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三0卷)  澳洲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230

  請掀開經本,月天子長行第七句看起:

  【普遊不動光天子。得能持清淨月普現十方解脫門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一個提示,文字雖然不多,意思很明顯,「以佛智風,持大悲月,使明見正覺,離苦清涼」。菩薩的德號意思很深,『普遊不動光』,「普遊」是說菩薩教化眾生,十方世界眾生有感,佛就現身,像平常我們讚歎觀世音菩薩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《楞嚴經》裡面我們所讀到的,菩薩隨類現身,隨機說法,這是普遊的意思。凡夫普遊,心是散亂的,沒有智慧。菩薩雖然是現身說法,同時現無量無邊身,接觸無量無邊的境界,他的長處就是不動。「不動」是定,「光」是慧,他沒有失去定慧,定慧做主宰。戒定慧三學,我們在這裡都看到了。普遊是戒學,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面,所謂是善緣逆緣、順境逆境,他都能夠相處,這就是戒學。什麼樣的環境他都能適應,所以隨緣而不攀緣。持戒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是隨緣,這是持戒達到最高的,樣樣都像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。恆順、隨喜就是戒律達到最高的境界,功德就是不失定慧,他的心如如不動,他的慧清淨明瞭。

  下面說他的得法,『能持清淨月普現十方』。「能持」是他自己的功夫,自行;「普現十方」是利他,化他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,「以佛智風」,什麼是佛?這個字是個關鍵,我們必須要認清楚,「佛」是自性,佛是性德。絕對不是說菩薩要依釋迦牟尼佛,是依釋迦牟尼佛的智慧,依阿彌陀佛的智慧,依諸佛的智慧,那就錯了,那還是依靠別人,不是你自己的真智慧。初學的菩薩一定要依佛,不是此地講的境界。此地講的境界,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完全是性德。自性本具的理體是法身,自性本具的智慧是報身,自性本具的能力是應化身,三身都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,都是為一切眾生造福的。服務跟造福事相非常複雜,無量無邊,我們現在講服務的科目無量無邊,但是服務的總綱領、總原則只有一個,那就是破迷開悟。無論是哪個項目,無論是什麼方式,總而言之,都是幫助眾生覺悟的,這個叫佛法,如果不是幫助眾生覺悟的,這就不是佛法,佛法跟世法差別就在此地。世法目的不是教眾生開悟,佛法是教眾生開悟。開悟要有高度的智慧,圓滿的智慧,真實的智慧,這叫佛智。風是比喻,風是動的,不是靜的,就是說以智慧服務叫智風。你有智慧,你自己藏在深山裡面,不出去,不幫助別人,那有智,風沒有了,所以要懂得這個風的意思。特別是夏天,清涼的風,人接受的時候感覺得非常舒暢。這是諸佛菩薩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智慧之風,現在人講磁場,那個磁場不一樣,中國人講風氣,這風氣就不相同,高度的智慧。

