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三四五卷)  2004/11/22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345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九首,我們先把經文念一念:

  【眼耳鼻舌身,心意諸情根,一切空無性,妄心分別有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《疏》裡面為我們做了詳細的解釋,第一段前面我們學過,現在我們從第二段看起,看清涼大師的疏文。「二者,上二句(就是這首偈的前面兩句),因緣所生法也」,『眼耳鼻舌身,心意諸情根』是因緣所生法。第三句,『一切空無性』,就是「我說即是空」。末後一句,『妄心分別有』,就是「亦謂是假名。此二不二,是中道義。」這一段是清涼大師引用《中觀論》的偈子來跟經配合,意思很明顯。《中觀論》的偈子說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謂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」,這首偈子具足三觀,空、假、中。天台家修行的宗旨就是三觀,三觀是什麼意思?於一切法,你從這三個方面去觀察,你才能看到真相,你才不被幻法所迷。

  前面兩句,因緣所生法。前面一段,清涼大師依法相唯識給我們說明,依他起性。依他起就是因緣所生,因緣所生沒有自體,所以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,正是《中觀論》上所講的「我說即是空」。這個空不當作無講,這個空裡面它會現相,雖現相,相不可得,這個要懂,這個意思就深了。末後這一句,「妄心分別有」,這個現象,妙有,真空;相有,體空(性空);事有,理空,空有是一不是二,這叫中觀,中道義,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。所以,一切諸法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無,也不可以說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這叫四句,「離四句絕百非」,你才真正明瞭事實真相。

  這個事實真相,包括自己的身體,所以他用八識來講,他不說外面的色聲香味觸,他不用這個;不講六塵,講六根,講六識,讓你在這個地方體會到自己的身體。更深一層去觀察,自己的念頭,起心動念,這不是物質,八識不是物質,心心所不是物質;色才是物質,色法,色聲香味觸法,這是物質。用現在的名詞術語來說,就是物質跟精神,或者講物質跟能量。八識五十一心所可以說是能量、是精神,都是依他起,都沒有自體,所以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,要認識清楚。你看看,自己身心都不可得。

  禪宗二祖慧可在達摩祖師會下,「覓心了不可得」,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、能量,了不可得。為什麼了不可得?沒有自性,緣生無性。你說能量跟物質有沒有?不能說它沒有,它從哪裡來的?這個要曉得,妄心分別有,這是遍計所執。所以,大乘教裡頭佛常常講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個道理跟事實不能不知道。你真正通達明瞭,你能轉境界;你不知道事實真相,那你肯定被境界轉,所以通達明瞭能轉境界。轉境界從哪裡轉?妄心分別有;起心動念你要記住,妄心分別有。你起的念頭不善,變出來的境界就是三途六道;你起的念頭善,變出來的境界就是天堂、就是四聖、就是一真法界。

  一真法界純淨純善,不是上帝造的,不是佛菩薩造的,從哪裡來的?妄心分別有;善心、惡心都是妄心,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這個東西沒有了,那就是永嘉大師說的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就沒有了,那才叫究竟涅槃。那我們要問,諸佛如來達到這個境界,他入不入究竟涅槃?如果是內行的人說,我們問這個問題就錯了,錯在哪裡?你起心動念了,你分別執著了。正式的答案是什麼?正式答案是一句話都沒有,真的答覆你了。這個答案要對你說破,說破是可以說破,說破把你的悟門堵塞,你不能悟入。

  所以宗門教學,在這個時候默然,回答你,回答你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沒有表情,沒有言說,這就答覆你了。你在這個地方要領悟到: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天下本無事;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是庸人自擾之,妄心分別有。真心沒有分別,真心沒有現相,相從哪裡來的?不是別人來的,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自己變現,自己受用。我們跟許許多多的人在一起,這裡頭就有共業、有別業,別業純是各人的感受,與他人不相干的。共業怎麼樣?共業是跟大家一起受用,雖一起受用,還是各各不相知。我跟其他的眾生有類似的這種分別,有類似的這種執著,現出的相分就好像是共同在一起的;實際上,各人現各人的,還是彼此不相干。這個意思很深很深,很不好懂,但是是事實真相。

