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四一六卷) 2005/7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416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八助道甚深。今天我們還把前面的長行文念一遍:

  【爾時文殊師利菩薩。問智首菩薩言。佛子。於佛法中。智為上首。如來何故。或為眾生讚歎布施。或讚持戒。或讚堪忍。或讚精進。或讚禪定。或讚智慧。或復讚歎慈悲喜捨。而終無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。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。】

  這段文前面跟諸位在一起學習過。末後清涼大師在大意裡面,後面這一段我沒有講完,我們看後面這段的註解。我們從「釋其中間」,從這一句看起,「釋其中間,別讚乃有多意,謂隨心令喜故,隨時生善故,所治蔽殊故,入門不同故,眾生不能盡受故,下當屬文」。這段裡頭,清涼大師在《鈔》裡頭(鈔就是疏的註解)說得很清楚。隨心令喜就是下面偈頌裡面所講的「隨樂」,四悉檀裡面的「世界悉檀」。四悉檀的意思一定要曉得,悉檀就是遍施,悉是普遍,檀是布施,普遍的布施。這個世界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,不是講我們這個地球,也不是這個太陽系,這個世界是講三千大千世界。你看看菩薩心量這麼大!《華嚴》裡面常常講的遍法界虛空界,我們布施什麼?布施歡喜。一定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。

  第二句隨時生善故,這就是下面講的「隨宜」。宜就是合適,最合適的。眾生在此時此地他需要什麼,我們就幫助他,隨時生善。生善這個善字非常重要,你看菩薩布施絕對不會布施惡法,完全是善法,決定與十善業道相應,決定與法性相應,這才善。與法性相應是善,與法性相違背那就是惡,就不善了。這是「為人悉檀」。此地這個「人」廣義的說一切有情眾生,我們要布施幫助他生善,這叫隨宜。

  第三所治蔽殊故。蔽是毛病,煩惱習氣,殊是不同,就是下面所說的「隨治」。隨,你看他四個都是用隨,隨就是恆順。普賢行願裡面教導我們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要順要隨。這個教學,因為菩薩幫助如來教化眾生,一定要隨眾生,不隨眾生,眾生不接受,你的教學的目標就達不到。有時候眾生造作惡業要不要隨?也要隨。隨順當中,菩薩一定幫助他,使他那個惡業盡量減少,還是要隨他造,這是高度智慧、究竟圓滿的智慧。你要不隨,他不聽你的。慢慢的轉移,先順著他,不是一開端就強迫,你這是錯誤你要改過來,命令式的人家不服。你說的是沒有錯,教的是沒有錯,但是不是時候。所以時、處所、人事統統要明瞭,這個教化才沒有障礙,才能夠漸漸做到圓滿,幫助迷惑顛倒的眾生回頭是岸。

  末後一句「入門不同,即下隨義」。所以佛開八萬四千法門,為什麼開這麼多門?眾生根性不相同,他不願意走這個門,他又相信願意走那個門,那你就幫助他走那個門。明明知道走那個門走不通,走不通也不要去攔阻他。你要是攔阻他,你就不隨了。你看隨義,要引導,所以佛開無量法門,四弘誓願裡頭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契入境界了,所以一門通,門門都通,這妙絕了。無論哪一門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這個不平等是眾生的根性不平等才入門不同,法門是平等的。

  一切眾生對法門的修學,決定與過去生中有關係。譬如過去生中曾經學過教,這一生遇到教就生歡喜心;過去生中學密的,這次碰到密,他生歡喜心,很容易接引。這一生能不能成就?不能,還是來生。到什麼時候成就?生生世世無量劫。你要問為什麼?也不見得你每世都能遇到佛法,這就是佛在經教常講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不一定你生生世世得人身,生生世世聞佛法,幾乎都不可能。像悟達國師,那是非常非常例外,那是人家真用功,真修得好,十世不失人身,不錯了。而十世都遇到佛法,那個薰習得快,第十世做帝王師,國師。一般像我們大眾,我們這一類修行都是斷斷續續,為什麼斷斷續續?不得人身,不得人身就沒有機會聞佛法。

  雖然佛在六道裡面都示現,為什麼偏讚人身可貴?這裡頭有個道理。這個道理佛說了,我們能體會。天道就像富貴人家太樂了,你叫他學佛修行,他受不了這個苦,他不願意。三途太苦了,像貧窮人家三餐飯都吃不飽,你叫他來學佛,他很難接受,他吃飯要緊,學佛,佛不能當飯吃,所以難度,雖然示現也要幫助他,可是很不容易。人道這就小康之家,說貧又能過得去,說富這個生活也相當艱苦,這種人是最容易度的。所以六道裡頭,人身可貴,人道容易覺悟,道理在此地。

