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二六卷) 2009/1/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202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十住品第十五」,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我們接著從「已上十種對治」看起。
「已上十種對治,皆一念心上,初發心時,一行之中,一時之內,無前後際,對治此十種障法,成一法一心一智慧,一行之中,十十無盡法門,皆以自心不動智佛為體,以法事之中,合具此十種無盡法門,同別一多自在故」,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。我們看這段文,這段文字不深,義理很深,是諸佛如來不思議的境界。事實真相就在我們眼前,但是凡夫,不單是我們,六道凡夫、四聖法界的這些聖賢,也沒有辦法體會到這個境界。我們算是很有幸,從《華嚴經》上得到這些信息,這麼長的時間薰修,讓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如孔夫子所說的「信而好古」。這句話很難得,首先這個信心不容易,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薰習,確實很難生起信心。只要信心生起來,對於古聖先賢就不懷疑,就能夠接受、能夠愛好,知道他們不欺騙人,知道他們是真實的圓證自性,佛家裡面講的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儒跟道也不例外,只不過悟入的境界確實有淺深不同。但是在圓教,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不同之中它有相同。不同稱之為行布,同稱之為圓融,行布跟圓融是一不是二,所以說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,行布是次第,有次第,有高下,有淺深。有,為什麼又能夠融通無礙?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,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說清楚了。前面從初住講到十住,發心住講到灌頂住,這在教學儀式上是有必要的,由淺而深,可是實際上?實際上它是圓融的。
今天他在總結裡面就說,「已上十種對治」,從初住到十住對治煩惱習氣。這個地方應該要說的是煩惱的餘習,煩惱斷了,煩惱沒有了,只有習氣。如果煩惱沒有斷,他在十法界,他脫離不了十法界。煩惱斷掉之後,就是無始無明斷了,我們講起心動念,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再起心動念,這叫無明斷了,煩惱斷盡。但是雖然煩惱斷盡,他還有習氣,習氣也有淺深不同,厚薄不一樣,很淺薄的就說他品位高,像十地菩薩;習氣還相當濃厚,品位就低,十住、十行菩薩。特別在十住是非常明顯的能看出來,我們在前面看到長者引用五十三參來做例子,說得好!粗重的習氣在第八住、第九住就斷盡,灌頂住的菩薩粗重的習氣沒有了,上面還有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可見得那是很少的習氣,是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的。
這段講到圓融,這十種對治,「皆一念心上,初發心時」。這個一念不是我們很粗的念頭,這個一念是細念,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個細念,這是一念心上。初發心是覺,覺而不迷,覺是什麼?覺是不動,諸位這個地方一定要知道,覺心不動,什麼心動?妄心動。也就是真心不動,真心永遠不動,即使我們今天淪落在六道,甚至很不幸墮入阿鼻地獄,我們的真心從來沒有動過。從這個角度上來觀察、來說,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這是從理上講的,從自性上講的,沒動過。動是妄心,妄心離不開真心。這樁事情很難講,我們過去在大乘教裡面,世尊談到這個問題,像楞嚴會上他講演若達多迷頭認影的故事。我們舉類似的,在受軍訓的時候緊急集合,帽子戴在頭上忘掉了,衣服穿整齊了,到處去找帽子,到處找找不到,急得一身大汗,問別人:你們有沒有看到我的帽子?人家指著:你的帽子不是在頭上嗎?一摸,果然在。這個事情怎麼解釋?佛說了,我們一念不覺就像這種情形。這個情形不是真的,忽然迷了。什麼原因迷的?沒有原因。什麼時候迷的?沒有時候。所以佛用這個詞用得好,叫妄念,妄是虛妄的,不是真的。覺悟的人,這真正聰明人、高明的人,一聽說妄,念頭就沒有了,不往下再追。有一等人,這一等人還不少,他要追究,到底什麼原因忘記?幾時忘記的?一旦覺悟之後,以後還會不會再迷惑?有可能,說不定過個幾天、過個幾個月緊急集合的時候,你又發現這個毛病,很難講。沒有原因,沒有時間,一念心上,初發心時,只要一念覺,什麼問題都沒有,就回歸自性。
