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五五二卷) 2001/12/3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12-017-0552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讚佛,善勇猛菩薩偈頌第九首:
【或見佛相福莊嚴,及見此福所從生,往昔修行諸度海,皆佛相中明了見。】
這一首偈是讚頌「見佛福相」,也有四個意思。第一句是講「見福相」,諸佛如來圓滿的福相,是九法界眾生所仰慕的,佛的相好光明,也是九法界眾生所不能夠相比的。什麼原因?第二句說出來了,『及見此福所從生』,從果上我們就見到因行。大乘經教了義經典,佛為我們說的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相好真正的原因,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這個道理要懂。自性本具的三種真實的德用,第一個是智慧,究竟圓滿的智慧,第二個是能力,我們常講萬德萬德,無所不能;智慧是無所不知,能力是無所不能,自性本來具足的。今天說這個我不會,那個我不會,你為什麼不會?迷失了自性,所以就變成什麼都不會。還有一個,就是自性本具相好,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是自性本來具足的。
為什麼說「及見此福所從生」,這句話怎麼講法?我們迷失了自性,把我們本有究竟圓滿的智慧、能力、相好統統都失掉了。這個失掉叫做迷失,同學們一定要知道,不是真的失掉,迷失。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恢復?覺悟就能恢復。迷了!迷的樣子是什麼?總的來說,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迷的樣子;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覺悟的樣子。這是佛教導我們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。所以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,如果還有妄想分別執著,自己一定要明瞭「我在迷,我沒有覺」,為什麼?覺悟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我還有。這三種就是三個不同的層次,迷悟有淺深,這三種情形都有,迷得很深、迷得很重。
佛經裡面常常說這些東西叫做煩惱,妄想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統統具足是六道凡夫。如果這三種煩惱非常嚴重,那就必定墮三惡道。這三種煩惱裡面我們去掉一種,不執著了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,煩惱就輕了,證阿羅漢果。你就能超越六道輪迴,但是出不了十法界。六道輪迴是個小圈圈,十法界是大圈圈,小圈圈出去了,大圈圈出不去。為什麼?你的妄想分別沒有斷,你只斷執著。更進一步,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了,心更清淨,定功更深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智慧。如如不動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諸位要曉得,不取於相不是把那個相不要了,那你就錯了,心裡頭不著相,不是離開外面的現象;你要把外面現象離開了,那叫惡取空,那個錯了,那是外道,那不是佛道。外道依舊是迷而不覺。六根對六塵境界,比凡夫、比二乘清楚得多;佛家常常講,對於一切人事物,我們常講的宇宙人生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清楚明瞭,這是智慧。
