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五六九卷) 2002/1/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12-017-0569
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大眾念請第十一句到第二十句:
這個地方有二十句,我們介紹過了。這個二十句所謂「念請」,與會的菩薩們有這些疑惑並沒有提出來發問,這叫念。菩薩有這個念頭,佛就知道,所以只要有疑,不必等到提出來,世尊也答覆。答覆的方式有兩種,一種是現相,這一品經「如來現相品」,多分是現相答;言說答是往後,本經總共是三十九品,往後這三十八品無非是為諸菩薩解答疑惑。這些問答與我們修學、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,我們不要以為這是菩薩的疑問,菩薩是代我們發問。我們有疑不知道自己有疑,就是見了佛,我們也問不出來,這是愚痴到極處。六根三業,我們聽了這個名稱,就曉得這是自己本分的事。我們的六根:眼耳鼻舌身意,三業:身業、語業、意業。十句問,其中將身業開為兩句,一個身光、一個放光,所以總共有十句。這十句實在是太明顯,都是講我們自身的事情,是我們本分的事情。
讀了《華嚴》這才曉得,這不過是剛剛透一點訊息,我們的本來面目與諸佛如來體相、德用毫無差別,於是我們這才想到現前為什麼落到這種地步?這是我們應當要反省的、應當要懺悔的。我們得佛力的加持,讀經就是佛力加持,希望我們真的覺悟了,真正覺悟了。從今而後認真努力,改過自新,奮發圖強,恢復自家本來面目,我們就不辜負這一會。我們這一生能遇到這個法門,這就是參與這一會。
前面介紹的,是清涼大師引用「不思議法品」裡面所說的。「離世間品」講得很詳細,六根每一根都說十門,在本經的五十七卷。譬如說佛眼,眼講十種眼,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這五眼圓明,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讀過,大乘經裡面常說的;《華嚴》以十代表圓滿,多說了五種眼:智眼、光明眼、出生死眼、無礙眼、一切智眼。我們把這些名稱念一念,詳細的到後面經文我們會讀到,在此地略知其義就可以了。《疏》裡面說「體不出五者」,五就是《佛地論》、《攝論》裡面所說的「五法攝大覺性」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。哪五法?一真法界與四智菩提,這個地方講的清淨智就是一真法界,就是本來的智性,我們一般講的根本智,這是理,這是體。四智菩提就是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,佛法的修學實在說,如此而已。
【唯願世尊,哀愍我等,開示演說。】
這是結請。如果有前面這些疑問,要沒有這個意思,那就不叫做念請;有這個意思。『唯願世尊,哀愍我等,開示演說』,並沒有說出來,與會菩薩有這個意思。下面又有十句,這十句是問「化用普周」,化是教化,佛的教化眾生,佛所起的作用普遍周圓。
【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,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,眾生海,法界安立海,佛海,佛波羅蜜海,佛解脫海,佛變化海,佛演說海,佛名號海,佛壽量海。】
這十句,清涼大師在科題上講「引例舉法」,大科上「眾海同請」。我們看到經文上講『又』,這是另一個段落;前面講的結束,二十問是一個段落。這又是一個段落,這個段落是『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』,「海」是比喻廣大無有邊際,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盡虛空、遍法界,就是這個意思。十方三世無量無邊佛剎,用「海」來形容。每一個佛剎都有佛在教化,都有佛住世,這一切諸佛『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』。所以我們從經文上,真的簡單扼要了解佛法內容是什麼。在這一卷經裡面總共有四十問,這四十個問題就是整個佛法的內容。如果有人問:你們佛教到底是講些什麼?這四十句就統統包含了。細說,往後還有許多問題,《華嚴經》總共三百一十個問題,前面這四十句是綱領,總綱領。尤其是這個地方的十句,也可以說是世間哲學家、科學家、宗教家,所有學術界他們所研究的課題,這十句全都包括了。