「一行之中,一時之內,無前後際」,就是那一念,永遠就是這一念。一念之前有沒有一念?有,那一念過去了。一念之後還有沒有一念?未來還有一念。只要你不要去理會它,你的常住真心就現前。我們的麻煩就麻煩在此地,我們要追究。這個追究,無始劫以來迷在六道輪迴養成了習氣,這個習氣非常濃厚,總是要追問:什麼原因?為什麼?我想也正是因為這麼一個現象,佛才說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疑,所以把疑列入根本煩惱,根本煩惱六個,貪瞋痴慢,下頭就是疑,這個疑障礙你見性,障礙你證果。你要問:無明幾時有的?為什麼會有無明?如果六祖惠能大師當時要有這個疑問,五祖的衣缽就不會傳給他,我們想想對不對?五祖衣缽為什麼會傳給他?他沒有疑問,沒有疑問當下就見性,說出他的境界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現在我們被染污了,我們都會問:什麼原因染污?為什麼會染污?幾時染污的?這個染污用什麼方法把它去掉?對治,前面講對治。要不要對治?不需要,只要一下放下,什麼事都沒有。為什麼?我還要問:為什麼沒有了?因為那是虛妄的,那是夢幻泡影,你執著它幹什麼?你要追問它幹什麼?它如果真有其事,你追問是可以的,根本沒有。我們能破這一關,開悟修行證果就不難,這一關不能突破,難!不但開悟沒指望,證果沒指望,甚至連往生極樂世界都沒有把握。
這要問,為什麼連往生極樂世界沒把握?往生極樂世界真正的條件,經上講得很清楚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那個地方是淨土,往生的條件要跟淨土相應,清淨心跟清淨土相應,心不清淨不能往生。執持名號,心裡什麼念頭都沒有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能往生。這個條件太優厚,本來有這句阿彌陀佛都不能往生,現在准許你有這句阿彌陀佛可以往生。但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凡聖同居土,跟我們這個世界一樣,不過我們這個世界凡聖同居土裡頭有六道,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只有兩道,人道、天道,除這兩道之外,其他四道沒有。這些事情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前面「華藏世界品」裡面看得很多,大宇宙當中像這樣的情況很多,有世界十法界具足,有世界不具足,這就是說明那個世界眾生業習果報不相同。這個世界眾生無所不為,善惡都幹,所以他十法界具足。西方極樂世界有人天,他不做惡事,一切眾生都修上品十善,所以它只有人天兩道,沒有三惡道。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,我們明白了可以增長信心。
我們的煩惱習氣斷不了,只要將這句佛號念得純熟,把煩惱習氣蓋住,雖有煩惱習氣,它不起現行,就是它不起作用,這就能往生。生到極樂世界利益太殊勝,世尊在經典裡面給我們介紹的,生到西方就圓證三不退,這個太殊勝。證三不退,他加個「圓」字,圓是圓滿的,圓滿證得三不退,在一般講是什麼樣的地位?一般大乘教裡面講圓滿證得三不退是八地菩薩,不動地,這太殊勝。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,不是我們一般人難信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們都不相信,哪有這種便宜的事情!好像這個東西,人家是辛辛苦苦無量劫修行,他才能得到這個果報、才能到這個境界,你怎麼不勞而獲?怎麼這麼輕易你就得到?所以他不相信。剋實而論,不輕易。你要曉得這個法,你能相信這個法門,這可不是容易事情,不是偶然的。
美國過去有一個預言家凱西,這世界上很多人知道,他是一個靈體附身,用催眠的方法替人治病。這個靈非常善,確實在過去生中是他的好朋友,緣分很深,附在他身上。他告訴我們,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人一生當中的遭遇,沒有一樁事情是突然的(就是沒有原因的),沒有一樁,都是有前因後果。過去生中沒有因,這一生當中你怎麼會遇到這個事情?這一生當中所造的因又感到來生的果報。這是業因果報事實真相,他說出來了。我們從這樁事情就聯想到,我們今天信阿彌陀佛,真幹,就曉得不容易,跟前世的因一定有關係,也就是過去生中、多少劫來,我們都念佛求往生。為什麼沒去?大概在臨命終時有懷疑。所以生生世世累積下來的善根福德因緣,這一生又遇到,深信不疑,這一生往生不是僥倖的,沒有僥倖的事情,是應當慶祝我們累劫的善根在這一生成熟,是這麼回事情。這真正值得可喜!如果沒有成熟,這一生當中還是不能往生,依然錯過。
