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八一五卷) 2002/8/12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:12-017-0815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華藏世界品」,藏海安布莊嚴,第五段河間華林。這一段比較特殊一點,不像前面經文都舉十個例子。這一段它是舉兩樁事情,一個是蓮華,一個是寶樹。我們前面講到寶樹的業用,寶樹的作用一共有五句,「一一樹中,恆出一切諸莊嚴雲」這是第一句,「出莊嚴雲」。接著我們看第二句:
【摩尼寶王,照耀其間。】
寶樹的意思非常的深廣,前面跟各位交代過,它是指一切世間,不僅是我們人世間,這一點同學們一定要曉得,比較擴大一點,我們講的十法界;實際上此地所講的是無量無邊諸佛剎海裡面的十法界,範圍太大太大了。尤其我們在前面讀到世界是重重無盡的,是重疊立體的,都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寶樹次第行列,就是指世出世間種種的建立。中國古人說得很好,說人生在世短短的幾十年間,不能讓它空過,要有意義,要有價值,生活要充實。用什麼來充實?古人講的立功、立德、立言,這個「立」就是樹的意思,樹立,這是三個目標。
你看看中國歷史,中國歷史在全世界可以說是最完整的歷史,差不多是三千年記載沒有中斷。歷史上的人物,每一個人都有建樹。換句話說,不是在功,就是在德;不是在德,就是在言。言是文章,流傳後世,這個叫「三不朽」。古人如是,現代人又何嘗不如是?總想有一點建樹給後人做紀念。後人何以要紀念你?你一定是對社會、對後人有利益,人家才會紀念你。佛經裡面講的寶樹行列,實際上就是這個意思。我們出去觀光旅遊,特別是澳洲原始的森林還保持著很多,你們時間短,沒有時間去欣賞、去遊玩,原始森林裡面走走,給我們很多的啟發。
樹立,要樹立正面的好榜樣,不要做負面的。負面的樹立,歷史上還是有記載。為什麼要記載它?那是錯誤的教訓,錯誤的因造成錯誤的果報,使許許多多眾生受害,這是值得警惕的。應當記住歷史的教訓,不要犯同樣的錯誤,用意在此地。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,縱然不能夠流芳百世,也應當遺臭萬年。遺臭萬年就是你做了很多壞事,歷史上也會記載的。當中,不是太善,也沒有太惡,就沒有記載了。史書上雖然沒有記載,但是你要曉得,因果上有記載,種善因一定得善果。所以小惡要知道避免,小善不要疏忽,而以為小善可以不做了,不可以。積小善就成大善,積大善那就有很殊勝的善果,種善因得善果。小惡要謹慎,為什麼?積小惡就變成大惡,積大惡是三途苦報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尤其是在這個亂世,倫常道德在這個社會上幾乎消失殆盡。佛的弟子、聖賢的傳人,在這個世間所為何事?我們要明瞭。綜觀古今中外大聖大賢,他們從哪裡來的?許多人問這個問題。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受過這麼多年的薰習,略知一二。這些大聖大賢,包括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創始人、宗教裡面傳道的人,都是性德般若一分流露出來的。這是佛在大乘經裡面講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是從這個地方流出來的。世間許許多多造作惡業的人,三途苦報裡面的眾生,他們從哪裡來的?這個世間人為什麼要造惡業?我們曉得他是迷失自性,所以他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違背了自性,把一真法界、把華藏世界轉變成十法界、六道三途,這麼來的。
