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七0三卷)  2002/5/9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703

  諸位同學,請看正陳本義第一段的十句,第七句開始:

  【世界海佛出興。】

  這一句沒有講,前面講到「世界海清淨」。這是講諸佛如來在十法界現身教化,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界出現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的是「佛出差殊」,我們在經論裡面讀到很多,佛出現在世間,也是有無量因緣。我們必須要記得,像《普門品》裡頭所說的,「應以什麼身得度,佛就現什麼身」,佛現的身不一樣,佛用的名號也不一樣,佛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也各個不相同,但是他的方向、他的目標是不變的。方向、目標總而言之是教化眾生斷惡修善,這是第一條;第二是教化眾生破迷開悟,第三是教化眾生轉凡成聖,這是方向目標永遠不變的,佛佛道同。至於用什麼方式?用什麼樣的儀規?這就講的善巧方便,無量無邊。佛家常說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,現相都是方便。

  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現的身相,丈六金身,丈六這個個子很高,但是諸位曉得,古時候這個尺沒有現在這麼長。我從前讀過弘一大師《周尺考》,他老人家告訴我們,周朝時候的一尺只合我們現在中國市尺大概六寸的樣子。所以一丈六用現在人的說法,一百八十多公分的樣子,比一般人高一點,不是高很多。佛現的這個身總要跟大家差不多,是要好一點,也不至於好太多,好太多一般人不敢親近,稍微好一點,這是合情合理的。佛度化眾生,一切是隨著眾生業感,佛就有應。所以佛的身相不一定,佛的色相也不一定,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色相,都叫做金色身。取金色身是取比喻,我們要懂這個意思,並不是真的是金色身。如果是金的,這個人一身是金色的皮膚,人家看這個人是怪人,誰敢去接近他?金代表什麼意思?代表完美,代表不變。

  你看看這五金,金銀銅鐵錫,除黃金之外,其他的都容易氧化、都容易變色。通常我們使用的東西大概銅器多、銀器多,銅跟銀都容易變色,時間久氧化,銀變成黑的,銅變成綠色的。唯有黃金不變,黃金不管在什麼情況之下,它永遠保持它的色澤,所以稱之為寶,取這個意思。佛對眾生的真誠心不變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清淨心、平等心不變;永遠住在智慧裡面,不會起煩惱,不會動感情,正覺不變;永遠是慈悲的,慈悲心不變。無論是順逆境緣,他不變。不變叫做金,所以稱真金色,就是它不變。我們凡夫常常隨著境界變,性情非常不穩定。不變的是真心,真心現出來的叫做真色,所以他的色相不變,不是臉上、身上都是金色的。我們造像怎麼樣顯示佛一切都是常住不變的?用金色。所以金是表法的,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。如果你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身相顏色就像黃金的,那你是望文生義,你不了解佛所說的真實義。

  過去善導大師也給我們講了一句話,跟『出興』有密切關係。善導大師講,「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,我還把它刻了個小圖章,這兩句話。剛才講了,佛出興在這個世間是為了三樁事情,三樁事情合起來那就是一樁事情,一樁事情是什麼?幫助一切眾生成佛,就這一樁事情。所以,斷惡修善、轉迷為悟都是作佛的先決條件。佛是希望眾生都成佛,都能夠證得大圓滿,智慧圓滿、德能圓滿、相好圓滿,就為這麼一樁事情。要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成就這個大圓滿,無量法門裡面有一個法門能夠幫得上忙的,肯定幫得上忙,「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」,念阿彌陀佛。這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出現在九法界,就這麼一樁事情。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又說出許許多多的法門?這是眾生緣不成熟,什麼緣?念佛求生淨土的緣不成熟。這個時候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你喜歡哪個法門,教你哪個法門。在這個法門裡頭,用意在哪裡?種善根,中國古人常講的積功累德。無量無邊法門都是幫助你積功累德,到什麼時候你想通、你覺悟了,能接受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,佛又來了。唯有這個法門能令博地凡夫一生圓滿成就,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。佛是這樣出現的,菩薩亦復如是。

