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五一七卷)  2001/12/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0517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眾,異名菩薩偈頌第五首:

  【廣大光明佛法身,能以方便現世間,普隨眾生心所樂,悉稱其根而雨法。】

  這個與前面長行文第五句相應,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「以法隨機」,也就是隨緣說法。第一句讚頌諸佛如來的法身,『廣大光明佛法身』,『能以方便現世間』,這是說的能現。法身無相,亦無不相,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絕對不是我們的境界。但是我們在經上讀到的,世尊把這一樁事情告訴我們,我們能信、能解,對這個事實真相決定不懷疑。這一樁事情,就是現代哲學家所說的宇宙本體。宇宙本體究竟是什麼?現代哲學家依然沒有結論,有許多種說法,說的好像是有道理,這個道理不圓滿、不究竟,所以不能教人心服口服。什麼是本體?本體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根本,一般講它能生萬法,為萬法之體,我們稱之為本體。

  在佛法裡面,稱之為法性,稱之為法身。法性跟法身是一不是二,法性是能現,法身是所現。過去歐陽竟無大師講,「佛法不是宗教,也不是哲學,佛法就是佛法。」不是宗教,我們在此地不談了,為什麼不是哲學?哲學裡頭有能有所,佛法裡頭也講能所,但是佛法所講的能所是一不是二,哲學裡頭所講的能所是二,所以它不同於哲學,確確實實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說出來。法身它會變,千變萬化,「能以方便現世間」,這就是變,展現在世間,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「廣大光明佛法身」。它怎麼變的?不是它本身意思變的,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,它沒有意思,如果它要有意思的話,它就不會隨著別人意思變了,這個道理我們能想像得到。它沒有意思,沒有意思所以它才能夠隨順十法界;如果有意思,那在我們想,我們可以隨順善,決定不隨順惡。它隨順六道、隨順三途、隨順地獄,那可見得,它的確是沒有意思,這才能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

  『普隨眾生心所樂』,在這裡面隨順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裡面,有覺有迷。覺悟的是哪些人?諸佛菩薩他們覺悟了,迷的人是九界眾生,不單單是九界眾生,迷得尤其重的是六道三途,法身也隨順,在這裡我們能夠體會到一些。大乘經上常常講的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既然是共同一法身,當然共同一法性。法性就是自性,就是佛性。性是體之體,法身是體之相,它能現相,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講,虛空法界剎土眾生,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佛說是「唯心所現」,唯心所現的就是此地講的法身,「廣大光明佛法身」。「唯識所變」,我們想想哪些人是識?九法界是識,九法界眾生沒見性,沒有見性,他用的是識心,識心各個就不一樣。

  我們今天讀到這一段文,這一段文是同生眾。同生眾他們用真心,他不用識,這是真正覺悟的人,大徹大悟的人。大徹大悟的人「能以方便現世間」,他怎麼現世間的?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。所以法身縱然起了變化,他還是法身,這個他沒有變。縱然是地獄相現前,那個地獄裡頭的依正莊嚴,依舊是法身,是法身的現相。法身是能現,地獄是所現,餓鬼也是所現,畜生還是所現,這個道理很難懂。唐朝時候賢首國師,他用金獅子來做比喻,把金比喻做法性,獅子比喻做法相;這個黃金做了一個獅子,獅子是畜生,比喻它所變。做成一個獅子,它還是黃金,金沒有變,金的相也沒有變。我現在不做獅子,把這個金再做成一尊佛像,這個獅子變成佛了。獅子雖然變成佛了,金沒有變,金的色相成分也沒有變,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所以,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,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佛講得好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他本來是佛;淨土經裡面佛也說得很妙,「是心是佛」,那個心就是講的心性,就是說的真如本性。什麼叫佛?真如本性是佛。宗門的祖師大德說「狗子有佛性」,這是說畜生,畜生有佛性。餓鬼也有佛性,地獄還是有佛性。既有佛性,他怎麼不是佛?他當然是佛。

