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八三二卷) 2007/9/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183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大用無方最後一段,「寂用無涯三昧門」,第二小段第三首偈看起:
【盡於西方諸國土。所有如來無數量。悉現其前普親近。住於三昧寂不動。】
下面我們也念下去:
【而於東方諸世界。一切諸佛如來所。皆現從於三昧起。廣修無量諸供養。】
三、四兩首偈跟一、二兩首偈可以說完全相同,只是方位不一樣,前面第一首偈是「盡於東方諸國土」,這個地方是『盡於西方諸國土』;第二首偈「而於西方諸世界」起定,這個地方是『而於東方諸世界』起定,就是方位不一樣,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。前面兩首我們講到『親近』,最重要是這一句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我們要親近諸佛菩薩。佛是老師,菩薩是同修伴侶,都非常重要,無論是世出世間的學術,能不能有成就,決定在老師與同學,都非常重要,缺少一個都不能成就。
我們就以孟夫子來說,這是我們很好的一個模範,孟子出生的時候,孔夫子已經過世了,他很有緣分,看到孔子的書。諸位要知道,這個緣分是非常不容易的,因為那時候的書本不像現在這麼容易得到,分量這麼豐富,沒有。那時候書都是刻在竹簡上、竹片上,一片一片的,文字刻在那上;那時候還沒有筆、沒有紙,你就曉得那一部書是多麼難得,數量太少!真正叫希有難逢。所以孟子有緣得到孔子著述的書籍,分量當然不多,只有幾種,可是孟子很得受用,確實。他之所以能得受用,諸位一定要曉得,基礎教育好。諸位都知道孟母三遷,為了兒子學習搬三次家,最後搬到的,那就是後世所講的私塾,一個老師教幾個學生。可能孟夫子得到孔子的這些典籍應當就在那個時候,他非常認真的學習。所以教學,根是在家庭,家庭的根基打得好,他就很容易向上提升;家庭要是疏忽教學,提升就相當困難。
中國這幾千年來,代代聖賢輩出。中國人講的聖賢君子,數量相當大,佔人口比例來說,所以社會安定、國家富強,人與人之間明理,懂得道理,守義,仁義之邦,大家都能夠和睦相處,謙卑自守,懂得尊重別人,祥和的社會。五千年來,從來沒有主動侵犯過鄰居,鄰國,沒有過的。所以連世界其他國家民族學歷史的人,不能不佩服中國這個族群,愛好和平不是口號,是真的,是事實,有歷史為證。這麼大的國家,這麼多的人口,為什麼能夠做到一片祥和?就是家教,家和萬事興。
我們要懂得中國在古代是大家庭制度,清朝時候還是大家庭制度。大家庭就是社會,真的是過團體生活,不是像現在小家庭,只有夫妻帶兩個小孩,不是的。諸位看看小說《紅樓夢》裡你就曉得,那就是一個家庭,他所描寫的是中國古時候典型的家庭,從上到下幾百口人。所以能治家就有能力治國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,那個平是平等。你看以平等心對待這個世界其他不同的國家,怎麼會有衝突?沒有衝突怎麼會有戰爭?這是中國的教育,自古以來老祖宗世代相傳,教的是什麼,我們可不能忘記。拿中國傳統教育跟現在學校教育一比較,你就能夠很清楚發現,現在世界上為什麼混亂,為什麼災難這麼多,為什麼人活得這麼辛苦,你就全明白了。
現在教學教什麼?競爭,中國古時候教你什麼?教你禮讓,還不是忍讓,你要懂禮,事事謙虛,要讓別人,哪有競爭的!如果一競爭,那個家就亂掉了。中國典籍裡面講,孔融四歲懂得讓梨,一盤水果端上來,他選最小的,小人吃小的,大人吃大的,懂得讓!沒有競爭的。教育下一代的使命、責任是母親,所以中國教育,第一任的老師,啟蒙的老師是父母,特別是母親。父親要外出工作,負擔家庭的經濟生活,母親的職責是相夫教子,把家裡整理得整整齊齊,讓先生安心在外面工作,對家庭沒有後顧之憂,小孩教育的責任她最重。她能把小孩教好,光宗耀祖,祖宗有光彩。
