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一0六卷) 2010/2/12 華嚴講堂 檔名:12-017-210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第三修行住」,我們將經文念一段:
【佛子。云何為菩薩修行住。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。何等為十。所謂觀一切法無常。一切法苦。一切法空。一切法無我。一切法無作。】
我們就念到此地。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,為我們說明這段經文,「先明自分」,也就是在修行位當中他必須要學習的功課。這功課雖然講了十句,這個十句是綱領,也就是十個題目,總而言之,都是說無常,實在說是萬法無常。世尊特別是對於初學,把一切法都歸納為十法,《華嚴經》用十表法,十是數字,從一到十是個圓滿的,代表無量無邊無盡的諸法。說無常,一切法都是無常的,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。這一大段的經文,佛要告訴我們的是「護煩惱行」,也就是說眾生煩惱習氣太重,無始劫以來這個習性。雖然大經裡面告訴我們,大經是《華嚴》,凡夫成佛總在一念,一念覺,凡夫就成佛;一念迷,佛就變成凡夫。世尊只是在這部經上這麼說法,這個經古大德判為一乘圓教,句句都是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,確實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諸法實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是一語道破。煩惱在理上講它不是真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包括煩惱在其中,虛妄的;它產生作用,就是因為你執著,你有妄想、你有分別、你有執著,它就起作用,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找不到它。像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,心在哪裡?阿難確實比我們聰明,說了七處。我們自己想想,我們有沒有本事能說上七處?他能說七處,都被釋迦牟尼佛否定,這就說明什麼?無常,它不是真的。這有沒有?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沒有,為什麼?相上有,性上沒有;事上有,理上沒有。
如果我們這個說法,要是碰到六祖惠能大師,他會把我們呵斥一頓。就像印宗法師向他老人家請教,「禪定解脫,五祖是怎麼講的?」能大師的回答,「佛法是不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。」這是說真話,誰聽得懂?絕不是初學,初學的人聽不懂。佛說法、祖師說法,一定要知道眾生的根性,如來跟你講真的,那是對上上根人,上中下根都講方便法。我們今天講這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是屬於哪個法?佛無有定法可說,這跟你講真的。《華嚴經》,上上根人來看,是一乘圓滿大法;上根、中根、下根,隨著各個功行淺深不一樣,它就有差別。經本擺在這裡是一樣的,每個人看的淺深、廣狹各個不同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法沒有淺深、沒有差別,差別在哪裡?差別在眾生根性,眾生根性差別在煩惱有淺深不一樣。中國人說這個問題,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,我們一定要曉得,我們迷失了自性不是從這一生開始,用經典的話來說,久遠劫前我們就迷了,生生世世,你說染的這些習氣多重。理上來講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,放下就是,可是我們放不下,這是事實。
誰放下?世尊放下了。他在三十歲的時候,在菩提樹下把過去十二年參學的放下,這個用意很深。在菩提樹下打坐,所謂的是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這是什麼?一時頓捨,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他就成就,就現前了,煩惱障跟所知障都沒有了。在中國唐朝惠能大師為我們的示現,他不認識字,沒有學過教,也沒有聽過經。我們在《壇經》上第一品,看他的歷史,你就曉得,他是個樵夫,那一年二十四歲,五祖那是半夜,半夜三更召見他跟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」他就明白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大徹大悟,煩惱障放下,他沒有所知障。釋迦牟尼佛有所知障,諸位要曉得,他所知障從哪裡來的?他在外面參學十二年,十九歲出去參學,可以說印度的宗教、學派他統統都接觸過,所以他有所知障。統統放下之後,障礙就沒有了,回歸自性這就是成佛,證得究竟圓滿,你看那麼簡單、那麼容易。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,看看自己,道理懂不懂?懂。實際上這個懂不是真懂,如果真懂問題解決了。清涼判《華嚴》為四分信解行證,我們有沒有真信?不能說沒有信,不能說有真信,真信太難了;不能說沒有解,但是沒有圓滿的見解。教下所謂大開圓解,我們的解不圓,原因在哪裡?原因在信不真,真信太難了。
