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七六一卷)  2007/6/1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76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無方大用」第八段,明毛光照益三昧門。我們看第六「愛樂光」,最後一首偈:

  【開悟眾生無有量。普使念佛法僧寶。及示發心功德行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
  這首是講的因,成就愛樂光的因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,「愛樂三寶,窮盡法門。因中,四弘之終。故總云,及示發心功德」。法門無量誓願學。在我們一般讀的偈頌,四弘誓願的順序,第一個是度眾生,第二個是斷煩惱,第三個是學法門,第四個是成佛道。在這段經文裡面的順序,前面兩條相同,後面兩條它的順序就不一樣,把成佛道擺在第三,把學法門擺在最後。這在佛法裡面講,先說果後說因,成佛道是果,佛道怎麼成的?學法門成的,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。這個光叫愛樂光,愛樂佛法僧,用佛法僧就把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無量法門都包括在其中。所以我們在學習愛樂佛,一定要知道自性三寶。

  自性三寶裡面的佛寶就是法性、就是法身,這一定要懂得,要不然怎麼能包括無量法門?第二講到法寶,法寶是正知正見,三乘、五乘佛法。僧寶,眾僧,意思都是廣義的,和合團體,現在講的和諧社會、和諧世界,和諧的團體。和諧團體最小的單位是和諧的家庭。所以從家庭到遍法界虛空界無不是和諧。和諧是性德,自性它本來就是和諧的。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決定沒有衝突的,為什麼?因為萬事萬物是自性變現的,何期自性,能生萬物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遍法界虛空界,從哪裡來的?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這個心就是法性,現相就是法相,法性能現,法相是所現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性裡面沒有衝突,我們常說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的、沒有矛盾的,哪來的衝突?自性所變現的法相,法相裡頭也沒有對立、也沒有矛盾,這一定要知道。

  自性本來是和諧的,法相當然是和諧的。我們中國老祖宗教人和為貴。我們明白了,所以一定要知道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這是做人的本分,做人應該是這個樣子的。我們現在跟人對立,跟事、跟一切萬物都對立,要知道這是錯誤的,這是違背性德,所以迷了,叫凡夫。沒有對立是聖人,有對立是凡夫。為什麼?你看阿羅漢就沒有執著,沒有執著,諸位想想有沒有對立?沒有了。有對立就是執著,有矛盾就是執著,所以很清楚的我們能夠覺察到,我們做人,別人跟我對立,他迷,他還沒覺悟;我覺悟了,我不跟人對立。只要我不跟人對立,別人想跟我對立對不起來,對立要雙方,有一方不對立,那一方對立也就不存在了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化解對立、化解矛盾、化解衝突,於是這個理論的基礎你就得到了。你得到之後,首先化解自己本性跟習性的對立,這就化解了;本覺跟不覺的對立,化解了。然後在這個世間,我們是業報身而來的,來到世間,不要緊,業報沒有關係,我們懂得佛法,依照佛陀教誨來修行,也沾到佛的一點氣分,這個經上講的,沾到佛的毛光利益,也能夠真正化解衝突。所以我們學到對人和,有和!對事也和,對天地萬物也和,和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你就得到了,不可以不和!別人無法跟我和的時候我就避開,歡歡喜喜避開,別人無論是有意、是無意批評我、毀謗我、羞辱我,我都要用和睦對他。

  你要問為什麼?我們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看到他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違背性德,我們能在這時候如如不動,看得清楚,不起心、不動念。這個不起心、不動念是講很粗的境界,不是細的。不起分別心、不起執著的心、不起瞋恨的心、不起貪愛的心,這很粗的,我們說這個,說我們現前的境界,成就自己的德行、智慧,感化對方,久而久之,他良心發現了。什麼叫良心發現?本覺發現了,本善發現了,他會回頭,這就叫做利他,就是度他。所以在生活當中一定要記住,與人和、與事和、與天地萬物沒有不和諧的。要曉得,那是諸佛菩薩、阿羅漢,我們應當要認真的學習。

  特別要提出來的,這是經文特別提出來的,要學習忍辱波羅蜜。忍辱裡面特別對於大乘經教裡面所說的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無生法忍、寂滅忍,那不是我們的境界,我們的常識達不到。佛說的你不能懷疑,相信佛語真誠,佛不欺騙人,在這個地方建立起自己的信心,這是修甚深的法忍。慢慢我們來求證,這是佛法無比殊勝之處,佛說我說的都是真理,你們一定要相信我。佛是有這個意思,但是相信我還不夠,你們一定要把我所講的證實,這才是佛教學真正的意義。為什麼?證實之後這是你自己的境界,你在沒有證實的時候,縱然是甚深法忍,還是佛的境界,不是自己境界。

