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九十一卷)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12-017-0091
請掀開經本,我們從四十九面第四行看起:
「復有無量廣果天王。所謂愛樂法光明幢天王。清淨莊嚴海天王。最勝慧光明天王。自在智慧幢天王。樂寂靜天王。普智眼天王。樂旋慧天王。善種慧光明天王」,上一次介紹到此地,今天我們接著再看第九尊:
【無垢寂靜光天王。】
德號裡面含義都很深很廣。大家都知道佛經裡面常常用垢穢,代表我們的煩惱習氣跟錯誤的知見。『無垢』就是心地清淨,煩惱習氣都已經離開了,恢復到心地寂靜光明。這也就是說修持到這個境界,不僅是功夫得力,那是相當好的功夫。世尊當年在世,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給我們做了很多的好榜樣。大家都知道佛法是平等法,不但四眾是一家,更究竟、更徹底的說法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。學佛如果希望能契入佛的境界,這個觀念不能沒有,而且非常重要,這是正確的觀念。為什麼?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,我們煩惱垢習才能斷得盡,如果沒有這個觀念,煩惱習氣怎麼能夠斷得乾淨?正法常住在世間,能夠普遍利益一切眾生,是要我們全體通力合作,而且在平等的地位上來合作。這個觀念,古時候人有,現代人沒有,為什麼?古時候有人教,有人做出來給我們看,現在我們已經聽不到有人說這些話,出家人很多做法的確也有誤導眾生。這些理很深、事相很繁,怎麼說法實在講都說不清楚。為什麼?因為事相太複雜,如果說得不契機就有過失。契機,契這個眾生機,未必契那個眾生機;契此時之機,未必契彼時之機;契此地之機,未必契他處之機,所以說法就很難,我們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。
我們想想世尊當年在世,他是什麼樣的身分出現在世間?我們曾經跟諸位同修報告過,世尊是一個完全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者,只知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,對於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一無所取。與他密切配合的,是一些國王、大臣來做護法的工作,佛做弘法的工作,弘護要配合得好,正法才能夠常住在世間。這裡面的意境也很深,也很不容易體會。我們從比喻來說,就像世間人辦學校,主辦學校的人,他們是由董事會來主持學校,他們聘請校長、聘請職員,來管理學校行政事務的工作;校長對董事會負責,聘請教員來執行教學的工作。出家人,給諸位說,不做校長,只當教員,佛時代是這樣的情形,佛法傳到中國來也是這個情形,這才是一個義務教育的工作者。自從唐朝中葉以後,馬祖道一法師跟百丈大師兩個人提倡叢林制度,出家人才擔任道場裡面的執事。雖然擔任執事,依舊是以講經教學、領眾修行為工作的重點。這種做法實在說已經是不如法,但是為了迎合時代,做出不得已的重大改變。我們要了解祖師的苦心,而且這些祖師大德們都是佛菩薩化身來的,不是凡人,所以他們可以。凡人如果要擔任這些執事,從前我在年輕時候,老一輩的大德常常跟我們講故事,我曾經聽他說過,他說:你要害這個人,你想把他害死,送他到阿鼻地獄去,你就請他作住持、請他作當家。這是我們前一代的老和尚跟我們講的,可是我們看看,他自己就是作住持、作當家;當然這個話也不是他說的,他也是聽前面人所講。我們細細的去思惟,講這個話很有道理,你如果是個凡夫,你要惹上這些事情在身,你的道業不能成就,你的心不得清淨。換句話說,墮落的機會太大了,真的是害人。這是我們聽過去這些大德們所說的。