雖然清楚明瞭,一絲毫不沾染,就是佛教給須菩提尊者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這兩句話用現代話來說,外不著相,決定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,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;眼,我見色絕不被色所轉、絕不被色所動、絕不被色所迷,決定不為色相影響;耳不被聲影響,鼻不被香影響,舌不被味影響,你就能入事事無礙的法界,事事無礙就是華嚴境界。凡夫眼見色被色所迷,順自己意思的起貪愛,不順自己意思的起厭惡,他被外面境界所轉了,被外面境界所動了。一個修行人跟普通凡夫,差別就在此地。凡夫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決定起貪瞋痴慢,決定起自私自利,決定會有控制佔有這個念頭生起,這些念頭、這些行為,給諸位說,真如本性裡頭沒有!佛教導我們的,真如本性裡頭沒有的東西我們不要把它放在心上,要徹底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沒有的東西嘛!自性裡面有的,我們要保持,自性裡有的是什麼?般若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
像世尊為我們示現的那是劣應身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是到人間來,到我們這個世間來,我們這個世間人,如是的分別執著;佛很慈悲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你們執著三十二相,我就現三十二相,你們執著八十種好,我就示現八十種好,現這個福相給你看。實實在在的自性本具,那個相好是無量無邊,沒有止盡的,我們要懂得、要明瞭。於是佛這種示現,不說別的,就拿世尊應化,為什麼?給我們有最明顯的啟示。他在經上告訴我們,菩薩成佛、菩薩示現成佛,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。實在說,我們讀佛經千萬要記住一句話,不要死在名句之下;一百劫實際上是什麼意思?是個很長的時間,不一定是一百劫。因為時間跟空間在佛法裡面都是屬於不相應行法,它不是事實,所以說長說短,並沒有一定的長短,是從相對來講的。我們不能夠執著,執著就錯了,執著不是佛的意思。換句話說,要用相當長的時間種善因,善因就得善的果報;由此可知,這一百劫佛菩薩示現的是什麼?原來是因果教育。
菩薩示現成佛,最後一個階段示現給眾生看的是因果教育。種善因得善果,種不善的因,一定得不善的果報,你看看這個味道多麼深遠!於是世間人不一定有求覺悟的這個念頭,但是沒有不求福的、沒有不求相好的,相貌實在長得不怎麼樣還要去美容。你看街上很多美容院,他們賺什麼錢?賺想得相好的那些人的錢。我們也曾經聽不少同修說,美容起的副作用到最後把整個相貌都破壞了,還得了一身病,因為他注射化學東西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好美心切!喜歡相好。連阿難尊者也不例外,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,阿難為什麼出家?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好,他著迷了,他心裡想世尊相貌這麼好,這種相貌絕對不是父母所生的,一定是修來的,他出家修行目的是為修相好。你看看一百劫這個用意多深,這是提倡因果教育。
