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五四六卷) 2001/12/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12-017-0546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讚佛,雲音菩薩讚頌第四首:
【積集福德發光地,奢摩他藏堅固忍,法雲廣大悉已聞,摩尼果中如是說。】
這是讚頌三地菩薩,也是每一句是一個意思。第一句是把他修學的法說出來了,名稱說出來了。『積集福德』,我們看到這四個字,我想每個人都非常歡喜,我們確實要修福、要修慧,福慧雙修。可是怎樣修法?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說了很圓滿的道理、很好的方法,如果我們如理如法的來修學,一定得到圓滿的福慧,像諸佛如來一樣。三地名稱叫「發光地」,我們如果在一些典籍或者古人註疏裡面,看到發光地,我們就知道那是三地菩薩。
『奢摩他藏堅固忍』,這是講要修禪定。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「奢摩他、三摩、禪那」,都是禪定的名稱。奢摩他,如果單獨的說,這個禪定是止比較多,三摩是觀比較多,禪那是止觀均等,這都是用來對治我們煩惱習氣的,我們應當要知道。我們初學從哪裡入門?實在講確實要從奢摩他。奢摩他,你要忍耐,樣樣都要忍耐,忍是止的意思;也就是說定慧等學,我們初學的人要偏重在定,這一點不能不知道。老修行確實他有定功,偏重在觀,真正到成就那一定是止觀均等,稱之為禪那。菩薩在此地說實在的話,是為我們示現,這兩句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。
十波羅蜜在前面已經詳細說過,所以就不再多說了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也是簡單的帶過,每一句把它的要點為我們指示出來。「積集福德」這句話,我們應該怎樣來學習;什麼是福?什麼是德?要有能力辨別清楚。福的反面是禍。中國古時候的這些祖先,實在講都非常了不起,創造文字,跟其他國家民族的祖先不一樣。人家發明的文字是用字母拼音,中國不是的,中國是用符號、用圖畫,這個符號裡面充滿了智慧。禍跟福這兩個字乍看非常接近,這就是教導我們是禍還是福,實際上就是心裡頭的念頭一點點差別。如果這個念頭是大公無私,是為一切眾生,你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是福;如果是自私自利,尤其是損人利己,這個不管你做的什麼事情,是禍不是福。
昨天有位居士給我講個故事,這個故事是真的。在台灣中部,一個種田的老農,他賣菜,自己吃的菜沒有農藥,賣給別人的菜農藥都用得很重。他自己知道農藥有劇毒不能吃,他賣給別人吃。凡是有農藥的那個菜一定都非常好看,沒有農藥的菜,蟲吃。頭一天噴的農藥噴得很重,第二天他就拿到市場去賣,不怕別人中毒,不怕別人要命。有一天他到市場去賣菜,遇到車禍被火車輾死了。這樣的行為在今天社會裡面太多太多了,就是中國古人常講的謀財害命,你想得人家一點錢財,你把人家的命送掉了;尤其是賣假藥,那更不得了。這是同學們舉的,這都是事實,縱然說是一種巧合,實際上我們講報應。古德常講「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」,天天做虧心事,那個時辰總有到的時候,你躲不過。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警覺,為人不能做虧心事。現在社會大眾,只知道眼前的小利,真的是蠅頭小利,造了極重的罪業,到果報現前的時候,後悔來不及了。
人在世間,要做一個義人。我早年接觸宗教,正式接觸宗教是基督教,我很認真的去讀《新舊約全書》。聖經裡面所講的義人,給我的印象非常之深,跟我們中國儒家、道家、佛家所講的沒有兩樣。人要有道義,要有仁義,要有情義,要有恩義,具足這四種大義,這個人是個義人。義人上帝保佑他,神明幫助他。眼前縱然生活辛苦一點,那是過去生中不懂得修積福德,不要緊,現在修來得及。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袁了凡先生自己說的,他過去生中修積一點小福,不大,命裡面沒有功名、沒有富貴,生活能過得去,我們一般講小康之家。沒有功名就是講沒有學位,參加考試沒有學位;壽命也不算長,壽命只有五十三歲,他明白了,他知道了,所以萬念俱灰。我們一般人講消極,非常的消極,人到這個世間幹什麼來的?是來受果報的。正是佛在經典上常講的「人生酬業」,你過去生中造的業,你這一次來酬償業報。你造的善業你來享福,你造的惡業你來受苦,一生都為命運主宰,你還能有什麼作為?了凡先生在這種環境裡面生活了二十多年,以後遇到雲谷禪師,雲谷禪師給他講了一番大道理。什麼道理?消災集福之道。
