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七七六卷) 2002/7/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0776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華藏世界品」經文:
【爾時普賢菩薩,復告大眾言:諸佛子,此華藏莊嚴世界海,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,一一劫中,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,一一佛所,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。】
這一段經文,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面註的文很多,說得很詳細,研究《華嚴》的同學應當要看《疏鈔》的原本。前面跟諸位講到這一段裡面第二個小段,就是於多劫遇到許許多多的諸佛如來,『一一劫中,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』。清涼在《疏》裡面講「不唯勝觀釋迦等佛」,勝觀、釋迦都給諸位介紹了,還有一個「等」字;「等」,清涼大師在《鈔》裡面也沒有漏掉,也給我們說出來了。他說:第一個,「等然燈寶髻」佛,等這些佛。第二個意思,「等所供佛數」,前面跟諸位說過,三無數劫,第一個無數劫裡面七萬五千尊佛,第二個無數劫裡頭七萬六千尊佛,第三個無數劫裡面是七萬七千尊佛,這個「等」是等同這些諸佛。第三個意思,那就是佛在一切經裡面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。這一個字的意思就含了很多,這是我們應當要能夠了解的。
註疏裡面,註第三句就是『一一佛所,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』這一句,這是第三句,就是第三個小段。清涼說「於多勝緣,一一淨多大願,願淨國等,不唯淨一無生等,由上三重,故云深廣」。一開端給我們講的「顯因深廣」,這些真正的用意都是勉勵我們效法學習。我們凡夫實在講心量小,沒有耐心,所以修學大法成就很難。我們看古往今來多少人修學都退心,能夠修學不退心而成就的確實是少之又少,中國古人用鳳毛麟角來形容,實在講也不為過。這個裡面前面清涼說的我們能懂,「於多勝緣」,這是講本師佛修行的時間長;時間長,親近諸佛如來的機會自然就多了。在親近每一尊諸佛如來都激發起自己的大願,這個願產生了力量,願的力量就變成行。願跟行是離不開的,願要沒有行,這個願是空的,虛願。願一定要落實,落實就是行;行不能沒有願,行要沒有願,就好比我們走路沒有方向、沒有目標。所以願以導行,願領導行;行以踐願,行落實大願。
我們說到這個地方都不必講得太多太玄,就像四弘誓願,你是不是真正發了這個願?真發這個願,怎麼樣?他就落實,他真做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當然我們是凡夫,我們有心沒有力,古人常說的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。力雖然不足,那個心是真的,那個心一點不假。力不足怎麼辦?充實自己的能力。在充實能力上,你可以看到他的願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充實能力從哪裡充實起?頭一個斷煩惱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他真在這裡下功夫;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他真的在依教奉行。當然世出世間修學不能離開善知識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一開頭,佛教導我們從明師受教,你不能離開明師。這個「明」,不是知名度很高的名,明是光明的明。光明的明,這個老師有修有證,真正善知識。我們在末法遇不到真正證果的人,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,這個老師有修有學就是好老師。找到能證的,那是個人特殊因緣,所謂是可遇不可求。
在末法時期,我們親近善知識,這個善知識真的他在修,真的他在學,他的修學當然有成績,我們在旁邊冷靜觀察他的成績,證明他的修學是真的,不是假的,我們要親近這樣的老師。法身菩薩當然不一樣了,他們所遇到的是諸佛如來。師生之道,古人常說,緣分!可遇不可求。學生要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,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也不容易,也許更難,這裡面總在緣分,總在感應;有緣一定就有感應。緣分往往不是這一生修的,我們跟好老師有緣不是一生的。我在年輕的時候遇到方東美先生、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,決定不是一生的緣分,一生的緣分不可能。我年輕認識十幾二十多位教授,名教授,有很多確實能明顯覺察得到,一生的緣分;有許多可能是前生、再前生有緣分。但是跟這三位老師緣分深,不是淺的緣分,不是一世、二世、三四五世,不是!
