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五卷) 1998/5/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12-017-0005
請掀開經本第一面,經文最後一行:
【始成正覺。】
這一句經文,前面給諸位報告過始成。什麼叫『正覺』?在佛門裡面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,說的都是事實,都有道理。諸位都知道,佛法有大乘、有小乘,大乘法裡面有別教、有頓教、有圓教。賢首大師判一代時教為五教,五教都成佛。天台大師判為四教,有藏佛、通佛、別佛、圓佛。究竟成的是哪一種正覺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可是古大德教給我們,他說一切菩薩決定先於無所有處,已經永遠離開貪瞋煩惱;說貪瞋,是貪瞋痴慢疑,換句話說,這六種根本煩惱他確確實實斷盡,這才能入見道位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我們要牢牢的記住。如果不在這上下真實功夫,無所有處這是慧,我們所講的看破,看破什麼?看破一切法無所有。一切法,佛在《金剛般若》裡面給我們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又給我們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這些經文我們都念得很熟,可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還是把境界都當作真實,換句話說,沒看破。依舊在夢幻泡影、虛妄境界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是面對實相生起輪迴心、造輪迴業,本來沒有輪迴,將一真法界轉變為六道輪迴,在這裡面受苦受難,錯了,錯得太離譜。所以見思煩惱一定要斷,不能不斷。從哪裡斷起?從貪愛斷起,於一切法不生貪愛。佛教我們要生慈悲,不生貪愛;貪愛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,慈悲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常說慈悲就是對一切眾生的關懷、愛護、全心全力的協助,但是這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慈悲,如果這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貪愛。這是我們不能不把它分清楚的。
在小乘位,天台家講的藏教,只要斷三十四心,斷有頂一地之迷惑,就能夠證得五分法身;五分法身就是說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這個時候就叫做成正覺,小乘成正覺。他所示現的是藏教的佛,佛門也稱之為藏頭佛,這是藏教的佛。這些事相,將來在本經第二十二品「十藏品」裡有一段很長的經文,到那個地方我們再詳細跟諸位介紹。在大乘當中,如果就應化來說,佛所示現的八相成道,像釋迦牟尼佛在當年出現在北印度,為我們示現的也可以說是「始成正覺」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十地修行圓滿,十地菩薩修行圓滿,轉八識成四智,這個時候也叫做「始成正覺」。都是從事相上講的。
如果從理上講,古德所謂「古今情亡,心無初相」,這叫做「始」。什麼時候叫始?說古今,意思就是講三世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凡夫總是會懷念過去,會想著將來,這個所謂叫情見。如果三世情見都放下,都捨掉,你的心才真正平等,真正是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;平等心現前了,清淨心現前了,這叫「始」。一切妄念不生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理事因果,這個時候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叫「正」,正知正見。見到自己覺心常住,這就稱之為「覺」。始覺與本覺,本覺是本有。實在講,哪裡有始?不過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本有的般若智慧、本有的大覺這個時候現前,佛法裡稱之為「成」。這是始成正覺的意思,這是從理上講。
