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三七卷)  2004/3/27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237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第四大段光照千界,我們將經文念一段:

  【爾時光明過百世界。遍照東方千世界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。亦復如是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。這一小段為我們說明光照法界,你看從一個世界到十個世界,到百個世界,到千世界,最後說到無量無邊的世界,這是自性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諸佛如來如是,菩薩亦如是,我們每個眾生亦復如是。正是「出現品」裡面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光表智慧,有沒有光?有。現在科學家講,光是波動的現象,這裡面有光有音,不但有光有音,還有香、還有味,樣樣都是遍法界虛空界,這是自己。香光所及之處就是自己的法身。

  所以大乘教裡面佛常說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這句話我們自己要懂得直下承當,為什麼?有自己在裡頭。怎麼說有自己在裡面?你看他講十方三世佛,三世是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眾生是未來佛,那我們是一切眾生的一份子,我們是未來佛,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當中,一個都不漏。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你看看這個關係多親切!我們常講一家人,一家人夠親切,但是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家庭不和,我們感到很遺憾。佛給我們說這不是一家人,這就是自己。自己跟自己,那總是非常親切,總是沒有分別,左手跟右手還能有分別嗎?還要對立、還要有矛盾嗎?不可能!眼睛跟耳朵不會對立,耳朵跟鼻子不會對立。一法身!

  今天我們要講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,古聖先賢教給我們,到什麼時候這個安定和平才真正落實,一切衝突都煙消雲散。如何才能達到?只有明心見性。你要說為什麼?見性才見到法身。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才真正知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。我們現在是聽佛菩薩這麼說,沒有親證,破一品無明的人,他是親證,他入這個境界。所以過去今生無量劫來,跟一切人事物一切對立矛盾,只要一見性,全部都煙消雲散,都沒有了。這個時候才真正見到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諸法實相,看到整個宇宙真實的相。

  這個真實相是什麼?一體,一法身。所以經上後頭接著,這都是佛常講的,一心,這個心就是自性、真心。真心是一個,妄心就太多,無量無邊。真心就一個,「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前面講的十力四無畏統統都是一樣的,這多麼親切。這個事情古德常說「唯證方知」。你要不親證,聽佛菩薩、善知識給你講解,充其量你是理上明白,事上不能融通;不能圓融,不能貫通。所以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事事無礙,《華嚴經》講到最高的境界。理事無礙,是你理上通,事上不能圓融;事事無礙,事上都圓融,理事都圓,這才叫究竟圓滿。住大般涅槃不礙神通妙用,這是真正證得究竟圓滿的解脫。所以我們在此地看這一行半的經文,文字不多,境界深廣無際。

  光明『遍照東方千世界』,這個世界,一個世界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,我們平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。為什麼叫做三千大千世界?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世界。一個世界何以叫三千大千世界?這前面跟諸位都詳細報告過了,因為這世界的構成,有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所以稱為三千。我們早年學經教,總以為佛在經上講的這一個大千世界,我們都認為是一個銀河系,銀河系很大很大。我們太陽,太陽是繞著銀河轉,地球、金木水火土這八大行星,我們知道它是繞著太陽轉的,稱為太陽系,太陽是中心。而整個太陽系是圍著環繞著銀河轉的,銀河的中心,我們稱為黃極。「千世界」就是一千個銀河系,我們以前總是這麼想法。黃念祖居士告訴我們,這還是錯了。我到北京去看他,他特別提出這個問題來。我說那銀河系是什麼?他說銀河系是個單位世界。想想他講的也有道理,為什麼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太陽,佛是講單位世界中心是須彌山。太陽繞須彌山的山腰,不是在須彌山山頂,是在須彌山的山腰,這樣子轉。這個須彌山是什麼?須彌山不是真的有一個山,須彌山就是銀河系的中心。山是形容高大,那這個中心真的是高大。銀河系的中心可能是黑洞,現在科學家研究可能是黑洞,很大的、強大的引力,我們無法想像,連光都被它吸收,光都逃不過它。

