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六四卷)  2009/11/16  台灣高雄  檔名:12-017-206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十住品第十五》,本分裡頭第二段「牒以許說」,只有一句經文:

  【彼菩薩住。我今當說。】

  這個話是法慧菩薩說的。我們記住前面的經文,「佛子,菩薩住三世諸佛家」,這一句文雖然不長,我們也費了好幾個小時,解釋「住」這個字的意思。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最後的總結,說得非常好,「佛家即是大菩提心」,就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如果能把這十個字真的變成我們自己的心,那你就是住在佛家,你的真心、你的悲願究竟圓滿,這個境界已經超越了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用的不是真誠心,所以他們的清淨平等覺是相似的,是阿賴耶裡面生出來的,不是從自性的。從自性才是真正的佛家,所以「唯佛方能住故」。《華嚴》初住菩薩他已經將起心動念放下,起心動念是大乘教裡面常說的「根本無明」,我們講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就是這個境界,在這個境界才是真正住佛住,住三世佛家。這十個地位,從初住到十住,法慧菩薩在此地說『彼菩薩住』,就是從初住到十住,『我今當說』,他前面入定,佛加持,為什麼?就是叫他說法,說十住法。在這個文的後面,道霈禪師將李長者的《合論》節錄了一段,我們在此地看了清涼大師的開示,再看看李長者的。清涼大師是《疏鈔》,《疏鈔》是解釋經的,依照經文一句一句來解釋,所以《疏》就是註解。《論》不是的,《論》是這一大段經文,講裡面的精義,精華、義理,這稱之為《論》,它不是一句一句來解釋經的。所以《疏》跟《論》,都是祖師大德對我們重要的闡示,這方式不相同。

  我們看《論》,「論五」,在《合論》裡面你就看到,這是科段,「隨文釋義者,長科六段」,這是這段經文,「第一從爾時法慧菩薩已下,至菩薩住我今當說」,這一段,「我今當說」在此地。從這上面這是指第一段,第一段經文有十九行半,「十九行半經,明法慧菩薩入定」,這我們在前面看過了,諸佛加持。「諸佛加持分,於中大意有十」,第一個是菩薩名號,「釋菩薩名」,介紹法慧菩薩。第二「明入三昧之意」,為什麼要入三昧。第三「明三昧之力」,這個三昧的力用,它起什麼作用。第四段是說明「十方佛來現其前,與法慧同號」,這我們在前面都讀過。第五「明十方佛與力共加」,十方諸佛統統加持法慧菩薩,為什麼加持?就是為了他來說十住法,說這個法門。第六「明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使然」,他說為什麼在這個時候,這麼多同號的如來來加持法慧菩薩?這是毘盧遮那佛,毘盧遮那是法身如來,往昔願力使然,過去生中行菩薩道,修行的時候曾經發過這個願,現在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不能不兌現,所以說自自然然這個願力現前。第七段說明「法慧菩薩自善根力能入三昧」,這一段非常重要,諸佛如來加持你,如果你沒有自己的善根力,佛菩薩加不上。所以佛菩薩加持,跟我們自己修行是相對的,我們有一分修行他加持一分,我們有兩分修行他加持兩分。

  羅什大師翻譯的《彌陀經》,裡面有「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」。玄奘大師翻的他是直譯,玄奘大師翻譯的沒有一心不亂,叫「一心專念」。諸位要知道,一心不亂難,如果是這個標準的話確實有一些人嚇到,看到這個一心不亂,這不行,我怎麼會做得到?所以對淨土法門就灰心。羅什大師有沒有翻錯?沒翻錯。我們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最低的功夫淨宗的術語叫功夫成片,也就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一心專念。一心專念,我們想想,我們可以做到,一心專念就是功夫成片。換句話說,雖然沒有到一心不亂,因為一心不亂至少是須陀洹那樣的見思煩惱的見煩惱斷了,這真正是事一心。事一心也有三品,這是下品。中品呢?事一心的下品相當於須陀洹,中品那就是二果、三果,上品是四果阿羅漢,你就曉得真不容易!羅什大師翻的有他的道理,因為你有功夫成片,念到這個,所以你在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來接引你,先放光照你,這個放光就是加持你,把你的功夫成片提升到一心不亂,他沒翻錯,他翻得很有道理。所以我們念佛,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是什麼?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就成片,一片。無論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處所,你不起念則已,起念就是阿彌陀佛,好像這一句佛號念成習慣,無論在什麼時候自自然然它就出來,這叫功夫成片。

