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四二一卷) 2001/6/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2-017-0421
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主方神偈頌第一首:
【爾時遍住一切主方神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主方神眾,而說頌言:】
這一段是說偈的儀式,雖然每一段裡頭都有這樣的文字,它在《華嚴經》重複了很多次。凡是多次重複,一定有它很深的意思在。我們每讀這一章,都得到世尊一次的提醒,那就是我們對待一切眾生要常存恭敬心,說法利生乃至於種種示現,都必須要仰承佛力的加持。佛力的加持決定是平等慈悲的,既然是平等慈悲,為什麼有人得到加持,有人得不到加持?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懂得,用現代的話來說,諸佛如來威神平等加持,這裡頭須要有條件,條件不具足,佛力是加持你,但加不上。譬如陽光普照大地,這個地區有很濃厚的雲層,於是陽光照不到地面,這是不是陽光不平等?不是的,是你這個地方有烏雲,決定不是陽光不平等。佛對一切眾生的加持亦復如是,如果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,障礙佛光的加持,那這樣不是佛不加持,而是佛加持不上。
這個障礙是什麼?佛在經上說得很多,煩惱習氣。煩惱裡面包括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。煩惱染污的時間久了,這是真久,無量劫來我們就被煩惱習氣污染了,所以佛力加持雖然像陽光普照大地,我們頭頂上這一片烏雲嚴重的濃密,好像佛的威德一絲毫都加不上我們,而其實佛力確實是平等普遍加持我們,我們自己不覺悟,沒有感受到。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?遇到佛法了,知道有這麼回事情,自己肯斷煩惱,遠離煩惱,自己的智慧慢慢就開了,你就能夠覺察得到佛菩薩保佑我們,佛菩薩加持我們;不但智慧德能佛加持,我們這個身體生活在這個世間,也同樣得到加持。這個時候,你才真正是「知恩報恩」,如何報恩?實在上講,愛護自己就是報佛恩,自愛自重就是報恩,糟蹋自己,不愛惜自己,這是違背了佛恩。
所以一開端,『遍住一切主方神』,『承佛威力』,感恩!『普觀一切主方神眾』,這是他的同學同志,彼此示現在世間,從事同一個行業,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一個事業之成就,必須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才能有輝煌的成就;如果我們把人力物力財力都分散了,成就是有限,這裡面有大學問,值得我們深入參究。這是對大眾禮節統統都做到了,然後再說『頌言』,偈頌是他的心得報告,是他的修學提供我們做參考。我們要記住,前面長行文裡面,他修學的是哪一個法門,遍住菩薩他所修的是「普救護力解脫門」,現身說法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這叫「救護力」。我們看他的報告:
【如來自在出世間,教化一切諸群生,普示法門令悟入,悉使當成無上智。】
偈頌裡面第一句,『如來自在出世間』,這如來是誰?當然是指一切諸佛。可是這裡頭有密意,我們要懂得,包括主方神自己在內,他是如來的化身,不僅他是如來化身,所有一切眾生之類,哪一個不是如來化身的?「如來」這個稱號,在大乘經教裡面,通常都是稱的自性。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由此可知,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,都是自性變現之物。古德說得好,「山河與大地,悉露法王身」,這個話的意思,說明虛空法界、國土眾生原本是一體,雖然是一體,一切眾生久遠劫以來迷悟不同。迷的眾生,我們說他做隨業受報,自己不能做主;覺悟的眾生乘願再來,做種種示現,幫助迷惑的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就是『教化一切諸群生』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切記,「如來自在出世間」,切記他的「自在」;「教化一切諸群生」,要著重在「一切」。自在: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,絕不失時。所以佛菩薩說法,這經中常常比喻作海潮音,海潮音是什麼意思?漲潮有一定的時候,落潮也有一定的時候,一點差誤都沒有;這是比喻眾生跟佛菩薩的感應,眾生什麼時候有感,佛菩薩什麼時候就有應,感應道交就像潮水的漲潮落潮,非常守時,取這個意思,這叫自在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示現什麼身,這是自在。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,佛菩薩說法決定是稱性而說,應機而說;稱性則契理,應機則契機,這是大自在。