十法界、六道三途確確實實沒有。你說沒有,我們明明生活在這個境界裡頭,怎麼能說沒有?佛講這個境界是夢幻泡影。你做過夢沒有?做過夢。夢有沒有?你想想有沒有?沒有!但是在做夢的時候好像是真有。永嘉禪師講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這個就說明白了,我們現前的境界是夢境,是夢幻泡影。正在做夢的這些人他不覺悟,他還繼續在做他的大夢。夢中醒過來的人就叫做聖賢,許多宗教裡面稱之為先知先覺。先知先覺他是來示現的,他跟那些真正迷惑顛倒的人不一樣,他來示現。示現的目的何在?幫助這些沒有覺悟的人;幫助什麼?幫助他覺悟,這個重要。
解決問題,你要知道問題的根本是在迷悟。從迷悟上解決,那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不但不難,而且會收到很好的效果。我們佛門四眾弟子,我們要追隨本師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,不就是解決這個事情嗎?你看看他用什麼方法,我們今天要效法的、要學習的。他不僅是用言教,他用身教,本身做出模範給大家看,「你看看我這個樣子好不好?你們喜不喜歡?」你們說:「好,喜歡!」「那你就跟我學習。」釋迦牟尼佛的心行就是《大藏經》。
所以古大德常講:禪是佛心。什麼是禪?你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禪是智慧,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叫做禪。你要不相信,你去看《六祖壇經》。《六祖壇經》開宗明義第一句,能大師就教大眾: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。那是禪宗。所以禪宗不是講禪定,禪宗是般若波羅蜜多,究竟圓滿的智慧,這是佛心。真正智慧是我們這麼多年來總結佛教學的綱領: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十個字是般若波羅蜜多,這是佛心。戒是佛行。三藏經典裡面有律藏,戒律是佛行。佛要不要持戒?佛沒有持戒,不持戒的。佛的一舉一動你把它記錄下來,就是戒律。戒是佛行。教是佛言,佛所說的話你把它記錄下來,就叫做經典,經論是佛的言語。佛沒有廢話,字字句句都是利益眾生,都是幫助眾生覺悟,這是我們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的。
所以學佛,我們是佛弟子,受了三皈,在佛門裡學什麼總得要知道,我們學佛的行為、學佛的言語、學佛的存心。佛的心量大,沒有不能包容的,能夠歡歡喜喜包容誤會我的人、毀謗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,你想想看,還有什麼不能包容?忍辱仙人能包容歌利王,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修菩薩道的前身,我們要學習能夠包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、一切眾生,歡歡喜喜跟他們相處,這就是佛、就是菩薩。如果說這個人我還討厭,那個我還不喜歡,你是六道凡夫,你沒有學佛,你不知道學佛學什麼。
這些話我們要時時記在心裡,這些事時時刻刻提醒我們,那就是『摩尼寶王,照耀其間』。「照耀」就是覺,「摩尼寶王」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心行、言語,這是摩尼寶王。我這樣的說法你好懂,如果我說摩尼寶王就是三藏經論,你了解得很模糊;我換句話說,是釋迦牟尼佛的心行,你就好懂了。釋迦牟尼佛的心是般若,釋迦牟尼佛的行是戒律。我們要不要學戒律?要不要遵守戒律?不守戒律跟釋迦牟尼佛的行就不一樣了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老人家遊化世間,這個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。前面的偈頌我們讀過,「悉往廣大剎土中」,不是住在一個地方。遊化在世間,走過許許多多國家地區。每一個國家地區的法律制度不相同、生活習慣不相同、言語文化不相同、宗教信仰不相同,釋迦牟尼佛統統能適應,都能夠隨喜,歡喜讚歎。跟一切眾生相處那麼樣的融洽、那樣的和樂,釋迦牟尼佛所在之處都得到一切眾生的歡喜愛戴,我們得學這個本事!