如果就佛性,或者是法性,或者是說真心理體,在佛法裡面也稱作法身,這裡面沒有成與不成。如果有成有不成,是兩樁事。禪宗所謂「向上一著」,向上一著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裡面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,如果你說成,成的對面是不成,成與不成是二法。使我們聯想到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初次見到印宗法師,印宗那個時候是嶺南的大善知識,在南方一帶講經說法教化眾生。突然認識能大師,這是講經的時候聽眾裡面有兩個人在爭論,看到外面掛的幡,風吹著幡動。有一個人說風動,有個人︰不是,幡動;他們兩個在吵架,爭論不休。能大師在旁邊聽到,就告訴他們:「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。」這兩個人聽到都很佩服,於是很快就傳給印宗法師,印宗法師覺得這個人有真智慧,很了不起。這一問,他知道是五祖忍和尚的傳人,印宗對他非常恭敬。就向他請教:你在忍和尚五祖那邊常常聽法,五祖對於禪定、解脫怎麼講法?六祖惠能就說:「禪定、解脫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」這麼說法是向上一著,你還在問解脫怎麼講法,禪定怎麼講法?你是落在第二義,不是上上法,上上法裡頭是不二法門。所以從向上一著來說,「成與不成」念頭都不能生,這是真的,這個不是假的。這些意思,都是大小乘教義裡頭所說。
如果就華嚴本宗的教義來說「始成正覺」,華嚴是無障礙的法界,「以十佛法界之身雲」, 這個意思將來諸位在古大德註疏裡面常常看到,看到你要懂它的意義,十佛法界,這個十不是數字,是表圓滿,用我們現在話說,盡虛空遍法界之身。這是什麼身?法身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身。這個說法我們很難懂,一般人的觀念,講到身,都是認為這個身體是自己的身。如果不說這個身,那就迷惑了,就不好懂了,你到底在說什麼?說這個東西做身,這是假的,絕大多數的人誤會,把這個東西當作身。諸位要曉得,法身是以一切法為自己的身。我們還得從比喻上來說,我們是凡夫,我想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所以佛在經論當中用作夢作比喻很多。當我們作夢,夢醒的時候,我們很冷靜的想一想,剛才夢中的境界還很清楚、很明白,然後你再細細的思惟整個夢中的境界,夢中當然有自己,也夢到有別人,夢到有山河大地,夢到有虛空,所有一切境界從哪裡來的?都是自心變現出來的。自己的心是能變,夢中整個境界是所變,能所不二;能變的是性,所變的是相,性是真的,相是虛妄的。為什麼說相是虛妄的?相是常常在改變,不是永恆不變的。永恆不變,我們就叫它做真的;常常會變化的,我們就叫它做虛妄的。相叫妄相,性叫真性,真妄是這個說法。
如果我們明白了,我們的心,心像什麼樣子?心在作夢的時候,心已經現一個相,心什麼樣子?整個夢境就是心、就是自己,所謂「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」。佛教我們從作夢的經驗去體會,體會到事實真相。盡虛空遍法界這個相,這個相是幻相,因為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會變化,而且剎那剎那在變化,這個相,虛空法界是我們自性真心變現出來的,唯有佛與法身大士親證這個境界,他真的明白、真的知道,了解事實真相,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夢境。所以你要問他:什麼是身?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。就如同我們作夢醒來之後,豁然體悟到整個夢境就是自己,肯定是自己,一絲毫沒有錯誤,這叫清淨法身。不再以為這個身是自己,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身,叫法身。
在身後面用一個「雲」,雲字在此地是幫助我們覺悟的。雲,我們知道,非有非無。雲彩我們遠看,有,一朵一朵的雲彩很清楚。我們現在乘飛機,飛到雲層裡面去的時候,它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經典裡面用個雲,都是告訴你這個事情非有非無,你不能說它沒有,它有相;你不能說它有,它相是假的,幻相,不是真的,沒有妨礙。大乘經教裡面,「雲」這個字用得很廣泛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所以佛的身是盡虛空遍法界,這是佛的身雲。是佛的身雲,法界身雲,我們如果在這個地方豁然開悟,佛的法界身雲何嘗不是我們自己的法界身雲?佛證得清淨法身,我們又何嘗不能證清淨法身?如果你從今天起豁然真的覺悟了,虛空法界原來就是自己真性的相分!你跟諸佛如來同一個見解,同一個看法,恭喜你,你就證得清淨法身,佛始成正覺,你也始成正覺。這個不是邪知邪見,一點錯誤都沒有,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。然後如古德所說,「遍因陀羅網無盡之時處,念念初初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感應道交是那麼樣的自然,連痕跡都找不到,就像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那個千不是數字,也是表圓滿的意思,也是表無量的意思。
