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五三六卷)  2001/12/19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536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讚佛,金燄菩薩偈頌第六首:

  【一切處行佛盡知,一念三世畢無餘,十方剎劫眾生時,悉能開示令現了。】

  第六首就是「一切至處道智力」,論裡面名稱是「遍趣行智力」,「遍」就是一切,「趣」就是至的意思,「行」是道的意思,翻譯名相不同,意思完全相同。清涼大師跟我們解釋說:「諸眾生種種所行,若出離行,不出離行,各能至果。」這個意思是講一切眾生他的行業,他所造作的行業。出離,是講以六道做一個界限,你的行持能不能脫離六道?脫離六道你會到達什麼樣的境界,證得什麼樣的果位?如果不出離,你是在六道輪迴,你來生會到哪一道?那都是至處,你所到的地方,佛都知道,有這種能力。

  在前面第一段裡頭,我們講到「是處非處力」,這個地方「是處非處」是講的因果,你造善因你一定得善報,這是「是」;造善因而得惡報,這就不是,這是「非處」。反過來說,造惡因你得的惡報,這是「是處」;造惡因得善報,這是「非處」。這些地方,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。此地,就是第六「一切至處道智力」,完全是講果報;第一條是講因果的定律,此地是講你行業你所達到的境界,你感受到的果報。清涼大師怕我們把這兩條混淆不清,所以特別說明。第一條「是處非處智力」,指「因是得果之處」;這一條「一切至處道智力」,這是從果,「果是酬因之處」,所以不一樣。但是我們講得更清楚、更明白一點,第一條是講因果的道理,因果報應的必然;此地是講事。

  『一切處行佛盡知,一念三世畢無餘』,第一句是總說,第二句就是這一念之間他就清楚。說它的速度之快,現在電腦都比不上,電腦還要按個鈕,這個訊號才能夠通達,諸佛如來不需要這麼麻煩,剎那之間就把你過去現在未來,你生生世世所入的境界、所受的果報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「一切處」是講十法界。在佛法裡面,小乘的四果四向,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位,你證得什麼樣的階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在世法裡面,族類繁多,人道有男女老少、有貧富貴賤,有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生活果報。新加坡處在熱帶,四季常夏,沒有春夏秋冬;靠近北極的,一年四季常冬,全是冬天。生活環境不相同。你到人道,你在人道、在地球上投胎,你在哪個地區?當然生活過得最舒適的是溫帶,四季分明,不一樣!

  你所報得的境界,佛完全知道,而且是一念之間就通達明瞭,「三世畢無餘」,連到底下一句『十方剎劫眾生時』,這是佛一念之間所知道的。三世是時,「十方剎」是處,是佛所知的。「眾生時」,這三個字我們怎樣去解讀?現在由於科技發達,資訊發達,交通方便,這三個字好講了,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時差,古時候的人不容易覺察得到。譬如隋唐時代,我們佛門高僧到印度去取經,每天走一兩百里路,從首都長安走到印度,這個當中,現在來講確實是有好幾個小時的時差。你每天走一兩百里,你一年走到印度,沒有感覺得有時差,速度太快的話你就很明顯感覺到。今天我們從此地飛到美國,時差就非常明顯,速度快了。這是「眾生時」。

  『悉能開示令現了』,佛有智力能跟你解釋得很清楚。我們造的業因不相同,每一個人我們俗話說投胎到這個地球上來,你在哪一個地區投胎,你在哪一個族群投胎,你在哪一個家庭投胎;你將來一生的行業,我們一般人講命中注定,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沒有辦法脫離命運,只有少數的人能夠把自己的命運改變。改變還有幅度大小不相同,改變幅度最大的是轉凡成聖,這個改變的幅度太大太大了。如果證得小乘的初果、二果,是改變了,改變的幅度不大。為什麼?他還沒有出離六道輪迴。我們知道四果羅漢才脫離六道輪迴,那個改變就大了。三果他的至處是第四禪的五不還天,不再到欲界來了,二果叫一來果,還得到欲界來一次;初果七次往返,這個一般講的是改變非常明顯。如果是菩薩,觀行位的菩薩改變不大,在六道輪迴;相似位的菩薩改變就大了,他脫離六道,他在十法界的菩薩法界裡面。而改變最大的是分證位,不但超越六道,同時超越十法界。