我們走到某個地方人家討厭我們,這不是佛弟子,這肯定是六道裡頭三惡道的凡夫,才會讓人討厭;人天兩道都會受到人的尊重歡喜,受到人的歡迎。要常常在這些地方想,我們才懂得在哪裡學、學些什麼。常常反省:我學到些什麼?學會些什麼?這個重要。這是業用的第二種。第三句,就是第三種業用:
【種種華香,處處盈滿。】
花,我看看它後面有沒有講果?沒有,沒有說果。沒有說果,我們就把花和果連在一起說。花是因,果是報。我們在世間事業的因與果,『處處盈滿』。花之香,果之香,「處處盈滿」。這一句是講你事業的影響,影響的面很大。就像世尊當年到處說經講道,說經講道就是教學、上課。跟這些群眾們教學、上課,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生活上的問題、事業上的問題,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,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問題,這是大問題。世尊有圓滿的智慧,教得好!讓這些疑難雜症都能夠得到圓滿的解決。你看看每一部經的結束,這些聽眾都是「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」,這個教學的效果多好!教學的成績多麼殊勝!聲譽自自然然一個傳一個,我們中國人講的口碑。聲譽傳播,遠方之人雖然沒有接觸到釋迦牟尼佛,聽說了;『華香』就是聽說,沒有見到花,聞到香。
聽說,當然就生起仰慕的心,生起向釋迦牟尼佛學習的心,所以學生確實不遠千里而來。諸位要知道,在那個時候千里的距離是非常遙遠,沒有交通工具,都是步行走路。你要走一千里路,一千里路大概要走多久?我年輕的時候走路,一千里路至少要走十五天到二十天,才能到佛講經教學的處所,到這個地方來求學。你就能看到他好學的心真誠。凡是見釋迦牟尼佛的,釋迦牟尼佛沒有不認真教導他。在中國有孔子,在印度有世尊,他們都是歡喜教人,學不厭,教不倦。學不厭還是教人,給一般大眾做模範、做榜樣。學問這一門,中國古人常講「活到老,學到老,學不了」,儒家只講一世,有這種說法。佛法講三世,有過去世,有未來世,過去還有過去,未來還有未來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然後我們才能體會佛陀教學境界之廣大,不可思議!無始無終的時間,佛為我們表現的學不厭、教不倦。
大聖人示現在這個世間,多半都是從事於社會義務教育工作。你要想他為什麼取這個行業?他為什麼不搞別的行業?這個行業收的效果豐盛、快速、穩當,何以說呢?這個行業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這個社會上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的都會歡喜接受。為什麼?你跟他沒有衝突,你對他只有利而沒有害,所以他歡喜接受。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都有紛爭,諺語裡頭有所謂「同行相嫉」,它有嫉妒障礙,唯獨教學這一行沒有嫉妒障礙的。但是從事實上來說,教學這一行也有嫉妒障礙。誰?還是同行。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同行裡面修學不到家,他的煩惱習氣沒有斷。什麼煩惱習氣?貪瞋痴慢。只要貪瞋痴慢沒有斷,他就有嫉妒。譬如教學,你教得比他好,他心裡就很難過。你的學校比他大,你的學生比他多,他心裡就很難過,他就得想方法來障礙,這是肯定的!所以我說修行不到家,功夫不到家。
如果貪瞋痴慢斷了,什麼人?阿羅漢。阿羅漢以上,給諸位說,就沒有嫉妒、沒有障礙。所以阿彌陀佛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,那也是「眾寶樹林次第行列」之一,十方諸佛嫉不嫉妒他、障不障礙他?沒有!我們在經上看到,你看釋迦牟尼佛就曉得,釋迦牟尼佛不但不嫉妒,不但不障礙,反而讚歎,勸他自己的學生念佛求生極樂世界。功夫到家了!我講這個「到家」的水平不高,只是斷貪瞋痴慢;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斷了,你在佛法修學過程當中第一個階段畢業了。如果我們講像現在的學校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小學畢業了,嫉妒心沒有了。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我常常講的這十六個字,這十六個字統統斷掉了,在佛法裡頭是小學畢業。你肯定對於教學比你好的人,你歡喜讚歎。