  如果還把阿彌陀佛忘掉,忘記掉那就沒有成片。成片就一切時一切處都沒有忘記,而把這個世間一切塵緣忘記。我說忘記不太妥當,塵緣並沒有忘掉,但是阿彌陀佛是第一。塵緣是什麼?你在這個世間還辦事,不妨礙辦事,辦事不需要用心去想、去考慮,不需要。為什麼?到功夫成片的時候,智慧就現前,他清淨心,清淨心生智慧,無論什麼事情,你一接觸你就會處理得很好,不需要用什麼方法去想、去研究,不需要,這是佛法殊勝之處。讓你在功夫成片的時候你就已經嘗到,這個自性智慧開始往外透,他不會做錯事,跟凡夫真的不一樣,這叫超凡入聖。我們現在念佛這功夫,功夫成片沒有得到,這是叫什麼位次?這就是天台大師講名字位中,功夫成片是觀行位中,提升一級。名字位中就是有名無實,我們也在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,可是名利一現前,阿彌陀佛忘得乾乾淨淨,這個沒有用。生死一現前嚇死了,人死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嚇死,怎麼死的?嚇死的。他沉不住氣,到那時候對佛產生懷疑,佛來不來接引我?到底還有沒有極樂世界?還有沒有阿彌陀佛?一大堆的疑團都起來,這就是功夫不得力。

  所以要功夫得力,佛是講兩種人,一種人善根深厚,我們講老實人,他沒有什麼懷疑,也沒有疑惑,你怎麼教,他就怎麼相信,這種老實人容易成就。另外一種是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須要先解,透徹的了解,他沒有懷疑。所以經典第一個作用,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你對經教得深入!入得不深,你的疑斷不掉,這個疑就是障礙,障礙你理解,障礙你功夫。你念佛為什麼不能到功夫成片?功夫不得力,疑慮是很大的障礙,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。我們既然是知識分子,不是屬於老實人,我們不是老實人,老實人沒問題。早年我跟李老師學教,老師就跟我談到這個問題,說老實真不容易。他自己告訴我,那時候他七十多歲將近八十歲,他說我一生想學老實就學不到。這是真的,所以學老實不容易。這就是我們要知道,我們有功夫成片,臨命終時佛力的加持就把我們提升,功夫提升,提升到事一心不亂。所以自己自善根力是最重要的,雖然念佛是二力法門,可是自力還是非常重要,沒有自力全靠佛力,做不到的。可是我們也曾經看到在歷史上、傳記上,甚至於在現前我們也能見到,好像他真靠佛力。我在美國達拉斯的時候,曾經看到一個住在華盛頓DC的周廣大先生,他沒有宗教信仰,在那邊開了個麵包店,人非常忠厚。得了癌症,醫院治療沒效果,醫生宣布他的壽命只有幾天。這緊急關頭,他們家裡就找到華府佛教會,那個時候我在那裡還掛個名當會長,找到我們會裡來,問我們同修有沒有方法?我們就有五、六個很熱心的同修去看他,看他之後真的是不行,就勸他不要求病好,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,把極樂世界狀況概略給他介紹。他一聽就接受,這是善根,過去生中的善根,他就接受。告訴他的太太,告訴他的小孩,不要為他求醫治病,大家都幫助他念佛,送他往生。他說一念佛的時候他就不痛,痛苦就沒有了,三天,真的他是預知時至走的,走的時候瑞相非常稀有。所以這是沒有接觸過佛法,臨終前三天,我們相信這是宿世的善根,這一生沒有機緣遇到佛法,臨命終時才遇到,也能成就。就證明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」,是真的不是假的,我們親眼看到這個例子。

  第八段是「明入定因緣」,第九段是「明十方諸佛與十智」,給他的加持,十種智慧。第十就是剛才念的這一段,「明法慧出定演說十種住門」,這十住法門,這是說前面這一品經從開頭到這個地方,它的大意。下面他就依照這個十門來解釋,道霈禪師的《疏論纂要》,選擇《合論》幾個重點幫助我們學習。我們看第一「釋菩薩名者」,解釋菩薩名號,「如十信位中菩薩下名,悉同名之為首」,這是講前面這一個大單元就是十信,這一個大單元是講十住。十信我們已經念過,十信菩薩每一位菩薩名號下面一個字都是首,十住菩薩下面這個字都是慧,我們看到法慧。十信位第一位是覺首,他講的有覺首、目首、財首、寶首、德首、精進首、智首、法首、賢首,這都稱為所謂十首菩薩,「悉同名之為首」,首是開端,「為明信心,以信為首」。所以大經上說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不信你就沒法子學,信心才能夠契入,信是入道的根源,入道的第一個條件,以信為首。清涼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也是把信擺在第一。從十住以下這是第二個大單元,解門,信解行證,這一個大單元分量很大,差不多是《華嚴經》的二分之一,給我們講解,行門只有一品。由這裡可以能看得到,解重要,解講得很詳細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都是講解,到等覺都是講解。

