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四六八卷) 2001/11/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0468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主山神偈頌第七首:
【見諸眾生流轉苦,一切業障恆纏覆,以智慧光悉滅除,此普勝神之解脫。】
這是「威光普勝主山神」的讚頌。前面我們在長行裡面看到他修的法門「拔一切苦使無有餘」,這就是拔苦盡淨,拔乾淨了,這個境界也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為什麼?等覺菩薩還有苦,什麼苦?此地講的流轉苦。我們佛門講到生死有兩種,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,等覺菩薩還有一次的變易生死,那是他的苦;到如來果地究竟圓滿佛,才真正是把苦拔盡,樂圓滿了。往後他倒駕慈航在九法界裡面隨心應量幫助眾生,他有沒有苦受?沒有。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,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受苦,實際上他不受,實際上他享的是真樂,這個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。如果是菩薩那就不然,可能有一些苦受,也可能沒有苦受,那就是看什麼樣層次的菩薩。法身菩薩沒有苦受,權教菩薩或許有一些,菩薩位次愈高,離苦就愈多。
讚頌第一句『見諸眾生流轉苦』,現在我們是眾生,我們自己本人是眾生,看到這個世間芸芸眾生都在受苦,這是我們眼前的社會現象,眼前的事實真相。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迷惑造業來的。我們看看現在這些受苦的眾生,他在造的是什麼?起心動念是意業,言語造作是身業。看看他現在造的是什麼因,我們就知道他這個苦能不能夠擺脫,幾時能夠離苦。但是現在看的業因,『一切業障恆纏覆』,這個事情嚴重了,身受苦報又在造業。誰能救他?除佛菩薩之外沒有人能救。佛菩薩雖然有能力救他,還得要有緣分。緣不成熟,佛菩薩也無可奈何,這就是佛家常說的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,這句話的意思我們總得要清楚,總得要明白。為什麼?我們今天就是偈頌裡面所描繪的,我們現在身在受苦,我們現在的三業在造業,心不清淨,語不清淨,身不清淨,永遠為煩惱纏覆,自己並不知道。不知道惡因,所造的決定是惡報。
世出世法,你要看清楚看明白了,就是因緣果報。出世間法也離不開這個原理,因緣果報可以說是真理,永恆不變。誰要能夠認清楚、真搞明白,這個人在宗教裡面講他就得救,在佛法裡面講他就得度。為什麼?不再造惡業了。身不再造殺盜淫,口不再騙人,不再打妄語,不再挑撥是非,不會花言巧語欺騙人,說話自然柔和,不會粗暴。心自然清淨,不會再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,不會再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,他得清淨心,這樣煩惱就消除了。我們不覺,仔細去反省檢點自己的三業,天天在犯過失,不知道回頭。不是不肯回頭,提不起來,轉眼之間自然就迷惑,迷得很自然,不知不覺。這是什麼原因?實在講是煩惱習氣太重了。我不是有意,是無意,無意就是習氣所使,還是在造罪過。要怎麼辦?怎樣才能幫助自己真正回頭?最重要的幫助自己的人還是自己,這一點諸位同修必須要明瞭,第一個幫助自己的是自己。自己不肯幫助自己,諸佛菩薩幫助你都沒有用處,這是聖賢人教學跟許多人不一樣的。
有一些宗教誤以為上帝幫助我們就可以了,神幫助我們就可以了,自己不需要,這是錯誤的,到最後神、上帝都幫不上忙。頭一個要自己幫助自己,然後別人來提醒你,那就是幫助你,一提醒自己立刻覺悟,立刻回頭,回頭是岸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但是現在這個世間,有誰願意批評人?有誰願意說人過失?不但現在人沒有人講了,古時候人也不說。古時候說你過失的人大概只有三個人,第一個是你的父母,看到你有過失,他要教訓你。第二個是老師,你是他的學生,一日為師終身為父,老師有義務要說你的過失。第三個是你真正的同參好友,他對你愛護、幫助你,他會說你過失。除了這三種人,沒有人說。朋友,朋未必會說你,友可能會說你,朋是同學;同學當中最好的同學,跟自己志趣相投的那叫做友。這兩個字古人的解釋好,同學為朋,同志為友,不是這樣的人誰願意說你的過失?說你過失你不聽,跟你結下怨仇,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。
