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七00卷)  2007/1/2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70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華嚴三昧」偈頌第五句:

  【智慧自在不思議。】

  上一節講到這個地方。在現代的社會,由於科技、工商的發達,在教育,無論是國內國外,從幼兒園就提倡競爭。於是每個人確實是忙忙碌碌過一輩子,生活、情緒永遠都是那樣的緊張,分秒必爭。於是對待古聖先賢流傳下來的智慧的遺產,沒有時間去接觸,認為這些遺產無利可圖,所以就疏忽掉了。實在說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損失,爭一輩子都比不上祖宗遺產來的豐富。換句話說,祖宗遺產是家財萬貫,你捨棄不顧,到外面去跟人競爭。你一生能爭多少?非常有限,確實是得不償失。這個比喻容易懂。

  尤其是聖賢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是經論,經論從哪裡來的?不是他們創造的,不是他們發明的,而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這是真的財寶,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德能。聖賢對我們的教誨沒有別的,是幫助我們認識、幫助我們開發,把自性裡面的寶藏,智慧、德相開發出來而已。現在在全世界普遍的一個現象,對於這樁事情產生極大的誤會,認為這是宗教。我去年十月在巴黎,我們中國駐巴黎教科文總部的張代表,這是大師級的。他請我吃飯,問我一個問題,他說佛是宗教、道是宗教,儒算不算宗教?我告訴他,儒釋道都不是宗教。他感覺到非常驚訝,他說那是什麼?我說儒釋道都是學派,在中國稱為儒家、道家、佛家。稱宗教是近代。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,近代儒釋道這三個學派真的變質了,從學派變成宗教,我們不能說它不是宗教。但是你要知道,它的本質不是宗教,本質用現在的學術來講是哲學。

  民國初年,歐陽竟無大師講的最好,他給人介紹佛法,他說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學,而為今時所必需」,這個題目好。佛法不是宗教,佛法也不是哲學,佛法是現代整個社會所必須要學習的。所以我接觸到之後,我就用一句話來說,佛教是教育。歐陽大師雖然沒有說是教育,不是宗教、不是哲學,而為現代人所必須學習的,那是什麼?教育,佛陀的教育。所以我出家之後,曾經寫一封信給台灣的佛教會,請佛教會正名,孔子說「名不正,則言不順」。中國人一向喜歡簡單,不願意囉嗦,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就稱佛教,是教育,而不是宗教。現在大家聽到佛教都認為是宗教,所以不得不加兩個字進去。加兩個什麼字?佛「陀」教「育」,這樣大家就很清楚,是佛陀教育。我們在此地,這個小小的機構是「香港佛陀教育協會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佛陀教育。

  中國的儒是孔子的教育,道家是老莊的教育,儒家是孔孟教育,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得認識清楚。凡是聖賢的教育,它的內容是什麼?內容總而言之有五個項目,一定是包含著,不論是儒釋道,不管哪一家,只有偏重不同,五個統統具足。第一個是倫理,第二個是道德,第三個是因果,第四個是智慧,第五個是科學。聖賢教育有科學,而且科學講得很多,很高明,佛法講得很多,但是它一定放在最後,肯定是把倫理放在第一,把道德放在第二。可是它的核心,整個教學的核心是智慧。換句話說,倫理道德是達到智慧的手段,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解說是科學,用這個方法來解釋。這麼好的東西好多人不知道。

  我們在國際會議上遇到很多專家學者,認為宗教是很麻煩的事情,宗教非常偏激、非常固執,很不好交流。怎麼辦?遇到宗教最好不談,避免。這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嗎?不是!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,要有良好學習的態度,那就是什麼?你要去研究它,要去學它,它到底是什麼,搞清楚了,然後才能把問題解決。你要是不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那怎麼行?尤其這是個大問題,不是小事,是大事,怎麼可以把它放在一邊不理它?這個態度錯誤。不理它不但不能解決問題,早晚要出事,那就很麻煩。

  儒釋道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,講到中國歷史文化,決定脫不了這三家。佛,佛從哪裡來的?不談佛教,我們不要佛教,佛是什麼意思?「佛」是佛陀耶的簡稱,印度梵文稱佛陀耶,現在外國人翻成Buddha,後頭加個尾音,Buddhaya。我們中國翻成佛陀耶,但是普通一般就講個佛字,把後面尾音都省略掉,單稱一個佛字。意思是什麼?意思是智慧、是覺悟,智慧是體,覺悟是用,有體有用。沒有智慧就不覺悟,有了智慧就覺悟,覺悟就是樣樣明瞭,樣樣通達,這叫佛。佛不要了,那你就是樣樣糊塗,樣樣迷惑,佛的反面就是迷惑顛倒。你是要迷惑顛倒,還是要智慧、要通達?所以不知道。佛陀的教育是什麼?智慧的教育,覺悟的教育。

  中國古來大德為什麼不把它翻成智慧,直接用智慧教學?這是尊重不翻。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重,用原音來稱呼,不把它翻譯,這是五種不翻裡面的尊重不翻,不是不能翻。像佛教所追求的,最終極的目標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經上諸位常常念到的,這也是屬於尊重不翻,不是不能翻,而且很好翻。這句話什麼意思?無上正等正覺,真的是好翻。為了尊重它,用原音,不把它翻出來。這句就是佛教學習的終極目標,你學什麼?就學這個。這句話裡頭是三個階段,無上正等正覺,先說「正覺」,正覺是阿羅漢;「正等正覺」,等是等於佛,還不到佛,等於,正等正覺,菩薩;最高的,再加個無上,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是佛陀,最高的學位。你要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,你的名號就稱為佛陀;如果你是正等正覺,名號就是菩薩;如果只是正覺,名號叫阿羅漢。這與宗教有什麼關係?不是宗教。所以佛教裡頭沒有神。