  「持大悲月」,月是比喻,月是比喻清涼。這一段都是月天子,清涼的意思。日光太熱,長時間暴露在日光之下,人感覺到不舒服,但是月光之下清涼。什麼是月?此地月不是真的月亮,比喻大悲心是月亮,持大悲月。有智慧,有高度智慧又有慈悲心,悲月就是慈悲心,這樣才能幫助社會,才能幫助眾生。下面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綱領,綱目就太多了,那個不用細說,說的是綱領,「明見正覺」,幫助眾生開悟,底下一個是離苦得樂。所以菩薩看到眾生享樂,歡喜,決定不嫉妒;菩薩看到眾生受苦,慈悲心就現前;歡喜眾生開悟,歡喜眾生得樂。換句話說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我們今天講是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,在這些境界當中,你有高度的智慧,你有真實的慈悲,幫助別人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無論用什麼方式,都是幫助人覺悟的。但是一切眾生迷在理上,迷在事上,有種種不同。事相上的差別無量無邊,所以佛開無量法門,對治眾生無量煩惱。煩惱是迷而不覺,智慧是覺而不迷。所以菩薩應機說法,因時、因地、因人、因物,方法手段就太多太多了,這些全叫枝枝葉葉,雖是枝葉,任何一個枝葉都能夠通達到根本。我們學佛難在哪裡?難在執著這個枝葉不肯再去尋根,所以永遠不能解決問題。你得的智慧,小智慧;你所悟的,一點點。像一棵大樹一樣,我們聞法是一片葉,深入研究,再一深入的時候,研究有幾個枝,你把枝找到了;這一個枝裡頭有幾片葉,曉得我們這幾片葉是同一個根。但是這個枝跟那個枝還有差別,還要打架;功夫再深入的時候,從這個枝又找到一個大枝,原來這幾個小枝還是一個同根。最深入、最徹底的是找到根了,原來曉得整個大樹是一樁事情,所謂是一個身,一個生命共同體。那個根是什麼?根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同一個根。這個根就是我們這個經上講的「大方廣」,大方廣都明白了,這個人就圓滿成佛,證得圓教的佛果。

  我們今天難,佛在經上常講深解義趣,我們解得很淺,而且還有一個大毛病,得少為足,到這個地方,自以為了不起,自以為已經圓滿成就,這個事情就難了。所以佛給修學大乘的人定了一個標準,這個標準就是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》的標準是什麼?破四相,破四見。經一開端,佛就說得很好,「若菩薩有我相,人相,眾生相,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不是真菩薩,真菩薩決定離四相。聲聞、緣覺,我相離了,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沒離。這四相配二執來說,我相就是我執,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這三條是法執。佛在經上常講,小乘人我執雖然破了,法執猶存。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,我們講得更白,大家更好懂,執著放下了,但是還有分別。執著是我執、我相,分別是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屬於分別。你分別沒放下,出不了十法界;我執沒有放下,很可憐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放下我,六道輪迴出去了,外面還有一層十法界,必須把分別也放下,你才超越十法界。這個時候,你才真正明見正覺,這個正覺是菩薩正覺,不是二乘的。此地講的正覺是正等正覺,不可以看作正覺,因為正覺是小乘,《華嚴經》是大乘,是正等正覺。他的經文四個字一句,整整齊齊,所以他不寫明見正等正覺,但是我們一看,意思完全明瞭,此地的正覺是正等正覺,圓教初住菩薩所證得的。

  「離苦清涼」,這個苦是十法界,不僅是六道,是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面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天台大師判教,判他們是六即佛裡面的相似即佛,不是真的;十法界裡面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是相似位。出了十法界之後,這叫分證位,真的不是假的,那是真佛,不是假佛,這個時候才離苦清涼。所以離苦清涼,名正言順是在一真法界,十法界裡頭沒有,這是《華嚴經》,華嚴的境界。這些月天子,我們從這裡看,豈不都是諸佛如來化身嗎?沒有凡夫。我們要學,實在講,讀《華嚴》,一部《華嚴經》念完了,自己應該成佛。跟著這個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提升,讀一卷就提升一層,讀一遍又提升一層,念上個幾年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?古大德教給我們隨文入觀,重點在入,隨著經文我們要契入。契入,用現在話來說,改變我們的思想,改變我們的行為,這真修行。否則的話,我們念不叫白念了。念了以後,我們心裡就產生變化,這個變化就是轉迷成悟、轉凡成聖。佛法常講教化,佛教了我們,我們心裡就起了變化。苦是指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。煩惱要不離,沒有辦法覺,煩惱障礙了我們的覺性,煩惱障礙了我們的悟緣,我們覺悟的機緣被煩惱障礙住了,所以一定要斷煩惱,要改自己的毛病,要改自己的習氣,把我們性德裡面的障礙斷掉。功德就是清涼,清涼自在。這是說的法身大士,他們隨類化身,無時無處不現身,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。眾生之感從來沒有間斷過,眾生太多了,我們心裡遇到困難,心裡會想到佛,念一聲佛菩薩的名號,佛菩薩立刻就有感應,感應很快,感應也很明顯;但是還是怪我們自己,我們的心不清淨,我們的心不定,我們的念不一,第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,第二個念頭又想別的事情了。所以諸佛菩薩雖然有應,我們還沒有發現,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,妄念又起來了,這是我們學習的毛病,大毛病。我們還常常怪佛菩薩不靈,佛家講有求必應,我求都沒有感應,怨天尤人,不知道這個毛病究竟發生在哪裡?