我們處世,跟一般人相處,有的時候說話的人無意,聽者有心。他誤以為你是侮辱他,誤以為你是譏笑他,怨恨在心。往往這個積怨,這一世沒有機緣報復,來生後世遇到的時候還要報復,言語不能不謹慎。古人講「斧在口中」,舌頭就像把利斧,傷身傷人,說話怎能不謹慎?明明看到別人過惡,傷害我們的至親好友,我要怎麼說?婉轉的說。想想我這個說法,他聽了之後能不能接納,能不能包容?一定要顧忌。他要不能接納、不能包容,不可以說,老師對學生都不例外。
我在台中求學十年,我們這些學生是老師的常隨眾,也就是說一天都不離開老師,老師到哪裡我們跟到哪裡,就像佛經跟著佛那一千二百五十人,常隨眾!李老師的常隨眾沒有佛那麼多,大概有二三十人。常隨眾裡面也有不能說的,所以我們同學們都知道,都看得很清楚,老師對哪個同學笑咪咪的,很客氣,年復一年,長時間都是這樣對待,我們曉得老師不說他的過。什麼原因?他不能接受,他只能接受人的讚歎,不可以聽別人說他過失,老師對這樣的人,永遠不說他。老師說你過失,你能接受,你能夠懺悔,你能夠改過,老師對你沒有好臉色,有過失就大聲的呵斥。李老師罵人打人,常常挨罵、常常挨打的是好學生,老師看重的,你能成就,你會改過。你被老師打了,你被老師罵了,你還感激老師,這個老師很願意教你。如果老師才說你的過失,你臉就紅了,老師一看,對你很客氣,永遠對你客氣,他到哪裡你跟到哪裡,他也不會趕你走,永遠對你客氣。我們跟李老師十年,印象深刻,學了這麼一點本事。這個本事重要,不跟一切人結怨仇,縱有怨仇也要化解,真的是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。
今天世界的動亂,眾生這麼苦,根本原因從哪裡來的?冤親債主。這個話大家都知道,我們自己的冤親債主,共業裡頭的冤親債主,沒有平伏,換句話說,報復。過去今生,我們跟一些人結的怨仇,他得知了,他有了能力,我們因緣相會他報復的心起來了。這個念頭一動,那就不知道他要怎樣對付我了,我們要明瞭。聰明人怎麼樣?迴避、忍讓,希望化解,不能對抗,這個對抗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太可怕了。縱然遇到惡的冤家,過去生中我把他殺了,這一生當中我應該被他殺,被他殺的時候毫無怨恨,這個結化解了。如果我被他殺了,我心裡不服,我還有怨恨,來生我還要報復還要殺他,這樣生生世世殺來殺去,永遠不會停止。這就是佛家常講的「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」,彼此兩方面都苦,何苦來?真正一覺悟,算了,不再幹這個傻事情了。
《觀音感應錄》有這麼一個故事,這是我偶然想起來的。有一個人走遠路,他趕路程,到夜晚找不到落腳之處,在一個小廟裡頭寄宿。他跟佛菩薩的緣還相當深厚,晚上夢到觀世音菩薩告訴他:「明天你會遇到一個冤家對頭,過去生中你把他殺了,這一生當中你應該被他殺,你逃不過,你可以把這個事情告訴他。」那個人是個強盜,他叫什麼名字給他說了。他夢醒之後想一想,菩薩給他託夢,一定會遇到。到第二天,果然在山上遇到強盜,這個強盜要殺他。他就問他,你是不是某某人?強盜感到很奇怪:「你怎麼會知道我的名字?」他就把昨天晚上菩薩託夢給他的事情給他說了,他說:「我前世殺了你,這一生當中應當被你殺,欠命還命。」這個強盜一想:「我這一生殺你,來生你不又要殺我?這殺來殺去有什麼意思?算了,我不殺你了。」就放他走了。強盜覺悟了、明白了,觀世音菩薩託夢救了兩個人,把這兩個人過去生中的冤結都化解了。
我們遇到一些難,人家要我們命的時候,觀世音菩薩雖然沒有託夢給我,我清楚,我要不欠他的命,他再凶暴也不會殺我;我要不欠他的錢,我錢擺在這個桌子上,他也不動心。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誰定的?過去生中造的善不善業所定的。所以世出世法就是因緣果報。我們今天受的這些苦,這是果,現在一切造作是因。如果我們從今天覺悟了,從今往後再不造惡業了,把惡業一條一條的戒除,專修善業。雖然阿賴耶識裡頭惡業的因還存在,這個因不會消失的,緣斷掉了,因沒有緣不可能結果,我們把這個惡緣斷掉,所有一切惡因不會現行。我們過去生中也有不少善因,現在專修十善,專門做利益眾生、利益社會的事業,我們阿賴耶識裡頭的善因,遇到這一生當中我們所結的善緣,善因善緣,善的果報就現前了。