在我自己這一生經驗當中,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,這是一個學者,是一個做學問的人,一生是講學的人,對於行政事務外行;換句話說,許多這些人情世故他不懂。辦這些行政事務的人要有高度的權智,所謂應付很圓滑,面面都能應付到,他的事情就做得很順利。方先生是個念書人,真的個性跟他的姓一樣方方正正,一點都不會圓滑,直來直往,遇到不對的事情拍桌子就罵人,你想想看人家對方是怎麼感受,怎麼會跟你合作?所以他在學校裡擔任行政工作很短一個時期,只擔任哲學系的系主任,很短時間他就辭掉,教他的書去了。我還有個同學傅樂成先生,臺灣大學博士班的指導教授,也是個讀書人,也是方方正正,不懂得圓滑。曾經有一年,人家請他到台南成功大學去做文學院院長,他做了一個學期辭掉不幹,回來跟我們發牢騷,簡直不是人幹的事情!平常自己讀書講學,你說多逍遙自在,搞上行政事務,什麼麻煩都來了。一生從來沒有經歷過,嘗嘗味道也好,要不然你不知道人間艱苦。
因此我們曉得,佛家為什麼常說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你這一尊佛發心出來講經說法度眾生,一千尊佛出世,做你在家出家的護法護持你,這些拉拉雜雜事情,諸佛他們一肩承挑;挑起這個擔子,你什麼事情都不要管,一心一意研教修學,弘法利生。所以我們心目當中的護法居士都是佛菩薩,沒有他們成就道場,我們縱然學成,也沒有場所去發揮,也無用武之地,這要懂得。在家居士他們肩負起道場行政這些事務,他們操勞,他們會不會墮落?給諸位說,他們不會墮落,他們所做是積功累德,真正成就修行人,幫助修行人在這一生當中永脫三界,他們做的是這個事業。他如果不求往生,將來福報都不在人間,在天上去作天王,像我們這個經裡面講「大自在天王」,他去作天王了。護持正法,住持正法,全心全力照顧幫助正解正行之人,無論是在家出家,這是世尊幾千年傳下來,祖祖相傳的方規,我們一定要認識、要懂得。
現代出家人自己要搞個道場,自己要作住持、要作當家,要應付這些行政拉雜的事情,諸位要知道這是逼不得已。為什麼?出家人沒有地方掛單,沒有地方落腳,所以有一些出家人行菩薩道建道場,照顧初學的出家人,那也是佛菩薩再來,不是普通人。如果他自己建個道場,不是為了照顧四眾修學,不是期望成就四眾道業,那他就造業,那就是古人講,他將來免不了要墮落,那就是真的害他了。如果他念頭一轉,他以這個地位來護持正見正行的人,他這是無量功德。可見得禍福、善惡果報都在一念之間,正是菩薩德號裡面所說,一念心無垢就是弘護的大業,一念心污染就不免墮落。這個事實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。
當然最理想的是世尊為我們示現,由在家菩薩來做這些工作。世尊當年,諸位同修們最熟悉,祇樹給孤獨園講經說法,祇園精舍裡面所有一切事務方面的事情,都是在家居士做,釋迦牟尼佛沒有擔任祇園精舍的住持。祇園精舍的主人是給孤獨長者,贊助人是祇陀太子,他們提供場所、提供精舍,供養世尊,供養這些出家人在這個地方弘教修行。今天我們在新加坡看到居士林、淨宗學會這個做法很如法,不僅是我們讚歎,實在講我們哪有資格讚歎?十方諸佛如來讚歎,諸大菩薩讚歎,龍天世主讚歎,這都是真的。成就我們四眾初學的同修,成就大家也成就我,我跟大家在一起薰修,所以我們的心能這樣清淨,一切事務不聞不問,專心向道。我們今天一定要做到「寂靜光」,才對得起檀越,才對得起施主,對得起這些護法,成就自己的道業。我們真正有這個弘願,要實行如來的方規。
我初學的時候,章嘉大師告訴我一句話,我永遠記在心裡沒有忘記,我相信,「真正發心弘法利生,捨己為人,你一生都有佛菩薩替你安排,什麼都不要操心」,這個好!問題是我們是不是真正發心去幹?真發心就有佛菩薩照顧。自己真正能做到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真正能放下,才做到「無垢寂靜光」,你要真放下。真正相信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照顧,自己什麼都不要操心,順境也好、逆境也好,歡喜承受,唯有這樣你才能夠煩惱不生;我們煩惱不生縱然做不到,煩惱確確實實一天比一天減少,這就是進步、就是功夫。如果我們的煩惱、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減少,功夫就不得力;如果妄想煩惱還天天增長,那麻煩了。你一定要提高警覺,為什麼?你逐漸接近三途,絕對不是好事情。自己的功行要自己檢點,這是別人幫不上忙,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。末後這一尊:
