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九一九卷)  2008/2/16  華嚴講堂  檔名:12-017-191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」,第一大段的第七小段,所事佛同:

  我們學到第六段,第六解脫月佛。今天我們接著看第七,第七是「無上月佛」,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面給我們提示的,「聞十不退,可謂無上」。就本經教義來講,這個十不退就是十住。從初住到十住,聽到佛的教誨能夠信受奉行而不退轉。說到這個地方,我們學佛的同學必須要知道,佛法自古至今的承傳人數不計其數,可是真正依教修行證果的人沒有多少,真的是所謂鳳毛麟角,這是什麼原因?如果我們把這個原因找到,把這個原因消除,我們這一生也能成就。如果不知道這個原因,很可能我們這一生的學佛只是種善根而已,這是肯定。古大德雖有說,而且佛在經典裡面常常講,可是很少人注意到經上講的一句話,叫「直下承當」,這句話太重要了。佛給我們講,講得太高了,這不行,我不敢當,我做不到,那就不能成就,這一生就種了一個善根,來生後世遇到緣再來。我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,我們要特別加強學習。

  大乘《華嚴經》裡面我們曾經學過,世尊告訴我們兩句話非常重要,「迷唯一念」,這一念是什麼?動念,起心動念,這是妄想分別執著,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雜念,雜念太多,這是迷,一定要知道是迷的現象,迷上頭還要加個字,愚痴,叫愚迷。「悟止一心」,一心就覺悟。情忘了,情是情識,執著沒有了,心裡頭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是悟。我們煩惱習氣很深,沒有法子悟,怎麼辦?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,就是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我們要這一生不空過,就要記住,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皆是為我說,不為別人,我必須直下承當」,那你就得到勝妙功德大利,這個大利是這一生作佛去了。我今天特別把它說出來,古今多少人一生不能成就就是不敢直下承當。所以你一定要肯定,四十九年所說是為我一個人說的,與別人不相干,我就成佛了。現在人不但讀佛經是什麼態度?佛這個經文是為哪些人說的,這個講法是為什麼人說的,都不是為我說的。法師講經,聽講經也是如此,法師說這些話是為哪些人說的,從來沒有聽到法師說這個話是為我說的,很少有這種人。能知道這個話是為我說的,他就得利益。不是為我說的,他怎麼會得利益?善財能夠一生圓滿成佛,不但佛所說的、佛所表演的他完全承當,佛是表演給我看的,佛是為我說的。菩薩如是,阿羅漢如是,祖師大德如是,乃至於世間所有一切人,他們一生所作所為、所說所言,全是為我,都是諸佛菩薩示現,只有我一個是凡夫,只有我一個是學生,所以他一生圓成佛道,沒有別的原因。

  大乘教裡面常講,總在遇緣不同,什麼緣?敢直下承當的人成就了,這叫上上根人,他承當,不敢當的人那是中下根性,他不敢當。從早到晚,從初一到臘月三十,他什麼時候能夠不動念呢?都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迷,迷唯一念,念念都是迷。雜念愈多迷得愈深,迷得愈深造的業就愈重,他受的苦就愈多。所以八萬四千法門,為什麼一切諸佛讚歎淨土法門?淨土法門是善根最深厚的人修學的,直捷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加持,問題是你要肯信,不信沒辦法。信念佛這個法門,大難!一切諸佛都說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。難信,我們不都信了嗎?難信,為什麼?你不是真信,你那個信不算數的,那不是真信。什麼人叫真信?真信的人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絕對沒有第二念,那叫真信。我們還有無量的雜念夾雜,從來沒有念過一聲阿彌陀佛裡頭沒有雜念的,一天念一萬聲、念十萬聲,裡頭還是夾雜著雜念,這就不是真信,所以沒有效果,為什麼?他跟心性不相應。心性是真佛,心性是自性佛,就是佛常常講的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只要你沒有雜念你就是佛,你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兩樣。由此可知,雜念非斷不可。有人說我還有許多事情必須要處理掉,我才能放下雜念,你那個必須處理掉還在就是你放不下。你要常常想到,如果現在一口氣不來,你那個沒處理的事情你還要起來去處理嗎?你還要再投胎來做人去處理你的後事嗎?糊塗到所以然。放下,就是放下,一刀兩斷。事隨緣就好了,這是佛常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。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沒有意見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動念,這是佛,這是法身菩薩。