  你們看外國人,英國的湯恩比博士大家都知道這個人,在世界上學術界名氣很大。他曾經說過多次,佛教是無神論,佛教裡頭沒有神。佛是老師,你看我們現在習慣上稱的,大家都知道,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本師是什麼意思?根本的老師,就是最早的老師。我們稱佛稱老師,我們自稱為弟子,弟子是學生,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什麼關係?師生關係。我們跟菩薩是什麼關係?同學關係,菩薩是佛的學生,是早期的學生,是我們的學長,大學長,阿羅漢是小學長,同學的關係。這裡頭沒有神,沒有主宰。連這些普通的常識現在都沒有人知道,所以佛教淪為宗教,非常可惜。我們在學佛之初,就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,所以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智慧。我們學他,在經典裡面學什麼東西?學倫理、學道德、學因果、學智慧、學科學,我們學這個。總得搞清楚,你才到智慧自在。

  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誰是佛?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釋迦牟尼是佛,這個佛諸位要記住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一切眾生統統都是。我們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?智慧沒有了,一天到晚起煩惱,佛講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你現在的毛病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,把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障礙住,不能夠現前,不能起作用,毛病出在這裡。怎麼辦?眾生迷得太久,迷得太深,所以佛用許多的方法幫助我們開悟,幫助我們回頭,開八萬四千法門,開無量法門。但是要知道,無量法門、八萬四千法門不是叫你一個人學的,各種不同的根性,你只要選擇一個法門就成功了。一證一切證,一通就一切都通,只取一門就行了。但是這一門要正,可不能邪。佛講的東西就好像一個圓球,圓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能達到圓心,那個圓心就好比是無上正等正覺。那要怎麼樣?一定是在平面垂直,決定是個直角,你才能通到圓心,如果偏一點你就達不到圓心。所以這三個學程都用一個「正」,你看正覺、正等正覺、無上正等正覺,可不能邪,邪就不是智慧,邪就是煩惱。

  佛在經上講得多,經就是他老人家的教科書,教學資料。他並沒有寫,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寫過書,沒有著作,一篇文章也沒有。這些經典著作都是後人記載的,佛當年在世什麼也沒有。孔子教學也沒有,都是口授。表演,自己身體力行,做出榜樣給學生看,學生有疑惑提出來,解答。圓滿的智慧,顯示出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究竟圓滿的智慧。他老人家告訴我們,人人都有,只是每個人的業障習氣不一樣。業障習氣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你只要能把這個東西放下。我們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我們的知見就不正,思想就不正,見解就不正,言行就不正,都走偏了、走邪了。所以佛說,真的能夠把執著放下,你就正了,你的思想、言行都正,稱為正覺。正覺六道輪迴就沒有了,要知道,六道輪迴是執著變現出來的,只要把執著放下,六道就沒有了。所以古人比喻六道是個夢境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正覺。正覺現前就好像你睡覺醒過來,夢沒有了,醒過來了,這是正覺,用這個來做比喻。

  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向上提升。所以佛說,佛跟眾生就是一念之差,佛菩薩是一念覺,凡夫是一念迷。一念覺,智慧圓明,圓滿光明;一念迷,無量無邊的煩惱迷惑。這一念迷把智慧扭曲了,智慧扭曲就是煩惱,所以煩惱跟智慧是一個體,兩種不同的作用。古大德用黃金來做比喻,黃金是體,覺的用就好比黃金做出非常美的藝術品,你看到生歡喜;迷了的時候,把這個藝術品砸爛,你就感到很可惜。其實藝術品的成品也好,砸得稀爛也好,黃金沒有變,還是那麼多,稱稱分量一樣的,一樣重,但是形式不一樣了。諸位從這個地方去想,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,煩惱沒有了,菩提也就沒有了,智慧就沒有了。所以智慧跟煩惱是一個體,就是覺迷轉的相不一樣。覺,它就非常之美,我們講真善美慧,迷的時候就是三途六道,覺的時候就是極樂世界、就是華藏,華藏、極樂世界是一真。

  你明白這個道理,然後你一定會想到,如果我們世間人都覺悟,我們這個世界就非常美好。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,人與人之間沒有仇恨,人與人之間沒有誤會,人與人之間沒有對立,只有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,你說這個世界多美好!那就是一念覺迷。今天世界上有覺、有迷,覺悟的人對迷惑的人尊重,迷惑的人對覺悟的人不尊重。雖然不尊重,覺悟的人對迷惑的人還是尊重,不能說他不尊重我,我也不尊重他;換句話說,他迷惑,我也跟他迷惑,沒這個道理。所以,我們不尊重佛菩薩,佛菩薩對我們很尊重,我們不關懷佛菩薩,佛菩薩關懷我們,我們不照顧佛菩薩,佛菩薩念念照顧我們,不一樣!