【廣大清淨光天王。】
這兩尊菩薩的名號意思可以連起來,「無垢寂靜光」是自利,自己成就,『廣大清淨光』是利生,幫助一切眾生。幫助眾生而不著一切相,你才能得清淨,如果教化眾生著眾生相就錯了,不但清淨光得不到,廣大也有限。果然身心清淨,那個廣大是真的不是假的,正所謂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所以這兩個名號可以合起來看,意思非常的圓滿。下面是總結:
【如是等而為上首。其數無量。】
跟前面的標數首尾相應。歎德這句說:
【莫不皆以寂靜之法而為宮殿。安住其中。】
『宮殿』,前面講過是表法,表慈悲忍辱、護念眾生。就好比房舍一樣,宮殿就是房屋,我們有房屋可以遮蔽風雨,使我們身心安穩,取這個意思。菩薩以什麼為宮殿?以『寂靜之法』,也就是前面講的無垢寂靜光明,以這個為宮殿,『安住在其中』,不但自己安住在其中,也能令一切眾生得到他的庇佑。這裡面所表的意思,四禪天是福天,在六道輪迴裡面福報最圓滿,最圓滿的是四禪,為什麼?三災、八災都免除了。三災,諸位曉得水火風三災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火災可以燒到初禪,水災可以淹到二禪,風災可以吹壞三禪,四禪三災都沒有了,福報大。諸位想想,為什麼會有火水風?已經到禪天,禪定功深;火災的業因是瞋恚,水災的業因是貪愛,風災的業因是愚痴;初、二、三禪天人雖有甚深的禪定,煩惱習氣並沒有完全斷乾淨,只是伏住而已,粗重的煩惱習氣不會發作,微細的還有,所以他還遭難。到四禪功深,換句話說,連微細的煩惱也壓住,並不是斷,是伏住了,它不起作用,所以三災達不到。三災是什麼原因形成的,我們一定要知道。
經典裡面講還有八災,這八種災患那是另一個說法。這八種災患,我們看起來無所謂,可是色界天人看起來就相當嚴重。第一個是「憂」,憂慮、心憂;第二個是「苦」,身苦,佛在經上常講身為苦本,色界有身;有「喜」,喜是歡喜,心有喜,身就有「樂」。所以憂苦喜樂是災難,不是好事,剛才說過我們看起來無所謂,天人看起來有災難。另外兩種「尋」、「伺」,尋伺是講念頭,一個是說粗的念頭,一個是講微細的念頭,有念也不行;還有兩種「出息」、「入息」,出息、入息是呼吸。這八樣合起來叫「八災患」,色界天人看到這些現象,這是災患。四禪天人這些習氣,他的定功都能把它控制住、把它伏住,所以三災八難他統統可以避免,六道裡面福報最大了。他所享受的是寂靜之樂,樂不是苦樂的樂,苦樂的樂是相對的,不是真的是假的。心憂喜他捨掉,身苦樂他也捨掉,不但苦樂捨掉,身靜到極處連呼吸好像都沒有了,難怪這個人長壽。我們世間人也說,長壽之人他的呼吸叫龜息,你用很薄的紙在他鼻孔裡面試驗不到,好像他沒有呼吸;換句話說,他呼吸非常的微細,甚至用全身的毛細孔呼吸,不必用鼻根。人要有這個功夫,壽命一定長,心地一定非常寂靜。由此可知,呼吸很粗,身體都不健康,你們學過醫學也許懂得,呼吸不正常,身體不健康。菩薩示現在這個地方,是以寂靜之法為宮殿,寂靜之法就是真實智慧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「住真實慧」,說法跟這個不一樣,意思境界完全相同。真實智慧就是寂靜之法,起作用是無所不知,起作用的時候是權智,不起作用的時候是實智;以實智之法而為宮殿是自受用,以權智攝受一切眾生是他受用。這一段就介紹到此地,請看最後這一大段,大自在天:
【復有無數大自在天王。所謂妙燄海天王。自在名稱光天王。清淨功德眼天王。可愛樂大慧天王。不動光自在天王。妙莊嚴眼天王。善思惟光明天王。可愛樂大智天王。普音莊嚴幢天王。極精進名稱光天王。如是等而為上首。不可稱數。皆勤觀察無相之法。所行平等。】