  今天我們看到清涼大師的開示,聞十不退,那真的叫無上,聽十住法不退心。說到十不退,我們先介紹一下《起信論疏》裡面所講的「五不退」,說得很具體。五不退第一個是信不退,第二個是位不退,第三個是證不退,第四個是行不退,第五個是煩惱不退,這對我們學習非常重要。第一個講,「信不退,謂十信位菩薩(跟華嚴經講的是一樣),發大信心,篤信中道圓妙之理,常住平等,不遷不變,信行滿足,而無退轉也」。這個信就是十信,前面我們說得很詳細,十種信心,我們今天就不要再重複了。什麼是中道圓妙之理?中道是講非空非有,不二法門,圓滿微妙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一切法,相有性空,空有不二,這就是中道圓妙之理;事有理空,理事不二,中道圓妙之理。今天我們把理跟事分開,就走偏了,不是中道。為什麼把它偏掉?就是不相信,或者是沒有智慧。為什麼沒有智慧?雜念太多,業障太重。中道圓妙之理是本來有的,是自性裡面圓滿具足的,像《華嚴》所說的一樣,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,毛病出在這裡。相是事相,我們現在這個人身,得的人身,我們現前的生活環境都是屬於相。相從哪裡來的?相是性現的、是識變的,性識沒有自體,能現能變的性識不可得,它不是心法,也不是色法,用現在的話說,它不屬於精神,它也不是物質,我們的六根接觸不到,思惟想像都達不到,它真有,它真能現、真能變。

  能現能變的速度,佛在經上講的,一彈指。一彈指的時間很短。彌勒菩薩向釋迦牟尼佛報告,佛問彌勒菩薩,心有所念,幾個念頭、幾個現相、有幾個情識?彌勒菩薩回答,「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,念念成形」,成形就是有色相,念念都有相,「形形皆有識」,只要有相,裡面就有識。相是什麼?相是物質,識是什麼?識是精神。這個話是大乘中道圓妙之理,那真的是高等的哲學、高等的科學。我這個說法恐怕一般人還聽不懂,我們用比喻來說,像電影放映機,我說了我也很感謝,有幾位同學真的給我找到了,找到一台八釐米的放映機、一台是十六釐米的放映機。我們將影帶放在放映機裡面,就能看到這個現相。影帶,實際上就是講的幻燈片,一張一張的幻燈片,幾萬張、幾十萬張,沒有一張是相同,這大家都知道。放映的時候,一秒鐘,我們彈指不到一秒鐘,一秒鐘大概可以彈四次,就是一秒鐘的四分之一。放映機放的速度是一秒鐘二十四張,四分之一是六張,這一彈指是六張,四六二十四,一彈指六張。每一張放到銀幕上都有畫面,那個畫面就是形,成形,只要有畫面在的時候它就有精神的東西在裡頭,這個精神是什麼?它就有反應。這個反應以前我們不知道,通過日本江本博士對水做的實驗我們明白了。水是礦物,它絕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絕對沒有,但是它有反應。我們用善念對它,它會變成非常美的結晶給你欣賞;我們用惡念對它,它現出反應的現相就是很難看的畫面。江本博士實驗了幾萬次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它會聽音樂,你放古典音樂給它聽,它圖案很美,放現在的搖滾樂給它聽,圖案很難看。這是什麼?這就是識。

  所以佛問的是幾個念、幾個相、幾個識?我們用放映機放映是一彈指六個相,每個相都有識。彌勒菩薩答覆釋迦牟尼佛的,一彈指不是六個畫面,一彈指是有三十二億百千念。念念成形,就像是張張都有畫面打在銀幕上。只要有畫面,它就有識,它就有應,眾生有感它就有應,感應道交,這叫諸法實相,這叫真相。彌勒菩薩還對我們說了一句重要的話,「不可執持」,對於這些色相、情識你都不要執著,你執著就錯了。這是什麼?自然現象。後面他說,佛的威神能夠入這個境界。就是剎那的那個境界,這個時間太短了。可是中道圓妙之理沒有時間,叫念劫不二,一念是一剎那,就是億萬分之一秒,跟千年、萬年、無量劫是相等的、是平等的。這就是說它沒有空間,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,沒有時間是沒有先後,不二法門。這個信不是普通的信,篤信,他真信,一絲毫不懷疑。為什麼都篤信?明白了。如果我們把電影放映機的速度給它加速度,它現在放的速度一秒鐘才二十四張,我們加十倍,就是比它快十倍,那就是二百四十張,可能在畫面上已經看不到人了,你只看到畫面在動。如果再加十倍,二千四百張、二萬四千張,可能你看到是一片白的,你什麼都看不見。現在這個速度佛講加到億萬倍,還不是一億四千萬倍,加到三十多億萬倍,這是講我們現前宇宙的真相。所以相是假的,相不住,它停不住的,剎那生滅。

