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八九卷)  2010/1/22  華嚴講堂  檔名:12-017-208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十住品第十五》,說分,發心住,第二勝進,我們從經文第六句看起,第六:

  【生諸佛前恆蒙攝受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很簡單,說「成德依緣,故生佛前」,生在佛前就是生在佛的同時,有緣親近佛陀,是這個意思。為什麼?因為佛是無比殊勝的緣分,有緣遇到佛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成就就是此地講的成德這一個字,也是從上面第五句來的,第五句講「學佛德行,以為能至」。這個至有差等,都是說的果德,在佛法裡面講證小果,小果是阿羅漢,換句話說,沒有出離六道不能算成就。即使你有這個修行的功夫,累劫的修行,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這是二十八層天裡面最高的,但是沒出三界,壽命八萬大劫。一個大劫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,八萬大劫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。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這種記載,為什麼?它太長了,我們這個世界,從考古學家告訴我們,也不過是幾億年、幾十億年,沒有看到成住壞空。不但大劫見不到,中劫也見不到。佛經上講,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,甚至於我們連小劫都還沒有人能感受得到,可見宇宙之間確實是不可思議。不出輪迴,八萬大劫是很長的時間,但是它也會到。時間到了怎麼樣?到了他壽命就終了,他到頂頭,不能再往上去,那只有往下墮落。多半墮到欲界,墮落到人間,還有一些墮到地獄的,為什麼?墮到地獄,對聖教產生懷疑,這個罪就很重,懷疑古往今來這些佛菩薩說的話不可靠。疑,大乘教裡面講,是菩薩最嚴重的障礙。菩薩為什麼不能夠修淨土?總的原因就是對淨土法門不能生起信心,所以諸佛如來稱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,道理在此地,為什麼?淨土太容易,這些人不相信,不相信他就不接觸,所以他得不到淨土殊勝的利益。反過來看,我們修淨土的這些同學們,無論在德行、在智慧、在功夫,我們比菩薩差遠了,沒法子比。別說高級的菩薩,我們拿《華嚴經》十信位的菩薩,這是最低的,初信位,這低得不能再低,我們都比不上。為什麼?初信位的菩薩,他有本事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。佛經上常常說的,身見破了,邊見破了,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他統統破了,才能證得初果。這樁事情,四禪天的人沒做到,四空天的人也沒做到。初果,雖然他沒有出離六道輪迴,但是他肯定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功德就圓滿,也就是說他就超越六道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他的修證就證到阿羅漢,出去了,決定不墮三惡道。《金剛經》前半部講的標準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他做到了,諸位要知道,小乘初果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。

  我們這些人比不上他,智慧、德行、功夫都比不上,但是我們有一樣東西還超越他,那就是對淨土死心塌地,真信。諸位要把我這句話記清楚,死心塌地真信,這個要記清楚。真信的人他萬緣放下了,他不會再被這個世間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善緣、惡緣,他都能夠如如不動,這一生他肯定生淨土,生淨土就成佛。生淨土,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講的,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親口宣揚的,十方世界念佛人生到西方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是什麼地位?不是十信位,也不是十住位,也不是十行、十迴向,七地以上叫阿惟越致,你說那些菩薩怎麼能相信?這樁事情蕅益大師講得好,他講帶業往生的人,特別是凡聖同居土的,他到極樂世界了,你說他是菩薩,他見思煩惱一品沒斷,你說他是凡夫,他的神通、道力跟七地菩薩相等,蕅益大師講真話,他跟七地菩薩怎麼能等?這個諸位要曉得,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。就好像我們世間,小孩投生到世間來,這一個靈魂投生到帝王家,一出生他就是太子,他的享受就高人一等,他爸爸的福報,不是他修的。這個比喻諸位好好去體會一下,他享的是他爸爸的福,他爸爸是國王,等到他自己將來長大,慢慢學成智慧、德行,繼承王位了,那就是他真的福報,在自己真的智慧、德能沒有的時候,享爸爸的福。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就能生起信心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確實我們是凡夫,沒錯,我們享什麼?享阿彌陀佛的福報,阿彌陀佛把他自性裡面的智慧、德能加持這些人,所以這些人他就能夠到十方世界,像明心見性的菩薩一樣,他能度眾生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這還了得!