  如何把佛所說的境界真正成為自己的境界?是要證。所以我們要行、我們要證。行是依照佛所說的理論、依照佛所說的方法,我們認真去做。上上根人他能夠用圓頓的大法,能在一念之間轉凡成聖,這是上上根人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,在中國,六祖大師給我們示現,這讓你看見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要能夠在言下一下放下了,你也證得了,所謂是言下大徹大悟,你放下了。我們聽到佛的教誨,聽到祖師的教誨,我們放不下,放不下就曉得我們不是上上根,上上根肯定放下。到哪一天我們真的一聞千悟,那不是上上根,那是上根,那不容易!聞一知十,那一聞千悟是聞一知千,那真的叫上根人。我們也不是,我們能聞一知二三就不錯了,聞一知十的人也很少。

  孔子讚歎顏回,顏回能夠有這個能力,聞一知十,孔子跟其他學生談到顏回,都自己說我不如他。我們聞一能夠知二三,顏回聞一能知十,他的悟性比別人高;換句話說,他的心比別人清淨,我們現在懂得這個道理,他的染污比別人少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很深的體會,現在都講環保,防止污染,社會上也都懂得環境的保護,講到生活環境,我們現在懂得,精神的環保比物質的環保還要重要。這個話大家不能夠誤會,不能說我們只重視精神不重視物質,那也不對,要兩者並重,精神跟物質都要重視,我們境界才能夠真正的向上提升;也就是一般人所講的,我們道業天天在精進,精進就是提升。

  精神上的環保就是放下,放下所有一切精神的染污。今天最嚴重的染污,諸位都曉得,無過於電視,現在還加上網路。這個話不是我說的,五十年前方東美先生跟我說的。其次,這是他老人家講的,報紙、雜誌、廣播這些東西都是精神染污。在現在我們又發現了,書籍,從前書籍還少,現在出版的東西太多了。什麼樣的書籍沒有染污?聖賢書籍,古聖先賢,讀這些書好。現在有很多人說念不懂。不要緊,只要你肯念你就會懂,古大德常講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所以你不要著急,念不懂,你不要說不懂你就不念了,那你就錯了。

  不懂,喜歡念,不懂念也好,好在哪裡?好在不懂。不懂有什麼好處?你心裡頭沒有妄念,你想想有沒有好處?你不懂就沒有分別、就沒有妄想。就像念咒一樣,咒裡什麼意思不懂,你就一遍一遍去念,念久了心就得定、就得三昧,三昧起作用就開智慧,所以叫其義自見。你智慧沒有開是你功夫不到家,換句話說,你念的遍數不夠。那到底要念多少遍才夠?不一定,只要你念到心定就夠了。有人念個五百遍、一千遍,他心就定下來,智慧就能現前,有人要念到五千遍、一萬遍,每個人根性不相同。所以它的標準是你念到得定,就是你把所有一切妄想都念掉,用這個方法來斷煩惱,來遠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好方法。等到念到得定了,念到三昧現前,智慧開了,這個意思全都懂得了,你會看到經典上字字句句有無量義,這就是經典放光。所以經典什麼時候放光?你心清淨它就放光,你心不清淨你就看不到它的光,心清淨就看到光,看到光就看到無量義。所以它『開悟眾生無有量』。

  普使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這句裡頭教我們念三寶。這個方法不但是佛在華嚴會上提倡,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也提倡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學方式真正叫多彩多姿,他變化眾鳥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,哪來的鳥?原來那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人喜歡鳥,要看到佛來了一定恭恭敬敬、規規矩矩的,看到鳥就可以很隨便。殊不知鳥在說法,讓你聽了之後自然生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念佛最簡單、最容易、最方便的是念佛的名號,淨宗同學絕大多數是採取這個修行方法,真的是簡單、容易,不受環境影響,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佛,出聲也行,不出聲也行。這個方法不但是簡單、容易,效果殊勝。