命運從哪裡來的?是自己造的,真的是自作自受,不是天地鬼神、上帝主宰的,不是的。但是世間人有幾個人明白這個大道理?又有幾個人了解事實真相?我們學佛之後這才明瞭,命運是自己造的。既然是自己造,自己當然可以改變,而且改變並不是很難,理通達明白了,我們的信心就有了。雲谷禪師給了凡先生啟發這一番大道理,幫助他建立信心。從今而後,天天反省。反省要有標準,我們今天學佛的同修何嘗不想改過,為什麼改不了?沒有依標準。出家人標準是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。蓮池大師也跟袁了凡一樣用功過格,在那個時代想必是一個風氣,在家的讀書人、出家的修行人,都用這個方法認真的改過自新。蓮池大師功過格在《全集》有,不叫功過格,叫自知錄。你們看《蓮池大師全集》,自知錄我們從前曾經把它抽出來印成單行本,供養大眾。如果不用這個自知錄,用《沙彌律儀》很好,我覺得愈是初學,我們修行沒有根底,功夫不得力,用這個有好處。蓮池、蕅益大師都有《沙彌律儀》的錄要。《沙彌律儀》分量太多了,把它節錄裡頭重要的,分量就少了;分量少,我們受持方便,功夫容易得力。實際上,這些修行基本的標準,確確實實是要認真去讀誦、去研究,還要細細的去講解;否則的話,我們每天做這些形式再做上幾十年,做到一輩子,功夫都不得力,這一生又會空過了。
佛對於修福非常重視,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讚佛「二足尊」,二就是福德、智慧,這兩種做到究竟圓滿,稱二足尊。足就是圓滿,滿足;尊,人間天上,沒有人能夠比得上。你看看佛說法,把福擺在前面,慧擺在後面,這是真的,一點不假。我們看到六波羅蜜裡面布施、持戒是修福,第三就講到忍辱,忍辱裡面就有慧了,先修福。中國古老諺語常講「福至心靈」,福報現前,智慧也就來了,好像那個心就開竅、就靈了,你才知道福是多麼的重要。福是從布施修來的、從持戒修來的,於是積集福德我們就明瞭它的內容了。布施是捨己為人、犧牲奉獻,佛法裡面講布施供養。對象要是愈廣大,你的福報就愈大;時間愈長,你享福的時間就愈久。我們要修像佛那樣的大福德,佛的對象廣大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看到,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剎土眾生是佛修福的對象,是佛修布施供養的對象,是佛修持戒的對象。持戒怎麼也為他們修的?沒錯,持戒就是自己做個模範,自己做個好樣子給他看,用這個好樣子來供養一切眾生。
譬如持不殺生的戒,人要持不殺生的戒,樣子會變,會變得非常慈祥,這一切小動物看到你都歡喜,都不會畏懼,帶給他們安樂。這在布施裡叫無畏布施,持戒是布施、是供養。一般練氣功的人知道,他看每一個人的氣不一樣,顏色也不一樣,濃淡也不一樣。善人、好人那個氣的色彩鮮明,顏色是金色的、黃色的、白色的,好;如果心術不正,常常存著損人利己,不擇手段待人的,這個人的氣不好,氣是灰色的、暗色的、黑色的,這是氣功人能看得出來。我們平常人心要是細,你觀察人,你會覺得這個人面貌、威儀非常祥和,這個氣氛好,外國人講磁場好。如果這個人他的氣氛是很暴戾,看到叫人害怕,我們常講這人有殺氣,殺氣很重,讓人看到他都感覺到寒毛直豎。從這些地方你就能體會到,禍福是有預兆的,福報沒有現前,祥和之氣先現前了,知道這個人快要發福了;災禍沒有來,看到這個人有凶惡之氣,面門上沒有光彩,或者他那個光是灰色的、黑色的,我們就曉得他的災禍不遠了。
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?起心動念。你的心是清淨的、是善的,這是積集福德之道;你的念頭是凶是惡,那是招來災禍的根源。先看你起心動念,根!然後再看你言語造作。你在造業,你造善業,必得善果;你造惡業,必得惡報。我們現在講的是地上菩薩,上賢位十迴向菩薩證入地上菩薩都以為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不知道初地上面還有二地、三地到十地、到等覺、妙覺,他不知道,以為一切都圓滿了。地上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在積集福德,到如來果地也沒有把它放棄。哪一尊佛不是在修福修慧?哪一尊佛、哪一尊菩薩不是給九法界眾生做一個好榜樣?修行十波羅蜜,我們想想,十地菩薩不說了,如來果地上還要那麼認真去表演嗎?為什麼?為給九法界眾生啟發,做給他們看的,讓他們看了的時候自自然然覺悟,這叫真實功德。真實功德絕對不是從佛菩薩自身說的,自身一切都放下了,一個念頭都不生了,還有什麼功德不功德?完全是對還沒有徹底覺悟的眾生。十地菩薩沒有徹底覺悟,特別是前面六個果位,就是一地到六地不是徹底覺悟。