  菩薩、聲聞、緣覺他們出現在世間,從我們凡夫這個境界裡面來說,無一不是乘願再來。他們學佛學得很像,幫助佛教化。法身菩薩他的能力具足了,剛才說過的,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相都現前了,這個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他就能現佛身而為說法,他是菩薩;圓教初住菩薩就能現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這種佛身來教化眾生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能現什麼樣的身相。不到這個地位,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示現的相好都要得佛力加持。實在講,就是等覺菩薩也得佛加持,佛慈悲到極處,我們在經文裡面能看到,佛對一切眾生平等加持。但是一切眾生在果相上說完全不平等,這是什麼原因?佛平等加持,你能接受多少?你要是不接受,不接受就加不上,想幫忙你不肯接受,幫不上。送給你禮物你不接受,你拒絕,差別在此地。

  我們想,怎樣把自己的這些障礙、業障能夠消除掉?消除業障最殊勝的方法,聽經。佛陀在世天天講經說法,你聽經,你親近他老人家。日久天長聽多了、看多了,你看他老人家生活,你看他老人家工作,你看他老人家接引大眾。在這裡頭學,這都是學問,這都是真實智慧、真實的德行。現在佛不在世了,不在世我們的學習就困難很多。不在世了到哪裡學?依照經典來學習。對於經典要生信心,佛不在世,三寶是法寶第一;佛陀在世,佛寶第一。所以,佛教給我們「依法不依人」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註解,叫做《四帖疏》,「上品上生章」裡面講得很詳細,把「依法不依人」非常具體舉出許多例子給我們說明,希望我們要明瞭。佛陀不在世,法寶是世出世間第一寶,世間金、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瑪瑙,現在人講寶石、金剛鑽、寶物,假的那不是真的。法寶是真的,法寶重於世出世間一切珍寶,這在大乘經上比喻太多太多了。

  大乘經常說,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這個布施的福不得了,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。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,什麼原因?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那個人,那個人不會開悟,反而被這些財貨迷惑;四句偈,能令人覺悟。佛經裡面這些話佛講了無數遍,我們在許許多多經典裡面都看到,相不相信?不相信。你今天布施我一部《華嚴經》,肯定你不如布施我十萬塊錢;十萬塊錢那是大千世界七寶的一毛,九牛一毛。世間人還是重財不重法,你才曉得經上常說「閻浮提眾生,剛強難化」,他愛財貨,他不愛佛法。佛法雖然講也愛,但是決定比不上名聞利養,名聞利養一現前,佛法就放到一邊,變成次要又次要,這哪能成就?

  什麼時候你真正覺悟了,人家供養你百萬、千萬、億萬與一個人供養你一部《華嚴經》,你能不能「我要接受《華嚴經》,億萬財富我不要!」你真的覺悟了;你得億萬財富,你是六道眾生,你搞輪迴。你得到這部《華嚴經》,果然能夠依教奉行,你這一生跟善財童子一樣,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你能夠契入一真法界。你說哪個利益大?什麼時候你才真正明瞭,你才真正覺悟?真正明瞭覺悟的人,肯定不造惡業了,心裡面惡的念頭斷乾淨了。別人對我的誤會、毀謗、陷害,有沒有?有,連釋迦牟尼佛成佛示現都有。我們用什麼心情來對待?我們用智慧,智慧觀察,它替我消業障,幫助我增福慧。所以覺悟的人遇到這個事情,知道那是大善知識,那是在教導我。我沒有造這個過失,他在提醒我,不要造罪業;我確實是造了這個罪業,別人說我,說我的過失,提醒我要懺悔、要改過自新,你說那不是善知識是什麼?