  《華嚴經》是初住以上有這個能力,可是淨宗法門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,這是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你的,不必等他在極樂世界修行修到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不必。這個話誰能相信?我們不相信,有懷疑,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他並沒有講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,除去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,他沒說這個話。沒說這個話,換句話說,方便土、同居土統統是阿惟越致菩薩。這些經文我們要特別注意,一點不能馬虎。在過去我們這樣想,沒人給我們做見證,蕅益大師《要解》出來之後,我們得到見證,蕅益大師也是這麼說的,可見得我們的想法沒想錯。所以法門不可思議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我們修行真正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抓住,就成功了,這是學佛德行到極處,雖不能說究竟圓滿,等於究竟圓滿,這個一定要成德依緣。

  所以我們要生到佛前,生到哪一尊佛?生到阿彌陀佛面前,我們這一生這是我們唯一一樁大事。念念不忘,念念心中有佛,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,這叫真正念佛人,心裡真有佛。念到功夫成熟,這個淨宗法門裡面叫成片,成片就是成熟了。成熟是什麼樣子?無論在什麼時候、什麼處所、什麼境緣當中,一起念頭,阿彌陀佛就出來,這就熟了,不起別的念頭。一切境緣當中還會起別的念頭,沒熟。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那還不行,我為什麼還有其他念頭生起來?順境起貪愛的念頭,逆境起怨恨的念頭,這就錯了,這是什麼?功夫不到家;功夫不到家,往生就沒有把握。功夫到家,就是念頭一起就是阿彌陀佛,這個人決定生淨土。一般念佛人,普通念佛人,要念多久才能功夫成熟?我們從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去看,從歷代念佛往生傳記裡面去看,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三年。我說這個話,三年前我在香港講經,深圳有個年輕人,三十歲出頭,黃忠昌居士,他聽我講經,聽我講到這一段,他就發心試試看是不是真的。在深圳閉關三年,每天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其他就是這一句佛號不斷,他念到兩年十個月,還差兩個月滿三年,兩年十個月他就得到消息,預知時至,他就往生,沒有生病,走得自在,走得瀟灑,真走了。這是給我們做證明,三年時間足夠,關鍵是要放得下。很多人念了不止三年,連三十年都不止,為什麼消息都沒有?你心裡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,你沒放下。黃忠昌給我們做榜樣,他徹底放下,他在入關的時候把後事交代清楚,統統放下,沒事了,每天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這是我們應當學的,這種念法才成功。

  所以一定要知道,為什麼放不下?不知道這個世間法的真相,所以你沒放下,真正知道世間法的真相,我想你一定很容易放下。世間法的真相,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我們在這個之前學過賢首大師的《妄盡還源觀》,前面一半給我們說明宇宙萬法的來源,講得清楚明白,說明宇宙萬法跟我有什麼關係,都講清楚了。宇宙萬法跟我是一體,所有一切現象是剎那生滅,確實就像電影底片那個膠捲一樣,一個念頭是一格,很快的速度,讓我們眼睛看花了,我們把它看成一個動的相,實際上它不動。惠能大師見到,這很了不起,你看他給我們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這兩句話他看到真相了,看到自性裡面隱現的法界虛空界,隱藏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他看見了,顯出來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個不是真正見性說不出來。五祖忍和尚一聽他講這幾句話,衣缽立刻就給他,給他做證明,他契入華嚴境界,契入常寂光淨土,這是個明心見性的人。

