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二六八卷) 2004/5/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12-017-1268
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光照十方百萬世界偈頌第八首看起:
【多中無一性。一亦無有多。如是二俱捨。普入佛功德。】
在清涼大師註解裡面,就是《疏鈔》裡頭,《疏》末後一段「復總收之下,融成十門。第一孤標獨立,第二雙現同時,第三兩相俱亡,第四自在無礙」。前面我們講到此地,現在我們從第五講起,第五是去來不動。我們把清涼的文念一遍,鈔是註解,註解的註解。
「五去來不動者,一入多而一在,多入一而多存」。我們先說這兩句。譬如我們有十個學生,十個學生排成一個隊,這個隊就是多,一個人這是一,一入多而一在,你參加這個隊伍,你是這個隊伍十個人當中之一個,你參加這個隊伍你還存在,你不是沒有了。多,這是個團體,十個人是個團體,多裡面有許許多多的一,所以多入一的時候,多也存,團體也存,一也存。這就是前面跟諸位同學報告的,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,從一,一存;從多,團體存。
「若兩鏡相入而不動本相,相即亦然」。相入如是,相即亦如是。這就是教我們學著無論看什麼事物,看人也好、看事也好、看物也好,多方面觀察你才能夠開智慧。像我們常常接觸許許多多不同的宗教,許多不同宗教我們合在一起這也是個團體,現在叫多元文化。譬如我們往年在新加坡,新加坡有九個宗教,我們常常聚集在一起,這九個宗教是多。每個宗教加入,一相入,入多,我們這個宗教團體存在。多中有一,一中有多,不相妨礙,有團體,有個別。這個地方清涼大師舉的比喻,譬如兩個鏡子,兩個鏡子互照,這個鏡子裡面的境界都相入,可是並不動本相。這個本相有一的本相,有多的本相,一多都不壞。相即亦然,其實相即就是相入。清涼講的十條就是從十個方面觀察一樁事,一體。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總要明瞭,明瞭就沒有過失,明瞭就沒有妄想。
人妄想為什麼斷不了?過失為什麼斷不了?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所以我今天早晨講經之前這一個小時,我跟我們常住出家在家同修講了幾句話。我說我們相處這麼多年,但是非常遺憾、非常感慨,那就是如古人所說「做人難」。做人都難,那成佛就更難。你要想成佛,先把人做好。現在人與人之間最困難的是不能互相包容,不能互相體諒,不能互助合作,這是我們很難過的事情。一家,家不和,現代的社會我們很清楚,夫妻不和,貌合神離,父子不和,兄弟不和,什麼原因?你要講原因,那是宿世的因緣。
所以我今天特別提到,我們現在學院大家在學英語,英語用的課本是美國凱西的報告。我為什麼選他的報告?他一生肯定世間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決定沒有突發的事情,沒有一件事情是沒有原因的,這他肯定的。這種肯定宗教裡也有,宿命論;中國人也有這個說法,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。印光大師教人念《了凡四訓》,袁了凡在前面二十多年命運被孔先生算定,絲毫不能轉動,真的是所謂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遇到雲谷禪師之後,禪師用佛法理論來教導他。人有沒有命運?有。為什麼有?只要你有念頭就有,有念頭就有數,數就是命運,你有念頭。人到無念,無念就沒有了。什麼人到無念?諸佛如來無念,法身菩薩無念,佛法裡面講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你才能超越。如果你無明不破,就是說你念頭還有,特別是分別執著,那就決定有三途,有六道、十法界。三途六道十法界,給諸位說本性裡頭沒有,確確實實沒有。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這個現象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。妄想分別執著是能變,十法界六道三途是所變。能變沒有了,哪裡還會有所變!你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佛菩薩教人去證實,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果然沒有了。永嘉大師是講得很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夢裡是什麼?就是有念,有念就有夢,無念就覺了,夢醒了。這醒過來之後就是一真法界,這法身菩薩,十法界沒有了,一真法界現前。起心動念之後十法界就現前了,一真法界就沒有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諸佛跟法身菩薩們對十法界裡眾生很感慨,就是說你的妄念為什麼不斷?應化在十法界,佛菩薩的事業叫佛事。佛事是什麼?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除這一樁事情之外,什麼事情都沒有。十法界裡面依正莊嚴真的是夢幻泡影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《大般若經》總結是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不可得,你在裡頭想得,錯了。你得到什麼?得到的是六道輪迴,得到的是三途苦報,你說你冤枉不冤枉?