昨天我們舉《仁王經》這個說法供養大家,這才知道修行證果不是一個容易事。通常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這話什麼人講的?十迴向菩薩講的。十迴向從初迴向到第十迴向,這十個位次要修多麼長的時間?三個阿僧祇劫,修滿了他登初地,以為初地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錯會了意思。所以他的說法沒錯,是他們說的,不是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;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無量劫,無量阿僧祇劫,這個話一點都不錯。了解這些事實真相,才知道念佛法門之可貴。念佛法門決定不能夠少了積集福德,念佛法門首先就教給我們修淨業三福,修淨業三福就是積集福德;你沒有三福,你念佛不能往生。我們在三地菩薩這裡看到了。
「奢摩他藏堅固忍」,修福不能忘了修定。我們修三福之後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念佛就是「奢摩他藏」。念佛堂主七師常常警惕大眾,「放下萬緣、放下身心世界、提起正念」,這是念佛堂堂主的口頭禪,時時刻刻提醒大家。放下身心世界就是「奢摩他藏」,提起正念就是一句六字洪名,那是正念,念佛法門裡面的正念。「堅固忍」,你才能保持得住;你要沒有「堅固忍」,你怎麼能保持得住?忍辱波羅蜜,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忍,決定沒有一絲毫計較,與一切人都能夠和睦相處,這是什麼?修忍辱波羅蜜,這是你積集福德。第二對環境,無論是順境、無論是逆境要忍,順境裡面不生貪念,你要忍這個,逆境裡頭不生厭惡,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,這靠忍辱。第三說到我們這個經上,修學法門你要能忍耐,你不能忍耐你怎麼能成就?你要想成就沒有別的,忍到底!從初發心忍到成佛,成佛之後為了教化眾生,還是不能放棄忍辱的形象,我還要做出忍辱的樣子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看。這叫行菩薩道,這叫普度眾生。
清涼大師講三地裡面四個意思,第一個就是一定要知道「積集福德」,第二個「修諸禪定」;第三個「忍度偏多」,菩薩在這裡十度齊修,偏重在忍辱波羅蜜,這個事情我們自己要知道。假如我們自己慳吝貪愛這個念頭重,我們偏重在布施。如果我們造作惡業這個習氣很重,有意無意都與惡業相應,我們就偏重在持戒。如果我們沒有耐心,無論做什麼事情有始無終、有頭無尾,總不能成就,學一個法門學了很久的時間不能得力,你就要懂得忍度要偏多。後面這兩句「聞持廣博」。
『法雲廣大悉已聞』,這一句是講博學多聞。「法雲廣大」,是說諸佛菩薩說法說得太多了。這是三地菩薩,不說其他的了,就從華藏世界來講,初住到十迴向三十個地位,再加上三地,三十三個位次,三十三個位次你想想看,他親近多少諸佛如來?尤其是登地以上,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,第一首偈「神通境界等虛空」,第二首偈「普見十方無量佛」,這一句「法雲廣大悉已聞」與前面完全照應,這是真的,這不是想像的。我們如果想廣學多聞,是有次第的,人家到三地,四弘誓願裡面第三條才圓滿成就。我在學佛的時候,這個事情曾經細心的想過,我要怎麼學法;我自己這個作法我也勸導同學,我們要認真在斷煩惱上下功夫。那是什麼?積集福德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這個事情要到極樂世界去,現在做不到。往生極樂世界之後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往生的人,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他們的福報等於七地菩薩,我們這才講三地,比三地高得多了。所以我們知道他有能力親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「法雲廣大悉已聞」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境界現前了。
所以四弘誓願後面兩願,都要到極樂世界才能完成。現在我們要修的?前面兩願,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,要捨己為人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我們盡心盡力去做,就是圓滿功德。我來到這個世間不是為自己的,是為眾生的。所謂義人,義是什麼意思?義是義務、盡義務,為一切眾生服務的,不求果報,不求回報。要求回報那就不是義務,那是商業行為,不求回報。中國古人講義氣,「受人滴水之恩,常思湧泉為報」,現在在這個社會找有這種觀念的人,沒有了,找不到了,這個社會焉能沒有災難?社會的人都不義,我們怎樣幫助他?我們要講義,要行義。心裡要存義,做出道義、仁義、情義、恩義的形象,就是幫助社會,就是廣度眾生,做出樣子給人看,做出樣子給鬼神看。