  佛清楚,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,知道佛有這個能力,對於一切眾生將來到哪裡去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自己能不能知道?如果真正是個修行人,我來生到哪裡去,大概能知道,所謂是知道個八九不離十,自己清楚。從什麼地方能明瞭?我們不是有佛這種智力,我們是從因上去望果,我這一生當中,自己的行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我這一生當中幹的是什麼業,仔細看看佛在經典上所說的十法界,我們就曉得我所作的行業與哪一個法界相應,自己清楚。但是這個觀察要仔細,粗心大意你看不出來,微密觀察,自己曉得。所以有一些世間人,他在臨命終時告訴他的家人他到哪裡去。

  我小時候大概是七、八歲的時候,這些事情我就記得很清楚,鄉下這些老太婆、老阿公,心地仁慈厚道,吃齋拜佛,但是不懂佛法,沒有人講經說法,不知道求往生。他臨走的時候預知時至,告訴他家人:「三天之後我要走了,你們好好的替我準備。」交代後事,接見家親眷屬,神智清楚。雖然有病,但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跟每個人見面告辭,囑咐你好好的做人。時間到了,他告訴大家他到天上去了,有天上的童男童女來接引他。那個時候我們只記得一些事情,境界不清楚,學佛之後我們曉得這是欲界天。他修的福報叫人天福報,修得好!生天了。到人間來轉世的,我們也曾經聽說過,他到人間來了。大概到人間來轉世也都享福,也都有福報。還有到鬼道裡面去的,也有預知時至的,那到鬼道裡頭不是做普通的鬼,做土地公,鬼神道,他去做土地公去了。

  諦閑老和尚那個參禪的徒弟,夫妻兩個到土地廟去上任,他徒弟當土地公。他在沒有出家之前結過婚,他有太太,太太始終沒有離開他,太太不同意他出家,他一定要出家,太太投水自殺,自殺之後魂靈天天跟在他的身邊,因為他修行修得不錯,有護法神保護他,他太太不敢貼近。到他做了大和尚,金山寺的首座和尚,地位很高,傲慢心生起來了,架子端出來了,好了,這一下護法神走了,護法神不保佑你,他太太就上身了,附在他身上。他自己也莫名其妙,也投水自殺。其實,他的神智被他太太控制住。他還有個女兒,在出家之前有生個女兒,託夢給他的女兒,叫他的女兒找諦閑老和尚,那是他的師父,告訴他他到土地廟去上任去了。諦老一聽明白了,他那個寺廟旁邊正好興建一座土地廟,準是那個地方,就到他那裡去給他做超度佛事,知道這個土地公是他的徒弟,那個土地奶奶就是他以前的太太,給他做佛事。做佛事,諦閑老和尚說:「你果然是真的,你是某人,你也顯一點靈給我們看看。」說了之後,果然他就顯靈了。這個靈顯什麼?在做佛事的桌子前面出現一道旋風,就像龍捲風一樣,諦閑法師看了點頭:「好,我知道了。」出現這麼一個現象,鬼道裡去了。所以到哪個地方,死了以後到哪裡去自己心裡有數,經典看多了就有數。

  念佛人哪一個不希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?我們的「至處」,這個「處」要是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比什麼都殊勝!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去法,自己要曉得。我們對於淨土宗的經論,先後搞了五十年,這五十年當中,大概前十年心不能夠專一,十年之後我們把一些歧途全部捨棄了,專一方向,專一目標。於是這四十年當中,愈走愈專,愈行愈近,理論我們清楚了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方法也搞明白了。換句話說,你有沒有把握往生,關鍵就在行門,你有沒有把淨宗必須要具足的條件落實?第一個條件,也是基礎的條件、最重要的條件,淨業三福,你做到了沒有?淨業三福十一句:「孝養父母」你做到了沒有?父母不在了,不在也要盡孝養之道。「不在我怎麼孝養法?」父母對你的期望你有沒有做到?父母在生前造作一些不善,你知不知道?父母現在在哪裡,你曉不曉得?