我們在此地建立道場,大概這個地區是佛教第一個道場,這個地區許許多多宗教信徒,一定對我們抱著好奇心,會常常來問我們:你們在這裡學些什麼、做些什麼?我們要有能力很簡單、很扼要的為他們說清楚、說明白。我們在這裡學習的是宇宙,世界就是講的宇宙,我們要了解宇宙間的真相。宇宙是怎麼來的?怎麼樣形成的?那是在第三句,但是此地也有這個意思。『世界海』就是整個宇宙的緣起、來源,第二個『眾生』,可以說是所有一切生命的緣起,這是大問題,這是研究真的大題目。無量劫來多少人抓住這一個命題,用盡畢生的精力,也沒有辦法搞清楚、搞明白。許許多多的論文留在人間,但是那些學說總不能教人心服口服。學術界裡面有不同的意見、不同的見解,還保留著許許多多的疑問爭端,一直到今天都不能解決。
方東美先生在「華嚴哲學」這個講座裡面就提出來,他說全世界的哲學,許許多多的疑問爭端在《華嚴》裡面都能得到答案,所以他說這一部書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、最完美的哲學概論,這是當年我跟他學哲學的時候他告訴我的。他說:這個 教科書的編輯,在這世間是找不到的。他非常具體說明,這個教科書裡頭有圓滿的理論,有周詳的方法,後面還帶著表演,「入法界品」善財五十三參是表演,這樣編教科書,世界上找不到第二本。早年我跟他學的時候,他大概只有五十歲的樣子,對《華嚴》讚歎備至,真的像佛法裡面講的五體投地。可惜在那個時代,他沒有能夠打破哲學的框架;要是能打破哲學的框架,他所研究的成果就非常可觀。但是到晚年,確確實實他這個哲學領域的框架似乎突破了。他「華嚴哲學」這個講座是晚年在輔仁大學開的,比起早年我親近他的那個時代,境界大大的不同,大幅度的提升。形式上沒有皈依佛,實際上是真的皈依了。七十九歲,生病病得相當嚴重的時候,我聽同學們告訴我,他去看廣欽法師,廣欽法師給他授三皈依,我們聽了非常歡喜。方先生真的最後總歸是入了佛門,他入佛門實實在在講,得力於《華嚴》的研學。所以「眾生海」是講生命的起源。
『法界安立海』,可以說今天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維次空間,是怎麼來的?「法界」,佛經上常常講的十法界。法界是不是只有十個?不是的,十是代表圓滿,法界無量無邊。這個科學家同意,科學家在理論上講,這個空間維次是無限的,佛法裡面講法界也是無限的。我們可以說每一個人的法界都不一樣,哪裡會有相同的?到什麼時候完全相同?成佛就相同,所以佛佛道同。菩薩、等覺菩薩都不同,雖然是等覺菩薩,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,那一品生相無明每一位等覺菩薩也不一樣,哪裡會相同?再說到我們自己一個人,我們一個人這個空間維次是不是相同的?不相同。為什麼?念念不相同,空間維次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。這個法說老實話,也是不相應行法,二十四個不相應,「時分」、「方分」,就是講這個問題,時間與空間。
如果我們細細去想想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想想我們十歲的時候,我們對於宇宙人生那種體會、那種想法看法,到我們二十歲的時候顯然不相同,空間維次不一樣。三十比二十又不一樣,四十比三十也不一樣,十年十年你很容易體會到。實實在在講年年不一樣,再細分月月不一樣、天天不一樣,然後分到極處是念念不一樣。就一個人來說,已經沒有頭數可得,何況一切眾生?這個經上要給我們討論這個問題,很有趣味!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用一句話來答覆,他講的是什麼?宇宙人生真相。這麼多問題,總而言之都是宇宙人生真相,要是照佛經裡面的術語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四個字:「諸法實相」。以後要有人問,我相信問的人會很多,我們同學都要有能力答覆。你們學的是什麼?我們學習的是要明瞭宇宙人生真相。這樣說法他能懂,講「諸法實相」就沒有人懂了。所以把佛法介紹給別人,盡量不要用佛經裡面的術語,我們自己了解術語,要把這個術語用現代語說出來,他好懂,容易接受,會生歡喜心。
第四個問題『佛海』,「佛」是覺的意思,覺海。覺海是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智慧,覺之體是智,智之用是覺,所以覺跟智是一樁事情。我們平常解釋佛這個字,都是用三種智、三種覺來解釋。三種智是「一切智」、「道種智」、「一切種智」,三種覺: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這是佛經裡的術語。「佛海」是講這個,講這三種智跟三種覺。