  佛菩薩照顧我們、幫助我們,我們還不領情,甚至於還罵他、還咒他,太過分了。但是他怪不怪?他不怪,他看到笑笑,很正常。為什麼正常?那是迷惑顛倒的樣子,他就是那個樣子,他要懂得尊重、他要懂得敬愛,他就恢復正常了,他就不迷。所以迷的時候造惡、受報,佛菩薩看了都點頭、微笑,正常的,不會責怪你,一念不覺!一念覺的人,心地清淨平等,迷的人就分別執著。分別就不清淨,染著就不平等。不清淨的人就有高下,高下是什麼?今天講的傲慢,貢高傲慢,自以為是,輕視別人。要知道,這些菩薩都沒有,決定沒有。裡面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,染污,這屬於執著,你的心不清淨。心不清淨,我們常講很容易感染疾病,那個不清淨叫三毒,貪瞋痴慢是三毒,感染外面的病菌。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你果然有堅定的信心,縱然我們感染,生病了,需不需要治?不需要。這個話在外頭不能說,為什麼?一般人沒有這個功夫,沒有這個功夫你一定要去治病。

  你真正有這個信心,真正有這個意念,你可以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,把你裡面的三毒消掉,然後感染的病毒都能化解。諸位看過「山西小院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為什麼那麼嚴重的病,醫院放棄治療,他們回家去念佛念三個月,病就念好了?奇蹟!一點都不奇怪,有道理在,每個人都做得到,這就是大乘教裡佛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世出世間一切法什麼成就的?信心成就的。《華嚴經》上講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這句話的意思很深。雖然很深,但是可以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問題就是你有沒有清淨的信心,有沒有堅定的信心,關鍵在這個地方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實相是真實智慧,就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,到信心極清淨的時候就生起來了。這個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,得最嚴重的癌症都能治好,信心清淨能治好。我們親眼看到的,也得了重病的人,他來問我,我就勸他到長春百國興隆寺去打十個佛七。十個佛七打下來之後,再去檢查,病好了。有好幾個是這個例子。什麼原因?在那邊修清淨心,清淨心幫助你帶著病的細胞、器官恢復正常,用清淨恢復正常,用慈悲恢復正常。這個祕訣連外國人都知道了。

  我在不久之前看到美國魏斯醫生,精神科的醫生,他出了四本書,這四本書我都看過。而且我把它節錄,好的地方節錄下來印成一個小冊子,提供給同學們做參考。他這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,「愛是終極的治療」,就是無論什麼樣嚴重的病,最後的治療是愛心。你真正能把愛心發起來,你的病就沒有了,跟佛法裡面講的清淨、平等心、慈悲心是一個意思。清淨平等的慈悲,你的健康就恢復了,什麼毛病都沒有了。魏斯是怎麼發現的?他給人用催眠,也都是些疑難雜症,醫院裡一般醫生放棄了,不能治了,去找他。他用催眠讓他回到過去世,到前生再前生,一生一世的去檢查,看看那個病根、病源是什麼,從哪裡發生的,能找到。找到之後,把事情告訴他,那是你過去生中多少世的,你可以放下了,現在不要去理會,他的病就好了,因為心理上疑惑的根斷掉了。老是懷疑有病,從心想生,心裡常常想著病,沒病也想出病來。他常常懷疑他有病,醫生告訴他,這是你前世什麼原因,已經過去了,現在不要再想,就不想了。不想,過一段時期自然就好了。所以他說愛是終極的治療,什麼樣的醫藥方法都沒有辦法對治的,最後他能生起真正的愛心。有道理!

  覺悟就是大般涅槃,不覺悟就是生死輪迴,要知道生死輪迴是剎那剎那,這個事情很少人會覺悟。你看前一念滅了就是死,後一念接上來就是生,這就叫生死輪迴。不是說過幾十年這個身體有生有滅,那是大的階段,你看到了。好像一年,十二月三十是除夕,一年過去了,這一年死了,明年初一,二00七年生了,二00六年死了。實際上生死是天天都在生滅,不但天天,每個小時都生滅,不但每個小時,每一分都在生滅,每一秒都在生滅。所以迷就有這個現象,就有剎那生滅的現象,這就是生死輪迴的相。如果真正覺了就沒有了。奇怪,怎麼覺就沒有了?覺了,時間沒有了,覺的人空間沒有了。所以空間跟時間都是妄想分別裡面的東西,有時間的現象、有空間的現象;真正覺悟了,心地到清淨平等,這個現象沒有了。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,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,這叫大涅槃的境界,人人都有。就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害死人!搞得你生生世世不如意。

  這些不同的業因,我們要記住,覺悟的人果報自在隨緣,真快樂;迷惑顛倒的果報,說實在的話是冤冤相報。你看世尊跟我們講,在這個世間,人跟人的關係是什麼?佛跟我們講四種緣,從你家裡面一家人到整個社會,跟社會一切人相處,甚至於再擴大,擴大到跟一切自然界相處,都離不開這四種關係。第一個是報恩。如果是報恩的,那個關係我們講孝子賢孫。他投胎到你家來是來報恩的,不要教他,從小就孝順,孝子賢孫。如果是植物,你家裡面養的花草樹木,它是報恩來的,你不用特別去照顧它,自然非常茂盛。天天供養你,讓你看得很開心,花草樹木報恩來的,你對它好,它來報恩。你要細心觀察才能看得到,你才能覺悟,了解事實真相。如果是報怨來的,怎麼看都不舒服,怎麼看都討厭,現在所謂講磁場,磁場不好,人跟人不好相處,報怨。

