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一五三卷)  2003/11/19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153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四聖諦品」鄰次十界第七段,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聖諦第七句:

  【或名無限量。】

  在如來究竟果地,一切的限量都消失了。為什麼?自性裡面沒有限量,那才叫真心;如果有限量,決定不是真心。我們略舉幾段,第一個是壽命『無限量』,無量壽。這個無量不是有量的無量,是真正的無量。什麼時候證得?見性就證得,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你就證得了。法身菩薩都是無量壽,都是無量光,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,是性德的名號,所有見性的人都是這個名號。

  阿彌陀佛有多少?無量無邊。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尊佛,他老人家他就用這個名號。他老人家這個名號,我們知道是圓滿的德號。阿彌陀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限量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阿彌陀就是無量,佛是覺的意思,是智的意思,完全用中國文的意思來翻,就是無量覺,無量智,這是從字面上來翻。引申的意思,一切皆無量,無論你說什麼,統統是無限量的,不僅僅是壽命。壽命是第一德,因為一切眾生把壽命看得最重要,所以首先告訴你無量壽。無量光,光是智慧,光表智慧,無量的德能,無量的相好;如果我們世間人講財富,無量的財富,珍寶,那無量的珍寶。無論說什麼統統是無量,一切皆無量,這是果地上的名號。

  知道這一樁事情,才曉得佛法的修行為什麼要那麼重視明心見性,見性就證得「無限量」。到這個時候,人所有一切煩惱都斷盡,貪心沒有了,什麼都不會貪,為什麼?無限量,你還貪什麼!世間人貪財,財的限量太小了,才起貪心。這個世間七寶,為什麼稱七寶?就是這個物質很希有,於是大家把它看貴重。鑽石非常名貴,一點點大就有很高的價值,那個碎玻璃為什麼人家都不要,一文不值?太多了。諺語所謂「物以稀為貴」,這個世界很希有,它就變得很貴重,大家看貴了;太多了,太多就不值錢,泥沙不值錢,磚頭石塊不值錢,太多了。

  聰明人眼睛裡面,它的價值相等,平等的。金剛鑽跟地下隨便撿一塊石頭,成分是不是一樣的?完全相同。科學家一分析,分析成分子,成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完全相同,只是排列的方式不相同,除這個之外,還有什麼差別!現在人講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。人很聰明,發現了這個奧祕,於是人可以人工製造寶石,只要你把這些原子照寶石那個方程式的排列,你有方法把它重新排列,那就是的。所以現在人工造的寶石愈來愈多,價格低廉,這不是真正的行家,真的假的放在一起,你沒有能力辨別,甚至於假的比真的還好看。

  科學愈進步,現在所謂是改變基因,但這是不是好事情?不是好事情。為什麼不是好事情?違背了自然的法則。隨順自然的法則好,改變自然的法則,會有災難。明白人,聖賢人,諸佛菩薩,他們給我們做了個榜樣,完全隨順自然,一絲毫不違背。你要說聰明智慧能力,他比你高明太多了,他不改變,他不去發明這些科學技術,他不需要。我們不曉得隨順性德真實的利益,我們不知道,所以自以為聰明。

  真正隨順性德,自己沒有煩惱,沒有憂慮,沒有牽掛,煩惱障跟所知障統統都沒有,到這個時候,你性德裡頭無量的德能都現前。我們坐在此地,想看看美國那邊的朋友,現在人是用科學技術,用這種傳真,他們要不要?他不要,他要想看,他朋友那些境界就在眼前,不需要用機械,天眼,天耳;他心裡現在想什麼都知道,他心通;而且還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,也能知道別人的過去未來,宿命通;想去看看他,很容易,念頭才動,人已經到了,神足通,不需要坐飛機,不需要飛那麼多鐘點。這是什麼?性德的好處,性德裡頭無限量,性德裡頭沒有距離,再遠都在眼前。