  所以,離妄想分別執著,真相大白,這個真相叫中道義。你要是真的明白,對於佛所說的決定沒有疑惑,這是非常重要。大乘教裡面佛常說,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,所以列在根本煩惱裡頭。你看根本煩惱六個,貪、瞋、痴、慢,第五個就是疑,這個疑是對聖人疑惑,對聖教疑惑,這就造成障礙。不疑,沒有障礙,百分之百的接納,接納之後依教修行,我們今天講是什麼?落實!你要把你所知道的要落實,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從早到晚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應作如是觀!這樣的看法就是諸佛如來的看法,我們用凡夫的話來說,隨俗諦說,你的思想、見解、想法、看法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這叫做入佛知見,這個叫解悟。你有沒有得受用?那就要看你是不是依教修行,依教修行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知道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謂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」,用上了。

  這個三觀,空、假、中三觀,是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在一切法裡頭,世法如是,佛法也如是,沒有例外的。所以,諸位一定要曉得,佛法也是因緣所生。真如自性裡頭哪來的佛法?一個妄念都沒有,你說個佛法,佛法是妄念,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法是因緣生。世尊在《金剛經》上才給我們說了個真話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法是佛法,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所說的一切法,你要能捨,不可以執著,不可以分別,不可以起心動念,你就真正得到佛法。佛菩薩講的這些經教,你要是分別它、執著它,它就變成善法。你依教奉行,你不曉得事實真相,不知道事事物物相有性空,事有理空,並皆速滅,了不可得。你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你還有分別,還有執著,這種修學就變成善法,果報在三善道,出不了六道輪迴,你在夢中醒不過來。所以真的了解,觀照功夫一定提起來。

  觀照有沒有用妄心分別有?還是用,所以叫觀照,觀照還是用的妄心分別。分別事事物物是空、是假,相是假,性是空,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,還是用妄想分別,初步。一切凡夫都從這個地方起點,功夫要進,要有進步。進步什麼?把這個觀照養成一種習慣。然後對觀照也不執著,照而無照,無照而照,在這個裡面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了,這得大受用。果然執著沒有了,六道就沒有了;分別沒有了,十法界就沒有了;起心動念沒有了,四十一品無明沒有了,如來究竟果地。

  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難,為什麼難?妄心分別有這個習氣是太重太重!也就是說你見色聞聲不可能不起心、不動念,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染上的習氣,今天叫它一下要斷掉,談何容易!我們在前面學習的時候,我曾經舉了個例子,好像一根很大的木頭,樹木,泡在水裡面已經泡了幾千年,泡了幾萬年。現在把它從水裡面撈出來,濕透了!你劃一支火柴,你想把它點燃,能行嗎?諸位想想這個比喻,那個木頭就是我們自己,浸在水裡面千年萬年,那是煩惱習氣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的習氣,太深太深了。佛今天教我們要把這個放下,道理我們明白,試試看。所以,斷煩惱可不是容易事情。淨宗法門可以不要斷煩惱,只要把煩惱伏住就行,這就方便太多了。所以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,八萬四千法門都沒有帶業的,所以淨宗法門叫難信之法。

  不研究經教反而還容易相信,經教愈研究得多疑問就愈嚴重,為什麼?所有經教裡頭都沒有帶業的,你念佛怎麼能成就!所以,這個法門叫不思議法門。世尊講得好,「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」,換句話說,十地菩薩、等覺菩薩對於淨土伏煩惱往生極樂世界,都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情?難信不是說我們難信,這些諸大菩薩他們難信。殊不知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、十方諸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菩薩不知道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還是要斷掉,你才能成就。所以煩惱習氣沒有斷,生凡聖同居土,到那個地方斷也是慢慢斷。我們伏住才能往生,這點要明瞭,伏不住不能往生。

  伏住怎麼樣?伏住你就要真放下;伏不住,就是放不下。我常常講,自私自利要放下,名聞利養要放下,五欲六塵要放下,貪瞋痴慢要放下,我講這十六個字。這十六個字我們真正放下了,伏煩惱,沒斷,這點要知道。要是斷了,確確實實有人產生誤會,他是在伏的這個境界,有一點小功夫,煩惱輕了。他自己很高興,遇到人講:我的煩惱斷了,見思煩惱斷了,斷了怎麼樣?證阿羅漢果,我證了阿羅漢。經教學得太少了,把伏煩惱粗淺的境界誤以為他煩惱斷了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遇到過,一位老居士(這在佛法裡面叫增上慢,是一種誤會,他不是有意的,他誤會,誤以為他證得阿羅漢果),告訴我他貪瞋痴慢沒有了,見思煩惱斷了。