這是第一卷末後一段。『大自在天王』,表十地菩薩自行化他的因果法門,十地就是法雲地。「大自在天王」,梵語稱為「摩醯首羅」,摩醯首羅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大自在天,他在三界六道裡面最自在。「王」是形容他自在,不一定他是王。實在講摩醯首羅,佛經裡面也有說,這一層天在哪裡?也在四禪。四禪非常特殊有九種天,四種是凡夫,五種是聖人。這是聖人,就是五不還天,也稱為淨居天,這個天裡面沒有組織,哪來的王?換句話說,淨居天人沒有不自在,自在是「王」的意思。像一個國家,在古時候帝王只有他自在,他發號施令,沒有人約束他,他約束一切人,所以在一個國家裡國王最自在。用自在這個意思來比喻王,佛經裡面往往看到「王」就是表自在的意思。這一段是講淨居天人,這些人都是聖人。雖然是聖者,煩惱沒有斷盡,諸位在教中所看到,五不還天是哪些人?小乘三果聖人修行養道的道場,大乘菩薩斷證功夫跟他們相等的也在這個地方。也就是說見思煩惱,見惑八十八品斷盡,思惑也斷前面九品粗惑,這九品是欲界的,斷盡了,還餘色界七十二品思惑,在五不還天斷。為什麼叫「不還」?他不再到欲界來,欲界的緣他斷掉了;欲界的緣斷掉,所以他不到欲界來了。這些人如果到欲界來示現,那是乘願再來,不是業力,業力他沒有了,他要來是乘願再來,這些統統都是聖人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很多十住菩薩也在這個地方修行,三賢十聖;十住菩薩,在我們想到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是別教,如果是圓教,十住菩薩超越十法界了,應當是別教。但是從圓教也能講得通,為什麼?諸佛菩薩時時示現在這個地方,來幫助他們修行證果,幫助他們脫離輪迴;正是佛經裡面常講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佛菩薩就示現什麼身,這裡講是應以淨居天人而得度者,他就示現淨居天人的身分。所以都能夠講得通,我們不必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諸佛菩薩大用無方,無時無處不示現,我們總要明瞭這些道理跟事實真相,才能夠斷疑生信。真誠恭敬心都是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,而至誠恭敬是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根本,根本堅固我們修學才能一帆風順。
經文往下也舉出十位上首,上首的德號都是表法,我們從名號裡面去看,能體會到菩薩修行的功夫確實步步高升。第一尊,『妙燄海天王』。「燄」是比喻智慧,「海」是比喻深廣,菩薩的妙慧無限的深廣。前面廣果天王裡面,最重要表法的意思是廣大寂靜,從廣大寂靜再向上提升,就是妙慧深廣如同大海。佛法的修學,諸位必須要牢牢記住,修定,定才能夠發慧,慧才能夠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,此界他方,過去未來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今天為什麼把這個能力喪失?心不安靜,這是我們的大病。不要說佛法這是修學樞紐關鍵的所在,即使世間人的福德也以這個為樞紐,諸位如果細心去觀察,世間人真正有福德、有大福報的人,他心是靜的。如果他的福報很大,他心不清淨,那個福報我們也知道不會長久,不到他的壽命終,他的福報就可能已經盡了。真正有福德的人,心地清淨,舉止安詳。
李居士告訴我,居士林這些林友當中,有一些有大福德的人,他們在社會上有地位、有財富,真正是大福德人,在我們一起共修,他都坐在枴枴角角後頭,人家看不到。吃飯的時候都在一樓,自己拿盤子沒有人照顧,端一個小碟子在枴角坐著吃,大福報人,這是真的福報不是假的。為什麼?心清淨,言語很少。到這個地方來幹什麼?念佛,哪有功夫說閒話?到這裡念佛,古德所謂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句佛,打得念頭死,許汝法身活」,他們做到了,這是修行人的好榜樣。往生決定能夠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,不受病苦,都在平時真實的功夫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哪些是大福德的人,我們去打聽都打聽不到,李居士在這裡幾十年他很熟、他認識,他不告訴我們,我們都不認識。這些人當中,我們也能想像得到,也有菩薩化身在其中,都是事實。所以我們對於任何一個人,都不可以輕慢,都應當真誠恭敬,給他做增上緣,幫助他在這個道場不虛度光陰;勸導他、誘導他老實念佛,決定有成就。