這就是佛家所講的改造命運,雲谷禪師教袁了凡,就是這個道理,就是這個辦法。了凡先生聰明,他能聽得懂,他能接受,他真能幹。我們在《了凡四訓》裡面看到,初幹的時候很苦,為什麼?習氣已經養成,要改那是很痛苦的事情。你自己真的要忍得過,你忍不過你就沒法子。他許願做三千樁善事,十年才完成,你就知道他做得多辛苦。但是他還是克服了,信心增長,為什麼?好的果報現前,三年多就完成了。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要學這些方法,佛在經典上這些方法,比《了凡四訓》、比雲谷禪師所說的高明太多了。命運是自己造的,哪有不能轉的道理?現在許許多多同修,學佛的同修當中我們經常看到的,眼前的大苦、老病,老苦跟病苦,沒有法子避免。佛講生老病死,誰能避免?對於這些痛苦,我們學佛能不能夠把它轉變?能不能把這些苦減輕?能。下一個單元「主地神」,第一位就教給我們這個方法,教你怎樣把我這個不健康的身體轉變為金剛不壞身;把我們這個業報所現的面相,如何轉變成像菩薩那樣慈悲圓滿的德相?經典上有方法。我們讀這一段文,總得要曉得「斷惡修善,改過自新」。
第三句是『以智慧光悉滅除』,學佛求什麼?不是求升官發財,不是求福報,不是求兒女、多子多孫,不是求這個。學佛求的是智慧,這是所有一切經論佛都說得很清楚。佛法所希求的目標,總目標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是求這個。這句話是梵語,可以翻成中文,為什麼不翻?尊重不翻。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目標,真實的果報,我們佛家講果德,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智慧。阿羅漢得到正覺,在佛法修學叫小果;菩薩得到正等正覺;諸佛如來得到的是無上正等正覺。這三個學位,你要是拿到正覺,你就稱阿羅漢,這是佛教裡面最低的一個學位。你要是得到正等正覺,智慧就更高,幾乎跟佛差不多,就稱你作菩薩,菩薩是佛門裡面第二個學位。你要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,你就拿最高的學位,這個學位叫做佛陀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佛陀、菩薩、羅漢,是佛教教育裡面的學位名稱。佛不是上帝,上帝只有一個不能太多,太多麻煩。佛是學位的名稱,好像現在的博士,我們這個社會博士愈多愈好,為什麼?顯示這個社會文化水平高,碩士愈多愈好,我們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。所以佛教不是多神教,人家把佛教看作多神教,那是對佛教的誤會,對佛教缺乏認識。
所以我們學佛求智慧。智慧能滅業障,真的把業障消滅了。為什麼?轉煩惱成菩提。人一覺悟,業障就叫菩提;換句話說,用中國話來講,業障就是智慧。迷了的時候,智慧變成業障,智慧跟煩惱是一不是二,這個地方講的業障就是煩惱。由此可知,眾生跟佛菩薩的差別,總在一念。一念覺,眾生成佛菩薩;一念迷,那就墮在六道去做眾生,就這麼回事情。我們總要搞清楚搞明白。怎樣才能覺悟?佛告訴我們,一定要修定,一定要持戒。佛教人課程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慧開了,煩惱就變成菩提。所以佛法的修學,總而言之一句話:「真幹」!佛法重實行,單單解了沒用處。解了怎麼樣?能說不能行。佛法裡面的真實功德受用,你完全無分。
