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五三卷)  2009/11/5  台灣高雄  檔名:12-017-205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十住品第十五》,我們看科文「第三正辨加相」,我們把經文念一遍:

  【善男子。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。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。無著智。無斷智。無痴智。無異智。無失智。無量智。無勝智。無懈智。無奪智。何以故。此三昧力。法如是故。是時諸佛各伸右手。摩法慧菩薩頂。】

  經文到這個地方。清涼大師在《疏》裡面告訴我們,這段經文有身口意三業的加持,首先是口說,「先口加,勸說以增辯」,這就是第一句,佛叫著『法慧菩薩』,稱他為『善男子』。這句話在佛法裡面用得很多,女子則稱善女人,老師也稱為善知識。「善」,要什麼樣的標準才稱之為善?有,在佛法裡就是十善業道,十善業道統統都落實,才稱之為「善男子善女人」。在這個地方「法慧菩薩」是圓教初住,已經破無明、見自性,中國大乘法裡面所謂明心見性,比十善業道好像高得太多,怎麼還稱善男子?殊不知十善業道境界深廣無限,真正做到究竟圓滿是無上的佛果。我們可以說,可以這樣講法,佛法修什麼?就是修十善業道。從開始,你看淨業三福裡面頭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頭一條修十善,只有十條。這十條每一條深廣沒有邊際,所以在小乘阿羅漢也稱善男子。把十善業道展開,這十條展開就是小乘的三千威儀,三千威儀把它收容起來就是十善業道。怎麼能疏忽?大乘菩薩把十善業道一展開,那就是八萬四千細行;換句話說,八萬四千細行歸納起來,也就是十善業道。佛果就是十善業道的圓滿。我們看到許多佛門的佛菩薩畫像,佛的畫像這個圓光,我們背後也是毘盧遮那佛,但是這個圓光上頭沒寫字。我們曾經看到許多佛像圓光上寫三個字,多半是用梵文寫,也有用中文,這三個字叫「唵阿吽」,就是十善業道的圓滿。唵是身業,你看身業三條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,這圓滿,在佛頂上這是顯示的圓滿;阿是口業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;吽是意業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十條就圓滿,這稱為善男子善女人,都是這個標準。對於學佛的同學,我們同學當中相稱,在古時候有稱善知識,我們在一起學習經教,各位善知識,諸位善知識,這個善的意思不是善惡的善,善是稱性的圓滿。

  這個地方,佛稱法慧菩薩善男子,『汝當承佛威神之力』,佛對他的加持,佛威神之力,『而演此法』。這裡沒有用說,前面我們在「辨加所為」裡面,是說「能持說一切法」。所以這個地方的「演」就是前面講的持說,持是受持,說是演說,實際上講演就把持包括在裡面。演是什麼?表演出來、做出來,你才真正能契入境界;你沒有做到你就不能說,你說不出來。佛菩薩經典裡面字字句句無量義,你怎麼能說得出來?只有受持做到,無量義就出來,怎麼出來?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。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換句話說,重修持不重演說。這是我們世間人,你有修持,你才真正能夠演說,像諸佛如來一樣;如果自己沒有修持的功夫,只是文字裡面表面的意思。這個表面意思,往往我們凡夫沒有證得果位的人把它曲解,曲解那就會講錯、講偏、講歪,這就是所謂魔說,就不是佛說。所以古德有所謂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這是佛的經教,什麼人說?真有修持修行證果的人說。

  現在眾生福薄,證果的人找不到,不得已而求其次,我們就要找真正有修行的人,他真修,真修就他真幹。怎麼幹起?決定不能離開十善業。譬如不殺生,不但不殺害一切眾生的身命,連蚊蟲螞蟻,甚至於你看佛在《戒經》裡面講,「清淨比丘不踏生草」。地上長的草活活潑潑的,出家人穿著鞋子從那裡走過,不可以,你怎麼忍心去踏它?這都屬於殺生,不忍心。只有在什麼時候可以從草地經過?這裡沒有路,必須要從這裡走過去,那是沒有辦法。在一步下去之後,心裡面還要念咒、念佛號給這些小草迴向,「對不起你,我實在不得已要從你這裡走過。」很客氣、很謙虛,小草也會原諒你;如果有路的話,你就不能夠抄近路,一定要從路上走,路是給你走的。這就是佛弟子護戒,佛給我們的教誡,我們要守,我們要護持著。對於動物更不必說,這是消極的不殺生,更進一步,不但不殺,要常常以慈悲心關懷牠、照顧牠、幫助牠、提升牠,這都是屬於十善的第一條。每一條戒都講得很清楚、很詳細,諸位看看《沙彌律儀增註》,沙彌律儀前面是十條戒律。你看看古大德給我們講解,而且還跟我們說明開遮持犯,就是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要怎樣去做。這是學佛的基本功,不是對出家人講的,做人必須如是。淨業三福第二福才是出家人,才是學佛人包括在家的。所以頭一條世間法,世間人天法。