  善財童子所以一生圓成佛道,就是這樣修成的。然後我們才曉得,許許多多人修行生生世世不能成就,原因在哪裡?只喜歡聽別人讚歎,說好的,自己心裡很得意,得意忘形,把自己所修的這些功德全部都漏掉了。增長傲慢,自以為是,增長罪業。如果有人說你不是,恨到極處,就是自己有過失,自己也不承認,想盡方法來掩飾,所以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,原因在此地。幾個人像世出世間的大聖人,大聖人是大明白人、大聰明人,人家是聞過則喜,歡喜。歷代帝王當中,唐太宗常常被人讚歎,什麼原因?唐太宗喜歡人家說他的過失,絕對不處罰人。說錯了?真的有這種情形,別人誤會、不了解,當他面說「皇帝,你哪些事情不對,你哪些事情做錯了。」皇帝點頭笑笑。旁邊他的太監跟皇帝說:「皇上,那人冤枉你,你沒有這個過失。」皇帝回過頭來告訴他,「沒有這個過失,也要接受。」什麼原因?「如果他說錯,我懲罰他,以後還有什麼人敢在我面前說過失?」「貞觀之治」不是容易得來的,由此可知,唐太宗這個人了不起。說他的過失,縱然是說錯了,歡喜接受。正是古人講的「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」,只要你來說,我都感謝你。

  就我們佛法來說,歷代帝王當中很多菩薩化身,這是菩薩以帝王身出現,教導做國家統治者帝王應該要有的態度。千萬不可以「我沒有這個過失,你冤枉我,你在那裡胡思亂想,你在那裡猜疑,你應該接受懲罰。」這樣一來,沒有一個人敢說你的過失,你的過失只有增長,你自己不知道。一直增長到毀滅,惡貫滿盈,你的災難就來了。做領導的人,應當向唐太宗學習;修道的人,如果不能接受別人規勸過失,你的道業永遠不能成就。古聖先賢、佛菩薩是怎麼樣教我們的?我們要記住。看到別人的不善,不要人家說,我們要認真回光返照,反省自己有沒有他那樣的過失,我們就學到了。每一次反省就是一次的功德,積功累德是這樣修成的。見到別人的善處,我要想到我有沒有?我要沒有,要向他學習;我要有,要好好的保持。所以會修行的人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都是菩薩學處、都是道場,沒有一處不是修道、養道、成道的場所,統統是!你的道業一生怎麼會不成就?當然成就。問題是在你會不會?你不會,那就沒有法子了。

  學習不能中斷,才會有進步。我們今天學習沒有進步,為什麼沒有進步?中斷的時間太長了。我在這裡講經,你每天在那裡聽經,一天聽四個小時;一天二十四個小時,你只有四個小時佛法薰習,還有二十個小時是煩惱薰習,你敵不過煩惱,你怎麼會成就?所以我勸同學們,好的同學、希望這一生有成就的同學,我勸導他每天要幹十六個小時,八個小時聽經,八個小時念佛,二十四小時我們有三分之二接受佛法薰習;還有三分之一的八個小時,還有煩惱習氣在薰習,這個樣子功夫稍稍可以得力。菩薩不一樣,我們一般人粗心大意,沒有想到這個事情,菩薩接受佛法薰習是二十四小時具足的。換句話說,一天一晝夜當中,一分一秒的煩惱薰習都沒有,所以他成菩薩,他能成法身大士。我們不如人家,他是真正做到念念覺而不迷、念念正而不邪、念念淨而不染。

  佛與法身菩薩為我們示現沒有中斷過,一分一秒晝夜都沒有中斷過。你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,經上講我們這些人「剛強難化」,一點都不過分,我們真的是剛強難化。每天不知不覺的都在世緣裡頭計較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造輪迴業,我常常講輪迴心造輪迴業。就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,古人講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前頭還有一句話,是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我們看了這個偈子,聽了這句話,能不能體會到?能不能了解?能不能覺悟?明瞭、覺悟不是在口皮上,是在心行上。真正覺悟的人,落實在心,落實在行為。我要把佛號、佛的教誨念念當中都做到,真的做到。你要做得很圓滿、做得很究竟、做得很活潑、做得很自然,《華嚴經》是最好的教材、最好的參考資料。所以,讀《華嚴》是無比的福報。