從這些地方我們就了解,天下事,世出世間沒有偶然的事。但是淺的緣分能不能加深?這是可以的。緣裡頭有一個增上緣,如果我們自己有很好的求學態度,這就是感,這個感往往能把緣分加深。佛法修學裡頭有道理,這個道理通世出世間,是貫通的。明瞭之後,人頭腦清醒爽朗,我們常講的最大的好處,不受外面境界動搖,你的頭腦清醒。世間實在說,頭腦清醒的人也不多,很容易迷惑。輕信一般世俗的言論,自己沒有智慧去辨別判斷,隨順世俗知見,往往把自己的機會失掉了,很可惜。所以我們常常聽古大德讚歎「老實」,這一句話真不容易,「老實」真的叫寶貴。回頭想想我們自己,所有一切的過失,不老實!自以為聰明,自以為別人都不如我,這個古人常講的聰明反被聰明誤。那是什麼?你自以為聰明,最後是被你的聰明誤了,許許多多好的機會當面錯過;你自己覺得太聰明了。
我們只要冷靜思惟觀察,我們周邊的、最接近的,我們相識的朋友、同學、道友,不相識的世出世間知名的這些人,你細心去觀察,他們成就,什麼因素成就的?他們失敗、退墮了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這種觀察長自己的學問,長自己的見識。為什麼?我們就會很小心謹慎避免過失,我們要抓住成功的因素,就是緣分。緣很複雜、很多,眾緣之中我們要知道,最重要的是人緣。一切處所,佛法裡面常講,一切時一切處要跟眾生結善緣。我們是善心,確實跟他結了善緣,可是別人變了心,變了態度,只要我們自己心地保持純善純淨,這個緣會結到來生,結到後世。為什麼?我們種的是好因。
這一世他為什麼會變了心?他的生活環境周邊有惡緣,尤其是不常常往來,中國古人常講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他的周邊常常往來的是哪些人?常常往來都是些不善人,他就會受不善人的影響,他會迷失了本性,迷失了善心。唯有頭腦冷靜的人、心思細密的人知道,可以原諒的。要說可以原諒,我們的心已經不夠厚道,應該怎麼樣?若無其事!平常心看待,若無其事。這個緣是什麼?這個緣結在來生,結在後世。現在我們看,不要說社會一般大眾,我們學佛的同學,信仰宗教的宗教徒,能夠結現前的緣,現在也逐漸不多了,要結來生後世的緣沒有了。為什麼沒有?他不懂這個道理,懂這個道理的時候,結來生後世之緣。我們的菩提道,長!一生不能證得圓滿的佛果。毘盧遮那佛,你想想看,他修行的時間多長!他這麼長的時間修成,我們回來想想我們自己,沒有例外,我修行也要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成就。你要是不結長遠的來生來世緣,要想在菩提道上不退轉,不容易!
我在年輕初學的時候,李老師對我們這批學生,時時教導我們要結緣!我們學生當中,確確實實大概有一半家境都是非常清寒,勉強度日,沒有錢結緣。老師講結緣不要錢,遇到人合掌令歡喜,不是一個好緣嗎?有力量的,力量很薄弱,老師教我們。因為我們有二十多個學生是學講經的,學講經的法緣很重要。老師教我們,你們沒有錢,有個兩塊、三塊錢,這個可以,還有。買一包花生米,晚上老師講經的時候,我們在門口接引大眾,來聽經的時候,給他合個掌,點點頭,笑一笑,接引他一下,供養他一粒花生米、供養他一個小糖是結緣,老師教我們的。我們沒有大的能力,這也不是天天做,一個星期一次,或者一個月一次兩次。我們明白了,對於所有來聽經的大眾,我們都很親切熱心的來招呼。特別是講堂將要開講經的時候,大部分人都坐定了,這個時候還有來的,我們觀察哪個地方有座位,帶他、親切他,統統是結緣!讓他生歡喜心,讓他感到這個道場裡面所有的大眾,常住、義工都非常親切,所謂賓至如歸,好像回到自己家裡,父母兄弟姊妹這樣親切的接待,有需要幫助的,盡心盡力幫助他。
我們如果能力能幫得到的,好事!利益眾生的事情,我們要做。我這一次在臨安東天目山,看到那邊念佛堂裡面念佛的大眾,齊居士告訴我:全國只除了西藏,其他各省、自治區、各個特別市的人統統都有。我說:你這是全國代表念佛大會,殊勝!為國家祈福,為全國人民祈福,這個道場無比殊勝的莊嚴。我勉勵她要好好的接待。