相好包括依正莊嚴,我相貌好,體質要好,身體要好;相好身體不好,常常多病,那個不圓滿。身體要好,我居住的環境要好,居住在這個地區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,人民都知道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。菩薩學佛目的在此地,不是求個人解脫,求個人解脫是一個理想的願望,但是很不容易達到。大乘佛法:我一個人解脫,我希望大家一起解脫,你看這個心量多大!不為個人,起心動念為眾生,為大家著想,這個意義就非常深刻,真正有意義有價值。我們能體會到佛菩薩這一個深刻的教學,我們知道應該從哪裡用功。「及見此福所從生」,佛所修的六度萬行,所修的那真叫無量無邊。我們常常在講席裡頭提醒同學,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修行是在生活當中,道場就是我們現實的環境。一切時一切處、一切人事物我們面對著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大道場,我們在這個大道場裡面,把我們自己的過失毛病、煩惱習氣要統統把它修掉,這叫修行。
我在初出家的時候,有一個居士他在台北圓山那邊有一棟別墅,是日式的房子,在二次大戰的時候為了躲避聯軍飛機的轟炸,所以在山上建了一個別墅,建了防空洞。大戰結束之後,他們都住在市區,這一棟別墅建得非常之好,沒有人住了,帶我去看。我看了非常歡喜,然後我到台中去報告老師,我說現在有這麼個緣分,我到山上去住茅篷進修好不好?老師聽了之後笑笑,告訴我:古人閉關住山,住山就是住茅篷,是有條件的。我說:什麼條件?道業成就了,參禪的人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學教的人大開圓解;這個時候,為什麼要住茅篷閉關?你自己雖然開悟證果了,沒有法緣,沒有人請你下山弘法,所以住山住茅篷、閉關就是向天下人宣告,我已經修行證果,你們可以到這裡來請法,原來是這麼回事情。他老人家反過來說:「你有沒有聽說過趙州八十猶行腳?」這在中國佛教史裡面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趙州和尚八十歲了,還到處參學,他為什麼不閉關?他為什麼不去住山,享享清福?沒有開悟。換句話說,煩惱習氣還沒有斷盡,那怎麼辦?參學去。這麼一說,我就不敢去了,我明白了我不夠資格。可是有不少我那個時候同學,大致上我們差不多年齡一起出家的,有好幾位出家之後沒有多久就閉關,也住小茅篷,果然跟李老師講的一樣,沒有成就。
所以如果沒有真正開悟,修行多半是盲修瞎練。沒有開悟之前不能離開老師,開悟之後老師一定介紹你去參學,善財童子就是個好榜樣。我們在「五十三參」裡面、在《四十華嚴》裡面,沒有看到善財童子去住茅篷,沒有看到善財童子去閉關,他成佛了,給我們示現的好榜樣。由此可知,閉關跟住茅篷是什麼情形?是不得已,我成就了,可惜沒有法緣。所以從前參學的人到哪裡去參?找那個閉關的、找住山的,他們是真善知識,找他。古人謙虛,不像現在人,現在人胡造謠言,想盡方法去打知名度;古人謙虛,愈有成就愈謙虛,愈是說我什麼都不會。你看看「五十三參」,那些都明心見性,我們在表面上看是法身菩薩、法身大士,實際上都是古佛再來示現給我們看的,教導我們的,真正是大善知識。諸佛如來他們謙虛,「無量法門我只知道一個法門,你來很好,我把我所學的法門教給你;你學了之後你明白了,你要學其他的法門,你再去參訪其他的善知識。」他給你介紹。善知識有人指引的,不是隨便自己去亂找亂參,那個危險性就大了。老師介紹的,一個介紹一個,這個能讓我們生信心。
我在沒有學佛之前,因為在二次大戰當中,多年失學,沒有機會讀書,所以非常想學。初到台灣,人地生疏沒有依靠,自己要去找工作,要謀生,希望利用自己空餘的時間去學一點東西。到學校不可能,為什麼?我們自己要工作,待遇很微薄,繳不起學費;繳了學費去讀書,自己吃住沒有能力負擔。所以必須工作,只能夠利用公餘的時間。怎麼辦?我就找一些教授,我有膽量,我打聽這些學校好的教授,我給他們寫信,要求在空餘時間旁聽他們的課程。這個信寄出去之後,幾乎都有回信,星期假日約我見面,以後一個老師又介紹一個老師,老師再給我介紹老師,我認識十多位老師,哪有時間到學校去聽課?只有利用假期空檔的時間,我到他們家裡面去拜訪,等於是聽他們講開示,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、常識。我跟方東美先生也是這樣認識的,給他寫信。不能把大好光陰浪費掉,那太可惜了!我心裡常常想,如果我是一個好老師,有一個人真正肯學,來找我,我一定會幫助他,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,我誠誠懇懇寫信向他請教,他要是不回信,那不是好老師;真正好老師,我們有這一番誠意,一定會來找你。所以我們檢驗這個老師是不是真正善知識,用這個方法,我們的誠意要到,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。