我們學教十幾年、幾十年,實在講只希望達到第一個目標,真信。一般學佛還是迷信,信不信佛?信佛,燒香拜佛,佛是什麼不知道,這叫迷信。通達教理的叫正信,他的信有經教理論做依據,他不是盲目的,他正信,他正信不是真信,什麼叫真信?契入境界才叫真信。在小乘誰是真信?須陀洹才算真信,在大乘《華嚴經》上初住菩薩以上是真信。天台大師判教講得好,圓教初住以上叫分證即佛,雖然沒有圓滿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不像四聖法界,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他不是真的,他是相似即佛,你看相似的。六道裡面連相似都不夠格,觀行即佛,觀行是功夫得力。像我們現在這樣的,天台大師講名字即佛,是名字位中人,有名無實,這我們自己要非常的清楚。佛希望我們真學,真學第一個關口斷疑生信,你看大乘教裡面講疑,這六個根本煩惱,貪瞋痴慢疑、惡見,疑是什麼?對聖教懷疑,對佛菩薩懷疑,對經教懷疑。這個問題嚴重,為什麼?有這一個障礙,你永遠不會開悟,它障礙你悟,障礙你證果,這個疑要斷可不簡單。可是世尊有方便,你能夠依照他的方便去修,慢慢提升境界,提升到一定的程度,疑就斷掉,疑斷掉就是開悟,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宗門上說的。教下大開圓解,淨土宗裡面講理一心不亂,就入這個境界。這個境界證得之後,你就超越十法界,不但是六道,超越十法界,你到哪裡去?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。念佛往生生西方世界實報莊嚴土,不是方便土,更不是同居土,這個叫真信,所以這個事情難。
過去我的老師給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在這個時代已經找不到這樣的人。這個時代找一個老實人都非常不容易,真的是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、二個老實人,老實可貴。他老人家說,不是欺騙我們的,他說真話,想學老實,學了一輩子學不像,這講真話。老實人要是遇到淨土,肯定能往生,未必開悟,但是他能往生;只要往生,問題解決了。古大德常說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,他開悟不是在我們這個世間,在極樂世界,在阿彌陀佛會下。他為什麼能往生?老實。什麼叫老實?用佛法來講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,這個人是老實人。他念佛,他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他什麼都不知道,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,這個人是老實人,老實念佛,不容易!這種人決定得生,生凡聖同居土,我們絕不能小看他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講得好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可以說他成佛了。為什麼?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決定不是妄語,其中有一願說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」,他沒有說凡聖同居土在外,沒說這個。換句話說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,這個不得了!這是淨土被人稱為難信之法的道理在此地。
阿惟越致是三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什麼菩薩證得?七地以上才證得。生到極樂世界同居土下下品的人,他已經證得七地嗎?不是的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說他是聖人,他不是聖人,他一品煩惱沒斷,他真的是凡夫;說他凡夫,他有七地菩薩的智慧、德能。這個七地智慧德能怎麼來的?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他來的,他得佛力加持。所以他就有能力像法身菩薩一樣,跟十法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,眾生有感他就能應;同樣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這是難信之法,難到什麼程度?佛說得很好,佛說這個事情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」;換句話說,等覺菩薩對這個事情還模糊,還不是很清楚。我們能相信嗎?我們學了《還源觀》,可以說對這樁事情不再疑惑。《還源觀》是《華嚴經》的精髓,賢首國師為我們破除,國師是什麼樣的人?沒有入這個境界,他怎麼說得出來!《還源觀》上實在講就是講看破放下,前面三大段看破,後面三段是放下,那就入佛境界。所以幫助我們破煩惱障,所知也在煩惱裡面,一即是二,二即是一,讓我們煩惱不生,這就叫護煩惱行。