  成了佛的人,為什麼會看大地一切眾生「齊成佛道」,一齊都成佛了,見性!所以說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一成一切成,沒有說是我成你不成,不是的。但是可以這樣說法:我悟你沒有悟,這個話是真的。一成一切成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;你沒有覺得,那是我悟你沒有悟,法身菩薩可以這個說法。現在法身菩薩他要幫我們覺悟,所以眾生有感,他就來應。他來應是隨順眾生,現相隨順眾生。用什麼樣的形相,他沒有意思,就像永嘉所說的「分別亦非意」,他沒有心意識。為什麼?如果有心意識,他是凡夫,他決定在十法界,他不在一真法界。這裡頭的菩薩,都是一真法界的大菩薩。

  前面我曾經跟諸位透過訊息,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二。我們今天用電視畫面頻道來做比喻,實在講只能比喻到彷彿,隔一層,但已經靠得很近。好像十法界是十個頻道,我們按哪個頻道,哪個頻道出現,有這個意思在。佛在經上也講,「一個法界現,九個法界隱」,真的就像電視畫面一樣,按一個頻道,這個頻道現了,其他九個頻道你看不見。如果我們有十個畫面,那十個畫面可以同時看見,能不能?能!只要你把頻道的這個障礙突破,就行了。在我們自己人的本身,六根障礙突破了,可以六根互用,眼不但可以見,眼也可以聽;耳不但可以聽,耳也可以嗅;身不但可以觸,身也可以見,全身都是眼,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「一根返源,六根解脫」,所以六根可以互用。六根既然能互用,十法界如何不能夠相容?肯定的!

  這個境界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真正不思議。不思議這一句話意思深,那就是講你要到一切都不思、都不議,這個界限就突破,就沒有障礙了。你只要有思、只要有議,界限就樹立,就不能突破。不思議這三個字的味道很深很深!並不是說我們一般人的解釋,「這個不可以想,這個不可以說」,你解得很淺;真正的深意,就是叫你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那就是不思議。這一放下就解脫了,解脫了對個人自己本身,六根圓融了,六根解脫就是六根互用了;外面境界十法界也融通了,無論哪一個法界,你全看見了,不是「一個現,九個皆隱」,是同時都看見;還不是十個畫面看見,是一個畫面看見。

  在這個境界裡面的菩薩、諸佛如來,那個神通就廣大了,所以他有能力「普隨眾生心所樂」,這眾生是九法界眾生,佛能隨順。佛隨順是無心的,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法身隨著眾生心在變現。法身變成了地獄,眾生在地獄受罪,我們要問:法身受不受罪?法身不受!地獄的現象,不但在佛法裡面講,在婆羅門教裡頭,甚至於在基督教、天主教裡面,都說一片火光,這個火光是從法性裡頭變出來的。造地獄罪業的人,要受大火煎熬,苦不堪言!實際上,法身依舊清淨,清淨法身,清淨法身變地獄相,它還是清淨的,變畜生、變餓鬼,都是清淨的。如果法身被污染了,那就不能叫法性身。污染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?給諸位說,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純粹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把戲。妄心,不是真心,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講眾生「可憐憫者」;如果真的有這個事情,佛要說可憐憫者的話,那說得就太過分了。

  這個話我們還是不好懂,我們再舉個比喻,這佛在經上常常用夢幻做比喻。就像你這個人做惡夢,在夢中遇到冤親債主,給你受許許多多災難,你嚇得一身冷汗,這一嚇驚醒之後,一場夢!不是真的。你真的身一點傷害都沒有,我們把這個真的身當作法身,現實的境界當作法界,你夢中的那個境界、夢中的那個身,是意識心變的,不是真的。雖然不是真的,他要是不覺悟,他不知道自己在作夢,他真的很恐怖,真有苦受;如果他在夢中覺悟,「我是在作夢」,他一切受就沒有了,那夢不是真的。由此可知,人這一生在這個世間一切感受,受從哪裡來?從妄想生的。苦樂憂喜捨不離妄想,妄想沒有了,苦樂憂喜捨就沒有了。所以佛菩薩在地獄現身,度地獄眾生,他不受苦;在畜生裡面受生,他也不受苦,他沒有苦樂憂喜捨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人間現身,那是裝出樣子,他受不受苦?他不受。為什麼?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哪裡來的苦樂憂喜捨?這是事實真相。表演出有苦樂憂喜捨,那是唱戲,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「遊戲神通」,他是舞台上的那個苦樂憂喜捨,表演給我們看的,讓我們看了覺悟,他用意在此地。幫助一切眾生覺悟。