  我們也曾經聽古人說,《無量壽經》超過《華嚴》,對不對?對!但是對現前我們這個根性,《華嚴》超過《無量壽經》。在什麼狀況之下,《無量壽經》又超過《華嚴》?十波羅蜜、十大願王修學有相當的功夫了,有相當的成績了,這個時候《無量壽經》超過《華嚴》。你能懂這個意思嗎?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在他們境界裡面,《無量壽經》第一,你看看普賢菩薩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。文殊、普賢是毘盧遮那佛的助手,重要的得力助手,這兩個人都發願求生極樂世界,而且把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統統勸導他們求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。這麼一來,華藏世界不是空了嗎?人都沒有了,都被這兩位菩薩帶走了。毘盧遮那佛生不生氣?「你把我的人全都帶走了」,毘盧遮那佛要一生氣,他是凡夫他不是佛。佛的心是什麼心?你們這些菩薩快快成佛,最好今天就能成佛,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了。到那邊去作佛,毘盧遮那佛高興、鼓掌,「好,好,好,你們都去、都去!」是這樣的。對於極樂世界、對於阿彌陀佛一絲毫的忌諱都沒有,一絲毫的嫉妒都沒有,歡喜踴躍,這是佛所行處。我們凡夫是「你拉我的信徒,那還得了?」凡夫!不會成就,搞六道,不是搞佛法。

  我底下這些學生,如果有個真正好的善知識,我會勸你們去親近,去接受他的教誨,我歡喜。為什麼?我希望你成就。你在我這裡不能成就,到那裡能成就,我要是障礙你,我的罪過很重。你在我這裡成就小,在我這裡成就慢,你到那個地方成就快,到那個地方成就大,我真的愛護你,真的想幫助你,我一定勸你到那裡去。哪有刁難阻礙的道理?這是什麼人?這在佛法講這是魔,魔才障礙別人,佛不障礙別人。佛出興世間不容易,菩薩應化緣都很深,一定自己要有慧眼,你能夠辨別。現在由於交通便捷、科技發達,實在講親近善知識不必到善知識居住的地方,用網路在家裡面就能夠親近。現在用網路講經的法師大德不少,你統統都看,你自己用你的智慧去選擇。統統看了之後,你選擇一位善知識,你天天聽他的,你就是親近他。這個辦法不是我說的,釋迦牟尼佛教的。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教的?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,釋迦牟尼佛教韋提希夫人就是這個辦法。

  韋提希夫人希望親近善知識,希望往生清淨佛國土。釋迦牟尼佛把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,用他的神力展現在韋提希夫人的面前。就像電視機畫面一樣,讓你自己仔細去觀察,你仔細聽聽這一切諸佛說法。夫人看到、聽到,最後向佛請求,她覺得西方極樂世界不錯,她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。這不就跟現在用電視畫面一樣嗎?要求怎麼樣才能夠生到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?佛教給她方法。方法的基礎,「淨業三福」。淨業三福是什麼原因?先把自己變成上善之人,因為極樂世界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你要沒有上善的條件,把方法告訴你也沒有用處,你也不能往生,你必須具備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。所以淨業三福就重要,念佛人不修淨業三福不能往生,修淨業三福的人,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,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。多少人讀經,實在講粗心大意,誤會了佛的話,錯解了佛的話,把這一生機緣錯過了。這一錯過,下一次再要遇到,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,很不容易!一定要知道世間什麼都是假的,《八大人覺經》上明白告訴我們,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你在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你能得到?

  台灣前年一次大地震,我在報紙上看到的,山河形狀都改變了。古書裡面常講的滄海桑田,都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喜瑪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的大山,山頂上有貝殼,有水族的化石,怎麼會跑到高山上?考古學家明白了,從前喜瑪拉雅山是在海底,地殼的變化把海底擠出來變成山峰,陸地沉到海底下去了。地殼擠壓演變的現象,現在科學家很清楚,這就是佛在經上講的「無常」、講的「危脆」;危是危險,脆是脆弱。真正知道這些事實真相,了解這個道理,這個世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我常常講,可以使用不可以佔有。你有念頭要佔有,錯了!隨緣得大自在。你要想佔有、想控制,你要生大煩惱,得不償失。好,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第八句:

  【世界海劫住。】

  這一句清涼大師跟我們講,世界存在的時間長短,這是顯而易見的,我們現在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太空當中的星球,有些星球存在的時間長,有些星球存在的時間短。存在時間長短,各個不相同,這叫『劫住』。劫是佛法裡面時間的代名詞,是一個很大的數目,佛法裡面說大劫、中劫、小劫。講長時間是要論劫所說的,用年月日那就太麻煩、太瑣碎了。劫的數量,在佛經裡面我們要知道佛說法的義趣,都是形容很長很長的時間,不是說一個定數。現在很多人執著,一定執著一個數量。你執著數量,佛也有方便說法。說法有種種,不是一個說法。譬如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用的「小劫」,小劫怎麼算法?

  佛說人的壽命最短十歲,這是講大多數人,我們今天講平均年齡。這個世界很不好,人的壽命很短暫,壽命只有十歲。兩三歲這個人就成熟,就結婚生子,到八、九歲就是老頭子。從十歲每一百年,就是每過一百年,現在講一個世紀,加一歲,平均年齡加一歲。這樣一百年加一歲、一百年加一歲,加到八萬四千歲,這是人壽最長的。到八萬四千歲就不能再加,要往下減,再過一百年減一歲、過一百年又減一歲,減到十歲。這樣一增一減,叫一個小劫。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,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。你要執著數目字,佛就給你這個說法。哪些人執著?小乘權教執著。大乘尤其是圓教他不會執著,他為什麼不執著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長短不二,他執著這些幹什麼?他心地清淨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念劫圓融。由此可知,所有一切現象無不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發生的。

  妄想、執著是虛妄的,能發生的體是虛妄的,所發生的事相哪裡會有真實的?人明白這個道理,萬緣放下,身心就得大自在,才能夠入佛解脫的境界。否則的話,你是樣樣事情斤斤計較,那你是要到哪一劫你才能入得了佛境界?所以這些現象之有,全是幻有,因緣生法。《中觀論》說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;《金剛般若經》講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是真實相。覺悟的人在這個現相裡面積功累德、斷惡修善,覺悟的人;迷惑的人,念念想佔有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他放不下,他累積罪業。累積功德的脫離輪迴了,多半住四聖法界;造作重業的,就變現出六道輪迴,在這裡頭捨身受生,循環流轉,幹這個事情,變現這個現相。所有這些現相,總的來說都是從心想生,這個心想就是妄想分別執著;離妄想分別執著,一真法界就現前了。那是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的境界,這裡頭沒有劫住。講劫住是方便說,對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放下的人對他講。已經放下的人沒得說,念頭尚且不生,還有什麼言說?但是在我們現前煩惱習氣沒有斷,我們概念當中確確實實有時間的概念、有空間的概念,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面講的「時分」、「方分」,是抽象的概念,不相應行法。這個概念裡面似乎是有,實際上沒有。不但體沒有,現相也是虛幻的,細心的人能觀察得出來。再看下面第九句:

  【世界海劫轉變差別。】

  這一句裡頭有三樁事情,前一句著重在「住」,就是這個星球、這個星系,我們今天講,它存在的時間長短,講它存在的時間長短。第九句的「劫」,就是存在時間長短裡面重要的是底下兩樁事情,一個是『轉變』,一個是『差別』。清涼大師在這一句裡面給我們註解得很好,「隨業改變」,要知道不是一成不變的。世界也是剎那剎那在變動的,它改變的幅度很小,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得出來;它改變的幅度很大,我們就覺察出來了。這一句重要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,「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凡夫學佛,如果心思很細密、很文靜、很真誠,你在經教裡面就能夠做到隨文入觀。從什麼地方觀察到「轉變、差別」的現象?從自己。粗相,一年比一年老,這不就變化嗎?這不就差別嗎?一年比一年老,容易覺察;一月比一月老、一天比一天老,不容易覺察到。人從小到老不是剎那之間變化的,實實在在是一秒一秒鐘在變化,每一秒都不一樣。後一秒鐘這個形相,絕對不是前一秒鐘的現相。這個話現在一些同修們常常聽我講經,不難懂,我說得很多,在佛法總的叫無常。