經文一開端,裡面含藏的意思,教我們要效法菩薩,親近善知識,廣結法緣。「願淨國等」,這一句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莊嚴國土,現在的名詞叫淨化社會、淨化人心,這是現代的名詞,佛法莊嚴國土就是這個意思,這樣大家就好懂了。真正的莊嚴是身心清淨,這是真的莊嚴,真善美慧都在其中,而不是外表的、形式的,那不是真正莊嚴。真正莊嚴是內心的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是真正的莊嚴。
底下有一句不太好懂,「不唯淨一無生等」,這一句話清涼大師自己有註解。他老人家舉了一個例子「如智論說」,智論是《大智度論》,裡面講了一個公案,「五華供養然燈,得無生法忍」。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!拿五朵花供養然燈佛,就得無生法忍,這不是太容易了嗎?從事上講,用香花供佛這是緣,我們也常常供,為什麼無生法忍得不到?我們供的比他還多,為什麼得不到?沒有因只有緣,沒有用處。如果有因,沒有緣,那個瓶頸不能突破。古人講將悟未悟,將悟未悟是什麼?因具足了,緣不具足。你看《壇經》裡頭的意思,法達禪師念《法華經》三千部,三千部就是三千遍。《法華經》很長,念一遍大概是一天,三千遍,古人一般都是講整數,我想像當中他應當是念了十年,十年的功夫。每天《法華經》念一遍,十年三千六百日,他專心,有因沒有緣,也就是將悟未悟。
修行人沒有真正覺悟,凡夫!凡夫有這樣的成就,古今都一樣,所謂什麼?值得驕傲。別人沒有我這個功夫,比不上我,值得驕傲。見六祖大師,給六祖頂禮的時候頭沒有著地,六祖看得很清楚。拜完之後起來,六祖說:我剛才看到你禮拜,頭沒有著地,你一定有值得驕傲的地方。你什麼地方值得驕傲?他就說誦《法華》三千部,這個是很難得。六祖就考一考他:《法華經》你念得這麼熟,念了十年,《法華經》裡面講的是什麼?他答不上來。反過來他就向六祖請教。六祖告訴他,這部經我沒有聽過。六祖不認識字,當然不會讀經,有很多經別人念給他聽,他給你講解。所以他就叫法達:你念給我聽聽。法達對這個經那是背得很熟,恭恭敬敬的在六祖面前背誦《法華經》,念到第二品,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第二品是「方便品」。念到第二品,六祖笑一笑,可以了,後面不要念了,這個經的意思我知道了。給法達開示,講《法華經》的大意,法達一聽大徹大悟。這是什麼?緣!他有因。法達再拜六祖的時候,頭就著地了。
因跟緣我們要懂,我們今天沒有因,縱然有緣,不能開悟。大論裡面講的,供養五朵華、供養然燈佛,得無生法忍。無生法忍是什麼地位?《仁王經》上說得好,七、八、九這三地,七地菩薩證得下品無生忍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,因深!我們看到這個事相上,這麼容易他就證得果報,一定要曉得這是因深。我們不真修怎麼行?大師接著說,「《金剛經》云,若有少法可得,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等。無法可得,是無生相。」他所修的,還是一句老話,妄想分別執著斷了,無有少法可得,然燈佛就給他授記,你得無生法忍了,你現在是七地菩薩,八地菩薩,九地菩薩。你還有分別執著放不下,你是凡夫,你遇再多的佛也沒用;而實際上,你一尊佛都遇不到,這是實話。為什麼遇不到?你沒有條件。縱然佛來了,佛來了也變成一個凡夫來教導你,絕對不是以佛身。
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。現佛身,那是什麼人?這三大類的煩惱,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將破未破之時,這個時候你具足見佛的條件。佛可能以佛身來幫助你,或者以菩薩身來幫助你;無明將斷未斷,你走在這個瓶頸上。我們現前說老實話,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,我們不知道。他示現的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也許我們天天遇到他,不知道他是佛菩薩再來的,不知道他是佛菩薩化身。我們只曉得他是個好人,說不定我們會發覺他是個惡人。佛菩薩何必要示現惡人?有。佛菩薩的示現我們沒有辦法理解,他什麼樣子都示現,他示現惡人一定有示現惡人的道理。我們現在看不到,過後從果報上就看到了;現前他是惡的,他是不善的,果是善的。所以諸佛菩薩的示現,真正是所謂莫測高深。