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為什麼能應?因為他的身是盡虛空遍法界,所以他那個應身有沒有來去?沒有!沒有來去,沒有始終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句句都是實話。佛菩薩如是,我們一切眾生又何嘗不如是?只是他們在覺,我們在迷,只有這一點不同,除這個之外,沒有一樣地方是不相同的。所以才說一念覺悟,眾生成佛;一念迷惑,佛變成眾生,就是一念差別而已。境界相非常複雜,複雜的現象都是從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而生,正是佛在大乘經上所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現在這個世間混亂,有大災難要來。怎麼知道有大災難?還是佛的一句話,「從心想生」。你們問問社會一些人,會不會有大災難?有!我想可能。大家都在想災難,災難怎麼會不來?想的人很多,想的時間很長。西方的預言,十六世紀就有人講二千年有大災難,換句話說,他已經想了四百年。這世間這麼多人在想,這個災難哪有不來的道理?如何叫災難能夠化解?大家都不想了,這個災難就沒有了;只要你還想,這災難就不能夠避免。這是我們從理上講,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是真理。
如果從緣上講,一切眾生造作貪瞋痴慢,造十不善業。你看這個社會普遍的都在造殺盜淫,都在造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,心裡面充滿貪瞋痴慢,這是緣,有因有緣,果報哪能不現前?我們處在這個環境裡面,一定要覺悟。他們在造,我們在念佛,這是佛法所說的共業裡面有別業。我們也不要存一個僥倖的心理,佛菩薩保佑我消災免難,不要有這個妄想,有這個念頭是妄想,你還沒有擺脫妄想。我們連這個念頭都沒有,只有一個願望,求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只有這一個很單純的念頭,除這個念頭之外,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個災難自然就化解,自然就消除,不能夾雜一個雜念在裡面。我們是不是很快的就往生?也不必去想,你想就有攀緣心,佛教我們隨緣,不要去攀緣。
此地李木源居士,菩薩再來。他十年前得癌症,醫生說他只能活六個月,李居士沒有求長壽,也沒有求早一天往生,沒有。一切隨其自然,這就對了。活一天替佛法做一天工作,哪一天往生不要去理它,早也好、晚也好,根本就不想。換句話說,看佛菩薩的意思,看大眾的因緣,這個自在。這個地方的大眾還有福報,佛菩薩還要他辦事,所以他那個病自然就好了,他也沒有求病好,病自然就好了。所以一切都交給佛菩薩,自己不要去關心這個事情,不要去過問這個事情,只問我們自己分內的事情。我們分內的事情,昨天跟諸位報告過了,傳法利生。佛法「不貴能說,貴在能傳」,大家發流通正法這個大願,這一切、這一生都由諸佛菩薩照顧,我們何必去操心?何必為自己去起心動念?那就錯了。
就本經的教義,這個境界非常廣大。經中具足主伴,在這個法會裡面,釋迦牟尼佛是主,所有大眾是伴。主跟伴沒有一定的,任何人都可以做主;你做主,一切諸佛菩薩也是伴;菩薩做主,諸佛如來也是伴;主伴圓融,這才叫真平等。人如是,法也如是。《華嚴經》為主,所有一切經都是伴;《無量壽經》為主,《華嚴經》也是伴;《彌陀經》為主,《無量壽經》也是伴。任何一部經都可以做主,任何一部經都是伴,主伴圓融。這是真平等,這是真自在,真實的解脫,自自然然含攝包括十方三世,一法不漏。所以始成,這個「始」字裡面就包含無量劫;說一個處所,就包含盡虛空遍法界;這是《華嚴》裡面所說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成一切成。所以經上講,這是出現品裡說,「如來成正覺時,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」,換句話說,如來成,眾生就成,佛佛平等,一切成佛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「一切皆成佛」,跟《華嚴經》一個意思,正是古德所謂一鼻孔出氣,沒有兩樣。關鍵在哪裡?佛覺察到了,我們沒覺悟到,佛講的句句是真實話。這些意思,將來在這個經「出現品」,第三十七品,以及「如來不思議品」,第三十三品裡面,很詳細的來解說,這都是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。什麼事實?自己。我們常講,說明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。真相在哪裡?就在現前,沒有離開一絲一毫。這是始成正覺的大意。
李長者對於這段經文,他說得也很好,值得我們做參考,也能幫助我們去體會。他說「如是我聞」說得簡單,容易懂。他說「如,如佛所說;是,是佛所說」,這個好懂。確實,我們如果做《華嚴經》簡單的註解,用這個好。「如是我聞」,如佛所說,這個經如佛所說;是佛所說,不是我阿難說的。阿難在此地給我們複講,句句話都是佛說的,沒有加自己的意思進去,如佛所說,非常忠實。阿難親自在佛那裡聽講經的,不是別人傳聞,他親自聽說的。這個我們可以相信,如果是傳說,諸位一定要明瞭,傳說就不可靠。為什麼?往往在傳說裡面,這個傳的人,所謂在裡頭有增有減,不忠實,聽人家說兩句話,他要加上七八句話,渲染,愈傳愈訛,愈傳愈不是那個樣子,傳聞容易失真。阿難是親聞,不是傳聞。