  如果照他的說法,銀河系是個單位世界,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千個銀河系;一個中千世界,那是以小千世界為單位,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成一個中千世界;再以中千為單位,一千個中千世界成為一個大千,那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,十萬億。這一個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是多少個銀河系?十萬億個銀河系,太大!我們現在地球上的科學家還沒有辦法探測到十萬億個銀河系的外面,沒有法子。現在大概只能看到是幾百億個銀河系,幾千億個銀河系,現在我們的科學技術。十萬億,那就沒有法子,這無法想像。十萬億還沒有出這一個大千世界的範圍,你說一尊佛的教區多大!這是一般菩薩示現成佛,這是普通一般的教區。

  諸菩薩眾在因地裡面,跟一切眾生結的緣、發的願不一樣,所以成佛,在果德上講,教化眾生,他的教區大小也不一樣,最少是一個大千世界,剛才這個說法,我們用黃老居士的話來說,十萬億個銀河系。有些佛他的教區,兩個大千世界、三個大千世界,到這個十個大千世界,百個大千世界都有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區多大?遍法界虛空界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十方所有一切那些教區的諸佛如來,沒有一個不讚歎阿彌陀佛的,所以稱阿彌陀佛為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經典上這些話,我們萬萬不能疏忽。這是我們對彌陀世尊的認知,他在諸佛如來裡頭跟一般不一樣,那是他願太大,緣太廣,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。中國古諺語裡頭常講「量大福大」。諸佛如來當中,彌陀量最大,心量最大。

  所以我們在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《無量壽經》,前面是梅光羲老居士寫了一篇很長的序文,介紹這個會集本,那個序文寫得好。梅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,我們的李老師年輕的時候是跟梅光羲學教的。梅老師是南昌人,江西南昌人,所以在那個時代,佛教在家這兩個最有成就的人,在佛門裡頭號稱南梅北夏。江西在南,南方梅光羲,北面就是夏蓮居,夏老居士是山東人,這兩位大德!我們算是非常幸運,承受大德的教誨。梅老居士在序文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,他舉出隋唐時代的高僧大德,那個時候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。我們知道中國佛教有十個宗派,都是在隋唐時代興起來的,這些祖師大德們,確確實實也曾經用心去探討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所說的經教,哪一部能夠代表世尊一生所教導的,來研討這個問題。幾乎所有的大德都公認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可以代表全部佛教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導的,《華嚴》可以代表。所以把《華嚴經》稱為根本法輪,我們現在人講佛教概論。

  佛教概論是方東美先生說的。我最早跟他學哲學,他告訴我《華嚴》是佛教概論,他也特別歡喜這部經。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都不出《華嚴》,每一部經就是《華嚴》某一個部分細說,總說,《華嚴》。這就《華嚴經》在一切經裡頭擺在第一。然後又有這些祖師大德,這《華嚴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做個比較,於是大家講《無量壽經》是第一。《無量壽經》怎麼是第一?《華嚴經》到究竟圓滿歸《無量壽》,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經》的圓滿是在極樂世界。文殊、普賢勸導華嚴會上,也就是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淨土,這不得了!文殊普賢是毘盧遮那佛的助手,現在我們人講助理,文殊普賢是毘盧遮那佛的助理,他怎麼把毘盧遮那佛的這些學生,統統帶到極樂世界去皈依阿彌陀佛?毘盧遮那佛不生氣?所以這要不是見性的人,肯定會生氣。你在我這裡,幫我的忙,怎麼把我的人統統帶跑掉,這成什麼話。見了性的人就知道,彌陀跟遮那是一不是二。

  我們今天拜這三尊佛,毘盧遮那是法身佛,阿彌陀佛是報身佛,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,佛有三身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沒有障礙,理上無礙,事上也無礙。所以文殊普賢把這些人帶到極樂世界,毘盧遮那佛不但不怪他,歡喜讚歎,好,很好!為什麼?到極樂世界成就快,把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時間提前。在華藏世界要三大阿僧祇劫,到極樂世界是一劫都不需要,你看看這多難得!所以《華嚴》裡面佛告訴我們,「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」,十地菩薩,始是初地,終是等覺,也叫十一地,始終。所以真正修念佛法門,在華藏世界是什麼時候?華藏世界登地。由此可知,華藏世界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從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可能還學很多很多其他的法門,法門無量誓願學,到登地統統念佛,其他的法門不再學,統統都畢業,都圓滿了。

