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五十八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058

 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二面,第四行:

  【復有無量主晝神。所謂示現宮殿主晝神。發起慧香主晝神。樂勝莊嚴主晝神。香華妙光主晝神。普集妙藥主晝神。樂作喜目主晝神。普現諸方主晝神。大悲光明主晝神。善根光照主晝神。妙華瓔珞主晝神。如是等而為上首。其數無量。皆於妙法能生信解。恆共精勤嚴飾宮殿。】

  這一段跟上面恰恰相反,上面是主夜,諸位懂得主夜神表法的意思,主晝神自然就明白。主夜神就是積陰德,默默的行善,幫助一切眾生而不願意別人知道,他也沒有地位,在社會上並沒有地位,也沒有權力,但是他們做的是真實的功德。在本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,唯有主夜神佔的數量最多,而且表法很高,從春和主夜神代表初地,一直是二地、三地到八地菩薩都是主夜神,第九地是主林神。所以在後面經文來看,佛法裡也特別著重在積陰德,不僅中國古聖先賢這樣教我們,佛法也特別注重,這到後面可以看到的。

  『主晝神』,這是在社會上有地位,我們講是有他的職位、有權責,有權、有責任的、而且有德行的,這些各界的領導人物,這就屬於主晝神。他的範圍包括非常之廣,就跟主夜神裡面所說的一樣。下面也舉了十位上首,這十位上首也就是給我們提示,領導大眾的德行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,我們佛法裡面講「統理大眾」,你把你本分的工作做得很圓滿,真正能夠利益眾生、利益社會,提出這十個綱領。其實《華嚴經》裡面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任何一位都含攝圓滿的各個地位,任何一行都含著圓滿的菩薩行,這是經上所說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

  此地提出來,就在你權責之中特別重要的,佛在此地舉了幾個例子,這十個例子。第一尊,『所謂示現宮殿主晝神』。「宮殿」是表法的意思,表慈悲覆育,表這個意思。也就是我們今天講,你是一個機構的領導人、負責人,你要愛護你的事業,要愛護你的部屬,要關心他們,要教導他們,要幫助他們,這都是宮殿所含的意思。宮殿是我們居住的房屋,有房屋可以遮蔽風寒,身心能夠得安穩自在,所以用宮殿來比喻慈悲。「示現」,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,這就是我們講席總標題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。這不是陰德,是要做出來,很明顯的做出,給社會大眾做榜樣。人人都看到,你這個榜樣好,確實是社會大眾的好樣子,自然得到社會大眾的讚揚,得到國家社會的褒獎,這就是主晝神。怎樣示現?就是怎麼樣做出好樣子來給人看。示現兩個字,也就是經典裡面常常講的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就這一句。如果我們對於世尊的教誨要不能夠依教奉行,我們拿什麼去示現?你所示現,就是表現在外面給人家看到的,就是依教奉行。

  每天都要讀誦大乘,你所修學的經典天天要讀誦,每天讀誦,這裡面有很多層的意思。第一個意思是對老師的尊敬,展開經卷就如同面對世尊,聽世尊的教誨,這是報恩心,這是真正修供養,報恩供養,以真誠清淨心讀經。第二個意思,常常讀誦就能熟記經文,不至於遺忘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界當中,起心動念都能想到佛的教誨。我動這個念頭該不該動?佛在經上怎麼樣教給我們?我可不可以動這個念頭?可不可以有這個行為?你才能記得住。記都記不住,你怎麼能修行?修行,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,記都記不住,你從哪裡修起?這是第二個意義,熟記世尊的教誨。第三個是攝心,如果不讀經,你的心就攀緣五欲六塵,攀緣外面境界;讀經一心專念,你就能收心,收心就容易得定,容易得清淨心,這是第三層的意思。第四層的意思,幫助你開悟,常常讀誦會開悟。由此可知,讀經真的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,我們才能夠示現。菩薩為一切眾生示現一個好樣子,這個示現的根本就是讀誦大乘,所以每天不念經怎麼行?