首先要我們常常用這十種方法,觀性相、事理、因果都是無常的,叫十無常。第一句『觀一切法無常』,第二觀『一切法苦』,第三觀『一切法空』。第四觀『一切法無我』,我們學到第四,「謂此菩薩觀一切法皆空,即能趣入無我之境」。所以這個無我是佛法的大門,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契入境界?就是執著有我。所以在見惑裡面,佛常講的八十八品見惑,歸納起來五大類,第一個是身見,第二個是邊見,第三個見取見,戒取見、邪見,這五大類。我們都把身當作我,所以見惑永遠破不了。說惑、說迷、說痴、說情,名字不一樣,意思是一個樣子,完全相同,都說一樁事情,這是第一關。這一關破了才能證須陀洹初果,小乘初果入門;大乘《華嚴經》上十信的初信位菩薩,破見惑。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例外的,諸位想一想,今天修行人幾個人能夠破見惑?見惑破了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那個標準現前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初信菩薩證得的,不是初住,初信位菩薩,小乘是須陀洹證得的。
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?我在這麼多年當中,常常跟同學在一起勉勵,我用十六個字,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聞利養、放下五欲六塵、放下貪瞋痴慢。我都講實話,這樣的境界在佛門裡是什麼地位?我說的是真話沒入門,到門口。到門口再跨一步就進去,跨一步是什麼?再提升一步,見惑斷了。那要用佛經的標準,我們凡夫標準不行,你才能入門,入門就不是凡夫,稱為聖人,小聖。小乘是小聖,從須陀洹到阿羅漢這四個等級都叫小聖,再延伸到緣覺也算是小聖,菩薩才算是大聖。實際上真正大聖是圓教初住,叫法身菩薩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這才稱之為大聖,我們一般稱為菩薩摩訶薩。有些人把摩訶薩專指地上菩薩,十地菩薩是摩訶薩,十地以下都稱為菩薩。這都是一些假名,不是真實的,我們凡夫分別,契入境界的人沒有分別。不但法身菩薩沒有分別,我們要問,須陀洹有沒有分別?我們可以說,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沒有,他有很微細的分別,沒有像我們這麼粗,他執著肯定是沒有了,不再執著,很微細、很淡薄,所以他們能夠不斷向上提升。
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提醒我們,「無我者,未得八自在故」,這稱之為無我,「而未證得八自在之真我,是名觀一切法無我」。八自在,我們在此地把它再溫習一遍,這個「我」到底有沒有?佛法裡面講,你見性之後就有。「我」的定義,是自在的意思、主宰的意思,它有這兩個意思。我們從這兩個定義來看,我執著這身是我,我能自在嗎?我能做得了主嗎?如果能做得了主,那就是諺語所謂「年年十八」。我們都喜歡年輕,為什麼一年一年衰老?為什麼有生老病死?你做不了主。為什麼有這麼多煩惱、有這麼多習氣?你不得自在,於是凡夫講的我有名無實。有沒有真我?有,見性就有,見性的人有常樂我淨這四種淨德。常樂我淨在六道裡頭沒有,這真的是有名無實,什麼時候有?證得涅槃境界的人就有。小乘的涅槃,這個境界現前了,不圓滿;大乘菩薩的涅槃,那就是究竟圓滿的涅槃。這裡面的解釋說,「謂如來有大神力,有大智慧,故能隨機示現自在巧妙,經中謂如來常樂我淨之我具此八義,故稱我德」。常德、我德、淨德、樂德,常樂我淨叫四淨德,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知道這個道理,我們才追隨釋迦牟尼佛,跟他學習,學習的目的何在?希望把常樂我淨找回來。常樂我淨是自己本來有的,迷失自性之後失掉,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,叫迷失,什麼時候找到?覺悟就回來了。