所以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們常常教導我們,不可以輕慢眾生。古時候寺院裡面老和尚常常告訴人,道場上上下下一切大眾不能輕慢。為什麼?龍蛇混雜。你肉眼凡夫不認識,這個道場裡面有佛化身來的,有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你知道哪一個是?你看早年,這歷史上有記載的國清寺(浙江台州),寒山、拾得瘋瘋癲癲的,聽他說話語無倫次。他們在廟裡面幹什麼的?一個是廚房燒火的,一個是每天來倒垃圾的,大眾吃完東西,倒的時候,他天天拿出去,每天到這裡來收;還有一個豐干和尚,在碓房裡面磨稻子、磨米的,寺廟裡一般人瞧不起他。以後才曉得寒山、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,豐干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這就是說明道場確實龍蛇混雜,你曉得他是什麼人再來的?
所以我們肉眼凡夫、初學的人,要信得過善知識的教誨,不敢輕慢一個人,這就是普賢十願的「禮敬諸佛」,對待一切大眾,真誠心、恭敬心,你得福,種福了。把一切大眾都看作是佛菩薩的化身,他示現是正面的,教我應當學習,向他學習;他示現是反面的、是負面的,教我反省,我有沒有不善的心行。豈不是正面是教導我,反面也是教導我,都是我的善知識,沒有一個不是我的老師。善財童子能夠在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就是這個方法。這是後頭五十三參,我們做不到。貢高我慢,目中無人,這是你煩惱斷不掉,貪瞋痴慢。你雖然天天在學佛,貪瞋痴慢天天增長,這怎麼行?功夫就是要貪瞋痴慢一天比一天少,戒定慧一天比一天增長,你的功夫得力了。善財童子一生成就,戒定慧天天增長,三學六度天天增長,與日俱增;煩惱習氣、貪瞋痴慢天天減少,一生成功。他那個四弘誓願是真的全部都落實了,斷煩惱,學法門,最後成佛道。
第五十三參是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圓成佛道。善財那時候是什麼地位?給諸位說,善財那時候是等覺菩薩。在五十三參裡面,他參訪摩耶夫人,摩耶夫人就是代表等覺,代表等覺菩薩有十一位。為什麼用這麼多人來代表等覺?等覺難!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難斷,十一位善友來代表。你看從初住,初住是吉祥雲比丘,二住是海雲比丘,三住是妙住比丘。五十三參裡面出家人只有六個人,前面三個是出家人,代表三寶。我們皈依三寶,吉祥雲比丘代表佛寶,念佛法門,海雲代表法寶,妙住代表僧寶;如果講戒定慧,佛寶是慧,智慧,法寶是定,僧寶是戒。我們從這裡頭細細觀察,你就知道了,我們應當怎樣修行。功夫當然會得力,只要你把門道抓住,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!怕的是你自己不肯幹。
所有退心的、退轉的、墮落的,沒有別的原因,煩惱習氣不能放下,依舊隨順煩惱習氣。善友的教誨,佛菩薩的經論,這叫耳邊風。實在講,他是喜歡,但是他做不到;不但做不到,實在講,他也聽不懂,往往他讀誦、聽聞把意思錯解了。大師引《金剛經》上這一段話,我們就曉得,他已經證得般若空性,這就是大論裡面講的得法的真因。供佛那是緣,就像法達見六祖一樣,他那個十年,專心!真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他的因薰成了。遇到六祖給他一講,他就悟入了,悟入法華三昧,就得到了。沒有前面十年的修因,你遇到六祖怎麼講,你也不能悟入。當時與會大眾很多,大家都在那邊旁聽,為什麼別人不能悟?別人沒有這個因,法達有這個因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再看清涼《鈔》裡面所說的,他引用《俱舍論》的兩首頌,「但由悲普施,被析心無忿,讚歎底沙佛,次無上菩提」,這是一首。