民國初年倓虛法師所說的,哈爾濱極樂寺建成之後,頭一個在那邊往生的是修無師。修無師在沒有出家之前是作泥水匠的,不認識字、沒有念過書,生活很苦,以後出家了。出家之後在常住裡頭修苦行,在寺廟裡頭做粗重的工作,他做這些。往生的時候他預知時至,臨走要求幾位法師送他往生,那個時候倓老跟定西老法師都在場。臨走的時候,這些助念的人跟他說:「修無師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古人往生的時候都做幾首詩、幾首偈留給後人做個紀念,我們也希望你能留一點紀念給我們。」修無師說:「我是個粗人,我也不會作詩,我也不會作偈,但是我有一句老實話送給你們做紀念,這句話就是: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。」他說了就走了。這告訴我們佛法重實行;換句話說,你要想開智慧你就得真幹;不能真幹,你在經典裡面研究的時間再多,用盡了精力不會開悟。開悟,必須把你所信的、你所解的,完全落實到你生活當中,你才會有悟處。我們所學的是戒,在外面是戒,是外表,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守規矩,這個規矩就叫做戒。內裡面修清淨心,遠離貪瞋痴。遠離貪瞋痴就是修定,讓自己的心恢復清淨平等,永遠保持清淨平等,智慧就開了。
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,沒有私心,不會藏私。我有的不肯教人,縱然教人,自己還留一手,那叫吝法。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沒有一個吝法的,圓圓滿滿傳授給你,問題是你接不接受?你肯不肯依教奉行?佛經每一部最後一句話「信受奉行,作禮而去」,我們能不能真正做到信受奉行?這四個字能做到,你怎麼會不開智慧?智慧一開,轉煩惱為菩提,轉生死為涅槃,轉十惡為十善,轉六蔽為六波羅蜜。這都轉了,總在依教奉行,在這麼一句。『此普勝神之解脫』,這是威光普勝主山神他修學的方法,他從這個方法證無上的菩提。第八首:
【一一毛孔出妙音,隨眾生心讚諸佛,悉遍十方無量劫,此是光輪所入門。】
這是微密光輪主山神他的讚頌。他所修學的法門是「演教法光明顯示一切如來功德」,我們一看就曉得,他是一位講經說法的法師。法師,諸位同修要記住,不一定是出家人,在家居士講經說法也稱之為法師。佛門的這些稱呼,我們總要搞清楚搞明白,不至於外行。專門稱出家人的,在家人不能稱的,只有比丘(這是男眾出家的)、比丘尼(女眾出家的),這個在家人不能稱,沙彌這是出家男眾,沙彌尼是出家女眾,這四個名詞是出家人專稱的。其他的像和尚,和尚不分在家出家、不分男女老少,這個諸位要搞清楚。現在很多人都搞錯,以為剃了頭出家都稱和尚,錯了!和尚在佛門裡面是最尊貴的稱呼,它的意思是親教師,也是屬於尊重不翻。這個意思是說:這是親自指導我、教導我的老師,學生稱這個老師為和尚,這是印度人尊稱的。像我們一個學校,學校很大,老師很多,但是這個老師沒有上我課的,不稱他和尚,也不稱他阿闍梨,稱什麼?稱法師,法師是最普通的稱呼。在學校裡直接教我的、上我課的,我們稱他「阿闍梨」,阿闍梨是教過我的老師。我們學校老師很多,哪幾位老師教過我的,這是阿闍梨;不是教過我的,不稱阿闍梨。但是也有不教我們課,同樣可以稱阿闍梨,那是什麼人?教務主任,他管全校教務的。雖然沒有上過我的課,他是我的阿闍梨。訓導主任,他也沒上過我的課,他確實主管全校訓導的,這個可以稱阿闍梨。不是這個關係,統統稱法師。什麼人稱和尚?校長。一個道場只有一個和尚,和尚是校長,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校長,不能有兩個校長。
所以住持、方丈這個人才稱和尚。為什麼?他主持教學政策的,也就是說他底下這些人員,像一個寺廟裡面的組織,寺廟組織跟學校很相似,有首座和尚,首座就是擔任教學的;有維那和尚,維那師,維那是管訓導的;有監院,監院是管總務;知客,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主管公共關係的。這是道場綱領執事,組織裡面的一級主管,都要聽從和尚的教導,都要服從和尚。所以主持稱和尚,一切教學的政策方針是由他決定的,所以他是我們的親教師。那些教員來上課,那是代他來授課的。上什麼課程,課程怎麼教,都是和尚指導的,和尚才是我們真正的親教師。在大學裡面、在研究所裡面,指導教授也可以稱和尚。和尚不分男女,不分老少,不分在家出家。
我是個出家人,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,他親自指導我,我們的關係他是我的和尚,我是他的弟子。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,和尚在家人可以稱。阿闍梨在家人也可以稱,阿闍梨是軌範師,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模範,這個能稱。法師也不分在家出家,統統都可以稱。稱呼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,這是佛教內行人;否則的話你是外行,你不懂佛教。