  我到最後只好從經教裡頭講,見思煩惱如果斷了的話,六種神通就恢復,你六根的能力就恢復了。實在講,能力是你煩惱斷一品,你能力就恢復一品;斷兩品就恢復兩品。譬如佛在小乘經裡頭常常給我們說的,見思煩惱裡頭,見惑。見惑,用現在的話來說,是錯誤的見解,你對許許多多的事理看錯了,這叫見煩惱。三界八十八品,學佛同學你們都熟悉,見惑八十八品斷盡,證小乘初果,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。現在覺首菩薩就是代表初信位的菩薩,果然你把見惑斷盡,你說你今天證得初信位的菩薩,覺首菩薩講的這些經你完全通達明瞭,一絲毫障礙都沒有。為什麼?是你的境界。這個時候能力漸漸恢復了,首先天眼、天耳,六通裡頭這兩個通了。

  然後再往上去,就是思惑,思惑是錯誤的想法,錯誤的思想,貪瞋痴慢疑,錯誤的思想,三界有八十一品。欲界最粗的六品你斷掉了,證二果,二果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。他心通是什麼?別人心裡想什麼你知道;宿命通是知道自己過去世,生生世世。證三果,三果就有神足通,神足通是飛行變化,你就可以分身。從此地到美國,用不著交通工具,你起個念頭想到哪裡,人就到那個地方,你就有這個能力。能變化,像《西遊記》裡面孫悟空七十二變,孫悟空能力很小,只有七十二變,如果你要得神足通,那可不止七十二變,這能力恢復了。阿羅漢證漏盡通,就是見思煩惱統統斷盡,斷盡之後,永遠不會再起來。

  所以我就問他,我說阿羅漢是六通都有,現在我們坐在房間裡面,在講話、在討論,牆外面有車,有人走路,你能不能看見?他看看,不行,看不見。我說這樣就說明,你連初果都沒有證到。這他才相信。這是一種誤會,是你修行有功夫,得輕安,身心感到很舒服,清涼自在,你的神通沒現前;如果證果的話,神通一定現前。

  佛給我們講,這個神通是我們的本能,一點都不希奇,各個人都有。為什麼現在失掉?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它障礙住,說老實話,並沒有失掉,失掉它就不是真的,性德!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障礙,所以叫障,煩惱障、所知障,兩大類的障礙。這六種神通都是煩惱障障的,所知障障智慧,你看看世尊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所知障障智慧,煩惱障障德相。阿羅漢,證得阿羅漢果,見思煩惱斷盡,煩惱障斷了,所知障沒斷,所以阿羅漢有六種神通,智慧沒有開。阿羅漢所證得的,大乘教裡面講只證得解脫,解脫還不是究竟圓滿。自性裡面的三德,般若、法身、解脫,他的般若智慧沒有現前,他沒有證得法身,所以只說他證得半個解脫。這是阿羅漢跟辟支佛,我們不能不知道,決定不能夠誤會。

  我們要想斷煩惱,要想真正證得佛菩薩的境界,確實是真難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告訴我,我的同參道友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,在這個時代,再往後去,世尊法運末法九千年當中,除了念佛往生淨土之外,其他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,這話是真話。其他法門在過去有人修行能成就,從今之後不可能。我們要問為什麼?現在的障緣比過去不知道要加重多少倍!內有煩惱、有習氣,外面有惡緣在那個地方引誘你,所以你修其他的法門不可能成就,只有靠念佛帶業往生。帶業往生的條件,你確實能把你的煩惱習氣伏住,念佛的功夫深,念頭才起,阿彌陀佛!無論是善念也好,惡念也好,第一個念頭起,第二個念頭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,養成這種習慣,你就能往生了,生凡聖同居土。

