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0八0卷)  2003/8/2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080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《四諦品》第一段娑婆世界,經文末後的一小段苦滅道聖諦,我們將經文念一段:

  【諸佛子。苦滅道聖諦。此娑婆世界中。或名一乘。或名趣寂。或名導引。或名究竟無分別。或名平等。或名捨擔。或名無所趣。或名隨聖意。或名仙人行。或名十藏。】

  到這裡是一段。這一段文殊菩薩要教導我們怎樣修「道」,前面講苦滅聖諦是出世間之果,我們無比的希求。我們曉得這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,都不是究竟的,唯有滅諦是真常,像前面所說的「無諍、離塵、無相、無自性、無障礙」,都是我們念念在希求,這是諸佛菩薩所證得的究竟果地。有果必有因,諸佛菩薩是怎樣修成的,在這段經文裡面也說了十個名稱,讓我們顧名思義,知道怎樣去用功。

  第一個名號叫『一乘』,這句用意很深,為什麼?世法裡頭常講「先入為主」,第一個印象給我們的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。在中國古時候教童子,六、七歲的小朋友剛剛上學,這是啟蒙,啟蒙多半是從《三字經》念起。《三字經》第一句話重要,這就是給你一個概念,先入為主,第一句話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人性本善在佛法裡面就是一乘法。在佛法裡面的解釋,「一乘」是究竟成佛之道,叫做一乘。《法華經》上說得好,諸佛如來教化眾生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,這我們就明白了。

  佛給我們講大乘小乘,給我們講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是佛的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;真實說只有一佛乘。所以古來這些大善知識常說「成佛的法華,開慧的楞嚴」,為什麼其他的經不能成佛了嗎?單單要《法華》嗎?不是這意思。《法華經》上佛說了真話了,就是剛才所講的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,《法華》是最後講的,會權歸實。世尊從什麼時候開始講方便法?從鹿野苑度五比丘,一直到「般若」。二十二年講《般若》都是方便法,不斷的把學生程度向上提升。「阿含」像是小學,「方等」好比是中學,「般若」則是大學,最後歸到一乘,「一乘」好比是研究所。

  世尊教導我們接受聖賢的教誨,一定要拿到最高的學位,拿到菩薩不行,不究竟不圓滿,一定要拿到佛的果位,最高的果位是佛陀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既然有佛性,你當然要作佛,要做究竟圓滿佛,這是一乘教。佛並不是教我們學了「阿含」就行了,「方等」就可以了,「般若」是不錯了,佛不如是,念念都是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。實在說,要是依照佛教學的次第,由淺而深,就像我們一般社會讀書一樣,由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按照順序來修學,這時間長,哪一年才能畢業?

  有沒有個特別法門,讓我們不必經歷這過程,也能成無上道?理論上講得通。從理上講,凡夫跟佛只是一念之差,一念迷那你就是凡夫,一念覺你就成佛了。所以天台法華祖師判教都有頓教法門,頓是頓超,不必經過這次第,頓悟、頓超;禪宗是屬於頓悟頓超的,不必經歷這些法門。殊不知淨土也是頓悟頓超,修淨土的人並沒有開悟,沒錯,他選擇淨土法門死心塌地就等於開悟的人沒有兩樣。開悟的人他才會選擇捷徑,沒有開悟的人他不知道。你雖然沒有開悟,可是你也選的是捷徑,那不等於開悟嗎?其他地方你比不上開悟的人,選擇這路子那你跟開悟的人沒兩樣,你選對了。

  淨宗頓超,淨宗比禪宗還要頓,所以世尊在《大集經》上讚歎這念佛法門是「無上深妙禪」,不是普通的禪。無上深妙禪就是念佛求生淨土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我們這一生當中所遇到的法門,真的是無量聲聞菩薩想求求不到,他們沒有這緣,沒有遇到。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了,遇到了只要你能夠抓住,決定不放手,你這一生的成就超過宗門,超過教下,乃至於超過顯密。為什麼?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。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要達到阿惟越致談何容易?這一點我們如果真的明白了,你才會珍惜這一次的機緣,萬緣放下,一心一意只取淨土,那你就對了,完全對了。