  行門只有一品經,五卷,諸位要曉得,《華嚴經》八十卷,行門只有一品,也很長,有五卷經文,叫「離世間品」。你看看這個品題,就把修行的總綱領給我們說出來,你看離世間,就是說你要把世間放下,你的行就圓滿。如果這個世間法放不下,這個世間包括人間天上,還包括四聖法界,都叫世間。佛講世間,世間分三大類,第一個叫有情世間,有情是什麼?有情執。有情執,這是什麼?六道。第二個叫器世間,器世間是講物質環境,我們現在科學把它分為三類,佛法只分為兩類,一個物質、一個精神。除這兩個之外,佛法還講智正覺世間,智正覺就是阿羅漢、菩薩、佛,也就是講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,智正覺世間。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,為什麼?阿羅漢已經成正覺,不是情識,他是智慧,智慧當家,不是感情用事。六道眾生都是感情用事,感情是煩惱,煩惱用事那就是造業,他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。你造作的善業,三善道受報,三善道享福;造作的惡業,三惡道去受苦。這是佛法裡面講三種世間。

  這是以信為首,這十信位,「此十住位中已生諸佛智慧家」,這前面我們讀過,他們生三世佛家,這已經生三世佛家,住大菩提心,所以說是佛的智慧現前,他的名號同名為慧,「悉同名之為慧,為明入聖法流中,得佛智慧,同佛知見」。記住,《華嚴經》上教導我們,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就是放下,離世間就是放下,不但有情世間要放下,智正覺世間也要放下,三種世間統統都要放下,為什麼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這裡面雖然理很深,事非常複雜,賢首國師非常難得,在一本薄薄的《妄盡還源觀》,把這樁事為我們講清楚、講明白。如果我們真的覺悟,聽懂、聽明白,我相信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這個出世間就是四聖法界,也就是我們合起來講十法界,對十法界依正莊嚴那種分別執著自然就淡薄,不會像以前那麼樣的堅固執著,淡化。這個淡化好,慢慢的淡,淡到最後沒有了你就成為法慧菩薩,你就入住如來家。可見得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不容易,哪個人不想?放下十法界就成佛,真佛不是假佛。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真佛,超越十法界的這是真佛,宗門裡面所謂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這是真佛。《華嚴經》上十住菩薩以上的,這是真佛,所以他同佛知見。你看《法華經》上說的「入佛知見」,佛知佛見,這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。我們的知見都是錯誤,佛知佛見才是正知正見,我們為什麼是錯誤的?因為我們有煩惱障礙了本性。哪些是煩惱?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,這三大類煩惱障礙了性德。性德雖然起用,我們今天能見、能聽、能夠思惟想像,統統都是性德起用,可是性德起用,裡面很多很多的錯誤,我們自己不知不覺。

  他下面兩句話說得好,「善簡正邪,契會正法」,我們沒有這個能力,什麼是正,什麼是邪,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力來揀別。如果我們能學老實人,我們總算還有一點善根,沒有善根,在這一生當中你怎麼能遇到佛法?遇到佛法這都是有善根。善根人學老實好!學老實,李老師一生說他自己學老實還不夠,沒學到。怎麼叫學老實?專學念佛法門那就是學老實。我這一生頭一樁的大事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,下定這個決心,我一定要見阿彌陀佛,我要跟他學習,做阿彌陀佛的學生,其他統統放下,這叫老實,這叫學老實。真的都放下,三種世間都不放在心上,有情世間是六道輪迴,智正覺世間是四聖法界,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放下,絕不放在心上,這就是學老實,他真學到,真的成就。《華嚴經》到最後一著,文殊、普賢導歸極樂,所以古人有這麼一說,《華嚴經》是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《華嚴》。有中本一定有小本,小本是什麼?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。抓住這個法門,死心蹋地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你要不放下,你會受外面境界干擾,你放下,沒有人能干擾你,你這一生當中平平安安的就成就,這就是善簡正邪。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世界,真的是《楞嚴經》上佛給我們授記,佛的預言講得太正確,講末法我們這個時期,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。正法很不容易聽到,你聽的都是邪師說法,你所接觸到的,你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,全都是邪的、歪的,這個麻煩大!你沒有能力辨別什麼叫正法,這什麼原因?不能怪自己,也不能怪別人,也不能怪社會,更不能怪政府,要知道這是許許多多條件造成的,還有歷史的因素在其中。

