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八二七卷)  2002/8/19  澳洲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827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華藏世界品」,第三段明所持剎網。在這一段裡面,第三個小段廣釋二章。我們將經文念一遍:

  【諸佛子,彼諸世界種,於世界海中,各各依住,各各形狀,各各體性,各各方所,各各趣入,各各莊嚴,各各分齊,各各行列,各各無差別,各各力加持。】

  這十句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到「各各分齊」,現在我們看第八句「各各行列」,第九句「無差別」前面講過,就不必重複了。現在看「行列」。『行列』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就是「道路」。道路,就事我們都能夠理解,道路就是現在所說的交通,有公路、有鐵路、有航空、有水路、有航海,這些都是世間主要的交通道路。《華嚴》著重在表法,表法,這個道路清涼說「謂大念慧行以為游路」。

  我們這一段經文是講所持剎網,就是說華藏周邊世界海裡面的狀況。這個地方我們就很明顯的理解到華藏世界海周邊,還有許許多多的世界,我們娑婆是其中之一。娑婆世界眾生所遊的,我們講旅遊、遊行,走的是什麼道路?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,我們面前的道路有十條,十法界,十道。通常講凡夫稱之為六道;換句話說,凡夫所旅行、所遊的有六條道路:天道、修羅道、人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,這是迷而不覺的眾生;如果是覺悟的眾生,他們所旅遊的道路有聲聞道、緣覺道、菩薩道、佛道,這合起來是十道,也叫做十法界。

  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在這之中做種種示現,其目的是幫助迷惑的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覺悟的眾生速趣一乘,這是諸佛如來之所以示現在世間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說非常幸運,經教當中常講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我們今天得人身、聞佛法,尤其殊勝的,我們在佛法當中,能聞到希有的淨土法門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是無比殊勝的道路。現在遇到了,問題是我們肯不肯走?肯不肯循著這個道路勇猛精進?這一生準有一個成就,成就都是不可思議,關鍵在我們認不認識這個道路。換句話說,你對於淨土,你了解多少?對於《華嚴》,你認知多少?雖然遇到,如果對它不了解、不認識、不明瞭,那是當面錯過!這個問題是大問題,不是小問題。

  我們四眾同學大家經常在一起學習,我們看到依然有許許多多同學在日常生活當中,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沒有能夠依教奉行,這是什麼原因?認識不夠。這樣的修學,那就是古大德所說的,只能在這個道路上隨喜,他沒有真心學習,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一個種子而已,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。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,為什麼?用輪迴心。隨順煩惱習氣就是用輪迴心,你沒有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,你錯了。輪迴心是迷,菩提心是覺,依舊是迷而不覺,這怎麼行!你為什麼轉不過來?煩惱習氣太重,心量太小,起心動念依舊是為自己個人著想,為自己家庭著想,為自己這個小道場著想,這是輪迴心。輪迴心學無上法門還是造輪迴業,無上法門的真實利益你得不到,你的讀誦受持只是種一點善根種子而已,這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這一句說得很好,「各各行列」就是每個人走的道路不一樣。佛在經教裡頭常常勸導我們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。我們要常常記住,不要把方向搞錯了,不要迷失了目標。話雖然是這麼說,經論我們也學了不少年,我自己的修學,五十年當中沒有間斷,沒有退轉,沒有迷失方向目標。在我經驗當中,頭十年很辛苦,為什麼?煩惱習氣重,時時刻刻要把煩惱習氣壓住。煩惱習氣現行的時候,自己想辦法。我用的方法是讀經、研教、講經,我用這個方法,每一個人根性不相同,這個方法對我很有效果。

  早年李老師跟我說,他說我們(指的他,也包括我,說我們)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講經的,我們所用的方法與過去生中所修學的相應了,這個方法就很有效果,而且自己很歡喜學習,好像很熟悉,並不陌生,並不生疏,這是個人根性不相同。有人念佛能攝心,煩惱習氣現前了,趕快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把那個煩惱壓下去了。有人持咒、有人持戒、有人修定,方法很多,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。你過去生中學哪個法門,當然你現在不知道,但是可以試驗,從習氣裡面試驗。如果過去生中是講經說法的,他一定喜歡經教,對於這一門他能生歡喜心,其他的法門雖然也歡喜,但是比較起來這個還是最歡喜的。所以從習性上能夠推測到過去生中所帶來的習氣。