  沒有距離就是沒有空間,空間不是真的,在佛法裡面講,空間是不相應行法,時間也是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行法就是它跟心法不相應,它跟色法也不相應,它跟心所法也不相應,那它到底是什麼東西?我們現在人講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實。可是你要是執著,它就有,它妨礙;你要不執著,不執著,它沒有。沒有時間,就是沒有過去,沒有未來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事事無礙」,事事無礙是無限量的境界,我們要明瞭。

  無限量的性德現在我們失掉,不是真的失掉,叫迷失,一覺悟就又恢復,不覺就沒有法子恢復。所以學道之人不能不覺,不覺就不是修道。你要想覺悟,你要把不覺的那個因素找到,為什麼不覺,把這個因素消除掉,不就覺悟了嗎?總的來說,世尊在這個經上講的「妄想,分別,執著」。這是總的來講,你有這三樣東西,你就迷了,你就不覺了,你那個無限量就失掉了。失掉變成有限量,你的壽命有限量,你的能力有限量,你的智慧有限量,你眼能見有限量,耳能聽也有限量,鼻能嗅也有限量,乃至於你那個意,你的念頭,還是有限量。自性本來是無限量的,現在搞成這個樣子!求佛,求菩薩,求神仙,延長幾年壽命,你說何苦來?本來是真正無量壽。

  事實真相,我們從經典裡面得到了這個訊息。現在最重要的,如何能夠證得?我們迷得久了,迷得太深了,今天擺在面前的道路,沒有別的,學,向佛菩薩學習,那就對了。為什麼?佛菩薩是過來人,靠得住。所以好學,在人生當中,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重要。學就是覺的意思,好學,就是喜好覺悟,突破障礙就明心見性;在修行方法裡面,就是禪定。禪定是行門裡面的總持法門。佛給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,四弘誓願給我們說無量法門。無量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修什麼?都是修禪定。換句話說,禪定的名稱有八萬四千,禪定的名稱有無量無邊,統統是修禪定。

  我們用什麼方法修禪定?我們用持名念佛。如果你不是修的禪定,那就不是佛法,佛法的修持總名稱叫禪定,這個我們要知道,千萬不要搞成狹義的,禪定,禪宗才叫修禪定,華嚴宗不修禪定?天台宗不修禪定?淨土宗不修禪定?統統修禪定。所以佛門裡頭,無論大乘小乘,無論是宗門教下,或者是顯教密教,總的來說修什麼?戒定慧三學。戒是手段,幫助你得定,定還是手段,幫助你開慧,慧是目的。慧是什麼?慧就是無限量。無量的光明,無量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統統是智慧顯現出來的。所以佛法所求的不是別的,就是智慧,但是智慧要從禪定你才能夠得到。為什麼?禪定破障。戒律是什麼?廣義的戒律是方法,持戒就是守法,你要不守法,不依照方法學習,你得不到定。那個方法就叫戒律,所以要認真的學。

  佛法裡面先從禁戒下手,禁是禁止,戒律裡就有兩大類,止持、作持。先修止持,止持,你就得定,慧開了之後,修作持;作持是度他,止持是自度,自度而後才能度他,所以作持是幫助別人。自己沒度,哪有能力幫助別人?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佛教給我們從哪裡下手?從十善業道下手,十善業道是不是戒?不是。十善業道是持戒的預備班,佛真是慈悲,先教你在這裡下手。你要不認真去做,那你就不得其門而入。

  所以你要曉得只要是佛法,跟佛學,跟菩薩學,你一定從十善業道開始,它是基礎,它是根本,是根本的根本。淨業三福裡頭第一條落實在十善業道。淨業三福第一條講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」。如果沒有十善業道,你想想看這三條全落空,三句話完全落實在修十善業。修十善業,真正孝養父母;修十善業,真正奉事師長;修十善業,真正是慈心不殺,決定沒有念頭去傷害別人,去傷害一切眾生,沒有這個念頭,身心清淨。身心清淨,這才能持戒,持戒才能得定。