性德究竟圓滿,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就是《華嚴經》上佛說的「如來智慧德相」。佛說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德是德能、才藝,相是相好,我們中國人講福報。換句話說,智慧是圓滿的,德能是圓滿的,才藝是圓滿的,福報也是圓滿的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所以佛教我們從自性裡面求,不要向外求;向外求叫外道,外面能不能求得到?求不到。所以佛法稱為內學,一切都向自性裡頭求,這是最圓滿的。於是佛法裡說,最講求的、最重要的無過於信,你不是真信你就回不了頭,真信就回頭。像孔子所說的「信而好古」,你才能得到,得到之後「述而不作」。這裡面講的八種自在,用孔子的話就是一句話,述而不作。第一個「能示一身以為多身。一身多身者,於一身中現無量身也。經云,如來身數猶如微塵,充滿十方無量世界」。我們把下面念下去,「蓋如來所證法身之體,遍一切處,全此之體,起於應用,故能一多自在」。這個現象在哪裡?就在眼前。問題呢?迷失自性的人在面前也不認識,也不能覺察;覺悟的人呢?覺悟的人知道。
經上講如來這兩個字重要,它不是講諸佛,大乘教裡面,經上用這兩個名詞它有意思的,凡是講諸佛是從相上講的,凡是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。諸位熟讀《金剛經》就知道,《金剛經》上講諸佛是從事相,講如來是從性理。一切萬物從哪來的?體是一個,賢首大師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,這一個體,從這一體起二用。為什麼會起二用?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一念不覺就是無明。無明起來,自性裡面就出現東西了。要知道無明沒有起的時候,自性裡頭什麼都沒有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都沒有。這個時候,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描繪這個形相,叫大光明藏,一片光明,這自性,性體。在淨土宗裡面叫常寂光淨土,常寂光不就是大光明藏嗎?回歸到這個自性。自性裡頭,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,可是一念不覺,這個現象就起來。一念不覺就迷了自性,迷了自性,自性變了,變成什麼?變成阿賴耶。阿賴耶的業相就是一念不覺,一念不覺它是個動的。要知道自性,能大師說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那叫自性本定,自性是不動的。這一念是動的,這就是波動的現象,這一動就有阿賴耶現前,阿賴耶業相現前。從業相就起兩種作用,一種作用,阿賴耶起的見分、相分,見分是精神現象、我,正報,正報現前;相分,相分就是宇宙,依報現前,我們講虛空法界森羅萬象。能大師所說「能生萬法」,萬法就現前,萬法為什麼能現前?萬法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它本來具足的。不動的時候它不現,好像什麼都沒有,一動的時候它就現相,相是幻相不是真相,剎那生滅。所有現象都是自性現的,也就是都是如來化身,一切諸佛是如來化身,一切菩薩是如來化身,一切眾生是不是?是。如來就是自性變化的,咱們不說那個名詞,說自性變化的。就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,哪一樣不是自性變化的!這就是一身多身,一多不二,都是自性變現。
覺跟不覺受用完全不一樣,不覺的人迷了,以為自己的身是我,自身之外其他與我不相干,這迷了。覺悟的人知道什麼?知道所有一切身、一切現象跟我的身是一體,一個生命共同體,那怎麼會一樣?這個事情不好懂,所以佛說法常用比喻,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這個意思。比喻裡面說得最多的是用夢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夢幻泡影」,實際上夢是主,主要的比喻,其他的是陪襯。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,我們自己作夢醒過來之後,你好好去想一想,夢中夢到很多人,那人是不是自己心變現的?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是自己自性變現的。現在科學家說是下意識,意識心變現的。夢裡面還有夢到的畜生是動物,夢中也有花草樹木,夢中也有山河大地,夢中也有自然現象,從哪來的?還不都是意識變現的,那不就全都是自己了嗎?真的一點都不假。我們現在這個世間,這也是一場夢。我們作夢很快能醒過來,這一場夢可不容易醒過來,為什麼?這場夢是六道輪迴。醒過來了,六道輪迴就沒有了。什麼人醒過來?阿羅漢醒過來,辟支佛醒過來。《華嚴經》裡面前面我們念過,十信位的菩薩,七信醒過來。從初信到六信還在輪迴裡頭,不過他雖然作夢,他知道他在作夢,這就不容易了。我們作夢不知道自己在作夢,他知道自己作夢,所以他在夢中能放下,他能夠不執著,他醒過來之後六道就沒有了。沒有,他還在夢中,又是一個夢,在夢中,那夢是什麼?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也是個夢。從四聖法界醒過來,你真的醒過來,你回歸自性,四聖法界沒有了,變成什麼境界?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變成這個境界。