  喜歡參禪的人,他有盤腿面壁的習氣,不願意外面境界干擾的習氣,他要找很清淨的地方,喜歡獨自或者是少數人在一起修行,身心清淨,言語很少,他有這個習氣。如果是我們喜歡熱鬧,喜歡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,這個不是真正修行人。真正修行人至少他對於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享受很淡薄,並不看重它。這些東西需不需要?當然需要。有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,這個身體需要依靠這些東西來維持這個生命,這是不能缺少的,但是他只取少分,所謂是可以溫飽就好了。這個溫是什麼?我能穿得暖、能吃得飽就夠了,其他的沒有貪戀之心,這是修行人的習氣,對於「財色名食睡」沒有貪著,隨緣而不攀緣。

  過去修行,我們一般講總有一點功夫。有一點功夫,你為什麼沒有成就?沒有成就的原因是前生臨命終時一念錯了。這一生總算還不錯,有善根福德因緣在支持你,又得人身,得人身又聞了佛法,但是這一生的外緣,說實在的話,可能比不上過去殊勝。為什麼?過去的社會誘惑少,修行有一點小成就是平常的事情,一般人都能做到。現代的社會跟從前完全不一樣,誘惑的力量太強,誘惑的緣幾乎遍一切時一切處,所以腳跟要紮穩、要不動搖,談何容易!所以成就的人當然愈來愈少,菩提道好像是愈來愈艱難了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要怎樣能夠突破這個困境?那真的是大經裡面常說的,第一、不離善知識,親近明師。親近明師,不離開善知識,也不一定天天跟在善知識的身邊,天天跟在善知識的身邊,不能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;沒有在善知識的身邊,真有一個好學的心,雖然沒有跟在善知識的身邊,他成就了。這個道理、事實我們要多想想,然後你才懂得經教裡面講的親近善知識,這句話你真的明瞭了。

  親近善知識,不是說天天跟在善知識的面前,不是這個意思,也不是一定說你不必去跟在善知識面前。因為經上講親近,那個意思我們要很明瞭,親近是什麼?不捨教誨。善知識在哪裡?佛陀在世,佛陀是善知識;佛陀不在世,遺教是善知識。懂這個道理就好。我們每天讀誦、學習、受持,依教奉行,這是真正親近善知識。

  李老師教我的時候,他老人家的態度顯得非常謙虛,他告訴我,他說:我的能力(李老師自己說),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。他介紹一個老師給我,什麼人?印光大師。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,他心目當中最敬仰的人,介紹給我,教我親近印光大師,跟印光大師學。印光大師已經往生了,你去想這個親近善知識真正的意義,大師雖然往生,我跟大師沒見過面,看過他的照片,仰慕他的威儀,他的《文鈔》在!

  所以李老師送我一套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正續編一共四冊,好像是瑞成書局印的,我的印象很深刻,叫我天天去讀,常常讀。大師教導我們要做的,我們依教奉行;教我們不能做的,我們決定不違犯,這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,這就是真正親近善知識。我們走印光大師的道路,我們學習印光法師修行的方法,印光大師雖然不在,你是真正親近他。

  於是我就明白了,我學習《彌陀經要解》,我非常歡喜,這就是親近蕅益大師;我學習《彌陀經疏鈔》,我就是親近蓮池大師。《要解》跟《疏鈔》我都講過好幾遍,《疏鈔》講過兩遍,分量很大!《要解》講過好幾遍。所以今年有機會到杭州去參訪,主要的我去參拜祖師的塔墓,去看看祖師當年修行弘化的道場。

  今天我們學《華嚴》,大家在一起學《華嚴》,我必須要讀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、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我親近這兩位善知識。所以不一定在善知識的身邊,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在善知識的身邊親近,一定要效法善知識,向他學習,這叫真的親近。如果一天到晚都在他身邊奉侍照顧是很好,修一點福,沒有依照善知識的教誨去做,跟你說你沒有親近善知識。天天在身邊沒親近,這樣的人很多。就以李老師來說,李老師周圍的人有多少!真正跟他學的不多。我親近章嘉大師三年,章嘉大師周邊的人也很多,幾個人真的跟大師學?大師的教誨,幾個人認真去奉行?所以即使在身邊也不是真的親近,與大師的言教、身教距離很遠,真的千里百里。反而不如跟大師見過一次面、兩次面,大師對他簡短的開示半個小時、一個小時,他能夠永遠記在心裡,時時刻刻依教奉行,這個人是真正親近大師,真正沒有離開大師。這個道理,現在懂得的人愈來愈少了。