  第三種是討債。討債大概一般關係都還不錯,討完就走了。如果欠得少,小孩很活潑、很可愛,大概五六歲、七八歲死了,討債鬼。你看這麼多年來你細心照顧他,多少的付出,還給他了。欠的不多,還完了,走了。如果欠得多,可能培養他到大學畢業,博士學位拿到了,正是可以到社會工作,他走了,這是欠得多的。你要付出二十多年的時間、精神、財力去照顧他,走了,討債的。還債的,是他欠你的,你養了這個兒子,長大了不孝順,沒有孝順心、沒有恭敬心,但是對你的生活會照顧。如果他欠得多,對你生活照顧得很厚,供養很豐厚;如果欠得少,照顧很微薄,看你夠吃就行了,不用多給你。四種。關係最密切的變成一家人,疏遠的是親戚朋友,同學、同僚、同事,都是這四種關係。所以我講這是冤冤相報,你不能不知道。

  真正了解這些事實真相,我們對人就要厚道,要布施恩德。別人對我報怨,我對人布施恩德,我不再幹傻事,這叫覺悟。對人要厚道。最重要的是不妄語。十善業道從哪裡修起?古大德常常說,從不妄語開始,不妄語是我不欺騙自己、我不欺騙別人。我做對,就是對了,我做錯,就是錯了,決定不隱瞞,表裡一如,你的心情快樂。如果有事情還瞞著人,不願意告訴人,你的精神壓力很重,為什麼?總是有愧疚,我有事情不敢告訴人,造成你內心的壓力,你的情緒怎麼能夠舒暢?表裡一如,這是最痛快的事情。

  人不怕做錯事,古人講得好,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講到沒有過失,連堯舜禹湯都做不到。所以祖師大德常講,如果是講沒有過失的,只有一個人,佛陀,菩薩都不行,菩薩都還有過失。為什麼?無明沒有斷盡,那就是他的過。所以不能怕,有過要勇於改過,那就是聖賢。知道自己過失而不能改,那是最大的過失。所以人不怕有過失,過而能改,聖賢人都讚歎你,在佛門裡講,天龍八部鬼神都尊敬你,你能改過。古人說的這句話有道理。

  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淨業三福,你看《無量壽經》排列的次序跟其他經不一樣,它把善護口業放在第一。先後次序這種擺法就是告訴我們,這個經著重在行門,真幹!其他的經,身口意三業,先是身三業,後是口四業,最後是意三業,那是給你說明。但是《無量壽經》首先是口業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第二句「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」,第三句「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這個擺法是著重在實行。所以這個順序我們要曉得它的用意,為什麼它不是照平常那種擺法。

  冤冤相報,他跟煩惱相應,魔王外道加持他。魔王外道是什麼?貪瞋痴慢,他會增長貪瞋痴慢,魔外加持。如果是覺悟的人,自在隨緣,沒有一樣不快樂。在天堂,隨順天堂眾生,在地獄,隨順地獄眾生,心地清淨,痕跡都不染,他跟性德相應,三寶加持。三寶是什麼?覺正淨,他念念增長覺正淨,迷的人念念增長貪瞋痴。魔加持,佛加持,這個要知道。魔是什麼?魔是貪瞋痴慢。你看《八大人覺經》上講的煩惱魔,什麼是魔?貪瞋痴慢是魔。我們在平常當中起了一念貪心,著魔了,起了一念瞋恚心,著魔了。佛法裡面講魔是講這個。你覺悟行善,三寶加持,三寶就是覺正淨。念念、行行覺正淨增長,與覺相應、與正相應,正知正見相應,與清淨心相應,這三寶加持。

  現在這個世間,尤其是道場,道場護持的人很多,但是你要知道,想破壞的人更多。為什麼想破壞?因為跟一念不覺的人似乎是有利害衝突,其實沒有,而是那些迷的人以為破壞了他的利益。他的利益是什麼?名利,破壞了他的利益,所以他要想方設法來破壞。這也就是諺語所說的好事多磨,一定要知道。但是覺,魔就一點辦法都沒有,你要是一念覺,魔連邊都沾不上。怕的是一念迷,一念迷魔就上身了。一念迷是什麼?貪瞋痴慢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,這是迷。一念迷,這個統統起來,就把道障礙住,就把你的正法破壞掉。這些道理不能不懂。明白這些,你智慧才自在,否則的話哪來的智慧自在!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華嚴三昧」第六句:

  【說法言辭無有礙。】

  前面一句講「智慧自在不思議」,因為有智慧自在,所以說法就無礙,如果沒有智慧,說法就會有障礙。智慧是從自性當中求的,不是從外面得來的,外面求來的是常識,佛法叫它世智辯聰。古今中外聖賢的教誨,無非是啟發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所以跟我們世間一般教學不一樣。在中國自古以來,我們很明顯能夠體會到,教學的老師對學生最重視的是悟性。老師對學生的觀察,這個學生有沒有悟性?如果有悟性,教學的方法就不一樣,如何啟發他的悟性。如果悟性差,就教他記,著重在記憶。記憶也是個好辦法,是幫助他慢慢的把悟性開發出來。因為記憶的時候你要專心,你不專心就記不住,專心接近於定,定接近於慧。它都有道理在,而且道理很深,一般人多分都疏忽了。

  最重要的,如果這個學生有悟性,對於記憶就不重視,這就是隨機施教。根性不相同,你教學的方法不能一樣,一樣那真是誤人子弟。凡是悟性高的,你要用啟發式;悟性差的人,一定要著重在背誦這些東西,讓他精神意志集中。這都是講總的原理原則。啟發裡面最重要的,像宗門裡面講的提示、啟示。啟示的方法非常之多,有形像的、有音聲的,有言語的、有沒有言語的,時時刻刻去逗他、去提示他,幫助他生起疑情,宗門所謂「小疑則小悟,大疑則大悟,不疑則不悟」。疑情是一個問題,但是這個問題不能給他答案,他也不需要去研究解答,總有這麼個問題在就好,常常有這麼個問題。不定在什麼時候什麼機緣之下,他豁然大悟,這一悟就一切悟。這個方法是對於悟性高的人用的,對中下根性人不適用。