第五『佛波羅蜜海』,這個好懂,十種波羅蜜。波羅蜜是梵語,照梵語的意思來翻,翻作「彼岸到」,順著中國文法來講「到彼岸」。到彼岸,翻成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不會尊重的,所以這種翻譯他不翻,保留著原音再加以解釋,這叫做尊重不翻。不是不能翻的,是我們尊重它,翻成到彼岸,中國人不會尊重。這是當年翻經的法師們他們所創造的例子,有五種不翻,這是五種不翻裡面的尊重不翻。像「佛」這個意思固然有尊重,但是它有含多義不翻,它不是一個意思,很多意思,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字來翻它。所以含多義我們就沒有法子翻,用音翻譯過來然後再加以解釋。佛這一個字,平常我們講三種智、三種覺,在中國確實找不到這樣的字彙。
「波羅蜜」,我們從意思上來講,這樣講就容易懂,意思是圓滿成就。如果就到彼岸這個意思,我們中國人也有講,中國人講到家,功夫到家了。無論做哪一樁事情,你做得達到最高的標準,我們講好到不能再好,那你就到家了。寫字,寫的一手好的書法,你寫字的功夫到家了;畫畫,你畫畫的功夫到家了。我們中國講到家,印度人都講波羅蜜。你炒菜,烹調的手藝非常高明,到家了,也稱你「你這個菜燒得到家」,在印度都稱為波羅蜜,波羅蜜是這個意思。「佛波羅蜜」,你的布施做得圓滿,布施波羅蜜,你的持戒做到圓滿,持戒波羅蜜;你忍辱的功夫圓滿,說到家也可以;你精進功夫到家,你的禪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樣樣都做到究竟圓滿,這是波羅蜜。
第六句『佛解脫海』,每一句裡頭都用「海」,包括盡了。「解」是解除,我們用一個方便的話說,中國古老成語裡面形容,心結,心裡頭有結,「心有千千結」;這個結是什麼?你的憂慮、憂愁、牽掛、煩惱,無量無邊,佛經裡面也說「結使」,煩惱的代名詞,無量無邊的煩惱你把它解開了。脫是脫什麼?脫苦,你有結你就有苦,結打開了,苦就沒有、就脫了。佛經裡面講的三苦、八苦,無量無邊的苦痛統統脫離了,用海來形容。佛再也不會有結,再也不會有苦,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離苦得樂;離苦得樂,是從果上講的。解脫,因跟果都說到,解是因,脫是果。用佛法成語來講,解就是破迷開悟,脫就是離苦得樂;破迷開悟是因,離苦得樂是果。
後面這四句是講佛化他的作用,利益眾生。前面這六句都是說我們自己的智慧、德能;後四句是講利益眾生,也就是德能的起用。你有這麼多的智慧、能力,這個智慧、能力做什麼用?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幫助一切眾生解脫。頭一個就是『變化』,這個變化意思我們很清楚能體會到:隨類現身,有感必應,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。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他是什麼根機給他說什麼法門,能令一切眾生各個得益,變化!
第八句『佛演說海』,佛應眾生之感現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現身之後幫助眾生來表演。所以我們常常講形象重要,形象是什麼?戒律裡面所講的威儀,威儀是形象。我們常講要給一切眾生做個好樣子,好樣子怎麼做?威儀就是教給我們怎麼作法。我們今天在世出世間,大聖大賢教給我們怎樣做人、怎樣學聖賢、怎樣學佛菩薩,因為聖賢跟佛菩薩為我們表演最好的形象。他們所表演的實實在在講超越時空,不受時空的限制,在不同的空間、不同的時間裡面,永遠都給眾生最好的啟發,幫助他開智慧。所現的色身相好,這是頭一個攝受眾生的方法。色身相好代表什麼?代表你修善。為什麼?色身相好,世間人常講「相隨心轉」,你的心好,相就好;心清淨,身體就好。身體清淨,他不生病,他不容易衰老,他能夠保持青春的活力,這是從清淨心顯示出來的。新加坡許哲,就是這個代表。
我們一般人常常講的未老先衰,他為什麼衰的?心不清淨,他的心被污染了。相為什麼不好?他有煩惱、他有惡業,不能夠把他的相貌轉過來。所以古人曾經講過,人四十歲之前,你的相貌、體質依舊受前生業力的影響,換句話說,前世的業力會影響你四十年;四十歲之後,你的相貌、體質你自己要負責任。為什麼?那是你這一生當中修得的,換句話說,是後天的,後天的影響是大過先天的。四十歲之前先天大過後天,四十歲之後,後天大過先天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我是二十六歲才懂得的,以前不曉得。到台灣,真正是有這個緣分、機緣親近真善知識,我聽他們說話,聽他們教導,我明白了,認真努力修學,誠心誠意接受老師的指導教誨,我改變了。