  主宰這個品質的,現在人講品質,這個畫面的品質誰在主宰?不是人主宰,沒有一個人主宰,是自己的念頭在主宰。你的念頭善,畫面就是非常美好的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;我們念頭不善,那就像現在地球上的嚴重的染污、天災人禍,它就呈現這個畫面。不管是善、是惡,全是假的,都不可得。華藏、極樂不可得,餓鬼、地獄也不可得。但是迷了的人他像作惡夢一樣,他要去受,受得很冤枉,受得很辛苦,所以佛菩薩看到了,嘆一聲氣,「可憐憫者」,為什麼?假的。如果真有這些災難你受,佛菩薩不可以這樣說話,這樣說那是說風涼話,那怎麼能對得起人?佛菩薩句句都是真話,你冤枉受了。根本的原因是不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你不相信。什麼時候有信心還不退?初住菩薩以上。初住菩薩,十信心裡頭講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,講十心,十種心圓滿的時候才叫做初發心。初發心總的來說,真誠心現前了。真誠難得,這個心一現前就成佛了,無量劫的什麼業障全沒有了,為什麼?業障是虛妄的,妄心裡面現業障,真心裡頭沒有業障。你把妄心放下,真心現前,真心是清淨的,沒有染污;真心是平等的,沒有高下;真心是覺悟的,沒有迷惑;真心是慈悲的,沒有自私自利。他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常住平等,就是清淨平等覺,常住清淨平等覺。不遷不變,遷是移動,變是變化,他從來不動搖,從來不起變化。信行,信了之後把他所信的這些理事都能用在生活上、用在工作上、用在處事待人接物。釋迦牟尼佛他的工作是為人演說,教化眾生,這是他的工作。教學當然要接觸廣大的群眾,他能把他的信不退全用上,這是應當學的。

  第二個,「位不退」,菩薩十信圓滿了,「入十住位,乃至十行、十迴向位,即得分見法身,住正定位,而不退轉也」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明有四十一品,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後面還有四十品無明。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得很好,這四十品無明是無始無明習氣。這個習氣不礙事,你自性裡面的智慧、德能、才藝、相好統統現前,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,眾生有感,你就有應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自然就現什麼身。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,你用什麼身感,他就現什麼身,他現身來幫助你;應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現佛身,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,應以魔身得度他就現魔身,應以妖怪身得度他就現妖怪身,都是佛菩薩。奇怪,佛菩薩怎麼會現魔、會現妖怪?你喜歡魔他就現魔,佛菩薩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。就跟水實驗一樣,我以善心,它就現佛相,我用惡心,它就現魔相,所以說佛是佛,魔也是佛。為什麼現魔?你自己有業障,必須要魔來折磨你,把你的業障消掉,你想是不是好事情?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論,「人人是好人」,佛是好人,妖魔鬼怪都是好人,「事事是好事」,天堂是好事,地獄、餓鬼是好事,沒有地獄、餓鬼你業障怎麼消掉?所以是消業障的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的心就平了,你見到佛,頂禮三拜,右繞三匝;見到魔,也是頂禮三拜,右繞三匝,你曉得他們都是成就眾生的,他不是害眾生的。你看到害眾生,那是替眾生消業障的,他造那些業障,必須要用這個方式把它消掉,他才能再回來接受正法。有這些業障存在的時候,佛度不了,他不相信,他不接受佛法,業障消除掉之後,自然就接受。六道輪迴不是哪個造的,不是佛菩薩造的,不是上帝造的,也不是閻羅王造的,是你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,業力感召。要說是誰造的?你自己造的。天堂是你造的,極樂世界是你造的,阿彌陀佛是你造的,餓鬼、地獄還是你造的。總的一句話,古人說得好,自作自受,不能夠怨天尤人。

  所以在這個位次上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他見了法身,初住菩薩就見法身了。見法身是真心、真身,不是這種肉身,真身、法身是什麼?法身沒有相,法身能現一切相。我們很糟糕,我們執著這個身是自己,所以就不能現第二個身,如果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,自己是法身,那自己的身就千變萬化,不是隨自己意思變,隨眾生的意思。眾生是菩薩根性,他看到就是菩薩,人天根性,他看到就是人天,他還帶著妖魔鬼怪的習氣,他見到就是妖魔鬼怪,這麼一個道理,總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所以佛說了,一切法從心想生,是你自己心想變現的,不是別人心想來供養你給你受的,不是,那你就完全錯了,都是自己心想生。所以見性之後,就像能大師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他心是定的。極其紛亂的場合,他心還是定的。這是真功夫,這是一般人無法想像得到,叫位不退。這都是大乘教上所說的。