  你去念念《地藏經》,婆羅門女、光目女她們父母過世了,如何去孝養?知道父母生前造作不善必墮惡道,自己發憤努力精進修行,她們是修念佛法門。婆羅門女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怎麼知道她念到一心不亂?她在定中能去參觀地獄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地獄只有兩種人能去,一個受罪的,你有這個果報,你在臨命終時這個境界立刻就現前;第二種人是菩薩,到地獄裡面去度眾生的。不是這兩種人,這個境界決定見不到。她在定中見到地獄,遇到無毒鬼王,鬼王合掌稱她菩薩,我們就曉得她是一天一夜專精不懈,一天一夜念到一心不亂。這個一心不亂,我們想想,可能是事一心不亂就行了,事一心不亂就有這個能力。

  光目女的功夫差一等,她是夢中境界,不是定中。夢到她的母親來感謝她,救她離開惡道了,她還有餘罪,所以她離開惡道投胎到她家裡面,她家裡面女佣人的女兒,壽命只有十三歲,求她如何去幫助她。光目女的功夫,我們可以肯定她念到功夫成片,才有這個感應,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的下品功夫。想想我們現在念佛,說老實話,一天到晚還夾雜著胡思亂想,夾雜著煩惱習氣,這樣下去,我們的來生就不好了,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。有沒有方法補救?有,只要一口氣沒斷,就有方法補救。一定要相信佛陀教誨,放下萬緣,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要再放在心上,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務必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。

  我們把這個心整個轉變過來,不再有虛偽,不再有染污,不再有貢高我慢,不再迷惑,不再自私自利。一定落實十善業道,「孝親尊師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你沒有這個基本條件,念佛不能往生。這個淨業三福,佛講得好: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怎麼能疏忽?我講經的時候常說,三福第一條做到了,你肯定往生淨土,凡聖同居土;三福第二條要是能做到,完全落實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這是對出家人講的,在家優婆塞、優婆夷也能達到這個境界。所以四眾同修往生品位高下,善導大師講得好:「總在遇緣不同」,這個話說得好,正確!是事實。你學佛,遇到真正善知識,他教導你,教導你沒有錯,你要是不肯做,那也是枉然。

  持戒念佛,這是世尊入滅之前的教誨:「以戒為師、以苦為師」,不能怕吃苦。我們在這個世間時間不長,很短,吃一點苦算什麼?來生得大福報。現在不肯吃苦,要貪圖享受,來生的苦夠受,三途苦報你能夠免得了嗎?你仔細去看看戒律,在家你看看《優婆塞戒經》,出家你看看《戒律全書》,那是我們行為的標準,真正是祖師大德的行持。諸佛菩薩的行持,我們想想做不到,所以我勸同學,你能把《沙彌律儀》落實了,你就肯定得生淨土,往生淨土很可能生方便有餘土,那是你的至處。再能把第三條做到,第三條「發菩提心」,「發菩提心」就是真正落實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是菩提心,捨己為人。「深信因果」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深信念佛成佛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我們一絲毫都不懷疑,把什麼念頭都打掉,我專念阿彌陀佛,專想阿彌陀佛。想阿彌陀佛什麼?想阿彌陀佛的存心、阿彌陀佛的弘願、阿彌陀佛的行持,我要學他。「讀誦大乘」,這個大乘,淨土五經一論都是大乘,不必念別的,念本科就好。其他大乘經論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學,絕不讓自己分心,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完全集中在一處,容易成就。「勸進行者」,這是我常常講的,我們完全落實,做一個好的形象給九法界眾生看,這是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。一生精進不懈,你可能是上上品往生,生實報莊嚴土。

  淨宗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我們這些年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想不想去?這個關係非常非常重要,要依教奉行。經不能一天不讀,現在不但是要讀,要理解,真正清楚、真正明瞭,要落實,把它做到。這是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,其他的事情雞毛蒜皮,小事一樁。為什麼?你總要離開這個世間,在這個世間時日很短,一百年一彈指就過去了。諺語常說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要常常想想。《八大人覺經》上一開頭告訴我們,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何況我們處在今天這個時段、這個地區,這個地區是地球,這個時段是二十一世紀。許許多多人都在傳說世界末日,災難非常頻繁,一次比一次嚴重。我們學佛的人,對於這個世間動亂沒有放在心上,所以沒有什麼感覺。一般世間人不一樣,人心惶惶,不知道到哪裡去好,這個絕對不是好現象。