唐朝時候惠能大師初出山的時候,在廣州遇到印宗法師,印宗法師跟他一接觸就知道他比不上能大師。能大師那個時候是個居士,發心出家,他給他剃度。印宗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,剃度完之後,印宗拜能大師為師父,倒過頭來做他的學生,這個給我們做榜樣。這就是什麼?印宗學佛到了家,沒有嫉妒、沒有障礙,反過頭來做榜樣、做模範,我拜他做老師,我跟他學習;你想想看,印宗法師以前那些弟子們,不全部都重新拜老師了?印宗不是凡夫!我讀到這一段文字,我覺得印宗法師是佛菩薩來示現的。他跟惠能至少是平齊的,很可能高過他,真的高過他。佛門裡面常講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他們是來唱戲,唱給我們看的。哪有嫉妒障礙?全心全力擁護。我今天還沒有遇到真善知識,我要遇到真善知識,我這個道場馬上就供養他。我也要拜他為師,我要請他「請佛住世」、「請轉法輪」,我在旁邊做護法。我希望真正大善知識能早一天出現,我們也來唱一臺戲。這是「種種華香,處處盈滿」,意思很深很深。
世尊,你看看影響到現在將近三千年了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世尊的法運總共是一萬二千年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這就是世尊他事業的影響,他所造的因與果,這是德香,影響的時間是一萬二千年。「處處盈滿」,這個「處處」是講這個世界,就我們凡夫知見所能夠達到的,我們講這個地球,我們凡夫境界。如果是阿羅漢跟菩薩,他們的境界跟我們不一樣,他們知道世尊這個影響,面是整個娑婆世界。娑婆世界有多大?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,有十億個銀河系。我以前以為只是一個銀河系,黃老居士說不是的,這一個銀河系是佛經上講的一個單位世界,一個日月所繞的。我想想他說這個話有道理,我們這個太陽系確確實實是繞銀河系在旋轉,銀河系的當中、中心才是佛經上講的這個單位世界的須彌山。佛經上講的須彌山,現在天文學上的名詞叫黑洞。佛在經典上所講的這些事相,它真正的用意是表法。所以他講到事,我們要懂得佛說的理;他講的相,我們要體會得佛講的性。理事、性相是一不是二。所以佛講這樁事情,意思在那邊,這是說話的藝術,古人喜歡。這裡面的言語簡單,其味無窮!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高度的藝術,究竟圓滿的智慧。普通沒有相當修養的人,達不到這個境界。
我們再看看中國的聖人孔老夫子,夫子到現在也有兩千五百多年了。最近我聽到許許多多地方興起研究孔子的熱潮,這是好事情!夫子留給我們的典籍不多,儒家的代表作,也可以說儒家精華之所在,是宋朝朱熹先生編的《四書》,儒家精華之所在!分量雖然不多,它的內容也是包羅萬象,字字句句也是含無量義,「細讀深思汝自知」。儒多講綱領,多講總持法門。世尊講東西講得詳細、講得明白,所以留下來的典籍非常豐富。儒跟佛合起來研究,可不可以?當然可以。他們都是隨順性德,都是自性德能自然的流露。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記住,釋迦、孔子性德的流露,就是我們自己性德的流露。他們明心見性了,我們的性德現在是被東西障礙住。哪個東西?佛跟孔子說的完全一樣。佛說煩惱障、所知障,這兩樣東西把我們的性德障礙住。儒講一個是欲、一個是知,這兩樣東西把性德障礙;欲就是煩惱障,知就是所知障。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,沒有交換過意見,沒有書信往來過,你看看兩個人所說的、所見的,真是古人所講「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」。