佛菩薩何以能做到?我們何以做不到?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,從哪裡學?沒有別的,佛菩薩用真心,可惜我們用妄心,真心稱性,真心與自性沒有障礙,妄心與自性就有障礙,有障礙你就不自在,你就隨業流轉。由此可知,凡聖的差別,一個用真心,一個用妄心。真妄從哪裡區別?我們說個最簡單的區別方法,真誠是真心,虛偽是妄心。我們想想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用的什麼心?清淨是真心,染污是妄心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順境善緣生起貪愛之心,被污染了,逆境惡緣討厭,這又被污染了。中國古人講七情,七情是「喜」、歡喜,「怒」、發怒,「哀」、悲哀、心裡難過,「樂」、喜樂、我們叫快樂,「愛」、戀愛,「惡」、討厭,「欲」、欲望,這叫七情,七情就是七種的污染,被情識污染了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自己想一想,能不能不被這七種污染所影響,然後你的清淨心才能現前。佛法講得更詳細,佛法講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還是略說,天親菩薩在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面講的,天親菩薩的說法是依據《瑜伽師地論》講的,《瑜伽師地論》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,說得更詳細。
總的來說,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,還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,還會受外面境界的干擾,這統統被污染了,妄心!這不是真心,真心決定沒有污染,真心是純淨的、清淨的,真心是平等的;如果有不平等、有高下,這錯誤了!我比你高,你不如我,其實這種念頭是傲慢裡面的一分,貢高、嫉妒、憍慢,不但不平等,同時也不清淨,真心妄心從這個地方分別。真心是覺悟的,真心清淨平等覺悟,沒有人問你的時候,你的心是寂靜的、是不動的;有人向你請教,你的心是光明的,你的心是無所不知的。真心是慈悲的,慈悲是愛,這個愛裡頭不摻雜一絲毫的情識,這個愛從哪裡生的?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裡面生出來的。世間人的愛從哪裡生出來的?從虛偽染污不平愚迷裡頭生的,所以世間人愛是假的,常常會變,今天好了,明天惱了,昨天結婚了,今天離婚了。真心妄心我們要能辨別。
佛菩薩用真心,與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障礙,因此他沒有一法不通達。無論什麼事情,你去問他,他都頭頭是道,什麼樣紛爭的事情、解決不了的事情,到他那裡去迎刃而解,我們要在這些地方學習;如果我們依舊隨順煩惱,依舊用妄心處事,那就難了。我們到什麼時候才開悟,什麼時候才能入佛境界,什麼時候你才能得自在?這個自在就是清涼大師講的無障礙的法界,特別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你是不是真入這個境界了?
「教化一切諸群生」,「一切」這裡頭決定沒有分別,沒有國家的分別,不分你是哪一國人,沒有族類的分別,沒有文化的分別,沒有男女老少的分別,沒有宗教信仰的分別,一律平等的教化。「教」是教他覺悟,教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斷煩惱、開智慧,化惡為善,化迷為悟,化凡為聖,這是教化;「化」就是改變一個人的氣質,提升一個人的境界。「諸群生」,這個文裡頭說了一個「一切」,又說了個「諸」,諸是多的意思,一切也是多的意思,那一切就是諸,諸就是一切,這話到底怎麼講?我剛才說過了,「一切」是一切國土、一切族群、一切宗教、一切文化;「諸」,每一類裡頭都有許許多多的眾生,都是如來出世教化的對象。從這個地方去看,佛陀的教學,豈不是現在人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?主方神就是從事於多元文化教學的工作者。第三句是講他教學的內容,第四句是講他教學的成就。
