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七一九卷)  2007/2/2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71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手出廣供」,第十六首偈看起:

  【又放光明幢莊嚴。其幢絢煥備眾色。種種無量皆殊好。以此莊嚴諸佛土。】

  這首偈是說到幡幢,這些都是屬於旗幟。在古時候它的作用,是道場裡面講經教學用這個來告示大眾。幢是圓形的,當中是空的,有點像現在飛機場的風筒一樣。機場風筒它前後大小不一樣,幢前後大小相同。在古時候我們知道寺院都有旗杆,那個旗杆不是升國旗用的,旗杆是訊號。如果你看到今天旗杆上升上去的是幢,圓形的,像風筒一樣,你看到幢,你就曉得今天道場上講經,喜歡聽經的人他自然就來了。如果懸的是幡,幡是扁的,幡跟幢都是很長形的,風吹飄起來也很好看,扁形的。幡一般是做法會,幢一定講經、上課、教學,所以它表這個意思。

  在過去,我們要曉得佛法自始至終是師道,師道都非常謙虛,決定不拉信徒,沒有這個道理。那我們講經,怎樣接引大眾來聽經?就用這個方法。所以是告訴你,你喜歡聽經,自動就來了,沒有人去勸你。現在一般都市裡面的寺廟,都市都是高樓,縱然有旗杆,懸上幡幢一般人也看不見。現在比從前進步,現在可以在報紙登廣告,可以在電視、廣播裡面放廣告節目,讓大家知道這些訊息。幢的顏色很多,色彩也不一樣,這些就沒有個固定的表法,沒有固定的。大概就是經論裡面的性質,經論裡面的內容,看幡幢的顏色,曉得今天道場的活動是什麼樣的性質,什麼樣的內容,由這個來顯示出來。這是在從前一般信眾都很熟悉,都知道。可是這種方法,至少大概也有一百年,沒有再用這些東西。所以不但社會大眾對這個生疏,就是學佛,甚至於出家人對這個也生疏了。

  現在幡幢多半在佛堂裡面,我們常常看到佛像兩邊懸幡,佛堂前面的柱子跟柱子當中懸幢,都已經不是掛在旗杆上,而是放在佛堂裡面做一種裝飾,莊嚴具。幢,在中國的寺院,內地大寺院還能看見,一般的寺院看不到了;幡有,常常看到,幢很少有。可是我們在日本,日本一般寺廟裡面,幡幢還很普遍,你都能夠看到,甚至於羅網,經上講的羅網在日本能看到。羅網是用銅絲編的,保護梁柱,就是屋梁,因為這些梁都是藝術品,所謂雕梁畫棟,都是高度藝術品。怕鳥在那裡蓄窩,把藝術品破壞,所以前面用銅的網把它包起來,鳥就不能進去,也相當的壯觀。它的作用要了解,都是屬於保護,我們今天講保護藝術珍品。這首偈子講『又放光明幢莊嚴,其幢絢煥備眾色』,「絢煥」是形容詞,是講光彩燦爛,當然也是屬於高等的藝術品。

  從寺院裡面這些設施,我們就能夠體會到,佛法對於大眾傳播介紹,在古代已經走向藝術化,它不是呆板的,活活潑潑。那麼遵守老師的教誨,老師謙虛,不敢為人師,師太尊重了,不敢稱。誰有資格做人的老師?可以說除佛之外,菩薩都不敢,菩薩都是學生。誰敢為人師?自己德行、學術到這個境界之後,不能不傳人,不能不教人,你要是不傳人、不教人,你對不起上一代。道一定要有人代代承傳,廣利眾生,這是正確的。承傳又不能招生,這佛法裡頭不許可的。中國古時候私塾老師不敢招生的,招生人家會罵他,你太狂妄了,你有多大本事,你敢招收學生。所以學生怎麼來的?必須是學生介紹學生。我們跟這個老師學,老師教得不錯,我們還有很多朋友給他介紹,不妨來聽聽試試看,是同學們介紹的。還有就用這些表演的方式,幡幢都是介紹,讓你自動的來。這個老師,「我沒有能力教你,你自己來的,不是我叫你來的」,這就好說話多了。我不敢叫你來,是你自動來的。