教學的目的不是教你做大官、發大財,不是的,教你學聖人、學賢人,聖賢學不像還是個君子,讀書明理。古人的求學,讀書志在聖賢,這個方向目標正確。現在讀書方向目標在哪裡?方向目標全都是做大官、賺大錢,這還得了嗎?古今中外,凡是聖賢教育,第一個科目無不是教人克制欲望,把你的欲望降到最低的程度。最低的程度是粗茶淡飯,能吃得飽,能穿得暖,有個小茅蓬能夠安身,他沒有物質欲望的要求,心安理得。理是什麼?就是佛法講的諸法實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薰陶,他是聖人、他是賢人、他是君子,他在社會上決定是好人,他不會作亂。
我們知道再好的教育,這個社會上還是有不善的人。這個道理我們懂,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、講得很多。因果通三世,過去生中染上很多不善的習氣,在阿賴耶裡面這是惡業種子,會帶到這一世來。這一世縱然有很好的教育,把他這個惡業緩和了,這肯定的,可是有時候他還會發作,所以中國教育裡頭再輔之以因果教育。這個好!他真正明瞭因果教育,善因善果、惡因惡報,他就不敢做壞事了。
所以要知道,儒家的教育真學通了,那個人不會做壞事,不忍心做壞事;道家這因果教育要是搞通了,不敢做壞事。所以社會上善人多、惡人少,善人能夠原諒作惡的人,作惡的人他也有一個幅度,不敢太過分。太過分怎麼樣?在社會上自己感覺得不好意思。又何況中國的學術,活到老學到老,他不斷向上提升,所以在各個行業都有退休,唯有做學問的人沒有退休。孔子問禮於老子,老子的年齡比孔子大很多,那是一個有道德的學者,孔子親近他老人家,向他請教。孔子到七十歲還希望老天爺保佑他能夠多活幾年,絕對不是貪圖長壽,希望多有一點時間把《易》學好,他自己覺得學得不夠,這現在講的《易經》。年歲愈大涵養深,心愈來愈清淨,智慧愈來愈提升,他有悟處。
儒家的教學是繼承中國過去二千五百年的傳統,中國教學至少可以從黃帝開始。黃帝之前神農氏,神農氏之前伏羲氏,伏羲氏那個時代打獵,靠打獵為生,就是古老的遊牧民族,居無定所,是那一種社會狀況;到神農氏就發明農耕,農耕人就定居,就不是靠遊牧。伏羲到神農到黃帝大概一千年,這一千年沒有文字,所以歷史沒有記載。黃帝時候才發明文字,這就有記載了。
中國人是非常重視歷史,這在全世界也很特殊,重視歷史中國人是第一。所以孔子繼承了過去,我們可以說從燧人、神農、黃帝一直到文武周公,孔子生在周朝,教學教些什麼?教倫理道德。《禮記》裡面的「大學」、「中庸」這兩篇,非常難得,很有體系的記載下來了,這是中國的教育哲學,中國學術的大根大本。「大學」裡面的三綱八目,這是中國老祖宗傳下來教學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三綱是明明德,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就這三句,總綱領。明明德,我們老祖宗就知道,所謂是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學什麼?沒有別的,就是學明德。以後佛教傳到中國來,實在講對中國傳統的學術有很大的幫助,儒家用佛教的明心見性來解釋明德,是不是老祖宗原來的意思?這不得而知,但是這個解釋自然把中國教學的目標向上提升。
在新民,現在的字上是親民,但是古人註解的應該是新民,親民、新民意思都好。新是什麼?新是進步,所謂日新又新,年年有進步、月月有進步、天天有進步,向什麼地方進步?向明德進步。在止於至善,性本善。這是教學總綱領,五千年不變。從什麼地方下手?下面有八個綱目,從格物下手,跟佛法裡面講的,佛法講斷煩惱,佛法一上來說破煩惱障、破所知障,你的明德才能現出來。明德是本有的,沒有一個人沒有,平等。為什麼會有差別?因為你有障礙,障礙各人不相同,業障薄的人就顯得聰明,業障深厚的人就顯得愚昧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先要把煩惱除掉,教你這個。
親近聖賢,頭一個就是學斷煩惱,佛家四弘誓願第一條是發菩提心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要發這個心。眾生無邊是講法界眾生,不是說一個地區,不是說一個國家,不是說今天現在這一個地球,不是的,遍法界虛空界。你發這樣的大心,你走的是成佛之道,你走的是菩薩道。如果你發心只救全世界,全球,這是人道,你沒有離開人間。人道,很小,範圍不大。所以你看看佛教我們發的願,要普度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這個心量多大!中國諺語所說「量大福大」,他福真大,智慧大、福報大;量小就不行了,量小,智慧也小、福報也小,什麼都小,所以小器。