「六波羅蜜多,於如是四位,一二又一二,如次修圓滿」,這是第二首。這兩首需要解釋,不解釋很難理解。前面這一首偈四句,就是講的四樁事情。「但由悲普施」,菩薩六度裡的布施波羅蜜,著重在「普」字,普是沒有分別,沒有界限,平等的布施,這個是由於大慈大悲。你發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看到哪裡有苦難,那個手就伸出來幫助他。菩薩沒有分別,我需不需要幫助你,菩薩不分別這個,看到你有苦難趕快就幫助你了,這叫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。「被析心無忿」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說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「析」是割截身體,但是忍辱仙人心裡面一點點忿恨都沒有。他被歌利王凌遲處死,心裡面是平靜的,一個妄念都不生。這是什麼?這是忍辱波羅蜜成就,圓滿了。「讚歎底沙佛」,底沙是梵語,翻成中國是圓滿的意思,讚歎圓滿佛。「次無上菩提」,從這個基礎上,再往上提升就是無上菩提。
清涼註解裡面說得很好,這裡頭仔細看,六波羅蜜統統具足。他《鈔》裡頭說得很詳細,第一句是布施,意思非常明顯;第二句裡頭有持戒、有忍辱。被人家欺負,被人家殺害,不報復,這是持戒。佛教導的,不可以怨恨心對人。《八大人覺經》大概初學佛的人都懂,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這是佛的教誡!所以我們對於惡人,他以惡的行為加諸我們,我們沒有報復的念頭,遵守佛陀的教誡,這是持戒。清涼說「故能滿尸」,尸是尸羅,就是持戒,持戒波羅蜜圓滿了。「由內無忿,故成於忍」,內心裡頭一絲毫忿恨的念頭沒有,忍辱波羅蜜圓滿了。「讚歎底沙佛,次無上菩提」,這個裡頭是精進波羅蜜,第四句是「定慧雙滿」。由此可知,六度都圓滿了。一樁事,他舉的例子,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歌利王割截身體,這一樁事在我們平常講忍辱波羅蜜圓滿,但是細細觀察,六波羅蜜統統圓滿了。
這是這個經上講的「不唯淨一無生等」,都是以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給我們做榜樣。我們在經典裡面明白了,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前就成佛了。《梵網經》上講的,這一次,這是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現、示現,世尊自己講的,這一次是第八千次。他常常來這個世間,以佛身來度眾生,這是第八千次了。因為他讚歎圓滿佛的緣故,精進不懈,超過彌勒菩薩提前九劫先成了佛,這個劫是小劫。由這裡可知,按原來本來的意思,應當是彌勒菩薩先成佛,釋迦牟尼佛後成佛。現在釋迦牟尼佛在彌勒佛之前成佛,彌勒變成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。這是什麼原因?由於釋迦牟尼佛勇猛精進,超過了,六度圓滿。清涼說現在這個經上講,「一一佛所,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」,何況他遇到多佛,又何況時間長,多劫。最後的總結,由於上面三重說法,「故云深廣」,深廣的意思是從這個地方來講的。
清涼註解第二段說,「然瑜伽起信等,約三乘教,一方化儀,一類世界,定說三祇。今約一乘,該通十方,及樹形等界,故云剎海塵數。是以寶雲經言,我為淺識眾生,說三僧祇劫修行,然我實經無量阿僧祇劫修行」,我們先看到這個地方。瑜伽、起信,《瑜伽師地論》跟《起信論》這兩部書。《瑜伽師地論》是彌勒菩薩著作的,《起信論》是馬鳴菩薩著作的,這裡面多半是講三乘教。「約三乘教」,就三乘教來說,教聲聞、教緣覺、教菩薩,這三類不同根性的眾生。「一方化儀」,他這個教學範圍有侷限,講一方,不講十方;講一類世界,他不講無量無邊世界。所以多半說凡夫修行成佛要多長時間?三大阿僧祇劫,「定說三祇」,這就是通途所說。本經所講的,「今約一乘」,本經所講的是就一乘法說,《華嚴》是一乘教,這一點我們要明瞭。