  實在說,我們的真正毛病的原因,就是不知道親近善知識,不知道親近善友,這才是我們一生空過的第一個因素。古時候,雖然在物質生活比我們現在艱難、缺乏,可是成就的人很多。現在科技文明發達,物質生活富裕,倫理道德理念失掉了,沒有了,不懂得怎樣親近善知識,不懂得怎樣去學習。沒有人教,教了也不肯接受。但是佛菩薩非常慈悲,還是不停不斷的在示現,可是我們就是看不出來。希望這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能給我們有一些啟示,我們通過《華嚴經》的學習,逐漸能夠看出我們生活環境的真相。這個真相就是諸佛如來的示現,大乘經裡面常說的六塵說法,你能夠發現,你就入境界,你沒有發現,你沒入這個境界,這是要細心,契入不是容易事情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給我看破、放下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,看破是解門,放下是行門,解與行要相應。我知道一些我就把這些做到,解幫助行,行幫助解,解跟行相輔相成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離開這個原則。如果偏重在一邊,永遠不能成就;無論是偏重在解門,或者偏重在行門,都不能成就。一定要解行相應,解行互相輔助,這才叫精進。我們自己要怎樣能契入這個境界?要發菩提心,要行菩薩道。初發心勉強,一切諸佛如來一點都沒有例外的,開始發心勉強,強迫自己,勉勵自己去做、去學習,逐漸逐漸養成習慣。古德所謂把生處轉變成熟處,熟處把它變成生處,熟是什麼?我們的習慣、習性,這個習性是不好的習性,完全與性德相違背。這個習性無量劫來已經養成,在這一生當中從小也沒人教,養成許許多多的壞習慣,這壞習慣變得很熟,不知不覺他就犯了,不是有意的,無意當中這惡習氣現行。自己很想改,改不掉,熟了。佛陀教給我們諸佛菩薩的習慣,這是好習慣,完全與自性相應,我們聽了非常生疏。

  佛菩薩無論現什麼樣的身分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他的生活工作,處事待人接物,歸納起來不外乎六條原則,佛經裡面稱為六度,六波羅蜜,那就是他應化的規範。這六條諸位都很熟悉,但是意思不懂。什麼叫布施?大家認為布施就是捐一點錢給寺廟,錯了,完全錯了。布施是為社會、為一切眾生服務,這是布施。以財力幫助社會,幫助一切眾生,是財布施;以我們的體力、勞力,今天我們講做義工,這個還是財布施,叫內財布施。做義工在哪裡做?到寺廟裡面來做,你這個圈子很小,你得的福報也很小;應當沒有界限、沒有分別,哪裡有需要,就到哪裡去作義工。我在前幾天訪問錫克教,錫克教裡面有兩個同修,一個是老太太,一個老先生來跟我說:你們佛教居士林工作很多。我說:是!是很多。我們去做義工好不好?我說:歡迎。你看看人家不分宗教,他是錫克教,他願意到我們佛教來做義工,我們肯不肯到他們宗教做義工?由此可知,他們已經突破了宗教的界限。所以社會各個層面,哪個地方需要幫助的,我們都去幫助他,這叫修布施波羅蜜。我們今天佛教徒很執著,起心動念是我的利益,縱然修布施,不能叫波羅蜜,那個不是菩薩法。菩薩布施的時候沒有為自己的,為眾生的,眾生需要什麼,他就做什麼,絕對不是為我。我到這個世間來是為眾生服務的,不是眾生替我服務,我替他服務的,他需要什麼,我們幫助他什麼。