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覺悟學起,覺悟之後,從做人學起。你有沒有覺悟就看你做人,你還能不能包容,你還會不會尊重,你有沒有敬愛,你有沒有照顧、有沒有關懷、有沒有互助合作?如果真覺悟了,這全落實了,自自然然是這個樣子。喜歡這個,討厭這個,跟這個人能相處,跟那個人不能相處,你是六道眾生,你是輪迴心,你起心動念都是輪迴業,不要說言語造作了,你出不了輪迴。這種心念佛,輪迴心念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。但是有好處,阿賴耶識種一個阿彌陀佛的種子。什麼時候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,你往生的緣就成熟,重要!你不能不懂這個道理。
你看看《無量壽經‧三輩往生》,這一次我到新加坡正好就講到這一段,講到「三輩往生」。這一段的經文不長,義理很深,細講要很長的時間。黃念祖居士註解非常豐富,引經據典。經是怎麼教我們的?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現在很多人把發菩提心忘掉了,只取一向專念,那不行!明明是八個字,你只取四個字,換句話說,你這個功夫充其量也不過就二分之一,二分之一不及格,去不了。二分之一,我是恭惟你,佛法裡面講一得,得到了,一切都得到了,一失一切失。換句話說,你要不發菩提心,念佛等於零,落空了,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種個種子而已。
發菩提心不念佛,決定不能往生。蕅益大師給我們講得很好,「能不能往生,決定在信願之有無」,信願是發菩提心,「品位高下,在念佛功夫的淺深」,這話講得好。菩提心發了,不念佛不能往生。念佛怎麼樣?念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,妙不可言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,但是菩提心足,所以能不能往生關係在信願之有無。那個願就是菩提心,那個信是清淨的信心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。你說那個力量多大。
念佛,昨天我們剛剛好講過,在這首偈子裡面,我們講到第六首「念佛菩提」這首偈,在示入方便這是第一首,第一首那是入門的方便。「光明覺品」真正講到修行是把念佛擺在第一。他講的實相念佛,實相念佛一般註解裡面,一心正念真如。這首偈就是講怎樣叫一心正念真如。當然實相念佛法身菩薩才能做到,他們用這個方法提升自己的境界。四十一個階級用什麼方法?實相念佛。我們凡夫做不到,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?用持名念佛。持名,暗合道妙,就是持名跟實相很接近,難得,不容易遇到。所以遇到了,你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,你要真懂,要真正曉得怎麼去修,我們這一生當中才能得到真實利益。
實相是什麼?就是真誠清淨平等覺。再說得簡單一點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的經題,清淨平等覺。念念跟清淨平等覺相應,行住坐臥,生活相應、工作相應、待人接物相應,這就是實相念佛。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心地平等無有高下,心地正覺沒有迷惑。換句話說,沒有分別,沒有妄想,念念跟法性相應,行行跟法身相應,這個人就是法身菩薩。所以這裡說「去來不動」。
下面第六句「無力相持」,清涼大師說「因一有多,多無力而持一,因多有一,一無力而持多」。我們用個人跟團體來觀察你就很容易了解,了解這個原理原則。這個團體有能力成就一切事業,提到這個團體沒有人不尊敬,為什麼?團體裡頭每個分子都是強而有力,群策群力。因為有這麼多人,有這麼多一,才成立一個團體,團體是多,團體的力量是靠一、靠每個人。因多有一,這個團體是每個人有專長,大家互相合作才產生力量。一個人再能幹也不行,要大家合作。所以一無力而持多,真正力量發揮的時候是團結。