  這一個世紀,一百年裡面整個社會動盪不安,我們中國人對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喪失掉,看到外國的月亮圓,什麼都向外國人學習。把中國五千年老祖宗的教誨疏忽、疏遠了,到現在將近一百年,問題出現,這個社會上正氣沒有了,正氣沒有,取而代之是什麼?邪氣。我們用外國人的話說,這磁場,以前這磁場是倫理道德,所以邪門外道有,它不敢出頭,它藏起來;現在這個社會正氣沒有了,它全冒出來。沒有受過聖賢教育,沒有受過宗教教學的薰陶,你在這個社會上確實不知道什麼是正、不知道什麼是邪,更不能契會正法。契是契入,會是體會,那就有功夫。法慧才真正能夠名符其實的做到這兩句,這兩句就是同佛知見,同佛智慧。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,如何能保住自己,不會受邪魔外道的干擾?我們只有一個方法,絕對不能離開佛經。佛經裡面所講的是正法,我天天讀佛經,天天跟一些朋友,多少不拘,三個、五個也行,十個、八個也行,幾十個、幾百個也行,每天在一起學習,在一起研究討論,念佛修行。魔外力量再強,他干擾不到我。如果我們三天不念經不讀經,不跟佛菩薩往來,你的心會動搖,大概一個星期不聽經,你心就變了,你就會入魔道、邪道、外道,你就入他們那一道去,很可怕!所以學佛在今天不容易,在上一個世紀沒問題,我們這一個世紀學佛是非常不容易,一天都不能離開佛菩薩。佛菩薩在哪裡?經典裡面,不可以離開經典。所以「名之法慧」,這就是把法慧介紹給我們。

  下面說「若也自己不能同諸佛智慧知見者,自邪未明」,你看這說得很好,「焉能簡邪見也」,自己要不能同佛智慧,同佛知見,那你是自己的邪還沒有去掉,你就不可能有能力辨別邪正,下面的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先要把自己的邪、妄、染、不善,要把它放下,要聽佛在經典上的教訓,依教奉行。如果我們天天聽,還不能放下,不要緊,你的善根還沒成熟,繼續聽,古人常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這一點我要特別跟諸位強調一下,為什麼?它是修行證果的祕訣。一般人煩惱為什麼斷不掉?心浮氣躁,他的心定不下來,煩惱習氣在膨脹無法收斂,諸佛菩薩、古聖先賢教的這些方法,沒有別的,就是要我們把這種不正常的心態改正過來。一部經聽上一千遍,你就曉得那是多大的耐心。現在的學校,我曾經在學校教過書,有很多學生聽課只聽一遍,再講第二遍,這個我已經聽過,他不再聽。諸位想想,他怎麼會有成就?他那一遍聽的是耳邊風,你要考一考,問問他,他什麼都不知道。又何況一生專攻一部經,就讀一部經,一生就講一部經。我們看到古人裡頭有,古人有專講《彌陀經》的,一生講二、三百遍,一遍一遍講,真的叫專攻。他講三百遍,你就知道他讀多少遍,我們估計他至少讀了三千遍,他講三百遍,他怎麼會不往生!他怎麼會不成佛!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到他的耐心,看到他的定力,看到他的清淨平等覺,覺就是開悟,清淨是入門,平等就是得定,覺就開悟。他開悟了,我們能肯定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經,他統統都能講,他為什麼不講?給大家做個好榜樣,是這麼個道理。我明白了,所以我學經教的時候,曾經發心一生講一部經。我在美國的時候有同學問我,他說:法師,如果你一生講一部經,你選擇哪一部經?我選擇《彌陀經要解》,蕅益大師的,註得太好了,無比的受用。為什麼我一生講這麼多,講了好幾十部?那是自己做不了主。所以這是福報,如果我自己有個道場,我就會這麼幹;自己沒有道場,住別人的地方,人家請什麼經,我們就得答應給他講什麼經,所以這樣才講了幾十部。要是一部,會給大家有很多啟發;講這麼多,於我自己沒有什麼大的損害,但是在佛法表法裡面就有很大的欠缺。現在沒有這種人出來,真正為大家做榜樣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成就自己,主持正法,利益眾生,圓圓滿滿做到。

  長者這一句提醒我們,我們要能夠有能力辨別邪正,自己先要去邪歸正,你才有這個能力。同佛知見,我們今天沒辦法開悟,我們讀經真的是千遍。有一個同學來問我,他初學,想學淨土,問我怎麼學法?我說你回家去,把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《無量壽經》的經本,先從頭到尾念三千遍,然後你再來找我。他也很用功,大概在不到兩年,他告訴我,他已經念完了八百遍,相當用功。八百遍念完之後他告訴我,他對經裡頭有悟處。這對了,專一,沒有別的,學經教就是這麼個學法,這個方法自古相傳,看到好像很笨拙,但是它非常有效果,就學一部經,就聽一部經。我們那時候學教沒有光碟,沒有這些東西,連錄音機都沒有,我跟李老師學經教的時候,靠什麼?靠筆記,聽講的時候寫一點筆記。而李老師實在講,他很反對寫筆記,那就全憑記憶。為什麼反對記筆記?記筆記分心,你在聽的時候不能專心。要專心聽,你才會有悟處;你分心,你只能記得語言,這裡面的義理你沒有法子領悟,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。我跟他十年,他不准我記筆記,所以我十年用了兩個筆記本,很薄的,兩個筆記本裡面都沒有寫完,大概都寫三分之一、一半的樣子,十年,老人家不准記。所以在他會下十年當中,體會到古聖先賢的方法太妙,太好了,只要依照古大德的辦法去學習,再笨的人都會開悟,上台都能講得很好。

