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七三四卷)  2002/6/11 澳洲淨宗學會   檔名:12-017-0734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界成就品」,第五段「剎莊嚴中」,長行第七句:

  【或以出現一切佛身莊嚴。】

  前面講過菩薩,這個地方是「佛身」。佛,不但天台家講有四種佛,天台所說的藏、通、別、圓,有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、圓教佛,所以佛身就有很多種。大乘法裡面,我們常常在經典裡面看到「諸佛如來」,這個句子含義很廣,像江味農居士註解《金剛經》,這是同學們都看過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他在講義裡面解釋諸佛如來,是從圓教初住以上都稱之為諸佛,就是天台家所講的分證即佛。四十二位,最後一位那是究竟佛、究竟圓滿佛,前面四十一位都是分證佛,都證得法身,所謂是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所以他是真佛不是假佛。由此可知,此地『出現一切佛身』,「一切佛身」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些人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裡面廣度眾生。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他就現佛身而為說法,肯定是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

  「一切佛」我們就明瞭了,佛身莊嚴國土,這個地區有佛出世,那是無比的殊勝莊嚴。為什麼?佛說法度生,只有佛說法才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菩薩說法,這裡說的菩薩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,修學的功夫算是不錯,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也斷了,無明還沒破,換句話說,他還沒有見性;智慧開了,不圓滿,要比起法身菩薩來講,他們屬於相似位,法身菩薩才是真實位、分證位。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體會到,自己沒有得度要想度眾生,不是一樁容易事。要是以佛的說法,佛說無有是處!無有是處,用現在的話來說:沒這個道理!你自己沒有度,你怎麼度人?佛法裡面得度的標準就是明心見性,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你得度了,你超越十法界。

  但是縱然沒有超越十法界,在四聖法界裡面這些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們,他們的戒定慧三學幫助六道眾生可以說是綽綽有餘,他有這個能力。但是他也只能幫助六道眾生脫離六道輪迴,像他們一樣證得四聖法界;能不能超越十法界?不可能,為什麼?他自己沒有辦法超越十法界,怎麼能幫助你超越十法界!所以世尊要求菩薩的標準,是要超越十法界,這是出世間的大聖、大賢。大聖,通常我們指地上菩薩,聖人;大賢,是指三賢位的菩薩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圓教的,不是別教。世間只要有聖賢所在的地方,這個地方真實莊嚴,賢人多。這個世間好人多,必定是感得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,社會安定、和平、繁榮、興旺,肯定的!如果這個世間不善的人多,善人很少很少,他所感得的業報必定是天災人禍。所以太上老君講得好:「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」。若是諸佛、這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,那真是第一莊嚴。第八句:

  【或以出現一切寶香雲莊嚴。】

  這一句裡面說的是寶、是法。前面說的是人,這個地方說的是寶、是法。『寶香雲』,是形容、是比喻。淨土法門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西方世界那是眾寶成就,通常講七寶。七不是數字,是代表圓滿,七是講四方、上下,加個當中,所以它就代表圓滿,圓滿那就是無量珍寶。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裡面,所有的珍寶在極樂世界是應有盡有,一樣都不缺!不但有,而且眾多,太多太多了。所以生在那個世界的人,對於這一切眾寶一點都不希奇,太多了。我們這個世間泥土、砂石,誰要它?為什麼不要?太多了,到處都是,你要這個東西幹什麼?極樂世界金、銀、琉璃到處都是,黃金做什麼用?鋪馬路。「黃金為地」,那是鋪路用的!西方極樂世界大地是琉璃,不是泥沙,琉璃!琉璃,我們一般世間人講翡翠,綠色的玉,透明的。我們這個地方的翡翠類似西方世界的琉璃,而實質上我們這個地方最好的翡翠跟西方世界大地的琉璃比,相差太遠太遠了,簡直不能比!