我們再把範圍縮小,縮小到一個人。一個人,在這個人身上你也能夠看得出這個意思。我們人身上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是五個不同的單一,有五個不同的一合成一個多,這個多就是我們的身,合成我們這個人。你想想看,我這個身體能起作用,我要靠每一個一,要靠眼,眼能見;要靠耳,耳能聽;要靠鼻,鼻能嗅;要靠舌,舌能嘗;要靠身,身能接觸。這個團體要依靠這麼多許許多多器官,器官要依靠團體,不依靠團體它單獨沒有力量,不能起作用。一跟多不能離。
今天講多元文化,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小到自己這一身是多元,一多相即,無力相持。分開來就沒有力量,一定要互相合作才能產生力量。擴展到我們今天的世界,這個地球就像我們一個身,凡是在地球上生的、長的一切人一切物,就像我們人身上不同的器官,不同的細胞,這情形是一樣的。大家互相合作,這個地球健康,美滿幸福,這地球是樂園。如果各個不合作,這地球上災難,這地球是地獄。天堂、地獄與地球沒有關係,與覺迷有關係。覺,大家知道我們是一體,我們要互相包容,要互相尊重,要互相敬愛,要互相關懷,要互相照顧,要互助合作,這個地球就是極樂世界、就是天堂。如果是迷,各個人都自私自利,各個人只知道有自己,不知道有別人,眼跟耳不合作,耳跟鼻不合作,那這個人很快就要死了,同歸於盡,同歸於盡就是世界末日。
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團結還互相尊重,裡面沒有高下。像這個身體器官各個團結,它團結裡面,總不能說我眼睛是第一,耳鼻是第二、第三,沒有,各個第一。眼第一,耳第一,鼻也第一,樣樣都第一,身體健康一點毛病都沒有。哪個器官要變第二、第三,他就有病了,這個道理不難懂。那麼你想到在這個地球上,如果說哪個國家第一,那個國家第二、第三,這地球有病;哪個族群第一,哪個族群第二,這也有病;這個族群人多,那個族群人少,人多也好,人少也好,平等的。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面,頭第一,頭尊腳卑,好了,你只有頭,那腳把它砍掉不要了,行不行?你殘廢了。我頭第一,腳也第一,平等的,你這個人才真正健康。這是天理,自然的道理,你不能在這裡虛妄分別。
一個團體、一個公司,公司總經理、董事長這是老板,底下有很多員工,最低職位的員工清潔工人,打掃衛生間的。我有一次大概是三、四年前,我在雪梨參加國家的一個電視廣播公司,他們總經理來接待我,正好遇到清潔工人在打掃衛生間,他告訴我:我們這個公司各個都第一,我當總經理,總經理裡面我第一;我這個員工(這個清潔工人)他也是第一,他清潔衛生間第一。我聽了點頭,這個概念對了,各個都第一,只是職位不一樣。在眼我的職責是見,在耳我的職責是聽,在鼻我的職責是嗅,各個都第一。平等是佛的境界,佛心是平等心。難得這個總經理他心是平等的,職位不一樣,心平等的,所以我很讚歎他。這裡面見解跟大乘佛的教誨相應,他雖然沒有學過佛,他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跟佛在經上教的沒有兩樣。這是個好的領導人,他懂得一切都是平等的。
工作崗位不一樣,工作性質不一樣,工作性能不一樣,平等,少一個都不行,你這個整體就出了毛病。人人都懂得這個道理,就能夠互相尊重,絕對不會有輕視,也就是高下的心沒有了。我們身體每個細胞、每個器官互相合作,沒有一點點私心,大公無私來合作,身體健康,這是小宇宙。小宇宙跟大宇宙沒有兩樣。大宇宙裡面,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沒有私心,互相合作,你說這個宇宙多麼圓滿、多美滿!
佛給我們講這些大道理,這些大道理現在在學校裡學不到,學校裡頭沒有人講。這麼好的課程,現在學校不能夠接受,你說多可惜!為什麼不能接受?大家對它不認識,對它有誤會。所以我們不能說他不對,我們只能說我們自己做得不夠,做得不夠好。在從前許許多多國家領導人他懂得。前幾天我們講的「雍正上諭」,雍正皇帝懂得、雍正皇帝推崇,雍正皇帝把儒釋道三教的教學落實到整個社會。他談話裡面舉的那個例子,宋文帝懂得。宋文帝他做了皇帝,辦了四個學校,儒學、玄學,玄學裡面就有佛、就有道,何尚之負責玄學;另外有文學、有史學。你看看乾隆編的《四庫》,經史子集。雍正是他的父親,他的父親這樣推崇宋文帝,在我想經史子集這四個項目很可能就是受宋文帝的影響。