主山神偈頌第八首:
【一一毛孔出妙音,隨眾生心讚諸佛,悉遍十方無量劫,此是光輪所入門。】
這是山神示現為講經說法的法師,他可以稱法師,可以稱阿闍梨,可以稱和尚,他的身分是山神、主山神。他所教的偈頌裡面說得很清楚,『一一毛孔出妙音』,三輪演法,演是表演;身做一切眾生的示範,這是身在演法;口在為大家解釋,為大眾說明,口說法;意,常常念一切眾生,剎那沒有中斷過,念的功德效果也非常殊勝。我們世間人常講到潛移默化,在佛門裡面講諸佛菩薩本願威神的加持,多半是在念力。「一一毛孔出妙音」,這一句意義非常深長。「妙音」在此地是比喻,不是真的每一個毛孔都出現聲音,毛孔放光,毛孔出音,那是神通示現,最重要的我們要懂它表法的意義,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。
毛孔是我們這個身體基本的一個結構,我們現在人講細胞,佛經裡面講毛孔或者講毛端,意思都是一樣的,講我們這個身體組織裡頭最小的單位。「出妙音」是什麼意思?我們看下面你就能明白。『隨眾生心讚諸佛』,「讚諸佛」讚什麼?讚諸佛的智慧,讚諸佛的德行,讚諸佛的相好,這三個可以把諸佛如來我們所稱讚的全都包括了。這一毛端裡面這三種功德具備,於是我們就要體會到,學佛不能沒有相好。「一一毛孔出妙音」就是讚歎福德,我們展現出來,我們學佛為佛的弟子,我們身體每一個細胞都是好的,都是正常的,都是完美的。為什麼能夠得到?因為你有智慧、你有德行。真實智慧!德行是完全隨順法性,凡是違背法性的,我們佛學名字叫它做業障、叫它做煩惱。隨順法性的,都叫它做功德、德行。我們的心生智慧而不生煩惱,我們的行,這個身體完全隨順法性,而不違背法性,這身體是健康的。在佛教叫法性,現在一般人叫自然,隨順大自然。也有人講天人合一,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身行,都能跟天地融合成一體,這個意思是儒家講的。講天地人,人與天地參德,參與天地之大德,就是天人合一的意思。這個身體最健康,不會有毛病,這就是出妙音,這就是讚諸佛。
讚諸佛要「隨眾生心」,眾生心裡頭想的是什麼?希求的是什麼?頭一個無非希求的是福報,相好是第一個福報,哪一個眾生不希求?富貴是一切眾生希求的,智慧是一切眾生希求的,長壽健康是一切眾生希求的。我們有沒有拿出標本來給大家看?這叫讚諸佛。「諸佛」這個名字含義非常深廣,是雙關語不是單獨的,對上來講在十法界裡頭確實是讚歎諸佛如來。用什麼讚?用口讚沒有用。要用什麼讚?心讚、身讚。心像佛心,換句話說,心與法性相應,就是讚諸佛;身與法相相應,這是讚佛身。我們要表現出來才叫做讚,口頭上讚那個不算數,那不是真的。以我們的心、以我們的行為表現出來讚歎,那叫依教奉行。
我們今天成立了許多淨宗學會,很多淨宗學會是我幫助成立的,但諸位同學要知道,不是我的,與我不相干,我勸導他們成立的。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編了一個新的《朝暮課誦》,早課我們選《無量壽經》第六品做為讀誦的經文,為什麼選這個?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相同,我們真正落實。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,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,讚佛的性德。表現出來不在口裡,口裡頭一句話不說,真讚佛!晚課我們選擇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這一大段經文裡面講的是什麼?五戒十善。行為,我們的行為像佛,做得跟佛一樣,這是讚佛。我們的心跟佛心一樣,心讚佛;我們的願跟佛的願一樣,願讚佛;我們的行為跟佛的行為一樣,行讚佛,這是一個意思。第二個意思我們接受佛陀教誨依教奉行,示現給一切眾生看,啟發一切眾生的佛性。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讓一切眾生看,我這樣做我能成就,你看清楚看明白,覺悟了,你也這樣做,你也成就。這才叫讚諸佛,與下面一句就互相相應。