為什麼會有這個境界?我們在經裡面學得很多,知道無始無明習氣沒斷。習氣要斷,習氣斷了實報土也沒有了,所以《般若經》上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連諸佛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。什麼是真實的?常寂光淨土是真實的,回歸自性了。常樂我淨四淨德,在實報土裡面就明顯的顯示出來,常寂光裡頭沒有,常寂光是隱而不現;實報土裡面它完全展示出來。真的,「如來身數猶如微塵,充滿十方無量世界」,這是什麼?這叫法身。「蓋如來所證法身之體,遍一切處」,法是什麼?法就是身,身就是法,法身是性體變現出來的。「全此之體,起於應用,故能一多自在」,一多自在,現在用科學的話來說就是信息,我們在這個經前面讀到,一微塵裡面有世界,有整個世界的信息。所以今天科學家發明的晶片不大,指甲這麼大,裡面能夠容納一部《大藏經》,科學進步到這種程度,許多人感到很驚訝。可是跟佛經一比,那是小巫見大巫,佛經上一微塵比指甲小多了,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。現在科學家所說的原子、電子、基本粒子,要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你才能看到。那麼小的物質裡頭,能夠容納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信息,我們科學怎麼能跟它比?一一微塵,物質上講最小的,正報裡面講一一毛端,是汗毛端,都是這樣的境界,重重無盡。微塵裡面世界那裡頭還有微塵,那個微塵裡頭還有微塵世界,重重無盡,本能就是這樣,在佛經上術語叫「法爾如是」,一多自在,他怎麼會不自在!這些信息互通的,沒有障礙的,我們很難想像。所以宇宙,確確實實它是一體。這一句是總說,跟你講一多自在。
第二「示一塵身滿大千界。一塵身滿大千界者,謂如來法身體無不遍,故一塵之身與法身之量同一廣大,大千世界悉皆充滿,自在無礙」。這小中見大,沒有大小。你看看佛教我們,一開始就叫我們要看破身相,要看破二邊不存在,二邊是對立,沒有對立。對立可以說是所有煩惱的根,對立是在見惑裡面叫邊見,二邊。有沒有二邊?沒有二邊,二邊沒有了才叫不二法門,叫中道,不二法門,其實這些名詞都很難形容事實真相。一微塵身跟大千世界,《華嚴經》上講華藏世界,無量無邊的世界海,是一不是二,大小不二。前面第一是一多不二,大小不二,一微塵沒放大,大千世界沒縮小,大千世界在哪裡?在微塵裡頭。我們在前面讀過,誰能夠入微塵世界裡面去看看、去旅遊?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能入微塵世界。微塵世界跟大千世界一樣,裡頭有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也在那裡講經說法教化眾生,普賢菩薩能到那邊去參學,幫助諸佛教化眾生。一一微塵無不如是,這是《華嚴經》的世界觀、宇宙觀,得大自在。我們今天不但不知道這些道理,事實現象更是茫然,可是佛告訴我們,這個原因只是迷而已,你有迷、你有痴(愚痴)、你有情,所以產生這麼大的障礙。你確確實實性德裡頭有常樂我淨,常是永恆不變,樂是沒有生死,我就是講自在(主宰、自在),淨是迷惑、造業完全乾淨,不再迷惑,不再造業。
第三「大身輕舉遠到」,大身到底多麼大?我想也許有同學見到過。我記得那一年我是七十九歲,五年前我在北京生了一場病,時間雖然是不長,這四天很嚴重。第三天的晚上應該是在下半夜,我那個境界是似夢非夢,躺在床上,眼睛睜開的時候,看到外面是一重一重的山,風景確實很美。看到的境界,看到許許多多的人面對著我,望不盡的邊際,一重一重山。以後我到雲南去看到蒼山,有點那個味道,很像是那邊,但是沒有看到水,一重一重山,看到很多人。看到的時候正在疑惑,怎麼這麼多人?這個念頭才起,這些人統統面孔都變了,變成畜生,各式各樣的畜生,也是滿山遍野,我就念了一聲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這時忽然這個境界沒有了,釋迦牟尼佛出現,身多大?跟虛空一樣大,大身!我講《華嚴經》習慣是念三尊佛,先念本師釋迦牟尼佛,再念第二句是念本師阿彌陀佛,第三是念本師毘盧遮那佛,佛都現前,都是那麼大身。最後我念南無觀世音菩薩,菩薩現身,佛像沒有了,現一個跟虛空一樣大。從來沒有這種意念,見到這個現象。聽到旁邊有人跟我講話,我也沒有回頭,我只是看到觀音菩薩相好光明。這一醒來之後病就好了,第二天我就回到香港,養了兩個星期就開始再講經。我相信有同學會有這種境界,見到大身。