  所以三類布施: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三種布施裡面法布施為主。法在哪裡?法就在財裡面,就在無畏裡頭,三個合成一個,一體,以法為重,法是教他。他不肯布施,不熱心服務,我們熱心服務,那就是教他,做榜樣給他看,做樣子給他看,那就是法布施。為眾生、為社會服務,義務的,不求代價的,不求酬勞的,那就是波羅蜜。如果說布施談條件,有報酬的,那就不是了,那是商業行為,那就不叫布施。為眾生服務,要守法,要懂規矩,要知道先後次第,這就叫持戒波羅蜜,才能把這樁事情做好,做得很圓滿。不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,不能操之過急,按部就班的來,事情做圓滿,這是忍辱波羅蜜。菩薩六度萬行都落實在一樁事情,點點滴滴無一不具足六度萬行,這叫行菩薩道,我們幾個人會?幾個人懂得這個意思?學佛的同修,無論在家、出家,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、學哪個宗派,都是行菩薩道,是不是真做了?真菩薩就跟彌勒菩薩一樣,歡歡喜喜,滿面笑容,清淨自在,法喜充滿,那是真的菩薩。沒有憂慮,沒有煩惱,沒有牽掛,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,沒有妄想,這個人叫菩薩,熱心為大眾服務,這是智慧慈悲落實。每一個法門圓圓滿滿具足一切法門,《華嚴經》上講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只是每一尊佛、每一尊菩薩說出這個法門,是從這一面、這一項工作、這一點,你能看他融合無量無邊法門。

  比佛教更古老的是婆羅門教,現在我們稱它作印度教,它有八千多年的歷史,在世界上宗教裡頭這是最古老的。他們沒有經典,但是他們接受聖賢的教誨,印度的兩大史詩,《奧義書》是他們重要修學的依據。可是《奧義書》,我們翻開來第一篇,是他的和平祈禱詞。他的祈禱詞很簡單,就像我們佛教講的咒語一樣,他前面是「唵」開頭,後面三個和平:和平、和平、和平。和是和睦,平是平等,意思很深。第一個和平,我們人與人要和睦,要平等。第二個和平,人與萬物要和睦,要平等。花草樹木我們不能小看它,不能看不起它,一片樹葉我們也要跟它和睦相處,它跟我是平等的。今天地球上這些人類不懂這個道理,都以為自己是大,自以為是,自己為宇宙中心,輕視別人,作踐萬物,所以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了。誰破壞?人把它破壞了。所以地球上有洪水、有颶風、有地震、有火山,我們對它不好,它報復我們,不能和睦相處。所以古聖先賢教導我們,我們跟大自然、跟一切萬物要和睦,要平等。第三個和平,是跟我們講要跟天地鬼神和睦相處,也是平等的。這三個和平意思多深!真正懂得與一切和睦相處,與一切法平等的,這個人就成佛了。宗教典籍裡面好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,沒有人去講解,沒有人去把它發揚光大,沒有人把它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。