  『悉稱其根而雨法』,「法」包括表演,為人演說,一定要稱他的根性,一定要隨順他所愛好的,你看看佛度眾生多麼自在!這個道理,我們要懂。如果我們真的明瞭,我們對於諸佛菩薩、修行人的看法就不一樣,對於自己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。我們要怎麼學法?這個重要,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,幫助九法界眾生破迷開悟,這是他的願力。願力裡頭沒有希求,到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之後,它是變成一種自然的力量。眾生有感,他立刻就有應,他能夠隨順一切眾生分別,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,實際上他沒有執著,他也沒有分別,幫助一切眾生轉迷為悟、轉凡成聖。幫助的方式無量無邊,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,服務,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。服務的項目太多太多了,不管是哪個項目,它有一個中心:幫助人覺悟過來,這就是佛事,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裡頭的大事。如果沒有這一點,不能幫助眾生覺悟,這是世間法;只要這裡頭有幫助眾生覺悟的,這是佛法。我們從這裡去體會,從這個地方去學習。

  所以我們學佛,這一下就知道怎麼學法。我們真的要轉變自己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來的時候真的是業力來的。這個業力,前世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很厚,這一生你一定得到佛菩薩幫助。也許這一位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現身,到這個世間來,他是感應來的;也可能他在這一生當中就幫助一個人,幫助的時間多少?也許只有幾分鐘,也許只有幾個小時,那個人覺悟了,他的使命就完成了。往往在完成之後,可能他就入般涅槃,他就走了。另外一種,他還不走,不走的原因在哪裡?他跟這個世間眾生有緣,幫助他們種善根。所以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是緣,與眾生有緣。緣興,佛菩薩就來示現;緣滅,佛菩薩就走了,就這麼回事情。

  凡夫是業力,生死、富貴窮通無一不是命。命是什麼?命是業力,你過去生中造的業,你造的善業,你這一生得富貴、得福報。如果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,那你的果報是來受苦的、是來受難的,這個很可憐!總是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,在六道裡頭流轉。你不覺悟,你不回頭,你就沒有出離六道的機緣,在六道裡頭的現相「生死疲勞」;也就是好像做惡夢一樣,夢中還做惡夢,這個夢不醒。只要有極其微弱的一念,有那麼一絲毫的覺悟,就能感動佛菩薩來幫助。我們要記住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這慈悲到極處!一個人,諸佛菩薩也要來度你,只要你有感,只要你有這麼個念頭,「我真的想學,真的想隨順佛菩薩的教誨」,這個人這一生肯定出離,他問題解決了。

  決定不能被世間法所迷惑。在這個世間,有發大財的機會,可不可以做?有做高官的機會,可不可以去爭取?可以!但是你不能迷。如果為了自己榮華富貴,你迷了。為什麼爭取這個高的職位?希望能為眾生多做一點服務。為什麼我要發大財?希望我能多照顧一些苦難的眾生,這是菩薩發心,這就對了。如果是增長自己貪瞋痴慢,這事情不能做,那你的虧吃大了!眼前你縱然得到很高的地位、得到很多的財富,你要曉得,你能享受幾年?一轉眼三途去了,那個麻煩大了!佛菩薩想幫你忙,幫不上。所以學佛的人,念念為眾生。這個機會,他是不是會爭取?不會爭取。隨緣而不攀緣,有機會,絕不放棄;沒有機會,絕不強求。