  所以我跟同學們說,我們今天走的這個路子,確確實實要學天台智者大師。智者大師在中國、在日本、在韓國,許多人都相信是釋迦牟尼佛到中國來應化的。如果是真的,那就是世尊無盡的慈悲,給末法眾生示現一個最好修學的榜樣。智者是中國天台祖師,天台宗真正建立是在他手上,就像華嚴宗。華嚴宗真正成為一個宗派的建立,是在賢首國師的手上,華嚴也稱為賢首宗,不稱雲華,不稱杜順。雲華是他的師父,杜順是他的祖師,我們中國人叫師祖,杜順是第一代,雲華第二代,賢首第三代,第三代才真正形成宗派;天台亦復如此,智者才形成宗派。

  他的見解,佛知佛見,你看看一生講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是一乘了義的大經。中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,承認大乘教裡面一乘大經只有三部,它在大乘之上。一乘是什麼?直截講成佛的理論與方法,再加上境界,總不外乎這三樁事情,理論、方法、境界。古大德承認的三部經,第一部是《華嚴》,第二部是《法華》,第三部是《梵網》。但是,《梵網》沒有完全翻譯成中文,《梵網經》流到中國只有一品,「菩薩心地戒品」,只有這一品經。其他的則稱為大乘,這三部稱為一乘。

  所以,智者是佛知佛見,知見同佛。我們今天學《華嚴》也入這個境界,知見同佛,但是怎麼樣?煩惱習氣斷不了。我們看到經上講的,不錯,《中觀》上這四句話。我們不能落實!我們見色聞聲還是會起心動念,還是會有分別、執著。只是分別、執著,起心動念是決定斷不掉,那是無明,分別、執著我們要認真努力要放下。放下必須是一年比一年輕,境界就往上提升了。你放下一分,智慧就長一分;放下兩分,智慧就長兩分。修行沒有別的,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,看破、放下而已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一分你就多看破一分;多看破一分,又可以多幫助你放下一分。看破、放下相輔相成,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。你要不放下,你看破就是你的智慧不會增長,智慧不增長,你就沒有辦法再放下,必定是相輔相成。

  所以學到的東西,一定要落實,落實是真正放下,不落實不行,這裡跟我們講的空假中三觀,我們要能落實。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起心動念,知道一切法空、假、中,就放下了,你不執著了。所以我常常講,放下控制,放下佔有;你還想控制,還想佔有,你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學著,就是放棄佔有、放棄控制,這念頭不能有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繼續看下面一段《疏鈔》的文。「又妄心分別有者,情計謂有,然有即不有,故云一切空無性,常有常空,是即萬物之自虛,豈待宰割以求通哉」。這段就是教導我們落實三觀,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常有常空。萬物自虛,虛是虛假,一切萬物都是虛假的,真的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,這才是事實真相,所謂是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。《般若經》上雖然說得很詳細、很明白,讀的人多,幾個人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?像世尊苦口婆心勸導我們的,「應作如是觀」,果然你能作如是觀,你就是菩薩,你就覺悟,你就不迷了。

  讀的時候似乎是嘗到濃厚的法味,經本闔起來,依然如故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絲毫改變都沒有。什麼原因?煩惱習氣太重。所以,學是一樁事情,做又是一樁事情,如何學了就能做到?這種功夫古人勝過今人,所以古人成就多,今人成就少。古人為什麼能勝過今人?我們在講席裡面也講過多次,我不承認今人的智慧能力比古人差,我不承認這個說法。那為什麼古人能勝過今人?沒有別的,古人從小學守規矩,要是用佛法的術語來講,古人是從兒童時候就學持戒,諸位要曉得,持戒就是守規矩。

  你看從小,中國的小學,從兒童會說話、會走路的那一天,父母尊長就教他。教他守規矩,教他孝順父母,教他尊重長輩,從小養成習慣。我們看到在中國許多地區、家族,對於兒童教學有經驗的、有成效的這些文字記錄。前清乾隆年間,兩廣總督陳弘謀先生,公餘的時候也用了不少心,把古往今來對於兒童教學這些資料盡量蒐集。蒐集來之後,在這裡面挑選,把最好的,無論是在理論、方法、效果上都有顯著成就的,彙集成一本書《童蒙養正》,這裡頭有十幾篇。要說在經典裡面,有,像《禮記》裡面的「曲禮」、「內則」、「少儀」,都是專講童蒙養正的。所以,中國對兒童教育有幾千年的歷史經驗,從小教兒童守規矩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。那個慧是什麼?慧是根本智,《般若經》上講「般若無知」,那個無知是根本智;到起作用的時候,「無所不知」。實在講,根本智就是誠敬,我們菩提心裡面講的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,根本智;正覺、慈悲是後得智。前面這個三條是無知,般若無知,後面這兩條是無所不知,從小培養,所以古人能勝於今人。