  心裡面只有佛號,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,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心裡想什麼它就現什麼,我心裡天天想佛,佛境界就現前;想菩薩,菩薩境界現前。現在的人不想佛菩薩,想貪瞋痴,這個麻煩大!天天想著貪瞋痴,什麼境界現前?畜生、餓鬼、地獄這個境界現前了。瞋恚是地獄,貪心是餓鬼,愚痴是畜生。我們今天把貪瞋痴放下了,專想阿彌陀佛,他怎麼會不現前?所以念佛功德無比殊勝。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;每天讀經,研究經教,這是念法;日常生活當中跟一切人都和睦相處,我們常講的,跟人和睦、跟事和睦、跟萬物和睦,就是念僧,這叫三寶。這把一切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無量法門總的綱領原則都在念三寶之中。我們每天這幾個小時在學習念法,最重要的是要把念佛、念法落實在生活上,就是與一切人和睦相處。把心量拓開,恢復自己本有的心量,心包太虛量周沙界,是自己本來的心量,沒有一樣不包容的。現在你不能包容,不能包容是迷失了自性,我們產生錯誤了。

  『及示發心功德行』,「示」是示現,做出樣子來給人看,發什麼心?發四弘誓願的心。度眾生的心怎麼發法?簡單的說,第一個,你要歡歡喜喜、誠誠懇懇包容接納眾生。像彌勒菩薩示現的一樣,布袋和尚示現的一樣,歡喜接納。要學誠敬謙和,在在處處自己要謙卑,要學自己謙卑,要學習尊重別人,學習關懷別人、照顧別人、幫助別人,這就是度眾生的相。這幾條裡面的內涵廣大沒有邊際,最重要的幫助是幫助他學佛,為什麼?幫助學佛才叫真實功德。那你要先做出學佛的好樣子,讓他看到之後很羨慕,他也想學佛,你就接引很多眾生。所以自己要學不好,那你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,一定要自己做得很好。

  學佛的人沒有一天不歡喜,沒有一刻不快樂,這點就能夠影響很多人。學佛的人心地清淨,態度和諧,人人都願意親近你,這才叫度眾生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與一切萬物接觸當中,學斷煩惱。怎麼學法?順境不貪愛,逆境沒有瞋恚,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要常常提起觀照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不愚痴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斷貪瞋痴。斷貪瞋痴就是放下,放下貪瞋痴。只要貪瞋痴放得下,戒定慧是自然往上提升,提升到像阿羅漢、菩薩們一樣,定共戒、道共戒,你心是定的。心在定中決定沒有過失,心與道相應那更沒有過失,這得大自在。所以你一定要做出來給人看。日常生活當中,就像惠能大師一樣,生智慧,不生煩惱。這樣子才能使你學法門放出愛樂之光,成就這個光明。這四光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再看下面第三個小段,第三個小段有二光,這個二光我們先看清涼大師的註解。「第三有二光,總圓福智」。你看到這個名詞真好,總的來講,圓滿你的福報、圓滿你的智慧。「智因中,分別法相,決了真理,無虧理事,不減佛法,故得一念悉解多門」,真妙極了。這裡面有兩光,第一個是「福聚」,第二個是「具智」,福慧圓滿。我們先看福聚光,它有兩首偈:

  【又放光明名福聚。此光能覺一切眾。令行種種無量施。以此願求無上道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首。福從哪裡來的?佛在這裡講得很清楚,無量無邊的福報統統從布施來的。如果你不肯行布施,你沒有福。我們曉得,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福報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性德裡面確實是遍施,遍施一切眾生,無時無刻不在施,從來沒有中斷過。太陽把光明、熱量毫無吝嗇的光照一切眾生,它在布施;大地也是從來沒有休息,一分一秒也不停止的承載萬物。天地都在那裡布施供養一切眾生,所謂天之所覆,地之所載,我們有沒有發現到?所以天地福報大。居住在天地之間這些眾生他迷惑顛倒,不知道,不能夠效法天地遍施一切眾生。

  『種種』,我們可以把它歸納,資生之具,就是我們生活所必須要的,它統統都有,我們講衣食住行育樂,哪樣不提供?『量』是數量,沒有數量。這個我們要學習,不學習,沒有福報。要修財布施、要修法布施、要修無畏布施。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,你布施許多眾生不如布施一個阿羅漢,為什麼?布施供養一個阿羅漢,阿羅漢在這個世間教化多少眾生,福報是從這麼來的。所以布施一個惡人,惡人可憐,缺乏衣食,我們也要對他布施,就不如布施一個善人,布施一個善人不如布施一個真正修行人,布施修行人比不上布施一個真正證果的人。這是講什麼?講功德大小的較量。