  第三,「證不退,謂菩薩三賢位滿,即入初地」。這個證是到初地,登地了,他就入初地,「乃至七地,證遍滿法身,生無邊佛土,而不退轉也」。初地到七地菩薩,他所證得的法身作用達到圓滿,也就是說他的生活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,哪個地方眾生有感,他統統都有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所以證不退是講地上菩薩,不是三賢位。無始無明的習氣,四十品習氣已經斷掉三十品,還有十品,十品很薄了,你看他所起的這個作用,跟如來果地上簡直就沒辦法辨別,跟佛是一樣的。一地到七地,一地是歡喜地,叫初地,二地是離垢地。名相上雖然是這麼說,境界我們沒有辦法想像。他的歡喜絕對不是像我們這樣,我們的歡喜是煩惱,七情五欲裡頭,七情你看頭一個就是喜,喜怒哀樂愛惡欲,煩惱!歡喜地的菩薩還起煩惱嗎?他那個歡喜怎麼解釋?他那個歡喜是煩惱全沒有了就歡喜,煩惱的習氣都沒有了。初地菩薩煩惱就沒有了,到初地菩薩煩惱習氣都沒有了,這真歡喜。

  七地圓滿,到第八地,叫行不退。「行不退,菩薩七地功德滿足,入於第八無功用地,一切功行永無退失也」。八地菩薩叫不動地。八地菩薩用什麼功?就是不動,如果到一動就退轉了。諸位要知道,一動就迷了,不動,如如不動,跟究竟圓滿佛果上一樣。所以佛常常在經上跟我們講,這個地位見到阿賴耶識裡頭的微細相。這個微細相是什麼?就是前面我舉的這個例子,彌勒菩薩向釋迦牟尼佛報告的,一彈指裡面有三十多億的生滅相,他見到了。我們試試看,看電視這個畫面,一秒鐘二十四次生滅,你能不能看到,一張抽掉了,底下一張來了,看得清清楚楚的,一張一張的?看不出來,它太快了,叫它慢一點。我們要看慢一點,減速,大概一秒鐘換四張我們會看得清楚,一個畫面看到,馬上跳一張,又換一張。一秒當中十次就看不清楚了。電影的畫面是一秒鐘二十四張,那是什麼?心地非常清淨的人,二十四張,張張看清楚,靠定功。八地菩薩那個定功,一秒鐘幾十億、幾百億分之一秒他都能看得清楚,張張看得清楚,一張都騙不過他,那是什麼定力!定力的淺深,從這個比喻上你能夠體會到一些,再快的速度他能看出你轉動的情形。這麼深的定功,佛說是你自己本來有的,一點都不希奇,你也不要羨慕別人,自己有。有,失掉了,失掉現在把它找回來,這叫修行。所以你要記住,八萬四千法門,包括淨土法門,淨土不例外,全是修禪定,如果不是修禪定就不是學佛。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、是門道,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說方法不一樣、門道不相同,全修的是禪定,也就是說要用什麼方法把我們的心給定下來,就這麼回事情。我們今天採取的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,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持名念佛是修禪定。

  怎樣才能得定?前面說過了,心裡面只保持著佛號,把其他的雜念全放下。你要問,有什麼好處?頭一個好處,你健康長壽。為什麼?你能這樣修的時候,你不造業了,你天天消業,天天不造業。造業是什麼?起心動念是造業,妄想是造業,你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分別執著都是造業。我每天只念阿彌陀佛,你要說造業,我就造這一個業,別的業都不造。這個業造成功了,到極樂世界去了,阿彌陀佛接引你去了。所以這個業叫淨業,只造一樣。教之道貴以專,咱們修之道也貴以專。你說:這樣我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嗎?沒錯,開頭是什麼都不知道,功夫成熟了什麼都知道。功夫是什麼?見性了,就是開智慧了。你先要得定,定久了自然開智慧,智慧一開什麼都知道。所以不要學,學得很辛苦沒用,六祖惠能大師告訴無盡藏比丘尼就是這個意思。法法圓滿通達,與學、無學不相干,與你的清淨心有關係、與你的定慧有關係,如何能夠在一切境界保持個不動心。所以一般人放心不下,不動不行,他不知道動心不行,不動心真行,不動心是隨緣。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。行不退,一直到圓滿成佛。