  這個十善業道有上中下三品,上品生天,欲界天,欲界六層天;中品是人道;下品是修羅道。實際上修羅道修得比人好,他要修得不比人好,他怎麼能去做修羅?修羅是大福報。經上講的多半講天阿修羅,在天上有大福報,人阿修羅在人間有大福報,他真修。真修為什麼不叫他上品,而把他貶到下品去?他比人修得好,人修得不如他,他雖修十善,裡面夾雜著好勝、傲慢、嫉妒、瞋恚,這個煩惱沒有斷,跟他修十善業道混在一起,這就變成修羅道。這是我們自己修行不可以不知道,我們嚴重的煩惱貪瞋痴慢要斷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煩惱起來的時候就要覺,古人常講「不怕念起」,念是什麼?煩惱起來;「只怕覺遲」,這一覺我們煩惱就下去。念佛人通常就用一句佛號,貪瞋痴慢一起來,「阿彌陀佛」化解,把它換過來,這叫真會念佛。你看他念佛的功夫,轉煩惱為菩提,菩提是覺,煩惱是不覺,一句佛號提起來自己就覺,就把煩惱控制,就把煩惱化解,這是對的。這就是我們真幹,真幹就是受持,就是在表演。自行才是真的化他,別人看到,他來向你學習,這就化他。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都常常告訴我們,「身教重於言教」,演是身教。

  我們要承佛的威神之力,佛的威神之力是什麼?佛教導我們,我們真去做那就加持我們。我們在此地看到諸佛加持法慧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真正想做、真的去做,佛來加持你。諸佛菩薩沒有偏心,加持力量多少,是跟你做的成正比例,我能做到一分,佛菩薩加持一分;我能做到十分,佛菩薩加持十分。我們天天學經教,沒有想到去做,沒有想到把它用在日常生活、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就得不到佛加持。學了要真幹!這一句是「口加」,你看清涼大師的科題「勸說以增辯」,佛菩薩勸法慧菩薩出來說法,增長智慧、增長辯才。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,老師很慈悲,看到同學福很薄,還有一點智慧,真是以慈愍心看待,勸他發心講經,為什麼?老師說增福。不是這個地方增辯,增福,你沒有福報,沒有福報很可憐。可是你能有一點智慧,你好好的修持,好好的來為人講解經教,這是修大福報,能改造命運。沒福你變成有福,短命的變成長壽,這是老師幫助這些福薄的同學。在那個時候我也是其中之一,沒有福報,這個我自己很清楚,那只有認命,也不懂得福報是可以修的,不懂,所以年輕的時候認命。遇到佛法才恍然大悟,這命從哪裡來的搞清楚,命是過去生中業力造成的。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這一生當中有福報的,命裡頭有財富,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得多,命裡有的財富,丟都丟不掉。聰明智慧、壽命長短,無一不是過去生中業力形成。人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,心是清淨的,心是定的。定了不起!定生慧,定現神通。所以須陀洹就有兩種神通現前,天眼、天耳,他放下八十八品見惑,他定了;二果斯陀含就又多了兩樣神通,他心、宿命;三果阿那含他就有神足通,神足通就變化。我們看《西遊記》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就神足通,有神足通從台北到高雄不要坐車,不需要交通工具,他想到哪個地方,人就到哪裡,他有這個本事,三果聖人。四果阿羅漢得漏盡通,見思煩惱都沒有了,這才是福報,真正的福報智慧神通都會現前。