『悉遍十方無量劫』,這樣稱讚,你稱讚的功德遍十方法界,這是講空間;「無量劫」是講時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那是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講的情與無情,全都包括在裡面,一個都不漏,你全都讚歎到了。山神所修的、山神所學、山神所成就的,真的是偉大,真的是不可思議,我們應當向他學習,這個山神就是諸佛如來。第九首,普眼現見主山神他的讚頌:
【佛遍十方普現前,種種方便說妙法,廣益眾生諸行海,此現見神之所悟。】
普眼現見菩薩,這主山神是法身菩薩。在前面我們看到他所修學的法門非常奇妙,清涼大師註解的也很多,相當豐富。他所修學的法門是「令一切眾生乃至於夢中增長善根」。清涼大師引《瓔珞經》裡面跟我們說,《瓔珞經》上有這麼一個故事,過去有佛,他要想度化眾生先叫大眾睡覺,睡著了他在大眾夢中說法,醒了之後他就開悟、就證果了,這個方法妙。這個方法不是我們世界眾生的根性,確實十方世界眾生根性不相同,佛菩薩用的方法不一樣。我們這個世間眾生耳根最利,六根耳根最利,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得很明白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,用音聲說法,最重要的這個手段是用言語、言教,用身教輔助言教,耳根最利;如果是眼根最利,就是身教,身教為第一,言教為輔助。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眾生耳根最利,其他的諸根都不如耳根,孔老夫子在世也是以言教為主,身教為輔。印度跟中國的聖人,教化眾生所用的手段相同,我們中國諺語裡面所說「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」,就是這個意思,我們要懂得。
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香積國的眾生,他們根性跟我們不一樣,他們舌根最利。香積如來怎樣教化那個地區的眾生?請大家吃飯,大家吃飯一品嘗味道就開悟了。我們在《大瓔珞經》裡面看佛說的,「過去有佛」,沒有跟我們說明哪一尊佛,也沒有給我們說明是哪一個國土,佛只是概略說了一下。這個地方的眾生根性很奇怪,哪個根最利?眠夢當中,那個夢我們現在知道,夢是睡覺的時候意識心在活動,我們曉得六根當中的意根很利,眼耳鼻舌身都不利,意根很利。所以度這些眾生叫他睡大覺,睡著之後,佛有能力在夢中跟他說法,進入他的夢中,意根利。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出來,六根確實有勝劣不同。《涅槃經》上也有例子,但是他不是現佛身。由此可知,確實有佛菩薩看到眾生某一種特殊的緣分,在夢中為他說法。如果佛菩薩對我們也用這個方法,我們睡覺了,晚上在作夢,第二天起來我們是什麼態度?「夢是假的,哪裡是真的!」這說明什麼?我們的意根不利,不會把這個當真,所以佛就不用這個方法,佛還是用言教,輔助以身教。
在讚頌裡面就活潑了,這個境界突然開闊了,『佛遍十方普現前,種種方便說妙法』,這是把諸佛如來在虛空法界利益一切眾生的大行,都給我們敘述出來了。在第一句裡面,我們要有一個認識,「佛遍十方普現前」,這話是真實的,決定不是妄語也不是誇張。也許要問,「佛遍十方普現前」,為什麼我沒看到?不但我沒有看到,我聽都沒聽說,佛菩薩到底在哪裡?佛菩薩確確實實普現前,你是有眼不見,有耳不聞,怪你自己不能怪別人。在哪裡?你六根所接觸的無一不是!你不是學佛的人,所以你不知道,在你面前你也不認識。如果你是真學佛的人,你完全明瞭,像善財童子一樣。善財童子修行之所以能證果,就是他親眼見到「佛遍十方普現前」,他所得的法,「種種方便說妙法」。善財是這樣的,所以他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,這才是真正善學,他會學。
會學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工作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念念行行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他圓滿成佛了。覺正淨就是此地講的「種種方便說妙法」,妙法就是覺正淨,我們真的是有眼不見,有耳不聞。覺正淨是以種種方便顯示給我們,讓我們六根都感覺到,佛怎麼不遍十方?怎麼不現面前?何況《華嚴》上跟我們說的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由此可知,有情眾生是佛示現的,無情眾生也是佛示現的,幾個人知道?幾個人曉得這個事實真相?你連這個事實都不知道,普賢行怎麼修?必須真正通達明瞭,你的生活自然是普賢行,禮敬諸佛你一定做到。為什麼?諸佛如來,我焉能不尊重?我焉能不禮敬?自己不會失禮,不會有疏忽。對人對事對物,自自然然會做得很周到、很圓滿。