  我曾經在講席裡頭說過,人有一樁事情勇猛精進,一點懈怠都沒有,那就是從出生向墳墓這個目標精進不懈。你不能停個幾秒鐘,向衰老精進。什麼人覺悟到這樁事情?跟諸位說,釋迦牟尼佛當年覺悟到了。他作太子的時候到外面去遊玩,看到外面生老病死,他覺悟了。覺悟之後,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形態?王位捨棄了,不想繼承王位;榮華富貴捨棄了,妻子兒女捨棄了,去修道去了。覺悟了,就是修道才能解決這些問題,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。做國王解決不了這個問題,榮華富貴解決不了這個問題,真覺悟了!我們現在學佛,還要爭名逐利,爭權勢、爭地位,沒有想到本師釋迦牟尼佛!修行怎麼會成功?諺語裡面講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,不是假話。原因到底在哪裡?我們在迷,沒有在覺。雖然學佛、雖然出家,雖然搞弘護佛法搞了很多年,細心的反省檢點就發現自己依然是迷而不覺,依然是邪而不正、染而不淨。那自己心裡就有數,我將來死了到哪裡去?還是搞三途六道。有什麼了不起?有什麼意思嘛?

  經論上常常講,真正是大丈夫,這個大丈夫也就是大英雄的意思,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、出三界,不再造輪迴業。不造輪迴業,首先要把輪迴心斷掉。什麼是輪迴心?妄想分別執著是輪迴心。妄想分別執著不斷,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,你這一生肯定空過了。放下,現在就要放下。哪一天放下,你那一天就成就,你那一天開悟,你那一天就證果。所以你要問你什麼時候成就?不要問別人,別人怎麼會知道?問自己。聖凡就在一念之間,一念覺,凡夫成聖;一念不覺,凡夫永遠墮落,總而言之,不知道世間是「夢幻泡影」,不知道這個。讀經太少,這個太少是時間太少,佛法薰習的力量非常微弱,不起作用。如果天天不讀經,天天不聽教,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。學佛,拜佛、燒香種一點福報,種一點善根,起心動念求福不求慧,求升官發財,求保住自己的利益。這個念頭叫妄想,這個行為叫分別執著,你怎麼能夠解脫?你怎麼能夠入佛門?說真話,皈依沒有入佛門,為什麼?你沒皈;出家也沒有入佛門,為什麼?皈依沒有做到。這三條你做到沒有?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你沒做到。

  三皈要怎樣做到?皈依佛,天天不離開佛陀教誨,念念記住佛陀教誨,時時落實佛陀教誨,這真的皈依佛了。把自己的成見、妄想、習氣統統放下,佛教給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照做。佛教我們「孝養父母」,我們一定要做到;佛教我們「奉事師長」,我也一定要做到;佛教我們「慈心不殺」,我們連傷害眾生的念頭都要斷掉,不能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。修十善業,條條要落實,你這才叫皈依佛。在經論當中學習正知正見,那就是皈依法。經天天念,念了沒有用處,有口無心,有什麼用?念要懂得裡頭的意思,要把這個意思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行為,你真的皈依了。皈依僧,僧兩個意思,「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」,這對自己;對大眾,「六和敬」,六和敬是僧團裡基本的戒條。

  「見和同解」怎麼修?把自己的想法、看法統統放下,每一個人都放下,那就同解,都沒有意見了,天下太平。我有我的看法,我有我的想法,你有你的看法,你有你的想法,各個不相同,這個見解怎麼能和?佛最高明的地方、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這一條,佛不是「你們想的錯了,你們看的錯了,統統依我的!」佛不是這個說法;佛說我們把一切想法、看法統統放下,不就和了嗎?我看到經典裡頭這個說法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於是我要怎麼學?跟一切眾生交往,我沒有意思,我沒有意見,我沒有想法、沒有看法;我隨順你們的想法、你們的看法,隨喜功德。你們的想法有善、有惡,我很清楚、很明瞭,我隨順你們善的,我不隨順你們惡的。我在隨順裡面就含有教學、教化的意思在裡頭,我不說一句話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教化眾生。