  可是佛最後告訴我們,即使布施無量佛,不如真正以無心來修布施供養的功德大。無心是什麼?你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那個布施功德太大,為什麼?這也是佛在經上講的,境隨心轉。真正跟你講,剋實而論,布施功德大小是你的心量。你心量大,一文錢那個功德等虛空遍法界;心量小,布施千兩黃金功德也很小。所以佛這些種種說法我們知道他是應機施教,在什麼場合他怎麼個講法,你統統都聽到,匯集起來,你心裡就明白了,你才真正體會如來所說的真實義。譬如勸一個真正迷惑很深的,執著很深的,很吝嗇的,你跟他講事相上較量功德,他就喜歡布施。真正修行契入佛法的,那你就給他講心轉境界,一定要叫他拓開心量。到最後教他三輪體空,布施的時候心地清淨,一念不生,那個功德是究竟圓滿。為什麼?不求果報,沒有果報,那個果報跟虛空法界相等。可是世間人你要說不求果報,他就不肯布施了。

  眾生根性不相同,佛同一個科目,布施這個科目,講解義趣不相同。為什麼很多人到佛門裡面來修布施,你細心觀察,這些來布施的人求什麼?求發財、求升官、求名聞利養,他是為這個來的。聽說佛門當中捨一得萬報,這個生意好做,一本萬利,我今天布施一塊錢,明天會得一萬塊,這樣的心態來修布施。好不好?也好,總是他肯布施。能不能真得到、得不到?那是另外一回事情。他還真幹,就像買彩票一樣,買了能不能中獎不知道,他還是要買,就這麼一個道理。佛門裡捨一得萬報真的就像買彩票一樣,這都是一種善巧方便。佛裡面的義趣很深,我們學佛能夠懂得一些道理,我們對於佛種種說法都能夠體會,也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樣去做。

  布施真正的本意是捨。布施度慳貪,慳貪是所有煩惱裡面的根本。所以菩薩六波羅蜜裡面,這是菩薩修行六大綱領,六個大科目,頭一個就是布施;四攝法裡面攝受眾生,第一個也是布施,佛都把這個擺在第一。能行布施的人,無論走到什麼地方,你一定受人歡迎,為什麼?布施就是布施恩德,布施恩惠,你對人有恩惠,人家怎麼會不感恩?恩惠就是要布施,歡喜布施,財、法、無畏一起施。

  我們沒有那麼多財富,這三大類布施我們從哪裡做起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這是講財布施,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,為人說四句偈是法布施。我們所看到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所示現的,釋迦牟尼佛修什麼布施?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修的法布施,法布施裡面有財布施。釋迦牟尼佛天天出去托缽,哪來的財?沒有財。是的,外財沒有,金錢、珍寶這是外財,內財布施。什麼是內財?他要為人演說,他要不要用精神?他要不要用體力?這個精神、體力是內財,所以這裡頭有財布施。有沒有無畏布施?有,佛所示現的形象讓你接觸生歡喜心,得到安慰,離開恐怖、煩惱、畏懼,這就是無畏布施。

  所以一個法布施裡面,三種布施具足。財布施裡面不見得有法、有無畏,無畏布施裡頭也不見得有財、有法,但是法布施裡頭肯定是三種布施圓滿具足。這是世尊教導我們,我們學了之後就要認真去幹。那我不會講經,你教人念一句阿彌陀佛也是講經,你也是教他。所以在佛法裡面,我知道一句我就跟人講一句,我知道兩句我就跟人講兩句,逢人都跟他講,他喜歡聽跟他講,不喜歡聽也要跟他講。不喜歡聽為什麼要跟他講?佛說,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不喜歡聽,佛經教的根在阿賴耶裡頭給他種下去了。你要明白這個道理,你才知道這個布施,你也可以能夠學到跟諸佛菩薩種種無量施沒有間斷。

  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有心幫助眾生、接引眾生。接引眾生是諸佛如來的大事業,我們學會了,天天、時時刻刻接引眾生,我們的形象就是接引眾生。所以住持三寶裡面的僧寶不可以輕慢,破戒的比丘、作惡的比丘,他一生所成就的功德不是世間人所能夠跟他相比的。你要問什麼原因?他穿的出家人這個形象,無論走到哪裡,你想想看多少人看到了,馬上心裡想個佛、佛教,阿賴耶上都種了善根、都種了佛的種子,這是普通一般人做不到的。他自己怎麼樣不如法、破戒、作惡,那是他自己的事情,那是另外一樁事情,他有因果、他有報應,他一生這個形象給許多眾生作善根,這個功德是存在的。