  這個話也不是假的,你看看倓虛法師的自傳,《影塵回憶錄》,在台灣流通得很廣。這個自傳是老人家晚年的時候講給學生們聽,像講故事一樣,由他的學生大光法師筆記,整理出來之後給他看,以後這部書出版了。大光也往生了,我跟他也是老朋友。《回憶錄》裡有這麼一段故事,曬蠟燭的法師,人老實,夏天大家都在曬衣服、曬經書,從前線裝本的經書,在夏天的時候都拿來曬曬。有人跟這個香燈師開玩笑,香燈師很老實,告訴香燈師,你那些蠟燭放在這裡上霉了,你看人家都在曬衣服,你怎麼不拿去曬曬?香燈師真的就聽話,蠟燭拿出去曬,曬到下午的時候蠟燭全曬化掉。晚上做晚課的時候,他就拿著那個蠟燭的燈芯在點,蠟都化掉。所以維那師看到都搖頭,頭痛,怎麼回事?問香燈師,香燈師說同參教我拿到外面去曬,曬成這個樣子。所以維那師就告訴方丈老和尚,把這個事情告訴方丈老和尚。方丈老和尚第二天就告訴他,「香燈師,你很難得,你不必做香燈,我讓你到阿育王寺去拜釋迦牟尼佛的舍利,你到那個地方去拜。」他也很聽話,一天拜三千拜,拜了幾年他開悟了,他作了一首偈子送給老和尚看,老和尚一看真的不是假的,請他出來講經,他什麼都沒有學過,所謂誠則靈,所以老實人好教。每天拜三千拜,拜了個三、四年他心定了,業障全拜掉,智慧現前,以後居然是講經說法的法師。從前給他開玩笑的這些法師,見到他很慚愧,自嘆不如。會講經,能作偈子,能寫詩,這不容易!老和尚有慧眼,老和尚能成就這個人,知道。

  下面說「是故此位,能同一切諸佛知見,故得一切同名法慧佛而現其前,以為印信,定其詮表也,以與十方諸佛智慧同故」。你看只要把執著、分別、起心動念放下,你就能同一切諸佛知見,你就得一切同名佛現前,自然現前,這是什麼?感應。我沒有要佛現前,沒有感叫冥感,顯應。感應有四種,我們前面學過,顯感顯應、顯感冥應、冥感顯應、冥感冥應。冥感冥應的多,我們不知道,自己沒有覺察到這叫冥,我們心裡動一個念頭,與十方世界諸佛如來肯定起感應道交。佛現前什麼意思?佛現前是給他證明,他修學所得的沒有錯誤,印是印證,給他做證明。信是什麼?信解,因為這個位次,前面十信位是信,現在十住位是解,十行位是起行,十迴向位是利他,是教化眾生。所以幫助他,印證他的信解是正確的,沒有錯誤;如果有錯誤,同名號的佛不會現前。同名號的就是你同一個法門,我們念佛,我們念佛功夫得力的時候,佛現前,阿彌陀佛現前,你看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真的現前。現前什麼作用?也是為我們印信,給我們印證,我們的信、我們的解、我們的行沒錯誤。這種境界偶爾的是真的,如果要常常看見就是魔,就不是佛,佛不會常常現前,這個道理要懂。我們心裡不要求,自然的。在過去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看過,慧遠大師的傳記,遠公是我們中國淨宗的祖師,開山的祖師,他生在東晉,跟陶淵明同一個時代。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來還不久,漢朝末年進入三國那個時代,經翻譯成中文的也不多,淨土經典只有一本《無量壽經》。

  淨土經典在中國第一個翻譯的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而且《無量壽經》的譯本很多,從後漢到宋朝,宋朝是最後一次翻譯的,一共十二次的翻譯,就是十二種不同的版本。從翻譯的內容來看,古大德有這麼個說法,他說傳到中國來的梵文原本,絕對不是一個本子,因為它裡面有很多差別太大了;如果是同一個本子,多少人翻總大同小異。這是翻譯,裡面特別重要的就是阿彌陀佛的願,現在我們《無量壽經》的版本遺失七種,現在只剩下五種,五種在《大藏經》裡面都看到。你看阿彌陀佛發的願,有兩種是四十八願,有兩種是二十四願,宋朝譯的那是三十六願,這個差別太大,如果梵文是一個本子的話,不可能有這個現象出生。所以古人有這個說法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介紹西方淨土至少講過三次,講《無量壽經》至少講過三次。這個現象在世尊一生當中沒有發生過,釋迦牟尼佛講經就是一遍,不會再講重複的。唯獨《無量壽經》是多次的宣講,因為丟掉的七種本子我們沒看到,可能還有不同的,那就確確實實能想到,總是三次以上。這什麼意思?就是這個法門重要!如果不是很重要的法門,佛又何必多次重複?所以給我們透了這個信息,也幫助我們增長對淨宗的信心。所以佛現前都是為我們印證,我們信解行沒有錯誤。這定其詮表,以與十方諸佛智慧同故,所以稱為法慧菩薩。