  經上這個地方講的成德,這個德就是明心見性。所以要依善知識為緣,好老師!所以一定要生在佛前,接受佛陀的教誨。想想我們今天,我們沒有那麼好的運氣,我們生在佛後,沒有能夠親自蒙佛教誨,但是我們還是非常的幸運,生在佛陀法運的裡面。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我們相信,我們信佛,現在這個世間許多人講世界末日,佛經裡頭沒有這個說法,佛經講因果,眾生心行不善,會有災難,不是末日。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距離世尊的末法的那個時期還很遠,釋迦牟尼佛出現到我們現在,這世界上一般人講二千五百多年,中國歷史記載也不過是三千多年,就算三千多年,後頭還有九千年,怎麼會有世界末日?這是佛法裡頭說的,我們要相信。化解災難的祕訣,最簡單的、最容易的、最穩當的、最可靠的就是念佛。怎麼個念法?這個很重要,你要不懂方法念了就不靈,懂方法念了就很靈。方法是什麼?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祕訣,這是大勢至菩薩傳給我們的。勢至菩薩最後囑咐我們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從果上講,念佛人,「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這個現前,古大德有解釋,是在你臨命終時,你並沒有死,你是活著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,這是現前。當來呢?是往生到極樂世界,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,天天聽他老人家教誨,那是當來。現前當來必定見佛,這都是成德依緣。所以阿彌陀佛是現在佛,不是過去佛,也不是未來佛,我們一定要生在佛前,這才算是真正有志氣,真正對得起自己、對得起佛菩薩、對得起父母、對得起祖宗。明白這個道理,今天社會造謠的人很多,真的,古人所謂妖言惑眾,我們偶爾見到、聽到了,可以完全不放在心上,統統歸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真有災難,災難化解了,沒有災難,這個佛號加持一切眾生及國土,這是每一個念佛人應該要明白的,應該要懂得的。人與人之間要知道關係,要知道盡本分,敦倫盡分,知道謙虛,知道尊敬別人、愛護別人、關懷別人、照顧別人,你就有福,為什麼?這是性德的流露。諸佛菩薩如是,我亦如是,那就對了。下面一句:

  【方便演說寂靜三昧。】

  清涼大師的開示,「寂前上求下化之紛動」,這個寂字重要,你看前面說上求佛法,這個生佛前,上求,樂住生死、主導除惡、能導理教之法統統是下化,上求下化就免不了有紛動,有紛擾、有動作,如果沒有寂定的功夫,他生煩惱。生煩惱,一個是退心,一個是墮落,我們世俗間人所說的禁不起考驗,禁不起境界的誘惑。諸位要知道,善緣是誘惑,惡緣也是誘惑,順境是誘惑,逆境也是誘惑,都是叫你起心動念生煩惱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那是什麼?那是菩薩修行,做個榜樣給我們看。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五十三種不同的境界,它說得很細,總的來說不外乎就這四種,順境、逆境、善緣、惡緣,就這四種,或者四種裡頭一種,或者四種裡頭兩種,四種裡面三種,或者四種統統具足,五十三參就表演這個。善財童子親身經歷,他關關都通過,考試都及格,如如不動,真的他這個寂的功夫圓滿了。善財修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修淨土法門,就是這一句六字洪名。怎麼知道的?德雲比丘傳授給他的,因為這個是參訪第一個善知識。第一個善知識,我們中國人常說先入為主,印度也是這個說法,先入為主,這就是善財一生成佛主修的法門。助修的?助修的還是這一句阿彌陀佛。我們看到五十三參最後一參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你看一頭一尾,你就曉得善財修什麼。當中所有一切境緣,無論是佛法的或者是世間法的,統統經歷,寂而不動,清淨寂滅,沒有動搖他,沒有染著他,這叫真功夫!

  我們今天修行,問題出在哪裡?我們這個功夫做得不及格,順境、善緣有貪戀,逆境、惡緣有瞋恚,有時候還有嫉妒。這樁事情不能不特別謹慎,為什麼?這就叫魔,什麼魔?煩惱魔,你還在魔掌當中。《八大人覺經》上給我們講四種魔,頭一個是五陰魔,五陰是什麼?是你的身體,你的身體不健康,常常多病,對你修行產生很大的障礙。我這樣說法大家就很好懂,給你講色受想行識那個不好懂。第二種就是煩惱魔。第三種是外緣,就是我剛才講的,善緣、惡緣、順境、逆境,那是外面境界,佛法講天魔,天魔意思就是自然界,大自然界你能不能通過。最後一個是死魔,你修行功夫不好,壽命到了。功夫沒有成就壽命到了,來生再得人身接著修行,至少要斷二十年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諸位要記住,死不得,不能死。能長壽嗎?能,佛菩薩加持你,你真正用功,想在這一生成就,佛菩薩有智慧、有德能,可以滿你的願。所以修行好的人身心健康長壽。