  可是一般人失掉人身之後,再得人身,可不是那麼容易事情。人道的條件是要具足五戒十善,我們今天很多同學都受了三皈、都受了五戒,做到沒有?十善做到沒有?五戒十善沒有做到,來生就不能得人身。上品十善生欲界天,中品得人身,下品的是修羅,我們這個人身真的是很不容易得到。下品十善,雖修十善,為什麼會墮落到下品?煩惱習氣重,改不掉。這就是最重的傲慢、瞋恚、嫉妒,競爭念頭非常激烈,樣樣都要站在別人前面,絕不肯讓人,這種心行修十善,下品十善。縱然修布施、修持戒,毛病習氣很重,戒守得再嚴,布施再多,於五戒十善有虧損,所以他就屬於下品。持戒布施是有福,所以他福報大。煩惱習氣重,那個福報大,在享福的時候就免不了要傷害別人。所以福報盡了,罪業的惡報現前,沒有不墮三途,這在佛門叫三世怨。這種情況很普遍、很多,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。

  這是說對治不同,每個人的習氣毛病不一樣,所以佛有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的習氣。可是還是要有緣,你要沒有善友提醒你、教導你,佛雖有這麼多好辦法,你不知道,你不會用。要想修行證果,這就是入門不同。佛在《大集經》上講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像法時期禪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。這是世尊慈悲到極處,指示我們在某個時代,哪個法門契一般大眾的根機。

  我們今天生在這個時代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代。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釋迦牟尼佛去我們到今年,中國歷史上記載的三千零三十三年;換句話說,我們生在末法時代第二個一千年的年初,第二個一千年開始。還算相當幸運,末法一萬年!如果一千年、一千年來比,上一個一千年比下一個一千年要殊勝,愈往下去就愈不如前面,我想同學們一定都有覺察到。以我們自己學佛的經驗,我們這一代比不上上一代,上一代又比不上再上一代,真的是每況愈下,一代不如一代,這怎麼辦?這個現象很可怕。如果我們不能振作起來,不能超越上一代,佛法終究是加速度的滅盡,那是很可悲的一個現象。就在真正有發菩提心的人、發大道心的人認真修行,把正道的風氣帶起來。這個人這樣的發心、這樣的行持,無量功德!因為這個功德不是他個人,關係到整個的佛法。

  同樣一個道理,如果我們不認真修行,還是在日常迷惑顛倒混日子,那這個罪過無量。尤其是出家人,出家人代表佛法的形象,你還是有貪瞋痴慢,還是有自私自利,還是有是非人我,還是貪圖五欲六塵享受,你讓社會大眾瞧見佛教不過是如此而已,不值得尊敬。這是什麼?把佛教形象破壞。破壞佛教形象,五逆罪,破和合僧,出佛身血,這個罪業是墮阿鼻地獄。所以諺語常說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,這話是有道理的不是隨便說的。

  這是「第一義悉檀」,什麼叫第一義?第一義也不是有個一定的說法,每個人的第一義都不一樣。只要這個方法、這個法門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,破迷開悟,明心見性,這個法門就是你的第一義。譬如學禪,學這個法門,確確實實他在這一生當中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那這個法門是他的第一義。我的根性跟他不一樣,我學這個法門,這一生當中不能開悟,這個法門對我來說就不是第一義。如果我遇到淨土宗,我老實念佛,這一生能往生,這個法門就是我的第一義。那個人他的根性在教下,他學教確確實實能夠大開圓解,這個教是他的第一義。所以這第一義沒有一定的,諸位要曉得。契理契機,這一生當中得到成就,這個成就是幫助你超越十法界,第一義;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不算第一義。為什麼?超越六道輪迴,上面還有聲聞、緣覺、佛、菩薩,還有四個法界。所以幫助你超越十法界才是第一義。

  在今天這個環境當中,真正能幫助我們超越十法界的確實只有淨宗法門,為什麼?帶業往生,往生就是超越十法界。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裡頭,極樂世界在華藏裡面,是華藏世界裡面最殊勝的。我從前在新加坡講經,我用新加坡做比喻,新加坡譬如華藏世界,極樂世界是新加坡最熱鬧的一條街叫烏節路,烏節路就好比是極樂世界,最精華的地方,這要明瞭。

  我們生在末法,我們取淨土法門,這是聽佛的話。又何況十方一切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,沒有一個不勸我們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我們選擇這個法門,聽話!其他的法門我們讚歎,我們沒有能力修。為什麼讚歎?統統是佛說的,我要是不讚歎,毀謗,那就是謗佛。所以我們不同的法門決定不可以毀謗,毀謗是謗佛、謗法、謗僧。好了,你毀謗三寶,對於我們求生淨土又產生了障礙,這一生淨土去不了;佛念得很好,你毀謗三寶。所以要懂得只有讚歎,沒有毀謗。要想到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說的,我輕視任何一個法門都是輕視如來,輕視佛、輕視法,依照那個法門修行的人那是僧,你輕視他,你不就輕視三寶嗎?那你怎麼會成就?

  這些年來我們接觸許多不同的宗教,我不但不輕視三寶,不敢輕視佛門裡面一切法門,我連其他宗教都不敢輕視,我都非常尊重,為什麼?照《華嚴》教義來看,所有一切宗教都是佛菩薩隨四悉檀,就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眾生根性不一樣,他喜歡基督教,佛就現基督;喜歡回教,佛就現穆罕默德。我看所有一切宗教都是佛菩薩恆順眾生而做示現。我說這個話,他們不反對,這是站在佛教立場,全都是佛變現的。換個立場,我是個基督教徒,你說是佛示現的,我聽了不舒服,我跟你說所有的宗教是基督示現的,釋迦牟尼佛也是基督的化身,他高興了。跟回教徒談的時候,釋迦、基督都是安拉的化身,大家歡喜,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,他怎麼不是?