只要我們細心冷靜去觀察,全都能看出來,看得清楚,看得明白。譬如一個念佛人,念得很好,功夫不錯,沒有妄念,起心動念心裡都是佛號,臨命終的時候家親眷屬在旁邊擾亂,急著要想方法來急救,這一急救就麻煩了,可能在這個時候他心就亂了,那就去不成。這真正是所謂「不是冤家不聚頭」,或是你的兒孫,或是你的兄弟、你的親朋好友,他也是善意不是惡意,善意,障礙你往生。所以《飭終津梁》裡面特別提出這個警告,人在臨終的時候最好家親眷屬不要接近,隔離,讓同參道友助念送他往生,走了之後八個小時以後讓他家親眷屬再來看他,這很有道理,這是安全的護航,這不是不人道,這裡頭有大道理在。念佛往生八小時應該沒有問題,他真的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了,留下來這個遺體怎麼處置與他不妨礙。這是講什麼?就是習氣。真有功夫,習氣很薄,那不在乎,一斷氣他就走了。但是這種人少,太少了,所以就不能不護航。
長者這段文裡面最難懂的,就是「一念心上,一行之中,一時之內,無前後際,對治此十種障法」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說有次第,要初住、二住、三住,說到十住,可是真的在斷證功夫上,一斷一切斷,沒有次第,這個經是圓教大乘。我們現在對這個道理能夠想得通,因為它的原理,它的真相,只有一念。這一念就出生二用,《還源觀》裡面講,二用是什麼?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同時生起。生起就消失了,你到哪裡去找習氣?找不到!找不到又不能說沒有,說有又沒有痕跡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不能有有無的這個念頭,有有無的念頭,錯在我自己,不是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,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無,你只要有無的念頭斷掉,你的問題解決了,跟事實真相就相應,可以說是完全的相應、圓滿的相應。只要一動念,它就不相應,背道而馳;這一動念是迷,不動念是覺。
假如我們在此地真的要悟到了,你要想對治這十種障法,十種障法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的障法,用一個什麼東西來對治它?不動。譬如,古德也這麼說,這個社會大亂,天下大亂,只要自己心地不亂,亂象就沒有,亂象就不可得。我們細細想想這個道理,認真努力從這裡學習。說得容易,做起來不容易。我們就想到佛教導我們的八萬四千法門,這個經上講的「十十無盡法門」,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,我們在這裡面選一門。我們不會選,釋迦牟尼佛很慈悲,代替我們選了。他老人家在滅度之前給我們的遺教,「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像法時期禪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」,這是他代我們選的。我們現在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,末法時期什麼成就?淨土成就。我們選擇淨土裡面這一句六字洪名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用這什麼?用這一念對治一切妄念,就行了,就是此地講的原理原則,讓我們恢復到一法一心一智慧一行之中,這也是《華嚴經》教學的中心理念。你看五十三參善財第一個參訪的,德雲比丘,我們前面讀過,代表初住菩薩,修般舟三昧,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極樂世界,叫先入為主,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。他跟善財童子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,這二十一種一展開,無量無邊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說禪,所有法門都是禪,說教,所有法門都是教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,所以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。