  對中下根性的人,這是絕大多數的,還是要用讀誦,要用這個方法。但是讀誦有個大原則,一門深入。可不能讀得太多、學得太多,科目太多就雜了,亂了,一門深入。古時候,特別是在教下,進入佛門之後,老師給他一部經叫他天天念。給你一部《法華經》,分量可不少,叫你每天從頭到尾念一遍,《法華經》念一遍大概要七、八個小時。每天去念,老師也不講,這是最好的教學方法,為什麼?這樣子念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你看你每天修戒定慧修八個小時,修個幾年它管用。

  規規矩矩的去念經,這就叫持戒,戒就是叫你守規矩。對經典要恭敬,讀誦的時候要用真誠心,要一心專注,不能一面讀經一面胡思亂想,那你全破壞了。一面讀經一面想經裡頭什麼意思,不可以,也破壞了。什麼都不想,就是念,一個字都沒有念錯,一句都沒有念錯,這部經念完之後念多少個小時,你看你規矩統統都受了,你的心是定的、是清淨的。心清淨、心專注就是修定,用讀經的方法修定。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念錯,沒有念顛倒,這是慧,這個慧叫根本智。根本智在般若裡面所說的,般若無知,無知之知是根本智,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。所以你先要有根本智,然後才有後得智,才有『說法言辭無有礙』,那是後得智。沒有根本智,哪來的後得智?好像樹一樣,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?後得智是枝葉花果,你先有根本,根本是無知。

  所以要曉得,古時候不但是佛家,道家、儒家都用這個方法讓學生從小就修根本智。學生大概六、七歲上學,老師叫他天天讀誦,高聲朗誦。初學,課文不長,大概總是一、二百個字,但是要叫你念一百遍、念二百遍,念熟。像在佛門裡面則是給你一部經,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,多半分量都很大。《法華經》念的人很多,因為它長,一天有七、八個小時,七、八個小時你心定在那個地方,所以戒定慧一次完成。你們在《六祖壇經》上看到法達禪師,他在見六祖之前就是念《法華經》的。他念了三千多部,一天念一部,就是念一遍,三千多遍估計要十年。十年這麼長的時間,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所以他見六祖,六祖給他一開示,他就豁然大悟。他要沒有十年這種功夫,六祖給他講十年,他也不會開悟。

  他不是上上根人,他跟我們一樣,中下根人,為什麼在六祖會下,一聽六祖開示就明心見性,什麼道理?他已經訓練了十年。就差那一點功夫,到開悟的邊緣,開不了,六祖幾句話把他打通。諸位明不明瞭六祖打通的是什麼?我們在《華嚴》學了這麼久,我說這個話你們應該知道,放下分別執著,就差這麼一點。他是不是沒放下?是沒放下,見六祖的時候,他給六祖頂禮,頭不著地。他起來之後六祖問他,我看你在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,你一定有值得驕傲的地方。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不就沒有放下嗎?再問他,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他讀過三千多部《法華經》,覺得別人沒有我這個功夫,比我差遠了,這一點。六祖開示主要也是針對這點,這一放下就大徹大悟。我們看經教要看出這裡頭的門道,你才會有受用,門道看不出來,看熱鬧,那就不行,你什麼都得不到。所以你要能懂得竅門,你要能看出門道。諺語所謂,過去聽戲,會聽的聽門道,不會的看熱鬧,怎麼會一樣?所以一定智慧開了,不但智慧開了,智慧自在。自在就是智慧在日常生活當中,活活潑潑的全用上,全都享受到了,這是智慧。表現在哪裡?最明顯的表現是表現在言辭,無礙。

  現在的社會跟從前社會不一樣,一個世紀之前,就是一百年之前的社會,還是封建保守。這一百年當中起了極大的變化,一百八十度的變化。專制的體制結束,轉變為民主的體制,封建保守的思想變成今天民主開放的思想,麻煩很大!以前沒有資訊,交通不發達,人生長在一個地方,很多所謂老死不相往來。住在鄉下,有住鄉下一輩子沒有進過城的,真有,不是假的,有一輩子沒有到過別人村莊的。進過城那是開過世面的,哪裡有什麼出國,沒聽說出國的。今天資訊發達,全世界任何地方出了點小事情,馬上就報導出來。交通便捷,度假到外國,甚至於環球旅行,非常普遍。這一來人跟人往來密切了,人跟人往來密切麻煩事情可多了。

  從前不相往來沒事,現在一往來,文化不同,歷史淵源不同,生活習慣不同,居住的環境不同,有的住在寒帶,有的住在熱帶。像住在新加坡,一年只有一季,夏季,它沒有春秋冬;住在西伯利亞北面的,寒帶,它一年也只有一季,冬季,也沒有春夏秋。生活習慣不相同,宗教信仰不相同,現在大家湊在一起,怎麼相處?這個問題麻煩了。如果不能和睦相處,衝突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,現在世界就面臨這個嚴重的問題。中國胡主席最近提出「和諧世界」,和諧世界就是中國自古以來所講的大同世界。要怎樣落實?要開智慧,沒有智慧不行,而且智慧還要自在,沒有自在的智慧是做不到的。有了自在智慧,還要了解每個族群、每個地域他們的歷史、地理、人文、文化,方方面面你都要有了解,然後才知道怎樣調和。這要是沒有真實智慧,你縱然接觸,你也不能了解。