  所以明白之後,心是定的。幾個人明白?真的沒有。果然真的明白,在這個世間要不要求財富?不要,它自己來,不求它就來。如果沒有福報,用什麼方法去求都求不到,那個很苦!所以學佛的同學,尤其是在家,出家更不必說,決定把這個東西放下,物質享受完全放下。放下到時候我要用沒有,缺乏了怎麼辦?人總會想到這問題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到時候你需要什麼,佛菩薩他照顧你,這句話我們就心定了。我們自己發願,真的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」,佛菩薩哪有不加持的道理!你看連說法都加持。所以無論做什麼,佛加持你,你要有信心。為什麼不相信,還在自己想方法?這就是對佛法沒信心。你看頭一個信解行證,信就不足,你怎麼能解佛經的意思?我們開經偈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怎麼能解?不能。我在此地再舉個例子,現前的例子,胡小林是個生意人,經商的,他把這個道理搞明白,他懂得了,原來命裡財富是一定的,到時候就自己來,他說那我何必去求?過去不懂,天天去巴結顧主,希望人家來買他的東西,跟他簽合同。明白之後再不找這個事情,他說我何必低聲下氣,我老實依著佛陀教誨來修行、來生活、來經營自己的事業。錢有沒有少賺?沒少賺,不但沒少賺,年年營業額上升,金融風暴也沒影響到他。他相信!這很難能可貴,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不需要到外面去撒廣告,就有人來找他。你聽聽他的講演,他的報告,這生意多好做,一點不操心。

  我們佛門裡頭也有個典範,齊素萍居士,依教奉行,她告訴我,古大德常說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她證明。告訴我,現在她在護持佛法,需要用財物的時候,幾乎是心想事成,用不著去張羅。正確的,一點都不錯。我是在五十八年前章嘉大師教給我,經過這五十八年經驗,證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需要做一樁事情,這個事情需要用錢,是不是要去化緣?不需要。是不是要勸別人說你發發心做點功德?不需要,自然有人送來。送來的時候怎麼樣?不多不少,你看多自在,事情做圓滿了。不能多,多了什麼?多了你沒地方用,這才叫真正的感應。不會增長你的貪心,你是用清淨心做的。菩薩不是不幹事,世出世間什麼樣事情他都做。你看善財五十三參,你不就看出來了嗎?那五十三位善知識統統是佛菩薩,化身在各行各業裡面,男女老少,還出家、在家,無論用哪一種身分,示現在這個世間無不自在。所以章嘉大師給我講過很多次,遇到困難不要求人,求人,別人不幫助你,你心裡會難過,那怎麼辦?求佛菩薩。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,也不是求人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中國古人教我們,跟求佛菩薩道理是一樣,反求自己,反省德行不夠、誠意不夠、智慧不夠,所以這個事情做不圓滿;德行夠、誠意夠、智慧夠,不可思議的感應!這是講口加。

  第二是「意加」,意加是從『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』,一直到『此三昧力,法如是故』,這一段是意加。清涼大師說這意加是「冥被以益智」,我們凡夫看不出來,那些聖者就很清楚,阿羅漢以上。在十法界裡面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接受諸佛如來的加持很清楚,確確實實讓他智慧增長。凡夫有沒有?有,你不去幹你當然做不到。特別是幹什麼?在李老師以前,道源老和尚這在台灣是發心講經的法師,還有諦閑老法師那是更早,我們祖師輩的。諦閑法師我沒見過面,可是在他的著作裡面他講到,他講《圓覺經》,江味農居士他們一幫,那是很有名的居士是他的聽眾,他們聽經的時候在寫筆記,一堂課下來之後,他把筆記寫好、整理好送給老和尚看。老和尚就問他,「你寫的這個是我講的嗎?」他說「是。」老和尚說「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!」老和尚自己不知道,佛菩薩加持的,自己不曉得,就這麼說出來。老和尚有沒有準備?有,你看看他有《圓覺經講義》。那個聽眾的筆記,江味農寫的那叫《圓覺經親聞記》,你兩個對照一看就曉得,老和尚準備沒有準備這些東西,他講的時候講出來,冥加!益是增加,增加你的智慧,不知不覺就出來。

  李老師也告訴我,他講經,這一天講的,他工作很忙,我在台中跟他老人家十年,他一個人所做的事情,差不多是五個人做的,工作量很大。這一天講經他這一天不工作,整天的時間在預備晚上這堂經的功課。我們現在老師講備課,這一天不接見人,把心定下來看經,充分準備。上台講的時候老師告訴我,有時候準備的東西能用得上一點,有時候完全用不上,一上台口若懸河,滔滔不絕。下台之後,這是從哪裡來的?三寶加持的。以後就輪到我們這一代,我們發心學講經,也得上台、也要備課,不能鬆懈這是敬,對佛菩薩的尊敬、對經教的尊敬、對老師的尊敬、對聽眾的尊敬,不可以掉以輕心。準備了很長的時間,上台講的時候有可能所準備的很多都用不上。才能體會到,像諦閑老法師那麼一個境界,李老師的境界才體會到,從來沒有想他就說出來。老師教了我一句話,講經的祕訣:至誠感通。什麼叫至誠?真誠到極處自然就感通。我們有了這個體驗之後,你要真信,要真放下,感應、加持就會更明顯、更殊勝,這個對我們幫助就大了。