  從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的態度,所以我們做弟子的人,有為老師介紹學生的責任。我們遇到這樣的好老師,有真正好的同學,好學,有這個能力,我們也盡量的介紹。介紹成就了,我們看到非常歡喜,所以多半學生來源是從這兒來的。這種方式我們感到非常之好,為什麼?做人頭一個就要學謙虛,所以這個方式也應該代代相傳。現在用刊登廣告未嘗不是個好方法,廣告、通知代替了幡幢。你看寺院道場有活動,都給信徒發通知,用郵件發通知,現在可以用傳真、用電子信箱來發通知,告訴你這個訊息。你有時間,歡喜,歡迎你來參加;沒有時間,覺得沒有必要,你可以不來,沒有一絲毫勉強。這是什麼?這是人與人之間互相的尊重。老師教學教我們這些禮節、規矩,他自己本身一定要給我們做示範,要給我們做模範。

  從經文裡面,我們知道幡幢眾多,不止一種,這也就是說明教學的內容非常豐富。像《華嚴》這個大經,幢一定是非常壯觀的,讓人家遠遠看到就曉得今天道場講《華嚴經》,開華嚴班;講《法華》、講《楞嚴》,都是大經。小部經也不例外,從幡幢的色彩,所繡的花紋,也有幡幢上繡上經題,幢幡上放著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肯定是講《華嚴》。如果說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、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它把經題繡上去。現在我們看到幡幢,已經不是這個作用了,我們看到什麼?看到裡面繡的是佛菩薩的名號,幡是佛菩薩名號多,現在幢也是佛菩薩名號多。

  『種種無量皆殊好,以此莊嚴諸佛土』,前面都是講「普散十方諸國土,供養一切大德尊」,這個地方句子不一樣了,「種種無量皆殊好」,用這個來莊嚴佛國土。「佛土」就是有佛法的地區,也就是佛教在這個地區推行,在這個地區教化,而這個地區的眾生對佛法的愛好,對佛法的歡喜,認真努力學習。就像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,「佛所行處,靡不蒙化」。佛所行處,我們在講《無量壽經》的時候,跟諸位介紹得很明白,就是佛陀教育普及的處所。佛陀教育推行的地區,這叫佛所行處,這個地方都得到佛菩薩的教化。

  我們知道世尊給我們留下的經典非常豐富,內容可以說把我們這個世間方方面面的學術,全部包括在其中。我們今天為了方便給大家介紹,只提出幾個重點、綱要。譬如有人問我們,佛教經典裡面講些什麼?我們要有能力通權達變。古大德所說的意思要懂,言語不能用,用了現在人聽了叫莫名其妙,他聽不懂。你說佛法講心性,佛法講唯識,佛法講法性,沒錯!但是人聽不懂。必須要變通,現在社會迫切需要的是什麼,給他講他立刻就接受,他興趣就生起來了。現在這個社會,是有史以來動盪不安到很嚴重的狀態了,意識到這個問題嚴重性的人是愈來愈多。所以,現前社會極需要的是安定、和諧。

  佛教教的是什麼?倫理的教育,道德的教育,因果的教育。這個對於我們現前社會回歸到安定和平,那就大有幫助了。這是不是佛經上說的?是的!佛常常講。哪部經上不講這些問題?講到高深的,佛經裡頭有哲學、有科學,絕不亞於現前社會上所學習的這些學問。佛陀在世所說的,可以說比起現代哲學、科學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非常可惜的是社會一般大眾把它看成宗教,提到宗教,就聯想到它是迷信,它不合科學,使人就想到這些。不敢去涉獵,不敢去接近,這個非常可惜。所以這麼好的學問,這麼樣好的社會教育,迫切需要真正熱心人士通達經教,這個經教是講經典教育,來幫助社會大眾重新認識。

  佛教就算是依外國人的說法,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到今年二千五百五十一年。至於佛滅度的年代有很多種講法,我知道差不多就有六、七種,差距很大。中國過去這些老和尚,像印光大師、虛雲老和尚這些大德們,他們所用的,都說是世尊滅度到現在已經三千多年,今年好像是三千零三十四年,還是三十五年。跟外國人說的相差幾乎五、六百年,到底哪個正確?實在講很多講法都有根據。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?我們可以說印度人不重視歷史,不重視年代,不像中國人,中國人對年代非常重視,所以中國的歷史相當的完整。這些實在講並不很重要,重要真的是這五個科目,就是倫理的教育、道德的教育、因果的教育、智慧的教育(智慧教育就是哲學,佛經裡面講的般若)、科學的教育,我們為現代人介紹。