  前年印尼回教大學送我一個博士學位。那天贈送儀式上是非常殊勝,正好碰到學校舉行畢業典禮。而且是博士班、碩士班、學士班的,學生四百多人,教授有五、六十個,在這個大會當中。我在大會裡面做了一個小時的講演。因為那是回教國家,回教大學,這個學位送給我,是回教大學頭一次,以前這個學位沒有送給不同宗教的人,送給佛教的沒有過。我講完話之後,有個學生舉手發問,實際上在場有好幾個學生發問,其中有一個學生問我,他說我們不同的宗教,怎麼能夠和睦相處而不會發生衝突?印尼國家承認五個宗教,伊斯蘭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、印度教、佛教。印尼全國人口有二億三千萬,信仰伊斯蘭教的有二億,回教國家。天主教跟基督教加起來是一千三百萬,信仰佛教的大概只有七、八百萬,信仰印度教的更少一點,是這樣一個國家。所以他提出問題,我們不同宗教如何能夠和睦相處,不發生衝突?

  我就告訴他,要學,要認真的學。怎麼學?學你自己的宗教,別人的宗教暫時放在一邊,學自己的。我說五個宗教像五個手指,你看,在這裡不同,你就學,學到這個地方,還是不同,可是再深入,學到這個地方就同了,五個不都同了嗎?到這個程度之後,達到這個地方,你再看不同宗教的經典,一看就明瞭,不費一點力氣,就貫通了。所以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深入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通了。你還沒有到這個程度,在這個程度你就要互相去研究,那爭論太多,矛盾太多了。一定要到這裡,到這裡是什麼?到這裡開悟了,悟了就通了,智慧就現前。還是佛教給我們的方法,一門深入,深入到一定的程度,心清淨了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般若智慧開了。其他各個地方的經典你要不要完全看?不需要。就正如法達見六祖大師一樣,他學《法華經》,念了三千多部,六祖說我不認識字,我也沒聽過人念《法華經》,你念給我聽聽。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念到第二品,六祖就說行了,不要念了,我都明白了。你看,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,全通了,給他一解釋他就徹悟,真的明心見性,就這個道理。你自己沒有這個功力不行。

  這個道理可以貫穿一切法。你就學《古蘭經》,《古蘭經》一門深入,深入到這裡可以明心見性,然後什麼宗教經典自然通了。我教他這個道理。現在我這五個手指的比喻,聯合國都採用了。宗教可不可以團結?可以,到這裡就團結了;在這個地方不能團結,到這兒就團結。所以我講過《古蘭經》,他們很讚歎,不輸給阿訇。我講過《玫瑰經》,我《玫瑰經》的光碟在天主教流通,不亞於神父。所以真的是貫通,這就是說法言辭無障礙。六祖的本事是什麼?六祖的本事就是貫通了,他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。所以,他跟釋迦牟尼佛兩個人的示現是非常有味道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示現,他是求學十二年,然後怎麼通的?放下,菩提樹下一切放下,大徹大悟。放下什麼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就通了。六祖給我們示現的是沒有學,不要學,放下也通了。學了十二年後放下,跟沒有學的人放下,通了之後境界是一個,不是兩個。

  從這裡給我們做了一個證明,三轉法輪作證轉。證明什麼?證明佛在經上講的這句話是正確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本來是佛。「出現品」裡面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現在就告訴你,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是佛,你就是智慧自在不思議,你就是說法言辭無有礙。你今天智慧沒有了,就是煩惱,無礙的辯才沒有了,你說話就處處都有障礙,道理就在此地。什麼疑難雜症對自己都是個考驗,不怕人問,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,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解答。解答之後,看聽的人他歡不歡喜。如果答不出來,我們自己還有障礙,還沒有真正圓融貫通,真正圓融貫通就無有障礙了。

  要想自己成就智慧,佛法終極的目標就是智慧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佛法裡頭不求名聞利養、不求財富,世間一切法統統都不求,只求智慧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方東美先生他看佛經是哲學,哲學家所求的是智慧。智慧從哪裡求?智慧從清淨心裡面求,這是真智慧。不是說書念得很多,書念得很多沒有用,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,這古人早就說過了。你智慧沒開,你記得很多,常識很豐富,遇到困難問題依舊束手無策,不能解決。我們現在看到世界上多少專家學者,現在世界這麼混亂,他們天天在開會,解決不了,什麼原因?記問之學。不能說他讀書不多,不能說他學識不豐富,我們跟他比,絕對比不上。他讀得比我多,他的見識比我廣,可是疑難雜症臨到我面前我確實有方法解決,他不能解決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這些學校才把我找去,參與他們的工作,這個工作就是擺在面前的化解衝突,促進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就搞這個。

  所以千經萬論,講到最後終結的就是章嘉大師傳給我的看破、放下,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禪定。那時候我初學,如果他用佛學的術語來教我,我不會懂。佛學要用什麼?定慧,或者是止觀,「止觀雙運,定慧等學」,這個話我不懂。他要給我解釋,解釋半天我還是未必能懂,所以他說得那麼通俗,看破、放下。看破是觀,放下是止,看破是慧,放下是定,你看定慧等學,止觀雙運。這就是什麼?這就是章嘉大師的智慧,智慧自在。對我初學的人,剛剛入佛門,是一竅不通。他用這個變一變,還是真的原理原則,但是不用這個術語,我就聽懂了。這就叫什麼?就叫做說法言辭無有礙,我能聽得懂。你要對我初學的人來說我聽不懂的事,你就白講了,收不到效果。