  這個世界,物質為什麼這麼好?也是眾業所感。什麼業?淨業。阿彌陀佛的願力,所有往生人的淨業感得的。這些寶,經上說放光,極樂世界不需要日月星光,大地連樹木花草都是寶成的,所以沒有一樣不放光。不但放光還放香,所以西方世界稱為「香光莊嚴」,這個地方是「寶香雲莊嚴」。寶確實有香氣,我們這個世間有類似這七寶,但是沒有香氣。偶爾有些寶石有香氣,非常非常希有,不是所有金銀珠寶都放香氣,沒有的!這個香表什麼?為什麼它會有香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「戒定真香」,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要能體會到。「寶香」從哪裡來的?從戒定感得來的。佛在經上又常常跟我們講「五分法身香」,五分法身是什麼?是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那我們就清楚了。這個世界的居民,一定是人人都修戒定慧,人人都證得五分法身香,所以連大地眾寶都放香,那花草樹木就更不必說了!我們這個世間花草樹木也有香氣。

  「雲」這個字,是教我們不能執著,為什麼?剎土「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」,就是說你可以受用、你可以欣賞,你不可以佔有、你不可以控制;你要是起一個念頭控制、佔有,那你錯了!可是我們現在感覺這個世間好像真的是存在,那你看錯了,完全看錯了!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現象,包括諸佛剎土,總沒有例外的,為什麼?它的顯現是同一個原理: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無論是淨剎、是穢剎,都是這個原則。性識是空的,它不是物質,空無所有!雖無所有,它能現相;雖然現相,它這個相是幻相,佛在經上講的「夢幻泡影」,真的是如是!而且這個相的存在,時間非常非常短暫,大經裡面講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生滅幾乎是同時的,你怎麼能得到?你怎麼能控制?你要想控制、你要想得到,那豈不叫妄想嗎?凡夫為什麼迷、為什麼不能作佛?佛說得很清楚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所以我們對於一切法有控制的念頭、有佔有的念頭,這是妄想,這個妄想就是無明。

  無明從哪裡來的?無明怎麼起的?無明就是這麼來的,就是這麼起的。世法如是,佛法亦如是!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如是,諸佛如來的清淨剎土亦如是!所不同的,五濁惡世這個剎土裡面的變化太大,你要說為什麼?眾生心、念頭變化太大了。諸佛淨土變化不大,好像是不大,似乎是不大,為什麼?他們念頭、心裡起心動念的變化幾乎等於零,心都在三昧之中。大乘經上佛常常形容菩薩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定是什麼?定是心裡面他專注,住在一個境界;六根接觸外面六塵,他能夠保持住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所以心現識變的境界也就似乎沒有變化,是這麼回事情。這個道理就是境隨心轉,隨著念頭轉。我們的念頭不生了,境界好像是永恆保持這個樣子。諸位要聽清楚,我說「好像是」,不是真的,真的是什麼?還是剎那生滅,不過它的相續相非常接近,好像沒有變化,是這麼回事情。十法界裡面這個相似相變化太大,尤其是六道。原因都是眾生的心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可以說念念不相同,所以這個變化就大!寶香變成毒氣了,不但難聞,聞了中毒。所以,這個香也是唯識所變。再看下面一句:

  【或以示現一切道場中諸珍妙物光明照耀莊嚴。】

  『道場』,這是我們容易理解的,寺院、庵堂,供養佛菩薩的堂舍,我們中國人一般人講殿堂,這裡面供養佛菩薩的形像。因為有佛菩薩形像,當然就有許許多多的供養具,供養具裡面不乏珍寶妙物,幢幡、寶蓋是最常見的。但是這些幢幡、寶蓋,如果是大道場,信徒多的道場、財富充足的道場,這些幢幡、寶蓋確實都是『諸珍妙物』。這裡面用七寶鑲嵌在裡面,燈光照的時候它有反射光,確實美不勝收。供養具裡面,這是密宗裡頭最講究的,比顯宗講究多了,他們用最上的珍寶來供養佛菩薩。底下一句『光明照耀莊嚴』,這一句裡頭意思很深,不能只看表面;你只看表面,這是「寶」為莊嚴。後面這一句,這一句裡頭含著有法,表「法」的莊嚴,我們不能不懂。看到這些供養具,你就想到它是什麼意思。供養佛、供養菩薩,供佛菩薩形像,佛菩薩像有用寶造成的。金像,有純金的佛菩薩像,有合金的,合金就是有金、有銀、有銅,大概這三種比較多,合在一起,合金;這裡面金的成分比較多,寶像莊嚴!

  現在我們常常看到賣佛像店裡面,常常看到有水晶的佛菩薩像,大概都不太大,小尊的,一般人請到家裡面來供養;有寶石雕塑的佛菩薩像,它不但是寶,而且它表法。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佛表性德,菩薩表修德,我們見到像,心裡能夠覺了表法的義趣,那就是「光明照耀」。供具裡面亦復如是,香爐也有用合金造的,稱之為寶鼎;也有寶石雕琢的。香爐表什麼?香爐是燃香的,香代表信,信香;香代表戒定慧,戒定真香;香又表五分法身香,前面說過。所以你看到香煙繚繞,聞到香味,你就提醒:我要修戒定慧三學,我要修五分法身,那就是「光明照耀」。沒有燃香,你看的時候,香爐沒有香,你看到香爐,看到香爐就想到燃香。看到蠟燭,從前在佛菩薩形像面前供養燈明,供養油燈、蠟燭,那個表法非常明顯。現在都用電燈代替,是很省事又很乾淨,但是表法不太容易覺察到。所以你一定曉得,供具是教學的,必須要收到教學的效果。

  我們今天佛堂裡面可不可以用電燈?可以!但是佛案前面最好不用電燈,電燈布滿在殿堂天花板上照明,供佛的檯子上最好還是用蠟燭、用油燈,那是教學。表什麼?燃燒自己照耀別人,表這個意思,用現代話來說,犧牲奉獻為別人服務;你看,蠟燭燒自己、照別人。我們要極力提倡,為什麼?現代人哪一個不是自私自利?起心動念不做損人利己之事,有幾個人?蠟燭不做,油燈不做,永遠是捨己為人,這個意思好!我們看到蠟燭、看到油燈在燒,油慢慢的燒乾,蠟燭一截一截燒到沒有了,諸佛菩薩就像油燈、就像蠟燭一樣,從來沒有為自己!今天我們在昆士蘭大學跟一些教授們,校長也在,我們談到消除衝突、促進和平,大家都很熱心的在談論。這個世界的人希求和平,求了千萬年,和平沒有實現;希望化解衝突,也希望了千萬年,到現在這個希望愈來愈渺茫了。什麼原因?原因就在不能夠放下自私自利,不能放棄損人利己。利己損壞別人、損傷別人,人人都為利己、都要損傷別人,衝突起來了,這衝突怎麼能化解?怎麼能消除?哪來的和平?所以要消除衝突、要促進和平,從哪裡做起?人人都學蠟燭,人人都學油燈,這個世間的衝突煙消雲散,化解了,和平落實了。我們供燈、燃燭,意思在此地,不能不知道;你要是不知道,你供養燈燭叫白供,你什麼也沒學到。真正覺悟、真正明瞭,就是「光明照耀」。