  甚至於唐朝的龐蘊居士,給我們做了一個很特殊的表演,那是大菩薩示現。《六祖壇經》裡頭有預言,就講到他。這是一個大富長者,參禪開悟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不容易!他的太太、他的女兒也不在他下。他給世人做出一個形象,他家裡有錢,把所有的財產,土地、田園都賣了變成錢財,裝在一條船上,把船划到長江當中,船底砸個洞沉下去,統統不要了。這是告訴大家:這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統統放下!有人問他:「龐居士,你這麼大的家產不要了,你為什麼不拿去做慈善事業、做好事?」他給人留一句話:「好事不如無事」。這個表現,就是把這一句話讓世間人永遠記住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。往後他日子怎麼過?他打草鞋。草鞋在大陸上現在還能看得到,每天編幾雙草鞋,賣幾文錢,他的日子過得很自在。

  完全沒有儲蓄,往生的時候自在。他告訴他女兒,那個時候沒有鐘錶,看看太陽,「現在是什麼時辰?」讓他女兒到外面去看看太陽,現在是什麼時間?他女兒曉得,知道他父親要往生,就大聲喊道:「還早呢!」她自己站在那個地方走了。等到龐居士出來一看:「哎,這個小東西,佔我的便宜了。」本來他走了,他的女兒要替他辦後事,現在他女兒先走,他要把他女兒後事辦好,他才能走。一家都這麼生死自在,想什麼時候走,就什麼時候走,走得那麼瀟灑,走得那麼自在!這個事情,我們在最近看到澳洲的土著,他們也有這個能力。想離開這個世界,他說把全身這個器官,就像電器一樣,身體上有個總開關,只要把這個開關關起來,兩分鐘就走了。他們曉得這個開關在哪裡,不要別人關,自己關,生死自在,生活完全回歸到大自然。諸位要曉得,這是在唐朝中葉的時候,他們跟馬祖、百丈時代很近,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一千兩百多年前。這種示現是在那個時代,因為佛教非常盛,人都喜歡在佛門裡面做好事、種福田,把自己真正了生死的大事情、明心見性的大事情疏忽掉,他做這個示現,做出這個形象,讓這些人覺悟:你修積再大的福報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;換句話說,你對於一切眾生的貢獻,都是有限的,都不是真實的。明心見性,超越十法界之後,你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布施供養是真實的,不要把這個事情忘掉了。

  禪不容易,但是在末法時期,世尊教導我們修淨土,「末法時期,淨成就」。淨土法門不難,我們能夠修善積德,淨土法門確實是易行道。無論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,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,也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少,只要懂得道理跟方法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你地位再高,修淨土不妨礙,你再富有或者再貧窮都沒有妨礙,真的是萬修萬人去。我們走這個路子,這個路子比龐居士的路子好走。但是龐居士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要懂得,對於世間五欲六塵、榮華富貴,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戀,那就對了!有這個機緣取得,是為社會大眾服務,絕對不礙自己念佛,這樣做就相應。

  我過去在台灣,有一位趙居士,那個時候在教育部工作,他現在已經退休,住在美國,他在教育部擔任秘書的工作。有一次他來給我說,這個部裡頭有一個單位,主管出缺,他有條件爭取,問我可不可以爭取?我就問他:「你爭取的目的何在?」「希望替國家社會多做一點事情,多做一點貢獻。」我說「可以,你發這個心,行!如果為自己的名聞利養,那大可不必!」他爭取了,爭取以後也沒有爭取到。我說那很好,爭取到了,你的工作更重,你要做更多的事情;爭取不到,你很自在,你的工作量不多,得大自在!這是學佛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。