  在過去經典流通的數量很少,學佛的人很多,經本很不容易得到。所以即使沒有機會讀誦,最低限度朝暮二課一定要做,這是不能再少的,就是你一定要做早晚課。早晚課誦每一家的儀規皆不一樣,這一點我們要曉得,他修學某一個宗派,一定要讀誦他本宗的經典,依照本宗的方法來修學。我們明白這個原理,知道現代同學們的需要,我們編了《淨宗朝暮課誦》。早課我們讀經只讀《無量壽經》第六品,讀這一品的意思是提醒我們,我們今天早起,今天一定要發心,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,將阿彌陀佛所發的願,我們也照他這個樣子發願,把四十八願變成我們自己的本願;今天這一天,念念不忘本願,念念都與本願相應,這叫修行,所以早課是提醒自己。晚課我們選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內容是持戒念佛。這一段經文裡面所說的是五戒十善,讀這一部分經典讓我們很冷靜的去反省,佛在這裡面所說的,我們有沒有觸犯?如果有違犯,立刻懺悔改過,明天決定不犯。所以晚課是懺悔,晚課是反省、是改過。這個早晚課就有功德,決定不是做一個形式上的早晚課,在佛菩薩面前念給他聽就好,好像我的事情就交代完了,這個沒有用。佛菩薩哪裡要聽這些東西?是我們在佛菩薩面前以虔誠恭敬心,如同佛菩薩在面前為我們做證明,督促我們、警策我們,我們一定依教奉行,是這個意思。

  所以示現宮殿主晝神,最低限度要從早晚兩堂課做起,兩堂課做得很踏實、做得很認真,這樣子就能夠影響你周邊的一些人物。別人看到你這麼認真這樣做,天天都做,有恆心、有毅力,一生都不中斷,就能感動別人。你家裡面人逐漸也學佛了,你的鄰居、親戚朋友逐漸也都會學佛了,向你學習,你做出一個好樣子。我們的生活依照佛的教訓,我們工作,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的工作,也遵守佛指導的原理原則,決定不犯,乃至於處事待人接物。儒家要求人的標準是君子,我們社會裡面的好人,做好人。佛法裡面要求的是作菩薩,菩薩是佛的學生,我們今天要作菩薩,每個人都要作菩薩,《華嚴經》裡面所有一切出席大眾統統是菩薩,主夜神、主晝神都是菩薩,用這些名詞、用這些形式來表法而已。無一不是表我們的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使我們覺悟、明白應該怎樣去做,這是講到示現。

  像我們現前這個講堂跟念佛堂,這是我們四眾同修在此地示現,時間久了決定能夠給社會有很好的影響,每一位在此地聞法的同修、念佛的同修,都是社會上真正的好人。我們夠不夠好?還要好。現在算是不錯了,但是還不夠標準。為什麼?經天天在念,未必完全做到,認真努力去做你就是真的菩薩,你會感動社會上許多人,頭一個感動你家裡人。前幾天有個同修告訴我,他說我們現在念佛堂,自開張以來不久,大概才兩個月,有沒有兩個月我不曉得,沒多久,居士林上上下下,以前講經有些不來聽經的,不來念佛的,都是在下面做義工。現在聽說每個人都來念佛,每個人都歡喜聽經,這不就是很好的影響嗎?這是一家人都歡喜念佛,都歡喜聽經。我們想想很可能將來我們這個道場,這一家好了,家家都好。新加坡每一個道場都像居士林一樣的興旺,天天有法師講經,天天有法師領導大家念佛,整個佛教的風氣轉過來了。可不可能?非常可能,我看也很快。

  剛才李木源居士告訴我,我們要辦一個正式的弘法人才培訓班,他告訴我準備在明年一月開課。哪些人作老師?你們年輕的這些法師各個都要當老師,明年一月很快,現在大家要認真準備,你們打算教哪一門課,現在就要積極認真的準備。我們招收學生就不限於出家人,國內、國外普遍的招生,四眾弟子都收,出家男眾女眾、在家男眾女眾統統都收,希望你們好好的來教導。將來,與我們有關係的幾個道場,李居士講了,竹林寺、法輪社,將來新道場,還包括光明山,統統要去講經。希望這些道場每個星期也都能講七天,一天都不空過,你們大家要發心輪流去講。所以現在要做充分的準備,否則的話到那個時候,我們準備得不足,那就拿不出去了,辜負大家的期望,所以現在一定要努力。念佛堂的人日夜不休的念佛,我們學講經的人也日夜不休的準備講稿,他們念佛不睡覺,我們準備也不能睡覺,我們睡覺也搞不出來。都要用功,都要認真去努力,希望把這個事情做得盡善盡美,先把新加坡的佛教帶起來。大家都知道這個世間有災難,佛法興旺的地區,這個地方就避免災難,這個地方的人有福。我們默默的在耕耘,默默的在做,也不要人知道,也不需要居功,各個都當主夜神,當夜神,不當晝神。

  再看第二尊,『發起慧香主晝神』。著重在「發起」,發起就太明顯了,就很明顯,絕對不是主夜,他一定是主晝,他發起。發起「慧」跟「香」,慧香是表什麼?戒定慧三無漏學,換句話就是發起佛陀教育,佛陀教育是真正的慧香。它是以戒定慧三學,這是教學的三個綱領,達到五分法身香的目標。五分法身香裡面,最重要的是末後兩句:解脫、解脫知見。解脫,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自在,所以教學的目的是得大自在。像大家天天念《心經》,《心經》開頭第一句「觀自在菩薩」,那個觀是慧,你得自在了。解脫知見這是真實智慧,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「無所不知」,那就是解脫知見,成就圓滿真實的智慧。