『摩尼果中如是說』,「摩尼」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究竟圓滿佛果裡面是這麼說的。菩薩在大乘法裡面總共五十個位次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分為這五位,五位每一個位次裡面都有十個階級,每一個階級修行的是同樣的科目。譬如我們在這裡看到三地修忍辱,你就曉得三信位修忍辱,三住修忍辱,三行修忍辱,第三迴向修忍辱。初住修布施,初行修布施,初迴向修布施,初地修布施。但是《華嚴》跟其他的不一樣,一修一切修。它有一個偏重,三地菩薩十度圓修,偏重在忍辱波羅蜜。我們要學教是可以學的,我們是在信位,甚至信位還不到,所以我們也能夠十度齊修,這就是圓頓的根性。但是要知道自己的毛病習氣,知道重點在哪裡。
偈頌第五首:
【焰海慧明無等地,善了境界起慈悲,一切國土平等身,如佛所治皆演暢。】
這是雲音讚頌四地菩薩的一首偈,也有四個意思。在第一句裡面,讚歎菩薩的智慧,把四地的名稱說出來了,四地叫「焰慧地」。『焰海慧明無等地』,「無等」是說他超越世法,世法沒有能夠跟他相等的,名號上完全顯示著智慧。實在講前面三地智慧已經透出來,發光了。光從哪裡來的?從戒來的,佛家常講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,他智慧是這麼來的,所以三地發光了。四地慧成就了,智慧之大,像海洋一樣,所以「焰海慧明」,智慧非常的明顯,世法沒有能夠跟他相等的。
『善了境界起慈悲』,「善了境界」這是第二個意思,「了」是明瞭。清涼大師註解「了道品境,異凡夫故」,「道品」從綱領上講是三十七道品。這三十七道品我們要注意,一般人提到這個法門都以為這是小乘教,沒有錯,小乘確確實實是依三十七道品修學。我讀過天台大師四念處註解,四念處只有四條,怎麼有厚厚的一本書?我展開來一看才曉得,才恍然大悟,原來四念處不是專門小乘人學的,他分藏教四念處、通教四念處、別教四念處、圓教四念處。四念處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科,於是我們才曉得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,通宗門教下,通顯教密教,換句話說,包括一切佛法,不是那樣單純的。
「了」是明瞭,上面加個「善」,這個意思就深,意思就廣。加個「善」,活活潑潑的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就是落實在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「善了」兩個字也可以這麼說,「了」契理,「善」契機,理機雙契叫「善了」。道品的境界,觀身不淨的境界是什麼?觀受是苦的境界是什麼?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;換句話說,三十七道品有三十七種不同的境界,明瞭!三十七道品一展開,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門,無量無邊的境界。這不是凡夫,凡夫對於境界完全不知道,凡夫確實是醉生夢死。佛在經論上常常講「可憐憫者」,這個話千真萬確,一點都不過分,真正是迷惑顛倒、醉生夢死。唯有修行人逐漸逐漸覺悟了,逐漸逐漸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,到四地菩薩智慧是大開了,「善了境界」。
凡聖的差別就是在迷悟,一念覺悟,凡夫就成佛。華嚴會上圓教初住以上,天台家判定分證佛位,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,不過這個佛還沒有圓滿。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,講義裡面講的諸佛,他就用這個意思來說。「諸佛」是說什麼意思?就是四十一個階位,四十一種不同的佛。初住是佛,二住是佛,三住是佛,一直到等覺,四十一個階位叫諸佛。究竟圓滿那是最後的究竟佛,分證位佛有四十一個階位稱諸佛,這不是凡夫。下面一句「起慈悲」,慈悲不同於小乘。二乘人有能力斷煩惱、斷習氣,辟支佛斷習氣,慈悲心生不起來。這個慈悲是大慈大悲,大乘佛法常講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