  《華嚴》是一乘,怎麼是一乘?《華嚴》到末後普賢菩薩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這就是一乘,也是無比希有殊勝的一乘法。文殊菩薩教導我們修學,他真的是對得起我們,沒有拐彎抹角,直截了當把無比殊勝的佛法傳授給我們,我們自己要覺悟。《華嚴》畢竟是太大了,這經念一部都要半個月,每一天念八個小時得念半個月。過去在台灣,每一年的正月,學《華嚴》的道場都誦《華嚴經》,誦一部,由法師領著大家一起來念;那講一遍更是不容易。我們要想真正契入一乘,從哪裡下手?古大德給我們講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皆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引導,這話說得太好了。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它的作用在哪裡?引導我們歸《無量壽》。《無量壽》是淨宗的經典,彭際清居士稱它為中本《華嚴》。為什麼稱中本?因為還有小本,小本就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所以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,便於受持。

  我們要是真正修第一殊勝的一乘法,我們就知道怎樣落實?落實到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或者是落實在《大乘無量壽經》都行,《大乘無量壽經》便於學習。如果年歲太大了,六十歲以上愈精簡愈好,最好受持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古大德有許許多多的典型,許許多多的榜樣,他們每一天的功課就是一部《彌陀經》,一句六字洪名,真的是念茲在茲,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經典上的教誨,所以沒有一個不成功的。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點都不假。念佛不能往生,那是自己業障習氣太重了,你沒能放下,你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。這樣念佛不能往生,這是業障真正的嚴重,自己的善根福德不足,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在這種情形之下,方法也是很多,我們最普通用的方法就是讀經、研究經教。為什麼?理貫通,事明白了,你自然就死心塌地了。另外一種,過去這些念佛往生大德們的傳記多看,激發自己的道心,天天讀《淨土聖賢錄》,天天讀《往生傳》。看看這些人,他們在沒有往生之前跟我差不多,現在他們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,我還在六道受苦受難,應當見賢思齊。我要向他們看齊,我要認真努力,我要放下萬緣,我要一心專念,不能把這一生的光陰空過了。

  修福是好事,不是最重要的,是次要的,在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是附帶做的,不是我們主要做的課,這要懂。主要是自己真修,賓主不能顛倒,顛倒那你就錯了。所以在從前寺院庵堂裡面的執事,道場的住持、當家、維那這些堂主,他們是什麼人?他們真的是「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,也就是說他們對西方極樂世界已經取得了,什麼時候走他都不妨礙。他能走他不走,不走幹什麼?為大眾服務,這叫積功累德。就是自己自度已經成功了,這才幫助別人。

  如果自己是凡夫,自己沒有得度,你要擔任這些工作,那就麻煩了。那就是古大德常講的,你要害一個人,你就叫他做住持,你就叫他做當家。為什麼?他事務繁忙,他沒有時間用功,必定墮落。他所修的縱然道場護持得很好,也是人天有漏福報,來生生到人天享受富貴而已,出不了三界,出不了輪迴,你害他!所以從前我們要知道,這寺院執事是佛菩薩化身來的,他身分沒有暴露我們不知道。極少數的身分暴露,像天台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永明延壽大師阿彌陀佛再來的,傅大士這是居士,布袋和尚這是出家人,這兩位都是彌勒菩薩化身的。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。天台山,這在浙江,國清寺的豐干是阿彌陀佛,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位大菩薩,每一天在寺廟裡做粗重工作,為大眾服勞役,佛菩薩再來,不是凡人!