儒家講根本是格物致知;佛家講的根本要斷煩惱障,要破所知障。斷煩惱障就是孔子講的格物,破所知障就是孔子講的致知。這兩種障礙除掉,你的真心才能夠現前。真心,在佛法叫菩提心;儒家講誠意、正心,講的是真心。佛家,你看看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講的「至誠心」跟儒講的「誠意」是不是一個意思?佛講的「深心」、「迴向發願心」是儒家講的「正心」,這一點比較難懂,確實意思是相同。儒跟佛教學的基礎、出發點完全一樣。所以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建樹,他的花果之香,我看看也是「處處盈滿」,能夠延續到二千五百多年,他那個花果好!我們要學習,要認真去效法。現在時間到了!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底下這一句,第四句:
【其樹復出微妙音聲,說諸如來一切劫中所修大願。】
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這一句是「出音演法」,是事業的建樹,業用的第四種。經文只說五樁事情,我們曉得這五樁事情是事業重要的綱領、原則,我們把這五句介紹之後,再跟諸位做一個總結。在這一句裡面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,前面所說的三句,「出莊嚴雲」、「寶王照耀」、「華香盈滿」,都是指事業的成就跟影響。它的德用都是教化眾生,幫助眾生覺悟,破迷開悟才能夠離苦得樂。形象影響之外,更應當著重在教學。這一句完全說的是教學。在五句裡面,如果我們用三分來講,這一句是正宗分。
『出微妙音聲』是說法。說法的內容是什麼?在這裡看到了,無非說『諸如來』,『一切劫中』這是時間,從古往至今,還得包括未來,他們『所修大願』大行。我們想想,世尊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內容是不是說這些?確實一點都不錯,給我們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、諸大聲聞,他們在無量劫中所修的願行。在《華嚴經》上,大願大行的總綱目就是普賢十願、文殊的十行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量劫中所修,都包括在這二十個綱目之中,就是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都不例外。如果嫌二十條太多,世尊確實是有智慧,二十條太多了,把二十條再濃縮成為十條,這個方便了。十條是什麼?四弘誓願、六波羅蜜,簡化了。把普賢的十願濃縮成為四願,把文殊菩薩十波羅蜜濃縮成六波羅蜜,大家好記。要是記不住,那你怎麼修?
從這些地方我們明白過來了,諸佛菩薩教化法界一切眾生,沒有別的,無非是教我們返妄歸真而已!你要是迷惑顛倒,那就是九界眾生、六道凡夫。你要反過頭來,所謂回頭是岸,你就是法身大士,你就是諸佛如來。你要能回得了頭來,這個重要!從哪裡回頭?佛教給我們三個綱領。從迷惑回頭,就覺悟了,覺而不迷;從邪知邪見回頭,依正知正見,正而不邪;從一切染污回頭,依清淨心,淨而不染。這是三皈依,這是一切諸佛、法身菩薩在虛空法界教化一切眾生總的路線、總的綱領。我們能夠把它掌握住,依教奉行,十方一切諸佛的妙法盡在其中。這個綱目你要是講,那怎麼能講得盡?我們中文翻的《大藏經》,一部《大藏經》不就是講這三個綱領嗎?覺是佛寶,正是法寶,淨是僧寶;覺是慧學,正是經學,淨是律學,不就是經律論三藏嗎?綱目雖然只有三條,內容太豐富了。
我們要問,我們如何能夠落實?如何能夠契入佛境界?契入佛境界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返妄歸真。我們如何能夠契入真性的境界,不再違背性德,這叫真學佛。回過頭來想想,無量劫中我們迷失了真性,錯了!這一生因緣殊勝,遇到佛法,明白、覺悟了,我不想再迷惑。我要怎麼辦?我要怎麼學?這是現實最重要的課題,我們不能夠不明瞭,不能不清楚,就我們現前的階段來說,我們才能夠得受用,才能夠得利益。現階段這裡頭有事、有理,理太深了,我們先從事相上去觀察。現代社會所有眾生,我們只看這個地球,這個地球上的一切眾生在哪些地方他迷得最重,我們從哪裡下手。現在我們仔細觀察,包括我們自己本人,說實在的話,不知道自愛!我這個話說得就很親切了。不知道自己到這個世間來,怎麼來的?怎麼會到這個世間來?來幹什麼的?來了,我應當要幹些什麼?