  戒幫助我們伏煩惱,定能幫助我們斷煩惱。楞嚴會上,阿羅漢成九次第定,出了六道,六道最高的是第八定,四禪八定,阿羅漢比這個功夫更高到第九定,第九定不在六道裡頭,到四聖法界裡去了。所以阿羅漢的九次第定,見思煩惱斷了。定功還要繼續加深,到第十個階段,第十一個階段,第十二個階段,第十三個階段,四聖法界也突破了,這一突破就是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那要禪定,那一品無明破的就是開慧,慧開了,修定的目的達到了,慧開了,戒定慧三學具足,圓教初住以上,戒定慧三學具足。

  四聖法界裡頭沒有慧,這個大乘經上常說。所以阿羅漢三德祕藏裡頭,般若他沒有,法身他也沒有,都沒有證得,解脫有半個。法身、般若、解脫叫三德祕藏。阿羅漢有一點點自在,解脫是自在,他見思煩惱沒有了,他還有塵沙、無明,所以解脫只有半個,不是圓滿。智慧開了證法身,智慧就是般若現前,那三德具足,般若、法身、解脫,圓教初住以上!這個時候進入無限量,這個無限量並不圓滿,不究竟。為什麼?無明四十一品,你才斷一品。大經裡面給我們說,從破一品無明這一天起,證得如來究竟果地,需要多少時間?三個阿僧祇劫。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法身菩薩,不是普通人,像我們這個,沒分。哪一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從那一天算起三大阿僧祇劫證到究竟佛果,就是四十一品無明破盡。愈是往上,愈微細,愈難破。

  我們看這個三大阿僧祇劫的說法,就懂得了。第一個阿僧祇劫菩薩能證三十個位次,能夠修滿三十個位次,換句話說,能破三十品無明。第一個阿僧祇劫他修滿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。第二個阿僧祇劫只能破七個,七個位次,七品無明,初地到七地,這就是愈來愈微細。第三個阿僧祇劫只能破三品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,所以三大阿僧祇劫證什麼果位?法雲地的菩薩,沒有包括等覺,第三個阿僧祇劫破三品。最後剩一品,在我想最後那一品大概也要一個阿僧祇劫,愈上去愈難,不容易。

  法身菩薩修行跟我們這個修行的方法、理論、境界完全不同。我們有修,有修有證,他們呢?他們無修無證。所以大乘經裡面有個名詞,叫無功用道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屬於無功用道。你要問為什麼,他四相破了,四見也破了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、「無我見,無人見,無眾生見,無壽者見」,這怎麼修法?我們真沒有辦法想像!所以那個境界叫不思議境界。由此可知,這個不可思、不可議裡頭有淺深差別,對,一點沒錯,不可思、不可議還是有淺深差別。所以它還有四十一個階級,它還是屬於有量,這個有量是非常非常微細,我們十法界裡面的人看到,那是無量,它真的是無量。它要跟究竟果位來比,它還是有量。往下比,它是無量,往上,它還是有量。到如來究竟果位是真的無限量,為什麼?沒得比了,上頭沒有了,究竟圓滿的果德。

  我們今天在經教裡頭,等於說看到了這些資訊,知道有這麼一樁事,這一樁事情不是我們境界,我們沒有法子想像,不要去想,為什麼?愈想愈錯。我們能夠想,是第六識、第七識的起作用,第六識的分別,第七識的執著,第八識的含藏種子,都是有限量的。用有限量這個方法,去量無限量,無有是處,沒這個道理,所以聽聽就行,別打妄想。