古大德幾乎共同認知,一乘教有三部經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梵網》,古大德認為這三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完全就自己親證境界說出來的。這個我們懂得一點佛學常識的人都知道,佛說法根據什麼?佛依二諦說法,這就是佛講法的依據,依二諦;二諦是真諦、俗諦。真諦是什麼?如來自己親證的境界,他給我們講。但是如來親證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常識能夠體會得到的,我們不懂。對初學怎麼辦?初學用俗諦,也就是遷就凡夫的根性,遷就凡夫的知識。你能夠接受的,你能夠理解的,遷就凡夫程度來給你說法,這叫方便說。真諦是真實說。佛是依這兩個原則來教化眾生。《梵網》、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是依真諦,所以這個境界都不可思議,我們無法想像。我們讀其他的經典好懂,讀這個經難懂,道理在此地。
凡夫心量不大,知見不廣,智慧沒開,你要是跟他講凡夫修佛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,他聽了之後,「這個時間太長,算了,我不搞了」,就退心了。所以在這個時候要誘導他,那要用方便法。方便法跟你怎麼講?三阿僧祇劫。三阿僧祇劫這還差不多,這還有個數字,無量阿僧祇劫沒有數字,不能搞了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看看現在眾生的根性更差了。在外國普遍的大家喜歡聽的是會講經,這一部經三天能夠講完最受歡迎,他會抽出一點時間來聽聽,一天兩個小時,三天就講完了。再長一點五天,一天兩個小時,五天講完,還行。五天以上,聽經的興趣就沒有了,為什麼?他沒有那麼長的時間。美國的長假只有五天,五天天天來很不容易。所以一部經要講幾十天,你說在外國我這部經要講半個月講一個月,哪有人有時間來聽?
眾生根性李老師非常明瞭,李老師當年開班教學,教我們這些學講經的年輕人,他就有限制,最少不能少過三次,最多不能超過十次,完全是契現代社會大眾的根機。所以長時間講經,在現前真的是希有因緣。哪些地方能講?香港能講,我們天天講經,天天都還有人來聽;台灣能講;大陸沒有人講過,情況不知道。早年間,本煥老和尚曾經請我到廣州講過兩次經,第一次三天,第二次五天。我還記得很清楚,第一次聽經的大概有七、八百人,第二次講了五天,聽眾大概將近有兩千人。廣州講過兩次,其他地方我沒有講過。
在國外普遍的都是短時間,我用華語,對象是華僑,居住分散,雖然交通方便,但是距離太遠,沒有法子集中,所以講經的時間就不能太長。大部經我們只有錄相,做成錄音帶、錄影帶流通。這幾年我們也提升了,做VCD,現在做DVD,我們著重在這個。為什麼?還有少數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同學,尤其是退休之後,他的時間多了,不像年輕時候工作壓力很重,沒有時間來聽經。退休之後時間多了,所以我們用這些東西來提供。也非常難得,各個地方有很多發心的同學,把這些影帶、音帶提供在電視台裡播放。我聽楊一華居士告訴我,在美國聽眾大概有二、三萬人,這是全美國,大家在家裡頭從電視螢幕上看到這個畫面在一起學習。如果將來能有通達英語,還要通達佛理的人,能把這些錄相帶配上英語,或者是配上文字也好,這個樣子就能接引更多通達英語的同學們,給他們帶來方便。這個事情就不是我的事情了,自自然然會有一些人他們去做。我只提供素材,怎麼變花樣那是他們的事情。我想現在也有一些人在做,這是好事。這是說明《華嚴》跟一般大乘經不一樣。