這個法門我們用起來方便,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工作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一點妨礙都沒有。大庭廣眾之下念佛不方便,默念,沒有聲音,自己在心裡念,外頭人看不出來,你說它多方便。只要心裡有一個阿彌陀佛,所有一切境界也都變成阿彌陀佛,這有受用。看到一切人是阿彌陀佛,看到一切事是阿彌陀佛,看到山河大地都是阿彌陀佛。能大師告訴我們,自性能生萬法,萬法皆是阿彌陀佛,你說你能不往生嗎?沒這個道理!生到極樂世界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,沒有關係,一土就是四土,《華嚴經》的例子。你看這個地方講十信,初信他的發心、他的修行、他的果證,連同後面的九個位次,全得到了,全有了,到灌頂住的菩薩,第十住,前面九個統統具足,這個好懂。為什麼?譬如他在十層樓上,下面九層當然都是他的基礎,統統都有。還有上面的,上面也具足,這一點不好懂。他為什麼會具足?一體。
所以賢首國師首先給我們講「顯一體」,一體,你一得不一切都得了嗎?一修一切修,一念一切念,就這個道理。所以成一法,一切法成一法,這一法是什麼?從體上講,自性清淨圓明體。你要不能證得一體,你就沒有辦法是一法,證到一體之後,一法就現前。體有沒有?體真有。體不是物質,體也不是精神,世尊在經教裡面給我們形容的,叫大光明藏,在四土裡面跟我們講的,叫做常寂光土,實際上就是常寂光,常是永恆不變,寂是淨。寂是體,光是起用,光是遍照,光明遍照,這是體,體是這個樣子。它現相?那就是一念不覺,它現相了,也就是能大師講的「能生萬法」,現相了。現相,那個相你想想看,體是光明遍照,相是不是光明遍照?肯定,相要不光明遍照,那跟體就不一樣,所以相也光明遍照。
於是真的,賢首大師告訴我們的,「起二用」,起二用就現相,相怎麼樣?相是遍法界。他接著給我們講「三遍」。第一個是「普周法界」,現的相分(物質),物質現象普周法界,精神現象也是普周法界,這個我們現在講能量,普周法界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現相呢?現相「出生無盡」。你想到出生,出生是變化,無盡,沒有邊際,沒有數量,跟普周相應。「含容空有」,還是一體,出生無盡是多,含容空有又變成一,空是講性、性體,有是講萬法,就成一法一心一智慧。
「一行之中,十十無盡法門」。這一行,如果是心,就是一念,這是心的行為,口是言語,身體是動作,身口意三業的行為。縱然是極其微細的行為,我們凡夫粗心大意,我說這句話意思就是說,極其微細的那個行為連自己都不知道。自己不知道,為什麼有?習氣,不知不覺,其實他有行為。心地清淨的人,有定功的人,定功愈深我們講心愈細,定功愈淺的人他心愈粗,沒有定功的人心浮氣躁。所以細行,佛給我們講,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;人家一條一條說出來,真的不是假的,真說出來八萬四千。我們知道,八萬四千還是歸納來講的,為什麼?如果展開來講,確實此地所講十十無盡法門,這才是真話,沒有邊際,沒有數量。中國諺語所謂「牽一髮而動全身」,我們用這個話的意思來說,極其微細的一個細念、一個細行,普周法界。你想想,我們今天能相信,為什麼?普周法界是一體,你在這一體當中,哪有不相應的道理?像一個圓球,我們用個很細的針刺一下,它的影響是不是整個全體?從外表到內心,絕對不是局部。
這個事我們不容易了解,我們用身體做實驗就曉得,這個身體是一體,用一根針無論在哪個地方刺一下,全身都感覺,這個容易體會。然後我們曉得,整個宇宙是一體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,所以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無不是周遍含容,這就是講到感應道交的道理。我們眾生有感,感有很多是微細的,佛法裡叫冥感,那就是微細的,連自己都不知道。現在我們能夠體會到這個東西,這叫什麼?無始無明習氣,真的是體會不到,它起作用,它起作用還是周遍法界。從教義裡面講,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,所以「同別一多自在故」,沒有妨礙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用現在的話來說,宇宙是和諧的,同別一多自在。我們看小宇宙,小宇宙是地球,你看地球上,我們不說人,我們說山河大地、說花草樹木,你從這些地方去看,從自然現象去看,同別一多,它自不自在?自在。然後你再觀察,這地球上許多的動物,形狀類別不一樣,也有同別一多,牠自不自在?牠也自在。再看人類,上古的人類,同別一多,我相信也是得大自在。為什麼?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沒有是非人我的念頭。