  所以宗教怎麼會矛盾?怎麼不能團結?所有宗教全是一家人,所以我能跟所有宗教和睦相處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通的!你還沒有通,你還有執著,你的程度還不夠,希望你繼續努力。就像我在印尼回教大學講演的時候,講完之後,有個學生站起來發問,他是伊斯蘭教的,問我印尼國家承認是五個宗教,伊斯蘭教,天主教,基督教,佛教,印度教,他們承認這五個宗教。這五個宗教,我們教義都不一樣,我們怎麼能合作?我就用個比喻跟他說,譬如這個手掌五個指頭,五個不同的宗教。你不要去管別的宗教,你就是你一門,這一門是伊斯蘭教,一門深入,深入到這個地方還不行,還不同,深入到這個地方就同了。這個比喻他能懂,他能夠體會得到,到深度完全相同,沒有不同的。

  佛家講的「隨心應量」,《普門品》裡頭所說的「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」。應以佛身得度則現佛身,應以基督身得度,當然就現基督身;應以安拉身得度,當然就現安拉身。怎麼不通?通!我這個話在日本,日本有個老和尚今年一百歲,大家對他非常尊重。我跟他見面,他跟我說,全世界所有宗教創始人統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這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!真的一點都不假。法門不同,法門不同是顯示根性不同,所以有無量無邊法門。無量無邊法門統統都是平等的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,我們要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去尊重他、敬愛他。而我們跟他根性不一樣,我們可以不學他,但是一定要配合。像一個大學,我們科系不同,我們學會之後,在社會上密切的配合,這社會才和諧,社會才美好,社會才不斷進步。

  《鈔》裡面有一句話我們要特別留意,「諸佛說法,不離此四故」,這個此四就是四悉檀。四悉檀就是四種遍施,普遍布施。這四種布施就包括了一切佛法。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所說的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這個世間、示現在十法界,普度眾生不離這四個原則,這我們要懂。這四個原則你要是細心去觀察,遍一切宗教教學。佛法不離這四個,哪個宗教都不離。你要真正理解,不離這四個原則,正教!教都是純正,教有偏差、有偏邪,人為的,那不是教不好,那人沒有學得好。就像這五個宗教,他沒有學到這個地方,他只學到這個地方,所以他跟別人就發生衝突了。那不是教不好,教都是一個根生的。佛法對這個問題說得尤其是透徹徹底,講得圓滿。

  下面引《大智度論》的話來說「又智論云,般若必具一切行,是故讚一即是讚餘,讚餘即是讚智」。這個話說得很好。《華嚴》上常講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讚一樣就是樣樣都讚到,讚很多樣就是讚般若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離。像一棵大樹,樹當然根是最重要的,般若都從根生的。讚枝葉,枝葉沒有離開根本,讚枝葉就是讚根本,讚根本就是讚枝葉。如果通達這個道理,這問題就解決了。這個大意明瞭之後,下面的經文我們就不難理解了。但是六波羅蜜是大乘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科目,不能不學。那我們修淨土要不要學?修淨土也不能不學。你要不學,對於你求願往生必然產生障礙。要怎樣學?這是助道,修這個幫助我們往生,幫助我們往生增高品位。因為這六條幫助我們斷煩惱,幫助我們得清淨心。心愈清淨品位愈高,心愈清淨,在現前這個世間你愈幸福、愈美滿,幸福美滿的人生,沒有煩惱。這個東西可以幫助我們遠離煩惱習氣。

  《莊嚴經》裡頭有一段話說「諸菩薩為成就六度故,於諸地中決定應作六事」。諸地把它範圍引申擴大,那就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每個階段,每個階段你都要注意這六樁事情,要認真去做。這六樁事情就是六波羅蜜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,《華嚴經》把它展開為十波羅蜜,講十度,文殊菩薩他老人家主導的,好像是教務長一樣,這是他教學的政策、方針,普賢菩薩主導的是十願,文殊菩薩是十波羅蜜。華嚴會上這兩位是上首,文殊菩薩教,普賢菩薩幹,教了之後真幹。所以普賢表行門,文殊表解門,解行相應才能證毘盧遮那的佛果。

  這六樁事情第一個是「必應供養」,必是必定,應該要修供養,這就是布施。如果不能夠廣修供養,布施波羅蜜不能圓滿。諸位想想看,這多重要!所以常常要有一個布施的心,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的意念。眾生缺乏什麼,我們有這個能力、有這個機會,全心全力去協助。常有這個心,所以你遇到之後,你自然去做了,這是第一樁事情。