  下面第二「明入三昧之意者,如十信位中,且以生滅心,信自心所有無始無明能分別心,即自心根本不動智佛」。這叫真的有了信心,真的把佛的經義聽懂,生起這樣的信心,這個是十信位。由此可知,我們現在還沒有這個信心,我們沒有入十信位,入十信位的時候肯定有這個信心。十信位的菩薩沒見性,所以還是以生滅心,生滅心就是八識心,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是妄心。哪些人用妄心?六道用妄心,十法界還是用妄心,十法界裡面阿羅漢沒見性,辟支佛也沒見性,菩薩也沒見性(這權教菩薩),佛也沒見性。所以天台大師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,叫相似即佛,相似就是很像佛,不是佛,為什麼?佛用真心,真心不生不滅。唐代惠能大師見性,這個見性是什麼?真心找到,真心現前。他告訴我們,真心什麼樣子?真心是清淨的,永遠沒有染污,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心,真心沒有染污。染污的心是什麼?生滅心,這個心有染污。真心不生不滅,妄心生滅,生滅是念頭,前念滅了後念就生,這是生滅心,這是妄心不是真心。真心本自具足,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相。妄心實在講也本自具足,但是它把那個具足變了質,變成煩惱,變成業報,智慧變成煩惱,德能變成造業,相好變成六道輪迴,變質!哪一天我們一覺悟,統統都回來了,煩惱變成智慧,這個造業原來是自性的德能,六道輪迴沒有了,變成什麼?變成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。

  這就是佛在大經裡面常講,不但十法界,包括諸佛的實報莊嚴土,都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這個生滅心就是識,它會變,把自性裡面現的相扭曲。我們能把生滅心放下,問題馬上就解決,生滅心是什麼東西?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執著、分別、起心動念,這是煩惱、是習氣。我們可以說無量劫來,我們就墮在六道裡面,這個煩惱習氣非常深,很不容易放下。學佛的人都知道應該放下,可是他就是放不下!放不下還得要放下。佛教給我們現在放不下,我們把它淡化,總要一天比一天淡,一年比一年淡薄,這就好,就有進步。如果這些煩惱習氣沒有能夠淡化,無論我們怎樣用功去誦經、去念佛,可以說功夫沒有長進,沒有進步。必須對於世出世間法看淡,這才叫真正你有了進步,你功夫得力,為什麼?煩惱輕、智慧長。所以你能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,放下兩分就透兩分智慧,為什麼不放下?真放下之後你才有法喜充滿,你才能辨別邪正,你才能辨別是非。我們現在可憐,連利害都不能辨別,什麼對我有利、什麼對我有害不知道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所想的、所做的、所受的,許許多多於我們身心有害,自己不知道。在凡夫,十法界全是凡夫,因為十法界都是用生滅心,用生滅心信自心所有無始無明能分別心,就是相信我們什麼?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這是無明,這是無始無明,現在我們會分別、會執著,這些妄心就是自心根本不動智佛。誰相信?十信菩薩相信,他為什麼相信?因為他信佛。

  我們為什麼不相信?我們對佛懷疑,我們雖然講信佛,不是真信,半信半疑。為什麼不能真信?對佛了解得不夠透徹。我們今天親近善知識,親近經典,第一步想得到的是什麼?對佛菩薩、對古聖先賢真正生起信心,決定的信心,你才真正肯跟他學。他講的話,他的教誨,你才會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,那你就得利益。我們今天有沒有做到?沒做到,如果做到就不是這個樣子。所以信這個字好難!我在講席當中還跟諸位講過,以前李老師跟我的故事,就是講這個信字。我出家,一出家就教佛學院,就開始講經,可是我出家兩年才受戒,這緣分。受戒之後這是規矩,一定要去拜謝老師,所以我離開戒壇,就到台中看李老師。他老人家在慈光圖書館,我在門口,他在裡面就看到我來,他手就指著我,「你,你要信佛,你要信佛」,講了好大的聲音,講我要信佛,我聽都愣住了。那時候我學佛九年,跟他老人家學講經也將近兩年,我怎麼不信佛?不信佛怎麼會出家?怎麼會去受戒?所以我聽他這個話就疑惑。進去之後,「你坐下來」,我就坐在旁邊,他告訴我,「信佛不容易,有很多老和尚到死都不相信佛」,這我愈聽愈不能理解,我感到很茫然,說不出話來。他給我解釋,什麼叫信佛?信後頭有解、有行、有證那叫信,信解行證,一即是四,四即是一,信裡頭有解行證,證裡頭有信行解,這一講我就明白了。