  末後一條是「煩惱不退」,煩惱怎麼不退,煩惱不退不就有煩惱嗎?是的,這是說「十地菩薩滿足,入等覺位」,再上面就是究竟佛位,在這個地位上,「了煩惱即是菩提,豈更有煩惱之可退轉也」。沒有煩惱可退,為什麼?煩惱就是菩提,生死就是涅槃。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,覺悟了就叫菩提,迷了就叫煩惱。所以在這個位置上,有沒有煩惱?沒有煩惱了,菩提是智慧,所以煩惱跟智慧是一樣的。迷了,智慧就變成煩惱,德能就變成造業,相好就變成惡報,這是迷;覺悟了,煩惱變成智慧,你那個造業都變成德能,你的惡報都變成樂土,變成極樂世界、變成華藏莊嚴,轉變了,這是給你講真的。所以修行到了頂點的時候,你覺得十法界是一不是二,一真法界在哪裡?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。我們在《三時繫念》裡面看到,中峰禪師說「此方就是淨土」,淨土是極樂世界,我們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就是此方,「我心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我心」,你還有什麼業障?沒有了,這叫大圓滿,這叫真自在。方老師所說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不是從外頭來的,是從自己覺悟當中來的。你不覺悟,就變成生死苦海,就變成煩惱、災難。所以這個問題在覺迷,真的是大學問。

  五種不退,包括此地所講的十不退,大意是相同的。我們也要講到反面的,世尊在《涅槃經》上講五種退心,「五法退菩提」,這我們要留意。不退的要學,會退的我們要避免。第一種會退心的,「樂在外道出家」,樂是歡喜,喜歡在外道出家。這個外道是廣義的,廣義的講法怎麼樣?心外求法都叫外道。現在我們佛門裡面還是心外求法。怎樣才能避免?大乘,小乘還是心外求法。大乘現在是不是真的從自性裡面求?大乘經上是這樣的,可是我們學習大乘的人,依舊還有分別執著,大乘不得其門而入,所以現在出家全是在外道出家。什麼時候真正覺悟一切法從心想生,那就不是在外道出家,那在佛法出家了,你真的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才叫正法。他下面註解說,「謂人之出家,當從正法修習善業成菩提果」,這是大乘法。這一生當中,不是說了生死出三界,了生死出三界未必是正法,為什麼?得不到菩提,要怎樣才得菩提果?要超越十法界,菩提果是證法身;你不能夠證得法身,你就不能證菩提果。所以能夠超越六道輪迴,這是小乘,在佛法裡面講小果,不究竟,分段生死雖然了了,變易生死還在,還有。

  下面講「若從外道,則增諸邪見,作不善業,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這話是對我們說的,我們今天是不是順從外道,為什麼?增長邪見。這個話用清涼大師的解釋就容易明白了,清涼大師告訴我們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」,是不是外道?我對《華嚴經》了解,我講得頭頭是道,但是我的行為連十善業都做不到,還是會幹殺盜淫,還是有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,心裡頭還是有貪瞋痴,這就是增長邪見。如果反過來,「有行無解」,十善業道我能做到,但是經教不通,清涼大師說「增長無明」,都是錯誤,都是外道。那要怎麼辦?解行相應,有解有行,這是諸佛的正法,不能偏在一邊,所以叫中道圓妙之理,解行相應。所以我們希望把這個道場要建造成佛祖世代相傳的正法道場,這個道場有解有行。至少我們希望將來每天有六小時的講經,有十小時的念佛;沒有辦法做到十小時,至少也能夠做到八個小時,多一點。不得已的時候,一半一半,每天六個小時念佛,六個小時講經。六個小時當然不是一個人講,所有在這裡認真研教的,研教要念佛,不念佛你就沒有行,沒有行會增長邪見;光是在念佛堂念佛不聽教,會增長無明,都不行,所以一定是解行相應。

  我們聽了經的人,佛門裡面自古以來培養這些講經法師,什麼方法培養?複講,小座。你要問這個方法從哪裡來的?我就老實告訴你,從阿難尊者集結經藏時候來的。世尊當年講經沒有記錄,佛滅度之後,這些弟子們想想佛陀的教訓太寶貴,如何能流傳下去,大家商量,從記憶當中把它寫出來,寫成文字流傳後世。寫成文字的時候,就請一個人來複講,同學當中哪個人記憶力最好,聽佛講經聽得最圓滿,四十九年一堂課不缺的,找到阿難。所以阿難複講,五百阿羅漢是同學,這五百個人都是跟釋迦牟尼佛聽經的人,他們來作證明。這五百個人聽阿難所講的,如果講的,有一個人說,阿難,這個話好像我沒有聽佛這麼說過,就刪掉。阿難所複講的字字句句,五百個人沒有一個反對,才記錄下來,經藏從這麼來的。所以以後世世代代培養講經的法師全是複講,傳到我這一代還是複講,只有現代的佛學院不用這個方法,他們用自己的知見去講。