  第二樁事情「必應學戒」。必定應當要學戒律。如果不能夠長時間學戒,戒波羅蜜不能夠成就。持戒,從初發心到成佛這個時間長,成佛之後還是持戒,決定不犯。實在講,成佛之後怎麼會犯戒?不可能,還要裝做初學那種持戒的樣子,幹什麼?利益眾生。讓初學的人見到之後,你看看佛都持戒,何況我們;在學校讀書的,老師都這麼做了,那我們不能不做。老師做給學生看,諸佛如來做給十法界還沒有見性的這些眾生看,給他們做榜樣。所以成了佛之後,還是要嚴格遵守這些規矩,這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。這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。

  第三「必應修悲」。這慈悲,悲就是儒家講的惻隱之心。眾生在遇到苦難時候,自自然然生起憐憫之心。你看到一個小孩掉到水裡面去了,不管你認不認識他,你看到這個情形,你立刻就下水去把他救起來,惻隱之心人皆有之。當別人有苦難的時候,絕對不是在旁邊垂手不顧,不可以的,立刻要伸出援手,像千手觀音。千手千眼那是表法的,代表什麼?眼到手到,我看見了,援助的手馬上就到了。如果不長時期的修忍耐,所有這一切不饒益的事情、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,你不能夠長時期的忍耐,你忍辱波羅蜜不能成就。所以忍辱波羅蜜是悲心,培養自己的悲心。悲是救苦,慈是與樂。救苦為先,與樂在後,先要拔苦,然後才幫助他得到更幸福、更美滿的生活。所以慈悲有次第,不相同。

  第四「必應勤善」,對於善要非常勤奮。它每條前面都是必應,必定應該要做,不能不做。如果學人心放逸了,放逸就鬆懈、懶散了,不想幹了,那麼精進波羅蜜你就沒有辦法圓滿。精進波羅蜜的圓滿,要認真勤奮努力修善,長時期永遠不間斷修學善法。

  第五「必應離諠」。若在城市熱鬧的場所,這個熱鬧場所,我們今天講的有嚴重的染污,容易引起你貪瞋痴慢的煩惱,我們常講的花花世界。你在這些地方逗留,捨不得離開,你的禪定波羅蜜怎麼成就?你要想禪定波羅蜜成就,所以古來大德選擇修行的道場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示範,叫什麼?蘭若。蘭若是印度話,意思是清淨的地方。這個地方人很少,沒有爭執。標準,在從前聽不到牛叫的聲音。牛叫的聲音比較大,農村裡面、鄉村裡面都養牛,牛叫的聲音聽不到。建道場跟村莊距離以這個為標準,一般講大概是三里路。現在差不多就是一公里半到兩公里,兩公里這個距離,牛叫聽不到,聽不到噪音。這樣地方建道場,你才容易得清淨心,幫助你得禪定,是這個意思。可是現在跟古時候不一樣,現在你看車的噪音,工廠的噪音,飛機的噪音,在深山裡面都沒有辦法避免,所以說養清淨心一定要離開熱鬧的場所。這就是講我們要懂得原理,熱鬧場所讓你心不能得清淨。

  最後第六「必應樂法」,音念ㄧㄠˋ,歡喜,一定應當喜歡佛法,喜歡聖賢的教誨,若不遍歷諸佛聽法無厭,這當然對法身菩薩說的,我們要怎麼樣?我們要遍歷善知識。善知識,你自己先親近一個善知識,這是你的根本老師。在這個老師會下得根本智,就是得清淨心,智慧開了,有能力辨別真妄,有能力辨別邪正,有能力辨別善惡,老師就叫你出去了,你畢業了,你也可以畢業了,你出去參學。參學就是要親近這個世間所有這些高人,無論在家出家,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為什麼?廣學多聞,這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,成就你的般若波羅蜜。如果你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,你沒有資格去參學,好好跟一個老師,一門深入長時薰修,到條件具足的時候,老師一定放你走,讓你去參學。這都是大乘教裡佛說的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大經裡面佛給我們講的,菩薩為了要圓滿學習的六個科目,所以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不敢懈怠。這六個科目在大乘法裡面是主修的,前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,主修的法門。世尊當年在世,四十九年為大家講經說法,般若佔的時間最長,二十二年,幾乎是一半的時間。由此可知,這六個科目是世尊教學最主要的部分。那我們學佛,無論學哪個宗派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正如前面所說的必應學習,所以說不能不修行。

  這六科它的意義確實是博大精深,我們真的是一生想研究探討都探討不盡的。但是粗略的大意,所謂綱領一定要掌握到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知道怎麼做法。從初學也講這六個科目。像我們過去在台灣,慈光大專講座的教材裡頭就有這個科目,很簡單的為我們介紹六度,它的內容就是說布施。布施這個境界深廣無盡,但總不出三大類,這三大類是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你看看我們前面講過四悉檀,悉檀就是布施,遍施。因為布施能夠把一切佛法統統包括,那就是施裡面有三個科目,有法布施,有無畏布施。