  一句佛號,我也是搞了不少年,這淨業三福第三句裡頭,「深信因果」這一句我懷疑了好多年,我跟諸位講過。為什麼懷疑這個深信因果?假如「深信因果」它放在第一條,我不懷疑。第一條是人天,人天都深信因果,第二條是二乘,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第三條是菩薩。難道菩薩還不相信因果嗎?真的,一點都沒錯。所以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造善因得善果,造惡因得惡報,不是這個,這個太淺了,這個人天都懂。那個菩薩那個因果一定不是這個意思,所以我是好多年之後恍然大悟,這也是讀《華嚴》才明瞭。明瞭菩薩是什麼?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你看這華藏世界,那就管用了,華藏世界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真正到念佛是最後十一個階段,完全放下,統統念佛。前面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三十個位次,普賢菩薩雖然是勸他念佛,他未必念佛,他還會學其他的法門。所以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法門無量誓學願,應該是在這三十個位次。我才明白,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難得。

  我們現在在凡夫地,人天身分就知道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試問問你還要學其他法門嗎?你要是真懂得,真明白,你把其他法門統統放掉,我就老實念佛,你就決定往生西方。你學其他的法門,打閒岔。現在就是說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什麼說這麼多法門?勸你念佛你不肯念,你不喜歡,你喜歡學這些經典,好,佛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你願意學什麼就教你什麼,每個人皆大歡喜。到最後?到最後再勸你念佛。你看他講《彌陀經》,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都在方等時候講的。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,他怎麼成佛?念佛成佛的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把這樁事情為我們發明出來,我們天天念《彌陀經》,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。天天念《彌陀經》沒看出來,蕅益大師這麼一點,我們仔細再一看,是,沒錯!然後你就能從這裡會通,所有一切諸佛如來、菩薩(菩薩最後成佛)統統是念佛成佛的,法門不可思議。所以梅大師引用隋唐這些大德說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這些大經都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導引,也就是引導你入《無量壽》。沒錯,我就是這樣子被引到淨土法門來。

  你看看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,李老師勸我這個淨土法門,我也很用心學,我學《彌陀經》,他老人家很讚歎,他說:我聽他講《彌陀經》得受用,他公開講的。但是那個時候我有沒有發心去學淨土?沒有。喜歡經教,我跟大家講,最初學佛的時候我反對淨土;跟李老師的時候,我對淨土不反對了,但是沒有意思學,我還是一心學教、學講經,對這個很有興趣。什麼時候才真正相信淨土?我自己講《華嚴經》。過去我曾經講過,也講了十幾年,但十幾年是斷斷續續,沒有這次講得這麼詳細。當然那個時候的境界不行,程度不夠,也是全心全力去講,那跟這次相比就完全不能比。好在上一次講的時候,我們自己不但沒有錄相的設備,錄音機我都沒有,那時候年輕生活很苦,沒有福報。是民國六十年開講的,以後出國的時間太多,每年在國外大概總要佔三分之二的時間,只有回到台灣,回到台灣大概總是三、四個月,這樣斷斷續續的講,《八十華嚴》講了一半,講到「十迴向品」,《四十華嚴》也講了一半,就是可惜都沒有留下錄音帶。這一次啟講,最主要的還是韓館長她在往生之前要求,希望留一套錄相帶提供給後人做參考,我同意了。所以這是我們在新加坡開講,這一次講得非常詳細。

  所以從古大德這些教誨,我們認識淨土法門,也體會到法界的真相,雖然不能契入,我們是解悟不是證悟,能理解,能相信,不懷疑。世界,依《華嚴經》來講沒有大小,法性裡頭沒有大小,遍法界虛空界跟一微塵是相等的,這是不思議境界,我們無法想像。真實境界叫不二法門,所以佛常常講不可思議。因為你一思它就變成二,就變成對立,那就迷;議是研究討論,這個東西不能研究、不能討論、不能分別、不能執著,不能起心動念,那就是一真。一真確實就在我們面前,我們天天用功就鍊這個,這真功夫。一切諸佛如來所證的,一切法身菩薩所入的。所以說大,無窮大;說小,小而無內,大而無外,內外一如,又是不二。這不可思議,這叫法性,性德法爾如是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,你看佛告訴我們,這光照千界:

  【彼一一世界中。】

  這個千世界,每一個『世界中』。

  【皆有百億閻浮提。】

  這個『閻浮提』,我們比喻說,就是我們今天的太陽系。每一個世界裡面都有百億太陽系,也就是這個單位世界百億個。我們現在人算法是十億,為什麼這裡講『百億』?古印度講這個億,這個單位不是一個說法,有三個說法;我們現在是萬萬叫億,古印度的時候,萬萬億這是大的,還有中的,中的千萬也叫億,還有小的,百萬也叫億。所以這個億有大中小三種,這我們就講得通,十萬億個銀河系。

  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。】

  這就說明這是一個六道。六道,這閻浮提是我們人道,我們居住這個地球叫閻浮提,我們這個上面有欲界天、有色界天,無色界天就不說了,因為它沒有形相。色界天的天頂就是『色究竟天』,這就是把整個六道說進去。

  【其中所有悉皆明現。】

  這不是一個世界,千世界!千世界,其中一切所有佛光普照。佛光跟我們現在所講的日光不一樣,我們所知道的是日光、月光、燈光,這常常講的是這三種光。這三種光能照,但是它能力有限,為什麼?隔一張紙,它只能照到一面,背面就照不到。所以這個光是有礙。這個現象,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間的光很多,究竟有多少?科學家說不出來。光的波有長短不相同,我們的眼睛就像一個機器一樣,這個機器能夠接受這個光的光波波長是有限的,比我們現在能見這個光波長的,我們見不到;比這個短的,也見不到。譬如現在大家知道,這最普遍的x光、紫外線,我們肉眼就看不到。它存不存在?存在。就跟無線電的電波一樣,我們這個機器能夠接收的波度也是有限的,比這個波長的我們收不到,我們機器收不到;比這個波短的,我們也收不到。我們能夠收的,只是光波裡頭的一個段,幾種頻道。精密的儀器也許能夠收到幾十種頻道、幾百種頻道,那是很精密的儀器。收到的很少,收不到的很多。

  佛光真的是遍照,它沒有障礙,房子它照透,地球它也照透,宇宙也照透,佛光,這自性的般若光明。我們是迷失了自性,把自己的大能,無比的大能,無限的大能喪失掉,這個喪失不是真的失掉,迷失。佛告訴我們什麼時候你覺悟,就又恢復了。光照千界,誰?我們自己!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。我們怎麼失掉?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好,「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你看我們壞就壞在這裡,我們會起心動念,我們有分別,我們有執著,所以我們這個能力喪失掉。假如我們像佛菩薩一樣,佛菩薩跟我們差別在哪裡?佛菩薩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妄想。我們常講的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佛菩薩就是有這個本事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他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所以他的本能完全恢復,他的六根作用都是遍法界虛空界。眼見是遍法界虛空界,耳聽、鼻嗅、舌嘗(嘗是味)、身之觸、意之知,都是遍法界虛空界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!佛給我們講,這是一切眾生本能。有沒有失掉?沒有失掉。只是現在你生起煩惱,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這三種煩惱障礙了你的智慧德能,智慧德能被障礙,你這個相好也被障礙。你看這個大經上講的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樣子。所以『其中所有悉皆明現』。

  【彼一一閻浮提中。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。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。】

  真大,真正不可思議!孔老夫子沒聽說過,老子、莊子也沒聽說過。所以老莊孔孟我們讀他的書,他非常羨慕嚮往古聖先賢那種德行。他們所羨慕嚮往的堯舜禹湯,堯舜禹湯比他們還要早二千年。老莊孔孟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二千五百年,堯舜禹湯距離我們大概是四千五百年,堯舜,他們嚮往!所以在他們的文字裡面講到「小國寡民」,做君王的悠閒自在,國小人少,沒什麼事情,人沒有貪心,沒有瞋恚心,每個人都能守本分,都能夠自得其樂,安居樂業。到孔孟這個時代已經是亂世。我們知道孔子生的那個時代,春秋戰國,老子、孔子是在春秋時代,莊子跟孟子就又要後五十年,就入了戰國時代,整個社會動亂不安,戰爭不斷。所以他們非常感慨。你看如果接觸佛法,佛法這個法會可大!這不是小國寡民,『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』,這是自性裡面展現的大法會。