  由此可知,這個德號裡面落實在我們生活上,就是要發起教學。這樁事情要看機緣,沒有具足的緣分,你在你自己家裡面,每個星期也可以講一次經,邀請你的鄰居朋友們來聽。每個星期訂上一天在家裡講,家裡客廳就行了,三個五個、十個八個聽眾。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初到台中就用這個方法,遇到人就說佛法好,不懂,不懂沒有關係,我講給你聽。星期一在張家講,星期二在李家講,李老師最初也很忙,聽眾也就是三五個、七八個。每天講的不一樣,一個星期講好幾種經,在人家裡到處講。以後慢慢大家聽了歡喜,人愈來愈多了,希望大家在一起共修,那就得想辦法找地方。最初是租借地方,租一個房子來做講堂。然後人多了,財力也夠了,就買一個地方,最初「台中蓮社」就這麼起來的。不是說先有計畫要怎麼做的,不是,自自然然形成的。人多了大家需要,所以就買一個民房,把裡面房間拆掉幾個做一個講堂,講堂也就是佛堂,可以容納一百多人,當然也就不會太大,容納一百多人。以後聽經念佛的人愈來愈多,那怎麼辦?打聽隔壁房子搬走的時候也買過來,隔壁的隔壁統統買過來,就變成現在的台中蓮社。隔壁鄰居都學佛、都聽經,他們要搬家的時候一定把房子賣給台中蓮社,這樣子發展起來的。這種做法完全是隨緣,隨緣最初要發起。

  你說我們要發起、要捐助、要建個大道場,這不容易,這非常困難,人家未必能相信你。三五個到我家裡來聽經,或者我到你家講給你聽,這個好,這叫做隨緣,隨緣跟攀緣諸位一定要搞清楚。世尊四無礙辯才末後一個「樂說無礙辯才」,你喜歡講才行,你不喜歡講那就沒法子了。到人家家裡面去講經,李炳老是居士身分,只接受人家供養一杯水,其他的任何都不接受。到人家家裡,倒一杯茶給我就夠了,其餘的一概不接受。為什麼?如果樣樣接受,以後人家怕你,不敢要你到他家去,就害怕了。所以以後大家說李老師來沒有關係,給他泡一杯茶就行了,他也不講究什麼好茶、壞茶,他不講究,你只給他泡一杯就行了。很容易招待、很容易侍候,誰都歡喜,都歡喜老師到他家裡去講經說法。我們將來逐漸培訓的學生多了,林友家裡面可以學生到你們家裡去講經。在家裡講經,那你的家裡真正吉祥,凡是有講經的處所都有佛菩薩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。

  做什麼樣的好事,都沒有請一個人或是法師或是居士在你家裡講經那個事情好,比什麼都好,這個我們要發起。有些人不願意出來聽經,先把經送到你家裡面去,《無量壽經》說「菩薩作不請之友」,不必要他請,先跟他商量,好不好我到你家裡講經?不要人啟請,主動就提出來。如果是老師的身分當然就不方便了,老師是師道,要尊重,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。菩薩的身分不一樣,菩薩是同學,同學沒有關係,同學沒有大小、沒有高下,我可以找你,到你家去講。這個方法好,我們要在此地發動,真正為佛法、真正為眾生,真正為主導大眾學佛,這就是與法相應。縱然我們不能夠成就像經上講的成果,我們把成果訂得低一點,最低的成績是令一切眾生認識佛教,肯定佛教是世出世間最好的教育、最好的教學,人人應該要學習的,不學習很可惜。我們出去講經說法,達到這個目的就成功了,我們目標就達到。他要再深入一層的求學,那就到佛學院來,就到我講堂來聽經。先是把佛法送到你家裡面,跟釣魚一樣,你味道嘗到了,你要嘗更濃的味道,那就到講堂來了。這是接引的方便,發起慧香就是接引的方便,方法很多。