長者在他的註子裡,註子叫《合論》,有幾句話特別提醒我們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他說:「心境不二,方聞佛所說經。若心境有差,不可聞佛所說,亦復不能信順領受。」這句話重要。這個境界很高,說得是沒錯,但是不是凡夫境界。雖然不是我們凡夫境界,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,依著這個道理去修學,對於我們領悟經典的真實義,是決定有幫助的。心是念頭,起心動念;境是外面的境界。凡人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哪有不起心動念的道理?起心動念就落二、三。所以我們讀佛經,讀古大德的註解,如果說懂,實在講只懂得一點文字皮毛,只懂得一點表面,裡面真正的意思,開經偈裡面所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能解嗎?確實不解如來真實義。不解如來真實義,你怎麼能夠說你聽懂了佛經?由此可知,真正要能夠懂得佛經,一定要自己認真去修行,一定要自己用功。用什麼功夫?看破、放下。看破,知道萬法皆空;放下,再不分別、不執著就行了。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時候心境就一如,佛的一切經典不要聽多,聽個幾句就開悟了。
這使我們想到唐朝惠能大師,他很年輕,才二十出頭,五祖傳法給他的時候,他才二十四歲。所以他二十出頭,小伙子,沒有念過書,也不認識字,但是很孝順,每天上山砍柴賣柴,把賣柴的錢買一點米、糧食回家養他的老母親。他有一天賣柴,賣完柴拿到錢了,偶爾聽到有人在念經,他在窗外,站在那裡注意聽,聽人家念的是《金剛經》,念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開悟了,他真懂了。念的人不曉得念了多少年,不懂!他在旁邊聽了幾句,他就聽懂。他為什麼聽懂?心境不二,他是真正聞佛所說經。那個念經的人心境是二,有差別,所以天天念也不懂如來真實義。他天天念,他也不開悟;惠能大師偶爾聽一句、二句,他開悟了。差別在哪裡?一個人心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一個人心裡充滿妄想分別執著,差別就在此地。所以要曉得,妄想分別執著害死我們,害慘了,不是好東西。為什麼還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?還要這樣繼續下去?不要說聽我講經,我在這裡,這一次我們開講《華嚴經》預定四年到五年,你聽上五年也不會開悟。如果你真的把妄想執著放下,這五年當中你一定開悟。我不開悟,你會開悟!就像我念《金剛經》,你在旁邊聽,六祖惠能旁邊聽;我念的人不開悟,聽的人開悟了。講經的人不會開悟,聽經的人會開悟,會說不如會聽。長者這兩句話重要。你聽經沒有悟處,那個信受奉行你做不到。為什麼人家聽了之後能夠信受奉行?他明白了,悟入了,所以他能夠信受奉行。我們以惠能做一個例子,能大師能夠信受奉行;念《金剛經》的人不行,他做不到。這是李長者很重要的一番開示,他的《論》好的地方很多,值得我們做參考。
講到表法,他表法講得很多。我們特別著重阿蘭若法菩提道場,尤其是要懂得表法的意思。「菩提場」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菩提是覺悟,你覺悟的那個處所就是菩提場。處所不能夠定在某一個地方,所以大乘經上講六度就是菩提場,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;三學是菩提場,普賢菩薩十願是菩提場。這些修學的綱領常常在心地,心地就是菩提場,你所在之處無一不是菩提場。由此可知,法界無邊,菩提場也沒有邊際。這個道理懂了,然後我們才稍稍能夠體會,佛與大菩薩,大菩薩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初住菩薩就能夠示現八相成道,正是所謂「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」,應以某一種法門而得度者,他就示現某一個法門來幫助他。得度也有許許多多差別,在佛門裡面,我們剛才講了,天台四教,四種佛,賢首五教,五種佛,成佛成哪一種佛?佛法裡頭成不了,沒有這個因緣,佛可以幫助你不失人身,也就是幫助你不墮三惡道,這是人天小果,幫助你生天,享受天上的福報。由此可知,套佛經的例子,如果應當以基督教身而得度者,佛菩薩一定示現牧師的身分去度脫他;應當以伊斯蘭教而得度者,佛菩薩一定示現阿訇的身分;哪一個宗教裡面都有佛菩薩在其中,佛菩薩無處不現身。法界無邊,道場無邊。那些宗教對佛教不尊敬,應該的、正常的;佛教如果對於其他宗教不尊敬,錯誤的,那個不正常。為什麼?佛教了解事實真相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你怎麼能分?