這個大心發了之後要怎麼落實?後面三願是落實,從哪裡落實?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從這落實。煩惱裡面有見思煩惱、有塵沙煩惱、有無明煩惱,見思煩惱就是煩惱障,塵沙煩惱裡面就包括所知障,佛講得清楚,儒對這個講得就沒有佛那麼清楚了。儒是講格物,人一定要知道把物質生活水平要放下、要降低,為什麼?貪戀享受是很大的障礙,障道!道是什麼?道是明德。如果我們用佛法來解釋它,明是甚麼?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,德是什麼?德是佛法講的德相,德是德行、德能、相好,他講一個字,佛講兩個字,更清楚!這些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,佛家講得好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、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平等的。聖賢教育沒有別的,你迷失了自性,淪落變成凡夫,佛菩薩來幫助你,教你回頭是岸。這個回頭,首先要把你最嚴重的煩惱,貪瞋痴慢,要把這個東西斷掉。你對於物質生活還有貪戀,這個很麻煩。
我們想想我們學佛為什麼學不好?為什麼學這麼多年沒有成就?你知不知道原因在哪裡?原因就在你沒有能夠把物質生活放下,就在這裡。為什麼孔夫子三千弟子、七十二賢人,優秀的學生七十二個,他為什麼特別讚歎顏回?那就是說顏回確實做到格物,孔子很滿意。格甚麼?格除,物是欲望,對於物質的欲望顏回沒有,顏回一心向道,沒有想到改善物質生活,這是一個真正讀書做學問人最好的榜樣。為什麼?一般學儒、學道、學佛不能成就的,就是迷於物質的享受,所以他不能成就。孔子對顏回讚歎的意思很深,他能捨棄。釋迦牟尼佛是以身作則做給我們看,你看他做給我們看,老師帶頭,所有學生都跟老師一樣,這樣的人有道德、有學問,天天講經教學,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,誰不尊敬?誰不仰慕?感動多少人,真的是天地鬼神都受感動。
這是親近佛菩薩,「普親近」,普是平等的。內心裡頭清淨平等覺,這要是做不到,你的心定不下來,心定不下來,你智慧就不開。這是教育的第一個課程,儒佛都一樣,古諺語裡面所說的「英雄所見大略相同」。孔子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,沒有通過訊息,他們的作為、他們的教學在理念跟方法居然是完全相同,我們後學要認識、要明瞭。所以物格而後知至,只有把物欲放下,放下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,放下之後如何?隨緣,絕不攀緣,絕不要求,什麼都好。釋迦牟尼佛做的是最妙了,他每天去托缽,給甚麼吃甚麼,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挑剔,日中一食。穿的衣服叫糞掃衣,別人穿破舊的,丟掉不要的,出家人撿起來,破了不能用的地方剪掉,可以用的把它裁下來,所以一塊一塊的。也裁得很整齊,裁一樣大,統統縫起來,就變成一格一格的,這就叫糞掃衣。那麼一件衣,我們曉得料子不一樣,顏色也不一樣,穿起來不好看,所以統統縫好之後去染,用五種顏色混合在一起染,五色;紅色的、黃色的、藍色的、黑色的一起染成,我們講差不多是深咖啡色,染成一個色,叫染色衣,叫袈裟,袈裟就是染雜色的。這做得真的是比我們中國聖人有過之而無不及,我們親近就是學這個。