  佛前面供花、供果,這個很普遍,常常看到有人帶著香花水果到寺院去供佛、供菩薩。什麼意思?花代表的是因,果是表果報,花好,因好,果一定好;果好,因一定好,花跟果是代表因果的,讓你看到,常常想到種善因得善果。你要能想到這一點,光明照耀,你的心裡面放光!不是供花給佛菩薩看的、給佛菩薩欣賞的,佛菩薩是泥塑木雕,它怎麼會欣賞?供果,佛菩薩也不會吃,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,這是教學,千萬不要把意思錯會了!有人問,哪些花不能供佛菩薩?哪些果不能供佛菩薩?那這就是迷信。在佛法裡頭,無論什麼樣的花都能供,無論什麼樣的果也能供佛,為什麼?表法!看到花就知道修因,因是什麼?四攝六度。花代表四攝六度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花代表十波羅蜜,果代表菩提涅槃。在淨宗裡面,果代表往生淨土,往生淨土就證果,這是供花、供果。

  我們最常見的供水,水在一切供養品裡面,表法當中是最重要的,供一杯水。水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,為什麼?讓我們能看得見,這最好,它表法!水代表什麼?水代表我們的心,這杯水清淨沒有污染,表清淨心。水裡頭不起波浪,平的,代表平等心。所以這杯水供在那裡,讓我們看到了,我們常常想到我自己的心要清淨、要平等,表這個意思。水可以常供,花果、燈明也可以常供,教你無論在白天晚上、無論在什麼時候,看到就引起如來對我們的教誨,它在那個地方時時刻刻提醒我,是這個意思。唯獨供飯菜不能久放,因為供飯菜表法的意思少,報恩的意思多。我們每天吃三餐飯,吃飯的時候沒有忘記:我要供佛、要供養法界一切眾生,佛門叫出食,出食是布施一切鬼神眾,餐餐飯不忘。但是你要曉得,佛菩薩都是日中一食,所以早晚決定不能供飯菜,日中一食。中午供上,上供完之後就要撤下來;就好像你們請客請人吃飯一樣,飯吃完,當然飯菜剩下來的都要撤走,你總不能老放在客人面前。隨時用完了,隨時就撤走了。所以用飯菜供佛,供養完畢立刻就撤出。撤出之後供眾,先供佛、後供眾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香花、水果是表法的,表法可以常常放在那裡。

  現在我們也有看到一些道場,它們的香、它們的燭都用電燈做的,做成蠟燭的樣子,上面是個紅色的電燈泡,我看到很多。香也是如此,那不是真的香,但是香的前端是小電燈泡,很小的電燈泡,你看到是紅色的光點。這個有形相,沒有香味,但是行,表法。讓你看到了,知道自己要怎麼樣修學。花果也供的是假花,假的果,這行,為什麼?它是表法,讓你常常看到想到,不會把它忘掉,意思在這裡。可以說道場、佛堂裡面,所有一切陳設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,你要會看,你要能夠體會到,進去一句話不說,佛菩薩跟你講經說法就圓滿了,那真的是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!盡在莊嚴無語中,你細心去體會。最後一句:

  【或以示現一切普賢行願莊嚴。】

  這一句我們在這一品經裡面念得多,重複這麼多遍,你就曉得這一句的重要性。『普賢行願』,不能夠疏忽,一定要依教奉行。我們對於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有沒有做到禮敬?每天早晚課誦裡面念十大願王,我常說早課是提醒自己,晚課是認真反省,這個早晚課有功德。決定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,無非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讓自己不要忘記,二六時中不離佛菩薩的教誨。稱讚如來,這一句用如來不用諸佛,諸佛決定沒有分別,一切恭敬!如來這裡頭有揀別,那就是與性德相應的,讚歎;與性德不相應的,不讚歎。相應的是如來,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隱惡揚善,看到別人有善行、有善事,要讚歎;看到別人有不善的心行,不讚歎,要恭敬,不讚歎。沒有一樣不是教學。廣修供養,這裡頭沒有差別,看到一切眾生需要,盡心盡力幫助。所以,普賢十願要落實!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第五段「剎莊嚴中」,長行最後一句:

  【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。】

  這一句是長行的總結,從總結我們曉得,剎土莊嚴無量無邊,前面說的十種只是舉例說明而已。接著我們看下面的偈頌:

  【爾時普賢菩薩,欲重宣其義,承佛威力,觀察十方而說頌言。】

  這一句是說偈儀,意思非常的深廣,我們前面也做了不少的報告,在此地我們把它省略。請看偈頌的本文。這一段偈頌也有十首,分為兩段,第一段就是一首偈,第一首偈,「總顯剎嚴」;後面有九首,是別頌前面所略舉的十樁事情。

  【廣大剎海無有邊,皆由清淨業所成,種種莊嚴種種住,一切十方皆遍滿。】

  這一首是總說,總說裡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第二句,『清淨業所成』。『廣大剎海無有邊』,這一句是講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、無盡無數的諸佛剎土。此地前面雖然也說到淨土跟穢土,但是它確確實實是以菩薩淨土為主。菩薩淨土『種種莊嚴』從哪裡來的?從「清淨業」變現出來的,真正是種善因得善果。如果我們從這個地方覺悟、明白了,醒過來了,我們從此以後就不要再造染業。什麼叫染業?心不清淨就是染業。善、惡全是染業,染業果報在六道輪迴。善業生三善道,惡業墮三惡道,業不清淨!這個不清淨,心不清淨,這個道理總要懂得。心怎麼不清淨?心裡面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心就不清淨,你造的一切業統統是染業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染業裡面造極大的善,佛經上常講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這是講你在這個世間富貴到了極處,你有無量的金銀財寶像大千世界一樣,你用它來做布施,那你的福很大。這樣的布施,果報是作天王,出不了三界,還是六道凡夫。

  不如什麼?不如用清淨心布施一文錢,為什麼?那個布施雖然小,淨業;淨業果報不在六道、不在三界,超越了。如果這個心到真淨、純淨,那就是講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統統斷掉,這一文錢的布施功德是在一真法界,這個功德之大等虛空法界,沒有人能比得上!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,絕對不是窮人就不能修福,「修福只有富貴人的分,窮人沒有分」,這是妄想,這不是佛說的。所以我們真正要是明瞭,身上窮得連一文錢都沒有,能不能修大布施、大福報?能!什麼能?心能。事上沒有,心上有!清淨心!布施法界一切眾生,希望一切眾生都得清淨心。所以一切經論之中,佛常常為我們初學的人較量福德,較量是什麼?比較。哪一種福報大?福報最大的是法布施。《金剛經》大家念得很熟,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很清楚;《普賢行願品》念的人很多,《普賢行願品》裡面「廣修供養」,佛也說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比不上為人演說四句偈的法布施。為什麼?以清淨心為人說四句偈,這個功德是等法界虛空界,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怎麼能跟虛空法界相比?

  人不能不覺悟,唯有覺悟、唯有智慧你才能修大福德;你沒有智慧,你修的福德總是有限。世間這種財富,你真正覺悟之後你就明白了,不足稱道,哪裡會放在心上?若是了解事實真相,那是真實智慧現前,你知道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。往往世間累積財富多的,要是給你說真話,真話,那不是好事!你自己冷靜去思惟、去想想,你會明瞭。現在在這個世間,生活在飢餓邊緣的人有多少?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有多少?他們缺乏財物,而你有那麼多財物囤積、累積在那個地方,不肯救濟這些人,你要獨自來享受;你要是冷靜思惟,你將來得什麼樣的果報?所以人在這個世間,實實在在講,日常生活當中,真的叫粗心大意,許許多多擺在面前的事實看不到。我們常常在經上讀到的,提醒我們的同學,如果你命裡頭有財富,你一定要覺悟,這個財富你能不能得到?你得不到的。為什麼?身都得不到,身外之物你怎麼能得到?大乘經上常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所以聰明人,祖師大德常講,聰明人修什麼?修帶得去的。金銀財寶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帶不去!