「如來廣大之身,飛行輕舉,無遠不到,自在無礙」,我們見到大身,比星球大,星球沒這麼大。「經云,如來能以滿大千世界之身,輕舉飛空,過於二十恆河沙等諸佛世界,而無障礙也」。佛現這種身不是度一般人,因為度一般人現這種身的時候見不到。確確實實,像我們一個人,人身,螞蟻爬到我們身上,見不到我們全身,太大了,這一樣的道理。我們能夠夢中見到佛的大身,那是一種感應,確實那麼大的身能夠看得清清楚楚,細相都能夠見到,這是一個不思議的境界。我們在經裡面讀到,到什麼時候會有這麼大身?在實報莊嚴土,報身都是這麼大,都是大身。要度報身菩薩、度法身菩薩,佛當然要現大身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相信,我們就能夠理解常寂光有沒有感應?能不能現身?肯定能感應,肯定能現身。為什麼?常寂光雖然在沒有波動現象之前,它什麼都沒有,一片光明,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句話很重要,它具足什麼?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,只是不現就是。眾生的感那就是動,自性沒動,它外面有動,那個動的波動它會感應到。其實性是一切法的本體,波動來自於無明。所以無明,經教裡面叫它做無始無明,無始兩個字的意思很深,不是說它時間太遠,我們找不到,不知道它是何年何月,才稱它作無始,不是這個意思。無始是什麼?它沒有開始。沒有開始所以叫它做妄,它不是真的。
但它起作用,它能讓自性變成阿賴耶,阿賴耶能現相,所以現這大身之相還是阿賴耶。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轉八識成四智,這起作用。自性的性德,也就是常寂光裡頭有見聞覺知,變成阿賴耶之後,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,帶著一分無明,這就叫受想行識。所以在我們這個現實境界裡面,所有一切法,動物就不必說,植物有沒有見聞覺知?有;礦物有沒有?有;山河大地有沒有?有;虛空、自然現象有沒有?有,統統有見聞覺知。見聞覺知是心法,物質現象是色法,色法跟心法永遠分不開。就像彌勒菩薩所說的「念念成形」,形是色法,物質現象;「形皆有識」,所有物質現象裡面都有見聞覺知,都有受想行識,那叫有識,這是不能夠分割的,是一不是二。所以佛要是教化這些大身的,身相很大的這些菩薩們,一定要現大身相。「過於二十恆河沙等諸佛世界」,這是對我們講的,對十法界裡面眾生來說的,他有這種分別、有這種執著。佛境界就是《華嚴經》末後所說的,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這是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所證得的,不一樣,沒有障礙。我們在佛法裡面想到這個地方,你能體會得,現在這些科學,要跟佛經上所講的,你說還有沒有意思?有沒有必要?沒有必要。科技帶給我們的方便,產生嚴重的副作用,這些副作用現在科學家都承認,會導致地球的毀滅,得不償失,為什麼?錯了。正確的是什麼?正確恢復自己自性的德能,這是正確的,你本能超過科學不知道多少倍。
現在用無線電,用手機來通話,我們有不少同學知道,澳洲的土著我們稱他作什麼?原始部落的土人,沒有開化的。他們遠距離的聯繫用心靈感應,比我們厲害,幾十里路的距離,他們溝通很清楚。不但能溝通,而且他生活狀況都瞭如指掌,就好像我們從電視裡頭看到一樣,他有這個能力。這就是佛法裡面講六通,六通是人的本能,我們也是,分別執著這煩惱把本能給喪失掉。所以佛經裡告訴我們,你證得須陀洹果就恢復兩種,天耳、天眼這個能力就恢復。現在國內稱為特異功能,不需要用電視,不需要用耳機,你能看到,你能聽到。如果證到二果斯陀含,又恢復了兩種,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。他心通,別人起心動念你知道;宿命通是講自己,自己過去世生生世世的,你都知道。證得三果,神足通就現前,神足通飛行自在,就變化,《西遊記》上孫悟空七十二變,你就有了,你能夠變化,比孫悟空厲害多了,孫悟空只有七十二變。你的能力就恢復,能分身,旅行不需要用交通工具,飛行自在。他那還不算是飛行,他是念力,我想到什麼地方,身體就到,在那裡就現身。證得阿羅漢果,漏盡通現前,漏盡是見思煩惱斷掉,就沒有了。佛說阿羅漢六通的能力,他能夠知五百世,五百世以前他就沒有辦法。由此可知,菩薩地位愈高,這種能力就愈強。
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,這個能力就圓滿的現前。應該在什麼時候?《華嚴經》上我們看到圓教初住菩薩。中國大乘教裡面常說的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就是這個境界。這個境界裡頭,八種自在他都得到,他圓滿具足,他是不是現給我們看?這他看緣分,絕不是他高興、不高興,他還有高興、不高興他是凡夫,為什麼?他還有分別執著,凡聖不一樣地方在此地。緣分是什麼?是你自己修學的功夫,你到什麼階層,他現的境界跟你是同個階層的,你能體會;如果現高一個層次的話,你沒有辦法體會,他就不會示現。有感才有應,感應道交,我們沒有感,他不會現,在那個境界裡頭就沒有起心動念。諸位要知道,十法界裡頭的菩薩、佛有起心動念,一真法界裡頭沒有。起心動念就是根本無明,破根本無明,就是六根在一切境界上絕對不會起心動念,他用心像鏡子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。感應一定是相等的,就在同一個階層,他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,教化一切眾生,完全是自性性德起用。這是不能思議的境界,你沒有辦法想像,你想已經落到分別執著去了,你愈迷愈深,想不得!