  這持戒、忍辱是屬於無畏。無畏是什麼?就是讓一切眾生得安全感,遠離畏怖。特別是在近代這幾年來所謂恐怖分子,恐怖就很可怕,沒有恐怖就是無畏,遠離恐怖。你看你持戒,持戒的人心地一定很善良、很守法,我們舉個很簡單的比喻。譬如我們有財物,出門身上帶著有錢財,諺語常說財不露白,怕人家起歹念;那個持戒的人沒有關係,你財放在那裡,他也不會拿,為什麼?他持戒,他不偷盜,所以你就很放心,那就是離開畏怖,不怕人搶奪,就是這麼一個例子。忍辱也是屬於無畏,這個人忍辱,我們有意無意得罪他,不要緊,他不會報復,他不會記仇,所以它是屬於無畏布施。

  後面三條精進、禪定、般若都是屬於法布施,這容易懂。這個進步,儒家也講日新又新,苟日新,日日新。這就是精進的意思,所以說是永遠在求進步。所有聖賢教誨不但不會落伍,不會停止在一個地方,永遠在求進步,這是符合科學精神。禪定,實在講是所有一切修學的樞紐。禪定就是我們淨宗講的清淨心,淨宗經典上所講的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禪定。說法雖然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般若是智慧,因定開慧,沒有定、沒有清淨心就沒有智慧,你學得再多,聽得再多,記得再多,正是儒家所說的記問之學,那不是智慧。

  智慧不是記問之學,智慧無量無邊,智慧通達一切法。這是所有一切眾生,真心自性裡面本來具足。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妄想執著你的定就沒有了,清淨就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修什麼?統統修禪定,統統回歸到清淨心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所以智慧不要去學,學不到。你所學的東西是常識,佛法裡面講識心不是真心。真心不是學來的,自性本來具足。所以精進、禪定是屬於法布施。勸勉別人,教導別人要求進步。教別人的時候要修禪定、要開智慧。所以一個布施把佛無量無邊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統統包括裡頭,所以叫遍施,叫悉檀。這是我們要重視,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在一切世界裡面現身說法、教化眾生都不離開這四個原則,四大類的遍施。

  我們對於六度內含的綱領不能夠不知道。財是財物。財物有兩類,一類叫外財,一類是內財。外財是身外之物,你有多的,別人有缺乏的,你施捨幫助別人,這是外財布施。第二內財,什麼是內財?譬如我們道場有許多同學在這邊做義工,做義工是內財布施。用我的勞力、用我的時間、用我的智慧來幫助你,來成就你,不要你的報酬,不要你任何回報,這是內財。內財布施的報比外財還要殊勝,這個道理要懂。外財,你這個有財富的人,那布施是很容易做到的,內財不容易做到。尊重這個道場,愛護這個道場,幫助這個道場,成就這個道場,成就道場裡頭的一切眾生,所以他的果報非常殊勝。

  法布施是教學。你所懂得的你肯教別人,無論是哪一方面。我們懂佛法的把佛法教給你,懂世間法的可以把世法教給你,會燒菜的把燒菜這套技術教給你,都是法布施。所以菩薩道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不會的向人學習,學會之後歡喜教人。財布施得財富,真的愈施愈多;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所以我們如果是有法,可不能吝法,歡歡喜喜教別人。我們布施別人的經典,這是法,法寶,都是增長智慧。如果我們擁有許多好的經論收藏,自己也不看,也不肯給別人看,這個果報就是愚痴。

  《彌陀經》裡面講的周利槃陀伽他就示現給我們看,是世尊當年在世弟子當中最笨的一個,可以說完全沒有記憶力,教他兩個字,都要教很久很久,才能把它記得住。教上面,下頭忘掉;教下面,上頭又忘掉,那人就笨到這種程度,沒有一個人不可憐他,最後他也證阿羅漢果。同學們問世尊,到底他是什麼因緣?世尊說,他過去世是三藏法師,為什麼會有這個果報?吝法,自己學了很多東西不肯教人,跟人講的時候講一半,後頭一半不講,怕別人超過他。一個怕別人超過他,這就是嫉妒,這個嫉妒障礙就變成吝嗇,所以得這樣的果報,得愚痴的果報。

  無畏布施,我們舉最簡單的例子。有些人膽子很小,晚上走路怕鬼或者怕惡人,現在社會不一樣,現代交通工具方便。可是也有,如果是初次到一個地方,這個地方人地生疏,怕迷失道路,如果我們發心,我陪你,我帶著你走,都是屬於無畏布施。看到別人有苦難,幫助他解除苦難,這也屬於無畏布施。往往在行菩薩道,這三種布施是一次完成。譬如我們在路上看了一個可憐的老人,香港也有,我也看到(在車上看到,不能下去),在街頭上乞討,年歲都很大。我們看到了,我們捨財,布施一點錢給他,這是財布施。我們看到他想通過馬路,車輛很多,他年歲也大了,我們肯扶他一把,陪他過去,這就是屬於無畏布施。一樁事情裡面,往往財、法、無畏統統具足,果報非常殊勝。

  特別是法布施,法布施裡頭決定有財,我們就是沒有外財布施。像釋迦牟尼佛天天給人講經說法,天天教導別人,天天答覆別人的疑問,這個用身,用自己的身,用自己的智慧,這是內財布施,天天在修內財布施;幫助人解決些疑難困惑的問題,無畏布施;教給他改善的方法,法布施,所以釋迦牟尼佛天天幹什麼事情?三種布施具足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、要學。