  印光大師,我讀他老人家的《文鈔》,我掌握到他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的總綱領,十六個字,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。這十六個字是印祖一生自己的行持,他老人家教化一切眾生都不離這十六個字,一部《文鈔》所說的就是這十六個字,我把這十六個字看作印祖傳法的心印。我們心裡面常存這十六個字,一切時一切處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不離這十六個字,你是真正親近印光大師,你是印光大師的傳法弟子。你們諸位想想對不對?一部《文鈔》是解釋這十六個字,這十六個字的含義深廣無際,確確實實能幫助世尊末法九千年的大眾,幫助這些人回頭,幫助這些人覺悟,幫助這些人出離六道輪迴,求生極樂世界,那怎麼不是傳心法要!

  所以「親近善知識」這一句話真正的意思我們要懂。我們這個道場年輕出家的同學很多,大家對我都很關心,我也很感激。你們對我的生活照顧得很周到(飲食起居),我需不需要?跟諸位說,我不需要,我需要的是你們都能夠依教奉行。學經教的一心在經教上,學領眾的一心在念佛上,你們都會有成就。你們有成就那就是我的成就,你們沒有成就,我的講經教學就徹底失敗了。你懂不懂這個道理?我不是要你們出家來伺候我、照顧我的,我要想找一個照顧伺候我的,我可以雇一個傭人。你們出了家,是不是出家的目的就是給我做傭人?出家給我做傭人,我擔當不起。出家的使命是什麼?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。你知道嗎?這八個字要沒做到,你出家就有罪過,你沒有盡到出家人的職責。

  「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」,可以從三方面來做,功德都是相等。第一個是發心講經教學。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樣,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我們今天學院採取的方法,一年我們講經舉行四會,每一會七十天,十個七。第一會前幾天才圓滿,我們一年辦四次是四會,要把這個事情辦好、辦成功。布里斯本淨宗學會這個地方是念佛,一年我們也辦四會,春夏秋冬各一次,一次打十個佛七,七十天,十個佛七連在一起。老老實實到這個地方來念七十天佛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,這個是成佛之道,彌陀之道,西方淨土之道!

  只要守住念佛的原則,大勢至菩薩的教誨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你就成功了。這八個字意思要不好懂,覺明妙行菩薩他用另外一個話來說,意思完全一樣,「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」。覺明妙行菩薩講了九個字,跟大勢至菩薩講的八個字意思完全相同,但是他所講的我們更容易明瞭。不懷疑,如果有懷疑,你到學院去聽教、聽講經。聽講經、學經教的目的是斷疑生信,真正不懷疑了,不需要聽教了,聽教是打閒岔。一心持名,持名功夫得力不得力,就在乎夾雜、間斷,你的功夫不會得力;不夾雜、不間斷,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!所以念佛堂不要講經,講經把你的正念打亂了。念佛堂裡面只可以講開示,開示最長不要超過五分鐘。開示些什麼?提起大家的正念,沒有廢話,是警策的話、勉勵的話,言語簡單扼要。

  臨命終時候的開示非常重要,關係這個人能不能往生,幫他助念的功德很大。什麼時候講開示?這個往生的人,他在那裡說他看到什麼什麼人來了,他所講的都是已經過世的人。你聽他說這些話的時候,這個時候要開示。開示怎麼講?「不要理他,不管看到什麼人來,統統不要理,趕緊念佛求生淨土」,就這幾句話。他要沒有聲音,沒有說這些境界,就一句佛號念到底,不用再開示了。

  幫助眾生要有智慧,要能觀機,知道時節因緣,知道用什麼方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幫助別人,別人的根性跟我不一樣,我決定不能夠勉強別人用我同樣的方法,那就錯誤了。我用這方法有效,別人用這方法不見得有效,什麼原因?根性不相同,要細心觀機,應機說法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剎種不同,十句裡面最後一句:

  『各各力加持』。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面跟我們舉一個例子,好比飲食能幫助我們這個色身住世,如果沒有飲食,這個色身就會餓死,用這個來比喻。如果就法上來說,「廣大法味,喜樂所持」,佛常講法喜充滿,這是佛法。如果是世法裡面,世法那也是法。什麼樣的法加持,讓這個人在這個一生當中,勤奮努力、力爭上游而不退墮?世法裡頭也有種種,眾多的種種加持,總的歸納起來不外乎兩樁事情,一種是為名,一種是為利,「名利」兩個字全部都包括了。你一生勤奮努力,你想想看,你能夠逃得過名利關嗎?

