增長怎麼樣?來生又會碰到。所以要生感恩的心,決定沒有報復、沒有怨恨,這個帳就消了。業障是這麼消的!

  無論在什麼時候、在什麼處所遇到什麼人,有意無意毀謗你、挖苦你,統統都是消業障。連美國的凱西(這是個預言家)都說過,他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任何遭遇,沒有一個是偶然的。沒有偶然的,換句話說,都有前因後果。那我們在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就要謹慎,別人不尊重,或者有時候顧及不到,不可以有一絲毫怨恨心,也不需要責備,為什麼?業因果報。譬如我們在工作繁忙的時候,吃飯的時間到了,他忘掉沒喊你,到你覺得肚子餓的時候,人家飯已經吃完了。你可不能怪別人,你要生起怨恨心,將來果報依舊在,更麻煩;要歡喜的承受,沒有一點怨恨。別人跟你道歉,沒有關係,沒有一絲毫怨恨,沒有一絲毫責怪別人,這是什麼?化解怨結的不二法門。像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,你要沒有高度的警覺,怎麼會不造業!

  自己造業自己不知道,什麼時候你才能發現?心平氣和,在佛法講得三昧、得定你才能發現。心浮氣躁,妄想很多,你決定發現不了你的過失,從早到晚一切造作都隨順自己的煩惱、隨順自己的習氣。縱然學佛聽得多,慢慢印象深了,改了,是改一些,好一些,毛病有沒有?有,比從前輕了。要知道輕了不行,要統統改掉才行,所以還要努力。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常常讀經、常常聽經,這對自己幫助非常大。然後我們才曉得,為什麼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就這個道理。

  我們是凡夫墮落在輪迴,不知道有多少劫數,時間是論劫來算的,就是出不去,原因在哪裡?就是業因果報在循環。你什麼時候能斷掉,斷掉就超越了,哪一天斷掉哪一天就超越。那細心去觀察,《十善業道經》教我們觀察,從早到晚有意無意不知道造多少業因,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順自己意思的生歡喜心,不合自己意思的心裡就不高興,這就造業。雖然你很有修養、有涵養沒有表現在臉上,但是你心裡頭有,已經造業,造的業輕一點;表現在臉上是重,你造的業重。你就想想,多難!什麼時候才能得清淨心?

  這也是古大德常常提示我們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實在講我們念是常起,不斷在起,不覺;有的時候覺什麼?覺得太遲。確實懺悔的心、感恩的心不容易生起來。感恩的心為什麼不能生起來?不知道恩,好像別人對我們好那是應該的,不知道感恩;自己做錯事情也認為是應該的,不知道懺悔。這個事情不是小事,是大事!大到什麼程度?大到我們生生世世在輪迴裡面出不去,業因就是這些。所以不想不知道,愈想愈可怕,愈想知道這個事情嚴重。然後你才能夠體會到世出世間聖人,為什麼時時刻刻在提醒,多次、再多次的提醒,那一定是非常重要的。佛對十善業的提醒,可以說說法四十九年當中從來沒中斷過,你看小乘經、大乘經,哪部經裡頭沒有?縱然沒有提到十善業,你一定會看到經上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那個善就是十善。你要懂得這個意思,那就是佛常常掛在口裡。這本薄薄的經本,你想想看它的分量跟《大藏經》是不是等量齊觀,絲毫沒有差別。

  有十善就有佛法,沒有十善就沒有佛法,那我們現在看到沒有十善,那是佛學。我們自己學佛,自己一定要知道有十善,我們在學佛,我們是真正的佛弟子;沒有十善,我們是假學佛,不是真學佛。可是今天十善為什麼不能落實?這就是佛講「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」。我也是講得很清楚,中國從唐中葉以後不用小乘,用儒道代替,這就很清楚。你就曉得十善業道前面的基礎,是《弟子規》、是《感應篇》,你能有這兩個基礎,十善很容易。我們學佛的同學,《弟子規》要不要認真學?這一千零八十個字、三百六十句要不要認真把它念熟,把它背過?打基礎。《感應篇》也只一千多字,因果報應都要背,時時刻刻要提出來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語行為有沒有違背?這叫真修行。

  然後記住十善業道裡面條目,條目等於戒條,這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。蕅益大師非常難得,蕅益大師精通戒律,所以在那個時代有人稱他為律師,他以後被後人選出來是淨土宗的祖師。如果後人沒選,他可能就變成律師。就像近代弘一大師,在近代對律學下功夫深的是弘一大師,他自己有個著作《律學三十三種》,有三十三篇文章,專門是他研究戒律的心得報告。蕅益大師把《十善業道經》做個節要,好,節要就是十條,從不殺生、不偷盜到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就是十條。每條裡面你認真去修學,有哪幾條善果;違背了,違背就是造惡,反過來就是十惡,十惡有哪些條不善的果報,這個很好、很簡單,一條一條的擺開。我們現在都把這個印在《十善業道經》的後面,因為很短,篇幅不大,那個要熟記,要記得很清楚,都要背過。你能把這些東西背熟,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那就恭喜你,你已經有聖賢的基礎,你已經有作佛菩薩的基本條件,然後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你就能成就。修淨土法門,一部《彌陀經》,一句佛號,你決定往生作佛。所以人要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不再幹傻事情了,難不難?不難。

  縱然科學家給我們講,現代最近的科學家提出警告,說地球上大災難大概是十年到三十年,就算十年,時間足夠了。我們要真幹,把這三個基礎,《彌陀經》、這句佛號學好,三年足夠了。可是關鍵是什麼?你要真能放得下才行!如果你對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都還放不下,那就難了,真正的障礙在此地。放下是不是都不要做?不是的。做是積功累德、是修福,福慧雙修是你往生的增上緣,那要怎麼樣?我在此地做事沒有一點私心,把私心放下,把自利放下,那你就是積功累德了。你要有私心,要在這個地方圖自己的利益,搞自己的名聞利養,那你就造罪業了,你是凡夫。凡聖不在形相上,不在事上,不在相上,在念頭上,一念為正法久住,為利益一切眾生,這是積功累德。而且你自己這樣做出來,你是做出個榜樣給人看,那就是度化眾生。如果你在這裡搞名聞利養,你做出這個樣子是負面的,負面什麼?負面就是破壞正法,那個罪就重!都在一念,事是一樣的。

  從前我跟李老師學教,老師常常提醒我們「改心」,他老人家講的怕我們不懂,要改心,改心就是改變心理,改變念頭,就對了;如果事都放下了,那佛教就滅掉了,誰做?沒人做了。要真正通達佛法,而且真正修學的人來做佛教的工作,這報佛恩。否則的話,你到哪裡去報恩?我們在道場來做義工是報佛恩的,是來護持正法的;如果有私心、有貪瞋痴慢,那就不是的。那在這裡護法他不是報佛恩的,不是報佛恩是幹什麼的?李老師說的話很有味道,他說那是來消遣的,他在家裡無聊到這邊來消遣。我們都想不到,李老師,因為台中蓮社,很多蓮友在裡面做義工,那不是的,那來消遣的。所以,我們是來消遣的,是來造業的,還是來護持的,還是來修行的,還是來積功累德的,都在一念之間。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清楚,不能不認真學習。下面解緣,緣是十二因緣,明天我們也要略略的說說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