從歷史上記載我們能看到,原始人的生活是游牧,跟動物一樣。他肚子餓了,需要找一點東西來吃,吃飽之後他絕對不會傷害一個動物,他得自在。由游牧以後到農耕,慢慢懂得農耕,農耕就要據有土地。那時候地球上人少地多,大家對於土地的擁有不在乎,沒有控制的念頭,沒有佔有的念頭,他得自在。一直到以後,人愈來愈多,人多土地沒有增加,擁有土地的時候,那個控制的念頭生起來,佔有的念頭生起來,就不自在,就迷了。這個念頭是錯誤的,不是正確的。能夠放棄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,放棄對一切人事物的佔有,你就回歸自性,你就回歸自在。所以佛菩薩沒有別的教我們,只是教我們放下而已。你放下就得自在,你放下就得圓滿;凡是有控制、有佔有的念頭,你決定不自在,你決定不圓滿,你生活在這個人間生活得很辛苦,你一生生活在煩惱裡面,在憂慮裡面,在迷惑顛倒之中,這就有苦。佛法把你歸納,身有苦樂,心有憂喜,苦多樂少,憂多喜少。特別是在這個時代,可以說樂沒有了,只有苦沒有樂,只有憂沒有喜,你說人多可憐!細心去觀察,我們人不如動物,動物不如植物,植物不如礦物,你細心去觀察就了解。回頭再聽佛的教誨,我們漸漸能體會他的意思,能覺悟。
十十無盡法門,「皆以自心不動智佛為體」,這句話重要。自心不動智佛,這句話說什麼?就是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講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為什麼?你自心不動。六祖能大師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清淨心生智慧,不動是寂,智慧是照,不動是體,智慧是用,它體用可以互相轉換的,也可以說智慧是體,不動是用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這得大自在,這是真實智慧。所以《彌陀經》上六方佛裡面,第一位是東方不動智佛,世尊常以須彌這個名號來做代表,須彌是須彌山,須彌山王代表不動,總以這個為體。所以佛法的修行,它是以不動為總的綱領、總的樞紐。像佛家常說的,「因戒得定」,定是樞紐,「因定開慧」,定是體,智慧是作用,定心、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動的心是妄心,不動的心是真心,動的心起作用是煩惱、是妄想分別執著,不動的心起作用是智慧、是照,叫智照。我們苦就苦在我們有真心不會用,而天天所用的是個妄心。妄心是什麼?念頭,妄念,念頭太多。念頭愈多他就愈辛苦,他安不下來,他定不下來。殊不知,佛法的修學,這也不盡是佛法,所有一切聖賢之法,無不是以清淨心為體,連世間高級的修學也是修定,著重清淨心,著重悟性,那個悟性就是慧。
我這個年齡,小時候上學偶爾聽到老師在談話,老師跟老師在談話,偶爾會聽到他們在討論,某個同學有悟性,某個學生悟性很高,某個學生沒有悟性,我們常常聽到這些話。那時候年紀小,也不懂得什麼意思,現在想想有道理。有悟性的人喜歡靜,悟性差一點的人好動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童蒙教學,他就教小學生修定,小孩心是動的,浮動的,他要學規矩,學得像個小大人一樣。現在一般從事於教育的,對這種教學法他有批評,他反對,認為兒童活潑天真,應當要讓他充分時間去遊戲。中國不是的,因為兒童時期,在人生階段裡面講,這個階段記憶力最殊勝。所以中國以前教學,就在這個階段把他一生當中應該要記得的東西統統就背過,一生不會忘記,不能讓他天天去玩,把這個機緣錯過了。年歲稍微大了一點,理解的能力強了,記性衰了,小時候不好好的念書,去背書,十六、七歲以後就不容易。
所以中國人的教育非常有道理,中國人不是不喜歡玩,中國人把人的一生受用跟現在人是反方向的,現在人是年輕喜歡玩,中年踏進社會服務於各個行業,做得很辛苦,晚年就更可憐。中國人他是少年的時候完全培養德性的根基,成就自己的學業、道業,中年服務於社會,晚年安樂,所以叫晚年享福。你看看,年輕的時候、少年的時候培福;中年是為社會服務,造福;晚年享福,所以一切享受都在退休之後,享受天倫之樂。外國人恰相反的,外國人比喻說,兒童時代是人生的天堂,中年是人生的戰場,晚年是人生的墳墓,你說多麼悲哀!這是外國人跟中國人思惟的不相同,哪一種優、哪一種劣,我們應該多想想。晚年享福是真正享福,兒童享福不是真正享福。晚年是功成身就,放下萬緣,無憂無慮,那是真的享福,成就了。少年享福,不好好學習,到一生一事無成,那晚年很可憐,哪有福?