  現在我們面對著許多對佛法誤會的人,尤其是宗教界裡面的人士,我們遇到太多了。這些問題怎麼解決?這些問題一定要讀書,一定所謂是博學多聞,知己知彼,兵法上講的,百戰百勝。如果不知彼不知己,那你全盤失敗。知己,以宗教來說,現在都講宗教,我自己這個教,我學的教,我要了解得很透徹。佛教,什麼是佛教?最平常三個問題,什麼是佛?什麼是教?什麼是佛教?這三個問題,你能不能解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破除別人的疑惑?人家問,你要能答得上來。現在有這個問題的人太多了。

  老師教學真有善巧方便,當年章嘉大師教我,第一本教我看的書是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誌》。這兩種市面上都找不到,只有到善導寺藏經樓裡面去借,《大藏經》裡頭有,抄。好在古人的書分量都不太多,《釋迦譜》十卷,每卷都不太多,《釋迦方誌》更少,只有四卷。這是唐朝人的著作,釋迦牟尼佛的傳記。我們讀了之後,對釋迦佛有個認識,知道這麼一個人。這個人從生到死,一生幹些什麼,我們清楚了。用現在的話說,釋迦牟尼是什麼身分?職業老師,職業的教師,一生教學。我們現在講辦班教學,我們現在在廬江就是搞辦班教學。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,就是一生辦過三百多次的班,大型、小型的,說法四十九年,說法就是教學。所以我們現在對外面人講,釋迦牟尼佛辦班教學四十九年,職業老師。

  教學的內容,我們用現在話說,它的內容是倫理、是道德、是因果、智慧、科學,這是大乘經。你看《華嚴經》上這五種全有,這是他教學的內容,講得很清楚。你自己對自己總要了解、總要明白,然後你才了解別人。自己真的深入透了之後,你看其他宗教經典,不必看完全,就像六祖聽《法華經》一樣,聽到第二品,全都明白了。所以看其他的經典,略略的翻幾篇也全都明白了,我們跟他交談就談得頭頭是道,我們可以解答他的問題。

  我過去在日本遇到一個基督教的朋友,他提出一個問題問我,他很坦白,很難得。他說我們基督教徒心量都比較小,排斥別人,不能包容,他問我,有什麼辦法能把這個毛病化開?我是毫不猶豫,我說有,就在《聖經》裡頭。他說哪一段?我說《聖經》裡面有沒有講到「神愛世人」?有,講了很多。「上帝愛世人」?有。我說那就行了,這兩句就解開了。我說上帝愛世人,佛教徒是不是世人?印度教徒是不是世人?錫克教徒是不是世人?他是世人。那上帝愛他們,你怎麼不愛?你怎麼還排斥?這是你經上講的,上帝愛世人。我就告訴他,我說上帝愛我,最後我就挖苦他,上帝不愛你。他就很驚訝,怎麼上帝愛你不愛我?我說上帝愛世人,我是世人,而且我又愛上帝又愛世人;你只愛上帝,不愛世人,所以上帝不愛你。他聽這個他也笑起來了。

  最後我就告訴他,上帝怎麼愛世人?上帝在哪裡?用什麼來表達他的愛?太抽象了。我說上帝愛世人就是要你們這些神職人員、你們信仰上帝的信徒,把上帝的愛從你們的身上發揚光大去愛世人,這就對了,你的心量就打開,問題不就解決了嗎?佛教慈悲亦復如是,釋迦牟尼佛已經不在世了,泥塑木雕的佛像不能發揮慈悲。要佛教徒、信仰佛教的人,佛的弟子要把佛的大慈大悲在佛弟子的身上發揚光大,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,同樣一個道理。然後你細細再觀察所有宗教,相同的,你要是把所有宗教典籍去看一遍,相同的部分大概十之七八。你看那個分量太大了。不相同地方十之一二,不相同是什麼?是每個地區生活習慣不一樣,適合他們的生活習慣。這些我們能夠理解,過去封閉的社會,大家不相往來,每個族群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習慣,有他們自己歷史的傳統。

  所以我再總結,跟這些宗教的傳教師、宗教的領導人我們常常有機會碰頭,我就告訴他宗教是一家。為什麼是一家?我說你們相不相信宇宙之間有個真神,造物主?這大家相信,都認為這個真神是我們宗教的真神,你們宗教的是邪神,不是真神。然後我就說,這個宇宙到底是一個真神造的,還是許多神大家開會共同造的?你們就想這個問題。如果是一個真神造的,所有宗教創始人都是這一個真神的化身。你們相不相信真神有智慧?相信。相信真神有神通?相信。相信真神會變化?相信。我說那不就得了,我說真神在佛教就是釋迦牟尼佛,在基督教就是耶穌,在伊斯蘭教就是穆罕默德,這就是真神的化身。所以以後不能再毀謗,再毀謗是毀謗我們自己的真神。我們自己的真神在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地區,他現不一樣的身。你去看看,他教學的目標、方向決定是相同的,那就是什麼?那是愛,決定是相同的,其餘生活細節有不同,那要適應當地。