  佛教給我們最簡單的,入門的基礎,十善做到沒有?我們學佛無論在家、出家,入門第一個就接受三皈,我們都受了三皈,老師都給我們三皈證書,我們有沒有皈?沒有。為什麼沒有?不信,你信不就真的皈了嗎?皈是回歸,依是依靠,從哪裡回歸?從迷惑顛倒回歸自性覺,我們有沒有做到?這叫皈依佛。從邪知邪見回歸到正知正見,有沒有做到?這經典。我們遇到困難,是不是在經典裡面找答案?沒有,都是自己胡思亂想。從染污回歸到清淨,這是皈依僧,出家人你看他那個形象,立刻回到自己,出家人六根清淨一塵不染,我有沒有清淨?我有沒有染污?這叫皈依僧。這個三寶的形象天天提醒我們,你為什麼家裡供佛?供佛提醒你皈依覺,佛是大覺世尊。你家裡面為什麼放幾本經書?提醒你皈依法。出家人的照片掛在那個地方,教你皈依淨,它提醒你,讓你念念不忘。可是我們天天早晚課還跟佛菩薩頂禮,還在誦經念咒,可是怎樣?念完就完了,它對我這一天的生活、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好像都不相干,這不是信佛,所以信佛是真幹,你說信心多重要!信是入道的根源。沒有信,其他都不必談,沒有信哪來的行?不但沒有行,解都沒有,它頭一個信才有解,解後才有行,行後才有證,你頭一個字都有了問題,後頭全都沒有了。

  所以真信佛要相信自心根本不動智佛,這是什麼?這是法性佛,我們的自性就是真佛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阿彌陀佛是不是心想生?是的。《三時繫念》佛事,中峰禪師作的,這些年在全世界流行,中峰禪師在開示裡面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。彌陀從哪來?自性來的。淨土哪來的?淨土也是唯心,心現的,不是在外面。你就曉得彌陀、淨土跟我們什麼關係,一體,這個關係太密切。我們一心求生淨土,哪有求不到的道理?淨土是自己的老家,阿彌陀佛是第一個親人,哪有拒絕的道理?哪有不接受的道理?不能往生那都是你自己造的業障,與彌陀、與淨土都不相干,責任要自己負。業障為什麼不能消除?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,有疑惑,才造成障礙。這就是經教可不能離開,我是一個中下根性的人,不是上根利智,這一生當中有這麼一點小小成就,得力是什麼?五十八年沒有一天離開經典。這就是讓經典長時期的薰修,有這麼一點點信心,相信十法界依正莊嚴、自己的煩惱習氣,統統是自心根本不動智佛。

  我們現前,「未有方便三昧合其體用」,這是說我們現在不像諸佛菩薩。諸佛菩薩有善巧方便,能與性德融合成一體,這是說誰?明心見性的人。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,向十信菩薩來學習,我們就容易多了,因為十信菩薩他用阿賴耶識,我們也是用阿賴耶識,同樣都是用妄心,他的妄心用得很正確,他完全相信佛菩薩,把佛菩薩的教誨完全做到,這十信位的菩薩。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豁然開悟,那就超越十法界,就真的成佛。所以我們今天很糟糕的,隨緣隨著變,這是迷失自性。十信位的菩薩雖然沒有見性,但是他能夠隨緣學習菩薩,學習菩薩那個樣子,學習菩薩的外表,這個外表是什麼?十善業道。我們講的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他把這個學到,而且做得很圓滿。做的哪些東西?像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道家的《感應篇》、《陰騭文》,他真做到,這就相似位。什麼時候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不是相似的,就真的,天台大師講分證位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但是沒有圓滿,為什麼沒有圓滿?習氣沒斷掉。這樁事情,我們在前面學習很多,習氣雖然在,不礙事,不要去理它就好了,隨著時間自自然然它就消失掉。所以我們知道,人真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跟諸佛如來就平等。所以法慧菩薩這是剛剛放下起心動念,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他的智慧、知見就跟諸佛相同。