  【悉以佛神力故。】

  這一句我們要很重視,得佛力的加持。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對老師的尊敬。

  【十方各有一大菩薩。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。來詣佛所。】

  這一段是講外來的,前面是講本會的。『十方』,千世界的十方。十方菩薩雲集。

  【其大菩薩。謂文殊師利等。所從來國。謂金色世界等。本所事佛。謂不動智如來等。】

  這個我們讀前面完全看到了,你看大世界、小世界無二無別;菩薩的名號,佛的名號,世界的名號,都沒有差別。這是這個經上常講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。好,現在時間到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下面經文:

  【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。各於佛所同時發聲。說此頌言。】

  下面有十首偈子都是讚歎如來的。這裡面有許多東西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這一行文字,我們在前面看得很多,意思都完全相同,說偈儀。應當留意的,『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』,說明文殊師利菩薩不止一個人,你明白這個道理,觀世音菩薩也不是一個人,地藏王菩薩也不是一個人,這個名號,通號!就像我們現在學術界裡面,譬如說文學博士,文學博士太多,哲學博士、數學博士、物理博士,就是這一種名號,你要說哪一個人,還得要把名字加上,如果不加名字,通稱,統統都包括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
  所以有很多人、初學佛的人疑惑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的、是女的?就正如同我們問一個文學博士到底是男的是女的?他不明白這個事情,有男有女,有老有少。所以在佛門裡面,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變相圖,我們看到五百尊,樣子都不一樣,統統都是觀世音菩薩,不止三十二應,三十二應是大分、是大類,每一類裡頭無量無邊。從這裡我們能體現得到。所以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,『各於佛所同時發聲』。所契入、所證知的完全相同,這是我們應當要細心去體會。下面我們看這個偈頌。偈頌十首,分為三大段,第一段就是這第一首偈,第二段是第三到第五首,末後一段,這是第六首到第十首,有五首偈。我們先看第一段,這第一首:

  【佛於甚深法。通達無與等。眾生不能了。次第為開示。】

  前面兩句讚佛智深,後面兩句是讚佛悲度,大慈大悲廣度眾生。『甚深法』是指一切法,一切法裡頭任何一法都是深廣無盡,我們不知道!讀《華嚴》才看到經上講微塵,微塵裡面有世界,世界有多大?跟外面的世界無二無別,這個話誰相信?我們今天無論到什麼地方,你跟人家講,人家都說我們迷信,都說我們胡說八道。現在人相信科學,科學在高倍顯微鏡之下觀察,沒有看到微塵裡頭有世界。微塵在我們今天講是礦物,它不是生物,就是物質裡頭最小的,不能再分割,佛經稱之為微塵。所以像這一些法,如來果地上親證的,他不會跟凡夫說,為什麼?凡夫不會相信,不能接受。他跟誰說?法身菩薩說。法身菩薩程度淺的,三賢位菩薩,雖不能夠契入,他明理,他能理解、能相信、能接受,佛跟他們講。

  所以《華嚴經》的對象,這我們在講經之前跟諸位報告過,他的聽眾對象是哪些人?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不是九法界眾生。那不是九法界眾生,這個經為什麼也流傳到九法界?九法界眾生裡頭有一種人可以聽、可以接受。哪一種人?大心凡夫,心量大,所以這個聽眾裡頭有大心凡夫。他雖然是凡夫,他心量大,他沒有什麼分別執著,也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起心動念他不為自己想,他能夠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生眾想,這大心凡夫,行,他有資格參與這個法會。如果不是大心凡夫,那就難。可是佛很慈悲,只要有一個大心凡夫,他都講,其他的人,旁聽。旁聽雖不能夠契入,不能夠理解,種善根,種了,阿賴耶識裡頭有了華嚴種子,這不可思議。所以我們要曉得,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是甚深法。