所以佛法裡頭沒有界限,沒有種族的界限,沒有階級的界限,沒有信仰的界限,所有一切界限都沒有,它是圓融無礙的。所以說恭敬,一切恭敬,決定不能分,學佛的我對他恭敬,學基督教的我對他不恭敬,不可以,一律平等的恭敬。我們對佛怎樣的恭敬,對一切眾生同樣的恭敬,沒有差別,你才能夠契入境界。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這在頭一天就跟諸位說過,為眾生做最好的榜樣。眾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有許許多多的過失,佛菩薩示現改過自新,做一個圓圓滿滿的好樣子。所以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,為什麼?幫助眾生斷煩惱、證菩提,不為自己,為一切眾生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佛菩薩如是,我們今天也能如是,這叫做學佛。這是李長者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幾句很重要的開示。
我們繼續看下面這段經文。第一面倒數第二行,看科題:「別顯處嚴」。下面給我們講講經的處所,主講人以及聽眾,聽眾就是「眾」。一般講六種成就,這是處成就、主成就、眾成就,這就是三世間,在本經裡面講的︰器世間、眾生世間(有情世間)、智正覺世間。「主」,主講的是釋迦牟尼佛,智正覺世間;講經的這個處所就是器世間。這三種世間前面的兩種,智正覺世間跟器世間,本經顯示的是如來果地上的依正莊嚴。「眾」,這個眾不是普通的大眾,都是法身大士。古德常講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」,全都是法身大士,所以這個法會顯得無比的莊嚴。處所莊嚴是依報,教主難思是正報;眾海雲集是有情世間,古德講「輔翼不空」,這些人莊嚴道場,幫助佛教化九法界的眾生。世間人有家親眷屬,佛是以弟子為眷屬,我們稱為「法眷屬」,這顯示眷屬的圓滿。這四樁事在本經裡面每一樁跟我們說十種莊嚴,它裡面的含義是教我們「即染顯淨」。我們今天住的是娑婆穢土,如何能在娑婆穢土裡面見到釋迦牟尼佛的淨土?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淨土,釋迦牟尼佛也有淨土。諸位要曉得,世尊本師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也有四土:凡聖同居土,我們現在住的是凡聖同居土;方便有餘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。每一尊佛都有,而且告訴你四土是在一起的。我們如何能在穢土裡面見到淨土?通過學習《華嚴》,我們在穢土裡面見到淨土,你成功了,你真正入了《華嚴》境界。
「別顯處嚴」,處所裡面有四段經文︰第一個是講大地,第二個是講樹,第三個是說宮殿,第四個是講師子座。這四段經文都有三種解釋,第一個是從「事」,在經文都能夠看得出來,這是事法,從事法裡面,我們要懂得它「表法」的意思。第一個講「地」,地是什麼?地是表心地、法身。「樹」代表什麼?樹代表建立、樹立。儒家孔老夫子自己敘說他學習的成就,境界逐漸的向上提升,這就好像樹木年年往上長高。夫子自己說「三十而立」,三十是成立,這個「立」是道德學問基礎打好了,建立了。我們想想︰我們的學業、道業、事業有沒有成就?這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。孔老夫子說「四十而不惑」,他境界向上提升,不會被外面境界迷惑了,意思就是智慧開了。我們四十歲,還會不會迷惑?「五十而知天命」,這都是建樹,都是樹表的,又高一層,知天命。什麼叫知天命?明白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,他真懂得了。「六十而耳順」,耳順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六十歲他到這個境界了,一切都能夠順眾生。「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」,隨心所欲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巧,不逾矩是善。隨心所欲是自在,自在又合乎規矩;得大自在,不違背規矩,那是真的自在,不是放縱,縱欲那個造業要墮落的。你看看他這個建樹,這個樹一年比一年大,一年比一年高。在佛法裡面,「樹」代表菩提,菩提是覺悟。孔老夫子十年、十年,一年覺悟的範圍愈大,愈來愈高,我們的覺悟也要一年比一年範圍大,一年比一年要高。所以佛家講的這些樹木表這個意思。