  所以你要常常想到,想想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,帶不去的他完全放下。他是皇太子,他可以做國王,可以享世間的榮華富貴,他不要。為什麼?帶不去。他要修帶得去的,什麼東西帶得去?學道、修道、弘道、傳道,這帶得去,道德帶得去。古今中外的大聖大賢,他們都是一生修養道德、弘傳道德,這個能帶去。世間一切捨得乾乾淨淨,念頭都不起,解脫了,真的解脫了!我們學佛,佛是世出世間大聖人,總要學得幾分相似,如果完全不像,那不叫白學了?白學不但沒有功,還有罪過。什麼罪過?你把佛的形象破壞了,這就是罪過。世間人看到你學佛的樣子,他生輕慢心,不生恭敬心。他在旁邊諷刺你、笑話你:「他不會學習」,這就是我們把佛形象破壞了。多多少少要學得有幾分像樣,為佛菩薩增光!宗教裡面常講:「一切榮耀歸於神」,我們要把一切榮耀、一切的光榮歸佛菩薩,這是正確的。不是我的榮耀,諸佛菩薩的榮耀,所有一切修行人的榮耀,這是真正修行。

  所以永遠要記住淨業,心地純淨純善,對自己來講純淨,對一切眾生純善,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絲毫惡意,我們成功了。沒有絲毫惡意,要在什麼地方去修?一定要在冤親債主。障礙你的人、毀謗你的人、侮辱你的人、陷害你的人,對他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不善的念頭,這叫功夫。不但沒有不善的念頭,還有真正感恩、報恩的念頭。這些人害我、障礙我,毀謗、侮辱我,他對我有什麼恩德?有恩德,你不知道!什麼恩德?你的純淨純善不就在這個地方顯示出來的嗎?如果沒有這個境界,你怎麼知道你的心純淨?你怎麼知道你的心純善?他能把你純淨純善表顯出來,這不是恩德是什麼?要懂!這個道理懂得的人真的不多。還有一種順境、善人,那一關更難度。在順境、善緣,決定不起絲毫貪戀之心。在這裡頭要冷靜來觀察,我有沒有起貪愛?有沒有起留戀?如果起貪愛、起留戀這個念頭,我們墮落了。所以順逆境界、善惡之緣,是菩薩修行成佛最得力的增上緣,不能缺少!

  每天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,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,境界無量無邊,但是你把它一區分,不外乎這兩大類:一類是順境、善緣,一類是逆境、惡緣。你怎麼會成佛?你怎麼會把煩惱習氣斷盡?你怎麼成就純淨純善?就在這裡頭鍛鍊出來的!沒有這個境界,你到哪裡去練功?功夫成就了,德能圓備。圓備是講性德,圓顯是修德。修德有功,性德顯露了。所以我常常說,說得很多,但是真正聽懂的人不多。世出世間所有一切人事物對我都有大恩大德,所以修行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。而自己從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自自然然懂得,自自然然明白,自自然然在積功累德。所以佛法說真實的,知難行易,積功累德真的是輕而易舉的事情,二六時中都不會間斷。難,知難!所以《華嚴經》,清涼大師他分的段落:信解行證,你看看這四大段,你就曉得知難。所以「解」這一分幾乎佔全經四分之三,信、行、證只佔四分之一。解佔四分之三,什麼原因?解太難!知難,行易。《華嚴》行的這個段落只有一品經:「離世間品」,五卷經文,你就知道行不難,解難!