  所以住持三寶,佛像、經書、出家人,沒有這三樣東西,佛教的形象就沒有了,眾生善根沒有地方種。我們懂這個道理,對於三寶、對於出家人我們一定要尊敬,為什麼?做樣子給別人看,禮敬三寶。見到佛像我們知道拜佛,拜給別人看;看到法寶,我們也肅敬,合掌恭敬;見到出家人懂得問訊,這都在做示現,統統都是布施,你們想想對不對?讓大家看到,你都在做布施!種種無量施。尤其你看到現在的社會,大家都不懂禮節,不知道孝養父母,不知道尊重師長,不知道體諒別人,不知道尊敬別人,你在一切時、一切處無論見到什麼人,我們都能合掌恭敬,統統都是在教化眾生,都是希望把這個社會風氣扭轉過來。

  你看現在這個社會,真的是看到是令人痛心,確實是沒有受過教育。我們要學禮,禮在哪裡?《弟子規》就是、《感應篇》就是。完全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,在家裡面給家人看,希望能在幾個月、能在半年把一家人都感化過來。住在香港,這是個大都市,大家多半都住的是公寓房子,一棟公寓幾十家、幾百人,無論見到哪一個都恭恭敬敬、歡歡喜喜的,我們做這個樣子都是教他。你看有很多人見到陌生人理都不理會,我們不管他理不理會,我們對他笑笑點點頭。教他,沒有別的。穿著整整齊齊。沒有一樣不是在布施一切眾生,沒有一樣不是在供養如來正法。

  居家一切整齊、乾淨,家人看到很舒服,親戚朋友到你家去看你、訪問的時候,他就學到了。身心健康,這都是布施,做出好樣子給人看,比什麼都重要。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時時刻刻做出來給人看,你真正做到就是放光。別人看到你,即使是凶惡的人,甚至於冤親債主見到你,不忍心傷害你,為什麼?他發現看到你真的是個好人,你能感動他,自然的感動,讓他的善心發現、良知發現。凡是佛菩薩、聖賢教導我們,隨順性德的心行,我們都要認真努力去落實、去做,這就對了。

  『以此願求無上道』,我們種種布施供養目的在哪裡?目的決不是求名聞利養,不是求人天福報,這點要特別注意。一定要求無上道,無上道是作佛,菩薩上面是佛,菩薩還有上,無上是佛道,那你的福報真的是圓滿。所以佛的尊號,叫「二足尊」,二就是兩種,足是滿足,圓滿了,一點欠缺都沒有,二足尊。這個二,一個就是福報,一個是智慧。福報圓滿了,智慧圓滿了,叫二足尊。我們要求無上道,無上道是二足尊。目標要定在這裡,可不能搞人天福報。人天福報來了都不要享受,布施給大眾,有福報大家共享,這就對了。

  為什麼?如果一貪戀福報,這個事情自古就很多。所以我當年初學的時候,老師防範就很嚴,四十歲之前絕對不准出去講經,怕的是你定力不夠。你出去講經,如果講得還不錯,名聞利養統統浮現出來,讚歎的人多了,供養的人多了,到處禮請的人多了,甚至於還請你去做住持方丈,這時候你要是一迷到裡面去,就墮落了,那叫真可惜。所以老師嚴格要求,沒有滿四十歲不可以出去講經,只能在家裡頭學習。我跟李老師的時候是三十二歲,我確實到四十二歲才離開他到台北。

  所以真的是像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我們發願,「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」。我們一生,章嘉大師告訴我,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,你自己一點心都不要操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都要承受。所以無論什麼境界現前,佛菩薩安排,逆境現前,自有道理,慢慢等著看。所有境界裡面都是我們學習的環境,所以順境裡面學著不生貪戀,逆境裡面學不起瞋恚,正是息滅貪瞋痴,勤修戒定慧。不要把外面境界放在心上,不要受外面境界干擾,為什麼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。你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隨緣而不攀緣,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風順。小小風浪你都受不了,你還會有什麼成就?