今天我們佛門裡面,在課堂上課,上課穿上禮服,表示不忘記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教學,他就穿這個衣服,這是紀念的意思。佛陀那個時代,印度那個地方靠近赤道,所以他們三衣就足夠了。佛法傳到中國來,中國是在溫帶,四季變化很大,三件衣不能保暖,所以佛教它很開放,一絲毫拘束都沒有,到中國來,印度這些出家人也穿中國衣服。這種叫圓領,大袖子的袍子,這叫海青,這個衣服是漢朝的,漢朝人的禮服,海青是漢朝的。一般服裝上都繡的花紋,領子繡花紋,袖子繡花紋,衣服上繡花紋,這花紋代表身分,顏色、花紋代表身分、代表階級,士農工商不一樣。文武百官你在這衣服上就看到他的身分階級,便於行禮,所以叫章服,章是文章的章,服裝叫章服,它上面繡的是階級。皇上穿黃色的,皇族的服裝,大臣裡面沒有穿黃色的,除非是皇帝賜給他的,那是最高的榮耀。像清朝你們看到的,對國家有很大貢獻,皇上賜黃馬褂,那是很高的榮耀。皇上穿龍袍,龍五個爪,你看那個龍是五個爪,五個爪只有皇上可以穿,其他的人不可以。親王,這個最高的,差不多都是皇帝的兄弟,皇帝的兒子,這封為親王的,親王的龍袍是四個爪,不是五個,四個,再下一等的三個。所以看龍爪是幾個你就看到他是什麼樣身分,它有階級的,不一樣!這是便於行禮。
出家人穿中國的素服,沒有紋章,沒有,就是沒有花紋,沒有繡花的,出家人穿這種衣服。在佛寺就是教學,從前佛寺是教學,見客穿上禮服,我們的禮服就是這個,現在叫披衣,這是禮服。大禮服二十五條,九條以上就是大禮服。我們現在也是三衣一缽,這三衣就是二十五條、七條、五條。五條是工作服,現在我們工作不穿這個,不搭這個衣,都做為紀念,這要曉得。佛在哪個國家地區都適合他們當地人的文化,適合當地的生活習慣,只有外面這個形式,袈裟,這個東西不變。可是袈裟的形式每個國家也都不一樣,印度的袈裟還保存著原樣子。我們在此地,香港這個地方是多民族雜居的一個城市,這邊印度人很多,你看他們穿的衣服,一塊很大的布裹在身上,那就是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都是這個樣子。一塊布太大了,在中國覺得很不方便,怎麼樣?把它縮小了,縮成二分之一,所以中國現在這個衣是二分之一,縮小了。在韓國、在日本就縮得更小,它有大、有小,大的也比我們縮小了一些,小的現在變成小方塊。它也是有格子的,多半都是七格,七條衣,面積一小塊,它可以放在西裝口袋裡,他要用的時候就套在脖子上,掛在面前,這是日本,的確是很方便。都是形式,紀念的意思,不忘本!本師釋迦牟尼佛。
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代,大概跟中國孔子、老子相同,可能稍微早一點,在中國歷史上記載,這古人記的,周昭王二十四年佛出生,周穆王的時候佛滅度,時代是很近。東西方的聖人都是教我們克服物質生活的欲望,有也不接受,為什麼?這叫大慈大悲,做給社會大眾看,給後世人做個好榜樣。所以出家人,你看看古時候這些典籍,出家人自稱「貧僧」,修道的人稱「貧道」。在家居士也不例外,富有的樂意去幫助貧人,救濟貧困,做這些好事,就是自己有也要做好樣子給別人看,這是慈悲。這些精神,過去世世代代都留傳下來,到最近的兩百年逐漸變質了,社會動亂,災難增多了。我們要怎麼樣挽救?挽救之道,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說得好!我們過去學《金剛經》,以江味農居士註解作為主要的學習資料。他老人家提倡,真正要把佛教再興旺起來,一定要恢復托缽的制度,佛教會興旺。我們看了這段文字之後,很冷靜的去細心體會,他講得有道理。
在現代社會,跟從前不一樣,我記得在十幾年前,第一次到北京,接受趙樸初老居士的接待,非常難得,也非常有緣,趙老是安徽人,我們敘敘鄉情。我曾經跟他老人家建議,他聽了很歡喜,現在社會走向工商,不是農業社會,走向工商,走向高科技,佛法也必須要適應當前的時代。從前這些寺院叢林,幾千幾百年留下來的,這些道場世界聞名,現在觀光旅遊非常發達,這些地方都是觀光旅遊必到之處,所以我覺得這些道場應當全部開放為觀光旅遊的景點。那不能修行,也不能教學,遊客太多了,作為什麼?作為佛教的博物館,全面開放給大家來看,機會教育。這裡面有一些出家人負責,要把佛教一樣樣介紹給這些觀光客,等於說給他們上課,讓他們認識佛教、明瞭佛教,不至於迷信產生誤會,機會教育。