  第三「身加,摩頂以增威」,這是最末後的一句,我們這一段最後的一句,『是時諸佛各伸右手,摩法慧菩薩頂』,這是身加。這是首先把這段經文裡頭三個小段給我們說出來。然後我們再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導,主要的是第二段意加,他說「意加中,先加後釋」,後面再解釋,「前中與十種智」,這就是從「無礙智」到「無奪智」,這十種。「初總」是總說,「謂四無礙解智,是說法所依故」,這就頭一句「無礙智」,就是佛法大乘教裡面講的四種無礙智,也叫無礙辯,辯是辯才,四無礙辯才。這一句是總,後面九句那是別說,別說裡面「皆樂說無礙」,四無礙裡頭最後一個樂說。大師解釋得不多,可是給我們點出來,前面無礙智,大乘教裡面常講的四種,這是什麼?這是說法必須要依賴的,你沒有這四種智慧,你就沒辦法說法。所以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什麼人說?有無礙智的人來說,無礙智肯定是要佛加持。

  第一個是講「義無礙智,於諸法義,了了通達」,這種智慧靠什麼?靠讀經,讀經要會讀。我們現在實在講佛經是有難處,假如你要是把意思解錯,你這路就走偏。義是義理,法是諸法,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這是法,一切法的義理你都能夠通達,這個事情可不是容易事。李老師以前告訴我,他說你發心要講經,講經第一個條件要通達世出世間法。這個諸法就是包括世間法跟出世間法,你都得通達,了了是透徹明瞭。誰能做到?李老師舉例,佛法這一部《大藏經》,就三藏十二部經,你這一生能不能通達明瞭?世間法不要說別的,就說咱們中國第一部大叢書《四庫全書》,你有沒有能力把它念得通達明瞭?不可能。《四庫全書》出版的時候,我是很想、很羨慕,但價錢太貴,那個時候應該是在二十年前,要一百六十多萬。我哪裡有這個錢?可是有一天有個居士,他發心要送我一套,供養一套,這非常難得,他供養我這一筆錢,剛好就買了一部《四庫全書》。而且這一套是商務印書館最後的一套,我跟商務印書館結了這個緣,買來之後寄到達拉斯,那時候就放在達拉斯,我們自己道場的樓上。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就告訴我,「法師,假設一個人從一出生就會讀書,來讀這部《四庫全書》,讀一百年,這部書還沒念完。」你就可想那個分量之多,這就難!通達世間法,了了通達一切法的義理,談何容易?不通,不通就不能講經。這怎麼辦?

  所以李老師教我一把鑰匙,四個字「至誠感通」。我們用什麼方法來通世出世間諸法義理?用感應,我們有感,佛就有應,應就是加持。怎樣感?真誠到極處。你學經教不是為自己,如果我學經教為自己的名聞利養,就沒有感應。我學經教為的是什麼?上為正法久住。佛法常住在世間,那個常住是要有人傳,沒有人傳,佛法就沒有了;第二個,為利益一切苦難眾生,不為自己,自己要沾上一點名利在裡頭,跟佛菩薩加持的緣就斷了,這很難。所以佛法加持,這麼多年來,我們自己感受很明顯,我們有一分誠意,佛加持一分,兩分誠意加持兩分,十分誠意加持十分。所以一般人有的時候名利還沒有完全放下,也能得一點加持,一、二分,那一、二分也就相當可觀。我們比上祖師大德,比那些大修行人,那不如他們;可是比起一般人,好像似乎是高明一點,我們有那麼一點真誠,真誠不足,還達不到標準。這個道理,我們這麼多年學習經教裡頭,體驗到、認識到。