  我在平常勸導同學也說了十六個字,「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痴慢」這十六個字,這十六個字障礙了心性,障礙了性德。換句話說,障礙了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、萬德萬能、莊嚴相好,這十六個字障礙了。學佛、修道要想獲得佛菩薩那樣的成就,這十六個字一個字都不能夠沾染,沾染上一個字就把你修學的功夫破壞了。所以我們不能不時時刻刻提高警覺,常常反省檢點我有沒有這些病。

  初學的人當然有,你要常常檢點,我這個病有沒有減輕,一下斷掉談何容易!警覺性很高的人,也得要幾十年的功夫,才能把這個障礙淡化,你的功夫就得力了。如果這十六個字斷掉,那恭喜你,你證果了。小乘法裡面,你的地位是四果四向;圓教大乘法裡面,你是十信位的菩薩。看你的功行,你契入哪一個位次,這就很好了。縱然是最低的位次,菩薩初信位、小乘須沱洹,在三不退裡面,你已經證得「位不退」。雖然你還沒有能夠超越六道輪迴,你決定不會退到三惡道,這是保證!你的修行總在天上人間,在這裡頭流轉。思惑斷盡,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了。

  如果你能夠遇到淨土法門,這個緣無比的殊勝,你能夠斷見惑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,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上三品。諸位要知道,凡聖同居土上三品可以來去自如;換句話說,想什麼時候往生,真走得了。如果與這個世間眾生還有緣,不急著往生,多帶幾個去,行,沒問題。我們世間人講生死自在,來去自如。凡聖同居土裡頭,你斷了見惑,那還有什麼問題!品位高的生方便有餘土。即使在凡聖同居土裡面,我剛才講上輩往生上三品。這是說到淨土四土三輩九品,真的是法喜充滿。

  學佛興趣不濃,功夫不得力,什麼原因?煩惱習氣一點都沒有伏住。我們不能講斷,伏!現在一般人講控制,不要控制外面的人事物,要控制自己的煩惱習氣,要學會這個本事,這是真修行。自己貪瞋痴慢還常常現行,這很糟糕。順境善緣決定沒有貪愛,增長自己的福慧,離順境善緣、離貪戀就增長自己的福慧;逆境惡緣,不生瞋恚,不起報復的念頭,消除業障。

  所以修行人會修行的,順逆境界、善惡眾緣對自己都有利益,沒有害處。凡夫不行,為什麼?他的煩惱習氣重。順境善緣起貪戀,你看看,增長貪愛;逆境惡緣增長瞋恚,他生煩惱。煩惱現前必造惡業,造作惡業,哪有不受惡報的道理!貪心重的人,餓鬼道去了,貪欲是餓鬼道第一個業因,牽著你到那裡去了。瞋恚心重的人,嫉妒心重的人,地獄道去了。地獄道出來,那個瞋毒還有餘習,多半在畜生道變那些毒蛇猛獸,身上都帶著嚴重的毒液。那個毒液從哪裡來的?嚴重的瞋恚,嚴重的嫉妒,這麼來的。

  佛法修學重要的指導原則,佛菩薩在經論裡頭常常講,真的是千遍萬遍反覆叮嚀,唯恐我們疏忽了,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這兩句話重要。真正佛弟子念念不忘這個教訓,一切時一切處,面對著一切人事物,修什麼?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,就修這個。把貪瞋痴轉變為戒定慧,我們的修行功夫就得力,功夫就成就了。你要懂得對付貪瞋痴就是戒定慧這一服藥,用戒對治貪,用定對治瞋,用慧對治痴。戒定慧三學裡面是圓融的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貴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境界現前的時候你會用。