「宮殿」是我們居住的地方。我住在哪裡?《金剛經》一開端,須菩提尊者就向釋迦牟尼佛請教「應云何住」,這是個大問題。應云何住,意思是:我們的心要住在哪裡?不是講身,身不要緊,你這個心要安住在哪裡?佛給我們說「心要安住在大涅槃」,涅槃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: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,在《金剛經》上就講「無住生心」。「無住」,不生;「生心」,不滅;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。這個話如果聽起來不太容易領會,換一個說法,要住在非空非有,空有二邊都不住,這個就是涅槃境界。你這個心住在「有」,樣樣都執著,錯了;你住在「空」,也錯了;空有二邊都不住,這就對了。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教人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生心就是無住,無住就是生心。宮殿是表這個意思。
「座」,我們每天都要找一個很舒適的座位坐坐,大概坐的時間是比較多。除了睡覺之外,坐的時間最多,所以這個座就很重要。如來升座講經,他是坐著講,他不是站著講。座表什麼?「座表法空」,萬法皆空;以法空為座就能夠隨機說法,說而無說、無說而說。所以處所莊嚴(器世間莊嚴)給我們講了這四樁事情,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頭,我們要明瞭。佛就是用一切萬法來說法,明白了何必要開口?見到大地,你就想到心地、法身圓滿;看到是樹木,你就曉得我的智慧、德行要建立,要不斷的往上提升;見到房屋,走進房屋,立刻就想到我這個心要住在非空非有;無論坐在哪個地方,看到座位就想到一切法空,都給你說法!所以要塵說剎說,無間斷說。《華嚴》在哪裡?《華嚴》就在我們生活當中,生活裡頭點點滴滴都是「大方廣佛華嚴」。《華嚴經》不在這個書本裡頭,《華嚴經》不在這個講堂裡面,《華嚴經》在我們生活裡面;然後你才曉得這部經與我們的關係多麼密切,字字句句都是講我們現實的生活。這是從表法上說的。
表法的意思懂得,最重要的如何把我們這個觀念換過來。我們過去起心動念錯誤的,與事實不相應,現在把觀念轉過來,念念與事實真相相應,這叫真正修行。第一個,我們一定要很認真、很努力深入學習「心地法身之因」,才能夠獲得如來果報裡面的金剛之地。這個相確實是隨心轉。我們講經這個場所,現在經過修繕,煥然一新;講台這些布置,我們看起來賞心悅目,能生歡喜心。從前為什麼沒有?現在為什麼有?以前的心不清淨,現在心清淨;以前隨染緣,現在隨淨緣。念頭改了,我們這個物質環境自然它就在變,心地不斷的與大方廣佛華嚴相應,我們依正的環境當然就跟著轉了,這是要認真學習心地、法身的這些條件。「以般若為因」,佛法自始至終追求高度的智慧,我們要過高度智慧的生活。第三「以悲智相導為因」。有智,智要不能落實在生活當中,這個智是虛妄的。智慧落實在生活裡面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就是大慈大悲,悲智是一不是二。更高一等的,能「以法空為因」。《華嚴》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。這裡給我們說四種因︰心地法身之因、般若為因、悲智相導為因、法空為因。四個因都好,都是正因,能得正果,果報裡面特別顯示出來就是依報的莊嚴,正是依報隨著正報轉。或者是一個因,成就一切莊嚴;或者是一切行,成一種莊嚴。四種因成一種莊嚴,也有一種因成一種莊嚴,四種因成一切莊嚴,這裡面可以互相融通,純雜無礙。因正,果亦正。
向下經文這四樁事情都有十句。我們先看「地嚴」這段經文,請看第二面第一行︰
【其地堅固。金剛所成。上妙寶輪。及眾寶華。清淨摩尼以為嚴飾。諸色相海無邊顯現。摩尼為幢。常放光明。恆出妙音。眾寶羅網。妙香華纓。周匝垂布。摩尼寶王變現自在。雨無盡寶。及眾妙華。分散於地。寶樹行列。枝葉光茂。佛神力故。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。】