  「是故十信位中十個世界,皆名為色」,這個世界是我們的依報,我們的生活環境。十信位中有十個世界,初信有初信的世界,二信有二信的世界。我們這個人道,人道裡頭有人道的世界,天道有天道的世界,畜生有畜生的世界。要是細分,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,有跟人相同的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同分見妄」,見是見解,妄是虛妄,同分,我們講共業。還有別業,跟別人不同的見解,譬如我們遊山玩水,每個人感觸不一樣,有人感觸很歡喜,有人感觸悲哀,這是感受,外面都一樣的,為什麼感受不一樣?別業,佛法講得微細。然後你才真正懂得,《還源觀》裡面所講的,「依一體,起二用」,那是講每個人。而《還源觀》裡面講得更妙,它不講人,它講「一一微塵」,我們這個身上多少微塵組織的?沒法子計算。所以你要常常能夠回光返照,我們肉體是什麼?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是細胞,細胞組成的,外面五官、裡面五臟六腑全是細胞組成的。細胞是怎麼組成的?細胞是分子組成的。分子怎麼組成的?分子是原子、電子組成的,這一個人形就是一大堆的原子、電子排列成這個樣子。誰把它排列成這個樣子?信息。信息是什麼?信息就是妄想,就是分別執著,信息在指揮。誰去改變?我們現在科學家講的場能,能量。科學講物質、能量、信息,實在講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,能量是阿賴耶的業相,信息就是阿賴耶的見相,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。科學家也不容易,發現到整個宇宙就這三樣東西,除這三樣東西之外什麼都沒有。我們不能夠不佩服釋迦牟尼佛,三千年前沒有科學技術,也沒有這些儀器,他講得比今天科學家還要透徹、還要清楚。這是什麼?自性的本能,定中能見到的境界,他不是想像的,甚深禪定當中看到的事實真相。所以要曉得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的,皆名為色,沒入法性。

  「為十信未入法性之流,以生滅心而信解故,故十個世界,名之為色」,這個道理在此地,這是舉十信位做例子。「如此十住位中,以方便三昧無沉掉心,能現自體無生滅智慧故」,這個幾句話很重要。十住位中,這是明心見性,他以方便三昧,方便是隨緣,三昧是不變,隨緣不變,這是佛法裡頭常說的。我在很早在講席裡頭我把它講成四句,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隨緣隨變,不變不隨緣」,我講這四句。不變隨緣,是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已經證得自性,明心見性,永遠不會變,能隨十法界眾生,所謂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不變隨緣。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人間,他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。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八相成道,示現開悟,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他有沒有起心動念過?沒有,這叫不變隨緣。

  隨緣不變是菩薩,十信位的菩薩,不是十住,十住是不變隨緣,十信位菩薩隨緣當中學不變,這是我們應該做的,我們隨緣裡頭學不變,那就是真正在做功夫,你禁得起考驗,隨緣是禁得起考驗。考驗什麼?不變。不變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實在講不起心、不動念我們做不到,做到就是初住以上菩薩,這我們做不到,做不到我們要學十信位。十信位怎麼樣?在那裡學習,學習不執著、不分別,這就是十信菩薩。隨緣裡頭練功,練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叫真修行,這叫真的用功,會用功。第三種,不變不隨緣,這是什麼?阿羅漢,小乘,他證到偏真涅槃,他不發心度眾生。為什麼?眾生很難度,跟他們在一塊不好相處,所以乾脆不理他,不變不隨緣,這是二乘。我們凡夫呢?隨緣隨著變,我把它講成這四種大家好懂。我們應該怎樣?應該學十信菩薩,隨緣不變。這個不變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,學這個本事,這點很重要。

  所以這方便三昧,沉是昏沉,掉是掉舉,昏沉是精神提不起來,特別是在什麼時候?在靜坐的時候。你看很多人念佛,念佛在止靜的時候有些人打呼,那就是昏沉;另外有一種人,他坐下來的時候,他心裡七上八下,那叫掉舉,這兩種都是煩惱。不昏沉、不掉舉那叫三昧,心裡很清淨、很清楚,沒有昏沉、掉舉的現象。「能現自體無生滅智慧故」,這個時候智慧現前。這是我們一般凡夫有這個現象,功夫稍微得力的時候,這個現象就有現前,特別是念佛的人有,學經教的人就多,經教有些地方看到看不明白,看不懂,忽然明瞭。如果是昏沉、掉舉,那是決定不生智慧。所以我們經教上遇到困難,多半用什麼方法?不要找參考資料,不要去胡思亂想,把經本合起來,拜佛。我學《華嚴經》,我就專拜普賢菩薩拜上個二、三百拜,那個意思自然就貫通,像這種情形很多。我們講《無量壽經》,拜阿彌陀佛;講《金剛經》,你就拜文殊師利菩薩。與他相應的,幾百拜拜下去的時候自然就通。「是故一切修道者,初以聞解信入」,這是非常正確,我們想學佛,從哪個地方進去?從聞解,那你就離不開經教。能夠有機會聽聞經典,那就是無比殊勝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