『普示法門令悟入』,善知識、善友對待一切眾生,「普」,沒有私心,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對待一切眾生一律平等才叫普;「示」是指示、是示現,示現就是做出樣子來給眾生看;「法」是方法,「門」是門徑,什麼方法,什麼門徑?破迷開悟的方法,超凡入聖的門徑。這些善知識是再來人,他清楚,他明瞭,來教導一切眾生,幫助他們悟入,「悟」是明白了,恍然大悟,屬於解門的成就;「入」是契入,把你所悟的這些道理,你所悟的這些方法境界,統統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,叫入,入佛知見,就是我們的見解思想跟佛一樣,我們的生活行為當然也跟佛一樣。
開示悟入這四個字是原則,它的內容千差萬別,要看你現前教化眾生的根性;就跟大夫治病一樣,沒有一定的方法,一定要看看病人得的是什麼病,你把他診斷清楚,然後才處方下藥,對症下藥,藥到病除,高明的大夫;佛為眾生普示法門,亦復如是。那我們要曉得現代眾生得的是什麼病,我們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一些大標題,地球病了,時代病了,社會病了,究竟得的是什麼病?我們是個大夫,不能不知道。這個病怎麼得的?病根在什麼地方?如何對治?這才能救他的命,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、微密的觀察,這個經講得有什麼用?我們也曾經聽許多人講經,講得不錯,滿有道理,但是一點用處都沒有,所謂是契理不契機;就像大夫開個藥方,藥方開得好,但是不對症,病人照這個藥方來服藥,一點效果都收不到;怕的是不但是沒有效果,可能起了反作用,這個藥不吃還好,吃了早一天嗚呼哀哉。
這些事情在現前社會發生太多太多了,這些人是不是惡意的?不見得。不是惡意,為什麼造成這樣的後果?那是自己的醫術不精,庸醫殺人。講經說法也是如此,道業不精,不識眾生的根性,於是有意無意誤導眾生,誤導眾生是殺人慧命,不是沒有過失,過失很大。所以我們培訓班的同學,我一再勉勵大家,要認真修養自己的德行,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樣才能自度,自度而後才能度他;自己都救不了自己,你怎麼能救別人?這個道理很淺顯,不難懂。自度的祕訣,就是要斷煩惱,為什麼?自性本具的智慧、本具的德能、本具的相好,與毘盧遮那佛、阿彌陀佛沒有兩樣,你自己真心裡頭,含藏著無盡的寶藏,無量的智慧德能,你為什麼不拿出來用?現在想拿,你也拿不出來,什麼原因?煩惱障礙住了,煩惱障與所知障障礙住,佛教導我們修行的綱領非常簡單,只要把這兩種障礙除掉了、放下了、拋棄了,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就現前,你就得度了。
為什麼不肯放下?佛勸我們放下,而且自己做出放下的樣子給我們看,佛真是做得很徹底,一生生活三衣一缽,除此之外,一無所有。世間的名聞利養,確實一絲毫都不沾惹。他做的樣子,這就是真實人生,真實人生就是這個樣子;我們搞錯了。他們那種生活行為思想見解,那是正常的,隨順法性,隨順自然,古人所謂返璞歸真,回歸自然,這才得大自在!我們今天的麻煩是不必要的包袱垃圾背得太多,把自己壓得連氣都喘不過來,這錯誤的!在這個世間,這個也想要,那個也想要,欲望沒有止境,這個欲望就是包袱、垃圾,包袱裡頭不是好東西,全是垃圾,全是染污,全是毒素;佛給我們示現的,我們真心、我們性德裡頭原本沒有這些東西,所以要把它拋棄得乾乾淨淨。
同學們聽到我這個說法,千萬不要誤會,過去有人誤會,中國大陸的同修寫信給我,聽說我講經的時候講到「看破放下」,他看破放下了,工作也辭掉了,每天在家裡念佛,什麼事情也不做了,收入也沒有了,過了幾個月,生活維持不下去,寫信問我怎麼辦?其實我所講的看破放下,他沒有懂,他著了言說相,他錯解了這四個字的意思。不是叫你不工作,釋迦牟尼佛沒有放下生活,沒有放下工作,他每天出去托缽,他的生活沒有放下,他每天為大家講經說法,他工作沒有放下;不但沒有放下,他做得非常積極非常認真,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效法。釋迦牟尼佛他的身分是老師,我們稱他為本師,他是從事於教學工作,每天跟大家上課八個小時,四十九年不間斷,這種敬業精神到哪裡去找?所以有人說學佛是消極,你們看看釋迦牟尼佛他消極嗎?你們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一個星期還休息一天兩天,你比釋迦牟尼佛差遠了,釋迦牟尼佛確實達到現在人所說的標準,每天工作八小時,四十九年不休息,沒有假期,哪一個能比得上?我們想一想,實在很慚愧,應當發心勇猛精進,向釋迦牟尼佛看齊,他能做到,我為什麼不能做到?他確確實實是做出來給我們看,「普示法門」!