我到四十歲就有很顯著的改變,所以看相算命說我四十五歲有災難,化解了,平平安安度過。那個時候繼續講《楞嚴經》,證實《了凡四訓》裡面所說的:命是自己造的,命當然自己可以改變。雲谷大師的話不錯,了凡先生改過來了,我也改過來了,我比了凡夫先生改得還要殊勝,成績比了凡先生還要好。但是這些原理原則、方法,確實我受《了凡四訓》這本書影響非常之深。這本書是我學佛第一本念的,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給我的,我二十六歲的時候讀的。佛經第一本經,那時候還沒有人指導,念的是《六祖壇經》丁福保居士的箋註。這個時候都還沒有親近方老師,是在親近方老師之前我認識朱鏡宙老居士,朱老居士把《了凡四訓》介紹我。《六祖壇經》是在一個朋友家裡面,我度假在台中住在他們家裡住了有一個多星期,他家書架裡書很多,我看到這本書,看得很喜歡,一個星期把它看完,連經文帶註解看完了,我非常歡喜。所以在早年我對禪很有興趣,親近章嘉大師對密也很有興趣,後來我皈依淨土,皈依淨土是講《華嚴》、講《法華》、講《楞嚴》,真正明白了。這個法門適合於我的根性,我修學這個法門肯定有成就。
「現相品」第二個段落,「引例舉法請」:
【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,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,眾生海,法界安立海,佛海,佛波羅蜜海,佛解脫海,佛變化海,佛演說海,佛名號海,佛壽量海。】
這十種海,我們介紹了七句,第八句我們的意思還沒有說盡。這段經文我沒有依照清涼大師的說法,但是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諸位自己去做參考,我的講法是契現代大眾的根機。既有『變化』,這就是示現,隨類應化,必須要有表演,這個表演就講到形象。說到形象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,諸位要知道,八相成道這個示現是給我們啟示,無非都是應眾生的根器,做如是的示現。示現最重要的是要引導眾生來發問,他來問,你就可以給他解說。我前面給諸位說到色身相好,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攝受眾生的第一個方法,佛給我們顯示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顯示的所謂是金剛不壞身。眾生見到這個相好、見到這個色身,自然就起歡喜心,就起尊重心、仰慕心,這個教化的機緣逐漸就成熟了。
他歡喜來親近,常常來請教,你給他講解,講解的內容不超過這十個題目。所以色身相好多麼重要,佛在大乘經上常講,菩薩示現成佛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修相好,一百劫的時間幹什麼?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。你沒有色身相好,就不能攝受眾生,人家一看你的樣子,對你不喜歡,就討厭你,不喜歡接近你,你怎麼能成就?你才曉得這個事情多重要!所以我們修行,修行的成績在哪裡?就在色身相好。相由心轉,體質也是由心轉,心善相就好,心清淨身體就好,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我們要想得像佛菩薩一樣的色身相好,你就要認真修清淨心,斷惡修善。
『演說』,佛在經上囑咐我們太多了。一部《金剛經》不過五千言而已,五千多字,「讀誦受持,為人演說」這句話,佛就講了將近二十遍,由此可知,這句話重要。佛在一切經論裡頭反覆的叮嚀,真正是稱得上千叮嚀萬囑咐、苦口婆心,不厭其煩、不怕囉嗦。為什麼?這句話太重要了,我們往往把它疏忽掉了。受持,一定要接受佛陀的教誨,反過來說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;你不能夠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,你怎麼能接受佛陀教誨?要接受佛陀教誨先決的條件,放下煩惱習氣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佛講的話我們才能做到。讀誦,讀誦是天天跟佛接近,時時刻刻不離開佛菩薩,意思在此地。如果我們不讀經典,一定就胡思亂想,煩惱習氣馬上現行;如果要讀世間這些書,增長妄想,不但你斷不了,天天增長。初學的人,智慧沒有開、沒有定力,古大德教我們跟定一個老師;老師一定教我們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這肯定的,老師一定教我們把所有一切外緣斷掉。