  複講不許可用自己的知見,就像釋迦牟尼佛自己所說的一樣,佛說他一生所講的一切經,古佛所說的,他沒有在古佛所講經典裡面加一個字,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跟孔老夫子真的是志同道合。我們能相信嗎?能,為什麼能?只要明心見性了,佛佛道同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明心見性了,他的見解跟佛完全相同,六祖所說的一切法在《大藏經》上決定找得到相同的。所以惠能大師也可以說,他一生所說的,沒有超過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一個字。這個話是真的,我們現在完全接受,完全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,這是我們必須要遵守、要記住的,為什麼?如果自己有意思的話,你的心定不下來,你就錯了。必須自己沒有意思、沒有見解,什麼都沒有,他才入定,定到一定的程度會開悟。所以東方的聖賢所用的方法是回歸自性,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是以這個為修學的目標,不是常識。常識,現在講知識,不能說沒有用,但是作用不大。知識帶來的有後遺症,智慧沒有,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。大智那個樣子就像愚人一樣,大智若愚,他好像什麼都不知道,這是真的,為什麼?他不起作用的時候他在定中,真的什麼都不知道,可是你問他的時候他什麼都知道,沒有一樣不知道。佛陀在世有人問過釋迦牟尼佛,他說你的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,非常聰明,什麼都知道,別人問世尊,舍利弗是怎麼學的?釋迦牟尼佛當時指著鼓,大概旁邊有個鼓擺在那裡,他就指那個鼓說,他說你看到鼓沒有?看到了。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樣,鼓的心是什麼樣子?空空的,什麼都沒有,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,不叩就不鳴。這個人一聽就明白了,裡頭要空,不能有東西,有東西就變成垃圾,有東西就變成障礙,就敲不響了。舍利弗心裡空空的,釋迦牟尼佛心裡也是空空的,心本來什麼都沒有,所以心是清淨的、心是平等的、心是不動的,它起作用的時候能生萬法。能生萬法,難道還不能理解萬法嗎?他當然能解,這個道理要懂。所以解行一定要相應,要認真努力把你所知的、所信的、所解的落實,你要去做到,那就成智慧了。不可以說有解無行,那變成外道。

  第二「不修大慈之心」,這個會退菩提心。這個意思是說,「修菩薩行者,當以平等大慈之心,愛念一切眾生,與其清淨法樂,然後得成菩提之果」。所以,佛弟子是個菩薩,常常要以平等的慈悲心待人接物,不可以厚此薄彼,不要有等差,時時刻刻想著要叫他真正得到佛法,能聽到佛法,能悟到佛法,這是無量功德,要常常存這個心。終極的目標是希望他能開悟,他能脫輪迴,能出十法界,要常常有這種心看待一切眾生,菩提心就不會失掉。「若非此行,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這心量很小,有分別、有彼此,希望成就自己,不希望成就別人,這個他自己永遠不能成就。雖然發願我成就自己再成就別人,你這個分別心就障礙著你,你不能成就別人也不能成就自己。所以成就別人就是真正成就自己,這個道理要懂,要真的有愛心。淨土教裡面常常講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」。菩提心我們這麼多年來把它總歸納為十個字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常常存這個心。用這個心生活、用這個心工作、用這個心待人接物,就沒有錯了。我們待人接物不夠真誠、不夠清淨、不夠平等、不夠慈悲,那你學佛就不能成就。學佛在生活上學、在工作上學、在處事待人接物上面學,你才能證果,你才能得受用。

  第三種退菩提心的,「好求法師過罪」,這是說「修菩薩行者,奉承師長(就是奉事師長)如事父母,聽受其教,則菩提之果可成」,這是應該的。孝親尊師,接受教誨,依教奉行,才能成就。如果天天在那裡找老師的過失,這個心就用錯了。不用在學道上,天天在看,專門看老師的過失,你想想看,他是不是在聽老師教誨?沒有,這叫造罪業。這種行為,「不惟無聽受之誠」,沒有誠意接受教誨,「且虧事師之道」,瞧不起老師。有虧於事師之道一定是不孝順的兒孫,他不會孝順父母,這種行為沒有不退心的。老師有沒有過失?我們老祖宗教給我們,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你問孔子有沒有過失?孔子說有;你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過失?釋迦牟尼佛說有。每天都反省,每天都懺悔,都想到我這一天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過失?自己反省,我這一天有沒有犯十惡業?天天檢討,天天改過,那是佛,究竟圓滿的果佛。他為什麼這麼做?我們曉得,這是大慈大悲做樣子給我們看,我們一看,佛都這樣天天懺悔改過,那我們怎麼辦?我們不學行嗎?他是佛,他都這樣的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。