  我們學佛的人明瞭,佛法當中常說: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現在世間人,許許多多人天天想動亂、天天想災難,沒有災難也被他想出來了。試問:有沒有辦法化解這個災難?佛教裡頭有,怎麼化解?改變思想,社會一般大眾普遍都不要去想災難就好了。想什麼?想孝親、想尊師、想清淨、想平等、想和睦相處、想平等對待、想互助合作、想捨己為人,災難就化解了。可是這個事情難辦,為什麼?我想他不想。可是你要曉得,我想我得利益,你想你得利益,一切法從心想生!這個話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所以我們常常總要意識到「我的前途」、「我來生到哪裡去?」你要是常常有這個念頭,恭喜你!你開始覺悟了。你要很認真、很努力,向你的方向目標精進,你所希求的一定可以滿願,真的是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千萬不要到災難來的時候,後悔莫及,現在就要幹。

  世間人現在都是搞競爭,我們對於學佛、對於求生淨土要有他們的精神,分秒必爭,我不能讓時間空過。世間人那個分秒必爭是爭名聞利養,他得的果是貪瞋痴慢,那個不是善道。我們今天勇猛精進,我們求什麼?我們求一心不亂,我們求清淨平等覺。「清淨平等覺」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我們讀到,是阿彌陀佛的別號,這一個名號顯示阿彌陀佛的大德大能,我們求這個。除這個之外我們什麼希求都沒有,有生之年把清淨平等覺落實,做出來給人看,勸導社會大眾趕快覺悟回頭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我們的至處無比的殊勝。

  第七首:

  【禪定解脫力無邊,三昧方便亦復然,佛為示現令歡喜,普使滌除煩惱暗。】

  清涼大師說,第七首就是「禪定解脫三昧智力」,「淨行品中,加於染淨」,通有漏跟無漏,世出世間法都通了,「佛皆善知」,世出世間禪定解脫,佛都通達,及知依照禪定所得種種不同的果報,所以叫智力。偈子裡面,前面兩句是「所知」,後面兩句是「善用」。說「佛為示現」,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遠離染污而得清淨。

  『禪定解脫力無邊,三昧方便亦復然』,這是佛的智力所知。佛法的修學樞紐是禪定,我們常常說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,實際上就是講有八萬四千種的方法門徑,修什麼?都是修禪定解脫,禪定是因,解脫是果。禪定的功夫愈深,解脫的境界愈殊勝。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明瞭十法界是怎麼來的?現代科學家所說不同時空的維次是怎麼形成的?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科學家現在已經知其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,確確實實證明有不同維次空間的存在。在理論上講,不同維次空間是無限度的,我們一般人講三度空間,我們現在是住在三度空間,有四度空間,有五度空間、六度空間。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說,他有一篇文章附印在《無量壽經註解》的後面,他是個學科學的,西方科學家確實證明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的空間存在。

  這個十一種很像我們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,十法界就是十種不同的空間,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又不相同。科學家發現的是不是這十一種?在我們想不可能,因為每一個空間裡面,我們講每一個法界裡面,有很多不同維次的空間。同樣是人道,人道有不同維次的空間;同樣是天道,佛經典裡面講的更明顯,欲界六層天就是六個不同維次的空間;色界天裡面的四禪: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至少是四個不同維次空間。但是四禪裡面還有外道天,就是無想天,這個跟四禪的空間不相同,還有三果聖人在第四禪修行的五不還天,至少也有五個不同的層次,色界天上至少是有四個不同維次空間,佛經典裡面講得詳細。在理論上講,法界無量無邊,也就是說不同空間維次是無量無邊,科學家也是這樣肯定的說法。但是這個空間從哪來的?佛跟我們講,是從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而變現出來的,實際上有沒有?沒有,真的是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