  在這個地方我們認識了一樁事實,性德不可思議。聰明人雖然沒見性,盡可能與性德靠近,這就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。那性德在哪裡我們都不曉得怎麼靠近法?佛菩薩的經教就是性德,字字句句理論方法境界全是性德流露出來的,所以稱為法寶。什麼是寶?自性是寶,性德是寶。自性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遍法界虛空界,就像虛空一樣,遍一切法界,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。《中觀》裡面講了八個不,那八個「不」是講自性的。自性是萬事萬法之體,萬事萬法是自性的相分,唯心所現,現的相。現在人講能量、物質,自性是能量,能量在某種條件之下,它變成物質。但是這個裡頭實際上還很深。佛法裡頭講心法,講色法,物質是屬於色法,所以物質能夠轉變成能量,能量能夠轉變成物質,我們曉得那是物質的能,不是心的能。

  這個心的能量是什麼?佛家講性,講法性,講佛性,心的能量是佛性,物的能量是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它作用不同;佛性能悟,法性不能悟,差別在此地。佛性悟了,法性也成佛,它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,作用不一樣。法性變現成物質,我們這個肉體是物質,法性變的;佛性,佛性要是說,可以這麼說法,法性裡面的般若智慧。單單講佛性,是講這一分般若智慧。能覺了一切法,能覺了自性,這個要靠佛性,所以法性總是跟著佛性轉。

  那我們凡夫迷了佛性,迷了佛性,我問你佛性還在不在?在,不叫佛性,換個名稱,換個名稱叫什麼?叫無明,《華嚴經》,佛叫它做妄想。妄想就是無明,無明就是妄想。妄想一轉變就是佛性,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你得要會變,轉變。佛家講斷,實在講,那個斷是轉變的意思,不是真的斷。斷煩惱是轉煩惱為菩提,菩提現前,煩惱不見了。在我們凡夫位子上,煩惱現前,菩提不見了,它是一體。迷的時候有迷的作用,悟的時候有悟的作用。悟的作用是正面的,一真法界,無限量,大圓滿;迷了的時候,就變十法界,變六道,變三途。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那是佛性迷了起的作用。

  我在講席裡頭常說,把性德給扭曲了,這個作用不正常,幾時你能夠轉過來,一念覺而不迷它立刻就恢復正常。我用比喻說過,好像我們穿的衣服,衣服穿久了有皺紋,就很不好看。但是你把它洗一洗,燙一燙,它又平了,又很好看了。很平很整齊是它本來的樣子,穿在身上一身的皺紋不是它本來的樣子,迷相;整整齊齊,平平整整的,那是覺相,那叫佛性。總而言之,這些道理要懂,因為理,事是依理而起的,我們修行,在事修上發生障礙,障礙的原因是什麼?真正的原因是理路不通,產生障礙。理要是通了,哪來的障礙?理要通了,不但是理跟事沒有障礙,事事也沒障礙。事事有障礙,還是理上不通。

  由此可知,不但佛法,世間法也不例外,沒有智慧就行不通,沒有智慧就解決不了問題。尤其是遇到艱難複雜,嚴重苦難,這個時候急需要的,真實智慧。那真實智慧在哪裡?我們可以說究竟圓滿的真實智慧在《大方廣佛華嚴》。現在天下動亂,世界不和平,天災人禍非常頻繁,確實有不少人(志士仁人),想幫助苦難眾生解決這個問題,找不到方法。實在講,方法就在這部大經上,沒有人看,沒有人肯去研究,沒有人去學習,只有很少數很少數,這個少數人學習,自己得利益,自己能把問題解決。於是我們曉得如何把這一部大經推廣,希望學的人多,講的人多,行的人多,帶動這個社會,什麼樣的災難都消了。大家一起來學,就能把我們現前這個世界,一變,變成了華藏,變成了極樂。中峰禪師《三時繫念》裡頭有,「此方即極樂,極樂即此方」,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,看你會不會轉。果然會轉,你成功了,你才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。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下面第八句:

  【或名斷流轉。】

  『流轉』這個現象,在九法界或者我們講十法界也行,在十法界,特別是在六道,六道裡面流轉最快速的,人道、畜生道的一部分。我們所熟知的,蜉蝣,古大德文字裡面常常提到,蜉蝣的壽命很短,朝生暮死,牠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,這是讓我們看到最快的,流轉最快的。學佛的同學知道這叫業報,不能不知道,生死都有苦。那個生死轉變這麼快,我們想想牠造的是什麼業?總不外殺生害命。殺生害命,還要償命。這個現象,這個現象是業報,牠並沒有償命,業報,業力不可思議。

  到什麼時候你才斷流轉?那個界限都是在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流轉才斷。雖斷,古德常講如藕斷絲連,真不容易斷,看到是斷,絲還連上。所以到如來果地才叫究竟斷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這個時候分段生死沒有了,變易生死。總的來說,大分來講,六道裡面有分段、有變易,像我們人間、欲界天這兩種都有。色界天還是有,無色界天沒有,他沒有色相、沒有色身,所以他在這個境界裡頭,分段、變易都沒有。可是他定功失掉了,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,那個八萬大劫到的時候,他的定失掉了,失掉之後輪迴的相現前,他還是隨業流轉,不能解決問題。到四聖法界聲聞、緣覺,分段生死沒有,變易生死有。兩種生死都沒有了嚴格的講是如來果地,我們把這個標準放寬,法身菩薩。這些都能講得通。

  可是流轉這一樁事,如果我們細心觀察,念念流轉,我們有沒有能覺察?沒覺察到。為什麼沒覺察到?心太粗了,粗心大意。我們學佛的同修,大多數都知道天台大師所說的「百界千如」。天台家修止觀,華嚴宗修法界觀,那都是修禪定。觀就是禪,止就是定。我們只講人法界,現在是我們得的人身,是在人法界。天台大師說,人法界裡頭具足十法界,有人中之佛,有人中菩薩,有人中緣覺,有人中聲聞,有人中的天人,有人中的修羅,有人中的畜生,人中的餓鬼,人中的地獄。從哪裡看?流轉。你能覺察嗎?一念貪心起,你就流轉到餓鬼道;一念瞋恚心起,你就流轉到地獄道;一念愚痴,你就流轉到畜生;一念嫉妒障礙,你就變成修羅;一念仁慈,天道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從早到晚,起心動念非常複雜,流轉不住,天天幹這個。連晚上睡覺也沒休息,還在流轉。身體好像睡著了,不動了,意識還在動,從來沒有停止過,這叫真正辛苦,苦不堪言。所以每一天,不要說每一天,甚至於每一個小時你仔細去觀察,十法界流轉具足。你憶佛念佛,佛法界;你念千手觀音菩薩,菩薩法界;你念阿羅漢,聲聞法界。你雖念,但是轉幾個念頭它就變了,不能把心專注在一個境界上,專注在一個境界就叫得定。淨土宗,就是希望你能夠專門緣佛法界,佛法界裡頭專緣阿彌陀佛。二六時中,念茲在茲,不夾雜一個妄念。念佛人功夫最重要的就是不夾雜。什麼時候你念到不夾雜,恭喜你,你淨土成了。只要功夫到不夾雜,你就能隨意往生,現在要走,就走得了。那我們修淨土,為什麼講到往生有沒有把握?搖頭,沒有把握。什麼原因?夾雜,功夫不純。

  不夾雜這個功夫,最淺的就是功夫成片,往生凡聖同居土,你煩惱沒斷。心雖然專,煩惱習氣沒斷,但是這一句佛號真的有力量,把煩惱習氣全都控制住了,怎麼知道控制住?沒有妄念,念頭起,佛號;滅了念頭再起,還是佛號。《楞嚴經》上講的沒錯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現前是現在跟佛感應道交,當來是往生,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,這叫功夫,這叫成就。這是無比的殊勝,無比的可貴,十方諸佛如來讚歎,諸大菩薩看到歡喜,法身菩薩!天龍善神擁護,恭喜你,你成就了。為什麼要夾雜妄想?這個妄想就是流轉。從佛菩薩一流就流到貪瞋痴去,流到三途去了。我們想一想自己功夫,從早到晚,睡覺不要說了,那是迷迷糊糊的墮在無明裡頭,我這一天當中想佛佔多少時間(念佛)?想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誨佔多少時間?念頭落在自私自利,落在名聞利養,落在五欲六塵,落在貪瞋痴慢佔多少時間?你要是想知道來生到哪裡去,你這樣細細一觀察,你就明白了,不要問人,自己清清楚楚,這叫了了分明。