中國人,尤其是中國的青年人,對於中國傳統不能不知道,老祖宗五千年留下來的智慧經驗,這是無與倫比的寶藏,祖宗希望後代的子孫都能夠繼承,都能夠得到受用,都能發揚光大;如果對這個輕視了,那叫自找苦吃。經是智慧、是學問,史是經驗、是教訓。所以中國古時候教學,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兩門,經跟史,這兩個是基礎。再有餘力可以學諸子,諸子裡面多半是哲學與科學,再來是文藝,在《四庫》裡面屬於集部是文藝,經史子集,這四門是主要的功課。現在的學校,小學生的主要功課是什麼?我們小時候那個時代,小學主要的功課有國語(就是語文)、有算數、有歷史、有地理、有公民,公民是講德行的,在公民之前是講修身。我們那個時代不叫修身叫公民,其實修身比公民意思好,我們念書的時候改了,修身改成公民。看到比我們年歲大的,大概大我五歲,都是學過修身。歷史、地理、自然,以後有社會,有這麼多科目,語文、數學、歷史、地理非常重要。現在的學校我就不知道,他學些什麼不曉得。語文裡面的取材多半是取古籍,雖然國家提倡白話文,內容是把古籍翻譯成白話。而實際上祖宗給我們設想的文言文,那是一種了不起的發明,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族群找不到的,這是中國人的智慧。老祖宗們很早就發現言語會變,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在變化,古人講的話我們現在聽不懂,我們現在講的話,過個二、三百年之後他們也聽不懂,所以文字跟語文要是完全一致的話,那些文字也看不懂。所以他們發明了一種叫文言文,跟我們的語文完全脫節,我們言語不管怎麼變化,它那個文言不變。所以你要能學到文言文,幾千年古人留下來的古籍,你現在一樣能看得懂。這了不起,這種發明太了不起。文言文難不難?給諸位說,一點都不難。現在大家畏難是什麼?你不學它,你看到它就難了,其實它不難。
我們學了佛之後,學經教了,老師告訴我們,佛教的經典是古人翻譯的,古人翻譯已經考慮到不能用很深的文字,便利於流通,所以是採取當時的白話文。佛經在文學上,它這種文字叫變體文,不是純粹的文言文,幾乎是白話。所以佛經的文字比古文好懂,比起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四書》好懂,比起古文好懂,早就想到了。可是現在人讀佛經讀不懂,必須要加以解釋。老師教導我們,讓我們把文言文的鑰匙拿到,這個鑰匙是什麼?熟讀古文五十篇,老師指定的教材是《古文觀止》。這現在一般書店都買得到,《古文觀止》收集的大概三百篇的樣子,是古時候文章裡面的精華,最精彩的,三百篇。老師告訴我們,熟讀五十篇,要讀到能背誦,你就有能力看文言文,鑰匙就拿到了;要能夠熟讀一百篇,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。在一般人的能力,取得這個條件,一年時間夠了。一年五十多個星期,一個星期背一篇不難。年輕人,二十歲之前,一個星期背兩篇,一年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;二十歲以上的,記憶力差了,一個星期背一篇,一年背五十篇。自古以來讀書人是這麼學成的,我們要懂,要真肯幹。
所以在語文的基礎上,我們還是採取古文,不採取佛經。說念五十篇古文,那我念《無量壽經》不是很好嗎?《無量壽經》,夏蓮居的會集本,四十八品,就是四十八篇,也符合李老師的標準,但是老師為什麼不選經?經文淺,文言文有深度,你讀五十篇古文,讀經沒有問題,你《無量壽經》背誦了,你讀古文有問題。這不能不懂,不能不認真學習。所以中國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,五千年的經驗,歷史是經驗,五千年這些老規矩、老方法,五千年的成效,在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族群裡找不到。從這個地方你真正體會到祖先是如何愛護他的後代,為後人著想,無微不至,留下來豐富的寶藏,幫助我們化解一切疑難雜症,讓子孫後代離苦得樂,破迷開悟。如果我們對祖宗東西否定,那叫大不孝。大不孝的果報,不但現在要吃苦,將來還要墮三惡道。所以應該知恩報恩,應該認真努力學習。