  長壽怎麼修?我們看古往今來這些例子,出家人也好,在家人也好,多做好事,真正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這個人長壽。我們看《了凡四訓》,袁了凡先生的壽命五十三歲,他沒求長壽,他只知道斷惡修善,全家人都幹,五十三歲那一年他平平安安度過,他活到七十四歲,他多活了二十一年。古往今來這種例子太多太多了,我給同學們作證,我的壽命沒有了凡先生那麼長,他五十三,我只有四十五。我四十五歲那一年害一場病,我心裡有數,壽命到了,所以我也不看醫生,也不吃藥,我念佛,念了一個月病好了。我這一生很少生病。有一年我遇到甘珠活佛,他告訴我,我們也有一段時間沒見面,碰到之後很歡喜,叫著我,他說:淨空法師,我們一些人常常在背後說笑你。我說:說些什麼?說你這個人沒有福報,又短命,好在還有一點點智慧。我說這些事情不必背後說,當我面說都可以,我很清楚,我不忌諱。他說:你這些年講經教學功德很大,你的運轉過來了,你的壽命很長,你的福報很大。我說:我什麼都沒有求,出了家,老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,我走他老人家這條路子,除講經教學之外一無所求。講經也沒有道場,教學也沒有學生,十幾年前我們用網路,最近這些年來謝居士夫婦供養的衛星電視,擴大講經教學的效果,這是好事。什麼都沒求,確實壽命延長了。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我的老師對我非常清楚,所以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教我修布施,修財布施,為什麼?沒有財富,教我修法布施,教我修無畏布施,因為壽命短,無畏布施會得健康長壽。我很聽話,我不求福報,老師教我做的我就去做,壽命能不能延長,福報有沒有,從來不想這些事情。老師說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求,沒有感應,那是自己有業障。所以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問題決定不出在外面,出在自己,自己認真的反省,把原因找出來,然後懺除業障,業障懺除果德就現前。老祖宗這樣教我們,佛菩薩也是這樣教我們。所以這種紛擾動亂的現象,我們今天處在這個社會當中,用什麼?用寂靜,寂靜就是禪定、就是清淨心。學佛的同學,尤其是我們常常在一起學習的,誰不想得到?為什麼得不到?你能把原因找出來,把這個原因除掉,紛擾動亂你就不受它干擾,你在這個裡面得清淨心是真清淨,你禁得起考驗。底下一句:

  【讚歎遠離生死輪迴。】

  清涼大師解釋得很好,「寂必遠離生死輪迴」。為什麼?你看他用的字肯定,必定遠離生死輪迴,說明寂是出離六道的第一個因素,真因!寂是清淨心,也是往生第一個條件,淨宗經典裡面所說的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西方極樂世界叫淨土,我們如果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要用清淨心,跟淨土才相應。這樁事情諸佛菩薩已經把它顯示在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上,諸位常常念的,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經題的全文。上半段講果德,「大乘」是智慧,「無量壽」是德,「莊嚴」是相好。你看《華嚴經》不是常說嗎?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就這句話,一切眾生皆有,果德,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莊嚴是無量相好,無量的德能,舉一個壽,壽是第一德。你的德能再多,如果沒有壽命,那都是假的,全落空了,所以壽命在德能當中是第一德,決定不能缺少的。怎麼修成的?後半段是因,這個因叫「清淨平等覺」,覺就有智慧、就有大乘,平等,平等是寂,就是定,得無量壽,清淨就莊嚴,那就相好。所以相好是從清淨心得來的,無量壽是從平等心得來的,智慧是從覺得來的。我們要了解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,就知道《無量壽經》講些什麼,就是教我們修清淨平等覺,得大乘無量壽莊嚴之果,這個果在極樂世界。