慈悲就是世俗人講的愛心;為什麼佛要換個名詞,不叫愛叫慈悲?這是揀別世間人的愛,它裡頭有情,情是迷、是不覺,諸佛菩薩的愛裡面是智不是情。換句話說,這個愛心是以智慧為基礎的,我們給它換個名稱叫做慈悲;假如這個愛心是以情識為基礎的,就稱它作愛。佛這麼一區別,凡聖就顯示出來了。諸位一定要知道,世間人講的愛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為什麼?它是情識做基礎,那個情識千變萬化。今天跟你好,愛你,明天跟你不好,惱你、害你,哪裡是愛?佛菩薩的慈悲是真的、是永恆的,永遠不變的。你誤會佛菩薩、你侮辱佛菩薩、你傷害佛菩薩,甚至於你毀滅佛菩薩,佛菩薩還是那麼愛你,絕不因為你的行為有絲毫的減弱,不要說愛心退轉,愛心減一分都沒有。所以慈悲是真愛,世間那個愛情是假的,決定不是真的。
我們學佛要學慈悲,我們學佛要學真心。對任何一個人、對任何一個眾生坦誠,用真誠心來對待。也許有人說,別人都是虛情假意對我,我用真心對待他,那我豈不是吃虧了嗎?沒錯,眼前吃一點小虧,這是不能避免的,後來得大福報。我說這些話這叫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。雖不是真實說,也不是假話。真實說怎麼樣?你決定不吃虧。將來得大福報,現在也得福報,現在得福報這個福報「隱」,就是不顯,你沒有發現;來世得福報,明顯。這一世你得福報,你能夠忍受,你能夠原諒冤親債主,原諒那些傷害你的人、毀謗你的人、侮辱你的人,你不把他們這些惡行、惡事放在心上。我們現在得什麼好處?不生煩惱,清涼自在,業障消除了。業障消除,後面什麼東西來?福報、智慧就來了。你看看現前得的這個福大不大?很少人能夠體會到,這個大福報好像是根、好像是芽,才發芽像個小草一樣,沒有注意到,它會長成大樹。所以給你講真話,立刻就得福報,所謂是災消福來。
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,這個道理了解得愈透徹,你就幹得愈認真,你就幹得愈努力。你為什麼做不到?為什麼做而做得不及格?我常講的十成裡面,你只能做到一、二成,也就是一百分裡頭你只能做到一、二十分,算不錯了。許許多多人我見到的,一百分裡頭只能做到一、兩分,不起作用。為什麼做不到?不能克服自己的習氣,一絲毫都不能忍受,他怎麼能成就?他沒有見到,他生不起慈悲心。菩薩在此地,「善了境界」,這說明他不是凡夫,他是聖人。「起慈悲」,他是大乘菩薩,他不是小乘。
『一切國土平等身』,這是第四個意思「淨身土」,他得清淨心,清淨平等覺他證得了。為什麼?清涼大師註解講「離身見」,見思煩惱裡面的身見他斷掉了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「初地斷分別身見」,這是真斷,不是相似位,不是觀行位,我們才曉得斷身見是多難!初地斷分別身見,絕對不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;「四地斷俱生身見」。煩惱有兩種:一種是分別煩惱;一種是俱生煩惱,就是我們講的習氣。無始劫以來養成的這個習氣,到四地斷掉了。初地決定不執著這個身是我,什麼是我?剎土眾生是我身。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「證得法身」,剎土眾生是我身、是法身。人人都有,只是他自己不承認,所以他不能證得;到這個地步他承認了、他肯定了,所以別教初地菩薩證一分法身。由此可知,我們常常講,圓教初住菩薩斷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他是真的斷一品無明,真的證一分法身。到圓教初地菩薩,是斷三十品無明,證三十品法身。證三十品法身是真的證得,為什麼?你起作用了。你證得一品,沒錯,確實那不是假的,法身的作用還得不到。
這個我們得用比喻來說,佛在經典上常常用月光來做比喻。從初一到十五,十五天。初一這一天月亮沒有光,這個原因我們大家都知道,大概到初二就有一個蛾眉月,有一點點。我們把初二這個月牙比喻做圓教初住菩薩,他真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那個光是真的月光,不是假的。能不能起作用?不能起作用。為什麼?光度太小,沒有照明的作用;初三、初四、初五,還是不大。到什麼時候才能起作用?大概到初十、十一、十二,這個時候晚上出去走路,要是月光亮的話,可以不要用燈了。地上菩薩登了地,就像初十、十一。從初地到等覺就像十一到十四,十五那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用這個來比喻。諸位能夠想像到這個意思,稍稍能夠有一點體會得到了。所以到四地菩薩,「俱生身見」斷掉了,也就是斷乾淨了。前面雖然斷,不是一下就斷乾淨的,煩惱習氣慢慢斷,絕對不是一天就能斷得了。