見性之後,還有就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,但是要曉得,見思煩惱的習氣、塵沙煩惱的習氣,都是在四聖法界裡頭斷盡。無明一破就出了十法界,他帶著無始無明習氣,這個習氣很難斷,《華嚴經》上,佛告訴我們,這個習氣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自自然然就沒有了。不能說用什麼方法斷的,只要一用方法就又落到意識去,你就墮落,所以隨其自然,礙不礙事?不礙事。證得無上菩提,也就是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,這就成佛,初住以上就成佛,都是這個境界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的四十一個位次,到底是有還是沒有?我們喜歡分別、喜歡執著,用我們的眼光看佛菩薩,全看錯了。實在跟你講,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無,跟你說有,確實了不可得;給你說沒有,這些菩薩們無始無明習氣真的有厚薄不相同。有的習氣重一點,有的習氣輕一點,但是全不礙事,不像分別礙事、執著礙事,無始無明的習氣不礙事。這個境界確實經上講得好,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如果有思議,那解脫就做不到。阿羅漢才斷半個解脫,超越六道,這就說明法身、智慧沒證得。法身、智慧,必須是根本無明破了,才能夠證得法身,自性裡頭本具智慧才能現前,那才是真正到無障礙的法界。
第四句說「現無量類常居一土。謂如來雖為眾生現眾類之身,而所居常在一土,自在無礙也」。這個現象就好比我們現前,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,地球是一土,如來為眾生,這個眾生就是我,不是別人。我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這個名詞叫你不著身是我,這個身是什麼?這個身是眾生,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。我們想哪一個現象不是眾緣和合而生?所以眾緣和合而生,這個範圍就太大太大了。凡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都沒有自體,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沒有自體,相有性無,沒有自性,事有理無。我們能夠常作如是觀,漸漸的就能把我執淡化,這一點非常重要,我執要淡化。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,你的煩惱就輕,煩惱輕一分,智慧就長一分,智慧是自性裡本有的,它往外面透。所以佛法的修學,前面我們讀過不重視在多,著重在專精。特別是初學,為什麼?學太多變成所知障,太雜、太亂。現在的學校就是這樣的,所以學生學的是什麼?知識,不是智慧。東方古老的中國跟印度,聖賢人教人是求智慧,不是求知識。知識解決不了問題,智慧能解決問題,知識解決問題有後遺症,麻煩很多,智慧解決問題沒有。你看看八種自在,它有什麼障礙!它沒有後遺症的。
智慧從哪裡學的?智慧從禪定當中學。什麼是禪定?清淨心就是禪定。《大乘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清淨是禪定的前方便,平等那就是禪定,後面有覺,覺就是智慧開了。如果要用戒定慧三學來說,清淨心是戒,戒的目的是什麼?幫助你得清淨心;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得定,平等心就現前;平等心現前之後,智慧才能透出來。這是入佛的不二法門,是入佛的捷徑,古時候人相信,所以有師承。現在人不相信,這個不能怪他,為什麼?整個社會的現象如此,都是從博學多聞下手。我們佛教也講廣學多聞,但是廣學多聞是講你開悟之後,不是在開悟之前。開悟之前廣學多聞,障礙你開悟,你開不了悟,開悟之後廣學多聞。像過去,這經典有記載,龍樹菩薩他證得初地,初地菩薩,他學習釋迦牟尼佛的聖教,佛講經四十九年,他用多少時間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學完?經上說三個月,三個月的時間他就學完。我們能不能相信?能。憑什麼?在中國有例子,惠能大師是個好例子。惠能大師開悟,初地菩薩當然是開悟,能大師不認識字,無論是哪一部經典,你念給他聽,還不需要念完,念上一小段他就明白,全通了,這一部全通了。
你看《壇經》上記載,法達禪師讀誦《法華經》讀了三千部,《法華經》很長,在我們想一天大概只能讀一部,就很不錯了,三千部要十年。可是《法華經》的意思他不懂,他去參訪六祖,見面禮拜頭不著地,六祖問他,「你是不是有值得驕傲的地方?」自負!他就說他讀過三千遍《法華經》。六祖問他:《法華經》講些什麼?他說不出來,他向六祖請教,六祖說「好,這個經我過去沒有聽過,你念得很熟,你念給我聽。」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他只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六祖說「行了,不要再念,我全明白。」把《法華經》大意講給他聽,他開悟了,再拜,頭就叩地了。所以悟後起修,廣學多聞是在悟後不在悟前。其實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把這些都教給我們,修學的次第就在四弘誓願上,你看天天讀,不知道它的意思。學大乘第一個你要發願,發跟諸佛如來一樣的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實在講四弘誓願,願就是這一句,其他的三句成就這個願。