我年輕的時候除了工作,多餘的時間都是去親近善知識;娛樂場所裡面沒有我的蹤跡,決定找不到我的。除了這些善知識,我一定常常找他們,跟他們約會,之外我常去的一個是書店一個是圖書館,我比較常去,我要讀書。我學校教育沒有完成,我如何來彌補?那就用這些方法。學佛之後,我從來沒有旅遊過,為什麼?第一個我沒有那麼多的旅費,第二個我沒有時間。在全世界各處旅遊都是人家邀請我講經,講經大概每天兩個小時,其餘的時間帶我到附近觀光,順便!從來沒有專門去觀光旅遊的。所以我的生活這一生非常單純,可以說一生都是在做學生,天天在學習,展開經卷向釋迦牟尼佛學習,向諸大菩薩們學習。我能夠把學習的東西全部落實,我的思想改變了,心理改變了。我們今天念這一段偈子,相貌改變了,體質改變了,你們諸位同修有很多人看過我剛剛出家那個照片,你不會認得;剛剛出家那個時候,十年十年的看,變化很大,非常明顯的改變了。
我三十三歲出家,四十三歲、五十三歲完全不一樣,這個相好、體質是修來的。怎麼修法?普賢菩薩教導我們「如教修行供養」,善導大師在《觀經》上品上生章裡面講得很多很多。佛教我做的,我一定把它做到,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佛教我忍辱,不能忍也要忍,學久了就變成自然,就若無其事,得自在快樂!捨不得也得要捨得,就在這個地方下功夫。忍人之不能忍,為人之不能為,要把自己這個難關瓶頸突破,突破之後海闊天空!我們不敢講得大自在,小自在是真有,愈學愈歡喜,愈學愈接近美滿,幸福美滿的人生。在世間人來說真善美慧是有名無實,唯有真正修行人,真正如教修行,他才能體會得到。真善美慧不是在這個社會上有什麼高的地位、有多少財富,與那個毫不相關;富貴貧賤、五欲六塵遠遠的離開,遠遠的離開是從心地上離開,毫不沾染,事相上一切隨緣,隨緣當中念念為大眾示現好形象。為什麼要做這種示現?幫助他覺悟。
我學佛是以釋迦牟尼佛為榜樣,起心動念我會想到「釋迦牟尼佛會動這個念頭嗎?會起這個心嗎?釋迦牟尼佛會做這些事情嗎?」佛不能做我就不能做,佛歡喜做我就歡喜做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學印光法師,我真的學;以後我讀《無量壽經》,我就學無量壽佛,我就學本師釋迦牟尼佛。都要找一個榜樣,向他學習,找到這一個模型,依照這個模型塑造自己,把自己塑得跟他很像,這是講到修福修慧。
第三句這具體說出來了,『往昔修行諸度海』,佛的相好怎麼來的?在十信位修十波羅蜜,十住位又修十波羅蜜,十行位、十迴向、十地位,位位都是修十波羅蜜,十波羅蜜是性德;把無量劫來迷失的本性,逐漸圓滿恢復過來了。『皆佛相中明了見』,修因證果都在佛相裡頭見到了。這一次馬來西亞有一位同修託人轉告我,他送我一百尊佛像,這個佛像我在新加坡淨宗學會看到了,造得非常莊嚴。他送一百尊給我,我就請他分一半到此地來,另外一半送到香港與大眾結緣。供養佛像一定要莊嚴,從佛像上能夠見到佛的智慧、相好、光明,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,比什麼都重要。
清涼大師註解說得很好,第一句「見福相」,第二句「了福因」,第三句「示因體」,第四句「明見處」,說的是佛,讚歎的是佛,我們自己在這個地方要用心去體會。為什麼?我們自己現在是個什麼相?每天照照鏡子,跟佛的相好做個比較;每天拜佛跟他比較一次,早晚課誦跟他比較比較,我今天這個相好有沒有進步?具體而言,我今天有沒有十波羅蜜的心?心裡頭有沒有?有沒有布施供養的念頭?有沒有布施供養的行為?布施供養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沒有親疏,遇到的人物都是有緣,沒有緣遇不到。對一切人有沒有供養的念頭,有沒有供養的行為?