  三種布施,三種果報,果報很明顯。財富不需要擁有多少,不缺乏就好。你要那麼多幹什麼?你要那麼多屯積在那個地方,比很多貧困的人、需要的人,他沒有,你這裡是累積太多,這不道德,這不仁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榜樣,全部施捨掉,要用的時候?要用真的就心想事成,不必積蓄。這個話現在人聽到之後,他很難相信、很難接受。我們在答覆問題都碰到很多提出這樣的問題,那是什麼?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,所以他對於這個教誨不能生起信心。所以真正修學,我在最初學佛的時候,不怕死,不怕苦,不怕困難。佛教我們做我們就做,雖然很苦,沒有餓死也沒有凍死;一無所有,每天還是有飯吃,還是有衣服穿,也沒有在外面露宿過一天,總有地方居住,居住環境再差總可以避風雨,心安理得。一點懷疑沒有,永遠不懈怠,認真努力去做,我們的果報是愈來愈殊勝。三種果報,財富不缺乏,聰明智慧增長,確實煩惱輕智慧長,健康長壽。

  由此可知,佛經上所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只要你肯真幹,真幹就是自利利他。我真幹,這就是經上講的「為人演說」,那是表演。我做給你們看,你們看看有沒有效果。在三轉法輪裡頭作證轉,我給你們作證明,我依照佛陀教化來生活、來工作,處事待人接物,果報真是無往而不利。多少人接觸之後,生羨慕之心。羨慕你不肯學,你得不到。你要肯學,人人都能得到,沒有一個得不到。

  布施到什麼時候圓滿?所以在度,六度的度,那個度就是達到圓滿了。什麼時候才談得上布施度?布施度慳貪,慳貪是煩惱裡頭最嚴重的。慳是我們講吝嗇,自己有捨不得放下;貪是沒有希望得到,貪而無厭,這是嚴重煩惱。這個煩惱,慳貪的煩惱,在六道裡頭是餓鬼道。慳貪墮餓鬼,瞋恚是地獄,愚痴是畜生。我們世間人一般都說,人死了就做鬼。六道輪迴,鬼是六道裡頭的一道,你怎麼能肯定他死了就到鬼道?另外還有五道你怎麼不說?可是想一想他們說這個話也有道理,什麼道理?你想想看有幾個人沒有貪心?貪心嚴重的都是鬼道,尤其現在我們在周邊細心一觀察,慳貪的人佔大多數,沒有慳貪的人很少見,這就是餓鬼道的業因。瞋恚嚴重,愚痴嚴重,所以你細心觀察,現在他是人,失掉人身之後,三途去了。這我們不能不知道,就在眼前,天天看到。所以慳吝貪愛斷掉了,布施度就圓滿。

  要斷這個心、斷這個煩惱不是換對象。有些人學了佛,世間東西可以捨掉了,貪圖佛法。諸位要知道,貪心沒有放下,所以還是餓鬼道。決不是說我貪圖佛法,我就可以生天,可以作佛了,沒那回事情。你真正要向上提升,你的煩惱要輕;你要想出離六道輪迴,你的煩惱要斷,這個煩惱不斷,不能出離六道輪迴。這是布施這一點意思。

  戒律也有三大類,第一個叫律儀戒,就是佛經裡面有明文寫出來的。像五戒,不殺生,不偷盜,不妄語,不邪淫,不飲酒,那這是有條文的。比丘戒二百五十條,菩薩戒都有條文的,這就屬於律儀戒。戒律是生活規範,完全與性德相應;換句話說,就是佛菩薩的日常生活。佛菩薩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,你把它一條一條寫下來,那就是戒律,完全隨順性德。凡夫迷失了自性,所以很多事情做錯了,做錯了也不知道。這是第一種是律儀戒,一般講持戒都是講的這一類。可是這一類的戒律現在沒有人做到了。

  現在學佛的人,經典的理論好,很欣賞,喜歡學,戒律都不願意去碰它。就像儒家一樣,儒家是禮,儒家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禮就稱為禮教。儒要是不學禮,儒就沒有了,變成什麼?變成學術。佛家要沒有戒,佛就變成佛學,就是世間一種學術,不能夠落實。變成學術,學這個東西沒有用,於你自己提升你的境界,了生死出三界,毫不相關。所以我們不能搞佛學,我們把這字倒過來,學佛。學佛一定要持戒,學儒一定要守禮,你不能夠守禮,你不是學儒,你是儒學。你看顛倒意思完全不一樣。所以從前老師常常勉勵我們,我們要學佛不能搞佛學,佛學家就成為大家,甚至於你在世界到處人家給你佛學博士,博士拿得再多也沒有用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,不起作用。作用一定要學佛,學佛一定要持戒,戒是佛的行,禪是佛的心,這不能不懂;教,講經說教是佛的言。身口意三業。