  古大德是按照佛的經典把它分為五個階段,也就是說世尊一生教學的五個大單元,第一個是華嚴。可是《華嚴》現在有很多人不承認,因為《華嚴經》不是在人世間講的,沒人看見,也沒人聽過。《華嚴》是怎麼回事情?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在定中講的。那我們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,誰知道他在那裡講經!時間並不長,在經上跟我們講二七日中,二七十四天,也有人說三七,那三七二十一天,不長,講這麼大分量的經。什麼人能夠聽?法身菩薩。那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有許多六道裡面的眾生,甚至於還有些鬼神,我們看到雜神看得很多,海神、山神、樹神,他們怎麼能參加華嚴法會?這個我們要曉得。

  許多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在《華嚴經》上講,初住以上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們應化在十法界,應化在六道,甚至於應化在鬼道裡面,地獄道裡面作鬼王,實際上他們是法身菩薩。所以《華嚴經》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不是對凡夫說的,也不是對阿羅漢說的,甚至於權教菩薩都沒有分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有這些人,數量很多,你就曉得,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雖然是眾生的身、鬼王身,山神、樹神,是這種身,實際上他們是法身菩薩,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們有這個能力,能參與釋迦牟尼佛自性大定當中的法會。

  這部經講什麼?世尊成佛之後,他所見到的法界完全是真實的,不是虛幻的。十法界六道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這是真的,一真法界,不思議解脫境界,給我們講這些。佛出定之後,這個法會圓滿出定之後,看看地球上這些眾生的根性,沒有這種智慧、沒有能力接受這個大法,這個大法是佛境界。怎麼辦?看看這些眾生,辦學!從哪裡辦起?從幼稚園辦起,辦小學、辦中學、辦大學,到最後辦研究所,研究所裡面的學生才能學《華嚴》。

  所以第二個大單元阿含,阿含是小學;第三個單元方等,方等好比是中學;第四個單元般若,般若好比是大學,而般若的時間最長,講了二十二年。諸位要曉得,佛當年住世講經一共是四十九年,般若講了二十二年,等於說他老人家住世講經佔一半的時間。我們就知道,般若是世尊一生教化的重點。般若是什麼?般若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佛經哲學。其實佛經哲學是部部經典都有哲學,般若是純粹的哲學,真的是講智慧,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。第五個單元法華、涅槃,那是研究所。所以《法華經》的境界跟《華嚴》是通的。世尊用這個方法幫助不同根性的眾生,一生當中都能有成就。這是講五時說法,五個階段。

  我們了解這些都叫做善巧方便,他給我們開了這個例子,給我們這些啟示。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,你要懂得怎麼樣去活學活用,才真正能夠利益當前社會大眾,讓他們生歡喜心,讓他們喜愛。佛沒有定法可說,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可以示現,千變萬化。這個我們在《華嚴》看得太多了,這首偈子說「種種無量皆殊好」,方式無量無邊。但是它的目標是一個,方向是一個,那就是要幫助世間人回歸自性,這是佛陀教育。自性是什麼?就是佛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都有!現在迷失了。幫助你回過頭來,把你自性裡面種種無量的智慧德相全部恢復出來,佛陀的教育就圓滿了。可是恢復是你自己,佛幫不上忙;佛要幫得上忙,那我們就不必學習了,佛幫我們。幫不上,是你自己迷,還要自己覺悟,所謂「解鈴還需繫鈴人」。佛能對我們幫助的,前面一段講,開示,這是佛幫上忙的,就是教學。後面那是自己的事情,悟入,我聽了佛的教誨要覺悟,覺悟佛沒法子幫你忙,是你自己的事情。你要覺悟,覺悟之後你要契入,什麼叫契入?你真正把它做到。

  大乘教裡面,你看用四大菩薩表法,地藏、觀音、文殊、普賢。給諸位說,這四大菩薩不是四個人,你把他認為是四個人你就看錯了,那就搞成宗教、搞成迷信了,它是四個科目。地藏菩薩所代表的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倫理道德,就這個科目。這個科目裡頭中心課題是「孝親尊師」,所以《地藏經》是佛門孝經。大乘佛法從哪裡學起?從《地藏》學起。我在過去這麼多年裡面,凡是新的道場建立,請我講經,我都講《地藏經》,為什麼?因為你有地,你有道場了,用《地藏經》來祝賀你。