真正用功,真正修行人,福慧等持,是我們的好榜樣。我們今天福慧兩者都沒有,相當苦惱。可是今天諸位能遇到這個道場,遇到這個緣分,你就不能說你福慧沒有;你要沒有福慧,你怎麼會遇到這樣殊勝的因緣,你能夠遇得到是你有福。可是問題在哪裡?問題真的是善根具不具足,不能說沒有福。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三個條件:善根、福德、因緣;因緣遇到了,遇到證明你有福德,三個條件你已經具備兩個,現在問題你有沒有善根?你要有善根,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,你這一生決定往生,往生不退成佛,你這一生是大圓滿;無量劫來你超越不了輪迴,這一生你條件具足了。善根是什麼?能信能解、能發願、能修行是善根,你就圓圓滿滿的具足。可是,你何以能信能解?一定要聞法。如果不是善根福德特別深厚的人,佛法裡面常講中下根性的人,這一生當中也能夠培植,培植的方法就是多聞,所以一切經論裡面,佛對於多聞總是不斷的在稱讚。可是多聞,你也要懂得「多聞」這兩個字怎麼講法,不能夠望文生義;望文,多是很多,什麼人講經我都聽,什麼樣經論我都去看,那你就完全搞錯了。「多」不是這個意思,但是你這種解法也沒解錯,那是第二個階段的多聞,第一個階段是一門深入、多次的薰修,這是多聞,這是第一個階段。第一個階段的目的在哪裡?在斷煩惱。所以你愈專愈好,你的心愈清淨,你知道東西太多,麻煩,你的心永遠清淨不了。
今天上午我到此地商務印書館去看看,商務印書館往年我去過一次,裡面裝修擴展到三層,裡面內容相當豐富,到那裡一看琳瑯滿目。我有個什麼感想?頭腦搞亂了,一看到那個境界就無所適從。那是知識、是知見,什麼樣的知見統統都有,這對世間人來講知識豐富好,世間人講「為學日益」,好事情;對修道人來講不是好事情,是障礙,「為道要日損」,要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天天減少,可不能增加。我看了一看,因為我們很快就要辦佛學院,佛學院裡面一定要設一個圖書室,我們不必稱圖書館,館太大了,我們成立一個圖書室,裡面必須要蒐集一些參考資料。我今天去看看,看看將來哪些書我們必須要參考,這是專門提供講經法師們用。特別需要的是歷史、地理,譬如講到哪個朝代,你要知道這個朝代距離我們現在多少年;講到古時候某一個地方,譬如給你講到漢朝的咸陽,咸陽現在在哪裡?現在的西安。唐朝的首都長安,實在講長安是漢朝時候建立,名字就改做長安,咸陽是秦始皇時代的,所以這個地點改了多少次名稱。我今天看到有這些參考資料,這是我們一定要具備的。另外哲學一部分,文學的東西也有一部分需要參考,中外歷史都要看看。除這個之外,世界上還有許多的宗教,我們也有必要了解。他們出的書常常有新東西出來,有時間去看看,哪些東西是我們所需要,我們將來再去採購。
看看這些東西就曉得,現代年輕人頭腦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,他想的是些什麼東西,我們大致上有個印象,幫助自己在講經說法時觀機。現在的東西太多、太複雜,書店已經就這麼複雜,在我想像當中,電腦網路裡可能比這個更複雜。這個東西有利有弊,可能弊多過利,看我們怎樣去選擇,怎樣去利用它。特別是年輕人,家長、老師要好好的輔導,要跟他們詳細解釋,常常溝通,誘導他走正路。因為現在這些沒有辦法禁止,只有誘導,只有討論,只有詳細說明,才能幫助年輕人不至於誤入歧途。由此可知,現代做父母的人,做老師的人,責任比古時候要重得多,古時候的社會沒有這麼多的誘惑;換句話說,容易控制。現在誘惑太多,真正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講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,一個人生在現代社會不被外界誘惑,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我們現在生在這個時代怎麼辦?第一個怎麼度自己,保住自己、救護自己,然後再想辦法怎麼樣幫助別人;幫助別人還是一句老話,幫助有緣之人。什麼叫有緣人?他聽你的話這就有緣,他不肯聽從你的話,這個人沒有緣分,正是佛家常講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所以我們從菩薩德號裡面,就要想到如何能夠開發自己的智慧,真實智慧,如何不墮邪知邪見,這是我們當前重要的課題。