宋文帝辦了四所學校,儒學就是講的經學,儒家的東西;子學,子學就是玄學,諸子百家,現在講哲學;史學,史部是史學,集是文學。懂得了,把它列入國家教育的課程標準。現代人不懂得,不知道這些經典;如果知道這些經典,我相信國家領導人一定把經典當作大學的教材認真來學習。它可以單獨成立一個學院,現在有些學校是附屬在哲學系裡頭,把它當作哲學系裡面的一個科目,哲學系科目眾多,它算一個科目。這就是對於經典不認識、不了解,不知道它的大用,它的作用真的是超過一切學術。像這部《華嚴經》包羅萬象,我們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學術沒有一門不在《華嚴》裡面的,全部包容。連科學技術也不出《華嚴》範圍。《華嚴》講宇宙,現在科學家講的跟《華嚴經》比較,小太多了。《華嚴》講到華藏世界,講到無盡無量的世界海;講到小,他講到微塵,微塵裡面有世界,世界裡頭又有微塵,微塵裡頭又有世界,真的是小而無內,大而無外。沒有人把它發揚光大,這是最大的遺憾。
我們再看下面第七段彼此無知。「彼此無知者,二互相依皆無體用,故不相知」。下面他引用「故覺首云,諸法無作用,亦無有體性,是故彼一切,各各不相知」。這四句是《華嚴經》的經文,覺首菩薩說的。二互相依,這就是一般講的緣生法,因緣所生法。凡是緣生,沒有自體,所以是皆無體用。這些要很細心、微細的觀察,世間所有一切法有沒有自體?無自體。我們講這個講台,這個講台它的體是什麼?體是木材,這個講台是木頭做的。如果這個木材就是講台的體,木材就不能做別的用處。木材的用處太多太多了,不一定做講台,你不能說它是講台之體。講台也可以用許許多多質料來做,現在我們常常看到的有壓克力的,有鋁做的,高級的是有銅做的。從這個例子你就能夠體會到,所有一切法所謂是因緣生法,許許多多條件俱會這個物體形相現前了。這裡頭確實沒有固定的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既然是因緣所生法,這個因緣真的各各不相知。我們這個身體各個器官也是如此,眼只能見不能聽,眼對於耳這兩個各不相知;鼻嗅香,舌嘗味,也各不相知。但是好像有相知,這個相知無關於眼耳鼻舌身。眼耳鼻舌身確確實實是彼此互不相知的,它會相知是誰?第六意識、第七識、第八識。眼所見到的傳給第六識,第六識分別,傳給第七識,第七識執著,傳給第八識,第八識落印象。所以因為有六、七、八它就相知,它才起聯手的作用,彼此各個確實不相知。現在許多大型工業,製造飛機的工廠,製造汽車的工廠,製造輪船的工廠,規模都很大,工人很多。這個工人負責製作哪一部分,他只懂這個,其他部分他不知道。我在美國加州,我們有個同學他是製造飛機的,他所負責的只製造飛機的翅膀(機翼),他只懂這部分其他都不懂。各個部門有各個部門專家在那裡做,做起來之後組合,這才有用處。
正如同我們現在在學佛,我們知道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相不相知?不相知。所以才有不同的宗派。不同的宗,宗裡頭又有不同的派,各人修各人的。就像一棵大樹一樣,我們常常用樹來做比喻,好懂。樹葉跟樹葉彼此不相知,各個獨立。可是這個樹葉你再往下去走到了樹梢,一個樹梢長好幾片樹葉,它們這幾個是一家,好像一個家族。這個樹梢跟那個樹梢又彼此不相知。再往下深入,從樹梢到樹條,這一個條裡頭有好多樹梢,這一個條到它那裡它就通了。所以佛法告訴我們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」,看你通到什麼程度。那個經就好像樹葉,我們深入,所以一門深入,深入到樹梢,跟這相同的經論我們都懂了;再深入,深入到枝條,那你就愈來懂得就愈多。如果你要深入到根本,你就什麼都通了。所有這個樹上的枝條、樹葉都離不開根,根生的!你要是入到根不就全通!一經通一切經通,就是這個道理。
這個地方所講的現象都是講到枝葉,沒有講到根本,你要了解枝葉這些現象,它們彼此不相知。為什麼你要懂得?你要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世界上許多不同的族群,許多不同的眾生、不同的家庭、不同的團體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國家,這就好像樹葉、樹梢、樹條、樹枝、樹幹、樹根。你統統明瞭了,在哪一個階層的人你跟他說什麼法他能接受。在這個樹枝你要跟他講那個樹枝,他不懂,與他不相干,這就叫說法不契機。你要不能夠深度深到入底,曉得互相都是貫通的,你說法不契理。契機契理不容易做到!