「我哪有那麼多東西供養?」告訴你,見人恭恭敬敬合掌,和顏愛語,「南無阿彌陀佛,你好嗎?」這是供養,不要花錢。這是什麼供養?用我的形象來供養。我這是什麼形象?六波羅蜜的形象,我們不講十,十你還記不住,通常大乘法講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的形象、四攝法的形象、六和敬的形象,我們用這個來供養。我們用守法來供養,我們用忍辱來供養,我們用禪定來供養,用精進來供養,這叫真供養,如教修行供養。常存此心,常生此念,常行此行。對一切眾生,一定要依他的願望、依他的希求,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、滿足他。在這裡面需要分別的就是邪正、善惡,邪法惡法我們不供養,善法正法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,這些地方我們應該好好的來學習,認真努力學習。所以學佛修行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都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,盡虛空、遍法界是我們修學的大道場,是菩薩學處。
第十首:
【如來功德不可量,充滿法界無邊際,及以神通諸境界,以佛力故能宣說。】
最後這一首偈,是善勇猛菩薩總結讚歎佛德的深廣,第一句是講「數多」,『如來功德不可量』,我們在經文上要留意,它沒有說佛,它說如來。佛經大多數用如來都是從性體上說,用佛多半是從形相上講的。用如來意思非常親切,為什麼?我們都有,如來是講我們的真如自性,真如自性裡面具足的功德不可思議,無量無邊。『充滿法界無邊際』,這個功德就是說的三大類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、自性本具的無量德能、自性本具的無量相好,自性裡頭圓滿具足。這三種都是充滿法界沒有邊際的,不僅是智慧德能,智慧是覺性是明瞭;德能,包括我們今天講的太虛空當中星球的運行,現在科學家在望遠鏡裡面所看到的星球的生滅,看到一個新的星球出現,老的星球消失,這都是自性本具的大能。小到一個原子、一個電子、一個粒子裡面四大的運作,這是佛講基礎的物質,具足四種性質,這四種性質我們稱之為四大。第一個它有體積,你能看得很清楚,佛用地大這個名詞來代表;第二個性質它有溫度,所以佛稱為火大;第三個性質它有濕度,稱它為水大;第四個性質它是動的,不是靜止的,就稱它作風大;地水火風是基本物質的四個特性。現在科學家也是這個說法,我們說地大他說物質,我們講火大他說帶陽電,我們說水大他說帶陰電,我們說風大他說它們運動的速度很大,說法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這是什麼?自性的德能,大德大能。這一個大一個小,演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是自性的德能,我們常講萬德萬能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;特別是德能這一方面,「唯識所變」非常明顯能看得出來,還具足無量的相好。這個世間人常講真善美慧,充滿法界虛空,十法界依正莊嚴。
『及以神通諸境界』,這是講自性本具的德用,清涼大師在這裡提示「深廣」,德用深廣,用神通用境界來顯示。我們從小的範圍來觀察,從自身去觀察,看看自己,看自己這一天把範圍縮得最小,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十幾個小時;我們在這十幾個小時當中會起心動念,念頭沒有法子計算,前念生後念滅。念頭又非常複雜,有善、有惡、有無記,佛講經說法,把無量無邊的念頭歸納為這三大類,每一類裡頭不曉得有多少頭數。我們這十幾個小時的活動,這些念頭支配了我們的言語,支配了我們的行為。善的念頭引導我們修善業,惡的念頭引導我們造惡業,我們知不知道?不知道,這一天糊裡糊塗過去了,真的是古人所講「醉生夢死」,在佛法真正修行人、祖師大德眼目當中,可惜這一天大好光陰空過了。佛法應該怎樣生活?佛在經教裡頭給我們講得太多了,佛教導我們三業純善,與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相應,你得的果報就像前面我們所見的佛的相好,福相!身是福相,行是福相,果是福相,居住的環境是福相,無一不是福相。
你要問這真能做得到嗎?這是理想還是事實?給諸位說,是事實。事實在哪裡?華藏世界是事實,西方極樂世界是事實,要再真的告訴你,我們現前這個生活環境是事實,你不會承認。為什麼?不是你的境界。你哪一天成佛了,不要成太高的佛,華藏世界初住菩薩,初住菩薩就成佛了,這是成佛最低的你就得到了,你才恍惚大悟,眼前這個世界原來就是華藏世界,眼前這個世界原來就是極樂世界。為什麼?心轉境界。我們現在為什麼見不到?我們心沒有轉過來,沒有能把惡轉成善,沒有能把染轉成淨,沒有能把迷轉成悟,所以我們今天所看的這個世界是個什麼樣子?變形的世界。好像我們是好眼睛的人,眼睛一點毛病都沒有,戴起有光度的眼鏡,戴起眼鏡感覺到天地都轉了,外面一些景光都不對了。不是我們眼出了毛病,是那個眼睛鏡片出了毛病,也不是外面境界出了毛病,毛病出在哪裡?毛病就出在那個鏡片,真的是這個樣子!