  所以,我們要發願先成就自己,至少在念佛堂要能夠得到功夫成片,這是最低限度。你要能得功夫成片,為什麼?你能夠自在往生,往生真有譜。我為大眾服務,當然要操心,當然要勞神,這是什麼?犧牲品位,這是真正慈悲,但是決定得生。就像智者大師示現的時候跟大家說:如果我要不做住持,那品位就高了,是實報土上輩往生;因為做住持要管理這寺廟,天天要操心、要勞神,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。都是表演給我們看的。五品位是凡聖同居土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,他念佛的功夫是功夫成片。五品位是功夫成片,沒有到事一心不亂;如果到事一心不亂,他就生方便有餘土了。可是這五品位功夫成片,這裡頭也有上中下三輩九品,如果是上輩三品,有能力自在往生。什麼叫自在往生?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,一點障礙都沒有,想多住幾年,行,就多住幾年。這就是我們佛門裡頭常講的「生死已了」,他來去自如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這是從前寺院庵堂的執事,近代沒有了。

  近代我們只曉得印光大師,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印光大師給我們所示現的,那就是教我們這一代的人。他是怎麼教的?他一生不收出家徒弟,不傳戒、不傳法、不做住持,也不做當家,不蓋廟,一生在道場裡面當清眾,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。我們如果這一生道業要想成就,做清眾就對了。這清眾就是,如果是念佛堂,每天在念佛堂念佛;禪堂,每天在禪堂裡參禪;在佛學院,那你就認真研究經教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成就自己!自己成就之後,你才能成就別人。

  佛經上是有說過,「自己未成,成就別人,菩薩發心」,這話你千萬不能聽錯,它那個講「自未成就」是自己沒有成佛;自己沒成佛,我發心要度眾生。地藏王菩薩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他自己本身是什麼身分?法身菩薩,不但是法身菩薩,他是法身等覺菩薩,他不是凡夫。不過說他沒成佛,就是自己沒成就先度眾生,絕對不是像我們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,肯定要搞六道輪迴的,千萬不要把這意思會錯了。至少在淨土宗裡頭,就是我剛才所講的,你念佛已經到功夫成片,你已經達到像智者大師五品位的境界,你可以在寺院裡面擔任執事。為什麼?那不妨礙,那是犧牲自己品位,真的是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。你有能力,你有智慧、有能力已經脫離三界六道了,在三界六道裡頭展現的是遊戲神通,你不受業報!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,不造業了。這種人可以。

  這是寺院庵堂裡面的執事,在古時候真的常常見到,現在為什麼沒有?這我常講的眾生福薄,菩薩不來。眾生真正有福,佛菩薩焉有不照顧之理。所以你要真幹,真幹佛菩薩一定幫助你,一定照顧你。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這是往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所以他教我求佛,求佛怎麼個求法?求佛要從自己內心裡面去求,決定依教奉行。佛教我做的,我認真努力做,佛教我不可以做的,我決定遵守而不違犯;你就得到佛菩薩加持,你就得到佛菩薩照顧了。所以他老人家那個時候給我說,他說:你一生都是佛菩薩照顧你,你什麼都不要操心,一定要萬緣放下。我是真聽老師話了。

  再看第二句,『或名趣寂』,這都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『寂』是清淨寂滅,也就是說遠離妄想分別執著,你心得寂靜。你還有分別執著,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?「寂」是定到極處的境界,這不是小定,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「首楞嚴大定」。寂定我們把它的水平降到最低是法身菩薩所證的,換句話說,決定超越十法界。為什麼?這樣說法是不是說得太高了?不是的,這說法是有根據的。世尊在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》裡面講五忍菩薩,五忍菩薩最高的是「寂滅忍」,寂滅忍下面是「無生法忍」,這你就明白了。

  『趣寂』,寂滅忍最低的是法雲地的菩薩,跟前面講「一乘」意思差不多!這兩句都是總說,「一乘」是從教上講的;「趣寂」是從功夫上講的,都講得好!這在提醒我們,教要修一乘,淨宗是一乘。夏蓮居老居士在《淨語》裡面講「淨宗法門是一乘當中的一乘」,真的說到極處了。而「趣寂」則是提醒我們,真正修淨土,你要記住大經上常說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千萬不要讓我們的心亂了,那就與我們的修學相違背了。一定要懂得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保持清淨心。

  什麼叫清淨心?六祖講得很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那就是清淨心。清淨心是真心,這裡面決定沒有執著、決定沒有妄想、決定沒有分別。菩薩在世間,不是這經上也是常常跟我們講,隨緣!隨緣是什麼?他分別我們隨他分別,隨順他的分別。你執著我隨順你的執著,我自己有沒有執著?沒有。我自己有沒有分別?沒有。所以自己的心永遠是清淨的,清淨心可以隨一切境緣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這是功夫。決定不能夠隨緣隨變,那就壞了。