  大風大浪不動,這裡頭測驗你的定慧力到什麼程度。就等於好像學生讀書的時候參加考試一樣,境界現前就是考試現前,你功課學得很好就很順利通過,學得不好才慌張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所以目標要純正,我只求無上道,方向要正確,這是章嘉大師教導我的,學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一生幹的什麼?他一生的事業就是講經教學,除這個之外,他沒有做過任何其他事情。現在佛門裡所講的共修,釋迦牟尼佛時代沒有;大家在一起念佛,沒有,大家在一起參禪,沒有,打個佛七、打個禪七,釋迦牟尼佛時候沒有,就是講經教學。修行,修行是自己的事情,各個學生自己的事情,老師不過問。老師真的像中國人講的師道,授業、解惑,授業是教導你,解惑是你有疑問的時候答覆你,幫助你解決疑難。

  我們曉得,世尊當年在世,那是個學校,但是學校很可憐,沒有校址、沒有教室、沒有講堂,都是在曠野、在河邊、在樹林,大家都是坐在地上,是這麼樣的教學,這樣的方式來上課。我們現在比佛福報就大多了,我們有教室、有講堂,我們有課桌椅,他們那時候沒有。那時候教學也沒有書本,我們現在教學樣樣都不缺。所以這點一定要知道。你看佛在家弟子裡面有做國王的,有做大臣的,有長者、居士,很富有的,多,不是不多。這些人供養佛陀也供養精舍、別墅、庭園,佛偶爾也接受,到那裡面去講一部經,講幾個月,講個二、三年,講完之後就走了,別的地方有請,到別的地方去了。

  所以你看看經典上所記載的,釋迦牟尼佛離開我們人間,佛經講的入般涅槃,世間人講的佛過世了,在什麼地方?不是在房子裡頭,在樹林裡面。這就是為我們後人示現,釋迦牟尼佛並沒有接受別人供養道場給他,沒有。邀請去講經,我們現在講的,佛在那裡講經有使用權,沒有所有權,所有權是當地主人的,佛不要。祇樹給孤獨園,齋主是給孤獨長者,是他的。這個諸位同學要曉得,要學習,沒有牽掛、沒有煩惱,房子壞了,主人來修理,佛不要操心,借住的,你說這種生活多快樂!走的時候在樹林裡面走的,絕對不給齋主添一點麻煩。走了之後火化都在野外,這是世尊給我們做的榜樣,是要求後世弟子都應該像這樣學習。釋迦牟尼佛真的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我常講的十六個字,一絲毫都沒有。我們要這樣學佛,你才能夠真的落實種種無量施,願求無上道,無上道是大徹大悟,無上道是回歸性德。下面我們再看因中,底下一首偈子是講修因,福聚光的因行:

  【設大施會無遮限。有來求者皆滿足。不令其心有所乏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
  這個地方首先講『大施會無遮限』,這是佛教裡的一個名詞,叫無遮大會。無遮大會在佛法裡面必定是財、法兩種布施,無遮就是無條件,沒有限制。好像供齋,無遮大會供齋,只要是出家人,統統歡迎,一絲毫分別沒有,平等供齋。古時候常有國王大臣、長者居士打齋,修福,千僧齋,千僧齋就是請一千個出家人吃飯,來供養。梁武帝在當年,他一生當中這種供千僧齋次數就很多。曾經有這麼一次,他的老師是寶誌公,寶誌公諸位都知道是觀世音菩薩化身,他心目當中最尊敬的一個法師,這些人常常都是參加他的無遮大會。佛說真正發心供養三寶,打千僧齋一定有聖人來應供,感應道交,齋主以真誠心感,佛菩薩有應。這樣的布施供養當然是大富長者,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他們來修福,這些人因地也不平凡,也是給社會大眾做示範;換句話說,無不是佛陀教育,教化大家要平等布施。

  永明延壽大師的一段故事,這很多人都知道,在一次無遮大會當中,因為大會裡面席次也有上首,當然這些出家的大德彼此都推讓,都很謙虛,請上座,大家都不肯坐首席。在大家都在讓的時候,來了一個和尚,這個和尚看大家都在讓,他就很不客氣就坐了首席。齋主看到,平等心,但是這個和尚平常沒有看到過,很陌生,當然大家都不說,平等,無遮大會。這個齋完了之後,法會完了之後,齋主是國王,就向永明大師請教,今天有沒有聖人來應供?永明大師就說有。他說什麼人?定光佛今天來應供,定光佛是古佛,是誰?他說今天坐在上座的那個就是。大家都不知道什麼名字,只知道他耳朵長得很大,所以叫他大耳朵和尚,那個大耳和尚就是。這時候國王立刻就派人去追蹤,到處問有沒有看到大耳朵和尚從哪裡走的。