  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現身說法,他做出來給我們看。所以他一個人坐在台中,他不需要動,他教化的地區幾乎是半個台灣,北面到新竹,南面到鹿港,差不多是三分之一的台灣,中部這個地區,都是他的地盤。他用什麼方法?就是培養這些學生,他用兩年的時間辦一個培訓班,訓練二十多個會講經的,全是在家同修。我跟他學的時候也是在家,如果我要出家了,他就不收。因為居士,出家人不好教,要對他恭敬、要對他客氣,那就沒法子教。我親近他幸好沒出家,所以我們這個關係就建立了。二十多個學生輪流在各個地方講經,最初是到人家裡,哪個地方你有親戚,哪個地方你有朋友,就找你的親戚朋友到他家去講。慢慢人多了,多的時候就找一個房子,剛才講了,沒有錢我們就租房子,有錢就買個房子,做佈教所。台中蓮社有二十多個佈教所,就是這些學生每個星期去講一次,帶領大眾念一次佛,講一次經。平常流通經書,佛法所用的這些東西,做流通處,是這麼搞起來的。做得非常自然、非常順利,而且統統是正信的佛弟子。這是發起慧香我們要知道,如何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,知道怎麼樣去做。

  第三尊,『樂勝莊嚴主晝神』。這個名號裡面,「樂」是樂好,就是喜歡的意思,「勝」是殊勝。喜歡、殊勝,不是好勝、不是好強,好強好勝那就錯了,那就是煩惱現前,這是真正的喜樂。前面主夜神裡面曾經講過諸根常喜,常生歡喜心。歡喜就是「莊嚴」,莊嚴不必指其他。我們學佛人,真正能得法喜,法喜在一切法裡面已經是無比殊勝,何況是世間法?在世間法裡尤其顯得殊勝,單單這一點就能夠接引無量的眾生。所以主晝神第一尊是講示現宮殿,這個意思一直貫到最後,當中就是告訴我們示現些什麼?示現法喜充滿,示現你生活快樂、工作快樂,無時無處不示現自在快樂。接觸你的人,看到你生活這麼快樂一定很羨慕,也有一些人就向你請教;我們生活這麼苦,你為什麼生活那麼快樂?他就向你請教。他向你請教,你就把離苦得樂的方法教給他,我原先生活跟你一樣苦,比你還苦,我現在快樂了。這個快樂有方法,找釋迦牟尼佛就快樂了,找阿彌陀佛就更快樂了。阿彌陀佛的世界叫極樂世界,這樣子就很容易把佛法介紹給大家,這個事情一定要我們主動去做、去推廣。現在做得更方便,現在我們利用電視、利用網路,確實產生了效果。

  許多從電視裡面接觸到,聽了很歡喜,天天聽,聽一段時期他就要來找我們,找這個道場在哪裡?找那些人在哪裡?我們就歡迎他到新加坡來參學。我們道場將來可以寫幾個字,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」歡迎世界各個地區的同修,到這個地方來參學。也有不少人從網路上看到,我聽說網路今天開始就有影像出現了,以前是有音聲,今天影像也播出去了。很難得,他們工作很勤奮,這麼快的時間就能把影像接通。現在在電腦裡面可以看到影像,可以聽到音聲,文字、音聲、影像統統具足。所以形象很重要,樂勝是屬於形象,歡喜的形象。前面跟諸位提到,我們一進佛教的道場,第一個見到的就是彌勒菩薩,他在天王殿正當中坐著,第一個看到。他代表什麼?樂勝莊嚴,歡喜,這是接引大眾最重要的方便法。

  第四尊,『香華妙光主晝神』。「香華妙光」這四個字表戒定慧三學。「香」表戒定,「華」表六度萬行,「妙光」表智慧。這個意思就是說明,主晝神都是社會上有地位、有身分、有權勢,在現在所謂是領導的階層、領導人物。佛在此地提醒我們,你用什麼方式去領導?要用「香華妙光」,你的事業沒有不成功的。香表戒定,戒是守法,循規蹈矩,守法最重要,領導人要是不守法,你底下的下屬員工,你要求他們守法難,自己先要做榜樣給人看。我們高雄淨宗學會的會長是經商的,他開了很多連鎖店,食品,賣吃的東西,老闆自己到店裡面去買東西吃一樣要付錢,守法。絕不是老闆來的時候就可以不要拿錢,老闆的朋友來了可以不要拿錢,那你的生意還能做嗎?老闆請我們去吃飯,老闆一樣付錢,沒有優待,跟一般顧客完全一樣,生意才能做得成功,這就是戒香。「華」表六度,不但是處世待人的原則,自己生活跟工作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「華」也表善因,善因必定得善果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,真能這樣做,自然生智慧。智慧用「妙光」兩個字來形容,意義尤其深。如果講一般智慧,世間聰明智慧叫世智辯聰,加個「妙」字就不是世智辯聰。與諸法實相相應的智慧,那才妙,知道一切諸法的真相。相有體空、事有理空,二邊不住,這就妙了。