這個眼睛比喻我們的自性,自性沒有毛病,外面境界是我們自性現的現象,「唯心所現」,它沒有出毛病,毛病出在鏡片。我們這個鏡片是什麼?我們鏡片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戴上八識的眼睛把華藏世界看扁了,把極樂世界也看錯了,阿彌陀佛、毘盧遮那佛就在你眼前不認得了。毘盧遮那佛遍一切處,阿彌陀佛又何嘗不遍一切處?在這個經上我們所讀到的,「法身菩薩遍一切處」,為什麼?他們證得法身,法身遍一切處;他們證得報身,報身遍一切處;他們的應化身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,也是遍一切處。他所化現的不僅是化現一切人物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《普門品》裡面講的三十二應;他化現動物植物,我們就不知道了,他化現自然形象我們就更沒有辦法捉摸了。盡虛空遍法界,無不是毘盧遮那佛、阿彌陀佛的變現,我們到哪裡找佛?會的當下就是!不會的,那就是十萬八千佛國土了。
特別是學《華嚴》,經上講得太多太多了,太深太廣了,雖然我們不能契入境界,這些事情聽說了;以前都沒有聽說過,現在總是聽說了。聽說之後有心人就念念想契入這個境界,我們要見佛的神通,我們見佛的境界,佛的神通無量無邊,佛的境界也是無量無邊。在《華嚴》這部大經裡面真的是簡單扼要,佛給我們一些開導,這麼多的人物來參與這個法會,這個法會裡面所說的異生眾、同生眾,到這個地方是個總結;這裡頭你要是問,到底有多少人參加這個法會?我老老實實告訴你,盡虛空遍法界一個眾生都沒有少。經上所說的是代表的人物,世主是這個世間各個族類的代表人,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族類全部在其中,包括我們自己。我們自己沒有在這個法會之外,九法界眾生都應當知道,我們確確實實在大方廣佛華嚴海會之中,然後你才曉得這部經對我們關係多麼密切!這個經的內容就是講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,告訴我們我們在十法界裡面,十法界是個錯誤,一真法界是純正。
我們在十法界裡頭犯了哪些錯誤?這些錯誤就是違背了性德,迷失了性體。違背了性德,這個錯誤同樣的無量無邊,為什麼?一迷一切迷,一錯一切錯,所以搞到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修行不能證果,為什麼?無量劫我們的修行都是枝枝葉葉。譬如這棵大樹,我讓你把大樹砍掉,你是真在做了,這棵大樹比喻我們的煩惱,你怎麼斷?一片一片葉子真幹,這邊葉子摘掉了,那邊葉子又長出來了,永遠斷不了。會斷的人從哪裡斷?何必尋枝摘葉,根本挖掉不就完全解決了?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教人「從根本修」,我們生生世世的錯誤就是不知道根本,都在枝葉上做功夫,做得不究竟,當然談不上圓滿了,煩惱習氣總是斷不盡。
什麼是根本?這個不遇真善知識,難了!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師,第一天跟他見面,他就把根本教給我,難得!根本就是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看破是你真的明瞭宇宙人生是怎麼回事情,看破是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總代表的是《般若心經》、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在中國這幾千年來流行最廣,這是看破的根本。你不在這兩部經上下功夫,你怎麼會看得破?你看不破,你怎麼會放得下?過去一般讀書人,不是佛教徒、不學佛的都讀《金剛經》,把它當作修養的課程來學習,有好處。經典裡重要的句子都能背誦,遇到境界現前了,無論是順境逆境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順境不起貪戀,逆境不生瞋恚。這就是放下了,把貪戀的心放下,把瞋恚的心放下,人家來刁難、來找麻煩,我們能夠不與他計較,不放在心上,這都是放下了。