離了身見才能夠「一切國土平等身」,平等是一真法界。只有一才平等,二就不平等。所以宗門大德常講「識得一,萬事畢」,一切事就圓滿了,你要真正認識一。我們念佛法門與這個道理相應不相應?跟諸位說,相應。念佛是方法,方法跟其他宗派方法不一樣。念佛的目的是什麼?一心不亂;你看看,是一。一心是能證,一真是所證,能所不二。那就是說,一心就是一真法界,一心就是極樂世界,一心就是華藏世界。諸位總要記住,二心就不對了,二心就落在十法界裡;再有三心、四心、五心,現在人心可麻煩了。早年我在台灣講經,街上貼的電影廣告,有個電影片子我印象很深刻,叫「心有千千結」,這心太多了。心愈多,愈往下墜落;心愈少,愈往上超升,到一心就入一真法界。
一心,那個時候境界是什麼?「一切國土平等身」。諸位要知道,「國土」是依報,「身」是正報,身土是一不是二。這個很難懂,跟你講身即是土,土即是身,這是大乘法裡面講的法身。法是什麼?我們用最淺顯的話來說,法就是眾緣和合而現起的形相,這個解釋相當圓滿,一切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。我們人是動物有個身,這個身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。樹木花草也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,山河大地還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。你們現在看到這個畫面,我們背後這是雲海,這個雲海是古晉李居士山莊,每天早晨都能看到這一片雲海,這個雲海還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,都叫眾生。所以眾生把所有一切形相包括盡了,這是法身;所謂「身」就是形相。一切諸法總的合起來講,法身!法身包括我們這個身在內。現在問題出在哪裡?我們不知道自己這一個身跟所有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,這個事實真相不了解,不知道我身跟一切眾生身是一不是二。
大乘經上我們常常念到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、「一心一智慧」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完全不曉得,迷了!在這裡頭分自分他,自他對立,不能夠相融,麻煩就出在這裡,這就叫迷惑顛倒。我們迷、我們錯了,但是不承認自己錯,「我沒有錯,你錯了!」還說佛菩薩錯了,「佛菩薩這個想法看法、說法有問題」,為什麼?「不是事實真相」。他把迷惑顛倒以為是事實真相,而真正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,這叫顛倒。經上常講的顛倒錯亂,就是說這個事情,不知道萬法平等。我身跟一個螞蟻身是平等的,我身跟樹木花草身是平等的,我身跟大地上的微塵是平等的,誰知道?不但是平等,而且是一不是二。《金剛經》所講的「一合相」,這個意思很深、很廣,幾個人能夠真正領會得一合相?到這個地方四地菩薩才真正證得,得這個受用了,「一切國土平等身」。
你們想想,我們在前面「十波羅蜜」裡面讀過的,他已經轉識成智,也就是末那與四大煩惱脫離了。我見沒有了,我愛沒有了。我愛化成慈悲,我見這個身見化成法身。我痴沒有了,「善了境界」,我痴沒有了。我慢沒有,起慈悲;有我慢,慈悲心生不起來。所以你從這些經文上你仔細去觀察,這些地方就是我們要學習的。我們今天學習,我們在什麼地位自己要清楚,我們是在觀行位。我們在一切現象當中觀察,修正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一切錯誤的觀念,這就是修行。修正我們無量劫以來一切錯誤的行為,觀行!有沒有效果、功夫得不得力?那是看你用功的程度。你要真正做如是觀,看破世界,看破諸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,這個看破就是真正「善了境界」。當然我們今天這個善還談不上,如果逐漸逐漸明瞭,明瞭再往上提升才是「善了」。
要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。在日常生活當中學,這個修行就是學、學習,學隨緣,學恆順眾生。「恆順眾生」這個意思很深,眾生剛才說過,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一切隨順,不與他相違背,那就對了。佛菩薩、覺悟的人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?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恆順眾生。我們往往看到這一句話把意思搞錯了,以為眾生是一切人,我們把眾生的範圍搞這麼小,不知道眾生是整個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的現象。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,所以包括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要順。可是我們是凡夫,久遠劫以來都在做凡夫,都在六道裡頭打滾,現在聽到佛法,明瞭少分,習氣轉不過來。不要緊,慢慢來!成敗的關鍵就在勤惰。所以大乘法裡常講,「菩薩善根,唯一精進」,就是不退轉。如果退轉,那就難了。如果你能夠保持進步不退,這一生肯定有成就,成就大小也在你的勤惰。