這個《疏》裡頭,引用的經論很多,對我們學習實在講帶來很多方便。如果著重在修行,不是著重在教相上去研究,我們對於大師信得過,看他所引用的經論原文就夠了,不必要去查那個經論的原文。何況大師講解已經是相當清楚了,從他的註子裡頭我們明瞭,三乘教侷限,範圍不廣,但是一乘教那就完全不一樣了。一乘教「該通十方」,一乘教的教義,他修學的方法以及境界都是盡虛空界遍法界,無限的深廣。一乘教裡面講到普賢菩薩,他還能入重重無盡微塵毛端裡面一一世界海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。這裡面講到「樹形等界,故云剎海塵數」,在我們這一品經往下經文會說到,宇宙之間星系的形狀很複雜。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的天文學家藉著科學的儀器觀察太空,發現星雲。那個星雲實際上就是像我們這個銀河系一樣,距離我們太遠了,我們看那個銀河系,看的還小小的,已經發現很多種不同的形狀,跟「華藏世界品」一對照,非常有趣味。
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並沒有這些工具,他怎麼知道宇宙之間千奇萬狀的星系?真實智慧,真實的本能。佛眼親見的,耳親聞的,無需要借重任何的工具,這就說明什麼?他通了。我們今天這個六根不通,眼見耳聞,六根都有侷限的界限,沒有法子超越。這是怎麼造成的?我們要知道,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。我們這個世間人有聰明一點的,有愚笨一些的,這是什麼原因?原因很簡單,分別執著重一點的,就顯得愚笨一點;分別執著稍微輕一點的,就顯得聰明一點,就這麼回事情。煩惱習氣障礙了我們的本能,蓋覆住我們的本性。所以大師在後面才說「是以寶雲經言」,這是大師舉《寶雲經》裡面的話說。「我為淺識眾生」,這個「我」是釋迦牟尼佛,「說三阿僧祇劫修行」,這是隨順眾生的程度。你沒有那麼高的程度,我給你講我從凡夫修成佛經過多少時間?三大阿僧祇劫。佛有沒有說妄語?沒有,我們知道三大阿僧祇劫是真的。
三大阿僧祇劫從哪裡算起?從圓教初住算起,圓教初住以前沒有算。以前要算起來,那就是講「經無量阿僧祇劫修行」,以前那個時間不算。就如同現在學校上學一樣,你拿到博士學位,人家問你:你這個博士學位修了多少年?兩年、三年,不是假話,我進博士班到畢業確實就兩三年。所以佛不妄語,佛講的話是真的,三大阿僧祇劫從證得圓教初住菩薩那一天算起。正如同我們念書拿博士學位,進博士研究所那一天算起。以前沒說,以前要加上去,那個時間就長了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三大阿僧祇劫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明,第一個阿僧祇劫菩薩證三賢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;第二個阿僧祇劫登地,證七個位次,初地到七地;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,十地是法雲地。這是三大阿僧祇劫,沒有算等覺。三阿僧祇劫圓滿是法雲地的菩薩,修圓滿了再往上提升,等覺;等覺又稱十一地,還沒有到究竟果位。這是給你說真話。
學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這是跟一般根性不相同,我們雖然是凡夫,叫大心凡夫,心量大、志願大、有耐心、有毅力,不畏長時,這個行!但是初學真的不行。所以我們今天弘揚佛法,辦短期講座是最受歡迎的。我們現在在外國常常看到短期大學,非常受歡迎,時間短。古人修行從來就沒有時間上的觀念,這個殊勝,所以人家有成就。現在修行,一問,多少時間?觀念上就產生嚴重的障礙,你所學到的是佛學常識,你不開智慧。為什麼?你分別執著太重,你怎麼會開智慧?開智慧的人沒有別的,分別執著的念頭斷掉了,這個人能開智慧。我們分別執著很嚴重!形相,佛講得多清楚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但是形相又不能不要,他有作用。什麼作用?接引眾生。如果不是為了接引眾生,著這些形相又有什麼意思?不但沒有好處,造成障難。菩提道上不能往前進就是遭了難,這是退轉、墮落真正的因素。為接引眾生,為教學方便,自己心裡頭痕跡都不著,這個行!這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個行!