  前面我們才讀到,微塵裡面的世界誰能入?佛說普賢菩薩能入。這個普賢菩薩是當位普賢,諸位要知道,當位普賢就是等覺,等覺位的普賢菩薩能入微塵世界。所以菩薩告訴我們,那個世界跟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沒有兩樣,無二無別。可是你要知道微塵沒有放大,世界沒有縮小。從這個我們又會聯想到,那個微塵世界裡面,微塵裡面現世界,那個世界裡頭有沒有微塵?當然有微塵。那個微塵裡頭還有沒有世界?當然有世界,重重無盡。你能說不深嗎?深廣都沒有邊際,這些話,你說他要不是法身菩薩的話,我們九法界眾生聽了,這叫神話、寓言,不是事實,不就變成這種樣子。

  佛告訴我們,這是性德法爾如是,性德不可思議。這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,『通達無與等』。佛是究竟通達,圓滿通達,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,沒有人能跟佛相等。所謂佛佛道同,等覺菩薩跟他還差一等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,確確實實我們無法想像,我們無法體會。所以古人講「此事唯證方知」。怎麼證?要把我們自己性分上的障礙去掉,這個境界就現前。我們性分上的障礙太多,經上常講八萬四千塵勞煩惱,無量無邊的塵勞煩惱,你要把它斷盡,性德圓滿現前。

  等覺菩薩為什麼不能跟佛平等?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如來果地上這一品無明沒有了,等覺菩薩還有這一品。由此可知,佛法裡頭沒有別的,斷煩惱而已。般若、德能、相好,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修得的,本來具有,而是現在被這些煩惱障礙住、蓋覆住。我們今天的智慧、能力、相好(我們一般人講福報),每個人不一樣。為什麼不一樣?是因為你的煩惱障礙,每個人多少不一樣。煩惱少一點的人,他所透出來的智慧、德能、福報就多一點,這是他本能的,不是學來的。煩惱障礙多一點,那這個智慧、德能、福報就小一點,就這麼回事情。

  眾生迷失了自性,迷得太深,迷的時間太久,所以佛菩薩、世間這些大聖大賢,來給他們講。給我們大家講,我們聽了會點頭,信不信?不相信。不相信為什麼點頭?看看人家的德行智慧,我們的確是比不上他,不能不佩服。但是他講的我們不懂,不是我們的常識。我們聽了,神話,喜歡聽神話,但是知道神話跟我們現實生活不是一樣,可以聽神話,可以看神話小說,它可不是我們現前生活。這個樣子,在佛法裡講,佛菩薩講經說法只能給我們阿賴耶識裡頭種個善根,不起作用。

  六道凡夫還是隨順煩惱習氣,天天還是造業受報,搞這些。這個災難能不能化解?理上講決定可能,在事上來看,太難太難,什麼原因?大家聽到這個道理,他不肯做。換句話說,學佛有個若干年,接受佛法的薰陶,對於佛法真正生歡喜心,也很認真努力在學習,可惜怎麼樣?不能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。生活已經養成習慣,習慣不是一生養成的,生生世世,叫習氣,不容易改,不容易克服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,依舊隨順煩惱習氣,這我們世間人講人之常情。你要把這話聽清楚,人之常情,人是六道裡頭的,是迷惑顛倒的,也就是迷惑顛倒之常情,沒覺悟。

  那怎麼辦?佛菩薩是大慈大悲不斷的教,生生世世不捨眾生,真的叫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這個長時不是幾十年,不是一生,生生世世叫長時。哪一個覺悟的人,哪一個真幹的人,都不是一生學來的,過去多生多劫不斷在學。所以這社會是個大染缸,你看這個世界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他能放下,他能不沾染,這一點善根使我們就想到不是一生一世的,多生多世的薰修他才有這個力量。看到怎麼樣?看到就像沒看到,不被外境所動搖。聽到佛菩薩聖人的教誨,他能理解,他能相信。雖然做得不圓滿,他肯做,這就很難得,斷惡修善,真正修行。