  觀世音菩薩代表什麼?代表慈悲,這是道德裡面的核心。宇宙之間真的像江本勝博士的實驗,他告訴我,好像整個宇宙的核心就是愛。他說愛跟感恩這個訊息,他做十幾萬次的實驗,結晶都非常美,沒有其他的訊息能夠超過它。所以他說這個恐怕是宇宙的核心。我說沒錯。你看世出世間的聖人教化眾生教什麼?沒有別的,就這一個字。中國五千年傳統的教育教什麼?父子有親,五倫裡頭頭一條,那是根。親是什麼?親愛!父子親愛是天性,不是學來的。你看小孩初生的時候,父母對他的愛護,對他的關懷照顧無微不至,什麼人教他的?沒有。為什麼原因你要這麼樣子照顧他?也沒有,無條件的,這是天性。佛法裡面講法爾如是,它本來就這個樣子,這是自性性德的流露。聖人看出來了,就怕他長大會學壞,教就很重要,從小要教。教育的目的,就是這種親愛如何能夠永遠保持而不要變質,這是教育頭一個問題。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自度,自利自度。

  教育第二個目的,就是把這個愛發揚光大,能夠擴展到愛家庭、愛家族、愛你的鄰里鄉黨,我居住的這個地方,愛社會、愛國家,最後推展到愛一切眾生。我們看所有中國、外國聖賢教育幾乎都是這麼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。我們看猶太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,「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」;《古蘭經》裡面「真主是普慈、特慈的」,普是普遍,特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玄妙。實在講普慈特慈就是佛門裡面講的大慈大悲,怎麼不一樣!愛是你的自性,是你的性德,每個人都有。只有迷惑顛倒他把自性失掉,愛心沒有了,愛變成什麼?變成自私自利,錯了,自私自利就造無量的罪業,變成什麼?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三途,你說可不可憐!大慈大悲這是佛的境界。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講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正確的,一點都沒錯。

  你有圓滿的愛心,你有無邊際的愛心,只要你一念覺它就現前,自私自利就變成大慈大悲,就變成普慈特慈;一念迷了,它就變成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。眾生迷得太久,迷的時間太長,自性裡面雖有,他不知道。佛菩薩是已經覺悟的人,他來幫助我們,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我們;告訴我們自己要覺悟,覺悟就回頭了。覺悟,轉煩惱為菩提,不覺的人,轉菩提為煩惱;覺悟的人,轉生死為涅槃,不覺悟的人,轉涅槃為生死。所以佛給我們講,凡聖沒有差別,就是一念覺迷。迷了,苦!太苦了。所以不能再走迷惑顛倒的路子,要向覺道上去走,覺道就是成佛之道。

  我們是凡夫,業障習氣很重,這個路怎麼走法?所以佛教初學持戒。戒律裡面有兩大類,一個是叫止持,止是禁止,你不可以做的,屬於什麼?一切不善的心行。另外一類叫作持,你必須要做的,一切善的心行。善,你要去做,你不做就犯戒了;惡的要禁止,你不止就犯戒了,這是戒律把它歸為兩大類。殺生、偷盜、邪淫,這不善的,決定要禁止;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這是善的,你一定要做,你要是不做那叫破戒。換句話說,戒律幫助初學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我們走成佛之道,走回歸自性之道,一定要從這裡做起。

  戒律條目很多,我們從哪條做起?這是因人而異,你必須要曉得,你哪個煩惱最重你就從那裡做起。最重的煩惱你能把它改過來,其他的就輕而易舉,就容易了。譬如你最重貪,佛就叫你修布施,布施是對治貪的。貪裡面有很多,有人貪財、有人貪色、有人貪名,不一樣,哪個重你就在哪裡下手。如果你的貪心裡頭貪財,對財看得很重,你就修財布施;名利看得重,你就把名利放下。總是從自己最嚴重的煩惱去改起,改過。習氣重、懶惰、懈怠都是嚴重的障礙,真正要發憤,要用方法對治自己的毛病。

  所以後來古大德建叢林,提倡在一起共修。佛陀在世沒有,為什麼?每個人都知道自動自愛,不需要別人督促。到後來人的毛病太重,自己一個人提不起精神,提倡什麼?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,互相勉勵,這個方法是好。所以住,住廣單,十幾個人住一個大房子,早晨兩點鐘起來,你就不能不起來,大家起來,你一定要起來。這把你懶散的毛病改過來。一個人住一個寮房,要想成就不容易,這是真的;大眾在一起,就容易多了,就是依眾靠眾來把我們毛病習氣斷除掉,從這裡下手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再接著看下一首偈,第十七首:

  【種種雜寶莊嚴蓋。眾妙繒旛共垂飾。摩尼寶鐸演佛音。執持供養諸如來。】

  前面講幢,這個地方講到『蓋』,講到『旛』,講到『鐸』,這是上課時候搖的鈴。從這兩首偈我們就能夠明顯的體會到,佛菩薩教學的活潑,佛菩薩教學的契機。這些種種,經上講的是『雜寶莊嚴』,講的是光彩燦爛,這些形容詞,有沒有在形式上這些必要?有。決定不是自己需要,而是用藝術表演來接引大眾。這些藝術表演展示教學的成果,這些成果能夠移風轉俗,這就很有必要。我們如果多想想,現代的社會為什麼這麼亂?你看看現代文藝表演的內容是什麼?像經上講的這光彩燦爛、眾寶嚴飾,現在都做到了。舞台上的設計,確實非常之豪華,光彩奪目。表演的內容,是暴力、是色情,跟倫理道德恰恰是相反的,它的目的是把眾生迷惑顛倒那些煩惱都引發出來。煩惱是什麼?貪瞋痴慢,唯恐你沒有貪瞋痴慢,把你引發出來。

 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,天天在引誘你,把你的虛榮心不斷向上提,讓你感覺到唯恐追不上時代。譬如你做件衣服很時髦的,過幾個月,新的款式出來,這個不時髦了,你看還沒有穿幾次就穿不出去,又要做新的。每天忙忙碌碌到處賺錢,賺的錢統統去供養這些魔王,那些設計師都是魔王。你的生活過得多辛苦!這就是什麼?你禁不起誘惑。我遇到一些同修,我說這件衣服很好,至少可以穿十年。他笑笑,不行。為什麼?過時了,穿出去人家笑死了。「這樣的話,笑死是他死,你沒死。」那你就可以不在乎他,你照樣可以穿出去,你就不受這些物質的誘惑了。你家裡東西,譬如說電器,一個電冰箱好好去用它,愛惜用它,至少也可以用十年。他想想也有道理。衣服保存得很好,十年還像是新的一樣。我穿的衣服,現在所穿的差不多都是十年以上。過去我跟李老師,李老師一套中山裝,是他的大禮服,他告訴我穿了三十多年,也沒有人笑他。不是別人笑你,是你自己笑話你自己,這就錯了。

  道場的莊嚴是接引大眾的,美侖美奐,這是有必要的,不要認為這是浪費,有它的效果存在。譬如我們去年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的活動,活動只有三天,破費不少,有沒有必要?有,它影響到整個世界。我們兩個主題,確實圓滿達到我們的目標,告訴全世界的人「宗教可以團結,人民可以教得好的」。在這次展覽當中,真正達到告訴世界人的目的。所以小的活動,地區性的,也告訴這一個地區教學的成果。成果從哪裡看?從你教學對象那邊去看。你看看學生、兒童,氣質有沒有轉變?像我們在國內湯池辦的中心,我們的目標是希望用這個小鎮來做和諧社會的榜樣。我們辦很多活動,在活動當中,讓大家能看到這個小鎮是不是比以往和諧?是不是比去年更和諧?成績展覽會!你說沒有必要嗎?其他地區要求我們去做報告、去做展覽,都是好事情,把我們的教學成績、效果逐漸擴大,希望其他的鄉鎮也能照這個模式去做。這個樣子社會和諧、國家的和諧、世界的和諧,才能實現。

  我們再看佛經上,你看佛經上這種種描述,它對這個重視。如果講修行,這些都沒有必要,修行人的生活非常簡單,非常樸實,哪裡會有這些「種種雜寶莊嚴」?沒有。我們用這個拿來供養諸如來,如來要不要?不要。告訴諸位,如來也很歡喜接受,為什麼?你要多去想想,接引眾生需要這個。大乘教裡常講「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智」,這種方式是社會大眾最容易接受的。所以佛教自古以來的教學著重於藝術,藝術化,世間人提出這個口號時間不長,我們佛門兩千年前就落實了,就把藝術化落實了。你看寺院道場建築得金碧輝煌,殿堂裡面的一切陳設,真是像經典裡面所說的燦爛、輝煌大舞台。修行人、出家人過的生活,你去看看方丈寮,住持方丈他是一個人住一個房間,多大?叫方丈,一丈見方。你才曉得,一丈見方,大概裡面有一個床鋪、一個桌子,就沒有了,就那麼一點大的地方。

  這個諸位要知道,中國古時候的尺,度量衡比我們現在的短。大概古時候一個方丈,相當現在四個平方米,他住那麼大的房間。大眾?大眾住廣單,通鋪,至少都是二、三十個人住一個房間,生活非常簡樸。那你就曉得,寺院建得那麼莊嚴,殿堂那麼樣的華麗,那是接引大眾的,那是舞台,演員的生活很清苦。這就是不二法門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自己又不忘本,又不會捨棄戒定慧。所以那不是自己享受的,自己如果一享受肯定墮落。寺院裡面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只要居住在寺院共同學習、修行,規矩嚴格,一點都不會放鬆。教學,教學有外面大眾,主要是要接引外面大眾。現在我們的教學也走上了現代化,現代最進步的教學方式是把佛法送到你的家庭,你就方便了。在這個時代所謂是分秒必爭,你哪有時間到道場來學習?在家裡就方便。