  我們看到老師有過失了,就要想到,老師這個過失是真的、是假的我們都不知道,也許是他裝出來的,他做一個反面的教材,我們不認識,錯會他的意思,這常有的事情。即使真的有過失,文殊菩薩教善財教得好,真有過失,我不學他的過失,我學他的好處,他那個錯誤的地方,我就反省我不要犯他的過失,那我將來不是比老師更好嗎?這就是諺語裡面所說的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。老師正面、反面你都學到了,正面的,依教奉行,反面的,完全極力去避免這個過失,你比老師高出了。這是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,五十三參,教他要用這種心態去向善知識求教,所以善財童子一生圓滿成就。凡是找老師過失的、批評老師的,我們要遇到之後,最好趕快避免,不要聽,恭恭敬敬的對大家打個招呼,趕快走,或者是跟大家說我還有點事情要去辦,避開這個場合。批評父母的、批評老師的、批評尊長的、批評聖賢的、批評國主的,就是現在講國家領導人,都要趕快避開,不要參與,要迴避,這是正確的。為什麼?這樣的心態,他在學業、道業上都不會有成就,肯定的。普賢菩薩教我們「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」,永遠要遵守。

  第四個會退菩提心的,「常樂處在生死」。樂是愛好,生死就是六道輪迴,他不想出離六道輪迴,覺得六道還不錯,人天還滿好的,沒有出離六道輪迴的心決定退失菩提心。這是說「修菩薩行者,當勤精進,以求出離,則菩提之果可成」。這是講真正學佛的人,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勇猛精進。目標就是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要脫離六道輪迴,知道輪迴苦,輪迴可怕,不可以再在輪迴裡待了。輪迴裡面有很多苦眾生,我們出去之後再回來幫助他,這是正確的,我要不能出去,淪落在輪迴裡面,決定幫不上忙。做再多的好事,都是福報一邊的,在三寶門中修福、修布施,這種人太多了。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三種布施一次合成的是印經,印經是三種布施都有。印經要花錢,財布施;經是法,法布施;真正懂得佛法之後,一切恐怖、煩惱都消失了,那是無畏布施,所以這是很圓滿的功德。古今多少人做?做的人很多。但是以這種布施功德求出離難,為什麼?這是福德邊上事情。出離一定要自己修行,真正求出離,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那個人行,那個人能生淨土,一生能成佛。我們印一萬套《大藏經》、印十萬套、印百萬套,拿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是做不到的,生天是肯定,出不了六道輪迴,這必須要曉得。

  再想想,你看當年梁武帝,佛門大護法,以帝王的這種殊勝的緣分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個道場,都是大道場,每個道場都是住眾幾千、幾百人以上的,四百八十座,沒有求出離三界,所以他的果報在天上。修行人最難得的就是求出離的心,我要超越輪迴,我要離開六道。這個事情是難,不是你想像就能做得到的,可是遇到淨土法門,沒有一個不成就,萬修萬人去。念佛還不能往生,那是你自己不願意往生,這個絕對不可以責怪善導大師,萬修萬人去是善導大師說的,他講的話一點都不錯。你不願意去,你沒有出離心,你對於這個世間還有貪戀、還有放不下,這就不行,這就去不了。真放下,什麼時候放下?當下放下,絕對不是說我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,我還有很多事情沒處理好,你有這個念頭去不了,為什麼?還是有分別執著放不下。要放下,當下立刻放下,時時都放下,刻刻都放下,處處都放下,沒有一樣放不下,現在走,馬上就走,這才行。於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確實沒有一絲毫貪戀的念頭,這個人出離了,這個人念佛才能得功夫成片。我們不說高,高的是一心不亂,功夫成片他肯定會得到,他這一生決定成就。

  沒有出離的心,「耽著五欲」,財色名食睡他放不下,他還貪愛,「造諸惡業,於諸生死心無厭離」,這個生死就是六道輪迴,對於六道輪迴他還沒有厭倦的心,還沒有出離的心,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為什麼佛教我們以苦為師?佛為什麼一生托缽?沒有別的原因,就是放下這種貪著。你每天沿門托缽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沒有選擇的,都懷著一個感恩的心,不管你給什麼,都是感恩的心。所以施主布施你一缽飯,有的時候不到一缽,一點點,他要托好幾家才變成一缽,平等的恭敬、平等的感恩,無非是把我們貪瞋痴慢的習氣用這種方法把它斷掉,沒有選擇,要學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一樣不好。現在是不托缽了,我們飲食是由常住供養,常住的供養還是十方信眾的,不過不必他們來做,不必我們去托缽,已經是方便多了。常住對於大眾的飲食只注重一樣,衛生、乾淨,這樣就好。縱然十方供養得很豐足,應不應該享受一點?不可以,以苦為師好!生活愈簡單對身體愈健康。古人講的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,一點都不錯。世尊在滅度之前最後的遺教,教我們以戒為師、以苦為師。一生給我們做示範、給我們做榜樣,時時刻刻、在在處處對於六道沒有留戀的這個念頭,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。