我跟李老師頭一天見面,他就跟我談這個條件。我到台中的目的是拜他為老師,跟他學經教,他就給我開出三個條件。第一條:從今天起你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,其他的任何高僧大德、在家居士,他們所講的一切經法,一律不准聽,頭一個條件,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。第二個條件:從今天起不管你看什麼書,看什麼文字,一定要經過他同意,他不准、不許可的,統統不能看。第三個條件:你以前學的,我跟方東美先生學的、跟章嘉大師學的,他說「我不承認」,一律作廢,從今天起一切從頭學起。你能接受這三個條件,你在我這裡,老師表示歡迎;你不能接受,你到別的地方去,另外跟其他高明的大德。我想了一想,接受了,完全順從。到以後,很多很多年以後,到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師,我把我學習的經過告訴他,演培法師說他做小沙彌的時候跟諦閑法師,諦閑法師對他也是這三個條件。我這才恍惚大悟,原來這個不是李炳南老居士的,是佛門裡頭自古以來代代相傳。你想親近一個善知識,一定要遵守這三個條件,這三個條件我明白了,這叫師承,這真正建立師生的關係。所以我們才聽說,學生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,可遇不可求;老師找一個好學生,比學生找老師還要困難,我懂得了。你想在這三個條件去找學生,你到哪裡去找?
早年我在海外弘法一個人走,出國到美國、到加拿大都是我一個人,沒有一個陪著我的。在外國各個大都市都是一個人走,確確實實感覺到很孤單,力量很薄弱。每一次回到台灣我去看老師,我都會跟老師說:多培養幾個人,我們在全世界弘法有個助手。每一次我跟他見面都會有這個請求,大概總講了有十來次,最後李老師說:「你替我找學生,我來教。」這句話說了以後,我再不提了,我知道什麼?沒有這個學生,到哪裡再去找一個像我這樣百分之百服從?我找不到了。所以這一句以後我再也不提了,我體會到古大德講的這兩句話,老師找學生不容易!到哪裡去找?我在這一生當中一個也沒有遇到,不但沒有遇到,聽都沒有聽說過。演培法師說諦閑法師是這樣要求他的,演培法師沒有照做;他告訴我,他跟諦老法師一年多,以後就偷偷的溜了。佛門叫溜單,沒有告訴老師,偷偷的離開了。到哪裡去?到廈門,太虛法師在那裡辦佛學院,他到廈門「南普陀佛學院」裡面去念書去了,跟太虛法師去了。你才曉得多難!
太虛法師辦學現代化,不是古老的師承,他是現代化的教學,我們在《太虛大師全書》裡面看到。就像一般學校安排的許許多多課程,有一年級、二年級、三年級,有初級班、中級班、高級班、研究班,他完全按照現在學校的這種模式。諦閑老法師、李炳南老居士還是稟承著古老的承傳,私塾的教學,一對一的教學生。所以我替演培法師惋惜,演培法師要是真正能夠接受諦閑老法師的教誨,那個成就不得了!他溜單溜錯了。我如果在台灣要是溜了單,台灣有福嚴精舍,也有幾個好的佛學院,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。為什麼?搞佛學去了,也搞廣學多聞去了,不能一門深入。李老師教人是一門深入,這一部經你沒有能夠學好,你決定不能夠學第二部經,而且決定不許可同時學兩部經,同時學兩樣東西不可以,你可以旁聽。譬如他教古文、教詩詞,教其他的我們可以旁聽,不能在上面浪費時間精力,你的時間精力要在你本修的這個課程一門。我得這個利益,這個指導經過這幾十年證明是正確的。說實在的話,現在人的聰明智慧不會輸給古人,為什麼成就不如古人?古人用心專一,現在人心是散亂的,學東西學得太多太雜。佛法講精進,我看現在人學的東西他是雜進、亂進,所以他求得的是知識,不是學問,是聰明不是智慧,這裡頭有區別。