  所以寂必定遠離生死輪迴,這句話我們真聽懂了,真聽明白了,就得要記住,這個寂字就包括《無量壽》經題上的五個字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五個字濃縮成一個字就是寂,展開來就是清淨平等覺。我們用什麼方法達到這種修學?就用持名念佛,境界現前,就是前面講的紛動,不要理會紛動,立刻提起六字洪名,把我們的心態轉換過來,這就是古時候禪宗大德所謂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念頭起來不怕,為什麼?我們是凡夫,當然有念頭,沒有念頭是聖人了,肯定有念頭。念頭起來的時候就怕是不覺,不覺是什麼?會隨著這個妄念發展,那就錯了。要覺得快,念頭才起來,立刻就換成阿彌陀佛,用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取而代之。善念也好,惡念也好,不要去理會它,轉變成阿彌陀佛就行了,這叫真會念佛,這是念佛真正的功夫,你不再受世間一切法的干擾,紛動就是干擾。我們遇到淨土法門,這一生是決定脫離六道輪迴,決定往生極樂世界。下面第九句:

  【為苦眾生作歸依處。】

  清涼為我們開示的是「九、不失悲故」,慈悲,不失慈悲心,「常為物依」,為是作為,常常是不間斷,作為物依。他不說人依,如果說人,在十法界裡只是人道,這是人法界,菩薩不只為人,十法界的眾生都依靠佛菩薩,所以用物。物的範圍比人的範圍大多了,物裡面包括人,人是物的一種,所以它這個就包括到十法界裡的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有天、有修羅、有人、有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物範圍就大了。不但為這十種有情眾生的依靠,而且還為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為法界眾生,你看這範圍多大。這才顯示出佛菩薩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。緣是條件,佛菩薩對一切眾生、對法界虛空界沒有任何條件,為什麼?因為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一體怎麼能談條件?我們迷了自性,不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所以談條件,這錯了。無條件是對的,有條件就錯了,為什麼?有條件就有分別、有執著,無條件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稱性的慈悲,常為物依。「亦是總結前義,諸所施為皆為眾生,大悲增上故」,這句話說得好,前面九句,包括供佛,每一句裡面所說的都是為眾生,不是為自己,所以這一句是全文的總結,十句的總結,一切為眾生。真正知道事實真相的,這個眾生包括十方剎土、微塵法界,這才圓滿,這個才是圓滿的性德,狹義上來講,圓滿的慈悲。

  下面可能有人對這個十句有疑問,清涼大師為我們提出來,我們一般人學的時候沒有疑問,這什麼?一種是你真的明白了,另外一種是粗心大意,所以你提不出問題。我們看看他提的問題,他說「問,八」,前面第八條,「遠離生死」,可是第一條又要樂住生死,這不是矛盾嗎?你遠離生死,你又樂住生死,這不是自相矛盾嗎?「此云何通」?這兩個意思是相反的,真的,你看第一句說菩薩愛好在這個六道生死輪迴裡面,他不捨棄,在這個裡面幫助苦難眾生,可是第八句的時候,寂必遠離生死輪迴。提得好,他不提起來我們也疏忽了,這一提起,想到是有道理。下面解答,「略有三意」,這略是簡單講,有三個意思。第一,「勸物遠離,自處無厭」,勸六道眾生的人要遠離輪迴,要了生死出三界,自己怎麼樣?自己無所謂,這第一個意思。第二個,「要自無縛,方能攝物」,縛是煩惱,自己要煩惱斷盡,你才能夠攝受眾生,你才有能力在六道裡頭教化眾生,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不行。好比游泳,不會游泳的人掉到河裡面去,趕快救他,你趕快出去,離開水面,他自己在裡頭無所謂,他有這個能力,這是這個意思。下面一個意思,那講得更透徹,「即智之悲,故樂住生死」,你看他悲裡頭有智慧,他不是感情,所以他樂住生死,「即悲之智,遠離輪迴」,他在生死輪迴裡面他得自在,他不會受生死輪迴的干擾,他有這個本事,悲智雙運。