  所以學佛的同修,爭取名聞利養,是為眾生不為自己,換句話說,自己沒有得失,看眾生的福報。我想替眾生服務,眾生有沒有福?眾生有福,這個地位我們要爭取,就爭取到,真為眾生服務!眾生沒有福,還要受苦難,佛菩薩想爭取這個職位,爭取不到。世出世法,我們知道都離不開因果報應,我們自己好好的修,還要勸導社會大眾修福。為什麼?大家有福,就能感應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,從事各個行業,為社會服務。眾生沒有福報,那妖魔鬼怪到這個世間來,他佔據這些地位,為非作歹,社會大眾要受苦受難。這裡頭因果很複雜,我們都要明瞭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同生眾異名菩薩」偈頌第六首:

  【真如平等無相身,離垢光明淨法身,智慧寂靜身無量,普應十方而演法。】

  第五跟第六,在長行裡面我們所看到的,第五是「隨諸眾生根解海普為顯示一切佛法」,第六是「得成就如來智永住無量劫」;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第五是「以法隨機」,第六是「為物永存」,這兩首偈說得比長行更清楚、更明顯。我們如何把它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也就是我們要把它做到?尤其是隨眾生心,「普隨眾生心所樂」,這總是要記住,才能夠真正做到應機說法,契機契理,「悉稱其根」來幫助他。他是什麼樣的根性?是什麼樣的愛好?隨著他的愛好,隨著他的欲望,隨著他的根性,幫助他、成就他、啟發他、覺悟他,這就是佛法。自己必須要做出真實的榜樣,現在人講的形象。

  第六首就更為具體,『真如平等無相身』,十法界真實的因素固然很多,第一個因素,作佛就是平等心。我們要訓練,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一切人事物這個境界,在這裡頭修平等心。首先要學「恆順眾生」,這裡面古德常常告訴我們,要有智慧,要有善巧方便,隨順他的善行,不隨順他的惡行。我們初學,尤其要記住這個原則,如果他是不善,這個不善沒有什麼大的妨礙,行,可以!如果有重大的妨礙,妨害佛法、妨害眾生,不能隨順。妨害自己,要看自己有沒有能力承受?如果能承受得了,沒有關係;承受不了,要懂得迴避,這個對於自己修行境界、層次有關係。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,就是要懂得放下。放下這兩個字,可不能忘掉。最重要的,放下自己的成見,放下自己的愛好,就可以隨順。如果自己喜歡的放不下,你就沒有辦法恆順眾生。自己喜歡的,能放得下;自己所討厭的,能做到不討厭,恆順眾生就容易。能恆順眾生,決定得隨喜功德,才真正能成就一切善法。

  我們想想世間人,哪一個不想成就善法?為什麼不能成就?還不就是放不下。果然能放下,決定能夠成就一切善法,為善最樂!這一句話我想很多人聽過,真正能夠體會到的人不多,為什麼?你沒有入這個境界。果然契入這個境界,你才懂得這一句話的意義。人生在世,為什麼不肯為善?為善最樂!不肯行善的人,天天去計算別人,最苦!苦樂真的就是一念之差。為善只要盡心盡力,你的善行是圓滿的,你的功德無比的殊勝。世間人為什麼參不透?為什麼不肯做?套一句佛家術語來講,「業障深重」!這一句話也沒有講錯,確實是業障深重,縱然學佛,佛法裡面精髓的義理沒有參透,所以做不到。真正參透了,事實真相明白了,事實真相就是因果的真相。我們常說,因果轉變的真相、相續的真相、循環的真相,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,你會全心全力行善。世尊在經上常常教人勸人,心善,想善,行善,哪裡要勸!自自然然圓滿落實。所以平等心重要。