  佛家教學三個方式,我們要懂得,所謂示轉、勸轉、作證轉,也是三個是一體的。佛在經上常講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這三個意思都在裡面。演是表演,做出來給人看,我們要把覺悟的行為表現出來。覺悟的行為就是六波羅蜜,穿衣吃飯,處理日常的事務,待人接物,全都在那裡流露出來了。你這樣叫人看,他看不懂,不要緊,慢慢來,很有耐心,時間久了自然他就發現。就如同金剛般若會上須菩提尊者,這是釋迦牟尼佛常隨弟子,天天跟著釋迦牟尼佛周邊,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。這一天忽然之間看出來了,看出釋迦牟尼佛生活的苗頭出來了,發起金剛般若這一會,原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無上妙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。他舉了一個例子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每天這種日常生活。智慧不開就看不出來,智慧開了,原來一切諸佛奧妙的道理都在穿衣吃飯上面顯示無遺,這才讚歎「希有世尊」。他一看出來,一說「希有世尊」,他也入了境界。如果不是,一般境界他決定看不出來;他看出來是他入境界了。讚歎佛,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世尊的護念、付囑,沒有說一句話,就在日常生活表演之中為人演說。我們要細心,我們要能看得懂,然後我們自己就學會了。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念念行行都為社會、為眾生服務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。釋迦這個名號意思就是仁慈,仁慈就是代表服務,為眾生服務;牟尼的意思是清淨,自己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說明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,那才叫清淨,叫牟尼。起心動念還有自己,牟尼就沒有了,牟尼是寶,牟尼寶就沒有了。一個人決定沒有自私自利,決定沒有一念為自己著想,這個人牟尼寶現前了。那個寶是什麼?自性,性德,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,自性裡頭本具無量的德能,他都現前。牟尼是清淨心,人人都有。釋迦牟尼佛能表現在生活上,我們的牟尼寶黯然無光,被煩惱、被習氣蓋覆住了,不起作用;雖然有,不起作用。

  諸佛如來看你是平等的,為什麼?我有,你也有,所以佛心平等。凡夫心不平等,我有,你沒有;你有的,我沒有,不平等。不知道統統都有,只是有的人顯出來,有的人不顯,顯的人心清淨,心裡沒有障礙,顯不出來是心不清淨。佛在經上講,凡夫有見思煩惱,有塵沙煩惱,有無明煩惱,三種煩惱蓋覆著你的自性,不是你沒有,所以說你有障礙。障礙是你自己生的,不是別人給你的,所以這個事情任何人都幫不上忙,幫你忙的還是你自己,你自己真的把這些障礙放下,性德就恢復了。我不再執著我,不再執著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的幸福。所以真正明白,真正省悟過來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有沒有人自己問一問自己,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覺悟的人目標跟我們完全不相同,覺悟的人只為三樁事情:安定社會,和平世界,幸福眾生;換句話說,唯求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、眾生幸福。怎樣達到這個目標?布施供養,行菩薩道。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來到這個世間目的就能夠實現,就能兌現了。佛弟子要學佛,佛是覺悟的人,我們要學覺悟,要學佛陀生活的目標,要學佛陀生活的方式,要學佛陀生活之所為。如果說不會,佛所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全都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所以《華嚴經》是圓滿的教學,非常希有,不思議的經典。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,第八句:

  【星宿王自在天子。得開示一切法如幻如虛空無相無自性解脫門。】

  這位菩薩說的這個意思深了,清涼大師這一段註解也就費了事。菩薩『開示』就是現在講的教學,開是開啟,我們從比喻上說,大家容易懂,好像你做生意,你陳列許多商品,你今天開張,開大門,讓大家好進來參觀;敞開你的門市,讓大家參觀,這個意思叫開。門敞開了,顧客進來了,他不識貨,看來看去不識貨,你給他介紹,指示他,這叫「示」。他選不選購,那就是他的事情,不是我們的事情。菩薩教化眾生,老師教導學生,只能做到這兩個字。學生能不能得受用,就好像顧客願不願意購買回去用,那個就叫「悟入」。悟是學的人明白了,豁然大悟,就開悟了。根性利的人,聰明人,佛在第一個階段「開」,他就覺悟了,他一接觸,他就明瞭了,這是根利的人。根鈍的人不行,還一樣一樣給他講解,一樣一樣介紹,慢慢他才搞懂了。所以悟有大小不同,時間有先後不同,我們求學最重要是要求個悟處。悟了以後要行,依教奉行,你才有個入處,真正體會到境界,契入了。那個悟是證果,這是做學生的事情。所以老師能開示,學生可貴的是要能悟入。