真正佛教,現在交通便捷,不必建那麼多道場,我向他老人家建議,建十個,為什麼建十個?中國十個宗派,每個宗派建一個道場。這個道場另外找地方,建成什麼樣子?像外國的大學城,這一個道場、這一個宗派。譬如說淨土宗,全國、全世界修淨土的人都到這裡來學,這是一個城市,淨宗城市,裡面有淨宗學會,有淨宗學院。學會是修行的道場,大規模的念佛堂,念佛堂可以有許多個,為什麼?每個人修行的方法不一樣,有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可以有好多個念佛堂。學院是教學的,淨宗至少要講解淨宗的五經一論,至少也得有五個到十個講堂,在這邊教學,什麼人都可以來聽,懂得這是宗教教育,社會教育。在聽眾裡面選拔優秀的,培養他作為老師,代代承傳。這個大學城裡面,居士們統統都住在這邊,他們可以開店做生意,都可以,都是學佛的;出家人就可以托缽,這個城市都吃素的,都是學佛的,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,江味農那個理想就可以兌現。樸老當時聽到我這個意見很高興,他說有道理。
時代不一樣,叢林制度也是在中國興起來的,外國沒有,所以我們今天就必須要搞新的叢林制度。佛教如是,每個宗教都可以這樣做,不必分散,分散你照顧很不方便,現在交通方便,都可以集中。不在一起的,我們用遠程教學,你天天在家裡面打開電視、打開網路都可以學。一年希望你能到大學城裡面來,像朝聖一樣,到聖地來參學,至少一年有一、二個星期,或者有一個月、半個月,到這邊來學習,可以做得到的。我跟樸老認識,可惜的就是他老人家年歲太大了,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我們第一次見面談了四個半小時,這都是講求「能親仁,無限好」。佛法的學習、修學、教學都是活活潑潑的,它不固執,它教我們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妄想,你就曉得它多活潑、多自在。
前面講自利利他,這個地方講自度度他,自利利他就是教一般群眾,自度度他在現在這個時代,就應當建佛教城市,新興的佛教城市。佛教是教育,用大學城這個方式來建,不必再建宮殿式的房子,就是建學校,兩個部門,一個是修行,念佛堂;一個是教室,講堂教室,人數可以容納幾千人、幾萬人都沒有關係,像個學校,一個大學,學生是有幾萬學生,裡面有幾千個老師,這樣子佛法就興旺了。能不能落實?我們相信可以落實,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佛教的法運還有九千年,佛陀的法運一共是一萬二千年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佛教是像法時傳到中國來的,就是佛滅度之後一千年,佛教傳到中國來。像法,禪定成就;正法,戒律成就;到了末法,末法一萬年,淨土成就。如果說理想當中,建立一個淨土的佛教城,應該不是難事。實際上我們希望是中國十個宗,最好統統都能夠興旺起來,十個城市,十個佛教城市。
學習,我們有方向、有目標、有方法,頭一個你就懂得不能不離開欲望,所以世尊教我們,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非常重要。吃苦,世間人看到是苦,修道的人快樂無比,生活簡單。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十年,我們親眼看到他老人家的生活,李老師是日中一食,吃得很少,而且是自己料理,沒有人照顧他。住的一個小房子很小,一個人住,台灣的面積算是十五坪,一坪是三十六尺,十五坪,十坪是三百六十尺,大概他那個房子是五百尺的樣子,一個臥房,一個小佛堂,一個客廳,洗手間,簡簡單單。他老人家在台中過了三十八年,到最後的兩年,才同意學生來照顧他,九十五歲才答應學生照顧。這點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也是我們很好的榜樣,證明什麼?他身體健康,他可以自己照顧自己,洗衣服、燒飯都自己來。
我在台中十年,我學他老人家的生活。那時候廚房裡炊具沒有現在的現代化,現在用電,乾乾淨淨,方便,我們那時候也算很不錯,從燒煤的爐子已經改成燒煤油,煤油爐子,那火一點就燃,不必生火要搞半天。老師是一個小鍋,帶把子的,帶把的一個小鍋,那是鍋也是碗。他是山東人,喜歡吃麵食,台灣叫麵線,我們家鄉叫掛麵,這是他的主食。一點點,幾片青菜葉子,水一煮開,麵放下去,菜先放,麵下去之後這一滾,火就熄掉,燜在那個地方,大概十分鐘,連這個鍋端下來就是碗,就能吃了。一餐飯從點火起到吃完,二十分鐘,就洗得乾乾淨淨,很簡單。你看一天吃飯的時間,從煮飯到吃完、洗乾淨,弄乾淨,只要二十分鐘,生活簡單,他怎麼不快樂?