《華嚴》裡面所講終極的目標都是幫助我們契機契理,我們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。究竟圓滿智慧雖然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可是迷了,迷得太久、迷得太深,現在不能不學。學的目的,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。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;性不離相,相不離性,性相是一不是二,理事因果亦復如是。整個宇宙是一個整體,你統統通達明瞭,這是真正健康美好的一個整體。在理上講法性,相上講法身,法身跟法性是一不是二。法性是能現,法身是所現,能所是一不是二,這才是真實究竟圓滿。
我們從看這個樹,看這個樹會開智慧,這個樹許許多多樹葉各各不相知,它是一個整體;各各枝條互不相知,根本就知道。不在根本,各各不相知,但是各各沒有妨礙,只要各人在各人工作崗位上做好互相合作,連互相合作這個念頭都沒有。我們眼見,眼能夠說耳我跟你合作?沒有!各各不相知,各各自然合作,這妙不可言。你再看整個地球,這是我們能看得到的,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各各不相知,它各各互相合作,生態平衡。你破壞哪一部分,生態失去平衡就影響了一部分,影響到全體。大宇宙我們講地球,小宇宙講身體,一個道理!現在時間到了。
我們接著看第八句「力用交徹」,看清涼的註解,「力用交徹者,即前一中解無量,無量中解一」。這個說法是事實真相,這個事實真相就是性德法爾如是。確確實實一中解無量,無量中解一,理事都是深不可測。
在近代科學裡面,大家都知道這電晶體,這是最常用的。在電腦晶體裡面,很小一片晶體能夠容入大量的資訊。我們圖書室裡面有一套《四庫全書》,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的,十六開精裝一千五百冊。同時我們也有一套電腦的光碟片,一套《四庫全書》只有十幾片,放在一起一個小盒子我看大概只有這麼厚的樣子。十幾片那裡頭就是一套《四庫全書》。我們能夠相信再過若干年之後,這一套《四庫全書》可能只有一片;再過若干年,可能這《四庫全書》容納在像一個指甲片這麼大的晶體就夠了,全部都包容。你看看這一中解無量,無量中解一,在這裡你能不能體會到?這是不是佛講的這個意思?不是,還差很遠。
佛講的這個意思,這個一是微塵,物質裡頭最小的,沒有比這個更小了。現在科學發現所謂的是夸克,講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那夸克比粒子還小,肉眼沒有法子看見的。是不是就是佛經上講的微塵?我們不能確定,也許他將來再分析有更小的。佛經上講的微塵是不能再分的,最微小的東西。這個微小的物質它裡頭包含著無量,也就好像最近科學家發現的宇宙有個原點,這很像佛經裡講的微塵。
現在科學家根據天文的觀測發現宇宙在膨脹,膨脹的現象就是爆炸,所以宇宙的形成有大爆炸這個講法,許多科學家都相信、都同意這個說法。爆炸總有一個東西爆炸,這個東西就稱為原點,最原始的這一點。從這一點爆炸出來就產生的宇宙。這個原點究竟有多大?我們從科學報導裡面舉的例子,他那個計算我們就不去理它,從這個例子上能體會到。他說我們的頭髮,像這是一根頭髮,把這個頭髮從這裡切斷,這個頭髮的平面當然很小很小,排列宇宙的原點可以排多少個?一百萬億億億,排這麼多。這每一個原點爆炸出來就是宇宙。
諸位想想看這個原點裡面是不是包容著整個宇宙?整個宇宙包容在這麼小一點的物質裡面。今天我們這一個電晶體片,像這個小指甲這麼大容納一部《四庫全書》,那叫小巫見大巫,那算什麼!這跟佛法講的很接近,這《華嚴》講的很接近。但是跟《華嚴》相比去之甚遠,為什麼?《華嚴》裡面講的原點裡面包容整個世界,世界裡頭又有原點,原點裡頭又有世界,重重無盡,這個科學沒講到。這個意思才是此地所說的一中解無量,無量中解一。才是這個意思。
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細心去體會、去認知宇宙是一,所以大乘經上常講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。宇宙之間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,多麼親切!你要是真正了解這個事實,契入這個境界,你對人還會有意見嗎?還會有憎愛嗎?那個現象是什麼?迷惑顛倒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就好像我們整個一個身體,我喜歡這一部分,我討厭這個。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到剛剛開悟(圓教初住菩薩),分別執著就沒有了,永遠斷掉了。法身菩薩怎麼樣?還有微弱的起心動念。到佛果地的時候這絕對沒有了,起心動念都沒有,跟宇宙完全融合成一體,絲毫的痕跡都沒有。法身菩薩雖然融入,還有痕跡,好比什麼?江河裡面的水流入大海,剛剛流入大海的時候還有痕跡,慢慢的融入,融入之後痕跡都沒有了,痕跡都沒有了是如來果地。這個痕跡當然有粗有細、有濃有淡,這就是法身菩薩四十一個階級;完全痕跡沒有了,那就是如來果地。我用這個做比喻,諸位容易理解。