  如果你不想墮三惡道,那你就要認真斷貪瞋痴。在一切境緣當中,不起貪心,不生瞋恚,境界了了分明,如如不動,不愚痴,這樣才不墮三惡道。境界一現前,自己把握不住,順境起貪愛,逆境起瞋恚,有意無意言語造作違背經的教誨。最嚴重的,最容易犯的,口業,口不擇言。再就心態,你心裡什麼念頭,完全表現在你態度上,確確實實就像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頭所說的,「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」,罪是什麼意思?違反了道德,違背了性德。我們講到具體,性德是十善,你要跟十善完全相反,十惡是違背性德。十善是道德、是自然的,自性本來就是這個善,所以中國儒家所講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個善就是十善,十善本有的。你迷了本性,所以十善變成十惡,扭曲了。你要是覺悟了,十惡馬上變成十善,就正常了。善惡是一體,這個道理、事實都要了解。

  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回頭是岸,從哪裡回頭?從迷惑顛倒回頭,從邪知邪見回頭,從胡作妄為回頭,回歸到十善,這樣就對了。怎麼樣能夠守住?這個守住就是修定。定有大定,有小定,我們大定沒有,修的是小定。淨宗法門修,方便,真的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比較,比哪個法門都方便。執持名號,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,你就得定,這個定叫念佛三昧;功夫深的叫一心不亂,功夫淺的叫功夫成片。佛號斷掉了,這個叫失念,正念失掉了。正念失掉了,起而代之的是邪念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了。

  我在一生當中,只遇到一個人真的在定中,章嘉大師。他持咒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處所,你看到他,他嘴唇都動,他是金剛持,不出聲,嘴唇動,手上撥的念珠動,他這個念珠不離手,真的咒不離口。我在一生當中就遇到這麼一個人。身體清涼自在,你們大家看到照片,他穿的這個衣服,在台灣夏天炎熱他也穿這個衣服,冬天也穿這個衣服,這衣服很厚,冬天還可以說不會冷,他夏天不熱。

  道源老和尚,那是我的戒和尚,在戒期當中,他給我們講個故事。那個時候道源老和尚大概四十出頭的樣子,台灣第一次印《大藏經》,這一些大和尚為了宣傳《大藏經》,勸大家發心附印、訂購,做台灣環島宣傳,把章嘉大師請去領隊,道源老和尚也跟在一起。天熱了,夏天,大家看到章嘉大師穿那麼多,道源老和尚穿得很薄還拿著扇子搖,他問章嘉大師熱不熱?章嘉大師回他一句話,「心靜自然涼」。道源法師告訴我們,他那個時候聽章嘉大師這一句話,自己感覺到非常慚愧。炎熱,穿那麼多,沒有看到他流汗。章嘉大師一身威儀,實在是令人敬佩。他的動作很緩慢,確確實實如經上所說的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無論在什麼場合當中,他的言語很少,給你說話就是兩、三句。他念咒,給你說話,話說完了,他那個咒又提起來,他不斷。我親近他老人家三年,他給我的印象非常非常之深。