  真的追蹤到了,他在山上,住在山洞裡面。追到那裡之後,他看到這麼多人來,說國王要禮請,那真的叫活佛,知道他是定光佛,古佛,請他到皇宮裡頭應供。這個和尚說了一句話,「彌陀饒舌」,說了這一句話四個字,他就圓寂,坐化了。這幾個人一看,他已經坐化,一聽他的話,彌陀饒舌,這就透露出消息是阿彌陀佛,那永明延壽不就是阿彌陀佛嗎?大家知道永明是彌陀化身來的,他是阿彌陀化身。好,定光佛走了,滅度了,阿彌陀佛在家,趕快回去報告國王。國王在殿上等回話,他們是匆匆忙忙跑回來,確實跟蹤到了,說到「彌陀饒舌」。國王一聽到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歡喜得不得了,佛天天在面前不認識,趕緊去看永明延壽大師。走到門口,外面人來報信,幾乎跟他撞了一跤。他問什麼事情,你們這麼匆忙?他來報告,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。這就是佛門裡常說的真人不露相,身分一暴露趕緊就要走;如果不走,妖言惑眾,那就是假的。所以現在這個社會上我們常常聽到,哪個人是什麼佛再來的、菩薩再來的,說了他又不走,不像古人,古人身分一暴露就走了,這是真的;身分暴露不走,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  我們在佛教著書裡面所看到的,布袋和尚,是他自己透露的,他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,說了他就走了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他不是別人說的,自己說的。寒山、拾得、豐干和尚,寒山、拾得是文殊、普賢再來的,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也是說了之後就走了。他是被一個太守,地方官員,這是個孝子,在路上遇到一個出家人,他說他要到天台山去朝山,向他請教山上有沒有高人,那個人就告訴他山上有。他說是誰?文殊、普賢、阿彌陀佛在山上。他說誰是?他就跟他講寒山、拾得、豐干,說出來了。所以他到山上去,把這三個人的底細說出來了,說出來這三個人就走了。這是真的。這是佛學常識。

  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。在近代,印光大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這個諸位看《印光大師全集》裡面有一篇報告,是一個女孩子,她是作夢夢到觀世音菩薩,觀音菩薩告訴她,大勢至菩薩在妳們這邊,而且說他住世只有三年還是四年,他就要走了。她那時候沒學佛,不知道佛門裡面有什麼菩薩,醒過來之後跟她家裡人問,家裡人也不知道,知道有觀世音、知道有阿彌陀佛,不曉得有大勢至菩薩。好像過了好幾個月,他的親戚到她們家裡來玩,也是個學佛的,問到,這知道了。以後一家人到蘇州去看印光大師,把夢中事情跟印光法師說,印光法師把他們臭罵一頓,不許胡說,我是凡夫,你們再胡說,你們永遠不要進我的門。不敢講了。果然,好像是四年,印光大師圓寂了,他們把這個事情報告出來,這才知道。

  今天這些無遮大會我們可以用另外一個方式來體會,辦佛學講座,這個講座也是沒有限制的。像早年李老師在台中慈光圖書館,每逢寒暑假都辦大專佛學講座,歡迎大家來參加。不管你是在哪個大學、專科學校,甚至於高中畢業也可以來旁聽,盡量的來收容。而且學習期間是兩個星期,兩個星期吃住都供養。當然人數還是有限制,因為場地範圍有限制。所以這樣的講座來參加的學生,多的時候有一百多人,我參加過十一次,少的二、三十人。但是老師在講經授課的時候,台中蓮友去旁聽,那個講堂可以容納四百人,也是擠得滿滿的,大專學生坐在前面的幾排,後面全是蓮友、聽眾。這也是屬於無遮法會。學生,招待吃住;當地同修聽完之後就回家了,就像來聽經一樣。每天八個小時課,還有早課跟晚課。年年都辦,辦了不少年,在台灣影響很大。到以後每個寺廟也都發起辦大專佛學講座,他們那時候叫夏令營、冬令營,都是從台中帶起來的。於是乎在台灣知識分子學佛就提起來了,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。

  前幾年,我離開新加坡有六年,我在新加坡的時候我建議居士林辦無遮大會,很好,很有效果,這是供齋。而且這個供齋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,流水席,什麼時候到居士林都有東西吃,晚上半夜都有點心,有飲料、有點心,都有熱的,做得很好。那時候平均每天真的有一千人吃飯,星期假日有三、四千人吃飯,很熱鬧,人氣之旺,真的是東南亞第一道場,我們看到非常歡喜。有人問,很多人問,尤其其他宗教,其他宗教常常也來吃飯,統統歡喜,不學佛的都歡迎,只要你肯來吃飯都歡迎。