我們接著看下面,「以此十種對治,一時令慣習自在故」。這就是佛在大乘經裡面教導我們,以這些原理原則的方式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。一時令慣習自在,慣是習慣,習是習氣,意思相同。我們習氣作祟,不自在,通過佛法的學習,了解諸法實相,放下一切虛妄,就得自在。所以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,什麼是是、什麼是非,什麼是染、什麼是淨,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都要有能力辨別清楚,這是智慧。《了凡四訓》是一部好書,裡面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,一般人總覺得自己命不好,《了凡四訓》就是教我們改造命運的一部寶典,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就能改造自己命運。這本書出來之後,在國內流通得很廣,民國初年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。我看他老人家對於《了凡四訓》、對於《安士全書》,確實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,蘇州弘化社流通這兩樣東西數量超過百萬冊,在那個時代,民國初年,祖師為什麼要這樣做?值得我們深思熟慮,才知道他真實的智慧、真實的慈悲,要來拯救這個社會。
今天社會動亂他看到了,所以他全心全力用這些典籍來教化眾生,希望普及到社會。可是現代的社會,廣大的群眾受的是什麼教育?我們可以說今天全世界廣大群眾他們接受的是電視教育、是網際網路的教育。這個教育的內容,正面的少,負面的多,正面的質與量跟負面不成比例,整個社會的動亂他們不能不負責任。我們最近這三年在湯池做了一個實驗,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,反過來說,人民是可以教得壞的,就看你怎麼教法。自然災害從哪裡來的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「境隨心轉」,大自然是環境,環境的變化是人心的感應。現在我們得到科學證明,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就是最好的證明。大自然的環境,人心的感應,人心善,環境沒有一樣不善,人心不善,大自然就變壞了。佛法裡對這個道理講得很圓滿,因為大自然跟我們自己的念頭是一體,我們要想風調雨順,要想國泰民安,靠什麼?念頭轉過來就行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自然災害就沒有了,你不相信就沒法子。現在人相信科學,江本博士是做的科學實驗,科學實驗證明諸佛菩薩、古聖先賢所說的話是正確的。
下面長者說,「不同三乘權教,約劣解眾生,存世間三世之性,說佛果在三僧祇之外」。大乘,特別是華嚴圓教跟三乘權教講的不一樣。這個三乘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或者說為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小乘是聲聞、阿羅漢。我們用四聖法界來講,聲聞界是小乘,往上去是緣覺,緣覺是中乘,再往上去是菩薩,菩薩是大乘。但是要曉得,這叫權教,權教就是不是真實的,方便教,這是十法界裡的四聖法界。真實法呢?真實法在十法界之外,一真法界才叫真實,是圓教的大乘;三乘裡面的大乘都是方便。所以這四個階層,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。極樂世界有方便有餘土,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也有方便有餘土,這是權教。權教菩薩他依舊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也就是他用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雖然用的是妄心,他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能夠用經論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,用戒律修正自己的言行,所以他們的思想、他們的行為很像佛。所以天台大師判六即佛,判他們是相似即佛,很像,學得很像,不是真的。為什麼不是真的?因為他不是用真心,他用真心他就是真佛,那不必要學,他自然就是那個樣子。現在因為不是用的真心,是向用真心的人學習,學得很像,外表學得很像,這叫劣解眾生。劣的反面是殊勝,叫勝解,勝解是明心見性之後,那個理解完全正確,沒有絲毫錯誤。