  照目前科技的趨勢,我的估計三年,三年之後會把教學送到你的手掌心,不是在家庭。也就是網路跟電視的接收畫面的小機器,就像火柴盒那麼大,你可以放在身上,隨時拿在手上。無論在什麼場所,頻道一打開你就能接收,你能看到畫面,你能聽到聲音。資訊愈來愈發達,這些機器我都見過,已經開發出來了,現在還沒有普遍流通。將來可能是一個手機,它又是電視機,又是照相機,又是通訊電話,還有什麼電子信箱,統統在一個機器上,很小,隨身攜帶。這是五十年前的人作夢都想像不到的。

  科技發展到這麼進步,我們的教學要跟上,首先我們德行要跟上,智慧要跟上,善巧方便要跟上,能嗎?能。為什麼?這些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只要你依照世尊的教誨去做,沒有辦不到的。世尊教我們好學,這個很重要,不要執著。好學如果執著,你不開智慧,你能夠學到很多常識,有豐富的常識,不開智慧;如果好學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,開智慧。你會真正做到,縱然不能像古人那樣一聞千悟,你至少可以做到聞一知十,聞一知百,你有這個能力。而且有能力在一切諸法當中觸類旁通,這就是智慧開了,從來沒有接觸過的,一接觸統統通達,什麼障礙都沒有。譬如經教,你沒有學過的,沒有接觸過的,偶然之間一接觸就一點障礙都沒有。佛經如是,所有一切宗教經典也如是,世間所有一切學術亦如是,這叫開悟了。如果遇到還覺得很困難,你沒有開悟;開悟是一切障礙都通達了,這真正叫做「種種雜寶莊嚴」。

  「蓋」是傘蓋,它的作用是防止污染,防灰塵的,我們今天講環保,防止污染。也是表法的,最重要的是什麼?精神的污染,心理的污染。這個污染是些什麼?禁不起誘惑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就起心動念,煩惱就生起來了,這個煩惱是七情五欲、貪瞋痴慢,這個東西生起來。蓋是防染、防止,那你就曉得,這個蓋是什麼?這個蓋是戒定慧,這個蓋是聖賢教誨,這個蓋是文殊十波羅蜜,普賢十大願王,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這是蓋。你要有了這麼多蓋,「種種雜寶莊嚴蓋」,你有了這麼多,你就不會再受世間一切善或不善的染污。善尚且不為它所動,不善就更不必說了,取這個意思。

  『摩尼寶鐸』,鐸是鈴鐺,搖的鈴,鐘一類的。在從前,我們以前上學,上課的時候打鈴、搖鈴,有個工友搖鈴。現在好像沒有了,現在用電鈴,從前搖鈴,那就是鐸。搖鈴代表上課,『演佛音』,這就是上課。你看它有「演」,演是什麼?身教。所以你要教人,這個範圍非常廣泛,你在家裡教兒女,你在學校教學生,你在公司行號,教你的部屬,教你的同事,都是在教。怎麼教法?以身作則。你自己要做到,你做不到,怎麼能教人?教學確實一個階段有一個重點,我希望在今年,我們的道場、我們的同學,在電視機面前的同學,在網路上的同學,我們要很認真努力改過自新。

  過失裡面最嚴重的是貪瞋痴,這三毒煩惱。我們要學習順境裡面不起貪戀,逆境裡面不生瞋恚,這一點尤其重要。為什麼?瞋恚是地獄的因,我們能學著,能忍受,一切眾生做最嚴重的不善,我們也不會發脾氣,也不生氣。好處是什麼?不作地獄因,這個功德就大。如果忍受不了,看到不合自己意思的,心裡就不舒服,就要發脾氣。憤怒、怨恨,我們常說,說了幾十年,別人的傷害只有三分,對自己的傷害七分。如果對方是個有很高修養的人,你絲毫都傷害他不了,為什麼?你這拳打進去,他沒有應,打空了,他根本沒有放在心上,你對他毫沒有影響。對自己的傷害那就是百分之百,太嚴重了,打不到的時候,回彈,還是自己回收。所以你要是多想想這個道理,你才曉得它的嚴重性、可怕性。為什麼去造這種業?我們只記住別人的好處,不要去記別人的過失,要肯定人性本善,要肯定人人是好人,這個對自己的利益無量無邊。