  菩薩開示的是什麼?『一切法』。在佛教有一本小冊子,法相宗的,法相唯識宗入門第一個科目,《百法明門論》,此地這一句就是講《百法明門論》。菩薩為了對初學教導方便起見,將一切法歸納成一百法,所以一百法就是「一切法」,歸納為了教學方便起見。這一百法裡面又分為五大類:心法,第二是心所法,第三個是心不相應行法,第四個是色法,第五個是無為法,分為這五類。這五類裡面,此地講的是,清涼講一切法有二種,這大分:一個是所迷,一個是能迷,這是大分。所迷的是境界,能迷的是煩惱;所迷,十法界依正莊嚴;能迷的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今天沒有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對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一無所知。這個狀況之下,必然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就是隨順自己能迷,愈迷愈深,麻煩就大了。迷了的人,你對人對事對物,你的想法錯了,真的錯了,完全錯了,於是你的言語錯了,你的行為錯了。難怪《地藏經》上說,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無不是罪」,佛菩薩說的一點都不錯。什麼人起心動念不是罪?不是罪就是慧,智慧。諸佛菩薩,覺悟的人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是高度智慧,就是前面一段講的「以佛智風,持大悲月」。覺悟的人才有,迷的人沒有。迷的人是起惑造業,感得六道不如意的果報。縱然造作所謂善業,人天福報,人天福報在佛法裡面講不算是果報。小果是聲聞,出了六道輪迴才算是果報,你修學真的有成果了。六道裡頭哪有成果?三善道你得到,沒有幾天又沉到三惡道去了。所以六道裡頭沒有果,我們要認識清楚,那不開悟怎麼行?

  要開悟,必須放下。放下要練,我們一般凡夫的習氣捨不得,要練習,練到捨得。能捨、敢捨、歡喜捨,你的智慧才會開,你要不在這上下功夫,你的智慧永遠不會開。你雖有些小智慧,那是佛法講的世智辯聰,不能解決問題。這個問題是什麼?生死的問題,輪迴的問題,你決定沒有辦法解決。能夠解決生死輪迴的,才算是真智慧;你還在六道裡頭,出不了六道輪迴,你再聰明,再有智慧,叫世智辯聰;佛法的世智辯聰跟真實智慧差別在此地。真實智慧是戒定慧的慧,古德常講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不是從戒定裡面來的智慧,不是真智慧。戒是什麼?如教修行。你看每一部經典到最後「依教奉行」,那就是戒。佛所講的道理,我們明白了,我們相信了,我們要把佛所說的落實在我們的生活,使生活跟理論合而為一,這叫行,這個叫持戒。什麼是定?我永遠這樣做下去,絕對不會改變,絕對不會退心,絕對不會懷疑,這是定。你能這樣做,逐漸逐漸事實真相你就完全明白了,慧就開了,這是戒定慧真正的意思。有了真實智慧,這問題解決了,也就是你生死自在了。清涼大師在此地說的「離苦清涼」,你真正離苦,你真正得清涼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,你怎麼會不自在?你怎麼不歡喜?對善人歡喜,對惡人也歡喜,順境歡喜,逆境也歡喜,為什麼?順逆、善惡是世間人的分別執著,你已經沒有了,你已經入了平等境界。平等境界就是佛境界,平等境界就叫一真法界。十法界裡面有分別,六道裡頭還帶執著,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離苦清涼,自在安樂。我們要肯用功,我們確確實實是可以做得到的。