  請看第五尊,『普集妙藥主晝神』。這尊德號裡面告訴我們什麼?我們要想到,「藥」是治病的,沒有病哪來的藥?「集」,可見得不是一種,是眾多。「普集妙藥」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制度、法律、規矩、章程這一類東西。正是一般所講的國有國法,國家有憲法,家有家規,現代人大概這個家已經沒有規矩了。哪一個人家裡有家規?古時候有,我們在這些累積的文獻裡面看到,好的家規可以做大家模範的,都流傳下來了。諸位看看前清陳弘謀居士編的《五種遺規》,裡面收集古人的家規有十幾篇。為什麼他要立家規?他不立家規,他的家就亂了。諸位要曉得,中國古代是大家庭制度,不是小家庭,近代才講小家庭,小家庭沒有規矩。你一家夫妻帶一個小孩,實在講也要有規矩,你小孩才能教得好,因為你沒有規矩,這個事情就麻煩了。古時候是大家庭,它是一個族,那是一個家庭,他有大家長,所以講求的是三代同堂、四代同堂,四代同堂的很多,這一家幾十個人,一、二百人常有的事情。諸位看小說,中國有名的小說《紅樓夢》,《紅樓夢》就是一個家庭,這部書所描寫的就是一個家庭,大家庭,所以它有家規、它有制度。我們現在雖然是小家庭,小家庭也要懂規矩,不懂規矩你的小孩就沒法子教養。雖然不像古時候規矩訂得那麼嚴密、訂得那麼繁雜,你現在家庭小,人事少,你就可以少訂幾條,現前很需要的,自己要遵守,為什麼?給兒女做榜樣,你自己做不到,你叫他做,他不服。

  我記得好像是前幾年在台北講經,有一個同修來告訴我,他也是聽我經聽了不少年。他是一個中學教員,女兒念小學,大概有十一、二歲,女兒很聰明,在街上買了一本書送給她媽媽。她媽媽打開看看,什麼東西?《媽媽手冊》。女兒在教訓她,媽媽哪些哪些你沒有做到,這就是你自己家裡沒有規矩,才會有這個現象。你要是有規矩,怎麼會有這種現象?現在的社會問題多,社會問題非常複雜。今天下午,我很少看電視,偶爾打開來一看,電視上報導台灣老人晚年的生活非常淒慘。訪問台灣的養老院、安養院,訪問二、三個。裡面一些老人許多痴呆症,為什麼住進老人院?沒有人撫養,兒女不要他們,嫌棄他,根本就不要他了,被養老院收容,非常可憐。安養院比較好一點,是兒女把他送到那邊去的。他也訪問,訪問做兒女的,你為什麼把你的父母送到這個地方來?在家裡沒人照顧,兒子、媳婦都要上班,孫子要上學,沒人照顧他,把他送到那邊去,每個月送一點生活費用。安養院裡面有很多是私人辦的,收費的,有些收的費用相當高,照顧就比較周到些。但是這麼高的費用,做兒女的負擔也不容易。安養院在台灣收費從三萬到十萬,也有不等,所以這是一個社會很大的問題。我們看見老人對訪問的人訴苦,兒女不要他了、背棄他了,說著說著就看他流眼淚,你說他精神有多痛苦。

  我看了之後,就想到彌陀村一定要早辦,一定要快快的辦。我們真的是義務愛心來辦,他們是拿他當生意來做。現在在台灣安養院這麼多,賺錢,所以虐待老人、欺負老人,並沒有真正盡心盡力去照顧,這個不一樣。而且老人在裡面成天吃飯睡覺,其他的時間發呆,有的時候坐在那裡看電視,其實他不是在看電視,對著電視發呆,你說多可憐。我們彌陀村的構想就不一樣,給他精神生活,帶他念佛,每天給他講經說法,身體好的也可以帶他一年舉辦個幾次旅遊。這個彌陀村就是一個大家庭,我們對這些老人把他當作什麼看待?當作諸佛看待。老人院、安養院是把他當作老人,已經沒有用了,已經是廢物,照顧都是不甘心、不情願,為了要拿人家的錢不能不照顧,他是這麼一個心態。我們今天的心態不一樣,我們心態是供養諸佛如來。你在那裡念佛,你將來一定成佛,這一生不能成佛,將來會成佛,你在這個地方種下佛的種子,所以我們眼光當中他就是諸佛如來。我們是恭敬供養,在心態上就不一樣。所以能夠到彌陀村,真正是度過他一生當中最美滿、最幸福的歲月。儒家講老有所終,我們對老人一定給他善終,這是我們對於淨宗修學道場的一種期望。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,這個願望一定能夠實現。