  除了有明文規定講到的這些戒律之外,還有很多善法。世尊說法畢竟時間有限,四十九年,時代不斷在變遷,當然沒說到的東西太多了。雖沒有說到,原理原則說到了,要不要遵守?要。戒是防非止惡,是幫助我們斷惡修善的。凡是一切善法,雖然戒經裡頭沒有,要遵守。譬如吸煙,這戒裡頭沒有,有些人說吸煙不在戒律裡頭。吸煙有沒有好處?都知道沒有好處,不吸煙對身體健康有好處。不吸煙對身體健康有好處,這是善法。既然是善法,就要跟戒律一樣,像這一類叫攝善法戒。攝善法完全是對於自己的,對於我自己身心有利益的,雖然佛沒有說到,一定要遵守、要懂得,這叫攝善法。雖然沒有戒律的明文,對我自己有好處、有利益,對我的道德修養、斷惡修善、破迷開悟有好處的,佛沒有說,我們統統要做。

  第三類是對眾生的,叫饒益有情戒。這也是沒有明文的。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念頭,我們的言論,我們的行為,如果對於這個社會,對於大眾有利益的要做,沒有利益的不能做,這叫饒益眾生戒。都是沒有明文的,所以它的原理原則有。這叫三聚,三聚淨戒,這個戒律才圓滿。總而言之,不外自利利他,而且什麼?自利就是利他,利他就是自利。

  戒律是度惡業,斷瞋恚是忍辱。度惡業,使自己的心純淨純善。果報,佛在經上也講得非常好,現前的果報你的身體健康,色相端嚴,這是我們能理解的。看相算命的常講,相隨心轉。持戒的人心地善良,他的相貌一定會改,你一看到他很慈祥,一看這個人是善人,這個人不是惡人,相隨心轉,相隨我們的行為轉。不但相轉了,體質也轉。你身體的體質也隨你的念頭、隨著你的行為在轉,這就是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利益,這是現前的,來生決定生善道。善道,人天兩道,決定不墮三途,果報。

  第三忍辱,忍辱也有三類,第一個是冤害。一個人在世間不是這一生,有過去世,生生世世。過去我們在美國,美國從前有個預言家,人家叫他做睡眠的預言家,凱西。這個人距離我們不算太遠,他是在二次大戰那個時候過世的,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七、八十年的樣子。他的一生真是一個傳奇人物,他給人治病,他治病不是他自己有能力,他也沒有學過醫,他是鬼神附身。我看過他很多資料,鬼神附身。這個鬼神是很善的鬼神,跟他有緣分,大概過去跟他是好朋友,藉他的身體來做好事。

  他在一生當中曾經治過一萬四千多個病歷,都有完整的記錄。他現在在美國有個圖書館,保存了他的記錄,這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人到他那裡去研究他的這些東西。他承認有輪迴,承認有來世有後世,而且曾經說過一句話,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,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,絕對沒有突發的、沒有無因的。這就說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管遇到什麼事情,都有前世的因。你走在街上,碰到個陌生人對你點點頭笑笑,過去生中都有因;有的遇到一個人瞪你一眼,也是有因,絕對沒有說沒有因緣的,沒有過去生的緣,沒有。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,我很相信。因此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,不能不小心。

  遇到冤害,譬如毀謗、侮辱甚至於陷害,現在人家找麻煩,統統都是有業因的,他為什麼不找別人,他找我?總是過去生中我對他不起,我曾經為難過他,今天遇到了,他要為難我,一報還一報。所以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了解這個道理,歡歡喜喜,你怎麼樣對待我,我還是笑臉相迎,若無其事,化解了,決定不生怨恨,決定沒有報復,這個怨就化解了,忍辱波羅蜜,這是人事上的接觸,一定要知道。所以人跟人之間絕對不要結怨。結怨,要知道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哪一生哪一世你才遇到一個明白人?佛法是明白人,叫你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會忍,你就會讓,不要計較,這才是化解問題。

  今天這個世間,這是每個人頭痛的,生活在這個世間都感覺到身心不安,恐怖。全世界學者專家,我也參與,八月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有一個和平會議在澳洲開,要我參加。能不能解決?不能。聯合國這種會議,我知道的是從七0年代開始,一九七0年開始,今年三十五年了,你看世界的衝突頻率年年上升,傷害一次比一次嚴重,什麼原因?不懂得化解的方法。今天他們提倡消弭衝突,我聽到這個名詞就不能解決問題。你消滅他,他反抗。所以中國人用的言語跟外國人不一樣。你看外國疾病,消毒,把那個毒消滅掉。中國人不是講消毒,中國人講解毒,把這個毒化解,你說這不是一樣的!對付這些恐怖分子應當怎樣把他化解,不能消滅,你消滅,他反抗。所以從這些名詞術語上來看,你這是製造衝突,你怎麼能化解?怎麼能解決它?