  今人什麼?今人從小沒有人教,現在社會一般大眾疏忽傳統教學,甚至於誤會傳統教學是封建時代的思想,不適合於現代,這個錯了。中國傳統的教育、傳統的文化,是真理!超時間,超空間。超空間就是超地區,無論哪個國家、哪個族群,統統適用;超時間,古時候適用現在還適用,將來千萬年之後還適用。為什麼?真理永恆不變。你要認為那是封建時代的產物,為封建服務的,你這個想法、看法就偏差了。所以現在西方教育,在近代看出危機了,社會問題愈來愈嚴重,找不到方法來挽救。西方人也有聰明人,到東方來尋找,到中國、到印度,古老的文化發源地,到這邊去找。

  所以,我們要肯定中國傳統文化是真理,沒有時空限制,也沒有專制、民主的限制,沒有。無論在什麼制度之下,在什麼條件之下,統統行得通,這才是寶!佛家講,佛所說的這些理論、方法、境界叫法寶,中國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典籍也是法寶。有了這個法寶我們才能解決問題,才能化解現在許許多多的對立、矛盾、衝突,帶給社會安定和平,帶給一切眾生幸福、美滿,那叫做寶。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,學以致用。

  妄心分別有者,情計謂有,實在沒有,情,虛情假意,沒有真的;真的,在佛法叫慈悲。為什麼?它裡頭有真誠、有清淨、有平等、有正覺,這是真的。情裡頭沒有,情裡面只有分別、執著,這叫情計。而事實上呢?事實上,有即不有,故云一切空無性,一定要知道,一定要常作如是觀,放不下的自然也放下了。放不下,情計!不是事實。了解事實真相,這個人就叫佛,就叫菩薩;不了解叫凡夫,明白了放不下,還是凡夫。萬物,萬事萬物總要記住,相有性無,沒有體性;事有理無,一定要曉得,當體即空。《般若經》上總結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諸位常常念的《心經》,最後總結,「無智亦無得」,要常常記住你才會徹底放下。我們煩惱習氣重,徹底沒有法子放下,能放下多少你就放下多少;放下總比放不下好,這是肯定的,你放下的愈多愈好。

  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天天在練習放下,我今天比昨天又多放下一點,你的功夫進步了。可是初學的人一定要知道,功夫總是進進退退。今天這個經聽得不錯,是要放下,放下了;明天又忘掉了,控制、佔有的念頭又起來,總是在拉鋸戰。行,這就叫做修行,理智跟煩惱在鬥爭。現在這個鬥爭,煩惱常常佔上風,理智常常吃虧。可是你要有信心,煩惱是假的,不是真的,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,你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。總有一天我們能夠戰勝煩惱,克服習氣,你要有這個信心,它不是真的,真的那斷不了,不是真的。

 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會被煩惱降伏住?是因為我們智慧不足,我們對於萬法的實相(就是真相)了解得不夠透徹,這個我們要相信。我們大乘經讀得不少,常常有警覺心起來;沒有聞大乘教的,他是決定不會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會自覺,從這個地方就看出來。我為什麼能夠有這個覺悟的念頭?經讀得多。為什麼這個境界若有若無?有時候提起來,有時候又迷。是我們對於萬物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,就這麼個道理。那經就是要天天讀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古人講得好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要想想,我有沒有讀夠千遍?沒有!那就難怪,難怪你在菩提道上進進退退,大多數的人進得少,退得多。