  我以為我這個說法在國際上會遇到很多辯論,沒想到這麼多年來,接觸許多宗教領導人,居然都能同意,都肯定,沒有發生過辯論,這是我意想不到的。所以,宗教真的是一家人。到最後我說,我們佛教不同的宗派是親兄弟,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,不可以有門戶之見,是親兄弟。親兄弟不和,你說父母多難過?你是大不孝。所以不管是禪宗、淨土宗、華嚴、法華,都是親兄弟,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嫡傳,怎麼可以有門戶之見?怎麼可以自讚毀他?那是大不孝、大不敬,你學得再好,你不會成就。講不會成就是真的,你心不清淨,你心不平等,你心裡頭沒有慈悲,你怎麼會有成就?一切恭敬,一切恭敬就跟神愛世人是一個意思,沒有分別。世間其他的宗教,其他宗教我們曉得是一個真神的化身,那是什麼?堂兄弟、表兄弟。所以我提出全世界宗教徒是一家人,這個也被接受了。

  在佛法裡面講到究竟處,整個宇宙情與無情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這是佛法講的。不但包括一切人是一家人,包括所有的動物,乃至於植物、礦物,現在講生物、無生物,《華嚴》上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為什麼?一個法性。在有情眾生稱為佛性,在無情眾生稱為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。這裡頭有一點點差別,單單講佛性,就是法性裡面的一分,智慧。佛講法性講了三個大類,智慧、法身、解脫,講了三個,般若、法身、解脫,般若是智慧。單單講智慧,就可以稱它為佛性。法性三個都包括,講佛性只是法性裡面的一分,智慧,特別強調這個。所以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

  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這我們前面讀過的,就在這一品。這是講到究竟圓滿,你證得究竟圓滿就是智慧自在,說法哪裡會有障礙?到這個境界,你才能解決問題,世出世間什麼疑難雜症你都能解決。你為什麼不能證得?就是你不肯放下。我告訴同學們從哪裡放起?從最初十六個字放起,自私自利要放下,名聞利養要放下,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,貪瞋痴慢要放下。這十六個字放下,你的障礙就沒有了,你就能夠證得,證得什麼?證得少分,就是你有資格入門。這十六個字不放下,沒有資格入門。

  講到五欲六塵,這是我們日常生活,穿衣吃飯要簡單,衣保暖就夠了,飯吃飽就行了。你想想看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吃飯到外面托缽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決定沒有挑剔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破分別執著。在中國自古寺院叢林,吃飯只一個菜,湯跟菜煮在一起,叫大鍋菜,現在一般人講羅漢齋,統統煮在一起。羅漢齋是什麼?羅漢齋叫袈裟。我們現在穿的這個衣叫袈裟。袈裟的意思是什麼?袈裟是梵語,意思就是雜色,不是純色。正色是紅、黃、藍、白、黑,正色,這叫五色,五種顏色混合在一起叫袈裟。所以袈裟就是染色衣,五種顏色染成這一種。你要懂得袈裟的意思,袈裟就是雜染。吃飯也叫袈裟,袈裟味。你看托缽,每個人家吃的味道不一樣,統統混合在一起,一缽,袈裟味。在中國雖然不出去托缽了,中國寺院叢林吃大鍋菜,大鍋菜叫袈裟味。只有一個菜,沒有第二個菜。有些小菜,有人喜歡吃辣的、吃酸的,有一點調味的東西,你要他會給你,你不要就算了。就是一個菜。

  而且寺院的大鍋菜是真好吃,吃不厭的。現在我不知道了,往年香港湛山寺,我到香港來一定到湛山寺,去吃它的大鍋菜,吃不厭。我到湛山寺,它碗不大,大概我都要吃三碗,我不吃飯,我就吃大鍋菜。他們也很歡迎我,知道我很喜歡吃。大鍋菜,煮得非常之好。大鍋菜裡面最主要的是三樣東西,這是決定有的,其他的,喜歡吃什麼配什麼,所以天天不同。這三樣東西,第一個就是黃豆芽,黃豆芽的湯鮮,這高湯,榨菜,四川榨菜,豆腐,這三樣東西是基本的東西,一定有。其他的菜,什麼時候的季節菜統統可以進去。煮的時間長,燒開之後小火,大概總要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,豆腐都煮成蜂窩,味道都在裡面。所以哪裡要那麼多?又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,一個菜。

  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一生,他老人家不但是一個菜,他連飯跟菜煮在一起。一個人,他用個小鍋,碗也是那個,鍋碗就是一個,帶把的,好拿。而且煮一餐飯,他告訴我,煮一餐飯到吃完統統洗乾淨,十五分鐘。我在台中把這個本事學到。我在台中住的時候,我過這個日子過了五年,日中一食,一天就是中午一餐,十五分鐘。多簡單,多快樂!這種飲食是最健康、最營養的,人不會生病。所以李老師我們非常敬佩他,他不要人伺候,連洗衣服統統自己來。到九十五歲還是自己幹,九十五歲以後才接受兩個同學照顧他。

  他九十七歲走的,怎麼走的?食物中毒。他老人家太慈悲,不應該的。他的信徒也很多,做了麵食,那個麵時間太久了,外面買的,防腐劑很重,所以那個麵不好。他很慈悲,人家做他就吃,當人的面吃,讓人家開心,「我煮的,老師吃完了」。吃了之後回去用解藥,他是醫生。頭一次化解掉了,可是過了幾個月之後,第二次又碰到,來不及了。要不然我們估計他至少可以活一百二、三十歲,提前走了。所以這是真正講究衛生,飲食起居非常簡單,健康、長壽。現在時間到了,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