  普賢菩薩教我們「禮敬諸佛,廣修供養」,這裡面包括什麼?包括無惡不作的眾生,對他要禮敬。為什麼?他種種不善,種種惡作是習性,不是本性,他本性是善的,他本來是佛,我們對他的性德要尊敬。那不善?不善就是你看稱讚如來,稱讚不是諸佛,是如來。如來什麼意思?如來是自性。他所作所為跟自性相應的、是好的,稱讚,與自性不相應的,不讚歎;但是你看禮敬要、供養要。禮敬跟供養是平等的,只有讚歎裡面有差別,也就是隱惡揚善,中國古人教導我們的,我們的社會就會好。這種教育是愛的教育,時間久了他會受感動,他真正回頭,他會改過自新,他會對你很感激,真的,你的教誨很容易接受。

  如果處處是責備人、批評人,所以說人愛面子,明知道自己錯了,也不承認,也跟你反駁,你的教育效果完全沒達到。不但沒達到,很可能跟人結冤仇,這個冤仇會傷害你。他對你的毀謗、侮辱、陷害是花報,果報,來世這個冤仇會加深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這是世出世間聖賢,都常常警告我們不可以做。人與人之間,人與萬物之間,最好的、最善的是付出你真誠的愛心。現前無論造作什麼樣的惡業都不怕,你都不要放在心上,你要有信心他會回頭。他回頭,那是大善,中國古諺語所謂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那是真正善人,大善。你能把一個惡人幫助他變成善人,把壞人幫助他變成好人,把迷惑顛倒的人幫助他回到覺悟的人,這是無量的功德。你要曉得你幫助他一個人,其實不止一個,你這個教學教化的理念、方法、效果,影響多大!

  在同時代的影響層面,多少人聽到、看到,向你學習;在時間上,影響久遠。佛法講的功德是從這裡看的,雖然你是專門教一個人、一樁事,影響不可思議。善的影響如是,反過來惡的影響亦如是。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那我們就曉得,像佛菩薩所教的,只管向善的這方面去做;決定要放下所有一切負面、不善的,決定要放下。時時刻刻有高度的警覺心,對自己、對別人、對社會、對一切眾生,決定不能有一個不善的念頭。不善的念頭尚且沒有,哪裡有不善的行為?這樣做我們才能夠反璞歸真,才能夠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就本來是佛,這個道理要懂。不是淺顯的懂,要有深度的理解,然後你才有堅定的信心,排除外面所有一切的障礙,勇猛精進,那就恭喜你,你這一生決定成就。現前的苦難要受,如果說是不肯吃苦,那你就不能成就。

  世尊滅度的時候,弟子們很多,想到一個問題,世尊在世,我們依他為老師。他老人家過世了,不在世了,我們依誰為老師?同學們把這個意思告訴阿難,阿難尊者向佛陀請教。佛陀告訴阿難就是告訴我們後世所有的佛弟子,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。這個兩條你沒有,你就沒有老師,沒有老師是盲修瞎練,古今中外,盲修瞎練說有成就,還沒聽到一個!這就是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對我真的是反覆叮嚀,「戒律重要」。我們在年輕時候對這樁事情疏忽了,還自以為聰明,甚至於還認為老師年歲大了,頭腦糊塗,跟不上時代,因為現在不是講有代溝嗎?都自以為聰明。

  你看老師對我們這樣嚴重的錯誤,從來沒有斥責我們,沒有用教訓的口吻來對我,並沒有說我們這個觀念錯誤,沒有。只是常常有機會,他帶著笑容輕描淡寫的,戒律很重要。多半是我離開的時候,離開他一定會送我到門口,會說這句話。所以這句話我聽了幾十遍,印象非常深刻。到他老人家圓寂,才想到為什麼常常提到這句話?這句話用意在哪裡?我想了兩個多星期,真的想通了。佛家的戒律,決定不能夠跟儒家的禮平等看待,我們是平等看待。儒家這是世間法,世間法過了一個時代,不適用了要修改;像法律一樣,法律是世間法,你看過幾年又要修訂一下。戒定慧是出世間法,換句話說,出世間法是凡聖的標準,不能修改的,一修改你就不能超凡入聖,我想通這一點。雖然沒有得老師印證,想想大概沒有想錯,這樣回過頭來,才去看戒律的書。