  修鍊也不是簡單事情,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,時時刻刻要勘驗自己的功夫。譬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起了分別執著了,動了念頭了,合自己的意思生起歡喜心、生起貪愛心。這時候自己知道錯了,違背了性德,這一念知道錯了,這就叫覺悟,這一覺悟了馬上就回頭。回頭怎麼樣?把佛號趕快提起,就是古大德所謂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為什麼不怕念起?你是凡夫,你怎麼會不起念?不起念是聖人,功夫成就了,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,他不起念了。初住以下哪有不起念的道理!所以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是正常的,在凡夫來講是正常的。但是要是常常這樣下去,那就是六道輪迴的業因,你在造業,造什麼業?造六道輪迴,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了。所以要覺得快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立刻警覺到阿彌陀佛,把那個念頭收回來,收到阿彌陀佛,這就是覺悟。

  從初發心真正講用功夫就等於說拉鋸戰,一會被外面境界拉跑了,一會我又從境界拉回來。總得要搞上幾年的工夫,你才能戰勝。到底要多少年?每一個人根性不一樣,每一個人勤惰不一樣。大概善根深厚的人,用功勤奮的人,三年到五年可以念到功夫成片。根性要是鈍一點的,雖然用功說不上勇猛精進,是精進談不上勇猛,這樣總得要十年二十年,你才達到功夫成片,也都不錯了。

  我學佛五十二年了,真正在念佛上下功夫,大概是三十年,前面二十年的時候,我沒有在念佛這上用過功夫。這歷史我跟諸位講過好幾次,因為進入佛門是經教誘導我,我非常喜歡,所以把行門就疏忽了。一直到民國六十年代,我開始講《華嚴經》,講了幾年之後,這才發現文殊、普賢、善財童子都是專修淨土,一門深入。我這時候才真正體會到,認清楚這法門殊勝,這法門不是一般法門能夠相提並論的,才把念頭轉過來,在念佛上下功夫了。如果我一學佛就在淨宗上下功夫,我早就成就了。我是個過來人,為什麼在淨宗上,早年不能用功夫?對於淨宗了解不夠透徹。所以經教很重要,你要了解不夠透徹,你的決心沒辦法下,這精進不懈是很不容易做到的。真正認識這法門希有,這法門不可思議,你才會全心全力以赴,你才會真正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,連《大方廣佛華嚴》也放下,這我都跟大家說過。

  我雖然喜歡《華嚴經》,我知道入華嚴境界是《無量壽經》,我為什麼不取簡單的,要找這麼多麻煩?講這經諸位要曉得,黃念祖老居士勸請,開心法師多次勸請,每一次見面都要提一句。最後是韓館長,臨終之前祈求,希望我把《華嚴經》好好的講一遍,留下錄音、錄相給後人做參考,我答應了,這是《華嚴經》啟講的因緣。我本來不再想講《華嚴》了,為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。《彌陀經》真正是我最喜愛的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這一卷經連經連解釋每一次展開法喜充滿。現在講經的人少了,沒有人講。如果講經的人多,有人講這些大經大論,我會發心一生專講《彌陀經要解》,我會走遍全球到處講這部經,那對我將來修行往生的品位,肯定大幅度的向上提升。所以這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。你要得清淨心,那你一定要懂得放下,你不能放下,是你沒有看破。這沒有看破就是你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,果然透徹了解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那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我學佛說實在話比一般人真的是幸運,在我這一生當中,第一次遇到出家人章嘉大師,第一天教給我的就是「看破、放下、布施」,沒有走冤枉路,直截了當。我見章嘉大師是我接觸佛經一個月,真的沒有浪費時間,他老人家把菩薩修行的總綱領、總方向、總原則傳授給我了,我居然能夠接受,居然能夠依教奉行。以後得韓館長三十年護持,能夠讓我不管人、不管事,什麼都不管,專心在教理,專心在佛號上,才有今天這一點成就。老師的恩、護法的恩超過父母多多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三句:

  【或名導引。】

  這是苦滅道聖諦的別名。從這些名號,我們就深深體會到,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講經說法,指導一切眾生修行,出離生死,趣無上乘,就是一乘法,無非是『導引』。眾生根性不相同,不止千差萬別,無量無數的差別,佛菩薩能以善巧方便契機契理。這句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是真不容易,不但契機難,契理也不是容易事情。無量差別根機,佛菩薩的教誨都不離性德,不離自性,這是理。或者我們說不違背自性,不違背性德,同時又能契合眾生不同的根性。根性裡頭有順有逆,有善有惡,善、順我們容易體會,惡、逆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到,換句話說,根本就不懂。

  佛菩薩是如何的來隨順這一類眾生,幫助這一類眾生?首先消業障。為什麼?業障要不消除,他決定不能接受佛菩薩教誨,這是肯定的。所以佛菩薩要度他們,先幫助他消業障,幫助他消業障那種方便法,甚至於示現地獄。佛菩薩在地獄裡面示現為牛頭阿傍一類,鬼王、鬼卒,佛菩薩示現,在裡面治他的罪。諸位要曉得,那就是幫助他消業障,他所造的這罪業,他必須要受。如果造作罪業可以不受,這因果律就被推翻,那就沒有因果了,所以造作決定要受。

  我們在《高僧傳》裡面讀安世高的傳記,傳記裡面記載的很清楚,安世高大師在沒有到中國來弘法之前,那講前世到中國來過兩次。幹什麼?還命債。這是得道的高僧,你欠命的要還命,欠債要還錢,因果報應絲毫不爽。他兩次命債都在廣州,都是被人誤傷的,死了。他預先告訴別人:我今天出門會被人誤傷,請你不要,讓官府不要治他的罪,他是誤傷,什麼原因?我過去生中誤傷他,今天應該要還債。還兩次命債,第三次是安世高的身分到中國來弘法利生。安世高確實是很了不起,真的是有神通,他能夠聽鳥獸的言語,博學多才,很受人尊敬。在中國佛教裡頭早期譯經,最早譯經他是最著名的,翻譯東西翻得好。說明業因果報,絲毫不爽。

  佛經現在困難了,佛不在世了,真正善知識我們也遇不到了,這些都是福德因緣。所謂是學生遇到一個好老師,叫可遇不可求,老師能夠遇到一個好學生更不容易,宿世因緣你才能遇到。這樁事情不但中國古籍裡面記載的很多,現在外國有一些報告也肯定,一個人聰明智慧、一生的遭遇往往與過去生中的行業有密切的關聯。外國用一些科學方法來查證,發現確實有這些事情。所以佛菩薩時時刻刻在「導引」我們。因此,我們遭遇挫折不要害怕,遇到苦難要歡喜接受,人為的也好,自然災害也好,統統要接受。為什麼?消災。業障消除了,報掉了,人福慧就增長,人聰明了,慢慢的有福報了。所以人決定不能造業,造業是什麼?造業是罪苦增長,迷惑增長,那就難了。如果是迷惑跟罪報、罪苦要是常常增長的話,這事情麻煩。為什麼?現前是花報,將來的果報決定在三途。

  為什麼一個人受這罪苦能消業,為什麼一個人受罪苦他在造業?同樣是一樣的苦報,何以往後果報不相同?這裡面就是一個是願意承受,不怨天不尤人,他業障消了。一個是「為什麼這不幸的事情會叫我碰到」,他心不服,怨天尤人。那好了,怨天尤人,不但你的業障消不了,你還在增長。由此可知,禍福迷悟確實就在那一念之間,這一念的關係太大太大了。何以諸佛菩薩不明顯的來引導我們?其實佛菩薩做眾生的「導引」,從來沒有間斷過。有時候你自己覺察,有時候你自己並不覺察到,這才叫慈悲到極處。