可是老師雖然是日中一食,他非常慈悲,有些同學們晚上有宴會邀請他,他照樣出席,他也會喝一點湯、吃一點菜,陪大家。絕不是說我晚上不吃,我不參加你們的會,他說那讓人家很失望。什麼宴席都要擺在中午就麻煩了,所以他隨喜,一點都不拘束。我在台中,那時候也跟他老人家學,我也學日中一食,也學那個方式,很快樂、很自在。所以必須要把自己的生活降低到一定的標準。我住在台中,那時候一個月生活費用,所有一切費用包括在內,台灣錢一百五十塊錢。老師告訴我不可以再多了,超過一百五十塊,你就不是出家人。這個話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,物質生活必須要克服,如果物質生活富裕,人自然增長貪瞋痴,那麻煩就大!
聖賢教育總是教我們要斷貪瞋痴,要降伏貪瞋痴,可不能讓貪瞋痴增長,讓貪瞋痴增長你就錯了,你應當把全心全力用在學問上。什麼事情最重要?親近佛陀最重要,佛陀在哪裡?經本就是佛陀。所以必須要保持至少一天,李老師那時候告訴我,每天讀經不可以少過兩個小時,一天不能斷,你到老師那裡上了一課,最好是能有四個小時;這是你的環境許可,應當保持在四個小時,這對出家,在家有工作。真的,我們那時候沒有出家之前,跟李老師,一天讀經至少兩個小時,出家之後一定要保持四個小時,天天不間斷。逢人就講,那是提出自己學習的心得報告,一個人也講,兩個人也講,人家請我,我講,不請我也講,不論什麼場所。世尊當年在世就是這樣的,他老人家做出樣子給我們看,這不能不懂,這要學會。
在儒家講的是格物之後致知,致知是破所知障,必須先斷煩惱,你那個智慧才是真的;煩惱要不斷,你沒有智慧。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,心不清淨,那叫世智辯聰,不是佛法講的智慧,是世間的聰明,聰明跟智慧不一樣。所以現在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我們就很清楚,你心裡面真正放下分別執著,你所學的一切法都是佛法、都是智慧,世間法也是佛法。如果你分別執著沒有放下,天天學《華嚴》、學《楞嚴》、學《法華》,全都是世間法,不是佛法。這我們現在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了,真的跟老子所說的一樣,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。佛法是道,儒也是道,學道是什麼?學道天天放下,那個「損」是放下,天天要學放下。
經典可以學,學的時候你要放下分別執著,你才見到經典裡面所講的奧義,奧妙的義理你才能學得到。你有分別執著,你就有貪瞋痴慢疑,統統的煩惱就具足,你學不到真東西,只可以說你在佛法裡面種下大乘的種子,這一生不能成就,為來生後世作因緣,只能這樣說法,這個說法是對的。所以物欲伏住了,我們不是斷,你真的有這個智慧、有決心控制,好學,念念不間斷,智慧現前,意才誠,誠意正心。誠意正心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正知正見,你沒有邪思,你能夠持戒,持戒對你來講一點不難。為什麼?是你正常生活,你每天起心動念,你所想的、你所說的、你所做的,自然跟戒律就相應。為什麼?你是佛心,裡面是佛心,口裡出來當然是佛言,身體做的自然是佛行。
我們用儒家東西來講就是意誠、心正、身修,這個身修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你一切時、一切處都是社會上最好的榜樣,大眾的榜樣,你是標準的佛經裡面所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你自己做到之後,你才能化他,別人跟你接觸自然受感動。你在家居士,你家齊了;你在道場,道場整齊,上軌道了。家齊而後國治,你就會影響社會,現在所說的和諧社會、和諧世界,你是真正做出貢獻。
上一次北京的郭教授,在這裡給我們提了三個問題,他說現在全世界每個國家、每個族群裡面都有很嚴重的問題,什麼問題?第一個是人跟人的問題,第二個是人與自然環境的問題,第三個是人身跟人心的問題,嚴重的矛盾,這個問題怎麼解決?我們自己真的是能夠做到身修、家齊,這問題就沒有了,這問題就平天下,人跟人之間自然懂得相親相愛,自然能和睦相處。大自然環境的問題,環境是物質的境界,境隨心轉,那人跟環境的矛盾沒有了,不會破壞地球的生態平衡,不可能,不會做這個事情。人身跟人心的問題也解決了,心清淨身就清淨,命相家常說相隨心轉,人身體質也隨心轉。所以心真正能恢復到清淨、平等、真誠、慈悲,身體哪有不健康的道理!這問題全都解決了。所以自度而後才能度他。