  以後我親近李老師,李老師跟他也很熟,李老師跟我說:他的境界,我們是凡夫不知道,但是他在這個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得清涼自在,這一點我們能夠相信,能看得出來,確實得清涼。清涼從哪來的?從禪定得來的。我們知道密宗修行的方法,這個原理原則跟淨宗相同,它持咒,淨宗是持名,阿彌陀佛名號。我跟他老人家學,他傳我一個咒語叫我常念,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,藏傳佛教普遍都念這一句,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他教我念這一句,非常慈悲,把這一句的意思告訴我,我才曉得這個密咒的咒語就如同格言一樣,意思真好。唵是身,嘛呢是蓮花,叭咪是保持,吽是意。你看這個句子,「身,蓮花,保持,意」,這是藏文裡頭的文法,用中國漢文的文法來講,我們就想到,就會怎麼樣組織,保持身意,意就是心,身心像蓮花一樣,我們一定是這樣說法。所以它這個咒語: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,出污泥而不染。

  所以持咒是三密相應,口念,心觀想,手結印,三密相應。這個咒是修清淨心,心清淨了,身口當然清淨,不容毫分不淨夾雜。有毫分不淨夾雜,又墮落到流轉裡面去了。流轉是真可怕,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,沒有別的,就是念念不住在流轉這個原因造成的。我們看到這個名相要有高度的警覺,要有堅定的意志,遵守古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(一門,你就住了),長時薰修。

  須菩提尊者在般若會上,金剛般若,向世尊請教了兩樁事情,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那個其心就是流轉,降伏,怎麼樣叫它不流轉。第二個問題,「應云何住」,我們這個心要安住在哪裡?住就不流轉,流轉就不住。六道凡夫的心是流轉,它不是住。所以這兩個問題,要是在淨宗就很容易解決。云何降伏其心?一句六字洪名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不管什麼念頭起,總而言之,念頭起,全是妄念。正念,正念沒有念頭,無妄念就叫正念,有念皆妄。念頭一起來,你不要管它這個念頭是正是邪,是真是妄,都不要管,馬上換成阿彌陀佛。禪宗大德說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這兩句話應用在淨宗,那實在是善巧方便。第一念才起,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,這叫功夫,這就是降伏其心。心要安住在哪裡?安住在佛號上,就正確了,究竟圓滿的正確。你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,大事因緣圓滿了。

  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不思議的法門。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斷流轉的法門,前面跟諸位說過,統統是修定。但是所有一切法門裡面,找不到比持名念佛更方便的法門,找不到。比這個更簡單,更可靠,更快速,更圓滿,找不到,真的是第一法門。《無量壽經》提倡,小本《彌陀經》提倡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這個法門是列在第十六觀,最後一觀。《觀經》它有十六個法門,持名是其中之一,不純。小本《彌陀經》專主持名,純;大本《無量壽經》也專主持名,也純。三經,兩種專主。

  我們懂得佛教化眾生,勸我們學習哪個法門,在這些地方你就能體會到。所以善導大師講得好,「如來所以興出世」,這是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,不僅僅是指釋迦如來。用什麼方法來度眾生?「唯說彌陀本願海」。彌陀本願海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,唯此一門。這一門是什麼?度根熟眾生一生圓滿。根沒熟的,沒熟的也得要度他,沒熟是什麼?不相信這個法門,不能接受這個法門,那世尊就恆順眾生,你能接受哪個法門,就教你哪個法門;你喜歡哪個法門,就給你說哪個法門。由此可知,八萬四千法門,是應不同根性而說的。

  持名念佛這個法門,是總度眾生當生成就,就是當生成佛。如來應世,演說經法,我們要懂裡頭的義趣。你真正能懂,還是要靠善根福德因緣,小本裡面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這三個條件缺一個,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成就,三個都具足的,肯定成功。這三個條件,兩個是屬於自身的。善根,什麼叫善根?能信能解,這是善根。什麼是福德?能行能證,這是福德,你真肯幹,這個阿彌陀佛你真肯念,念念不間斷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叫行,真幹。果然真幹,你就能證念佛三昧,你就能證往生淨土。自己預知時至,曉得什麼時候走,還有人曉得自己的品位,真的,那是福德。