  祖師大德教給我們至誠感通,怎麼落實?就是古大德講的祕訣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佛法講的;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這兩種講法是異曲同工,都講到絕妙處!所以我常常想,我們老祖宗肯定是佛菩薩應化來的,要不然這些原理原則怎麼跟佛法講的那麼相同,那麼樣的接近,這就是至誠感通。經教、法門,有人說它有淺深、有高下,對,不能說沒有,古來祖師判教,你看把它判大乘小乘、藏通別圓、小始終頓圓,這都是說它的淺深,有淺有深、有廣有狹。可是真實義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諸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是真的。我們初學的人聽不懂這兩句話,諸法平等,性上平等,理上就不平等,相上更不平等,怎麼說諸法平等?到我們學習《華嚴》時候才了解,諸法真平等。特別是讀到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,在《菩薩處胎經》裡面的一段談話,才真正體會到,佛講的諸法平等,是方方面面都平等,我們修行求法的門路就找到了。你喜歡哪一部經、喜歡哪一部論,你把你的基本功做好,基本功是什麼?淨業三福是基本功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你沒有這個基礎,你那個一門深入很苦,能不能行得通是有問題。如果你基礎紮好了,沒問題,你這個一門,任何一部經論,你只要真的長時薰修。中國老祖宗是千遍,千遍是有限的;長時薰修是無限,還是佛法高一著,一門深入。

  你把萬緣放下,你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覺現前,你每天讀誦是真誠心、是清淨心、是平等心、是正覺心,會開悟、會見性,教下裡面怎麼說?大開圓解。所以不能搞多、不能搞雜,搞多、搞雜錯了,功一定用在一點,天天鑽,總有一天把它鑽通,通到哪裡?通到自性。所以明心見性是所有法門的終點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它的終點就是明心見性。念佛也不例外,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,你看多有味道,這是佛法裡頭的祕訣。為什麼?你依照方法這叫持戒。我選一部經,這個經有長短沒關係,長的像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。還有人選《涅槃經》,《涅槃經》很長,兩種翻譯本,一個三十六卷,一個四十卷,都很長。還有人讀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一天沒辦法念完一遍,八十卷,念的時候恭恭敬敬。所以大眾在一起誦經的時候敲木魚,木魚是什麼?打拍子,讓我們念得整整齊齊,一個字一個字的念,這是恭敬,不能夠草率。一個字一個字念,為什麼?你的心才定;如果念得太快,你心浮氣躁不定,那個沒用處。所以念經是修定,你看是修戒,依照這個規矩修戒,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念是修定,定到一定的時候就開智慧,戒定慧三學就用這個方法一次完成,這是真修行。要不要求解釋?不需要,沒有解釋。這是真的,一切經教沒有意思;沒有意思,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量義,所以你講不完。當你在讀誦的時候沒有意思,不要想這什麼意思、那什麼意思,那就錯了,為什麼?你的妄心、妄念起來。念經就是把妄念打掉,所以不可以想這個經文的意思。

  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頭教得好,怎樣讀誦?怎樣去聽講?所以聽教是聽教誨,咱們用什麼心態去聽教?用什麼心態去讀誦?第一個,聽教不能執著言說相,要用這個態度。文字是言說的符號,跟言說一樣,那我們讀誦就不要執著文字相,別執著它。第二個,不要執著名字相,佛教裡頭這些名詞術語,你看「善男子」這是佛教的名詞術語,「佛」這是術語,「威神」這是術語,這都不要執著它,名詞術語。第三個很重要,離心緣相,就是你不要去想它,讀誦就是讀誦,讀誦是修定。你這一想它,這一段是什麼意思,那一段是什麼意思,把你的定破壞掉,那叫不會念,你念經沒用處。念經,什麼叫有用處?念經得定就有用處,定開慧。現在幾個人會念?幾個人會聽?所以禪宗的大德遇到他的學生,老師常常問的一個口頭禪,「你會麼!」這個話意思很深。聽經你會聽嗎?你念經你會念嗎?會念的人得定,會聽的人開悟。你聽經沒有開悟,讀經沒有得定,不會!所以這個經典跟世間書不一樣,我們要拿佛經看作世間書,那就什麼都得不到。

  所以於諸法義了了通達,能不能做到?能,只要開悟就通達。惠能大師沒有念過經,他不認識字,但是他聽過人講經,五祖講《金剛經》他聽過一次,一次就開悟,為什麼?他會聽!五祖跟他講肯定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豁然大悟,會聽。也就是馬鳴菩薩講的,不著言說相、不著名字相、不著心緣相,他做到。我們平常在讀誦的時候也是這樣,《起信論》上教的,不要著文字相,不要著名詞術語相,千萬不要起心動念想這一段什麼意思、那個什麼意思,不要管,要曉得這是修定。修定的方法很多,八萬四千法門,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定,讀經也是修定。只要讀經的時候你能夠守住這個,離文字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,就會得定。所以你看,讀書千遍,念的時間長,定的時間久,哪一法不是禪定!法法皆是。千萬不要以為只有禪宗才修定,那就搞錯了。淨土宗修不修定?修定,念佛是修定,這一句佛號一門,你能夠執持不斷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恭恭敬敬,都能得定!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,這個很重要。為什麼要念佛?妄念太多、雜念太多,不管是善念、是惡念,只要念頭一起就用阿彌陀佛把它取而代之,這叫會念,把你的煩惱習氣統統念掉。念佛不是念給佛聽的,這要曉得,可不能弄錯!念佛是把自己的妄念給念掉,我們現在常講心浮氣躁,你怎樣把心浮氣躁給念掉,你不就得定了嗎?這是講通達的方法。