這兩首偈,從西方入定,『住於三昧寂不動』,從東方出定,『皆現從於三昧起』,起是起定、起用,『廣修無量諸供養』,度他,真正學道,自己成就是處處供養別人,財供養、法供養、無畏供養,身供養、心供養。在這個世間幹什麼?在這個世間是修無量諸供養,他怎麼會不快樂?他在這個地方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積無量功、修無量德。我們再看末後這一首:
【如是十方諸世界。菩薩悉入無有餘。或現三昧寂不動。或現恭敬供養佛。】
這是這段裡面的總結。像前面這個例子,前面這講東方、西方講兩方,『如是』,像前面所說的。『十方諸佛世界』,諸佛的剎土。『菩薩悉入無有餘』,這個能力大,菩薩生活的空間不可思議。像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往生到西方世界,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,同時也接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他能力大!他有能力每天去親近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,親近佛陀、供養佛陀,修福!聽佛說法會開悟,依教修行,自己成無上等正覺那個距離就愈來愈近了。
我們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你就會把這個世間所有一切願望全部都把它消掉,人間天上都是假的,人生如夢,這世間人所說的相當覺悟了。佛法告訴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你還有什麼留戀?你還有甚麼放不下的?真的明白了,你這個貪瞋痴自然就沒有了;貪瞋痴沒有了,戒定慧自然現前。為什麼?戒定慧是性德,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;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教大家學《弟子規》、學《感應篇》、學十善業,那是你自性,你本來就是這樣的,哪裡要學!這是你本來的面目。你現在因為迷失了自己,迷失了自性,你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所作所為全錯了,不是你自己了,這叫眾生,迷失自性,你墮落變成眾生。
這些戒律、這些規矩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學?沒有,為什麼他做得那麼自然,一絲毫造作都沒有?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無論什麼人,你要是叫釋迦牟尼佛,佛沒有不答應你的,你有什麼疑難的事情向佛請教,他沒有不幫你解決的,自自然然的,所以這是性德。我們今天明白了,看到戒律,我本來就是這樣的,我現在為什麼條條都違背?看到這個自己會生慚愧心,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所以佛講你本來是佛,你一看這個,佛就是這樣子。經是佛的言語,為什麼看不懂?禪是佛心,佛心是什麼?住於三昧寂不動,這是佛心,清淨寂滅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念頭起伏?這錯了。
本來我的心是水平,平靜的一個池塘,好比是平靜的、乾乾淨淨的,沒有波浪,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見外面境界,現在為什麼起波浪?為什麼這麼渾濁不乾淨,又起了波浪?波浪怎麼起來的?佛家講八風吹的,這是外面境界的誘惑,你的心失去了寂靜相。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,回歸自性,本來是佛,不要現在再受這些苦難了,本來解脫,本來自在。只要能夠恢復到本來面目,你就能幫助遍法界虛空界許許多多苦難眾生。
末後這首偈子,『或現三昧寂不動』,這是自愛,『或現恭敬供養佛』,這是愛他。我在這五首偈子裡面,前面兩首是自利利他,後面兩首是自度度他,末後一首是自愛愛他,做樣子給人看。最後的一句「恭敬」,這兩個字重要,現在社會一般大眾不知道恭敬,恭敬的反面是傲慢,傲慢是根本煩惱,貪瞋痴慢。因為貪瞋痴慢,所以對聖賢教誨很難接受,為什麼?他懷疑。你跟他講,講得很詳細,他聽了之後也很歡喜,他還是懷疑,這能做得到嗎?他不相信能夠落實。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出榜樣來給他看。譬如你學了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學敬禮,恭恭敬敬,九十度的鞠躬禮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做到?學了要做,這才管用,學了做不到那就沒用。待人是不是以笑面對人、和顏悅色?說話是不是把音量降低?這都是你的,你本來是這樣的。