  我最近在這段時間,這身體不好,在調養的時候我看了不少書,佛經、《道藏》、《古蘭》,我深深領會到印祖的教誨。我知道,印祖的教誨是能叫人修行真正成就,那就是小道場,同修不分在家出家,人數決定不能超過二十人。使我們想到過去,覺明妙行菩薩他們這個小團體只有十二個人,你看十二個人各個往生。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,廬山遠公大師,東晉時候的人,跟陶淵明同時代,跟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。他在江西廬山建念佛堂,東林念佛堂,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。大家都發願不下山,虎溪為界,不出這個界線,各個成就,希有難逢,他真有成就。世出世間法,只有這是真的,其餘的我們一定要警覺到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你不能夠超越,你就沒有辦法離開六道輪迴。輪迴很辛苦,還要繼續幹嗎?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你還起心動念,你還分別執著,不論你造的是善、造的是惡,都是輪迴業。所以你要常常想想,天天要問問,我今天造的是不是輪迴業?我今天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是淨業還是輪迴業?

  我這幾年遇到緣,參與國際上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,做這些事情,不容易做。我讀經,古聖先賢教導我們,要真正化解、徹底化解,要怎樣做法?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才真正徹底化解。老子所說的「和大怨」,這個和大怨就是今天國際上講的化解衝突,衝突是很大的怨恨,和大怨就是我們現在做的工作,聯合國做的工作,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。《老子》後頭一句「必有餘怨」,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善,他有餘怨。眼前好像我們談談條件,彼此都能退讓一步,可是他還是有怨恨。古大德在講解的時候,舉的例子太多太多。

  餘恨就是宗教裡講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世間的衝突,粗心的人只看到眼前的衝突;真正深入的人知道這個衝突之因,過去世的餘怨,麻煩大了。餘怨怎麼能化解?只有真正明心見性,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如果真正是通達明瞭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這個餘怨就沒有了,自他不二,心境一如。不入這個境界,那個餘怨、怨恨沒有辦法化解,會帶到生生世世,跟著去。佛法裡常講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這個業力你會帶走。

  現在這世間幾個人對人是用愛心、是用恩惠?所以今天這個世界我們冷眼旁觀,報恩的人少,孝子賢孫很難得聽到一個,鳳毛麟角;報怨的多,父子不和,兒女殺父母的,學生殺老師的,兄弟互相殘殺的,過去生中的積怨、餘怨,這一生又碰到,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引起重大的衝突。什麼原因?餘怨。當時表面是和,心裡頭忿恨化不開。所以這個和平工作,我這幾年無論到哪個地方都是提倡教學,宗教教育、聖賢教育、神聖教育。我們要不從這條路上走,這個和平永遠不能落實。

  眼前我們化解,每個人退讓一步。這個和大怨,唯有宗教教育,神聖的教育能夠把那個餘怨化解,這才是真善,這才是大善。現在做這個工作,要真正志士仁人,我們自己雖然沒有做到明心見性,但是要跟明心見性不遠,這個工作我們才能勝任。我們要是對明心見性邊都沾不到,那麼我們做這個事情,無論怎樣努力、怎樣勤奮,到後來結果恐怕都是徒勞無功。這個事實我們見得多。我跟大家講過,聯合國成立半個多世紀,天天開會來做這些事情,都是徒勞無功。社會動亂的頻繁,一年比一年增加,一次比一次嚴重,什麼原因?我們只知道在表面上和解,沒有把內心的怨恨化解。

  所以中國立國兩千多年來,能夠維持這麼大的一個局面,維持到安定和平,靠什麼?靠教育。在從前儒釋道這三教的教育,這三教都是大聖大賢。三教的聖人,確確實實用佛法來講都是證果的人,不是凡人,無私無我!可是後世的這些學生,三教的學生不是聖人是凡人。凡人就有自私自利,與自己利益上有衝突就排斥,於是三教不往來,三教互相批評,這我們在歷史上記載的都能看到,不能夠和睦相處。我們看到雍正皇帝,這是了不起的人,他三教的經典都讀,不但讀,深入去研究,研究到最後結果,他說三教是一家,三教不可以互相毀謗,應該互助合作,相輔相成。這就是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。所以我們要是真正談到宗教的和諧、宗教的團結,我看在歷史上最早搞這一樁事情是雍正皇帝,他應該是多元文化的創始人,宗教大團結,族群大團結。很不幸的,他做皇帝的時間太短。他提倡三教合作,三教應該把心量拓開,不要執著自己的成見,這個時候是雍正十一年,兩年之後,他就過世。如果他能夠像他的父親、像他的兒子,他的父親康熙,康熙在位六十一年;他的兒子乾隆,乾隆在位六十年,還做四年太上皇。如果要有那麼長的壽命,我們想中國三教的和睦團結,真的在他手上做成功,那對於後世確實就不一樣。