怎樣愛自己?什麼是自己?我們不往深處說,我們說得很淺顯,「愛自己的良心」,這個諸位好懂。如何能夠保護自己的良心?如何自己能夠充實自己的良心?如何能夠擴展自己的良心?古大德常講修行得「從根本修」,根本是良心。現在我們曉得很多人迷失了,問問自己,自己有沒有迷失?別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,別人迷失我們很容易發現,自己迷失不容易發現。看到別人迷失,我們回光返照:我自己有沒有迷失?我們就得受用,我們就覺悟了。這幾年來常常有人跟我說,他說:「法師!你要小心謹慎,有人想害你。」他說:我們都很著急。我笑笑安慰他。我說我知道。他說:你要提防。我說我不需要提防。你們不安,我心安。為什麼?我一生沒有做虧心事,我這一生沒有辜負任何一個人,沒有一樁事情是對不起人的,理得心安。我說別人縱然把我害死了,我也很感激他。他就很訝異,他說:為什麼?我死了可以往上升,不會往下墮落,種善因得善果,這是肯定的。早一天死,不就早一天往生嗎?他送我早一天往生,讓我在這個世間少受一天苦,你說我能不感激他嗎?我要防備幹什麼?那個防人之心也很苦,不必要。有那個心念還是貪生怕死,還是沒有放下。我們放下,連生死都放下,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,你說這個多自在、多舒暢!
學佛,特別是最近幾年,境界比較好一點了。我修學的目標、方向純淨純善,淨跟善我有了,不純。我現在的方向、目標是在「純」上下功夫,你說多自在!你說多快樂!念念為眾生想,沒有為自己想。為自己想有利害得失,為眾生想沒有利害得失。為自己想有生死、有苦樂,為眾生想沒有生死苦樂。有緣,為眾生服務,為社會大眾工作;沒有緣,那就如古人講的「獨善其身」。實際上,我還不是獨,我跟大家一起修善積德。為什麼說沒有緣也跟大家在一起?沒有緣,我在攝影棚,我在錄相室,在這個小房子裡面自行化他,跟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。這個沒有緣是我們沒有緣見面,但是在螢光幕上是天天見面,從來沒有間斷。
佛法總是講一個「緣」字。現在在澳洲,這個緣我看還挺殊勝的,我全心全力去做。如果沒有緣,我是非常想閉關。閉關,我的關房裡面就是攝影棚,我們還是可以從網際網路、從衛星傳播跟大家見面。我這個閉關大概也要開風氣之先,可以說是從前閉關,關房裡頭沒有這個設備,可能我這個關房是第一個,裡面有高科技的設備。我跟外面大眾不再接觸了,但是在網路上、在電視畫面上跟諸位同修永遠不會間斷的。我們在一起學習如來的大經大論,也能夠在網路、電視畫面上為同學們解答問題。你們無論是個人的問題、家庭的問題,生活、工作、與大眾交往,我都很樂意的幫助大家。總的目的是佛陀教導我們的,我們如何跟九法界眾生、跟法界無量無邊世界眾生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。我們今天要做的,這是諸佛所做的,所有宗教聖賢所做的。是什麼?宇宙的和諧,眾生的平等、尊重、敬愛,互助合作,永遠消除一切衝突。
衝突的根本在哪裡?現在我們知道了,就是在自己內心深處的矛盾。這是宇宙之間一切眾生衝突的原因,根源上的因素,這是真正的原因。我們內心深處的矛盾是什麼?是覺與迷的矛盾。要從事上來講,是自利跟利他的矛盾;自利是迷,利他是覺。你們諸位想想,是不是這樣的?現在大學裡面設了個研究所,這個研究所是「國際政治促進和平消弭衝突問題研究所」,這麼長的一個題目,真正的核心就是「消弭衝突」。消弭衝突,我們要把那個根找到。根在自己內心深處。自己內心深處的矛盾要不能夠解決,怎麼能夠幫助別人消除衝突?釋迦、孔子高明之處、偉大之處,就是自己先把內心深處的矛盾化解了,才能夠歡歡喜喜幫助法界眾生消除衝突,消除內心的衝突。