  現在科學家在研究,想找一個方法,把這個不同維次空間突破。佛家以及宗教裡面,特別是印度的宗教,像婆羅門教、印度教那些高級的宗教,他們早就把空間突破了。用什麼方法?禪定。禪定何以能突破?禪定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。不同空間維次的形成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現在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,這問題不就解決了嗎?通了,十法界就通了。佛何以一切都通達,什麼障礙都沒有?他住的是甚深禪定。《華嚴經》上佛所入的定叫「師子奮迅大定」,《楞嚴經》裡面講的是「首楞嚴大定」,如來果地上所住的。世間修行人,佛講世間的禪定有八個層次,四禪四定,通常我們講四禪八定,實際上並不是四禪之外還有個八定,不是的,其實就是八定:四禪加上四空定,八個層次。這八個層次是把六道裡面的界限突破了,六道裡面的時空、不同維次的時空可以完全突破,可以了解六道裡面的一切狀況。這個在佛教之前,古老的婆羅門教裡面他們就辦到了。

  婆羅門教,就是我們現在此地所講的興都教。他們的歷史悠久,我跟他們往來,他們告訴我,他們的歷史有一萬多年,這是可能的。但是今天世界上,一般宗教肯定承認它是八千五百年。像我們佛教,我們佛教中國人的記載,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是三千零二十幾年,可是外國人承認的是二千五百多年,相差六百年。這個都不要緊,不是重要的。印度人不重視歷史,重視你契入的境界。所以六道輪迴是婆羅門教講出來的,他們比佛教早太多了,他為什麼說?他見到了,他在定中這個界限突破了,他可以到欲界天、色界天去觀光遊覽;他可以到餓鬼道、地獄道去參觀。六道裡面的狀況他清楚,但是六道怎麼來的他不知道,六道裡面這些問題如何解決?他不知道。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到,釋迦牟尼佛降生到這個世間,為什麼降生在印度,不降生在中國,也不降生在歐洲。

  我們要明瞭,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的?他不是業報,他是來應化的,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。古印度婆羅門教這些大德、這些大修行人有這麼深的定功,他們的定功能夠到第八定,第八定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但是不能解決問題,這就是感。這個念頭起來,佛立刻就應。佛要降生在他們這個地區,為他們講經說法,為他們表演示現。『佛為示現令歡喜』,要在這個地方做種種示現,說出六道輪迴的所以然,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業力變現出來的。你雖然有這個功夫,你的業沒有消掉,你所修的這個禪定是世間禪定,不是出世間的禪定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你想出去,佛教給你方法。

  世間禪定伏煩惱,沒有斷,煩惱的根還在。佛教這些修行人,所以佛當年在印度行化,教化眾生,印度各個宗教的修行人都來聽佛講經說法,都以佛為師。我們一定要曉得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確確實實是智慧的教學。佛教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,婆羅門、許許多多人,我們都在佛經裡面看到向佛學習,接受佛陀的教化。你們在《地藏經》上看到婆羅門女,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善財童子去參訪勝熱婆羅門,勝熱婆羅門跟著釋迦牟尼佛修學,證得菩薩的果位,問題真的解決了。這從世間禪定來說,你有多麼深的禪定,佛知道你果報在哪裡、你達到什麼程度。

  你修禪,禪定功夫還不夠,你還脫不了欲界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欲界貪戀財色名食睡五欲,佛警告我們,這五種欲望是「地獄五條根」,如果你貪著不肯放下,你出不了欲界;換句話說,你想修禪定,只是世間禪定,你修不成功的,你的功夫伏不住你的欲望。這五種欲望裡頭最嚴重的是財與色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忉利天人對於男女之色就淡了很多,忉利天人有男女,只有擁抱,沒有交會。夜摩天人比忉利天就更淡,親近,夜摩天男女的私欲到這個地方。兜率天人握手。他化天人就更淡了,彼此注目相看,歡歡喜喜看你一眼。到他化自在天,這是欲界裡最高的,男女之欲就更淡了,很短暫之間看一下,化樂天看的時間久,他化自在天看的時間很短暫。到初禪沒有了,財色名食睡完全伏住了。所以這個天愈往上面去,所伏的煩惱,功夫愈得力。

  所以我們想修定,從這個地方能夠勘驗自己真實的功夫。我們對財、對色、對名、對吃、對睡眠,佛教弟子,這是我們活在這個世間生活所必需,不能避免,佛教給我們怎麼樣?隨緣就好,不要貪著。在順境善緣裡頭修什麼?心裡面斷貪著;在逆境惡緣裡面斷瞋恚、斷愚痴,這就修行,這就功夫。我們懂不懂?我們是不是在這個地方,在日常生活當中提升自己的境界,放下五欲六塵?我們雖然不是完全放下,輕了、煩惱輕了。貪著財色名食睡是煩惱,這個煩惱要一年比一年輕,自己知道我來生生到哪一層天就曉得了。如果對於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非常執著,絲毫不肯放下的,那個果報在三途: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