  但是規矩章程一定要制訂,進入這裡面任何一個人都要守法。而且這些章程規矩常常修訂,至少每隔半年要全盤檢討修訂一次,這才能適用。我過去在台北辦了一個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,也有十幾年的歷史,我們基金會的章程每半年修改一次,修了十幾次,拿出來很像樣,大家看到歡喜,值得做參考。修改了十幾次,不斷的在改進,才能夠對現前的社會,現前我們的工作,才能夠適合,真正能用得上。所以在此地,我常常教念佛堂帶領的這些法師們,要常常檢討,要聽大眾的意見,他們覺得哪些地方不妥當、不方便,我們聽了之後就要認真研究,是不是真的有不方便的地方,如果有就要改。他們現在不錯,每個星期檢討一次、改正一次,希望這樣能夠有半年、一年之後,這個念佛堂的規矩就是標準的規矩。到你這個規矩大家看了,不能動一個字、不能動一條,你這個規矩就真正是模範。將來其他地方建念佛堂、建講堂,我們這些制度、這些章程規矩,就是他們最好的參考資料。

  常常修訂、常常改正就是「普集妙藥」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無論幹哪一行,都要常常不斷去檢討,常常來修訂。尤其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大,你要不能通權達變,不能掌握高度的原則,你就被時代淘汰掉,你就不合這個時代,所以要不斷求進步。進步就是改進,改正缺點,你不就進步了嗎?發現缺點、改正缺點,在佛法裡面講發現缺點就是開悟、覺悟了。改正缺點就叫修行,把錯誤、不適宜的改正過來,修正過來。修行,修是修正,行就是錯誤的行為,這裡面沒有迷信。所以無論哪個行業,即使自己的生活,也要不斷求改進,你的生活會更舒適、更快樂、更自在。有毛病不能改進,永遠不能進步,換句話說,永遠不能成就。

  再看第六尊,『樂作喜目主晝神』。這個名號裡面前面兩個字,歡喜造。佛家的戒律可以分為兩類:止持、作持。止是禁止,像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這是決定禁止的,這是止持,你不可以做的。另外一種作持,凡是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,我們要去做。大致上來說,小乘戒是自律的、約束自己的,止持多;菩薩戒是利益眾生的,作持多。佛叫你做的一定要做,你要不做那就犯戒,不做就違背佛的教誨。喜歡做,這兩個字就是喜歡依教奉行,表現在我們面孔上是「喜目」,可見得他做得有成就、做得有成績,常常顯示的是法喜充滿。可是這一句裡面,關鍵的字樣在「樂」。經典裡面教誡的,可以說我們展開《華嚴》,句句都是教我們應該怎樣做。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勉強的做都做不到,哪裡還能談得上歡喜做?歡喜做談何容易,什麼原因?教理、教義沒有搞清楚,所以佛教給我們做的,都非常勉強的做,做的時候半信半疑。譬如佛教我們布施,哪個不懂?誰肯布施?你身上裝一百塊錢,布施一塊,了不起了,我已經布施百分之一,還得了?做不到,總要自己留一手,做得是不乾不淨,這個沒有依教奉行。佛教給我們要忍辱,偏偏不能忍,小不如意就動肝火。學佛學了一輩子,甚至於出家當老和尚還發脾氣,有什麼法子?他自己也曉得,講經也會講「火燒功德林」,他偏偏自己還燒,有什麼辦法?你要追究原因究竟在哪裡?沒有真正搞清楚,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就歡喜去做,才能與法相應。像前面主夜神,他的德行裡面以法為樂,那是真的,真正明瞭相應了,才以法為樂。你們念佛三十六小時,愈念愈起勁、愈念精神愈好,為什麼?樂在其中。有同修不行,到時候就打瞌睡,到時候就昏沉,繞佛的時候不知道繞哪裡去了,什麼原因?沒有得法樂,沒有得到樂趣。你得到樂趣就不會了,精神百倍。研究教也是如此,讀經研究古人的註解,讀古人註解,有的時候入神一直念下去,念得很有味道,連天亮了都不知道,一夜好像很短暫就過去了。一夜沒睡,第二天工作精神還是飽滿、還是快樂,樂在其中。不是一個樂的事情,誰願意幹?樂在其中。你真正能嘗到味道,這裡頭有大樂,你就歡喜,你就願意去做。