第二尊,『自在名稱光天王』。這個族群、這一類是大自在天王,所以他們有自在名稱,名實相符,他確確實實得大自在。我們再回頭想想,我們今天不自在。古德公案裡頭有所謂,你向老和尚請教:我現在很苦,煩惱很多,不自在,怎麼辦?老和尚問你:誰繫縛你?繫縛就是用一條繩子把你綁起來,誰綑綁你?你想想,沒有人繫縛我,繫縛自己的還是自己,就是你一念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思想繫縛了自己,妄想分別執著使自己不自在。佛菩薩何以大自在?此地用大自在天王來代表法雲地的菩薩,那是真自在,三大阿僧祇劫修圓滿,摩訶薩當中的大菩薩,他再往上面去就是等覺。他為什麼得大自在?他的繫縛完全解脫了。你要問,他怎麼解脫的?觀世音菩薩在《般若心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所以他解脫,他得自在。他何以能照見?人家是能夠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」,行是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與甚深般若相應。回過頭來想想,我們現在是什麼狀況?我們起心動念、一切造作,決定是與妄想分別執著相應,跟佛菩薩恰恰相反,一百八十度的相反,我們怎麼會不煩惱?怎麼會不憂慮?
可是這個事情也不必害怕,我們今天明白認清楚了,自己的毛病在哪裡搞清楚,只要與般若智慧相應,我們逐漸就能夠超越煩惱,就能夠恢復自在。般若是什麼?怎麼樣才能跟般若相應?般若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去得乾乾淨淨,那就是般若,般若就現前了。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可就不容易,為什麼不容易?因為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已經養成習慣,很想改,改不掉;好像我不想改的時候還沒事,愈想改的時候還煩惱愈多、妄想愈多。並不是說你發心想改過妄想反而多,不是的,妄想本來就是這麼多,你不想改的時候沒發現,粗心大意,想改的時候發現了。發現之後不要害怕,怕不能解決問題,要想方法去對治,對治最有效果的方法,佛教給我們把觀念轉過來,叫「修觀」。修觀這兩個字,我想很多同修都在佛門典籍裡面常常見到,可是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,能講清楚、講明白的人不多。修觀就是修正你錯誤的觀念,這叫修觀。
依照什麼標準來修?《般若經》。《般若經》太多了,太多抓綱領。中國人可以說相當聰明,在《般若經》裡只取兩部,一部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一部是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只要與這兩種相應就行,那你就是住真實慧。而且在這兩部經裡面,還是掌握它的精要之處,一兩句就行了,一兩句一生受用不盡,一兩句在我們念佛人來講,幫助我們決定得生淨土,你要真正抓住。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能不能時時刻刻提得起來?你能夠時時刻刻提得起來,那就叫觀照。《心經》裡面講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他為什麼照見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五陰的相是虛妄,沒有實體,你明白肯定了,你還不放下嗎?一放下心就清淨,一放下人就自在,一兩句就行了。