  經文裡面說『一切法如幻、如虛、無相、無自性』。我們就文字表面上來看,淺而言之,《金剛經》上給我們說的實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你要執著這個相是真有的,那你就錯了。告訴你,只要你沒有出十法界,相都是虛妄的。如果你證到一真法界,佛說話又變了,「凡所有相,皆是實相」。佛說的話都沒錯,我們聽起來,佛說的話矛盾,怎麼一會兒說虛妄,一會兒說實相?佛告訴你,真妄是一不是二。愈說愈糊塗,愈說愈莫名其妙,那是什麼?高度智慧你才懂得,真妄的確不二。為什麼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?你現在用的心是個妄心,所以所有境界都是虛妄的。這個證明佛在經上常講的,「一切法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」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佛又說「境隨心轉」,佛講這些話的時候,你就真正懂得這個意思了。所以外面境界,十法界依正莊嚴,隨我們的念頭轉,我們念頭是個妄念。一個念頭生,一個念頭滅,一天到晚念頭生滅不停,念頭很複雜,一會兒想東,一會兒想西,所以你接觸到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虛妄的。等到什麼時候,你把妄念統統捨掉了,妄想分別執著全部都放下了,你的真心現前了,真心沒有念頭,大乘經上常講「真心離念」,那個念是妄念。沒有妄念,那個時候你看到所有境界相是實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實相」。絕對不是佛說法模稜兩可,佛說法說兩面的,不是的,佛講的話才是事實真相。

  一切虛妄,決定不能執著,假的;得到,沒有歡喜心;失掉,一絲毫悲哀都沒有;沒有得失,你的心多自在,多清淨,什麼事情隨緣。對於一切法千變萬化這個道理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一生的受用,生活一切都不缺乏,從哪裡來的?你命裡有福。命裡有的,丟都丟不掉;命裡沒有的,求也求不來。命裡怎麼有的?修得的。所以財富,財富從哪裡來的?財富從你修財布施來的。愈布施愈多,想丟都丟不掉,這個地方丟掉了,過兩天又來了,來的比以前還要多,就好像加利息一樣。法布施,聰明智慧,智慧增長。無畏布施,健康長壽。你要懂得修因,你不曉得修因,哪來的果報?過去生中修過因,這一生中又肯修因,那你的福報永遠享不盡,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頭,再艱難、再困苦,你還是有福報。沒有福報的人,在最富裕的國家,還過貧窮生活。你看看美國,美國過貧窮生活的人有多少?靠救濟生活的,討飯生活的,美國有乞丐。你觀光旅遊常常遇到,美國人乞丐問你討東西吃、問你要錢,這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。為什麼?沒有修福,不懂得修福,沒人教他修福,他不曉得這個道理。所以佛講的這些道理,我們要相信,我們要做,要真幹!

  我自己本身就是最沒有福報的人,我初學佛的時候,老師很慈悲,老師叫我修福,知道我沒福報。前生大概也是講經的法師,修慧不修福,所以有一點智慧。對於什麼事情,老師一說一提,我就會懂得,我就能明瞭,但是生活非常艱苦。老師教我修布施,章嘉大師教我看破、放下,教我從布施下手。李老師是更具體、更明白的教給我,要修財布施,要修法布施,要修無畏布施。我們真幹,幹了不錯,愈來愈有福報。所以我的福報是這一生修的,老師教的,我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,每個地方我老師的照片都掛著,在這邊樓上,你們到客廳都看到。不是老師教,我們怎麼懂得,怎麼知道這樣做法?所以現在物質生活一絲毫都不缺乏,太多了!多了怎麼辦?趕快布施,愈施愈多。講經,這是法布施。常常懷念孤苦的老人,沒有人照顧的兒童,這是無畏布施。我們看到人家的孤兒院、養老院,不管什麼人辦的,不管是哪個宗教辦的,我都會幫助他。為什麼?無畏布施,我們自己得健康長壽。許許多多人年歲大了,病痛看醫生,醫藥費,很苦!為什麼不把它統統布施掉?布施掉了,我有病。布施,你就沒有病!為什麼沒有病?沒有醫藥費。為什麼不肯幹?所以真懂得這個道理,真知道這個利益,我們肯做,也做給一些同學們看,做給社會大眾看。你們不是都希望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嗎?你照這個方法學,你就統統得到了。你不肯布施,那就沒法子了。佛菩薩不會保佑,不會賜給你的,上帝主耶穌也不會賜給你的,一定要你自己修,他教你怎麼修。所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他教你怎麼去耕種,你自然就有收成。你自己不肯認真去做,天天在等待著奇蹟發現,不可能的,沒有奇蹟!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