  第七尊,『普現諸方主晝神』。此地「諸方」就是指十方三世,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說這些菩薩們,都是諸佛如來應化示現的。即使不是如來示現,也是道道地地的法身大士,他們活動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,不但是這一世,包括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我們講十方三世是他們活動的空間。所以「諸方」裡面,包括著有時間、有空間。「普現」,無處不現身,無時不現身。在什麼條件之下他現身?緣成熟。什麼是緣?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,絕不失時,這就「普現諸方」。所以他也不是夜神,這是非常明顯的。這一位我們應當怎樣學習?首先要有報恩心,我們天天念迴向偈,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。第一要認知一切眾生於我有恩,佛在經上講的話,初學的人未必能接受,但是佛講的話是實話。一切眾生跟我們什麼關係?過去父母、未來諸佛。我們如果用這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,一切眾生跟我的關係是過去父母、未來諸佛,我們怎能不孝敬?怎能不供養?佛這兩句話,在大乘經論裡面說了很多遍,是真的,不是假設的,說明一切有情眾生與我是什麼關係。我們這個生命不是這一生,有過去生,過去無量劫,在六道裡面輪迴,互為父子眷屬,你看穿了,真相就大白。然後對一切眾生,你決定不會起怨恨心,你起怨恨心是對父母怨恨、對諸佛怨恨。縱然這些有情眾生這一生當中沒有機緣遇到佛法,不一定他過去生中遇過,這一生沒緣,將來生中他也會遇到。何況佛在大經裡面說,「凡有佛性,皆當作佛」,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,將來必定作佛,說不定他比我們先成佛,我們還比不上他。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怎麼敢怠慢?所以真正通達明白事實真相,慚愧心油然而生。因此諸佛菩薩在十方三世示現這個榜樣,啟發一切迷惑未覺悟的眾生。這是「普現諸方」,我們把它看作時間跟空間。另外一層意思,「方」可以當作方便來講,普現種種善巧方便,也行、也講得通。可見得「諸方」兩個字的含義很廣,都是指諸佛菩薩示現的。

  下面這一尊,『大悲光明主晝神』。「悲」是慈悲心,悲是拔苦,看到眾生受苦如同自己受苦。我們今天在電視裡面看到一些老人晚年的苦況,看得很難過,立刻就想到我們自己會老,不老就短命,這是一定的事情。你要長壽,你一定有老苦,你老了之後怎麼辦?現代的社會,現代的年輕人,你注意看看,他們想些什麼?逐漸逐漸洋化。所謂洋化就是不要父母,你不要指望著將來養兒防老,你這個念頭過時,不合時代了。養兒養女不養老了,你老了他就討厭你、嫌棄你,你沒得用。把你送到老人院裡面去,已經算很客氣,對你很不錯了。那我們怎麼辦?一定會老。只有一個方法,我們以真誠的愛心照顧老人、幫助老人,這因果。我造的是這個因,將來自己老了,一定有年輕人來照顧你、來侍候你,因果報應嘛!你今天不發心照顧老人,等你老了沒人照顧你,一定的道理,因果報應一點都不會差錯。我們照顧老人愈周到,將來自己年老的時候,人家照顧我們也愈周到。由此可知,助人實實在在是為了助自己,利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,你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整個社會的變化,實在都在教育的問題上。今天學校教育只著重科技,只講求利潤,將人文、倫理、道德完全丟掉了。所以每個人年輕時候,也許你還過得不錯,晚年就是你悲慘的歲月。中國人講得不好聽就是現世報,很淒慘;花報如是,果報就可想而知。所以在這麼一個狀況之下,我們要不全心全力提倡佛教育,發揚光大佛教育,怎麼行?怎麼能解決問題?所以在今天發揚佛陀教育,還要特別著重在因果教育。將來我們的培訓班,關於因果的教學,我們要特別重視。像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這裡面特別是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的註解,註得非常好,我們要開這個課。古老的東西我們要學,要認真努力學,最新的科學知識,我們也要講習。能夠把佛家的理論、因果與科學新知結合成一體,我們才能幫助社會大眾覺悟,幫助大眾回頭是岸,來共同創造社會的安定繁榮,眾生的幸福美滿,這才真正是大慈大悲,才真正是度一切苦難眾生。「光明」兩個字大家都曉得是智慧,慈悲一定要有智慧,沒有智慧,慈悲不能起作用。

  第九尊,『善根光照主晝神』。「善根」,學佛的同修都知道,世間法裡面三善根:無貪、無瞋、無痴,這三條叫三善根。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三個根生的,我們一定要修學。世間所有一切惡法,從哪裡生的?三善根相反是貪瞋痴,從貪瞋痴生的。所以貪瞋痴,佛稱它作三毒煩惱。你裡面有貪瞋痴三毒就壞了,三毒變現的境界就是餓鬼、地獄、畜生。餓鬼道是貪毒變現的,地獄道是瞋毒變現的,畜生道是痴毒變現的。你能夠把三毒轉過來變成三善根,給諸位說,你就決定不墮三惡道。為什麼?三惡道的因拔除了,這個道理要懂,要做一個大的轉變。在什麼地方轉?起心動念的時候,心裡面,我們六根對著外面六塵境界,大概你喜歡的境界就起貪心,不喜歡的境界就起瞋恚心,念頭才一動,立刻就要知道墮落了。一念貪心動,你已經落在餓鬼道;一念瞋心動,你已經落在地獄道;一念愚痴,你已經是畜生了。要提起高度的警覺,這才行。一念傲慢,所有一切功德全都喪失掉,這個慢是大煩惱。