「入法界品」裡面所說的,桌子善知識,板凳善知識,香爐善知識,蠟臺善知識,這些講的是無情眾生。無情眾生有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。這就是經上所講的「唯心所現」,心是佛,心所現的怎麼不是佛?能現是佛,所現也是,能所不二。這些話我們常常聽到,常常在經上看到,不懂裡頭的意思。什麼時候你才懂?你入進去就懂了,你不入進去你怎麼會懂?不但你看不懂,你也聽不懂。怎麼知道你聽不懂?你的心、你的行為沒有轉過來,不懂。這個書架擺幾本經書,擺得凌亂不堪,這就是不懂。真懂了,你擺的經書一定擺得整整齊齊,先後順序決定不會顛倒,你懂。從這裡看到什麼?看到你禮敬諸佛。對於無情,書本是屬於無情眾生,我對它有禮,我對它尊重,我把它擺得整整齊齊,把它保持得乾乾淨淨。
我在學習當中,因為現在印刷術發達,流通量很多,跟古時候不一樣。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,流通量很少,所以對於典籍要格外的尊重,決定不能把它染污。你自己要學,怎麼個學法?自己要手抄,抄一本,你要圈點做記號,在你自己抄本裡頭可以用,原本不可以。為什麼?留給後人看。書籍有破了,要把它修補。現在印刷術發達,發行量很多,不會失傳,需要的時候可以再版。現在書籍我們可以不要手抄了,在書本上可以做記號,可以在上面寫字,但是要恭恭敬敬,不能隨便亂塗。隨隨便便亂塗,寫字很潦草不恭敬,這就不懂得了。「佛遍十方普現前」,就不現在你面前了,你面前沒有佛,何以沒有佛?你心裡頭沒有佛。心裡面有,一切都有,就普現前了;心裡頭沒有,一切都沒有了。
這個大乘經上講得好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;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你心裡頭有。這一個圓教一乘種性的學人,這種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!他心目當中自己是學生,除自己之外,情與無情全是諸佛如來示現來教導我的,這個心才叫真誠!我們的心為什麼做不到真誠?「釋迦如來是佛,阿彌陀佛是佛,你們都是眾生,你們都在造業,你們都不如我。」貢高我慢!哪來的恭敬心?禮敬諸佛,那個「諸」裡面的意思,是指的十方三世;十方,把所有族類包進去了,情與無情包進去了;三世,過去的、現在的、未來的。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皆當作佛」,一切眾生是未來佛,我得罪一個眾生,我就得罪一尊未來佛。佛菩薩不如是。誰會得罪眾生?只有凡夫,他不是佛,他要是佛、是菩薩,他就不會得罪眾生。跟諸位說,他要是阿羅漢,他也不會得罪眾生。不過阿羅漢習氣沒有斷,他要不喜歡你、討厭你,還有討厭的樣子,心地他清淨,習氣沒有斷。什麼人會得罪人?護法神,護法神是凡夫。鬼神、天人他們是凡夫,他們不是佛、不是菩薩,有這些人。
向下經文我們還會談到,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。為什麼?特別是六道眾生,覺悟的少迷惑的多,佛菩薩來的時候如果沒有護法神護持,這些造作罪業的眾生會把佛菩薩趕跑,排斥他、不要他了。佛菩薩是來幫助眾生的,好心的,好心得不到好報,讓六道眾生造更重的罪業。這個事情怎麼辦?這個事情需要警察,佛菩薩是聖誕老人,不會怪罪人的;護法神來當警察,他來維持秩序,他來執行獎善懲惡。諸位要知道獎善懲惡,阿羅漢、佛菩薩從來不管的,他的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。護法神,護法神裡頭也有佛菩薩示現的,顯示出佛菩薩神通廣大。那就是什麼?「應以阿修羅身得度者,佛菩薩就現阿修羅」,「應以羅剎身得度者,佛菩薩就現羅剎」。阿修羅、羅剎如果是佛菩薩示現的,決定是護法神。他用這個身分對惡行眾生實行懲罰,對善行眾生實行獎勵,但絕對不是用佛菩薩、阿羅漢的身分,不可以。由此可知,佛的形相「種種方便說妙法」,不是一個單一的形相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我們在這個單元,主山神這個單元,你看到這些神靈、這些神眾,他們的德行、他們的境界,真正是不可思議。我們讀了之後,將來再看到山神廟、看到山神,敢不恭敬嗎?敢輕慢嗎?自自然然禮敬、讚歎、供養、懺悔的心油然而生。