《心經》裡面告訴我們「無智亦無得」,這句話重要,無智是所知障破盡,無得是煩惱障破盡。你以為世間有什麼東西你可以得到,沒有,假的,一樣都得不到。不但身外東西你一樣得不到,身體都得不到,剎那剎那在生滅、在變化,跟你講的是真話,這是真實智慧,不是真的。「無智」兩個字把你所有一切知見破掉,你覺得這個好、那個不好,這是你的知見,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,不是事實真相。你起心動念把一真法界破壞掉,一真法界大家不好懂,換句話說,你把自然生態破壞掉,自然生態是虛空法界。諸佛與法身大士他們沒有知見,所以他們住在一真法界,沒有破壞;九法界有情眾生都有知見,有知見就把法界破壞了,知見愈多破壞的就愈多。所以佛在經上講十種法界,其實哪有十種?法界只有一真,怎麼會有十種?十種是十種人他有知見,但是知見並不相同,有些破壞的幅度大,有些破壞的幅度小,隨著他知見差別,將法界破壞程度不相同說為十種。破壞最大的是地獄;換句話說,地獄的知見、煩惱最嚴重,所以有很大的破壞力,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地獄法界。如果你的知見跟煩惱輕一點,你的破壞就小一點,這就不斷向上提升,破壞得最少、最輕微的是菩薩法界,再其次是緣覺、聲聞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
世尊雖然講經四十九年,他有原則、有綱領,我們掌握到原則、掌握到綱領,不難修學。佛說得好,凡聖只在一念之間,一念覺轉凡成聖,一念迷轉聖成凡,凡聖在一念之間。我們又曾經聽說過「理可頓悟,事須漸除」,理聽明白了,好像是懂了,可是一遇到事又迷惑,為什麼會迷惑?被我們煩惱習氣又給它拉回去。真正修行用功就在這個地方,你怎樣能保持不退轉,你的成就就快速,哪裡需要那麼長的時間?三大阿僧祇劫,不要那麼長的時間。正因為進得少、退得多,所以修行到證果真的是無量劫。說到這裡,我們不能不感激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給我們建立一個道場,歡迎我們到那裡去修學,那個道場非常完備,沒有退轉的機會,好在這裡。
今天我們在新加坡也遇到非常殊勝的機緣,這個緣是佛菩薩給我們的,我們在這邊建彌陀村、建念佛堂,稀有殊勝的機緣。進入這個地方,也是把一切退轉的緣統統給你斷掉,你在這個地方唯一精進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將來這個念佛堂不收費,一分錢不要,只歡迎你進來念佛。進念佛堂只有一個願望,往生不退成佛,你是來幹這個的。念佛堂一分錢不收,有人問我:將來念佛堂可以容納多少人?按照現在李居士的規劃,可以容納一千人到兩千人;他現在規劃寮房,如果一個房間住兩個人,大概可以住一千人,一個房間住四個人就兩千人。念佛堂是圓形很大的,容納兩千人不成問題。這麼多人生活衣食住行,錢從哪裡來?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供養,不要我們人供養,一切諸佛如來供養,為什麼?那些老佛歡迎新佛去,你們到這個地方個個都要成佛。所以到這裡是供養諸佛如來,一切眾生想種福,到這個地方種一塊錢、兩塊錢,福報永久享不盡的。為什麼?你真種到福田上,你真的供養佛了,不可思議!
世間人害怕,為什麼?他不相信佛,不信。我們明瞭,我們深深相信佛護念這個道場,諸佛如來照顧這個道場,我們只要盡心盡力做工就好了,我們在道場做小工,為這些新佛服務。我們做這些念佛同修的內護、外護,我們來做護法,先成就大家作佛;如果我到那時候還不能往生,你們統統到極樂世界,你想想我會不會往生?我不念佛也會往生。你們這些往生的人,「那時候都是這幾位護法幫助我,我才能夠往生的」,你還不是拉著阿彌陀佛一起來去接引他嗎?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這正是大慈菩薩所說,你能幫助兩個人往生作佛,就比你自己修行更精進。我的估計,最保守的估計,將來這個念佛堂造成,十年之內,不多,我們有期限,十年之內至少有五百人往生,你想想看這個緣多殊勝!