  菩薩示現不一定是示現一個人身,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統統能示現,總在遇緣不同。古來大德看飛花落葉,看小河流水,聽牧童唱歌,豁然開悟了。這奇怪!這都很平常的現象,為什麼他在這兒開悟了?他開悟的那一剎那,境界裡面有佛菩薩在加持,就是佛菩薩在示現,他的緣在這時候成熟,用這方法觸動他的善根,豁然開悟。他為什麼?早一天他看到這現象他也沒開悟,遲一天他也不能開悟,恰恰好在這時候。我們才知道諸佛菩薩對於任何一個眾生,即使造作極重罪業的眾生也沒有放過他,也沒有把他捨棄掉。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誰能知道?我們這經論讀的多了,我們才明瞭、才肯定、才不懷疑,這是佛教化眾生引導眾生的事實真相。所以真的是不定現什麼身相,人的身相,動物的身相,樹木花草的形相,山河大地的形相,不定現什麼,讓你觸動善根,讓你豁然大悟。

  當然最基本的還是教學,世尊為我們示現的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為什麼?這是因,是你悟入、豁然開悟的真因,外面境界那是緣,觸動那是緣。緣有,如果沒有因,你還是悟不了,因還是重要!因,那是我們天天讀誦、天天聽經。讀誦聽經,這聽經古人叫做聽教,這名詞比聽經這名詞的確是要殊勝。聽教是什麼?聽佛菩薩教誨。讀經聽教,這是修行。修什麼?戒定會三學一次完成,這叫真用功、真功夫。聽經或者是你讀經聽教,你要守規矩,這規矩就是威儀,這是屬於戒律,端端正正恭恭敬敬坐在那裡。法師講經,不遲到不早退,端莊坐在自己座位上,這是持戒。放下萬緣,一心聽受,這是禪定,這就是修禪定,在淨土裡面就是修一心不亂。

  經念得字字清楚,沒有念顛倒,沒有念漏行、錯了一行,這從頭到尾一字一句都沒有念錯,這是修慧。這是什麼慧?這叫根本智。聽教的時候也是放下萬緣,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完全接收過來,沒有懷疑,不起一個妄念,不起分別執著,修根本智。所以讀經聽教,這會聽的人都是三學等修。戒定慧三學同時修學,聽一個鐘點就修一個鐘點,聽兩個鐘點修兩個鐘點,這樣讀經聽教會開悟!不會聽的那麻煩了,不會聽的那是什麼個態度?一面聽一面打妄想。什麼打妄想?看到經文研究研究,這一句是什麼意思,這一句這個法師講解的對不對,或者法師講的跟某一個古大德註解意思不一樣,他在那裡起妄想起分別起執著,把戒定慧三學統統破掉了。這是什麼?這是聽我們世間人上課一樣,這裡頭沒有戒定慧三學。所以你要曉得在佛門裡面,我們兩個人坐在一張桌子上,在這裡聽經,一個人會開悟,一個人不開悟,什麼原因?一個人守規矩,一個人不守規矩。他是在這裡聽講,他沒有戒定慧;這人在聽講的時候,他在這裡修戒定慧,不一樣!所以你會聽不會聽,你會念不會念,這關係太大太大了。

  果然會,這個會他有感應,這感應是最普通,也是最平常的,你會聞到異香。你從來沒有聞過這個香,或者是聞到很好的好香,像檀香一樣,這什麼原因?因為你真正在修行,天神從這地方經過,他看到了,他看到生歡喜心,合掌向你致敬;向你致敬這時候天人身上放香,你就能聞到。這香氣時間長短不一樣,短的一兩分鐘,長的大概差不多可以到五分鐘,那麼長的時間。我想這一樁事情,一定有許許多多同學都有這經驗,有時候這種異香,不但你一個人聞到,你周邊的人統統都可以聞到。我是有一年在德州達拉斯陳大川居士的家裡,他的院子很大,院子裡面他建了一個小亭子。晚上我們大概有五、六個人在一起討論佛法,忽然有一陣異香,每一個人都聞到,時間很長,至少有五分鐘,感覺到非常驚訝!決不是他家佛堂燒的香。這樣的事情常常有。