教化眾生的目的,『悉使當成無上智』,無上智是究竟圓滿,在佛法裡面講是佛果位,學生沒有到這一個境界,沒有達到登峰造極,老師的教學永遠沒有中止。像地藏菩薩所說的: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。地獄是最苦的眾生、最愚痴的眾生,最不接受教化的眾生,菩薩對他還是這樣的慈悲,發這樣的誓願,用真誠心長時間去感化,才能產生到效果,時間短了不行。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。這些年來,我們在各個地方講經教學,總題目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這兩句話就是此地的普示法門,當前我們的社會,眾生的病實在講太多太多了,不但病多,而且非常嚴重,都是要命的病痛,到底要從哪裡救起?我們沒有智慧,看到這個佛教的教科書《大藏經》,這麼大的分量,從哪裡學起?印光大師給我們一個啟示,對於現前整個世界的教學,從什麼地方著手?從因果著手,非常有見地!印祖這個指示,確實是真實智慧,真實利益!唯有普遍宣揚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,芸芸眾生聽了之後,才會反省,才會回頭,起心動念他才知道收歛,不敢再造罪業。一飲一啄都是果報,造什麼樣的因,得什麼樣的果。今天社會動盪不安,大家造不善的因。其他高深的道理慢慢再說,先救急要緊。
因果的道理甚深甚廣,我們學佛的同修接觸到了,對它究竟懂得多少?可以說有限,我為什麼這個說法?看到你起心動念,看到你造作的行為,我就知道、就明白了。如果你真的明白、真的透徹,你會不遺餘力的去修善去積德,這是一定的道理;你今天還猶豫不決,想做又不想做,你對於這個道理懂得不夠透徹、不夠明瞭,所以才有這些現象發生。就跟了凡先生在前十年的修行狀況一樣,雖然聽了雲谷大師的開示,聽是聽懂了,懂得不夠徹底,但是他還有善根,他肯幹,幹了十年之後,這才是真正體會得到。為什麼?十年之後,他做事情愈來愈順利,進步很快,前十年進步非常緩慢。我們讀《了凡四訓》,就能把這些境界看得很清楚、很透徹。
佛在《地藏經》上告訴我們,修福決定要在自己這一生當中,這一口氣還沒有斷,自己所修的福報,圓滿的得到,「分分自得」;如果一口氣不來,你的家親眷屬、朋友來為你修福,你所得的福報只得七分之一,七分之六是替你修福的那個人他自己得到。經上講得很透徹,即使是你自己的財物,你的錢財,你的田地,你的房屋,你過世了,一生沒有機會修福;你的兒孫不錯,你的親戚朋友不錯,把你的錢財,把你的房屋田地變賣,來替你修福,你所得的果報還是七分之一,他們得七分之六,為什麼?你過世之後,這些財物處理的權在他們手上,他可以不給你修福,他可以自己拿去享受,所以在這個時候你要曉得,他給你修福是人情,不給你修福是本分;即使是朋友,你的錢財寄託在他那裡,也是屬於他的,不屬於你的,既然屬於他的,他就有權處理,這佛在經上講得很多。
不但佛在經上講的,其他宗教經上也是這樣講法,我看過。所以佛是一再勸勉我們,要自己活在世間自己修福。世間人對於這個因果道理懂得不夠透徹,他不曉得修福得福報之大。你眼前你能夠修這三種布施:修財布施,你財富不缺乏;修法布施,你智慧增長;修無畏布施,你健康長壽,你為什麼不肯修?如果我們有這個力量,我實在講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許哲居士一直到現在,念念還想辦老人院,照顧老人病人,這種布施得健康長壽,她一百零二歲不生病,這是屬於無畏布施;你拿這個財力去做這個事情,財布施有了;肯做這樁事情,你很聰明,你有智慧,法布施有了,一種布施三種都具足。我們辦學校是法布施,我們救濟貧窮、救濟災難是屬於財布施。我們把業因果報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修善因,得善果。有這個力量,馬上就幹,為什麼?果報不要等來世,這一生就得到。有這個能力不肯辦,猶豫不決,沒有別的原因,理跟事實真相沒有搞透徹,沒有真正明瞭,就是念《了凡四訓》也沒有念通;果然念通了,他自自然然肯放下、肯幹,為什麼?愈捨愈多。
你說「我今天沒有做什麼事業,我的錢從哪裡來?」沒有錯,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,你都賺錢,為什麼?命裡頭的財多。我不做個人營生事業,我做社會福利事業,像此地李木源居士經營的居士林、經營的淨宗學會,這是屬於社會慈善事業,你的命裡頭有財,你種的善因,你這個事業,你這個場所,錢財就源源不斷而來。我昨天晚上到居士林,看到下面的餐廳,現在因為有工程,餐廳裡面吃飯的人少了,但是送米送菜送油鹽的人,並沒有減少,堆積如山;李木源居士告訴我,他說現在不但他送老人院、孤兒院,其他宗教辦的老人院、孤兒院統統送。現在還多,還多什麼?送學校,這無量功德!居士林跟淨宗學會,我不在這個地方,它也不會衰,為什麼?積德深厚,財、法、無畏布施不間斷,果報可想而知。一個人修,一個人得,一家人修,一家人得;一個團體修,一個團體得;一個國家修,一個國家得;一個世界修,那世界決定大同,世界永久和平,社會安定,人民幸福。