  為什麼?下面大師舉出《瑜伽師地論》裡面的一段話來為我們說明,「故瑜伽云,菩薩厭離生死,過於二乘百千萬倍,非不厭也」。小乘人厭離生死,出了六道不想再回來,所以經典裡面世尊責備小乘,小乘人沒有慈悲心,自己超越六道了,再不想幫助六道裡面苦難眾生。大乘菩薩有智慧,超越六道肯定他會再回來。所以淨宗是大乘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自己生死並沒了,他就趕回來。回來不怕生煩惱嗎?不怕。什麼原因?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他,他不會迷,無論是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他能夠不迷,所以他可以回來。小乘人為什麼不敢回來?回來他怕迷。其實小乘人如果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不必害怕,為什麼?他有善根、他有福德,縱然你一時迷惑,一定有菩薩來幫助你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大菩薩要常常照顧小菩薩,小菩薩一迷,他來一點,就化了,就回頭,就覺悟了。所以佛囑咐這些大菩薩,明心見性的菩薩,要常常護念這些小菩薩,那個小菩薩是沒有見性的,多半是指在哪裡?在十法界的,他們要到六道來的話容易被感染,所以需要諸佛與大菩薩來幫助他們。我們相信,肯定的,為什麼?大乘教裡常講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這些小行菩薩在六道裡面自行化他,決定得到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的照顧,這是肯定的。

  所以菩薩厭離生死,菩薩有智慧,對於六道輪迴狀況太清楚了,當然求出離,求出離的心決定超過二乘,這個二乘是聲聞、緣覺,超過太多,百千萬倍。他們依舊在六道裡面,甚至於在三途裡頭,那就是底下所說的,「斯則不斷生死而入涅槃,不動真際,常隨流轉,成不住道」,這個意思深了。我在早年講經,大概三十多年前,我就常講,大乘教裡面常講的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」,我講了四句,不變隨緣這是法身菩薩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是初住以上,他們是不變隨緣。為什麼?他們都見性了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他是真佛不是假佛。第二種隨緣不變,恆順眾生裡面修不變,這是哪些人?小行菩薩,也就是說沒有見性的,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,包括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四聖法界裡頭有佛、有菩薩,屬於這一類的,他們是隨緣不變。二乘,就是聲聞、緣覺,他們不變不隨緣。我們凡夫隨緣隨著變,這就壞了,隨順境、善緣就生貪戀,隨逆境、惡緣就起怨恨,這個心總是被外頭境界轉,所以隨緣隨著變,那叫造業。

  這些菩薩是法身菩薩,換句話說,統統都是成了佛的人,他們有能力不斷生死而入涅槃,這個就是隨緣不變,菩薩,大菩薩。不斷生死這是大悲,而入涅槃是大智,悲智雙運。這個境界很深,我們很不容易理解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應身在世間就有生死。像釋迦牟尼佛,他也有父母,母親也是懷胎十個月生他,從小到老,跟我們一般人沒有兩樣,經歷的也是生老病死,入涅槃是不生不滅,這不生不滅是什麼?在這一生當中,他沒有執著,他沒有分別,他沒有起心動念,這叫入大般涅槃。實際上阿羅漢證涅槃了,他只不過是把執著放下,執著沒有了,他還有分別、還有起心動念,在佛法裡面稱他們做偏真涅槃,不是圓滿的,偏在一部分,他就超越六道了,如果再能把分別斷掉,把起心動念放下,他就入大般涅槃,超越十法界了。在此地,他雖然在六道,示現生老病死,跟一般人一樣,可是他的心住在大寂定當中,那就是般涅槃。表現的樣子跟我們是一樣的,你看不出來,用心不同,他用真心,真心就是大般涅槃。為什麼?真心不生不滅,真心不來不去,真心不垢不淨、不常不斷,八不中觀裡面就是形容真心,真心就是大般涅槃,外面的樣子跟凡夫沒有兩樣,裡面的心完全不相同。凡夫的心是阿賴耶,佛菩薩應化到世間的心他的心是大般涅槃,這就是不斷生死而入涅槃,法身菩薩。