在中國抗戰時期,我們那個時候還是小學生,初中學生的時代,許許多多的寺廟都已經改作學校。我念小學、念初中,學校都是寺廟改建的。念小學是在鄉下,這個寺廟已經沒有出家人住了,念中學這個寺廟出家人也沒有了。所有的佛像,這個學校校方沒有把它毀掉,把它集中放在一個房子裡面,就像倉庫一樣,門鎖起來貼了封條。大殿做為禮堂,旁邊小的殿堂都做了教室,出家人的寮房都做了學生宿舍。但是這個鄉村裡頭,土地廟、山神廟很小,那個沒有法子利用。土地、山神我們還常常看見,山神廟跟土地廟差不多大,要是像此地香港這個面積來算的話,他們那個廟大概只有一兩百呎,一百多平方英呎,大的大概兩百平方英呎,都很小。這個沒有用處,還存在,我們還看到不少的土地公、山神。但是那個時候不知道表法的意義,沒有人說。現在要是見到山神,我們就會想到這一個單元的教學,知道這些山神在教我們些什麼。由此可知,那是教育,那不是迷信。下面這個單元就講到主地神,就講到土地公。我們用什麼心態去看土地公?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山神?不讀,都是迷信,到底誰迷?自己迷了。山神沒有迷,土地也沒有迷,迷的是我們自己,你說可憐不可憐?落得山神、土地笑話我們。我們錯了,他沒有錯。你看看山神,教我們這麼多好東西,我們看了真的覺悟、真的明白、真的我們向他學習了。所以見到山神廟,想到這一個單元所講的。
第三句,『廣益眾生諸行海』,這個「行」是做動詞講,應該念去聲念「橫」,但是現在念「橫」沒有人懂,我們還是念行好了,只要大家把意思搞清楚就行了。這是說教學的功德、教學的成就,對於眾生思想見解、言語行為,幫助他得到廣大真實的利益。這句話裡頭的密義、真實義,誰知道得最透徹?大概無過於善財童子,善財童子最清楚,了解得最透徹。善財童子是誰?就是我們修學大乘的人。修學大乘人不管是男女老少,你能夠如理如法,你懂得《華嚴經》的道理,懂得《華嚴經》裡面的教法,知道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境界,如理如法的修學,你就是善財童子。我們今天五十三參是講綱領,五十三是代表圓滿,我們今天參訪山神,山神教導我們,教我們許許多多真實利益,幫助我們開智慧,我們哪裡是迷信?一般人沒有深究,開口就是說迷信,真的是冤枉了山神、冤枉了土地公,他不迷信,我們要懂得他表法的義趣。你真的明瞭,你才曉得,佛教乃至於儒、道、古聖先賢的教誨,都是一種高度藝術的說法,幫助我們、成就我們。我們今天無知,用迷信兩個字把它抹殺,你說罪過不罪過?
『此現見神之所悟』,這個道理、這個教學的真相,普眼現見主山神他清楚他明白。所以在長行裡面我們看到他所修學的法門,提到「夢中增長善根」,夢中增長善根是種種方便中的一種。在這個讚頌裡面我們體會到了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圓滿的沒有一點欠缺。為什麼?眾生無量無邊,眾生的根性、欲望無量無邊,沒有種種法門,如何能夠令眾生得最殊勝廣大的利益?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明瞭,無論是說佛遍虛空法界、菩薩遍虛空法界、眾生遍虛空法界、種種妙法遍虛空法界,你們在這裡看到多,「多即是一,一即是多;一多不二」。一是什麼?一是性,法性。法性包括佛性,佛性不包括法性。因為佛性是對有情眾生說的,法性是有情跟無情統統包括了。法性是一,法相無量無邊。佛是法相,菩薩是法相,眾生是法相,有情是法相,無情也是法相。「種種方便說妙法」那是用,法性起用;「廣益眾生諸行海」,那是果,一一周遍法界。所以從相、從用、從因果,周遍法界;從性,一個。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;一多不二。明瞭這個道理,我們的思想周遍法界,我們的六根周遍法界,我們的言語造作周遍法界,我們在主山神裡面學到了。今天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