你要想度眾生,你還有煩惱習氣,你自己度自己度不了,你怎麼能度人?所以首先要斷煩惱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這是什麼?成就你自己的德行,成就你自己的智慧、德能,煩惱斷了。煩惱斷了以後,才能夠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叫廣學多聞,為什麼廣學多聞?普度眾生,眾生根性不一樣,你得門門都通,你才能普度。為什麼要成佛道?佛道不成的話,度眾生不能圓滿,你只能夠教導比你程度低的,你沒有辦法教導比你程度高的。成佛就行,成佛的時候你已經爬到最高,等覺菩薩還在你底下,你有能力教他,教學圓滿。所以你看四弘誓願告訴我們的順序、次第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初學的人也學教,學教目的在哪裡?學教是幫助斷煩惱的,不是別的。學教是什麼?學教是學戒律、學禪定,用讀誦來成就你的戒定。這叫什麼?道共戒。你在那裡恭恭敬敬讀誦經典,你一天讀八個小時、讀十個小時,你的心裡不會起惡念,禁戒就具足。禁戒是什麼?禁止的,不殺生、不偷盜這是禁止的,具足了;經典句句都是聖賢教誨,眾善奉行。你看看,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這是戒律,諸惡莫作小乘戒,眾善奉行大乘戒,不都具足了嗎?用讀誦經典具足。一心在經教上,他心是定的,這就修禪定,沒有其他的妄念修禪定,久而久之智慧就開。世間人在從前儒家教學,教學生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本書你從頭到尾念一千遍,不必別人教你,意思全通,就這個意思,為什麼?智慧開了。而在佛門裡面,因為佛門的目的是要超越六道輪迴,是要超越十法界,千遍不夠,所以老師教人都教三千遍。法達禪師念《法華經》就是三千遍,他到什麼程度?將悟未悟,到這個境界,被六祖一點就通了。沒有這個功夫的話,見六祖,六祖也沒有辦法幫他開悟;祖師幫助你,是你已經到開悟邊緣,幫得上忙;不是到這個境界,幫不上忙,想幫你沒法子。所以要曉得,古人所講的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這裡頭有大道理在!佛法修行的目的沒有別的,就是開悟,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,方法,八萬四千法門,方是方法,門是門徑,方法門徑八萬四千,這講多,太多了;歸元無二路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一個方向是覺悟,一個目標是開智慧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是目標,大徹大悟是方向。怎麼大徹大悟?放下就是!
我們沒有辦法放下,用讀誦經典的方法放下。你看看,最簡單的是什麼?一句佛號,阿彌陀佛,一句放下。我說這個話在四十年前,就是此地將軍鄉,有一位老太太,名字我記不得,有人給我講過,還有人知道這個人,念佛三年,真放下了,就一句佛號,三年,站著往生。那一年我在佛光山教學,佛光山的長工告訴我這個事情,是他們的鄰居,告訴我們,「念佛,真的不是假的,鄰居的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走的。」親眼看見的,走得那麼自在,沒有生病。晚上走之前,她也沒告訴家人她要往生,大概知道,告訴家人,家人都緊張,她就有障礙。她不說話,只是告訴家裡人,吃晚飯的時候你們先吃,不要等我,我去洗澡。她真的去洗澡,洗完澡換上乾淨衣服,她家有個佛堂,站在佛像面前就走了。她的兒子媳婦等她吃飯,等了很久沒出來,就去看看,是洗了澡,找找不到,看她站在佛堂,喊她又不答應,走近一看,她已經走了。鄰居大家知道都來看,這是什麼?這一句佛號不可思議!要真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,死心塌地心裡就一句佛號,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,這個人肯定往生,肯定成就。
我們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看《往生傳》,裡面幾乎一半以上,他們念多久?大概都是三年,三年到五年成功。其他法門哪有這麼快!我們要想明心見性,到極樂世界,到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去,再去辦這個事情。所以我常講這是第一等聰明人,先取極樂世界,再達到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把我們的修學分成兩個階段,現前是第一個階段,到極樂世界是第二個階段,第二個階段我們再把它完成;在第一個階段,要想完成的話很不容易。所以現無量身在一土,那就是你的慧眼,你看到這個世間,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化身,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在此地教我。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,一生決定成就無上菩提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十句,每一句他都圓滿的做到,善財。五十三位善知識在哪裡?所有一切人,從早到晚所接觸的都是,各個都是。我們迷了不知道,看不出來;覺悟的人,他看出來,所以一切恭敬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