  有人問錢從哪裡來的?實際上義工同修很多,都是廚房裡面燒飯的、煮菜的,全是義工,而且菜飯相當豐富,有十幾個菜,不是簡單的。結果米是大家送的,菜也是大家送的,油、鹽也是大家送的,居士林沒有拿一分錢出來。只要你真的辦這個事,信徒們統統歡喜,都在這裡送。送來你要曉得,米、油、菜都不能放很久,來的時候就要用,你不用過幾天就壞掉,尤其是青菜。太多了,怎麼辦?每天我們用小卡車,總要裝一車、兩車,轉布施送給其他宗教的養老院、孤兒院。所以佛跟我們講愈施愈多。

  最初布施的前幾天,真正自己要拿出錢來的是一、二個星期,以後就太多了,都來了。我們也證實佛所講的話一點都不錯,愈施愈多。你不要怕,施財得財富,施法得聰明智慧,施無畏得健康長壽。我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,做出這個實驗。在新加坡那段期間,《華嚴經》是從那裡開始的,每天講兩個小時。另外在那邊我們辦的培訓班,短期的培訓講經的法師。這些人也都很不錯,都有成就,個個都能上台輪流學講。所以居士林的財施、法施達到了高潮。

  『有來求者皆滿足』。求食物的,確實發現有幾個人沒有工作,天天來吃飯,他也不是佛教徒,就是依靠居士林。還有一些人住在居士林的附近,家裡不要煮飯,居士林吃飯很方便,都是吃素菜,歡喜!到後來吃到一、二個月了,也有點不好意思,統統來做義工,這很好。因為每天一千人吃飯需要很多工作人員,都來做義工,都來聽經,都來拜佛了,自然感化了,接引不少人皈依佛門。我離開之後,聽說現在已經沒有了,很可惜,像這種好事一定要堅持。但是我們做出來時就說明這個事情是應該做的,如果有那麼大的道場,有那麼大的規模,是應當要做。不要去計較得失,認真去做,你能做多少天你就做多少天,緣分。我們相信發真誠心,沒有私心,確實是依教奉行的話,有三寶加持,有真正信徒熱心擁護,你會做得好,你不會中斷。像這些事情我們都深具信心,我們在那裡做了幾年,看到非常好的成果。

  求法的,滿足他的欲望;來到這個地方求飲食的,更要滿足他的願望;甚至於還有他在那裡吃了還想帶一份走,問我們可不可以?可以的,你帶回去給你家人去品嘗。心量要大!以後離開新加坡,這是二00一年,我們移民到澳洲。在澳洲圖文巴我們建一個淨宗學院,淨宗學院開幕的那一天,我們邀請附近幾條街的鄰居,我們發請帖,邀請他們來參觀、來吃飯,我們設的素席招待他們。來了一百多人,當地的居民來了一百多人,他們好奇,因為我們是當地第一個佛教道場,從來沒有佛教到那邊去,那邊都是基督教,他們看看我們在做什麼。我們做了一個報告,把我們到這個地方做個簡單的介紹,希望跟大家和睦相處,我們熱情招待。

  當地這些人品嘗我們的素食很滿意,吃完之後他們就來跟我講,他說法師,你這種活動能不能多辦幾次?我說大家如果歡喜的話,行,我們就定在每個星期六辦一次。現在已經辦了這麼多年,來的人愈來愈多。我們一個星期一次,星期六的晚餐。好像參加了有二、三個月之後,本來他們都是來吃飯,不談佛法,來的次數太多了,覺得你們很好,很難得,於是就提議想聽聽佛教。那很好,吃完飯之後我們有講座,自由參加,不願意聽的可以吃完就走,願意聽的你就留下來,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把佛法介紹給他們。

  一直到現在,每個星期六溫馨晚宴,接待當地的居民,不分宗教、不分族群、也不分你信不信仰佛教,都不分,只要你來,我們都熱情接待,辦得很成功,跟當地的人結了很好的緣。所以這個學院在當地名氣很好,評語也很好,很得地方居民的擁護。我們也幫助地方居民解決一些困難,譬如醫院裡面我們幫助它,捐贈醫藥費,它那邊有個基督教辦的臨終關懷中心,辦得非常好,我們資助它的經費,學校我們贈送獎學金,地方公益的事情我們都很樂意去做,跟地方居民打成一片。種種無量施,我們能布施別人,別人關懷我們、幫助我們,所以互助合作,相互的關懷、相互的照顧,這個社會才能真正做到和諧。所以這是我們這些年在澳洲所做的。都是佛菩薩教導的,我們都做成功了。『不令其心有所乏』,總是滿足他,求法,滿足你的法;求食,滿足你的食。所以這是福聚光的成因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