這段經文一共有十句,十句裡面就分四個段落,諸位現在看這個本子段落很清楚。第一段一句,『其地堅固,金剛所成』。這是「總顯地體」,告訴我們這個地堅固。不像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大地不堅固,土石沙礫,古人常講的滄海桑田,何況我們常常聽到、常常見到地殼的變化,大地的震動,說明這個地不堅固。諸佛如來他們感得的依報的大地就特別堅固。你要問:什麼原因?原因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我們這個世間眾生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地怎麼會堅固?哪有這個道理!佛菩薩的世界純一清淨平等覺,他們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所感得的這個大地,當然是金剛不壞體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我們能夠相信,這個不是假的。
佛講經說法,其他經論裡面多半說到「敷座而坐」。在佛陀那個時代,敷座用什麼敷座?都是用草。我們現在敷座用坐墊,這是時代在進步,我們的物質受用也隨著時代在進步。多半都說佛坐的是「金剛為座」,這是大乘經上所說。可是講整個地面都是金剛,這個經典就很少。佛在往生經裡面,像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西方極樂世界「黃金為地」,極樂世界的地體是琉璃,黃金為地是鋪路面,地面上鋪的是黃金;地的地質是琉璃,琉璃之地。琉璃,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綠色的玉,我們中國人叫翡翠,翡翠就是琉璃。世間人把它看作珍寶,希有的珍寶,在玉裡頭很名貴的。西方大地這個地是琉璃地,透明的,綠色的、透明的。這個地方講的華藏世界毘盧遮那如來的報土,整個大地金剛所成,整個華藏世界都是這個樣子。「華藏世界大蓮花地,金剛所成故」,這句話是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疏鈔》所說。所以第一句「其地堅固,金剛所成。」
第二段是「地相具德」,這個大地的相狀,它所具足的德用。第一句給我們講『上妙寶輪』,輪表圓滿。大地既然是金剛所成,當然所有的器用都是眾寶成就,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。「輪」在器用裡面是最圓滿的,它表圓滿,代表一一行門裡面具足一切行門,這才是真的圓滿。『及眾寶華』,花也是表法。花開,一般人看到花都喜歡,中國人喜歡花,外國人也喜歡花,文明人喜歡花,野蠻人也喜歡花,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喜歡花,他方世界的人看到花也喜歡。花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共同歡喜的,都不討厭,所以我們用香花供佛就對了。用香花可以供養一切眾生,表我們一點敬意。「華」代表六度因行,我們看到花就要覺悟。花能令人喜悅,我們的心行也要像花開一樣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,大經裡佛常說,「佛菩薩所在之處,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」。這就是花的意思。所以我們見到花,前面跟諸位說過,無論在什麼地方,只要一看到花,提醒我們一定要修六度萬行,唯有六度萬行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。「及眾寶華」,什麼是寶?布施是寶,持戒是寶,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是寶,這是性德的流露。
『清淨摩尼』,摩尼是寶珠,叫摩尼珠,顯得特別的清淨,透明的,用這個來莊嚴自己的心地。上妙寶輪、及眾寶華、清淨摩尼,這三樣東西都是我們世間人所喜愛的,是世間人很喜歡收藏的,現在話叫珠寶,大家都喜歡。出門都把珠寶佩戴在身上,莊嚴我們的色身,莊嚴身相。你如果懂得它表法的意思,你就知道莊嚴我們的心地。我們一一行能夠包含一切行門,能令眾生生歡喜心,心地清淨光明一塵不染,就是「清淨摩尼」。在外表上、事上,莊嚴我們的色身;理上,莊嚴我們的心地。下面是『以為嚴飾』。