我們初學的人,會學的,佛法裡常講「會麼」?會學的人時時反光自照,迴照,要照見自己,不是叫你照見別人。我得不得受用?受用它有個標準,一定要符合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這是標準。與這個標準相應,你得受用;與這個標準要是相悖,你的障礙產生了。你與性德相悖,你與輪迴相應,輪迴心造輪迴業。
大師疏文末後這一句說得好,「又時無別體,依法上立。法既無盡,時亦無窮,況念劫圓融,不應剋執」,這幾句話的開示很好。「時」,時間沒有自體,依法上立。「時」,時間、空間這個概念從哪裡來的?從心、心所、色法裡頭來的,從這個地方建立的。但是它不是心法,它也不是心所法,它也不是色法,它是從這三種裡頭產生的一個概念。《百法》裡把它單獨列成一類,叫做不相應行法,這就說明它跟心法不相應,跟心所法不相應,跟色法也不相應。心、心所,用我們現在話來說是精神,色法是物質,所以空間、時間的觀念,既不是精神心理這一方面的,也不是物質這一方面的。它是什麼東西?現在人稱它叫抽象的概念,確實它不是真的。「法既無盡,時亦無窮」,換句話說,只要有心、心所、色法,就會有不相應行法;什麼時候心、心所、色法沒有了,不相應行法也沒有了。它是跟著上面這三法同時起同時滅,所以說是「依法上立」。
後面這句說得好,「況念劫圓融,不應剋執」,念是一念,剎那一念,劫是長時間,這是《華嚴》圓教裡面講的。一念可以延長為無量劫,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,這是圓教裡頭的境界。例子很多,最明顯的,時差、時間。時間,我們曉得我們居住在地球上,地球上的時差就不一樣,我們這個地方是中午十二點鐘,美國首都華盛頓是夜晚的十二點鐘,我們的時差剛剛好十二個小時,這個現象現在大家都知道了。你還曉不曉得,南北極跟我們的時差,那個差別太大了!我們一個白天一個晚上,二十四小時叫一天,在南北極的那一個地區,一般講北極圈,在這個地區要是一個白天有太陽,一個晚上沒有太陽,是一年。南北極,北極見到太陽,南極就見不到,就是夜晚;南極見到太陽,北極見不到,我們這一個地球。所以南北極地區一個白天一個晚上是一年,沒有離開地球就有這樣大的時差。我們可不可以講一年就是一天?我們這裡一年是南北極一天,一年跟一天畫上等號了,這是事實,這個事情就發生在我們地球上。
所以佛教我們對時間、空間不要過分執著,你過分的執著是錯誤的。跟你說真話,不但沒有時間,也沒有空間,給你講真的。為什麼?稱性!自性,大乘經上講得太多了,沒有生滅,沒有來去,不一不異,不增不減,不常不斷,自性法爾如是。我們要懂得。大師在《鈔》(鈔是疏的註解)裡面舉了一個例子說:娑婆世界一劫,安養得為一日。安養是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的一日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個劫。今天我們讀佛經上講這些話,我們能夠相信,能夠接受,為什麼?知道有時差。太空、宇宙當中的時差更大!在我們地球上南北極,人家一天是我們這裡一年,這個是我們完全明瞭了,許多人到南北極去探險親身經歷了。所以諸佛剎土裡面,那個時差當然就更大了。
大師引經告訴我們,「菩薩不能思議如來境界,如來境界不可思議,但為淺近眾生說三阿僧祇修習所得菩提」。《鈔》裡引用的就多,說得很詳細,裡面也說到「百劫修相好」,這句話都是在《寶雲經》上說的,我們要懂得他的意思。為什麼要修相好?為了接引眾生,沒有別的。現在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