  「無相身」,這一句「真如平等無相身」,這是講的法性之體,真如本性。『離垢光明淨法身』,這是我們講出纏的法身,就是我們一般人修行證果你證得的法身。「真如平等無相身」這一句這是理,下面這一句這是相。「離垢」,垢是煩惱的代名詞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用這一個字做代表。煩惱要放下,離就是放下。這個放下,諸位要記住,不重視形象,重視在心地。為什麼?形象要演戲,如果幫助一個人覺悟,這個人要幫助他覺悟非發一頓脾氣不可,你一樣可以發一頓脾氣,他覺悟了。所以這不是真的冒火,不是真的,是演戲。喜怒哀樂都可以幫助人明理、幫助人覺悟,把它當作一種手段、教學的手段。「為人演說」,所以要表演,心裡頭真的離了,確實沒有貪瞋痴慢,確實沒有是非人我,確實沒有分別執著,離垢!煩惱放下,給諸位說,智慧就現前。這是什麼?轉煩惱為菩提。菩提是覺悟,就是此地講「光明」,你就能證得清淨法身,這個法身叫出纏法身。纏是纏縛、纏繞,就是煩惱纏繞著你,你現在從煩惱裡面出來,法身不再被纏繞,這都是佛門的比喻的話、形容的話,出纏!所以證得清淨法身。

  『智慧寂靜身無量』,這一句講的是報身。法身常住,報身也是常住。法身不生不滅,沒有生滅,它是法性的相分。法性沒有生滅,法相哪裡會有生滅?沒有生滅的,這是本體。報身是智慧身,有始無終,有生沒有滅。「智慧寂靜身無量」,智慧從哪裡生的?從寂靜。這裡我們明瞭了,修行人最重要的是清淨心,無論在什麼時候、無論在什麼場所,心清淨。清淨之相是和光同塵但是一塵不染,就清淨了。世間人和光同塵他染污,一切時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,他都沒有放下利害得失,與一切人事物接觸,他總沒有忘記這四個字。這四個字是染污。菩薩沒有,決定沒有利害得失,給諸位說,不但沒有自己的利害得失,也沒有一切眾生的利害得失。菩薩沒有,佛就更沒有了。諸佛菩薩的應化、諸佛菩薩的弘護,佛經裡面常講「法爾如是」,就是完全是自然的,自然而然,沒有絲毫意思在裡頭,那叫純真無妄。不像我們凡夫,我們凡夫還作意,還想一想,「我們去做一點好事,怎樣去創造機緣、創造機會」,而不知道諸佛菩薩完全是順應自然,自然而然,他心永遠清淨,所以智慧永遠現前。定能生慧,慧能照萬物,法身常住,報身也常住。

  『普應十方而演法』,「普應」是應身,應身有生有滅,完全是眾生的緣,眾生感應的緣。眾生有感,諸佛菩薩現身;這個感消失,他身也就消失,所以這個身是無常的。應身來做什麼?演法。我們在這裡特別要注意「演」字,它不用說法,它用演法,這個意思深。演裡頭有說,說裡頭沒有演,就是不見得有演。演裡頭一定有說,演是表演,表演換句話說,六根都要到位,缺少一個都不行。演什麼法?演平等法,演清淨法,演智慧法、寂靜法。這偈子裡頭,把重要的綱領都顯示出來,「離垢」是戒,「寂靜」是定,「智慧」是慧,戒定慧三學!平等是目標,沒有戒定慧三學,哪來的平等?智慧開了,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白,才曉得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本來平等,沒有高下,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說的「第一」。

  我早年學《楞嚴經》,楞嚴會上,本師釋迦牟尼佛讓他的大弟子們,各個給大家做一個簡報,他們怎樣修行,怎樣證果的?二十五個人出來做代表,每一個人都說他自己修行證果的法門是第一,沒有一個人說是第二的,門門第一。二十五圓通,每一個法門都是圓滿通達,沒有障礙。證明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個個第一,法法平等,你見到事實真相。你還有差別,你還有執著,哪來的平等?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真平等現前了,這成佛了。這是我們修行的總目標,最後的總歸宿。平等真法界,一真法界「無佛無眾生」,這才是究竟圓滿。