所以他跟權教不同,權教他還有世間三世之性,就是他還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他有這種想法、有這種看法。我們現在都是的,確實我們執著有三世,我們執著有十方,如果是圓教大乘,他們沒有這個執著,他們只有一念,而說實在的話,這一念也沒有。但是這個一念發生的現象,似有非有,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所以你不能說它沒有,也不能說它有,這是大乘的勝解,三世十方都不存在,他心裡沒有這樣的分別執著。這講菩薩,不講佛,佛是不起心不動念了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!所以我們今天修行,斷起心動念是真難,沒法子斷,它太微細,可是我們要知道,必須從分別執著上下手,我們這一生才能得救,像宗教裡面講的,我們這一生才會有結果。如果不放下分別執著,我們決定不能往生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想想這個世間苦,這個世間實在太苦了。苦,不能自殺,自殺不能解決問題。現代的社會,你在電視廣播、報紙新聞裡面去看,每天這個世界上多少人自殺。自殺如果能解決問題,釋迦牟尼佛早就教我們自殺了,不能解決問題。我在早年講經常常提到這個事情,學了佛之後就知道決定不能死,為什麼?不死我們才能解決問題,解決生死問題,如果死了,死了就不得了,永遠不能解決這個問題。生活過得再苦還是要過下去,真正嘗到苦滋味,那你就應該把一切外緣放下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念個三、四年,功夫就成就,問題就解決了。這樁事情有理論、有方法,有許多前人給我們做出榜樣,除了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,只要看看現前,我們親眼所見、親耳所聞的那些念佛同修們,你看他們往生,預知時至,不生病,無疾而終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告訴我們:阿彌陀佛來迎接我,我到極樂世界去了。這不是假事,這不是裝得出來的,這都是事實。早年倓虛老法師在香港,跟我們講得太多了,每個例子都非常感動人,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。我們要下定決心,這一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世間的人與事,有也好,沒有也好,都不要放在心上,我們這一生就圓滿成就。如果常常放在心上,決定產生障礙,這個障礙是真的障礙,嚴重的障礙。
我們離不開三世,離不開十方,所以說成佛要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外。這是一般學佛人的看法,也不能說錯。三大阿僧祇劫是很長的時間,說明學佛不容易。我們從大乘圓教裡面透出的真實消息,知道宇宙、生命的起源,知道了事實真相。從理上講,就像長者在此地所說的,凡聖是一念之間,一念覺,凡夫成聖,一念迷,佛就變成凡夫,理論上是一念。在事上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證明,他把這一念放下他就見性、就成佛了;在中國一千三百年前,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,也是一念放下,明心見性,圓滿成就。這樣的人實在講太少了,所謂是上上根人,他能放得下。實在放不下,用念佛的方法把煩惱習氣控制住,讓它不起作用,起作用的就是這句佛號,讓佛號起作用,不要讓分別執著起作用,這叫功夫成片,叫功夫得力,有這個成就就決定往生。這樣的成就在我們中國做出示現的那就非常之多,真的是不勝枚舉,也帶給我們堅定的信心,我們看到他能成就,我們也能成就,換句話說,只要真正放下就能成就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真的放下,真的得到究竟圓滿,《華嚴》導歸極樂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