內心的衝突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,儒家講的格物致知;格是革除,物是物欲。物欲,中國人所講的七情五欲,佛法裡面講的比儒家講得清楚、講得詳細。《百法》裡面講的二十六個煩惱心所,十一個善心所。善跟煩惱(煩惱是惡)這兩個衝突,這是佛法講得清楚。十一個善跟二十六個煩惱,這兩個衝突,內心深處的衝突。這就是佛法裡頭常講自度而後才能度他,自己未度而能度人,無有是處,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。你自己沒有解決問題,你想幫助別人,沒這個道理!這講不通的。所以要幫助別人,先要幫助自己;先成就自己,然後才能成就眾生。一切法要從本身做起,這個比什麼都重要,這是真的。
佛如是教導眾生,儒亦如是教導眾生。再仔細觀察,你看看哪一個宗教的典籍不是這樣教化眾生?所以我肯定所有一切宗教的教主、創始人都是佛菩薩,不是凡人。各個都是把自己內心深處的矛盾、衝突化解了,他才大徹大悟,他才是大智大覺,他才有能力、有智慧、有方法幫助一切苦難眾生。苦難從哪裡來的?就是內心深處的矛盾沒有辦法解決,苦難在這裡。正因為內心深處矛盾存在,所以他的行為、他的思想在這個世間他才有鬥爭,他有希求,他有鬥爭。真正覺悟的人肯定是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覺悟了!有什麼好爭的?有什麼好求的?中國古老諺語裡面常常講:「一生都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,你要是把這一句話參透,你也覺悟了,在這個世間無求無爭。
六道凡夫哪一個人不受命運的主宰?哪一個人一生不是命運的安排?命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?命運從哪裡來的?命運又是誰主宰的?很多人問,中國、外國人都很關心。命運是自己造的,命運是自己主宰的,命運是由你一切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而造成的,命運是這麼來的。你的心善、行善、言善,你的命運好!這是種善因得善果。思想不善,言行不善,那你的命運造的是惡,你得的果報是三途地獄。你造的業重,你處處要傷害別人、傷害眾生,不但自己造作嚴重的罪業,你要受三途苦報;你跟眾生結的這些怨,將來要還債,這個事情麻煩!不能說殺了人就沒事,殺人要償命,欠債要還錢,這是天經地義,這是真理。
最近我們講過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安世高大師翻譯的。我們在安世高大師傳記裡面讀到,他前世曾經誤殺過兩個人,不是有意殺的,誤殺的。這一生到中國來,還兩次命債,也是被人誤殺。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報,他是個得道的高僧,他知道。告訴他近邊的朋友:我這次到哪裡去,會被某一個人誤殺,這是前世我誤殺他,這一世應當受的果報。果然沒錯。覺悟了,成佛成菩薩了,要不要還債?要還。不能說你成佛作菩薩了,你就可以不還債,沒有這個道理!因果這個事情,百丈大師講得好,「諸佛菩薩,不昧因果」;也就是因緣果報他清楚、他明瞭,來的時候他自己承受。凡夫不知道,凡夫遇到逆境、遇到惡緣總是怨天尤人,怨天尤人你就又造了惡業,惡上再加惡,果報就很悽慘。菩薩不爾,菩薩知道前因後果,菩薩甘心情願接受,帳消了。
佛法裡頭最明顯的例子,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這個故事的詳細記載是在《大涅槃經》裡頭。忍辱仙人知道前因後果,歡喜接受,沒有一絲毫的瞋恚心,忍辱波羅蜜圓滿了;沒有一絲毫反抗報復的心,持戒波羅蜜圓滿了。所以他歡喜、感恩,發願:將來我成佛,第一個一定度你。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第一個得度的是憍陳如尊者,憍陳如尊者就是過去世尊修忍辱行時候的歌利王,以後再見面是好朋友了。學聖賢之道,各位同修一定要記住,如何化敵為友、化怨為親。把敵對的人轉變成自己的朋友,把冤家對頭轉變成自己最親密的人,你成功了,你這個佛法學到家了。如果你還跟別人對立,不但在形象上對立,心理上要有對立,錯了!怎麼辦?慢慢來!為什麼?功夫不到。但是你自己一定要覺悟,過錯不在外境,過錯在自己。我自己的煩惱習氣還在,還相當嚴重。什麼時候自己的煩惱習氣斷了,外面的境界冤親平等。