  我在最初學佛,常常有這種現象,以後我跟懺雲法師住茅蓬,懺雲法師問我在修學過程當中有沒有什麼感應?我說:其他的沒有,但是有的時候感到聞到異香是大惑不解。為什麼?我們自己沒燒香。我居住環境一公里之內沒有人學佛的,決定也沒有人燒香的。為什麼我在房間裡面讀經會聞到異香?這懺雲法師告訴我,他說:天人看到你在這地方讀佛書,他在那裡恭敬致敬,他停住一下在那裡向你致敬,他身上有香氣。以後我才明白這樁事情,這些特別是在初學,幫助你增長信心,這不思議的境界,增長信心。所以諸佛菩薩真的時時刻刻在幫助我們,只要我們真心在做。下面我們看第四句:

  【或名究竟無分別。】

  『無分別』上面加個『究竟』,為什麼?若不是究竟不能夠契入境界,不能證果。為什麼?大乘裡面就無分別了,這是一乘,一乘就加上『究竟無分別』了,不但分別執著沒有,連妄想也沒有。什麼是妄想?我們用最粗顯的話來說,就是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不一定要有外緣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很容易引起起心動念,但是在沒有外緣的時候也會起心動念。一個人靜坐,安安靜靜靜坐在那個地方,他也會起心動念。我想這種經驗我們同學們應該普遍都有!

  起心動念在佛法裡說無明妄動,這是屬於微細的煩惱,是屬於煩惱的根源。你會起心動念,到分別執著,那煩惱就很嚴重了,那是很粗很明顯的煩惱,表現在外面;起心動念還不形於色,裡頭起煩惱了。所以我們要談到用功,要想功夫得力,那你就要練習不起心不動念,不分別不執著。從什麼地方下手?從不執著,從這裡下手。你真正想功夫得力,因為我們念佛如果功夫得力的話就功夫成片,你就決定往生,這樁事情很重要,萬萬不能夠疏忽。

  為什麼我們常常還要那麼堅固執著?一定不肯放鬆?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,也就是說你放不下是因為你沒看破。怎樣幫助你看破?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古人常講「人生如夢」、「人生如戲」,你知道如夢如戲,你還執著它幹什麼?所以《金剛般若》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看破,你能看破,分別執著自然就淡化,你就不會那麼樣堅固的執著,不再對這些事情認真了。尤其是中年之後,為什麼?距離晚年愈來愈近,把這「生死事大」逐漸能體會到了。這一生已經過了,學佛的人都知道我有來生,來生怎麼辦?所以會把來生的事情看得比這一生更重。這一生眼前事情容易放下,不再執著了,不再計較了。這就是人在這一生過程當中,所謂青年、壯年、中年、老年思想決定不一樣。於是受過儒家、佛家教育的人,我們也能夠體會到。即使他沒有學佛,沒有念佛,但是對於儒家的修養很深,他臨走的時候也非常安詳,也有很好的瑞相。這是什麼原因?他放得下了,他走的時候沒有恐怖。

  人死了,通常這一斷氣,兩三個小時他全身就僵硬。可是念佛的人,真正有修養的人,他死了之後甚至於七天、二七十四天,他的身體還是柔軟的,這什麼原因?其實這道理很淺顯,人在臨終的時候恐怖,我們常講貪生怕死,這一害怕、一恐怖全身僵硬,就這麼個道理。凡是走了之後全身柔軟的,他走得很安詳,他走得很自在,他一點恐怖都沒有;換句話說,沒有恐怖的人不會墮三惡道。所以臨命終時一慌亂、一驚嚇,麻煩就大了!這時候真的六道裡面,你要往哪一道去,關鍵的時候。

  也有這種情形,我們都曾經遇到過,這亡者幾個小時之後,真的身體已經僵硬了,面相很苦、很痛苦,不好看!如果他的緣殊勝,遇到好的同參佛友,大家給他念佛,我們一般講助念,念到七、八個小時,念到十幾個小時,再去看他身上軟了,他面孔很好看了,這效果就非常殊勝。這些事情,我想有不少學佛的同學,你去送亡、去幫人助念,你都親眼看到,真有作用。