  我們過去聽倓虛老法師,講他早年有個同學,諦閑老和尚的徒弟,參禪的徒弟,這很早年了。在江蘇金山寺,禪堂裡面功夫不錯修得很好,他在這個道場從清眾一直被方丈和尚提升到首座,可見得他的德行很受人尊敬。可是當了首座和尚,傲慢心就生起來,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。傲慢心生起來,他的護法神走了,冤家債主找來了。冤家債主是什麼人?是他沒有出家之前他的太太。他要出家,太太不肯,不讓他出家,他一定要出家,太太跳河自殺了。那個冤鬼始終纏繞著,但是他有護法神,所以這個冤鬼沒有辦法貼近。到他傲慢心起來,護法神走了,他太太的冤魂跟著他,逼著他糊裡糊塗跳水死了。死了以後當土地公去了,總算還修得有點功夫,到餓鬼道裡去作土地公,太太就作土地婆,諦閑法師還去祭他。所以你才曉得,那一念傲慢心起來,功夫失掉了。

  世出世間聖人都教導我們要學謙敬,謙虛恭敬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要懂得謙虛恭敬。無論是善人、是惡人,是順境、是逆境,要修平等的謙虛恭敬,那你就是「善根光照」。這在日常生活當中,時時刻刻要檢點;初學的時候就是在早晚課,早課提醒自己,晚課要認真檢點。早晚課是初學,功夫得力了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能提得起來,你就不會做錯事了。常常保持善根光照,哪有不成就的?世間事業成就,修行道業成就,這是從三善根講起。

  在出世法裡面、佛法裡面,只有一個善根,唯一的善根:精進,是菩薩善根。精進,跟諸位說,就是改進,改正過失,你不又提升一步了嗎?永遠不斷的改,永遠不斷的進,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還要改。一直要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沒得改了,成佛才沒得改了;等覺菩薩還有得改,還要不斷在改進。我們是什麼樣的人?天天糊裡糊塗過去,有沒有過失?沒過失。沒過失你不就作佛了?佛在經上講,世間兩種人沒有過失:一個是作佛,佛沒有過失。另外一種,什麼人沒有過失?一身過失,自己不知道自己過失,那這個人沒過失,他不知道自己有過失。不知道是愚痴、糊塗,不曉得自己有過失。實在不知道,讀經;讀經是對照對照,你就會找到自己的過失,就會發現,發現之後一定要改。

  末後一尊,『妙華瓔珞主晝神』。凡是表法的上首菩薩,一前一後總是互相呼應。第一位「示現宮殿」,末後以「妙華瓔珞」來做總結,完全是成績表現。瓔珞是莊嚴具,我們今天所講的佩戴這些首飾。諸位看到佛菩薩的畫像、塑像也有,多半菩薩身上都佩著有瓔珞,莊嚴具,我們今天講裝飾品。這不僅是代表美,代表高貴。什麼才是高貴?妙華。妙華是表行德、表修德,真正修行。所以此地這「華」,諸位不要把它當作真的花去看,那你就錯了,你就不解如來真實義。此地的華是代表六度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代表文殊菩薩的十度、十波羅蜜,普賢菩薩的十願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菩薩行門的總綱領。經上說得再多,《離世間品》講兩千法門,歸納起來也不能超過十波羅蜜跟十大願王,這是總綱領,妙華是比喻這個。你真正能依教修行,就如同佩戴瓔珞一樣;這個瓔珞是菩薩的瓔珞,法身大士的瓔珞;法身大士的瓔珞是十波羅蜜、十大願王。我們果然能夠依教奉行,世間的人未必瞧得起你。今天世間人看人的標準,是你有多少錢,錢來當作身分的;看你有多少財富,看你在社會上做多大的官,以這個來做標準看人。諸佛菩薩、天地鬼神不用這個標準,不要講諸佛菩薩,一般鬼神都是看你德行的標準;不在乎你貧富、不在乎你身分,在你的德行。你果然有一個善心善行,即使貧賤到極處,鬼神尊敬你,佛菩薩保佑你、加持你,這才是妙華瓔珞。

  「如是等而為上首,其數無量。皆於妙法能生信解,恆共精勤嚴飾宮殿。」末後歎德意思也很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