  最後一條,「不喜讀誦經典」,這也是退失菩提心的原因,「謂修菩薩行者,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,誠心讀誦,求其妙義,依解進修,成菩提果」。我在今天特別給同學提醒,我非常的強調,佛說的一切經是為我一個人說的,別人看到,那是旁聽的,他就是為我一個人說的,我就應當全部承當,全盤接受,我就能成就。如果說這是為這個人說的,那是為那個人說的,與我都不相干,我學一輩子也不能成就。修學的心態重要!佛的戒律是叫我一個人遵守的,與別人不相干,我一定要做,他做不做是他的事情,與我不相干,我要做好,這才真正能成就戒定慧三學。不能看說,叫我持戒,你看他們都不做,你為什麼要叫我?佛看重你,佛看重你是佛,幫助你在一生成佛,那些人這一生成不了佛。你說佛對你多好!你自己不自愛,自己不尊重,自己不敢承當,你就不能怪佛,不能怪任何人。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從經的性質上分有四種,這四種是信解行證,每部經、每段經文、每句經文都有這四個意思在。你不信的,幫助你建立信心;已經信的,幫助你了解;已經明瞭的,幫助你修行;已經修行的,幫助你證果。字字句句都有這四個意思,這真叫法寶。你得到這個寶,可以了生死、出離三界、斷煩惱、證法身,世出世間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你不接受,就沒有辦法了。

  《涅槃經》上這五段話,這底下還有,還沒念完,「若不喜樂受持讀誦,則所修之行無所依據,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你對佛經不喜歡、不能接受、不能保持、不能讀誦,你的修行沒有依據,菩提心當然會失掉。常常讀誦,養成這個習慣,讀誦就是不離佛,天天讀佛經,天天聽佛的教誨,天天讀古人的註解,跟古人做朋友,古人是我們的同學,他把他的學習報告提出來跟我們分享,幫助我們提升。如果我們離開了古人,好了,那就跟現在這些人做朋友,你怎麼不會染上世間的習俗?現在社會習俗不好,你到處所接觸到的是暴力、色情、殺盜淫妄,幾乎全部都是造三途之業,果報在三惡道。所以想想,我們時間不多,跟聖賢做朋友好還是跟世俗人做朋友好?想通了、想明白了,我們還是站在聖賢這邊好,尚友古人,崇尚跟古人做朋友,讀聖賢書,其樂融融。夫子所說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佛菩薩常常講的法喜充滿、常生歡喜心。人生活在喜樂裡面身心健康,這是人生真正的幸福。煩惱輕、智慧長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智慧、都是功德,不造罪業。這是《涅槃經》上講的五種退失菩提心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再看底下一尊,第八「星宿月佛」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醒我們,「三業無失,如星明淨,隨意受生燦然滿空,神足自在若依空運轉」。星宿月佛怎麼會這麼自在?身口意三業沒有過失,這是釋迦牟尼佛天天反省的,身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;口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;意,不瞋、不貪、不痴。身語意三業沒有過失,這就是十善業圓滿了。十善每一條義理深廣無盡,講不完的,你不去讀誦、不去學習,你怎麼會知道?所以《十善業道經》要細講。同學們學習要參考《沙彌律儀》,因為《沙彌律儀》前面的十戒跟十善業性質是相同。十善業學好了,十戒也就圓滿了。二十四門威儀跟《弟子規》沒有兩樣,《弟子規》學好了,二十四門威儀自然就成就了。由此可知,這三個根本法是多麼重要。這是我們自己的根,自己善法的根、自己菩提的根、自己成佛的根,要不要?如果這個根沒有,說實在話,人、天兩道得不到,那個果報就是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這是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,更不願意看到的,那就得認真努力來學習。像釋迦牟尼佛天天反省一樣,三業無失,自己身心清淨,像星星一樣。三業清淨,就隨意受生了。這個清淨的程度,顯然不是六道眾生,法身菩薩。這個隨意受生,實在講就是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隨意受生是這個意思。遍法界虛空界起感應作用,所以燦然滿空,滿虛空、滿法界,這個意思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