  下面說「不動真際,常隨流轉」,這是佛,真際就是真性、就是真心,就是究竟涅槃。這個涅槃上加上究竟,是誰?《華嚴經》上講,妙覺位。這句話給我們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,曾經有人問過我,我們在實報土修行,把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盡,成妙覺位,證到常寂光淨土,常寂光淨土裡頭沒有形相,沒有物質現象,也沒有精神現象,在這種狀況之下,他還到不到人間來?我們說實報土的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,大家沒有問題,常寂光裡頭沒有現象,他來不來?這一句話解答了,不動真際就是常寂光,就是妙覺位,究竟果位,他還是常隨流轉,也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裡頭,眾生有感,他立刻就應,為什麼?自性法爾如是。我們在《還源觀》裡面看到,宇宙萬有的緣起是一念不覺。這個一念沒有原因,這個一念沒有時間、也沒有空間,這一念是妄動,也不是真的,但是它有現象,這一念一動,把常寂光就變成阿賴耶,常寂光是真性,阿賴耶是妄性,從真起妄。修行,修行到最後是反妄歸真。什麼時候反妄歸真?在《華嚴經》上,圓教初住菩薩就還源,為什麼?不起心不動念,就還源了。雖然不起心不動念,他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,習氣要完全斷掉那就是妙覺。實際上妙覺,哪有這種名詞,不得已而說的,真正回歸常寂光了,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。在最近這十幾年,日本有個江本勝博士,他用水做實驗,發現水是礦物,它能聽、它能看,它能懂得人的意思,既然懂得人的意思,它就能懂得周邊環境的意思,這個肯定的。這個意思是什麼?信息,能感受到信息。礦物能感受,它有見聞覺知、它有受想行識,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,常寂光肯定有。雖然他自己不起心不動念,別人起心動念他能感受到,他會起反應,這種反應就是應現,眾生有感他有應現,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這個道理。說明常寂光,那完全是自性,自性與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,這才能講得通。

  所以末後,「成不住道」,這個不住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就是不住道。確實不住,這個不住是什麼?他沒有起心動念、他沒有分別執著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他能夠跟起心動念、分別、執著的眾生起感應,這個感應是自然的,這個感應沒有起心動念過。所以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,他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?這才叫做「不斷生死而入涅槃,不動真際,常隨流轉」,才是這個意思。下面又有一個問題,我們看,「又,初」,第一句,「既樂住生死」,他說第六,「六復云何生諸佛前」?你既然喜歡住生死,用我們剛才的話,你為什麼又求生極樂世界,要再生到阿彌陀佛那邊去?這是六道生死,這一問又不通了,你發的這個願有矛盾。這也很有道理。答也有三個意思,「亦有三義」。第一,「為誘物故」,菩薩故意在那裡表演,誘導眾生出離三界,三界太苦,佛菩薩示現,你看看認真努力念佛求生淨土,做樣子給你看,讓你覺悟,他是菩薩,做榜樣給我們看,我們真的是凡夫,我們在六道真受苦,他受苦是假裝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這是第一個意思,完全是在教化眾生,身教。第二個意思,「求攝物之方故」,這是小行菩薩,小行菩薩自己的智慧、德能還不足,要求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加持他,他才能夠獲得度化眾生的方便,這是第二個意思。第三個意思,「悲智無礙故」,這是說法身菩薩們,他們在六道裡面做種種示現,顯示出祖師大德在《華嚴經》上面講的無障礙法界,事無礙、理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他做出來給我們看。這個意思很深,理很深,事很不容易理解,可是一個人有真誠心,有深信切願,久久他能夠體會到,他能夠漸漸的悟入。