  用身體的語言來教,身教。你看我的作法,你看我怎麼生活,看我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,看我如何跟一切眾生交往,你從這裡仔細觀察,你就明瞭了。怎樣觀察能夠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瞭、很真實,沒有看錯?你自己不能有妄想分別執著。如果夾雜妄想分別執著你去看,看錯了,看錯之後你就想錯了。不但對人,對佛、對菩薩你都會看錯,你都會想錯。你沒有看到事實真相,你歪曲了事實真相。歪曲事實真相於佛菩薩一點損傷都沒有,自己可造作罪業了,自己要負因果責任。所以佛法愈說愈細密,細密到無法想像、不可思議。所以清涼大師一句話給我們解答了,「隨業改變」,這一句是真理。往好的地方改還是往不好的地方改,都在自己的行業。自己修積善業,你就往善處改了;你要是造作惡業,你就往惡的地方改了,哪有一定?由此,你就應當覺悟。

  我一個人這一生當中,無論是哪一方面的際遇,吉凶禍福,自己要負責任,與外緣決定不相干。凡夫很可憐,他不知道這個真正的意義,他總是怨天尤人,所以他的路是走下坡,每況愈下,一世不如一世。為什麼?自己沒有錯,全是別人錯。菩薩不如是,菩薩全是自己的錯,別人沒有錯,他往上升。為什麼?天天反省,天天改過,天天自新,他做這個轉變。佛給我們講,根本煩惱六個,貪心、貪吝、愚痴、瞋恚、傲慢,這個習氣你自己不知道。養成習慣了,別人批評你,或是當面、或是背面批評你,你不服,你說別人毀謗你,你怎麼會有成就?儒家的君子,佛法裡面的菩薩,這個菩薩是指我們自己;我們學佛無論在家、出家,受了三皈五戒,受了菩薩戒,你就是菩薩了。你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,你不可以做個有名無實的菩薩,那個沒有用處。名副其實的菩薩,試問問你受五戒,五戒你有沒有天天去溫習一遍?你受菩薩戒,《菩薩戒本》古人是定半月半月誦戒,怕你忘掉。古人還有半個月的能力,我這上一堂課,我還能夠維持半個月,半個月以後怕忘掉,再溫習一遍。現在的人說老實話,三天都不行。不但三天都不行,真的是可憐,三個小時都不行。

  你們看看我們在此地上課,上課是連續兩個小時,很安靜的在聽講,很像那麼回事情。講完了,出了講堂的門口,心就變了,還是凡夫心,還是妄想分別執著,學的這個東西沒用處。學世間法很明顯增長貪瞋痴慢,學佛法不得利益,沒有增長戒定慧,也沒有減少貪瞋痴慢,這就是所謂功夫不得力。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沒有覺悟,三皈依頭一條沒有做到,有名無實,這怎麼能成就?所以要想成就,就要認真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,我們一般人講的成見,放下自己的想法、看法,要非常認真努力,記取經典上的教訓。我們採取佛的看法、想法,這個地方一定要知道,我不是被釋迦牟尼佛牽著鼻子走。因為如果有人說,你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,去聽釋迦牟尼佛的,你不是好漢,被人牽著鼻子走。你一聽這個話也滿有道理!於是不學佛了。你錯了!經典裡面的想法看法,自性本來是這樣的,所以隨順佛陀的教誨是隨順自性本具的性德,不是隨順別人。釋迦牟尼佛如果還有妄想分別執著,那我隨順他我是被人牽著鼻子走;釋迦牟尼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「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」,性德流露。

  我們現在智慧沒有開,性德沒有流露,他性德開了,性德流露了,我隨順他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。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真相,你跟佛走,一切依靠經教,你的信心堅定了,你的信心清淨了。前面講第一個是淨信,第二個是堅固心,後面接著你看,親近善知識,得佛力加持,你就是華嚴會上的當機者。你還有懷疑、還有顧慮,你怎麼能入佛道?入佛道實在講,就是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;你有疑惑、有顧慮,你不可能明心見性。為什麼會有疑惑、顧慮?是因為你沒有放下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沒有放下。統統都放下了,還有什麼疑惑?還有什麼顧慮?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掛在口頭上,我們叫它做口頭禪,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」,入華嚴境界!讀《華嚴經》,入華嚴境界;讀《法華經》,入法華境界;讀《無量壽經》,入彌陀境界。