那大海是一體,決定沒有分別;宇宙是一體,是自己不是別人,沒有別人只有自己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識所變的,識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。離妄想分別執著,宇宙是一體,叫一真法界。這個境界是不思議境界,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出來,怎麼描繪也描繪不出來,為什麼原因?我們沒有離開分別執著。你用分別執著心去描繪無分別執著的境界,你哪有可能?那是真實的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幻象,《般若經》上講「夢幻泡影」,一點都不錯。這個境界你不能說它沒有,你也不能說它有。何以說不能說它沒有?它有現象存在。何以不能說它有?它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這些經文事理要天天講、天天聽,密集的薰修,薰修個二十年、三十年我們就養成習慣了。養成習慣就是慢慢融入,你才能入得了這個境界,入這個境界得真實受用。把我們的輪迴心真正轉變成菩提心,輪迴心是妄心,菩提心是真心。你不天天幹、無間斷的幹,你怎麼能夠融入?佛法裡面常講契入、證入,入佛知見就是入佛境界。這是力用交徹。
第九「自性非有」。清涼在這裡註得不多,「自性非有者,互為因起舉體性空」。性空才是真性,這不空決定是虛妄的。所以心性裡頭,我們從最淺顯來講,心性裡頭沒有憂慮、沒有煩惱、沒有牽掛、沒有得失、沒有愛好也沒有怨恨。總的來講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妄想,沒有起心,沒有動念,這是自性的樣子。起心動念妄想執著的念頭才一生,自性沒有了,就把自性變成阿賴耶,變成八心王、五十一心所、二十四個不相應,只要是一念,極短、極短的時間那一念就變成這東西。
所以識心,識心是妄心。識心現什麼境界?現十法界,現六道,現三途,變得太快了。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講,自性轉變成為情識是多少時間?億萬分之一秒,我們凡夫決定不能覺察,把真心變成妄心。無量劫前就搞成這種現象,惹了這個麻煩。現在習氣太深了,把假的當作真的,真的忘得一乾二淨。現在佛菩薩給我們講真的,我們半信半疑不敢肯定;給我們講假的,我完全同意一點疑惑都沒有,這叫難度、難化!所以這種修行、薰習決定是生生世世,生生世世都在修。這是我們講的某人善根深厚,生生世世修,這一次又碰到了、接觸,他容易理解、容易契入。契入不深,遇到緣又會退轉,這個事情我們總得明瞭,到圓教初住菩薩才證三不退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很容易退轉,位會退,行會退。到法身菩薩證得念不退了,但是在一真法界裡面他還有四十品無明沒斷,他才斷一品,還有四十品沒有斷,他退不退?還退,念退。位不退,行不退,念退。到什麼時候念不退?八地菩薩念不退。八地菩薩叫圓證三不退,阿惟越致菩薩,你說多不容易!一個人成就太難了,真正的原因還是在迷,痴迷。
所以貪瞋痴這三種煩惱,貪瞋雖然猛厲很容易斷,痴難斷。古人的比喻斷痴像藕斷絲連,藕我們知道,藕切斷了你拉開,絲連到,比喻這個東西難斷,愚痴,痴迷!痴迷裡面最明顯的就是情執,某人情很深,情執,迷,痴迷。這個東西轉過來就是智慧。所以貪轉過來戒圓滿,瞋轉過來定圓滿,痴轉過來是慧圓滿。貪瞋痴反面就是戒定慧,佛教我們修戒定慧就是對付貪瞋痴的。我們不肯認真修戒定慧,那貪瞋痴是決定斷不了。貪瞋痴不斷,哪有成就?學佛學得再好,佛學常識。你能夠理解,你能夠演說,演說得滿像,天花亂墜,但是怎麼樣?你不能了生死,你不能轉煩惱成菩提,不能轉生死成涅槃,你做不到。真正學佛,沒有別的就是戒定慧。
如何能把這個世間一切放下、捨棄?了解事實真相就不難。事實真相是什麼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「一切法無所有」,真的是無所有,「畢竟空,不可得」,你就會放下。你這一放下,立刻就上升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明瞭。這就是經上講的一中解無量,無量中解一。所以障礙就是在情執,這總的說。情緣不了,塵不可出。這個塵就是六道,你決定出不了六道,而且在六道裡面是欲界。六道裡有三界,你決定出不了欲界。所以一定要曉得一切法沒自性,一切法緣生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這是佛說的。因緣所生法,決定沒有自體,就是沒有自性,這個性當體講。