你為什麼能做到?你看破了。你要沒有看破,你決定放不下。所以修行「慧為先導」,這樣我們才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為什麼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當中,要用二十二年講般若,沒有別的,看破;因為你看不破,所以勞累釋迦牟尼佛講了二十二年。我們要在這裡學看破,人生一場夢,人生很短促,何必造罪業?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跟人家過不去?那都是你過分的分別執著,本來沒事,這是真的本來確實沒事,六祖講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本來沒有事。
事從哪裡來的?是你妄想分別執著生出來的。諸佛菩薩,我們講法身菩薩圓初住以上的,本來沒有事,他真的放下了,什麼都沒有。他得到的是什麼?盡虛空遍法界,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;你統統都放下了,什麼都沒有,原來什麼都有了,你得的是大圓滿。你要是什麼都想具有,你什麼都沒有,為什麼?死了一樣也帶不去,不但死了帶不去,就現在你也帶不去,活著你也帶不去。我常常勉勵同學、提醒同學們,我們每天都死一次,你不覺悟?你躺在床上睡著不就等於死?睡得很熟的時候,人家把你抬走你都不曉得,等於死了,每天死一次。你還怕什麼死?死已經養成習慣了,睡跟死沒有兩樣!所以想想哪一樣是真的?哪一樣值得留戀?哪一樣值得認真?常作如是觀,你就會覺悟。常作如是觀的人,修行道場什麼地方都是道場,一切時一切處,沒有一處不是道場,還要建立什麼道場?道場在心地上建立,覺悟就叫道場,迷惑就不叫道場。你住在這個淨宗學院,覺而不迷這是道場;如果是迷而不覺、邪而不正、染而不淨,這哪裡是道場?我們去逛百貨公司、逛遊樂的場所,如果能保持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就是道場。我們要仔細觀察,《五十三參》裡面善財跟這些善友是怎麼修的?我們才能恍惚大悟,會修的人二六時中從來沒有離開華藏世界這個大道場,不會的人那就沒有法子了。
我想了很多年,從我出家那一天起,我在筆記本上就畫了個圖,這個筆記本現在還在,放在新加坡。我這一生當中想一個小小的修行道場,真正有幾個志同道合,在這個小環境裡頭學習慧遠大師、學習覺明妙行菩薩。菩薩那個道場小,只有十二個人,個個成就;遠公大師的道場比較大,有一百二十三個人,也是個個成就。淨宗是大乘,大乘一定是兼善天下,不是獨善其身。現在我們住在一個小地方,利用高科技的工具我們可以做到兼善天下;我們不出山門,我們在攝影棚裡面弘法,利用網路、衛星就能做到。所以我心目當中人不要多,遠公大師一百二十三個人我們可以打對折六十個人,初創的時候二三十個人就行了。將來有志同道合的來參加,名額限到六十個人。到這個道場來修行,要發心盡形壽我們一生不離開這個道場,每天在一起討論經教,如教修行,解行相應,這是菩薩生活。把我們所修行的成果,從網路、從衛星供養一切眾生,供養九法界眾生,供養盡虛空、遍法界微塵剎土一一剎土當中微塵數的眾生。我想了幾十年,佛菩薩常說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世間人也常說心想事成,我們不能不知道,會有感應的。
冷氣太冷,你們冷都知道披上厚衣服,不知道我也冷。這是什麼?自私自利!學佛哪裡學?就在這上學。我可以不要戴這個帽子,我能忍受,我做個樣子給你們看,把你們自私自利、粗心大意揭穿開來,告訴你們學佛就在這些地方學。佛法是生活,生活是佛法;生活跟佛法脫離了,我們學它幹什麼?那沒有用的東西,所學非所用。學了一定要有用處。以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形容說,佛弟子那個頭腦是八面玲瓏的水晶球,透明的,可惜現代人學佛的人,那是講有一些他的學生,四方木頭頭腦,轉不動的、死的,他怎麼會開悟?什麼都不會修,慧沒有,福也不會修。