  化解衝突從哪裡做起?從本身做起。儒家,你看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,這是孔孟都講到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你才能解決問題。遇到這些衝突從哪裡解決?從本身,一定要從內心把跟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對立的念頭化解。我們還跟這個人對立,那個人對立,我們自己裡面的衝突矛盾都沒有化解,你怎麼能化解外面的?首先要從內心裡去化解,這才是大自然,符合自然的原則。

  宇宙是一體的,我們做學問修道,首先要肯定這一點。特別是宗教是教育,社會教育。凡是從事於教學工作的人,一定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。中國小朋友念的《三字經》,頭一句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我們要肯定這一句,人人都是好人,人人都是善人。他為什麼變不善?習性,他沒有受到好的教育,他受到社會的染污,他變壞了,本性是善的。我是常常講,尤其在大會當中都講。曾經有過一次一位美國的教授,老教授,很資深的,他就問我:法師,希特勒也善嗎?我說他本性善,習性不善,他聽了也點點頭,沒有話說,本性善。

  教育的功能是什麼?是要把人從習性幫助他回歸到本性,這教育成功了,可不能把他開除。整個宇宙就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,你看人身體,每個細胞都是善的,每個器官都是善的。所以我很不贊成現代西醫,哪個器官有了毛病把它割掉,這個不行。你要怎樣能夠恢復它的功能?這就高明,你可不能把它割掉,你割掉什麼?它會影響整個,肯定影響其他的器官,這就是講什麼?生態平衡,你要懂得這個道理。你把它割掉一部分,生態不平衡,那它真的就有病。所以中國中醫它是讓你恢復,讓你恢復它的功能,這是正確,而不是把它割除掉。

  宇宙是和諧的,所以不同的群族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都不能夠缺少,為什麼?它是整個宇宙的核心,乃至於植物、礦物都不可以輕易去破壞。現在科學技術發達,靠技術可以改造。改造是你看到好像是覺得不錯,其實破壞生態平衡,引起的回報是什麼?天災人禍。自然災害為什麼這麼多?如果你懂得和諧,自然災害就沒有了。就好像一個人,你懂得全身是一體,你能夠調和整個身心,各個器官、各個細胞都是非常健康,健康長壽,不會生病。人要生病,就是人身,身心生態平衡出了問題,就有病態生起了。這些在孔孟聖學裡頭講得很多,佛法裡面講得更詳細,所以你這些讀了之後,你就懂得養生之道。你要懂得的時候,處理我們生活環境裡面的平衡,這才是最健康的。所以現代社會上有人提倡回歸自然,對了。聖賢教育統統都是回歸自然,回歸自然就是回歸自性、就是回歸道德。道就是自然,隨順自然就叫做德,所以回歸自然是德。

  忍辱度瞋恚,果報,這佛經上講的,像如來果地上的十力,力是能力,從這個地方生的。另外一個端正,能忍辱的人身體健康,容貌端正,一切眾生看到你生歡喜心,一切眾生看到你不會有恐怖,他願意跟你接近。

  第四個是精進。精進也有三個說法,第一個叫「被甲精進」,這是比喻。披甲,甲是鎧甲,從前古時候武士出去打仗的時候都戴上盔甲,往前衝鋒,取這個意思,取這個比喻。現代的戰場上是用戰車,戰車就是裝甲,這是披甲,總是打前陣,取這個意思,取什麼?勇猛,勇猛發憤,取這個意思。這是第一類。

  第二是「攝善法」。這是佛經裡頭沒有教導的,它是善,我們要不要勇猛精進的去學習?譬如現在這個社會跟古時候不一樣,古時候社會是封閉的,沒有資訊,交通不便,確確實實人民一生居住在他自己出生的地方,老死不相往來,生活的空間小,沒有衝突,不往來就沒有衝突。現在科學技術進步了,資訊發達了,全世界哪個地方發生一點什麼事情,我們立刻就知道了。前天大慶有地震,那邊打電話告訴我。世界上哪個地方有一點什麼事情,我們立刻知道。交通交便,環繞地球一周,如果你要是不停的話,二、三天就環繞一周了。我在上個月也是環繞一周,兩個星期。

  所以地球變成地球村了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國家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宗教,不同的生活習慣,幾乎已經融成一片,時時刻刻我們接觸到。於是這一個接觸,你要是不了解,不懂得處理,自然就發生衝突、就有矛盾,如何來把它化解?這是我們現在的大事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外國東西要不要學?不學不行,不學就沒有辦法跟他和睦相處。所以我們是宗教教育的身分,除了佛教之外,其他任何宗教的典籍我要學習,任何宗教的儀規我要多看,我才能跟他們和睦相處,才跟他們相處像一家人一樣。衝突就沒有了,自然就化解了,這叫攝善法精進。我們知道每個族群都有非常善良的那一面,我們來學習;跟我們生活習慣、倫理道德觀念不相同地方,我們要把它化解,怎麼樣圓融相處,不能夠對立,不能夠有矛盾,更不能有衝突,這就要接近。

  後面一個是利樂有情精進,那就更需要。我們不但求本身國家安全,社會安定繁榮,家庭和睦,人人快樂,也要想到別的國家、別的族群,一定要跟我們一樣國安、家和、人樂。我們想到他們,他們也會想到我們;我們幫助他們,他們也會幫助我們,你說這個社會多麼美好?這個生活多麼幸福?處處為別人想,不能為自己想。人人為自己想不為別人想,衝突自然發生。衝突之發生,雙方都苦,沒有樂。這些不但是道理,事實真相,我們每個人都看到,看到之後有沒有醒過來?這些衝突災難原因在哪裡?你把原因找到,把原因化解,才是真正解決問題之道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段我還沒有講完,我們明天接著再說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