最後一句究竟離言。「究竟離言者,不可言一,不可言非一,不可言亦一亦非一,不可言非一非非一」。這叫四句,佛經裡面常講的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,這個四句是戲論。什麼叫戲論?不真實。從哪裡生的?從你的分別執著生的。你有分別執著才有這四句、才有百非。離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了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那才是真實。
我們再看下面清涼大師的註解,「不可言相即」,為什麼?「以相入故」。「不可言相入,以相即故,不可言即入,不壞相故,不可言不即不入,互交徹故」。這是諸法實相。諸法實相只可以心去體會,說不出來。古人所謂可以意會不能言傳,這是給你講真的。宗門大德祖祖相傳就是傳的這個,可以意會不能言傳。我們在《壇經》裡面看到六祖跟永嘉的對話。六祖問永嘉:你還有分別嗎?永嘉回答道:分別亦非意。六祖給他印證「汝如是,我亦如是」。這個話怎麼說?分別亦非意,就是分別就是不分別,不分別即是分別,分別跟不分別是一不是二。這個東西很難懂。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就是這麼回事情。
教化眾生,為眾生講經說法要不要分別?要,有分別。自己絕對沒有起一個分別的念頭,自己確實常住在大定當中,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。那為什麼現身分別,有這個分別、有執著?那是因眾生。因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因眾生的執著而執著,自己決定沒有分別執著。這就好像江本勝博士試驗水那個樣子,水有沒分別?沒有。有沒有執著?沒有。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。可是你眾生以善意對待它,它就現一個好的相給你看;以惡意對待它,它就反應出不善的這個相,它決定沒有起心動念。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分別即是不分別,現相即是不現相,不現相即是現相,這是自然的一個法則。我們佛門裡面稱之為感應道交。無論它現的相美、現的相醜,與水的本體毫不相關。水的本體沒有好醜,好醜是眾生那個意念的反應。豈不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。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這個道理要懂。
萬事萬物,一切眾生沒有好醜。好醜是什麼?好醜是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。我看這個人順眼,這個人所現的境界就很順眼;看那個人不順眼,那個境界就變成很不順眼。譬如這世間年輕的夫婦,剛剛結婚的時候看得很順眼,過幾年之後就不順眼,其實有沒有變?沒有變,隨著你心在變。你的心不能夠長遠保持,產生變化,境界就跟你的心產生變化;不是境界在變化,是你的心在變化。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肯定境緣無好醜,好醜在自己的心,這個心就是念頭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才能夠化解問題。尤其現在我們講化解衝突,一定從自己內心去化,不是從外境。外境沒有辦法化,從內心。
所以後面總結這幾句話結得很好,大乘教裡面祖師大德常講「口欲辯而辭喪,心將緣而慮亡,唯證方知同果海故。一多既爾,染淨等法無不皆然」。所以你這一個原則原理懂得,所有一切法都貫通。這裡頭只給你講一多,舉這麼一個例子,一多如是,大小如是,真妄亦如是,善惡亦如是,無有一法不如是。所以記住經文上:
【如是二俱捨。】
凡是相對的、對立的,一多是一對,對立。你從內心裡頭把對立化解,『俱捨』就是化解。我們這些年常常講,常常勸導同學,從內心裡頭把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的對立化解,不在外面,這在內功。內心不再跟人對立,不再跟事對立,不再跟一切萬物對立。萬物裡面包括天地鬼神,現在科學家所說的,包括所有一切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。為什麼?現在我們明瞭宇宙是一體,共同一法身,同是心現識變的;離開心識無有一法可得。眾生修行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?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破壞明心見性這個修法,他在破壞!因為心性沒有念,離妄想分別執著才能契入。起心動念不能契入,那分別執著就更不必說,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。