 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為我們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四十九年,我們想到,知難,所以勞累世尊說法四十九年。行很容易,幾幾乎乎釋迦牟尼佛沒有講,為什麼?那是你自己的事情,你明白了,你自然會行、你自然會修。所以古時候沒有什麼共修,佛說一切經,確實淨土說得很多,古大德常講「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」,但是哪一部經裡面,你看到佛領導大家在一起念佛?什麼時候看到釋迦牟尼佛帶著學生在那裡打個佛七?沒有!不但佛七沒有,禪七也沒有。行容易,你只要懂得、明白了,你自己會幹。我們的修行為什麼修不好?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你要懂得,你解得不夠。就好像走路一樣,我是在走,我天天在走,總是沒有辦法達到目的地。什麼原因?你不認識路!你不知道方向,你不認識路,天天在走,走得很辛苦,永遠不能夠達到目的地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古時候人講修行,修行的條件是什麼?先解後行。信、解、行、證,你要不解,你怎麼能行?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不離開這個原則。

  唯有淨土特別,這個法門特別,你不解你也能行。但是你得要知道,淨土不是說不注重解,還是注重解,叫你一面行一面解,就是解跟行可以同時;其他宗派裡面,解跟行不同時,先解後行。淨宗可以解跟行同時,方便在這個地方,不是說不要解。哪一種人可以不要解,念佛能成功?有,不是沒有,老實人他可以不要解,一句佛號念到底!一天到晚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頭腦裡頭沒有一個妄念,那叫老實人。我們這些人不老實,一天到晚妄想一大堆,怎麼辦?只好聽古大德的教訓,解跟行同時並進。解,目的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。我們不疑了,完全相信了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我們可以不要讀經,也可以不要聽經,一天二十四個小時,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!時間不要很長,三年、五年就成功了。這個條件是老實人,老實人沒有雜念。我們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、還有妄想,就是不老實。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,自己是什麼樣的人。

  我常常在解答問題的時候,跟大家說得很清楚,來問問題的都是不老實的,老實人他沒有問題,他不會來找我。有一些人聽到我這個講話,其實他問題一大堆,他不好意思來說,他這些問題要問的時候,「法師又說我不老實」。他真的是不老實,裝老實,那個虧吃得很大,不可以裝!為什麼?你有一大堆的疑團,你不來問,這個疑障礙你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「疑」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。佛為什麼那麼慈悲、那麼辛苦,為大家天天講經說法,說那麼久?都是幫助破迷開悟。有疑不能不問,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,許許多多的聲聞、緣覺、人天大眾,向釋迦牟尼佛提出許許多多問題,在《華嚴經》三百一十個問題。有疑一定要問,真正到沒有疑了,你自己心裡明瞭,最低限度你已經是老實人。我再說一說,老實人修行會不會到這個地方來參加佛七?給諸位說,不可能!他不會來。為什麼?他不管在什麼地方,他一天到晚佛號都不中斷,他到這裡來幹什麼?到此地來,跟他在家裡、在任何地方沒有兩樣!你這才曉得,世間老實人少。

  老實人跟我不相往來。我聽到不少同學說,某個地方有某個法師,或者某個在家居士大德,對我很讚歎,沒見過面,他也不會到澳洲來看我。我住在新加坡、住在香港,從來他都不來的,大概是聽過我講經的錄相帶,歡喜讚歎。那是什麼人?老實人!那些人肯定有成就。往生的時候一定有希有的瑞相,給念佛人做證明。心地清淨、慈悲、隨緣,決定不攀緣。所以我們錄相帶、光碟流通,他一接觸他就明白了。他不要聽多,聽個五分鐘、聽個十分鐘,夠了,統統清楚,真修行人!這樣的人不多,確實有,在中國有,在馬來西亞有,在美國、在加拿大都有。真正老實念佛,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。這些人跟諸位說,沒有災難,世間災難再多,與他不相干。共業裡面有不共業,所以再大的災難他不受害,他有不共業。縱然自己機緣成熟了,他隨時能往生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災難在面前不驚不怖,若無其事。從這些地方你去觀察什麼叫功夫成就,我們才能體會得到。