『諸色相海』,海是比喻,是形容深廣,『無邊顯現』,這是說隱顯自在,顯示出自在無礙。你家裡的珠寶很多,你出門今天覺得想戴那一些,戴在身上是顯,藏在家裡是隱。可是現在人喜歡珠寶又不敢露出來,把珠寶放在什麼地方?放在保險箱裡,銀行的保險箱。唯恐這珍貴的財物被人偷竊,戴在手上又怕人搶劫,人家為了奪你的這些財寶,可能傷害你的生命。想想還是生命重要,又不敢戴在身上,放到銀行保險箱去收藏,我看了感觸很深。一九七七年,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,香港有一位同修很誠意要送我一個手錶,大概是什麼名牌的,現在也不曉得到哪裡去了,不知道了。帶我去選、去選購,到銀行開她的保險箱;她珠寶不少,她有兩個保險箱。兩個箱子打開給我看,在我面前炫耀,她有這麼多的珠寶,給我看。我看了之後點了點頭,告訴她,我說︰你就這麼一點點?她沒有想到我說出這句話。我嫌它太少了,怎麼就只有這麼一點點。她感覺到很詫異!然後我就告訴她,我說︰你這個珠寶不是你的,不敢戴在手上,怕人家搶劫,不敢放在家裡,怕人家偷盜,放在銀行保險箱,每個星期打開看看摸一摸就是你自己的,如果這種方式是自己的,我的珠寶比你多得太多太多了。她說:在哪裡?所有珠寶店都是我的,為什麼?我叫他「拿來!」我摸一摸,「收好!」你看,都是我自己的。哪有這麼笨的人!所以你那個兩箱,我沒有看在眼裡。你看人多麼顛倒,迷惑顛倒。為什麼不拿這些財富去布施眾生,跟一切眾生結法緣?那個多自在,那才真正是你自己的;這是假的,不是你自己的。一口氣不來,不曉得是誰的,一樣都帶不走。所以世間人迷惑顛倒到這種程度。這是說莊嚴諸色相海無邊顯現的意思。
底下這一段是「地上具嚴」,地上具足的這些莊嚴。寶幢,經文有五句,『摩尼為幢,常放光明』,摩尼是寶珠,珠有光,『恆出妙音,眾寶羅網,妙香華纓,周匝垂布』。光跟音都是講作用,摩尼放光,因為它是寶物,就像西方極樂世界寶樹一樣,微風吹動的時候它就有微妙的音聲出來,所以說恆出妙音。「羅網、纓絡」這是裝飾,它也表法。所以佛家講經說法,常常被形容為高樹法幢。「幢」是圓形的,跟幡是一樣的,幡是扁形的、長形的。這個在新加坡比較少見,現在在中國的道場、在日本的一些道場可以見得到。現在台灣有一些道場最近懸幡幢也多了,形成一個風氣。這是表「降魔伏外」,表這個意思,降伏魔王外道。哪些是魔王?煩惱是魔王。哪些是外道?錯誤的知見是外道,邪知邪見。由此可知,魔王、外道不在外頭,魔王、外道都在我們自己內心裡頭。降伏自心裡面的魔王,折伏自性裡面的外道,這就是佛家常講,破煩惱障是降魔,破所知障是伏外道。如果你把魔王、外道認為是外面境界,你永遠不能成就。你修行,修了多少年、多少世、多少劫,你為什麼不能成就?你就是把這個意思搞錯了,以為魔王、外道在外面,想盡方法來對付他,自己的煩惱障、所知障天天在增長,分毫沒有消除,你怎麼能成就?依舊還是個凡夫,依舊還是輪迴心造輪迴業,你怎麼能成就?所以降伏魔外就是對付我們的二障。
「智光常照,慈音悅耳。」我們今天的音,最妙之音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佛號,這個音微妙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因這個妙音而成無上道,不知道有多少!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講往生經,勸人往生,就是淨土三經一論,古德稱為往生經,沒有一尊菩薩不勸人念阿彌陀佛。以我們近代這些大德,虛雲老和尚是禪宗的大德,你看他接觸廣大的信徒,他沒有勸他們參禪,他勸人念佛。特別是在最後的開示錄裡,叫《方便開示錄》;我看過這本書,是老和尚一百一十七歲說的,他的弟子們把它記錄下來。這個在香港、台灣都有流通,我相信此地也很容易看到。裡面十分之八都是勸人念佛,勸導人參究的很少;十之八九勸人念佛,十分之一勸人參禪。從這個比例上來看,老和尚勸人念佛符合「恆出妙音」這個經義,符合這個經義。
「妙香華纓」,纓是纓絡,羅網、纓絡。「周匝垂布」,垂布有保護的象徵。用什麼來護持我們自己的正法?用什麼護持我們自己來修持?一定要用戒定,這就是表戒定。如何護念一切眾生?一定要學習佛的四攝法︰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關懷、愛護一切眾生,這就好像周匝垂布的樣子。
下面說『摩尼寶王變現自在』,變現自在是講神通如意。神通不是孫悟空的七十二變,這個我們要搞清楚;神通是智慧、是德能。智慧應用在生活上,應用在處事上,用得非常靈活,用得非常巧妙,沒有任何障礙,能令一切眾生生起信心,能令一切眾生生起歡喜心,歡喜學習佛法,歡喜研究佛法,這就是變現自在的意思。我們佛家常講「隨機說法」,隨機說法就是變現自在的意思。這一段沒講完,時間到了,我們就到這裡做個段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