別人有過失,你是老師,學生有過失,你責備他、處罰他,他內心生感恩的心;不必要板著面孔,還是和顏悅色,用不著氣憤,用不著發脾氣。發脾氣是最糟糕的,發脾氣,記住,永遠不能解決問題,不要認為我一發脾氣問題就解決了,解決不了,怨恨在心。你對哪一個發脾氣,然後還問你感不感恩?不可能的事情。改正別人的過失還是和顏悅色,那個人心裡受感動,你是真的愛護他,你是真的成就他,他怎麼不感恩?人都有良心、都有良知,再惡的人還是有良心,他不過是一時被煩惱習氣障礙了,良心不能現前,如果你以善良的態度對他,把他良心就引出來了,他就受感動。
這樁事情,我們《弟子規》的教學,在海口監獄就產生明顯的效果。有不少重刑犯受這個教育之後,痛哭流涕,真正懺悔,原來是打爹罵娘的,受這個教育之後,家人來看他的時候,他都跪下來懺悔,讓他的父母感到驚訝,不敢相信,所謂是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。從甚麼地方學起?從恭敬。你看佛門裡面有很多懺儀,在這些儀規裡面,你會看到許多「一切恭敬,一心頂禮」。非常可惜的,只在佛寺裡面你這樣做,你沒有把這個東西學會,落實在你日常生活當中;生活裡面統統忘得乾乾淨淨,那是佛堂裡面的,學了不會用。《弟子規》是生活教育,佛法裡面所有儀規戒律也都是生活教育,如果這些教學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上,這個教育是假的、是騙人的,為什麼?沒用處,學了沒用處。真正有價值、有意義的,是學了之後改造你的身心,你的人身跟人心跟人性都會恢復正常,無始劫來所染的這些壞習氣,不善的心行,都能藉著佛菩薩、聖賢教誨修正過來。修行,修正錯誤的行為。修正錯誤的行為不是在佛堂,不是在大殿。佛堂教室裡面是學習,學了之後要用在你身上,用在你家庭當中,用在你生活當中,用在你工作當中,用在你處事待人接物,你是真的學到東西。你學佛像不像佛?學菩薩像不像菩薩?學以致用。
世出世間法沒有一個不重視恭敬的,《禮記》我們一展開,第一句話,「曲禮曰,毋不敬」,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萬物,頭一個教我們恭敬。我們對一切人事物不知道恭敬,這是最大的毛病。湯池教學最明顯的,首先就是教你敬禮,你看湯池,無論哪一個見面,都是九十度鞠躬,現在成一個風氣,使外面人到湯池都感覺得驚訝,這地方跟外面完全不同,沒有傲慢的習氣,見人都是和顏悅色。所以你真正學習聖賢教誨,就是學習你本來的性德,你本來性德露出來,哪裡還有問題?哪裡還會有業障?沒有了,統統給化解了。
首先我們要認知,你為什麼起懷疑?你不認識它,你認為這是孔子的教誨,這是釋迦牟尼的教誨,他要教我怎麼做,我為什麼要跟他學?我為什麼要聽他的?傲慢,貢高傲慢,不曉得佛陀教你的、佛陀表現的是你自己的性德,所以你不了解,你不自愛,你不認識自己。我們講這個經,在最先的時候就跟大家說,《華嚴經》說的是什麼?完全說的是自己,字字句句沒有離開自己本人,讀了《華嚴經》是認識自己,認識自己才知道自愛,知道自愛才知道愛人。為什麼?自他不二,才知道愛萬物,萬物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你不尊重就是不尊重你自己,不尊重自己的性德。幾個人能體會到這個意思?開悟的人他講得很清楚,像惠能大師講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整個宇宙是你的心現的,是你的分別執著產生變化的,這個變化就是六道三途,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本來沒有!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會看到這個現象,是你變出來的;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現象就沒有了。
你用甚麼供養佛?總的來說,恭敬供養佛,你才曉得恭敬裡面包括那個範圍無量無邊,一切供養是為恭敬,我們對人恭敬,送點禮物給他,代表恭敬。無量無邊的善行,無量無邊的修法,都是恭敬供養裡面的一個小科目,恭敬供養是總綱領,大分所謂是財供養、法供養、無畏供養,身供養、心供養,總綱領全部包括了。「恭敬供養」這四個字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教法、行法、理法全部在裡頭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