你要發大慈悲心,像諸佛菩薩一樣弘法利生,你一定要知道先度自己,先把自己內心深處的矛盾、衝突、煩惱習氣先要化解掉才行。如果不從這個地方下手,你的願望會落空。所以古往今來多少善心人士發心學佛,沒能學成,退心了,墮落了,原因在哪裡?你應該知道,那就是自己內心深處的衝突、內心深處的矛盾依然存在。他的心沒有得解脫,身怎麼能得自由自在?心行怎麼能跟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?哪裡會有護法善神來擁護、來保佑你?統統做不到。業障的消除、功德的積累都在這些地方,這是諸佛如來一切劫中所修大願大行的根本。
在中國古時候,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常常講,教導學人要「從根本修」。根本在哪裡?我們不知道。看這些經論、古大德的著述,也只提到一個根本,我們都曉得根本,到底根本在哪裡?什麼是根本?我們沒搞清楚,含糊籠統。都講心,心是根本,還是講得籠統。我在此地跟大家講得很白,很簡單、很清楚,內心深處的矛盾衝突,覺與迷的矛盾,自利跟利他這個念頭的衝突,我這個說法清楚多了、明瞭多了,從這個地方用功夫才叫從根本修。我講的還是個原則,但是講得比較細一點了。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那個條目是無量無邊。譬如孝與不孝,這個有矛盾、有衝突,我們對父母孝不孝?我們對老師尊不尊重?我們對朋友講不講信義?我們跟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講不講信義和平?講跟不講這就矛盾、就衝突。
我們講求是覺悟,不講是迷惑,這是覺跟迷的衝突。印光大師教導我們「敦倫盡分」,我們要不要敦倫?要,是覺悟;不要,是迷惑。我們要不要盡本分?這個盡分我也說得很白,盡心盡力為社會、為眾生服務,這是盡分。我們要不要做?要做是覺悟,不願意做是迷惑。為什麼?佛菩薩做,凡夫不肯做;凡夫是迷,佛菩薩是覺。「閑邪存誠」,閑是防止,防止邪知、邪見、邪行。這一條這兩句,「閑邪存誠」這四個字是戒律。我們要不要做?要不要去防止?我們今天不看電視、不看報紙、不看雜誌是為了防止,希望自己的心清淨,不要被世緣所染污。天天讀經、聽經、講經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相應,跟他們做朋友,跟他們密切交往,希望求得純淨純善,我們在幹這個。遠離一切邪惡的思想、邪惡的行為,念念利益一切眾生,絕對沒有絲毫傷害眾生的念頭。
不但是對善人沒有傷害的念頭,對一切惡人我們也沒有傷害的念頭。為什麼?佛是這樣的,我們今天以佛為標準,向佛學習。佛對一切惡人,感化他,教導他,誘導他回頭是岸,決定沒有傷害他,沒有懲罰他。我們在經論上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懲罰一個人,沒有!古來祖師大德,你就看近代的弘一法師,他跟大家在一塊共桌,同學有犯了過失,他罰不罰?他不罰。他用什麼態度?不吃飯。你們犯了過失,不知道懺悔,這一天他不吃飯。還不知道懺悔,明天還不吃飯。大家一看到老師不吃飯,就曉得我們這裡的人有人犯過失。哪一個人,趕緊懺悔。不處罰,完全是用德行來感化,感化的效果比懲罰效果要大很多。佛是這樣的,祖師大德是這樣的,我們應當學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