如何能保持精進不退?章嘉大師給我講的兩句話「看破放下,放下看破」,你才能保持得住。看破,不肯放下,你保持不住;放下,不肯再進步求看破,你也會退步,你保不住。看破怎麼學法?要讀誦大乘,要為人演說。放下怎麼做?放下要落實,把你在經教上所學到的,具體變成自己日常生活行為,這才行。如果不能夠把所學的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,哪有不退轉的道理?形式上做得再好,沒有用,你的煩惱習氣一成都沒有改過來;換句話說,你在六道裡頭死死生生,還是煩惱做主宰,業力牽著你走,你自己做不了主。學佛雖然不能講白學,為什麼?阿賴耶識裡頭種了種子,我們曉得早晚你會成佛的,但是那個早晚的時間太長了。聰明人、有智慧的人,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,不要等到來生,這才叫真正的可貴,當生成就!這樣的人諸佛讚歎、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尊敬擁護。為什麼?有志氣,是英雄豪傑,不是凡夫。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不為習俗所轉移,不為外境所動搖,自己有定力,自己有智慧。把自己的心跟虛空法界合而為一,把自己的身與剎土眾生合而無一,一般人講的天人合一,這是真實無盡的福德,積集福德應該這樣去做。真正要做到,以我們現前境界來講,最好的方法天天學習大乘,一天都不能空過。一天空過一天就會墮落,如果三天五天空過,那就大幅度的退轉,那是很可怕的事情!
所以佛學院逢年過節還放假,古時候對於年節比我們現在人還要重視,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逢年過節我們在經典上沒有看到他放假?這是什麼回事情?我們想到了,一天不上課、一天不在一起學習就退轉了。我們這一生什麼事情最大?死生事大。在這個世間這一生,小事一樁。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這是大事。要完成這個大事,決定不能懈怠,一天假都不能放。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,我們明白了,我們看了之後體會到、明瞭了,佛這樣慈悲為我們示現,我們終於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對得起佛菩薩。是不是真對得起?未必!為什麼?你真搞明白但你沒有做到,你還是對不起佛菩薩,要落實!
如何落實?還是佛在經教千言萬語教導我們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我們每天要幹這個事情。受持就是落實,佛在經裡面講的這些道理,我接受了,佛教給我們生活、處事待人的方法,我接受了;接受就是我都做到了,把道理變成我的思想、見解,把方法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行為。持是保持,不是做一天、不是做一年,盡形壽生生世世,永遠保持;不但一天不能離開,剎那須臾都不可以離開,這是成就自己。讀誦大乘、為人演說,這是保持的不二法門。怎麼能保持得住?天天讀誦,天天為人演說,演是表演,做出形象給人看。演是身教,說是言教,先身教後言教。先身教,先教人看到你的形象,引起他的質疑,他會向你請教,你就可以為他解說。由此可知,形象是招牌,形象是攝受,我們講接引。他有這個心、有這個意思、有這個興趣了,你再跟他解說,他容易開解。經教裡面當然最圓滿的、最具備的、最完整的,無過於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部經學習起來時間很長,說老實話,是一生的事業。清涼大師為我們示現的,他老人家一生講五十遍,壽長,活一百多歲,「華嚴菩薩」當之無愧!決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,我們應當向他學習。『如佛所治皆演暢』,「暢」是暢通無阻,從這裡看法緣殊勝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