  你的障礙在哪裡,你知道嗎?放不下。有人說「我一切都放下了,為什麼還不覺悟?」你「一切都放下」沒有放下,那個「一切都放下」也要放下,這個意思比較深。你想想他說這句話,你細心去觀察,「我一切都放下了」,「我」沒有放下,還有我在。有我相就有人相,有人相就有眾生相、就有壽者相,四相具足,你放下了什麼?真的放下了,疑惑斷了,憂慮斷了,我們一般人講懷疑、顧慮一掃而空,那是一個真正放下的人。真正放下的人是一念不生,一念不生是真心現前,妄心沒有了,真心現前了。真心離念,真心起用就是智慧,真心起用就是萬德萬能,真心起用就是無量相好。自受用,一切具足大圓滿、大解脫、大自在,自受用;他受用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一切眾生不一樣,眾生煩惱輕的,他跟善知識接觸,他得的受用多;煩惱重的,他得的受用少,這個道理非常明顯。

  我們同學,這是我們親身經歷的,我們跟李老師學,這是有個小班二十幾個人。我們跟一個老師,聽一個老師教誨,各人所得的不一樣,不就這個道理嗎?每個人成就的不一樣,各人所得的不一樣,原因在哪裡?每個人對老師真誠的心不一樣。印光大師說得好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學生對老師誠敬的心不一樣,在老師那裡得到的利益不一樣,這麼個道理。各人成就不一樣,那又是什麼原因?是接受老師教誨奉行的比例不一樣。有人得老師的教誨,百分之百的順從,他的成績就非常顯著;有人聽老師的教誨,他還有疑惑、還有憂慮,不能完全落實,落實個兩分三分,他的成就就兩分三分。這不是老師邊上的事情,這是我們學生自己本分上的事情。老師教學一樣的、平等的,我得多少?我做了多少?得的多而不做等於零!

  都是一個轉變,轉變裡面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毛病,第一重要!你不知道自己的毛病,你不能改過自新,你就不會有進步,你就不會有成就。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親近善知識,一生沒有成就,什麼原因?不知道自己毛病所在。有眼不會看,有耳不會聽,有口不會問,你還會有什麼成就?諸佛如來來教你,都教不成,都沒用處。你要會看、要會聽、要會問,多向善知識請教,才能夠增長學問,才能夠幫助你自己修行。自私自利一定要斷,我常常跟諸位同學說,我們修道最大的障礙,我把它歸納十六個字: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。這十六個字講的十二樁事情,你只要有一樁,你就沒有辦法入佛門了。形式入佛門是假的,實質才入佛門。你只要有一樣,你就不是佛菩薩真正的學生,這十六個字要斷盡。

  我還跟諸位說明,從哪裡下手?一定要從放棄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控制的念頭,這是自私自利的根。我不想控制一切人,我不想控制一切事,我也不想控制一切物,要把這個念頭斷掉,徹底斷掉。再進一步,一定要斷掉對一切人事物佔有的念頭,諸位要曉得,念頭沒有哪裡會有行為?這是做如來弟子的基本條件。這個身,生命住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,決定沒有攀緣的念頭,「隨緣消舊業,莫更造新殃」。不要跟任何人結怨,人家對我不高興,趕緊磕頭作揖,求懺悔,求他指教,改過自新,沒有一絲毫怨恨。要知道怨恨的念頭雖然再小,會帶到來生,會造成冤業。冤業造成就冤冤相報,那個很悽慘,那個不是好事。決定不可以貢高我慢,要學謙虛,要樣樣忍讓,你才有資格做佛的學生。所以世界海的轉變差別「隨業改變」,剎那剎那都是隨業改變,沒有定法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