  這幾年,同學們都常常聽到兒童扎根教育,想到兒童,有沒有想到自己?在家居士結婚生子,你現在有了小孩,你要幫助小孩做扎根教育,你有沒有想到你自己的根有沒有?扎根教育講得很多,實際上效果不彰。是不是真的把兒女的根紮住?難!太難了。什麼原因?自己的根沒紮好,正是佛教裡面所說的一句話,「自己未度,而能度人,無有是處」,你自己沒度,你想度別人;我自己沒有度,我想度兒女,最後失敗的多,成功的是鳳毛麟角。要怎樣把自己的兒女教好?方法不是沒有,有,跟著兒女一起學習。認真努力,帶著兒女一起學,行,自己做榜樣給兒女看。這也是諸佛菩薩、古大德教導我們,身教重於言教,使小孩在很幼小的時候,他就落下深刻的印象。這個印象他一生當中不會磨滅,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,他能夠提得起觀照功夫,這就是古今求學修道成就祕訣之所在。

  佛法的根在戒律,儒家的根在禮,過去古大德講得很多,戒沒有了,佛就沒有了;禮沒有了,儒就沒有了。我們冷靜思惟想想這兩句話,沒錯。說這個話的人不是現在人,是明清時代的人,那個時候佛法的戒、儒家的禮已經在衰退,古人感嘆的是一代不如一代。孔子生在那個時代,對於社會的風尚,我們在文字裡面看到記載,非常感嘆,不如堯舜禹湯,所以孔子對於堯舜禹湯這些大聖大賢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

  我們今天去孔子有二千五百年,孔子當時在世,去堯舜二千年,我們今天想想二千五百年前孔子那個時代,我們今天這個時代跟他一相比,倫理道德已經沒有了。甚至於我們在社會上,很少人在談話當中提到倫理道德,沒人說了。你在日常資訊裡面也看不到,報紙裡頭沒有,媒體、傳播裡頭也沒有,沒人說了,道斷絕了。斷絕這個時候還有少數人覺悟,還真能依教奉行,給大眾做個樣子,這個人不是普通人,這個人是真的覺悟的人,這個人是佛菩薩再來示現的,哪裡是普通人!縱然示現的人很少,不多,確實有不少人被他喚醒,從這個地方證明人性本善,人有良知,有良心。人有佛性,佛家講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有人一喚,醒了。如果這個效應能擴大,從幾個人能夠變成幾十個人;從幾十個人能夠變成幾百個人,這社會有救。末法時期那一線光明現出來了,這個光明會愈來愈大,光照大地,聖賢之道會再興旺起來。

  這個話,我初學佛的時候,二十六歲,我向章嘉大師請教,那個時候深深感觸到,佛法衰微到極處!我們初學有這個憂慮,請教大師,佛法將來會不會有興旺的一天?他非常肯定的告訴我,有!末法時期,他說佛法有興有衰,像水裡頭的波浪一樣,有起來,有落下去,現在我們正是往下落的時候,落到底谷又會起來。他老人家很會用比喻,我想想有道理。我們在海邊看到許多在海裡面遊玩的人,隨著浪花,一個浪衝起來,把他衝得很高,浪落下來之後,我們就看不見了,不曉得他跑哪裡去,第二個波浪又把他衝出來了。確實,聖教亦復如是,我們要有信心。

  我們要與志同道合的這些道友們、同修們認真努力,學是天天講,對於經典要天天講,要天天聽,天天依教修行。不但救自己,而且救了佛教,救度一切眾生,自行化他。從哪裡做起?要想到戒是根本,要從這兒做起。我們今天佛門,無論在家、出家,持戒為什麼做不到?我也常常跟同學們說,以佛法而論,菩薩戒建立在比丘戒的基礎上,沒有比丘戒哪來的菩薩?比丘戒建立在沙彌戒的基礎上,沒有沙彌哪來的比丘?沙彌戒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,淨業三福就很明顯給我們擺出來了。

  我們淨宗學院在此地成立,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淨業三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第一條。我們今天十善也做不到,為什麼做不到?因為孝親尊師沒有,那是根本。孝親尊師要怎麼做?這些年,我們提倡的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就是孝親尊師,所以它是戒律根之根。學從哪裡學起?當然就這個順序你就知道了,先學《弟子規》;有了《弟子規》,再學《十善業道》;有了《十善業道》,再學《沙彌律儀》,循序漸進,你才根深蒂固。