五百尊佛現前,這個福報多大,在這個世間真正是稀有因緣,不但現在稀有,從釋迦牟尼佛到今天都稀有。佛滅度之後,在這麼短的時間,在一個地區,有這麼多人去作佛,沒聽說過。我們怎麼能這麼相信、這麼肯定?緣在此地成熟了,這個道場是凡夫作佛的道場,是凡人成佛的道場,它不是普通道場,名實相應。希望大家要珍惜,我們要將人力、財力、物力集中,不集中就不能成就,一定要集中,這是大事因緣。《法華經》上世尊所說,「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」,我們今天所遇到,正是佛所講的大事因緣,我們自己要慶幸、要認真、要努力,不要辜負這個因緣,一定要把它做得圓圓滿滿。
第三尊,『清淨功德眼天王』。「功德」兩個字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,可是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還是不多,多半人誤會在佛家道場裡面、寺院裡面捐一點錢,這就做了功德,總是以為這是功德;或者到這個地方來做義工,為道場工作服務,這做了功德,其實全錯誤,那不是功德,那是福德。此地的同修,道場給信徒們放錢的叫油箱,添香油,不錯,用這個名詞滿好。可是有很多地方油箱它寫成功德箱,那完全錯了,不是這個意思,把功德兩個字誤會。說添香油,油箱,行!而實際上是什麼?那是種福,廣種福田,布施供養是修福,這是種福,不是功德。什麼是功德?功是功夫。我們現在開念佛堂,我從早晨六點鐘就來念佛,念到晚上六點鐘,念了十二個鐘點,我這叫不叫功夫?我這是不是功德?不見得。何以不見得?你果然今天這十二個鐘點念佛,念得心地很清淨,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那是功德。雖然念了十二個小時,還常常打妄想,那就沒有功德。沒有功德算什麼?還是福德。念佛功夫裡頭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那個念佛是功德,你能夠得一心不亂,得功夫成片,「德」就是講這個,你念佛有功,你得一心不亂,或者你得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是你得到的。
由此可知,如果你在這裡做功夫,功夫後頭沒有得,一心不亂也沒得到,功夫成片也沒有得到,你念佛都是福德,叫福不唐捐,它不是功德。功德跟福德我們要辨別清楚。你聽經,你到這裡來聽了兩個小時,聽經也是功,專心在聽,聽悟了那才是德;明白了,開悟了,那你這兩個鐘點是在修功德。這兩個鐘點聽下來之後,出了大門忘得乾乾淨淨,一無所得,一無所得算什麼?也算是福德,你來莊嚴道場,來湊人數,讓大家看到有這麼多人,莊嚴道場這是修福德。如果你真的聽明白、聽懂了、聽開悟,那是功德,所以功後頭一定要有得,沒有得就變成福報,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的。
這裡「功」是什麼?清淨,清淨功,他得的是什麼?得的是眼。什麼眼?清淨功一定得清淨眼,清淨眼是佛眼,五眼圓明、十眼圓明,這是他所得。所以長時間讀誦大乘,長時間聽經聞法,縱然我們根性不利,中下根性只要時間長必有所得,你會有所得。得的現象自己能體會得出來,沒有學佛之前人糊糊塗塗,糊裡糊塗,甚至於在社會裡面,好人、壞人都分不清楚,沒有能力辨別真妄,沒有能力辨別邪正,沒有能力辨別是非,現在學佛學這麼久,漸漸有能力。你有能力辨別,然後才能做功夫,功夫是什麼?遠離一切惡法,親近一切善法,斷惡修善,那就是德,這是真實的功德。所以真正修功德不要花錢,花錢不一定能成就功德,不一定要花錢,成就真實的功德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