  因緣很重要,你遇到這個法門,你遇不到就沒有法子。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識,從前善知識是有修有證,現在善知識,證的幾乎找不到了,沒有了,你要找有修有學的,親近善知識,要好好的學教。學教的目的在哪裡?斷疑生信。我們對於這個淨宗法門,為什麼行之不力?我們也念佛,斷斷續續,功夫不能成片,妄想雜念夾雜,這什麼原因?教理沒透徹,也就是說不知道極樂世界好,給你講,你也聽聽經,「我知道極樂世界好」,實際上你不知道,如果你真的知道那裡好,你這裡就放下了。你還沒有把這個世間這些人事物拉拉雜雜的,牽腸掛肚的,你還沒放下的時候,就是肯定你對教知道不夠透徹,不多,一知半解,所以你的功夫會間斷,你會夾雜,你會懷疑。

  如果有這一些毛病在,你這一生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,不能往生。這一種情形要知道,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是犯這個毛病,所以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念佛不能往生,現在又犯這個毛病,這個毛病是阿賴耶識裡頭的煩惱習氣,這一生還是去不了。那再等下一生,下一生不知道什麼時候,這一點你要留意,你要自己好好問問自己,你下一生能不能得人身?縱然得人身,能不能夠遇到佛法?你看看現在世界上人口七十多億,幾個人聞到佛法的?不要說多,我們現在住在圖文巴這個小城,這個小城才八、九萬人,八、九萬人當中幾個人聞到佛法?幾個人知道淨土?你就曉得不成比例。我們來生能有把握嗎?得人身,聞佛法,佛法又能聞淨土法門,不容易,機會太難得了。所以彭際清居士講,「無量劫來,希有難逢之一日」,我們今天碰到,無量劫希有難逢,我們今天逢到,要是不認真,要是不努力,把這個機緣輕易放過,你說多可惜?這真正叫錯了,錯了,大錯了。

  為什麼你會犯這樣錯誤?說老實話,你這三個條件雖然有,都不成熟。你有善根,善根不成熟,你有福德,福德也不夠,你有因緣,因緣你錯過了。所以這個裡頭,這是我們一生能不能脫離六道,能不能超越十法界,這是關鍵的時候。首先你要認識清楚,真正放下名聞利養,真正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,什麼樣的苦我也樂意受,為什麼?我知道受苦也不過一生罷了,這一生成就,永遠不再受苦了。

  所以你要是真的發現有一個好老師,我就是那樣的,跟到底,什麼樣的折磨也不會讓我退心。有!有人找麻煩,那些人的目的就是希望你知難而退,這個地方這麼多人對你不好,算了,你趕快走吧!所以你要能忍,什麼都能忍,我在台中十年,不是那麼好過的。我只有一個想法,老師沒有叫我走,你們哪一個不管用什麼手段逼我,我都不會走。那老師要開除,那就沒有法子了,總是我犯過了。老師沒有叫我走,一定苦學,什麼苦都受,只要我有機會學。你看看我在李老師那裡學成,十年!

  離開李老師那裡,你學了之後你要練,你不練不行。練,練在講台上,所以我出來講經的時候,公開跟大家說,講台上是學生,坐在台下的是老師,你們大家都是老師,監學,我學的是在這裡跟你報告。講台上是學生,天天要學,這是韓館長幫了我三十年,我要是沒有三十年天天在講台上練,也不能有成就。韓館長不管怎麼樣對待我,我只要天天有講台,我就很感恩她。你沒有這個決心、沒有這個毅力,你沒有這個認知,很容易流轉。這一流轉,就是退轉,你就前功盡棄,你就不能成就了。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。我是五十二年了,再過兩個月就五十三年了,我把我修學的這些經驗,我這個路怎麼走的,提供給大家做參考。我跟大家說,我不是上根人,我是中下根人,我的這個成就就是目標方向正確,永遠不改變。我有毅力,有決心,不怕苦,不怕難,這條路走出來了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