  如果我們念的經不長,譬如自古以來有不少人用《心經》做早晚課,儀式不重要,前面燒香拜佛那是表自己的恭敬心、真誠心,最重要的是你讀經。《心經》念熟了都會背,讀的時候不要太快,一個字一個字的念。這短,短怎麼樣?遍數多,你以這個為早晚課誦的話,念十遍。十遍也不長,看個人的時間,工作很繁忙,十遍可以,十遍才二千六百字,不到三千字。如果有時間,你可以念三十遍、念五十遍、念一百遍,你沒有事情,你有時間。念一百遍大概就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,好,這麼長的時間定下來,時間愈長愈好,顯出有功力。所以在過去一般出家人,他選一部長的經,選《法華經》的人很多,選《楞嚴經》的也很多,這樣的經從頭到尾一遍很好。如果初念,初念是有初念的好處,為什麼?生疏,一個字一個字念得清清楚楚,真有好處,不會滑口就走過。總要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心,那才叫真的會!一經通了,給諸位說,定到一定的程度開智慧,什麼經都通,於諸法義了了通達就完成,世出世間一切法。不接觸的時候,這個定裡頭有慧,我們佛法裡名詞叫根本智,你得到根本智。人有根本智,外面一切諸法,你一接觸就明瞭、就通達,那叫後得智,不需要學的。你聽人念經一聽就明白,你看人做事一看就明瞭,接觸就通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通。

  所以於諸法義了了通達不是做不到,做得到,有方法。不是樣樣去學,樣樣去學那個太辛苦而且不通,為什麼?增長所知障,決定不是圓融。大乘教是圓融無礙,它有方法。我們講的《弟子規》行不行?行,《弟子規》也能幫助你明心見性。為什麼?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,所以哪一法不能明心見性!在大乘教裡,你看過去祖師大德常講,問學生:哪一法不是佛法?你找出來給我看看,哪一法不是佛法?反過來再問:哪一法是佛法?你能不能舉出來讓我聽聽?這兩句話這麼一問,你明白了沒有?豈不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「佛法者即非佛法,是名佛法」,這你才真的會了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法法皆如,就是一切都是佛法;有了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一法是佛法,就這麼個意思。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,你的自性現前。所以聽教要開悟,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讀經也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你才能見性。這種方法誘導你見性,這個要懂。這是義,是理論、義理。

  下面說「法無礙智」,法無礙智是什麼?「諸法名字,分別無滯」,這都不需要學。一切法,名字是什麼?就是我們今天講名詞術語,佛門裡也有,哪一個專業裡頭都有它的名詞術語,都有。這些你沒有障礙,你全都懂得,為什麼?不離自性。由此可知,見性多重要!要不然,大乘佛法、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歸到自性,這是佛法,如果不能回歸自性的就不是佛法,你要是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才會肯定佛所講的,「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為什麼?法法即性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你怎麼會有障礙!惠能大師開悟,也就是說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回歸自性。雖然不認識字,你把經書念給他聽,他給你講,他講得頭頭是道,他連這些法相名詞他也會講,他也沒有障礙,這就是法無礙。不是很呆板一本一本書去學,這學得太累,學得太辛苦,而且能不能學成功?不能。只是什麼?增加你的妄想,增長你的知見,我們今天講知識,不是智慧。現在人所求的,說老實話都是知識,沒人求智慧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中國過去儒釋道三家都是以求智慧為目的,知識是附帶的,以求智慧為主,統統講求悟性。教學一切設施無非是誘導你開悟,不重視記誦,只重視在開悟。如果我們的方向一錯,我們在記憶上,念多了都記住,就不會開悟,也不能得定,就叫什麼?那就叫世間法。世間法的四書五經,你要用佛法的態度去讀誦,那也變成佛法,所以說哪一法不是佛法!這是佛菩薩、古大德傳給我們的。我們要是把它疏忽掉、把它忘掉,不能再依教奉行,過失不在古大德,過失在我們自己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下面第三「詞無礙智」,詞是言說,「辯說無礙,令各得解」,詞是詞令,要知道佛菩薩講經,我們現在也不例外,聽眾程度不是整齊的。不像學校,學校你看一年級都是一年級學生,二年級都是二年級學生,他的程度很整齊,好教。從前我們初學講經,李老師就告訴我們,佛門講經是叫大講座。要加個大字,為什麼?各種根性都不相同,程度都不一樣,你要講得令一切大眾都能生歡喜心,程度高的得高利益,程度淺的得淺利益,統統都能得到利益,這個不簡單。諸位想想,這個事情要不能得佛力加持,你怎麼能做得出來?做不到。聽眾裡頭有飽學多聞、有知書達禮的,還有目不識丁的。有聰明智慧的,也有很多愚鈍的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你怎麼應付?所以李老師講佛門的講座是大講座,跟一般講演不相同。你要能令所有聽眾都能夠得利益,得的利益淺深、多少不一樣,縱然根性很差的人,甚至言語有障礙,他聽不懂的,所以有些場合要用翻譯,他也能得利益。什麼利益?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,他看到,看到現場;聽到,雖然不是很明瞭,阿賴耶裡頭落有印象。這是往後來生學佛的因緣,在這裡種了善根,所以沒有不得利益的。