  底下有一條,「又十藏約實智契捨,聞諸佛土不願往生,此約權不壞事,故生諸佛土」。這個話也是悲智的示現,有些菩薩不願往生,有些菩薩求生佛土,其目的都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眾生根性不相同,這個我們很能夠理解,為什麼?都在我們眼前。不要說一般人,我們佛門的弟子,諸位想想,求往生淨土的人多還是不願往生的人多?肯定是不願往生的人多。為什麼?佛教有十個宗派,求往生只有淨土宗,其他的都不願意,包括學《華嚴》的都不願意。我遇到,真正學《華嚴》,他們平常修什麼?修法界觀,他不念佛,他不求生淨土。為什麼?他被法界迷惑了,不知道求淨土的好處。我學《華嚴經》最初也被這個迷惑了,因為我學佛是跟方老師學哲學的,我從哲學裡面進來的,所以對淨土沒什麼興趣。老師善巧方便勸我多次,我不反對,不反對淨土,但是我沒有發願求生淨土。而發願求生淨土還是從《華嚴》上來的,我第一次講《華嚴經》是民國六十年,三十多年前,也講了很長時間,講了一半,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,想到《華嚴經》的兩位大菩薩,文殊、普賢,突然想到他們兩個是修什麼法門證得等覺菩薩位?《華嚴經》後面還沒講到,一直往下翻,翻到後面的時候發現了,文殊、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淨土,這個讓我感到非常驚訝,這兩位大菩薩對淨土是那麼樣的嚮往,那麼樣的熱衷,而且帶領著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就是從初住到等覺,都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我看到這樣的經文我也呆了,我想怎麼,你看文殊、普賢是毘盧遮那佛的左右手,我們背後這個像,當中是毘盧遮那,文殊、普賢,這是毘盧遮那佛的得意門生,入室弟子,怎麼會把華嚴會上這些佛菩薩統統帶到極樂世界去了,去皈依阿彌陀佛去了,毘盧遮那佛不生氣嗎?我家裡這麼多人,你怎麼統統帶跑掉了?毘盧遮那佛不但沒有嫉妒,不生氣,而且還鼓掌,好,太好了,這怎麼回事情?這些法身菩薩在華藏世界修行要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得很長的時間,也就是說無明習氣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斷掉,可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那個時間大幅度的縮短。

  這個事情不可思議,沒法子解釋。我們相信,為什麼?真難,真不好懂,經上說這個事情,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」,那我們就沒法子了。等覺菩薩、十地菩薩都不能給我們解答,究竟果佛他也不說明,他說你慢慢證得究竟果位,你不就明白了嗎?他不解說,不給你說破,叫你自己親證,這是宗門教學的手段,絕對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看現前這個佛門的同修,修其他宗派的,回過頭來再修淨土求往生的不多。淨土宗的同學一生都在念佛,古時候隋唐那個時代,善導大師講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都不漏。可是在今天,我們看淨宗同學,李老師說得好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往生,他老人家常講,只有三、五個,換句話說,二千人當中才有一個,不成比例。這什麼原因?絕對不是法門有問題,絕對不是祖師大德有問題,我們要反求諸己,問題決定在自己身上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問題到底出在哪裡?問題出在我們對於淨宗的經教沒有好好的去學過,認真修學淨宗的經教你就恍然大悟。出在我們對這個道理不清楚,道理不清楚你就有疑,你的信心就打折扣,造成你不能往生,第二種,方法錯誤,第三種,煩惱習氣沒有控制住。這個法門不要斷,那斷功夫高了。這個法門是不斷煩惱,但是你要有能力把煩惱控制住,雖有煩惱,不起作用,這叫伏煩惱,你才能往生,煩惱伏不住不能往生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由此可知,深入經藏這句話重要。我們今天深入經藏不是說你深入《大藏經》,深入淨宗的經藏,淨宗經藏只有六種,五經一論。五經一論太多,一種行不行?行,這六種東西隨便一種你得深入。六種裡面分量最少的,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二百四十四個字,比《心經》還少。要怎樣深入?你能先念上一萬遍,你才能深入。古人講的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那個見義就是深入了,功夫不夠不行,古人講的,「只要功夫深,鐵杵磨成針」。如果,像這個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你能夠念個一百萬遍、兩百萬遍,通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《無量壽經》,我常常講,從這裡下手的時候,先念三千遍。一天念三遍,三年,如果一天念九遍,一年。你心定了,定生慧,那個問題解決了,那真叫萬修萬人去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