  在從前不看,認為戒律是什麼?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人的生活的規範。我們是中國,他是印度,我們生活完全不一樣,時間又相去三千年,怎麼能適用在現在?這個觀念產生嚴重障礙。所以我非常感謝老師,如果他不是這個手法,我們一輩子搞什麼?搞佛學,而不是學佛。對佛的經典這些理論、方法非常羨慕,學這個東西,戒丟掉,不要了。沒有戒,就是佛學,有戒律是學佛,學佛才能成佛。搞佛學,頂多去搞幾個博士學位,搞世間名聞利養,自己的煩惱習氣斷不掉,了生死出三界永遠沒分。使我想到老師對我教學的方法,那種善巧方便產生很大的效果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有傲慢的習氣,不服輸,我也很有辯才,跟人家辯論往往我都會佔上風。袁了凡的毛病,我統統都有,所以讀《了凡四訓》給我是當頭一棒,他的毛病我全都有,他的好處有很多我沒有。章嘉大師他對我很了解,他對我真是很隨順。好在我有個長處,就是尊師重道,而老師對我是這樣的柔和,不是用剛強強迫的手段來對付我。既使在李老師會下的十年,老師對我嚴厲的時間很少,十年當中大概只有二、三次來教訓。那二、三次,在我想他是聽了別人的話,我自己並沒有犯過失,別人在他面前告狀的。他關起門問我,你有沒有?在一般狀況之下,他對我都非常柔和,所以我們感恩。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,眾生剛強難化,跟過去不一樣。過去可以用命令式的,責備,甚至於打罵教育;現在不行,現在你要這樣做的話是侵犯人權。現在全世界人權高漲,侵犯人權你要受法律處分,好意也不行,人家不懂你什麼好意壞意,只知道你的行為侵犯人權。所以,現在人的福報不像從前,沒有從前人福報那麼大,這個要曉得。

  規過勸善,一定要懂得察言觀色,他能不能接受?不能接受立刻就要中止。甚至於有人向你請教的,不是誠意,是個客套。早年我遇到一位同學,也是很出名的法師,他講經我去聽,下台的時候很客氣向我問訊,問我「我講的有什麼不對的地方,你要給我批評」。我以為他很誠意,我就剛剛好要想他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的地方。我的話還沒說完,他臉色就變了,我趕快說不錯,講得很好。不能接受,說請你來指教,客氣話,你不可以真說,以後我就懂得了。不是樁容易事情。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維繫和諧,和睦相處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和是性德裡頭最重要的大德,一個是愛,一個是和。中國古人常常講「和為貴」,前面三個字是「禮之用,和為貴」。

  傳統教學裡面,是以禮來修正我們言語、造作的行為,講守禮。佛教就是戒,戒律是對治我們身口;經論是糾正我們錯誤的思想,錯誤的見解,所以經律論它的功效是如此。戒律,修身的,口業是屬於身,修身口的;經論是修正思想,修正意念,思想見解,這是教學階段它的作用。到你開悟的時候,那它是另外一個作用,到你開悟,經律論三藏是給你印證的標準。你是不是真的覺悟?是不是真的佛知佛見?你看看經論上,經論上所說的跟你自己想法、看法完全是相同的,你的覺悟是正確的,沒有錯誤。覺悟之後,你的言論、你身體的造作跟戒律完全相同,這證明你是真正徹悟,大徹大悟。然後你就曉得,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他們的思想見解就是戒律。佛佛道同,覺悟了一定是相同的,沒有兩樣。他們的言語、造作決定是戒律,所以說戒律是性德,行為上的性德,起心動念那是思惟上的性德。明心見性不是別的,性德顯露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提到,所有一切善法都是與性德相應,所有一切不善決定是跟性德相違背。跟性德相違背的,你要曉得那是六道三途的業因,與性德相應的決定是菩提涅槃的業因。明白這個道理,肯定這個事實,我們對於聖賢教誨才毫無疑惑的全盤接受,依教奉行。在學習過程當中,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困苦,一定是歡歡喜喜的通過,決定不會受它障礙。這就是真正『執持供養諸如來』,這個「如來」,他沒有說供養諸佛,他用如來,供養我們自己的本性。是供養自性如來、自性彌陀、自性釋迦、自性毘盧遮那佛,不是外面的。淨宗古大德常講的,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彌陀有沒有?有。淨土有沒有?有。不離開自性,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供養諸佛如來不要忘記自性,供養一切眾生也不要忘記自性,為什麼?眾生是自性眾生,娑婆也是唯心娑婆。你慢慢的對佛法不可思議的這些處所漸漸就能夠會通、會契入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