  佛跟我們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老人家先做到了,他真放下了。你看看我們世間人求榮華富貴,他是王子,他可以繼承他父親的王位,世間的榮華富貴他得到了,不是沒有得到,得到,放下,做給我們看。我們天天想追求,人家放下了。名位放下了、權力放下了;在生活上,財放下了,只剩下三衣一缽;色放下了,出家了;吃,每天托缽,決定沒有分別,給什麼吃什麼,酸甜苦辣鹹統統能接受,決不起絲毫分別,這是修行。日常生活當中修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是在日常生活當中、是在處事待人接物,對什麼人都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念念捨己為人,幫助別人開悟。念念沒有別的,解決別人的疑難雜症。人家有疑惑,到這兒來請教,釋迦牟尼佛都是很慈悲教導他,從來沒有拒絕過人的,得到九法界眾生的敬仰愛戴,以他為師,向他學習,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「佛為示現令歡喜」。

  所以禪定的力無量無邊,禪定愈深,它突破的面愈大,突破的時間愈長,到如來果地達到究竟圓滿。空間講十方,時間講三世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佛沒有一樣不清楚,這是神通解脫的力量沒有邊際。「解」是解開,見思煩惱解開了,塵沙煩惱解開了,根本無明解開了,脫離六道,脫離十法界,脫離「分段」、「變易」兩種生死,脫離所有一切的疑難迷惑,這是聲聞菩薩所不能比的。聲聞菩薩也有禪定,禪定的功夫達不到佛的境界,所以他們還要修,不斷向上提升。聲聞、緣覺的禪定功夫只能斷見思煩惱,菩薩能斷塵沙煩惱,這個定的功夫比聲聞、緣覺深;定功深,但是無明煩惱沒破,再往上提升,破一品無明,這脫離十法界了。住在哪裡?住一真法界,住華藏世界。華藏世界裡面有四十一個菩薩階位,換句話說,至少是有四十一個不同的維次空間,這經上講的。初地不知道二地境界,二地不知道三地境界,明顯說出來不同空間維次。居上位的知道下面的,下面不知道上面。三住菩薩知道二住、初住,初住、二住不知道三住菩薩的境界,定功不夠。

  諸位同修要曉得,佛法修行的樞紐,因戒得定。戒律在佛法裡頭是手段,幫助你得定,持戒是幫助你得定;定還是手段,幫助你開慧。如果你智慧不開,你破不了無明,你只能夠斷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,換句話說,你出不了十法界。定功的能力只能幫助你到十法界,要超越十法界要從定開慧。所以聲聞、緣覺有定沒有慧,智慧沒開;慧一開他就超越十法界,慧一開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在我們這部經裡面是同生位的菩薩。我們現在讀的這一段經文都是屬於同生性,有定沒有開慧還是異生性,不是同生性。

  「三昧方便亦復然」,「三昧」這兩個字是印度梵語音譯,什麼意思?意思跟禪定相同,但是三昧的意思比禪定的意思要深,為什麼?我們通常講世間四禪八定,講禪定,不說它是三昧;講出世間這些菩薩所證得的,我們通常不稱禪定,叫三昧。這部經上講毘盧遮那佛,他入的是什麼定?「師子奮迅三昧」;《楞嚴經》上講如來所入的大定,是「首楞嚴三昧」;我們念佛功夫成就,叫念佛三昧。由此可知,三昧是禪定,是比一般禪定更深的禪定。「方便亦復然」,「方」是方法,修禪定的方法,成就三昧的方法。念佛法門裡面「一心不亂」是叫做念佛三昧,念佛三昧裡面功夫等差很大,通常我們講的三輩九品。為什麼有三輩九品?你三昧功力不一樣。我們常講「理一心不亂」、「事一心不亂」、「功夫成片」,都叫念佛三昧。功夫成片是念佛三昧的下品,事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的中品,理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的上品。這個合起來,世出世間的禪定,世出世間的解脫,佛統統知道,不但知道,他還示現給我們看,示現教導我們。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,這個示現是講佛起大用,對我們的教學,讓我們這些學生們看到老師的表演示現,我們歡喜,「令歡喜」。知道修定的道理,知道修定的方法,知道所契入的境界,這個境界是解脫境界。大乘禪定跟小乘人的修法不一樣,成就也完全不相同,大乘成就高,時間短、快速。大乘人修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怎麼修法?即相離相,離即不二,離即同時,這不是小乘人做的。即相是慧,離相是定,定慧等學。所以教下叫這種修行方法叫「止觀」,止就是定,觀就是慧。