  試問問,我們今天學佛的同學,哪一個人選定這個目標?哪一個人勇猛精進循著這一個方向?然後你才曉得,為什麼我們功夫不得力?我們的目標、方向搞錯了。為什麼古時候那些大德們,有些人三年五載大徹大悟,有些人十年八年,有些人二十年三十年徹悟、明心見性?我們曉得,他們是把握住目標方向,就像在大海裡航行一樣,他的方向把握得很正確,沒有偏離,所以他會達到目標。今天最大的一個障礙,高下心,總覺得我比人高,總以為人不如我,這就是憍慢。諸位要曉得,憍慢是根本煩惱,與生俱來的煩惱,不是學來的。儒家《禮記‧曲禮》你一打開:「傲不可長」!儒家教學沒有教人出三界,所以對於這個事已經相當重視,「傲慢夠了,不可以再增長」。

  佛法教人要出離三界,這個傲一定要斷,為什麼?我慢是瞋恚裡面的一分,不但「慢」要斷,瞋恚也要斷。在修行裡頭,這兩個是重點,一個是貪,一個是瞋。對一切人事物,怎樣把貪心降低,把瞋恚、貢高我慢降低,你的功夫就有進步。要常常反省、常常檢點,改過自新。改什麼?改正貪瞋痴,一下把它斷掉是不可能的,希望貪瞋痴年年減少、月月減少。如果你做到天天減少,我相信你不出十年,就大徹大悟、就明心見性。那是什麼?那是真用功夫。貪瞋痴從哪裡斷?從自私自利上斷,從名聞利養上斷,從五欲六塵上斷,從財色名食睡上斷,這個人叫真用功。

  淨宗的方法是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轉過來,眼見色,這個貪心起來了,「阿彌陀佛」,把貪心打掉,回歸到阿彌陀佛這兒來;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瞋恚心剛剛生起來,「阿彌陀佛」,把瞋恚心打掉;換句話說,用一句「阿彌陀佛」的念頭,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全部都轉過來,這叫念佛,這個人叫會念佛,功夫怎麼會不得力!只有念佛,跟斷貪瞋痴脫了節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跟斷貪瞋痴都沒有關係,還貪圖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這就古人講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即使你一天十萬聲佛號,你搞上二十年、三十年、四十年,功夫都不得力。所以古大德才教導我們「持戒念佛」,還不就是看出我們念佛人把方法搞錯了嗎?所以才提醒你要「持戒念佛」,這都是幫助我們功夫得力,幫助我們真正成就。

  轉業報身成願力身,佛法裡頭常講「乘願再來」。乘願再來是不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?沒錯,那也是乘願再來。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現在也能乘願再來,那是怎麼回事情?我的願力超過業力,就乘願再來。我的戒定慧之力,超過貪瞋痴的力,只要這樣集合起來,你的命運改了,把你那個業報身立刻就轉成願力身。願力身自在,第一個自在「壽命自在」,你在這個世間想住多少年就住多少年,不受業報的拘束。你住在世間,你一定是有使命、有任務的,不是為自己。如果是為自己,你逃不過業力。佛經裡稱業力叫「業網」,勢力很大,一般人沒有辦法逃過。業力就是世俗人講的命運,你沒有辦法逃過你的命運。轉過來就超越,你的命運不再主宰你,而是你的願力主宰你。

  住世長短,看眾生的緣分。眾生有緣,為什麼?你是「普應十方而演法」,那個願力來的就這麼一樁事情。這一方同修有感應、有感,我們就應身到這兒來,是來為大家表演的。表演什麼?釋迦牟尼佛在經論裡面常常講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就幹這一樁事情。受,我是來表演,我完全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完全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隨順諸佛菩薩的經教,這叫受。不放棄自己妄想分別執著,你沒有接受。接受佛菩薩教誨,這才真正是佛弟子,真正在學佛。要學得像!善導大師教給我們:佛菩薩教我們做的,我們認真努力去做;佛菩薩說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不違背。我們從這裡下手,這叫受持,持是保持。我活一天,我保持一天,我絕對不離開,絕對不會失掉,要受持,真的做到!