  八萬四千法門,任何一門,只要功夫得力,自然法喜充滿。如果得不到法喜,學習學的不能生歡喜心,這個時候我們要認真反省檢點,這個法門不契我的機,生不起歡喜心。我們在實際學習過程當中,你仔細去觀察,確確實實有一些人喜歡靜坐的。禪修靜坐的,他不喜歡經教,經教太麻煩了,沒有耐心。你叫他在禪堂裡靜坐,行,他一次確實可以坐好幾個小時,他感覺到非常輕鬆,因為工作給他緊張壓力,他到禪堂靜坐能夠把他的壓力減緩,他覺得很有受用。你叫他來學教,他不得受用,他很厭煩。另外有一些人我們看到的前生大概學密,持咒他很喜歡,咒語他很容易學會。有一類人,上師也很勤奮的教導他,教他一個咒,念幾個星期都念不下來,我們就曉得他前世不是學密的,他沒有密法的根機。從這些地方你細心去觀察,所以是前世有緣,你修學容易;前世沒修,這一世來搞很生疏、很困難。

  從這些地方你想想看,人肯定有前世的,他帶著有前世的習氣。如果沒有前世,這個現象沒法子解釋。這一個法門為什麼有人一學就會,很有興趣;另外一個人,我們細細觀察,他的智慧能力不比他差,為什麼他學不會?所以想到這個地方,我們會聯想到經論上佛常常講「應機說法」,佛有能力觀機,我們眾生沒有這個能力。這個觀機是什麼?佛能夠看到他前世再前世,過去生生世世他是學什麼的。他遇到佛了,佛教他一個什麼法門,很容易成功,沒有學多少時間,他開悟了,他證果了。這是什麼原因?佛了解過去生生世世修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他有根柢,一接觸他就通了,毫不費力了。

  如果傳授法門傳授錯了,非常困難,沒有興趣,學不好,當然就退轉了,不想再學了,這樣的人很多很多。這個原因我們知道了,他遇到這個善知識,這個善知識不會觀機,把一個生疏的法門、方法勉強教他學,錯了。當然近代這些善知識跟古人相比差得很遠,古時候大德確確實實有修有證,證果的人很多。

  現代人社會環境不利於修行,誘惑太多、太嚴重,自己業障習氣也很重,內外都有障礙,所以證果的人沒聽說過了。正如早年倓虛老法師所講的,他老人家很感慨的說,他在一生當中,不要說是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的也沒有聽說哪一個人開悟了,這個開悟是講明心見性,沒聽說過,沒有聽說過證果的。真正修行人他見過,修禪得定的人他見過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一生聽都沒有聽說一個。所以倓老最後念佛往生了。

  法門傳授一定要契機。淨宗法門,佛在《大集經》上講得很好,「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」。但是要知道這是大多數,大多數人淨宗法門契機,還是有一部分人不契機,他對念佛法門不感興趣,這一句佛號念不下去,念個兩三天還勉強,到五、六天就不行了,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一定曉得過去生中未曾學過這個法門,不妨再試試其他法門。但是現在難、真難了,沒有道場;禪的道場沒有了,在教下呢?華嚴的道場也沒有了,法華的道場、楞嚴的道場、三論的道場、法相的道場,古時候有,現在沒聽說過。所以你要想學到哪裡去學?

  我聽到一位居士同修告訴我,他在美國有一個很好的朋友被靈媒附身,他說這個靈是他過去生中的師父,是個藏傳的喇嘛,教他學密。這個同學是念佛修淨土的,就向他請教念阿彌陀佛好不好?這個附身的靈說很好,念阿彌陀佛很好。他就問他,你要不要念,要不要念阿彌陀佛?他說:我現在還不想到極樂世界去。這個事情發生在美國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我們這個同學決定不會講妄語,是他大學同學的朋友。類似這些事情,在現代社會裡頭,真的是此界他方,在全世界許許多多國家地區,我們都聽說,還有見到的。

  去年我在圖文巴遇到一個靈媒,從達爾文來的,也說了許許多多的訊息,有些說得很準。所以這些事情,我們學佛的人用什麼態度來對待?不可不信,也不可全信。最好的心態是從這些靈媒傳遞的訊息告訴我們,確確實實有過去、有來生,這個幾乎是完全一致的說法,我們得到這個訊息,我們的信心加強了。這一世很短促,縱然活到一百歲,真的是一彈指,要珍惜這一生當中短短的時光,這個時光是非常的寶貴,要好好的掌握住。