  譬如現在一般家庭都有電視,看電視幾乎變成現代人的文化,哪個不看電視?看電視能不能修禪定?能,你懂得止觀這個方法就行。你每天電視打開,畫面看得清清楚楚,音聲聽得清清楚楚,觀!但是問題是你沒有止,沒有止你慧也沒有。怎麼沒有止?你的心被這個境界轉,你看電視裡頭的表演,他笑你跟著笑,他哭你跟著哭,你完了,你完全被他轉,你完全受他的影響,被他污染了,這就不是修行人。修行人看電視是什麼?看電視在修戒定慧,他看這個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自己心裡頭如如不動。他看這個畫面是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他看這個是夢幻泡影,所以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他不就是在修定、修慧嗎?他沒有離開這個境界,就在這個境界裡面成就戒定慧三學。他起心動念、日常生活,包括他的工作,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講應酬,一切都如法、都守規矩,是持戒。所有事情並沒有離開,照做,與一切大眾和光同塵,這也是持戒。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是慧,絕對不把境界放在心上,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,那是定、那是三昧。

  所以「三昧方便」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這戒定慧三學,從早晨起來穿衣吃飯全是戒定慧,全是四攝、六度。這個六度裡面,持戒是戒學,禪定是定學,般若是慧學,所以持戒、禪定、般若就是戒定慧三學;布施、忍辱、精進是方便,是幫助戒定慧三學的。三學、六度、四攝,我們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落實在家庭、居家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應酬,哪一法不是佛法?這樣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了。這個世間種種現象你清楚,一切災難你不受,為什麼?你沒有苦樂憂喜捨的受,順境你沒有喜愛,惡境你不生煩惱,不管在什麼境界裡面,你的心永遠保持在清淨平等覺,你過的是佛菩薩的日子。你有能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只要眾生肯聽你的話、聽你的教導,這個眾生必定能夠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中下根性的人,沒有能力超越,能聽你的話,他也能相信因果報應,也能夠斷惡修善,雖然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,他可以不墮三惡道;換句話說,你把他從惡道裡頭救拔出來,讓他受人天的小果。根性利的人你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,幫助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是菩薩,你是個大菩薩。用自己的智慧、用自己的能力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,「佛為示現令歡喜」。

  底下一句是說目的,『普使滌除煩惱暗』,「煩惱」是講見思、塵沙,「暗」是講無明。佛為一切眾生示現,也就是教化的目的是什麼?無非是幫助一切眾生斷見思煩惱,斷塵沙煩惱,斷無明煩惱,如此而已。這三種煩惱很複雜,《華嚴經》在「出現品」裡面講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佛跟我們說真話,這是隨順真諦而說的,不是隨順俗諦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換句話說,一切本來成佛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一切皆成佛」,這句話一點都不假。為什麼我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?都是被妄想分別執著害了。妄想就是此地講的「暗」,無明。明瞭,妄想就沒有了;無明,妄想就出來了。無明是不了解事實真相,迷而不覺,你才會胡思亂想,你才會起分別執著。

  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。所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,我們大乘菩薩修行在這裡。穿衣不執著衣服的料子,也不執著樣式,衣服能夠蔽體、能夠禦寒就很好,什麼料子都好,什麼樣式都好,不再執著。吃飯,米飯也好,麵也好,雜糧也好,什麼都好。甜的也好,辣的也好,鹹的什麼都好,完全沒有執著,六道超越了,見思煩惱就斷了。小乘人斷見思好難好難,大乘人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什麼都不執著,就出了六道輪迴;什麼都不分別,就出了十法界;什麼妄想都沒有了,究竟圓滿的佛果證得了,大乘方法確實比小乘妙!妙極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