今天我們在社會上宣揚,要普遍宣揚這個法門,不能講得太高深,太高深沒人懂,沒有人能得受用。多講因果報應的例子,眼前的例子,一說起來,大家都能看到。法布施裡面最重要的是念佛法門,「萬修萬人去」,這個話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,他是南北朝時代的人,距離今天一千七百多年。現代眾生思想渙散,妄念特多,修哪個法門都不容易,障礙太大,唯獨修學這個簡易穩當、成就快速的念佛法門,因此建念佛堂的功德大。那智慧更高一層的,他就會想到,世出世間無比的功德是什麼?續佛慧命,所謂是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續佛慧命是第一等的事業,今天居士林都在做,辦這個培訓班,續佛慧命。
我們今天在澳洲,非常難得,政府核准我們建立「淨宗學院」,在現代政府承認的佛教的學校。這裡面沒有世間的學術,所有課程全部是經論,大概這是第一間學校,不是附屬於寺廟的,不是附屬於淨宗學會的,是個獨立的教學機構,頭一個!真正是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。我們機緣遇到了,我們要不全心全力把這個學校辦好,我們對不起諸佛菩薩。李木源居士有智慧,他了解,我們當中有一個默契,今年十一月,我要把多一些的時間,照顧這一個學院,往後每年我要用八個月的時間照顧學院,另外四個月的時間,分配給新加坡跟香港;還是前時一時的想法,在澳洲住兩個月,然後來新加坡講經講半個月,講完之後再到香港講半個月,再回澳洲講兩個月,每三個月我們往復一次。這樣對我來說,對我這個旅行也節省了很多時間,我每三個月循環一次,減少旅途上的時間,也減少旅途的辛勞。
我們這幾個地方,澳洲、新加坡,還有馬來西亞跟香港,我們密切合作,互相的支援。此地的培訓班,我期望永遠辦下去。現在我們的老同學都有能力教學,我們華嚴班的同學,這一次教導第五屆,教得很成功。我昨天跟李會長談,在這一屆他們都是助教的身分,底下一屆是第六屆,在第六屆他們就是講師的身分,把他的身分往上提升;第五屆的同學如果願意留下來,我們歡迎,擔任助教,在第六屆擔任助教。這個華嚴班的同學擔任講師,這是六屆七屆八屆;到第九屆講師就升為副教授,助教就升為講師,九屆是副教授;九屆十屆十一屆,到第十二屆就升為教授,我們把同學的身分地位提升。
九月我到台灣,在台灣電視台錄像,約定四十個小時,要住十天,每天四個小時,我的工作在錄影室,一切外務應酬我統統拒絕,專心來錄像,錄一套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。十月訪問美國。我要求把我們華嚴班第五屆同學們講經的光碟,每一個同學一片,我請這邊給我做二十套,我帶到美國,贈送美國那邊各個淨宗學會,讓他們多看,把同學們介紹給他們,希望將來美國、加拿大各個淨宗學會,來邀請我們同學到美洲去弘法;我們的同學要走向國際,將來是國際上的佛陀教育的教授。我這個建議,李會長採納了,這是我們真正密切的配合。我們年歲大了,我們的成就在哪裡?是在底下一代,希望底下一代做得比我們更好、更有成效,無論在自己修持、在弘法利生,都高出我們這一輩,這是我們的真正成就;如果不能高出我們這一輩,達到給我們的水平相等,我們的成績平平,六、七十分;如果不如我們這一輩,那我們就失敗了。
所以我是全心全力的幫助年輕同學,將來在澳洲,澳洲如果我們的緣成熟,一年之後開始建校,如果緣不成熟,我們建校的時間,可能要再往後延一年。學校建立好之後,我們就開學,我們有師資。在澳洲培訓的這些同學,他們是師資,我們培訓班的同學,將來也是我們淨宗學院的師資。我們的人力物力要集中使用,一定要做到互助合作,一定要做到一家人,不分彼此,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,只是為這個世界的眾生,為正法久住。佛法不但超越地方的界限,超越國家的界限,再跟諸位說,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超越了星際的界限,現在科學家講的,超越不同維次空間的界限,盡虛空、遍法界!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心量,像諸佛一樣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教化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諸群生,幫助他們各個都成無上道,無上智就是無上道,圓教究竟的佛果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