  現在我們明瞭,從江本勝博士水結晶實驗裡面證明到了,助念,譬如說這朋友距離我們很遙遠,我們聽到這訊息,每天在家裡面恭恭敬敬念佛給他迴向,這力量達得到。為什麼?念力超越時空,再遠統統能達到,不可思議。在《華嚴經》上這些事情佛講得很清楚,一切法從心想生,心想沒有空間、沒有時間,沒有時空的限制。沒有空間就是沒有遠近,沒有時間就是沒有先後,我們在這裡誦經念佛給他迴向,立刻就達到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這人走了以後,他究竟到哪一道去了我們不知道。如果我們常常懷念他,常常誦經念佛給他迴向,對他有沒有好處?肯定有好處。好處多多,這道理要懂,這事情要真做,決定不是迷信,決定不是無效。縱然我們這朋友真的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,我念他還是有效,真的對他有幫助,我對他有幫助,他對我也有幫助。這些道理果然參透了,搞明白了,你就知道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句話是真理。心想遍法界虛空界,你一念善,善遍虛空法界,一念惡,惡遍虛空法界。為什麼不想善?為什麼要作惡?到最後果報自己承受。

  小人要害君子,這中國古書上都有說得很明白。能不能害君子?不可能。你能夠害他的,頂多你只能害他身命,你把他害死,但是身不是我,身是我所,我受不受害?不受害;我所受害了,這個身害死了。實際上你害死了他,真的成就了他了,他的境界往上提升了,人間這身死了,他的靈生到天上去了。你害他實際上是成就他,這事實真相誰知道?要不是佛菩薩在經上教導我們,我們連做夢都想不到。所以小人成則君子成,小人成就害君子,君子成就是德行向上提升,因為他的被害是冤枉的,他沒有過失。這話很不好懂,只有諸佛菩薩才能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。

  我們真正修行要抓住綱領,要抓住原則,要遵守方向,能夠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先學著不執著。為什麼?一切法因緣生,每一個人都有過去生,都有未來。這一生的行業包括你的思想,你起心動念,你想的是善還是惡?你造作的是善是惡跟前生都有密切的關聯,所謂習氣!要把習氣轉過來那實在不是一個容易事情,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,要認真去磨鍊自己,放下分別執著,然後你才能夠把起心動念伏住。所以下手之處要從執著,於一切法不再執著,什麼都好,隨緣而不攀緣!又何況這事實擺在我們面前,各人因果各人自己承當,別人沒有辦法代替。

 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代替阿難尊者受難,也不能代替釋迦族遭琉璃王滅門的慘案,佛曉得,不是不知道。琉璃王滅釋迦族,釋迦牟尼佛頭痛三天沒有辦法,那是釋迦族前生造的業,這一生一定要受果報,他不受這果報,他這罪業消不掉,一定要受果報。所以我們稍稍理解事實真相之後,我們才曉得我們這一生只有一條路可以走,李老師教導我們的「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」。除這一條路之外,肯定沒有第二條路可走。為什麼?條條路都是輪迴路,都出不了六道輪迴。

  現在就是問西方路你要不要走?你如果要走,那世出世間法你統統要放下,要捨棄;你要不捨棄不放下,這一條路你走不通,你有障礙!當然不但是執著我放下了,最好連分別也放下。你要放下執著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常講凡聖同居土;如果你再把分別也放下了,那你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;如果把起心動念都放下了,那高了,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時候是實報莊嚴土。善導大師講「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」,這話講絕了,講得我們佩服的五體投地,真的是這樣子。

  現在我們要不要放下?這地方,諸位同學又要聽清楚,放下不是事放下,是心裡頭放下,不要聽錯了。好了,我工作也放下了,再過幾天說:法師,我現在沒有錢,我現在沒飯吃了,怎麼辦?你叫我都放下了。那你就搞錯了,生意還是要照做,錢還是要去照賺,家還是要照養,為什麼?這是在世間法是你的責任,你要盡到責任。心裡頭不要有掛礙,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,這你就真放下了。所以放下不是講事是講心,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不是叫你身放下。身放下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,心上不染著,那你就超越三界了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