  既然遇到淨宗法門,對淨宗法門有興趣、有信心,能生歡喜心,那就說明過去生中與這個法門有緣,一定要認真努力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我們就會有成就。現前的成就,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」。一心不亂是定,心不顛倒是慧,這兩句話就是念佛三昧。三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,念佛人正常的享受。正常的享受,換句話說,一定是把不正常的享受拋棄了,你現在得正常享受。正常享受是一心,我們平常講的清淨善良,套一句《十善業道經》上的話:不容毫分不淨夾雜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。這個大受用!你的心與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相應,你的行落實在你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你能夠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」,這是念佛三昧。這個時候就像清涼大師在此地所說的,「廣大法味,喜樂受持」。我這個身命,身命在這個世間獲得最有利的支持,淨宗的修學。

  如果是學教的同學,我在這一生遇到的也不少,歡喜學教,有在家的、有出家的來找我,很想跟我學講經。當然我們仔細觀察確實有一些有善根,從哪裡看?他很容易學會。他對於經教,上台去講經很有興趣,能生歡喜心,講的也很有進步,這個說明前生曾經學過。有一些人很想學,學不成功;真的是想學也很用功,就感覺得很難,我們曉得前世沒有學過這個法門。

  經教內容非常豐富,就像一所圓滿的大學,各種不同的科系統統都有,所以這裡頭也要契機。有人是大乘根機,有人是小乘根機,有人是圓教根機,有人是漸教根機,貴在善知識有慧眼能揀別、教導他,但是真正成就關鍵是在學生學習的態度。如果這個學生對老師有信心,真正依教奉行,縱然過去生中沒有學過經教也行,也能有成就。最怕的是對老師沒有真正的信心,半信半疑,甚至於還疑惑老師吝法,你看大經大論不讓我學,讓我學的是小部的,這是什麼意思。對老師起這種疑惑,你肯定不能成就。老師如果不是再來人,他沒有能力觀機;雖沒有能力觀機,他經驗比較多,他在那裡試探。這個小部經做試探很有效果,因為經文短,學習的時間不長。你表演看看,如果表演的很不錯,能讓聽眾很滿意,就能夠推想到你對於經教有這個根性,阿賴耶裡頭有這種種子,然後不妨讓你多接觸這些經論,接觸之後,你喜歡哪一種?你跟這一部經論就有緣了。你不喜歡的沒有緣,沒有緣學起來困難,有緣學起來容易。

  不學經論,我學領眾,我學儀規,我學法器,這個也要有興趣;換句話說,還是要過去生中阿賴耶識裡頭有這個種子。領眾耳根都很利,能夠辨別音聲節奏,懂音節。往年韓館長在世,我們同學當中,許許多多人儀規、法器、唱念都是韓館長教的。她常常給我講,她過去生中大概是趕經懺的法師。何以見得?這些法器她一聽就會。所以她常常參加寺廟的法會,回來之後她就能教人,她有這個能力,現在人所講的音樂細胞,她有音樂細胞。這個也是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。領眾薰修,我們也不要搞得很複雜,不是作秀,不是表演,規規矩矩念佛,必須要學的朝暮課誦、佛七儀規、三時繫念,夠了!把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多念,把它念熟,念佛堂裡面領眾念佛,一生樂此不疲,何嘗不是菩薩應化!我們學會就向這個目標去努力。

  學院重視解門,我們有很好的修學環境,讓你安心學經教。學會這個地方有念佛堂,有許許多多熱心的善知識來護法,讓你安心在這個地方念佛。七十天當中,希望你能夠念到功夫成片,這是念佛三昧裡面品位低的,總算是有了收穫。念到功夫成片,就是說你念佛的功夫有能力控制你的妄想習氣,妄想習氣雖然沒斷,在日常生活當中已經不起現行,你的功夫已經把它克服住了。《金剛經》上講「降伏其心」,你的功夫能夠把煩惱習氣降伏,很有受用,這樣的功夫念佛往生有把握。

  第三種是修福,真正修福,在常住裡面充當護法,「內護」,照顧學經教的,照顧念佛堂的,我為大家服務。服務也是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心,照顧這些用功的人生活起居,面面都設想周到,讓你身心安穩,好好的用功;學教的,你去好好學教,念佛的好好念佛,發這個心,這個心是好心,護持。這三種功德都平等。我常常講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,為什麼?沒有真正護法的人,你的身心不能安穩,你的道業怎麼會有成就。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