 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任何講經說法的道場,聽眾除了我們肉眼看得到的這些眾生之外,還有許多看不見的,一般世俗人講天地鬼神,我們相信真有,他們也來參與。天地鬼神裡面程度也是參差不齊,程度高的,他聽得懂我們的語言;確實還有一部分聽不懂我們的語言,他只能來沾一點氣氛。我有一年在邁阿密,在美國佛羅里達州,有一個星期的講經,每天晚上兩個小時,好像講了八天。有不少當地人來聽,所以我們有個翻譯。因為那些人第一次來聽經,從來沒有聽講過,翻譯有一定的難度,他真能聽懂嗎?可是這些人天天都來。我們好奇問他:你是不是真聽懂?「沒有,聽不懂。」那你為什麼要來?「這個地方磁場好、氣氛好」,他要到這邊坐兩個鐘點來感受。真的,我們就能夠聯想到,有很多鬼神他也聽不懂,他為什麼來?磁場不一樣,他能夠感受到。所以這詞無礙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詞辯無礙。大乘經裡面常講釋迦牟尼佛,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各個都能得解,佛有這個本事。我們一般人就沒有這個能力,但是只要上台,只要真正發心肯定得三寶加持,你會讓所有聽眾生歡喜心。真的,一次講座裡面能夠聽懂一句、兩句,就會很有受用。

  末後一句第四,「樂說無礙智」,這個樂字有兩種讀法,一種讀樂,快樂的樂;在此地念「要」,樂好,就是愛好、喜歡說。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喜歡說法,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不喜歡教人,他們確實不吝嗇,我們講不吝法。不是說我知道不肯告訴別人,知道多少統統告訴別人,我們中國人形容說和盤托出,一絲毫都不保留,這樣的人智慧天天增長。如果自己學得到的東西,不願意告訴別人,怕別人學會,怕別人比我高,他所學的就到這個地方為止,不能再往上提升。吝法的果報,果報不可思議!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就曉得,幫助別人開悟,你智慧增長就非常快速。如果是障礙別人學習經教,你將來的果報在阿鼻地獄,為什麼?障礙別人學習經教是斷人法身慧命,比殺他身命的罪還重,殺他身命罪輕,破壞他聞法的緣分這個罪很重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我們要怎樣幫助自己成長智慧?法布施,盡量以自己一切的能力,幫助別人聞到佛法、接觸到佛法。我們印經布施是法布施,現在這個光碟是法布施,我們的網路、衛星都是法布施。