  所以諸佛、諸菩薩的清淨國土,沒有別的,清淨心、平等心、真誠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成就的,我們現前如果能修這些心,起心動念待人接物,決定不離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那我有把握,我將來一定生淨土。為什麼?剎土,心現識變的,我知道我今天是什麼因,我就曉得我所得到的是什麼樣的果。果在哪裡?果在現前。現前這個世間動亂,佛在經上常講「五濁惡世」,心動亂、心濁惡,他住五濁惡世;我的心清淨,我的心不動不亂,我住淨土。淨土跟穢土在此地重疊,雖重疊它不混亂,它不妨礙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感受不一樣。諸位同學你學會了沒有?我們一起學《華嚴》,真的學會了,我們今天住什麼境界?我們住華嚴境界,是文殊、普賢的淨土,是毘盧遮那的淨土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這是事實,決非虛構。關鍵就在你現前用的是什麼心,你造的是什麼業,你受的是什麼果報。

  『種種莊嚴種種住』,「種種莊嚴」前面說的,「種種住」在前面跟大家講「種種依住」。後面這句話說得好,這才是真的事實,是宇宙人生真相,『一切十方皆遍滿』。此處娑婆世界南閻浮提洲五濁惡世,試問問菩薩淨土在不在此地?如果在此地,「一切十方皆遍滿」就正確;此地沒有,這一句就講不通。讀《華嚴》曉得,世界是重疊的、是多維次的,無論是從理或者從事,維次重疊都是沒有極限的,真正是無量無邊;雖然無量無邊,一點都不夾雜,一點都不混亂,這叫妙法!我們自己要知道怎樣去修。這是第一首,總說大意,總說裡頭諸位特別要記住,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、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你看看《華嚴》講得這麼多,都是講這幾句話,這幾句話好像是很淺,其實太深太深了,我們聽了、讀了好像是懂得,其實一點都不懂。在這部大經,佛菩薩不斷的給我們提示,不斷的重複,希望我們在這裡有所悟入。請看第二首:

  【無邊色相寶燄雲,廣大莊嚴非一種,十方剎海常出現,普演妙音而說法。】

  在前面長行裡面,文字少,說得簡單,表法的義趣不太容易顯現,這個地方文字比較多,義趣比較容易體會。『色相』確實無量無邊,「色相」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到的對象,就用色相來代表。『寶燄雲』確實是寶,為什麼說是寶?因為它是心現識變,心性是寶,心性裡面含藏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這不是寶那什麼叫寶?『廣大莊嚴非一種』,隨心應量,唯識所變。『十方剎海常出現』,「常」,跟諸位說,從來沒有間斷,都是真的,都不是假的,只是這些現象千變萬化,無論它怎麼變,心性不變。所以無論什麼境界裡頭,宗門的學人都有機緣明心見性。此地你特別要明瞭機緣,你沒有機緣,在面前你不認識,你有機緣,六根一接觸,你就明瞭、你就覺悟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

  為什麼會覺悟?下面這一句說出來了,『普演妙音而說法』。這一句說什麼?諸位如果讀過往生經,往生經就是淨土宗的經論,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,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。寶樹說法,色塵;風吹樹葉說法,那個樹葉,樹是寶樹,樹葉跟樹葉碰的時候就像風鈴一樣,音聲美妙,音聲在說法;流水在說法,鳥說法是阿彌陀佛「變化所作」;寶香,讓你鼻一聞就開悟,香在說法。所以六根接觸到的境界,都能教人覺悟,都能教人清心離欲,開智慧、發菩提。極樂世界如是,華藏亦如是,盡虛空遍法界試問哪一個處所不如是?我們現前亦復如是,只是我們這些眾生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,麻木不仁,「普演妙音而說法」在面前,講六塵,我們一無所知,毫分都不覺。這個過失在自己,不在佛菩薩、不在六塵境界。這些道理、這些事實真相,《華嚴》裡面才完全顯露。我們學《華嚴》,這一點訊息都不能夠得到,那叫做白學了!得到這個訊息,我們要把這個效果擴大,依教奉行,這一生成就肯定是無比的殊勝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