  我們再看偈頌後面兩句,『眾生不能了,次第為開示』。這大慈大悲。諸法實相確確實實一切眾生不了解。今天科學家、哲學家種種方式來研究探討,往往只知道片面,不能完全透徹的理解。佛知道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,所以應化在世間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佛知道眾生的根性,知道眾生過去生中的生活習氣,所以他應機說法。這些大聖人,包括其他宗教,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都沒有教科書,都不是預先寫成講稿,沒有!你來向他請教,他一看就知道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,給你說法一定很契機,你立刻就開悟,立刻就得利益,這叫當機者,這是給他說的,這個我們現在在《大藏經》裡面看到。

  《大藏經》裡面,大小乘合起來不止一萬種,特別是小乘經論裡頭,都不長,都很短,都是對某個人說的,某幾個人說的,我們看到的例子太多太多。像大經,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這種大經,那是對廣大群眾說的。這裡面說的往往都是佛與大菩薩親證的境界。所以我們懂得佛是應機說法,無有定法可說。他的原則決定叫你當前就得利益,當前就能幫助你、糾正你錯誤的思想見解,幫助你離苦得樂,替你解決問題。你有什麼疑難雜症,你遇到佛,你向他請教,決定是皆大歡喜而去。聽了佛的教誨,皆大歡喜。這是我們要懂得,我們要學習的。

  現在年輕的法師、有些居士們在學講經,一定要知道,你學會了之後,你要懂得你是為別人講,不是為自己講。你要為自己講,你就錯了,為什麼?聽的人得不到利益。你也要學佛菩薩一樣,為別人說,不是為我說。你現在遇到什麼困難,你沒有法子突破,你感覺到很苦惱,我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,你這個困難的結癥在什麼地方,因由是什麼,我看清楚,我把這個告訴你,教你怎樣突破、怎樣解決。他才能得利益。這些難處,有事相上的,有見解上的,有精神上的,有生活上的,有工作上的,有人事上的,很複雜。應付這些複雜的局面,當然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,這要有德也要有智。德是什麼?德是清淨心。還要有福報,福是什麼?福是能夠惠施。對人有恩惠,布施恩惠才成就自己的德行。

  世出世法裡頭最重要就是德行,我們怎樣建立自己的德行?缺德的事情不能幹。德行我們怎麼修法?在中國五千年傳統裡面就是倫理道德。倫理就是你真正了解人與人的關係,了解之後,人與人之間相處要相親相愛、要互相合作。德行,你只把德目掌握住,「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」十二個字。八德怎麼會變成十二個字?八德有兩個講法,我們把兩種講法當中重複的去掉,就變成十二個字。古時候講八德,孝悌忠信禮義廉恥,現在人講八德,忠孝仁愛信義和平。這十六個字合起來,去掉重複,這二八一十六,十六個字合起來除掉重複的,十二個字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這十二個字有沒有違背?違背就缺德,就造孽!相應,這是造善,這就是道德。

  在佛法裡面,五戒十善,我們講最淺顯的三皈十善。三皈是覺正淨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能不能跟三皈十善相應?如果與三皈十善相應,有德;如果違背了三皈十善,你就在造罪業。《地藏經》上說「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」。諸位細心想想,你就明白。經典上講的有沒有說得太過分?跟我們自己這一天從早到晚仔細對照一下,我們這一天有沒有白過、有沒有空過?你要不天天反省,天天改過自新,我們對不起佛菩薩,對不起父母,對不起祖師大德,也對不起這四眾同修發心到這個地方來供養。這個飯不好吃,你要積德,跟他消災;你還要作惡,還不肯積德,三途地獄有得受。好,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