最後總結這兩句話就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你開口想說話,那麼我要問你:離開一切相對,你說一句話我聽聽看?說不出。說都是相對的,怎麼說都是相對?說跟不說就是對立的,怎麼辦?不要說你說才是對立的,你一動念頭就對立了,為什麼?有念跟無念是對立的,所以才講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。佛跟佛見面,不起心不動念,一句話都沒有,一個念頭都不生。也許有人說:那這樣成佛多寂寞,有什麼意思,都不講話。凡夫講話講成習慣,不講話他就難過。不知道不講話那個味道長,整個宇宙在裡頭。講話只能說個億萬分之一,不講話是全體。佛氏門中一法不立,佛氏門中一法不捨,盡在不言中。那個不言的義趣之深廣,凡夫不知道。凡夫煩惱太重、業障太深、妄念太多,所以問題就特別多。勞累佛菩薩示現,一樁一樁來為他解釋。好在佛菩薩離相離見,如果佛菩薩著相著見,那就非常辛苦!他不著相,他四相、四見都離了,所以他沒有辛苦。他在那裡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,他不疲不厭。
由此可知,我們會疲勞、會厭倦是因為著相。你能夠離相一分,你的疲勞厭倦就減少一分,你能離相兩分你就減少兩分,完全不著相了,絕對沒有疲勞、沒有疲倦。我們要不懂這個事實道理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每天跟大家講經說法八小時,年輕還可以,年老都不可能。明白這個道理,才知道這可能,為什麼?他沒有厭倦,他不會疲勞。在相上講,佛家有個形容詞「金剛不壞身」,這些道理、這些事相我們在講席上常常講,常常提醒!關鍵是我們自己要常常能體會,認真學習。學習是真有受用,真有好處。這個好處用我們現在人的話來說,健康長壽,減少疲勞。工作雖然多,他不疲不厭,你說這個好處多大。身心清淨,無憂無惱,無有牽掛,這是什麼?萬緣放得下,沒有一樁事情在心上,真的捨棄掉了,真的放下了。
還有一樁事情掛在心上,錯了!你怎麼還迷惑、你怎麼還不覺悟?《般若經》要常念,玄奘大師一生念《心經》,《般若心經》是他的日課,念般若是念覺。《般若心經》裡頭最重要的兩句話「無智亦無得」。無智,所知障破解;無得,煩惱障破解。眾生不知道,他還要求智,他還要求得,求智、求得永遠不能脫離輪迴,不知道宇宙之間事實真相,無智無得。
所以我們希望同學們,大家在一起學習這個緣不容易!中國諺語有一句話說「五百年修得同船渡」。過河,我們坐一條渡船渡過河,大家在一起坐這一條船過渡,這個緣五百世修來的。這話真正的意思是叫我們要珍惜緣分,佛門常講惜緣,你要珍惜。那我們在一塊同學這麼多天,你過渡,那這是幾分鐘、幾十分鐘的事情。我們在一塊共修的同學總得一起住上幾年,你就曉得過去生中這個緣多深。但是大家雖然在一起,這幾個人是好朋友,那幾個人是有意見。古今中外凡是團體裡面都有這小團體,三個人、五個人他們是一幫,這是什麼原因?還不是壽冶和尚所說的,壽冶和尚那個話真是說得徹底,「夫妻是緣,有善緣,有惡緣,冤冤相報」。這兩個人都是緣,我們大家聚在一起當然也是緣,這個緣你要懂得有善緣、有惡緣。我們學佛了,我們明白了,我們不要相報,我們要互相包容,我們要互相尊重、互相幫助學習。這就是覺跟迷,迷了,決定是冤冤相報,這在世間團體裡面很多。
佛門團體裡如果不是真正用功學道、修行,佛門裡頭也是冤冤相報。組成很多集團,在佛門裡頭爭名奪利。我年輕的時候出家沒多久,有個寺廟請我講經,我就看到在寺廟裡頭爭地位。當然那個方丈和尚大家不爭,為什麼?他是師父,不敢跟師父爭。師兄弟當中就不平了,你做當家,我為什麼不能做當家?你做知客,我為什麼不能做知客?下面的執事就互相相爭。方丈和尚也無可奈何,爭得太厲害了,他就離開迴避一下。吵架、打架!寺廟人並不多,只二、三十個人就分成幾個幫派。道場是個新道場,新建的道場,老和尚叫他這些徒弟們到外面去化緣。有人化得多,有人化得少,化得多的那我要做當家師;不是依德,是依你化緣化的多少。老和尚當然派這些執事是看這個人的能幹、能力,但是底下人不平,底下人不論能力,論什麼?我化緣化多少。事情很不好辦。這樣的情形普遍存在世間,根本原因在哪裡?把佛法忘掉了,不是在學佛都是在爭名奪利,都是想霸佔這個寺廟的財產,貪圖個人的享受,造罪業。我們在旁邊看到很清楚,輪迴心造輪迴業,這不是興佛法,這是滅佛法。這些人從來沒有聽過經,只會念經做早晚課,做法會、佛事,經教義趣一竅不通,所以造成佛門衰敗的現象,叫社會大眾瞧不起佛教。
我們決定不能怪社會大眾,一定要反過來問問自己,我們做的不如法,沒有依教奉行。我們的心態、言行表現在外面,人家看到不生恭敬心。我們跟大家相處,世間人沒有得到我們絲毫真實的利益,反而我們還得到他的財布施。世尊在世,古時候出家人接受在家人的財布施,出家人對他一定要有法布施回報,你報答,不是白白的接受,白白接受那個果報不得了。佛門常講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。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敢享受嗎?敢過分嗎?不敢。現在貪圖享受容易,將來還債可就麻煩了。
這段文第八首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著重這首偈「俱捨,普入」。俱捨用最簡單的話就是把對立放棄、捨掉,你才能普入佛功德。不能夠放棄對立,你縱然入,入得很有限,決定不能普入。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