我們能夠常常想到別人的甘苦,常常能夠幫助別人,修福!這些在日常生活當中,就是經上講的神通。我們沒有神通,看出這個人害渴,我端一碗水給他,這是神通;看到天氣很熱,他走遠路出了一身汗,我們請他休息、遞個毛巾給他,這是神通。你以為什麼叫神通?為一切眾生服務的能力就是神通。我眼會看、耳會聽,身體我會接觸,我能夠面面照顧到,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無微不至,樣樣都做得很圓滿,天天在學習;這種學習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連等覺菩薩都不例外,天天在學習,成佛圓滿了,功德圓滿了。圓滿之後還是天天在表演學習,度眾生,眾生不知道,天天在表演。所以佛道裡頭即使成佛都沒有休息的,他累不累?告訴你,他不累,他怎麼會累!我們凡夫覺得很累,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會累,你有「我」會累,佛菩薩無我。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,虛空法界是自心相,是我們心的相分;無量無邊剎土、一一剎土無量無邊眾生,是我們自身相,這是什麼?法身、真身。這樣的心、這樣的行,哪裡會有疲厭?什麼人會有疲厭?心量小的人,愈小的人那個疲厭愈快速,他的能力就愈有限;心量愈大,我們中國俗話也常講「量大福大」,無有疲厭,疲厭的痕跡都找不到。
世尊當年在世,為我們講經說法做出來的形象,一天說法八個小時,由此可知,他一天到晚沒有廢話。我們一天到晚有沒有八個小時?不只八個小時,全是廢話!你跟人一接觸張家長、李家短,你算算看你一天講話有沒有超過八個小時?你講話八個小時不累,釋迦牟尼佛講經八個小時怎麼會累?講經說法八個小時有功德,你雜心閒話說廢話沒有功德,你講的那些話裡頭都有過失,都在那裡造業。到哪一天我們跟一切人往來一句廢話都沒有了,你就成佛了;一切時一切處你接觸大眾所講的話字字句句都是經,你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作佛、作菩薩了。所想的、所念的是正念,佛經上常說「正念無念」,你不要把這句話錯會了,錯會了佛又喊冤枉了。正念無念,無念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,什麼念頭都沒有是無想定,果報在四禪無想天,墮在無明裡面,變成外道了。
無念是什麼意思?無邪念、無惡念,所以說他有正念。正念無念是無邪念、無惡念,無一切不善念,念念都與性德相應,念念都是純淨、純善、純正,這叫正念。念念利益一切眾生,一切是指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剎土,一一剎土無量無邊眾生。沒有這個境界,不能學《華嚴》,學《華嚴》我講你也聽不懂;你要先培養這個心,培養學《華嚴》的資格,培養學《華嚴》的條件。所以我過去曾經講過,你不懂《華嚴》你想把《無量壽經》講好,哪有這回事情?為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所以你要想把《無量壽經》講好,你一定要懂《華嚴》;你要把《阿彌陀經》講好,亦復如是。
我是受人之託,答應人了,答應不能打妄語,一定要兌現。過去有人要求我把《華嚴》講一遍,特別是韓館長,把《法華經》講一遍、《楞嚴經》講一遍,這是我答應別人要求,法師、長者、居士,我一定把它完成。完成之後我把淨土五經一論講一遍,然後我講什麼?我給諸位說,我專講《阿彌陀經》,我會盡形壽專講《阿彌陀經》。我把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一切大經大論,統統融合在《阿彌陀經》裡面,那個味道就十足了。所以學教的人、發願出來學講經的人,《華嚴》是根本法輪,你能遇到這個緣不容易,太難太難了,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。「開經偈」是《八十華嚴》翻譯完成,那個時候皇帝是武則天;送給皇帝,皇帝在經本封面上題了這四句偈,以後我們叫開經偈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個大經念一遍都不容易,何況講一遍,你有緣來聽一遍,希有難逢!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