  所以法布施裡頭,佛菩薩說得好,他怎麼說?有福有禍,他都說二邊,有吉有凶,不都是好事嗎?是的。譬如印送經書,你是發什麼樣的心去印送?有人聽到印送經書是功德,我要積功累德,「我要積功累德」,是為我要積功累德我才幹,有沒有好處?有好處,不大。如果你做這些一無所求,那功德太大了,連那個功德的念頭都沒有,為什麼?你跟法性相應。事做得雖然少,法性不可思議,他跟法性連上,那個功德就稱性,稱性的福報是吉。你個人想圖一點功德,那是小,很小,那不大,這裡頭的道理很深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真修行,頭一個要放下我執。我常常講,講了幾十年,勸勉同學,我講十六個字,真幹,從哪裡幹起?放下自私自利。如果我們修積種種功德,自私自利沒有放下,這裡頭就有功有過、有吉有凶、有禍有福。如果說沒有自己、沒有自私自利、沒有名聞利養、沒有五欲六塵、沒有貪瞋痴慢,那他只有吉沒有凶,雖然沒有見性,他跟性很接近。因此我們做很多好事,念念為護持正法,念念為幫助苦難眾生消災免難,為什麼還有許多障礙?這個障礙來自兩個因素,第一個,我們自己修持功夫不得力,所以有業障;另外一個,眾生的業障很重,我們所做的很微薄,沒有辦法真正替他化解,來自這兩種因素。兩種因素自己是主,外面是賓,只要把自己這個地方化解掉,外面是迎刃而解,這就是古人教導我們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解決問題決定不在外面,要從自己去解,為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所以要學諸佛菩薩的樂說,這個樂是樂好,就是愛好、喜歡,喜歡教人。自己所覺悟到的,恨不得都讓別人知道,沒有絲毫保留。所以你看看這一句裡面,無礙智,這就講的四無礙,後面從無著到無奪這九條全是樂說,喜歡說。佛菩薩念念不捨眾生,不捨眾生要有具體的行動,行動是什麼?現身說法,身教、言教,意教看不見,但是顯示在身教、言教上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
  從這段經文,讓我們在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,佛法攝受眾生四攝法,四攝法第一個是布施。我們一般人講結緣,中國人講禮,好禮,禮多人不怪,請客送禮,四攝法裡面的布施就教你幹這個,我們跟人有緣,不要害怕。早年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,我建議李木源居士,我們每天以飲食供養貧苦的眾生,施食。不管什麼時候到居士林都有東西吃,不只是三餐,從早到晚、從夜到天亮,二十四小時不中斷,什麼時候到居士林都有吃的、都有喝的。開頭也是膽顫心驚的在做,這要多少錢才能應付得了?可是做了不到幾天,就吃不完了。每天多少人來吃?平均一天有一千人,廚房忙得不亦樂乎,假日、法會三、四千人。那個時候好多人看到居士林都看呆了,這要多少錢,你們錢從哪裡來?李木源居士很有趣,告訴他:我們有後台老闆。老闆是誰?阿彌陀佛。愈施愈多,為什麼?人家曉得你這個地方辦施食,所以很多地方送米的、送油的、送菜的,柴米油鹽都有人送,送得太多,菜跟米不能放久,放久就壞掉。所以以後變成什麼?我們每天自己有個小卡車,用小卡車來運貨,我們多餘吃不完的,送給所有宗教裡他們辦的養老院、孤兒院,你看我們這一星期,我們照顧很多很多孤兒、老人。每年過年我們辦一個大的活動,請他們一起來吃年夜飯,那都是幾千人,最多一次好像七、八千人,各種不同宗教都有。我們飲食也是各種不同宗教我們都給他做,不是全叫人吃素,做得好!所以佛法裡面講愈施愈多,你不要害怕,你要怕,不敢施,就沒有了。

  所以我到澳洲,我們澳洲也做,十年沒有中斷,但是不是每天,一個星期一次。在外國這個地方我們順著他們的習慣,每個星期六的晚餐免費,我們淨宗學院,每個星期六晚餐很多人來。不一定要信佛教,什麼人來都歡喜接待,但是那都是素食。這些蔬菜是我們自己種的,確實是健康的飲食,做得也很合口味,也有二、三十道菜,所以來的人都很歡喜。十年沒間斷,現在還是繼續,每個星期六,大家都知道,喜歡吃素菜的,星期六都可以參加我們的晚宴。除了布施之外,愛語重要,要有禮貌。我們現在學了《弟子規》,跟人打招呼都是九十度鞠躬,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。我們這樣做,他也九十度的還禮,慢慢的這個地區人人都懂禮節,這就產生影響。所以從我們自己這個小團體,影響到我們這一條街,一條街會影響到前後幾條街,變成整個都市,這是我們在圖文巴十年的成績。所以現在居民對我們很擁護,很歡喜我們在那邊長住,我們變成一家人。我們每個星期六的晚餐,就有不少當地人,他們有帶米、帶麵包、帶菜來供養,都懂得,和諧社會我們就看到了。所以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這是佛教給我們,我們用這種方式來接引眾生,以真誠心、清淨、慈悲演說,表演出來,講給大家聽,佛法是這樣傳承出去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