  有人學了,學了之後還是做不到,什麼原因?是學了,你也會背,你也會講,沒有做到,你還是沒有根。等於說什麼?樹苗你拿到了,你沒有栽下去,所以這棵樹苗沒幾天就枯死,這個難,難在這裡。為什麼會變成這麼難?薰習不夠。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看破、放下,你沒有看破,沒看破是什麼?你讀誦不夠,看破是解門,放下是行門。你懂一句你就認真做一句,才有效果,你才叫真幹;懂兩句我一定做到兩句,要這麼幹法,天天要讀。你要是真幹的話,每天至少讀兩遍,它文並不多,可以放在我們課誦裡頭去做,早晨念一遍,晚上念一遍,早晨提醒自己,晚上好好的反省我做到了沒。一天兩遍,要念到一千遍得一年半的時間,這一年半的時間沒有白過,根紮下去了。有這個根,學《十善業道》,我相信,半年,《十善業道》根也紮下去。從《十善業道》再學《沙彌律儀》,我相信三個月。為什麼?愈上去愈容易,你根堅固,不難。

  這個教育是德行的教育,孔老夫子教學,四科裡頭第一科,佛菩薩教學也是把這個放在第一個項目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,佛門裡面教學的次第,你一入佛門,五年學戒,這個頭五年是扎根的教育。現在佛法修學疏忽了這個,所以成就就沒有了,從前重視!現在人學教,羨慕佛教的理論,幫助自己言談,幫助自己寫文章,至於真正去做就感到為難,所以喜歡經教的人多,喜歡戒律的人少。你看我們在各地方,講經的法師有,講戒律的沒有,不但講戒律的沒有,講《禪林寶訓》的都沒有。

  我過去曾經講過《禪林寶訓》,諸位要曉得,《禪林寶訓》一共大概有三百多條,我只講了十分之一,講了三十幾條。後來怎麼樣?沒人聽了,於是我自己想想也不敢講了。講的時候有人提出警告,來告訴我,淨空法師,你講經就講經,你何必去罵人?原來講《禪林寶訓》是罵人的,不敢講了;那麼講戒律就更是罵人的。現在人要聽好聽的,聽奉承,不聽勸告,不能接受勸告,所以只有在經教裡頭有時候讀到這些經文,有所感觸,稍微提起。

  真正發心修行的人,無論在家出家、男女老少,真正想成就,真正想在這一生出離六道輪迴,你不從根本修不行!念佛往生也要從根本修,我對同學們要求真的是不高,只要求到《沙彌律儀》,這是祖師給我們做了典型,做了模範。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人,受了比丘戒之後,比丘戒退了,一生受持沙彌戒,他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做到了。所以我們看到著作裡,有時候他老人家提的款是「菩薩戒沙彌」。他的學生(他的徒弟)成時也是了不起,《蕅益大師全集》是成時替他整理出版的。你看成時不敢稱沙彌,自稱「出家優婆塞」;換句話說,他覺得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他還是做不到,他真正做到了五戒十善,出家優婆塞。近代,弘一大師他老人家也是稱出家優婆塞,這都是給我們做示範,給我們做典型,名實相副,不敢躐等,念佛求生淨土,決定往生。

  末後,最後這一段,「又前偈,從本起末,末不異本,此偈,攝末歸本,本不礙末,豈相乖耶」。前偈是第八首,第八首從本起末,法性是本,示現是末。第九首,「眼耳鼻舌身,心意諸情根」,這是末;「一切空無性」,這是本。我們要懂得,本末是一不是二,所以「末不異本,本不礙末」。清涼大師在《鈔》裡頭,最後一句話說得很好,「從本起末,即不動真際建立諸法(真際是法性),攝末歸本,即不壞假名而說實相,義理無妨」,沒有妨害。這兩首偈教導我們怎樣觀察宇宙的萬相,不為這些性相所迷。

  所以佛法,我常常講,千經萬論只說六個字,性、相、理、事、因、果,千經萬論就說這六個字。性是體,用現在哲學的名詞來講,相當於本體,相是現象,本體跟現象的關係。其次在森羅萬象當中,無量無邊的事,事一定有理,理是事的依據,事是理的作用。你只要通達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合起來就是大乘教裡頭講的「諸法實相」,諸法實相就這六個字,通達明瞭了,就稱為佛菩薩,就是覺悟的人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