  讀誦,自己經典再熟,還是要天天讀誦。讀誦的利益多,古人常說「溫故而知新」,就是說你每一遍的讀誦,肯定都有悟處,這是讀誦自己得的利益。另外的利益,是供養眾生的,供養九法界眾生。我為他們讀誦,他們不曉得讀誦,這就是迴向發願。菩提心末後一條「迴向發願心」,馬鳴菩薩說的「大悲心」,這是大悲心的落實。然後是「為人演說」,做出佛菩薩的形象,時時示現給世間人看。你不要問他看得懂看不懂?不管他。看不懂的固然很多,看得懂的也有。尤其是長時間的示現,上根利智的人短時間他覺悟了,中下根性的人看久了,他覺悟了;也許那個下根之人,到差不多自己臨命終的時候,恍然大悟!只要我們自己認真的去做,做出這個形象來,人當中覺悟的我們知道,但是也不盡然完全知道;九法界眾生,鬼神裡頭有覺悟的,我們就不知道了,有!肯定有!而且我相信,數量比人多,「普應十方而演法」,我們才能落實。

  所以我們學習這兩首偈子,自己要認真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我們的方向、目標一定是定在平等,清淨法身,自己向這個目標去努力。自行即是化他,自行即是「稱其根而雨法」。你愈認真努力去做,真的煩惱輕,「離垢光明」的績效現前。煩惱我們現在說了,一年比一年少,一個月比一個月少,智慧一個月比一個月增長,境界不同,年年不一樣,月月不一樣。所以自行即是化他,化他就是自利。我們晝夜不懈怠,為什麼?為一切有情眾生在表演,我要做一個好榜樣給他們看,我這個樣子啟發他,讓他見聞覺知興起尊敬、仰慕、學習的念頭。無論是有意無意,顯示或者是暗示,佛法講顯冥,我們講顯示暗示,明的顯示、暗的顯示,有意無意之間都是在利益九法界眾生,這就對了。

  決定不要為自己的利益,要為自己求清淨平等。絕對不要求人天福報,人天福報不是好東西。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,虧就吃在這裡,放不下人天福報。雖然不是積極在追求人天福報,但是貪戀人天福報而不肯放下,我們虧就吃在這個地方,把清淨平等的方向、目標偏離了。現在明白了,趕緊回頭,回頭是岸,希望從今而後永遠不再偏失我們的方向。這一條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難。真正想做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了兩樁事情,兩個基本的條件:親近善友,聽聞正法。在大乘經裡頭佛菩薩常講「親近善友」,到哪裡去找善友?佛菩薩是善友,祖師大德是善友,我們每天禮佛、拜佛、讚佛,親近善友;每天讀經聽經,聽聞正法,不能有一天間斷。有一天間斷,不知不覺就隨順煩惱。

  尤其現代社會,誘惑的花樣無奇不有,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。我現在不看報紙,為什麼?我看報紙那個版面,不像報紙。大概二、三十年前那個報紙,你看到它有書卷氣,有那個氣氛,不看它,一接觸心裡就很舒服,諸位同修年歲大一點的,你想一想我的話,是不是這樣?現在報紙,它那個版面讓人看了心裡煩躁,氣氛非常不好。不但報紙如此,書店也如此。我年輕的時候喜歡逛書店,書店裡頭的氣氛好、磁場好,你進入書店,真是心平氣和,非常安詳。現在書店裡頭氣氛不是如此,可見得書架上擺的東西,裡面的內容不善,讓你在那個場合裡頭,感受那個氣氛不是個好氣氛,很煩!讓你身心不寧。肯定這裡面書架上的東西正知正見少,邪知邪見多,把這個氣氛破壞了!電視,不但電視不能看,電視新聞都不能看,為什麼?新聞的畫面,裡面動的東西太多了,跟過去報導新聞不一樣了。時代真的是變了,大幅度的在轉變。今天社會的動亂,人心的不安,人可以說身心都不安,無所適從。我們仔細觀察,知道其來有自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我們知道是什麼因、是什麼緣,我們也能夠看得出將來是什麼樣的果報。所以難得遇到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我們好好在一起認真的來學習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