第九句『佛名號海』,說佛的名號包括佛教裡面所有一切名號,菩薩的名號、聲聞緣覺的名號、護法神眾的名號,這是佛陀教學的手段,顧名思義,讓我們從這裡面覺悟,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名號是怎麼建立的?是隨著眾生需要而建立,他的用意是對治眾生的毛病習氣,我們同學要特別注意,這個可以說是佛門裡面的基本常識。菩薩我們現在知道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成佛,他為什麼叫釋迦牟尼佛,他不取別的名號?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來由是什麼?來自這一個時代、這個地區眾生的毛病習氣,佛名號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,用來對治這個時間,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這個時間。從法運來講一萬二千年這個時段,地區是娑婆世界,我們可以這樣說:此時此地。這些眾生最嚴重的毛病是什麼?自私自利沒有慈悲心,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。好人善人,損人的事情少,少做一點損人利己的事情;心行不善的人,多做損人利己的事情。這個意念真的人皆有之。
所以佛的名號用「釋迦」,釋迦是梵語,什麼意思?能仁。仁是仁慈,就是喚醒我們,你要能發仁慈心,也就是用現代的話說,你要愛人,愛自己更要愛別人,釋迦是這個意思。要以大慈悲心待人接物,名號裡頭是這樣提醒我們的。名號後面「牟尼」,牟尼是對自己,我們這個時段、這個地區的眾生,心地極不清淨,貪瞋痴慢,起心動念都是惡業,所以名號是用牟尼。牟尼是寂滅的意思,清淨寂滅,滅就是把煩惱習氣滅掉,把一切不淨滅掉;不淨裡面,就包括著不善。恢復到自己清淨心,所以名號的含義我們就很清楚,佛教導我們對自己要清淨,常常保持清淨心,對別人要仁慈,這就是他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的總綱領,名號是從這兒來的。
佛那個字是通號,釋迦牟尼是別號,通號是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這一個佛字就包括了三寶。由此可知,覺正淨的作用,特別提出來一個是仁慈,一個是清淨,針對著娑婆世界現階段眾生,這個階段是一萬二千年,大病、病根!佛菩薩沒有名號,名號是隨眾生而建的,完全看眾生的煩惱,他是什麼樣的煩惱,佛用什麼樣的方法對治。所以教你常常念佛菩薩名號,常念是念念提醒自己。在佛法裡面,佛的名號一般講多半代表性德,菩薩的名號代表修德,佛菩薩都沒有一定的名號,隨著一切眾生煩惱習氣,他的名號隨時在變。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老子說的,在佛法裡頭完全顯示出來了。
晚近弘一大師,這是提起來我們大家都很尊敬的一位大德,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有名的才子,詩詞歌賦、琴棋書畫,他樣樣精通。以後看破紅塵出家了,出了家他還常常畫畫寫字,給一些信徒們結緣。他寫字後頭的署名,後人給他這些墨寶編成冊子,他的署名有一百多種,真是興之所至就起了那個名字。有些名字大概一生當中就用一次,很多,我們想想他為什麼?大概都是佛法裡面講的觀眾生的根性,他這一張字寫給你的,看看你的根性他署個名,這個名對你用的不對別人用,用意無非是提醒你。這個「佛名號海」弘一大師學會了,他用名號幫助眾生覺悟。看到對方要造惡業的,他的名號一定用善;看到對方是懈怠懶散的,他一定用勤、用定;看到你愚痴,連是非善惡都沒有能力辨別,他一定用慧。所以沒有一定的,佛沒有定法,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名號,他那個名號就多了,是這麼一個原因。有人不懂得,這個大師興之所至隨便起個名號,不是的,他有用意,這裡面是高度的智慧。將來本經「名號品」專門答覆這個問題,給你解釋。
雖然佛的名號是性德,菩薩名號是修德,大乘經上常講,性修不二。我們看到性德就想到修德,聽到修德,我們就會想到性德,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是這樣建立的。弘一大師,弘一這個名號他用得最多,用得時間最久、最普遍,有他的用意。一是專一不雜,實實在在它這個意思就含著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自行化他,不就這個意思嗎?所以古德常講顧名思義,看到這個名號你要想到它的意思,我們就能得受用。在中國大乘佛教最著名的、表修德的四大菩薩,地藏、觀音、文殊、普賢,名號意思要懂得。觀是觀照、觀察,世是世間,世間一切眾生在那裡受苦受難你觀見了。觀見之後,立刻主動的去幫助他,救苦救難。你或者看見或者聽見,你主動就要去做,這就是觀世音菩薩。我們供觀世音的像,寫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什麼意思?就是教我們常常想著、常常念著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苦難眾生,等著我們去幫助,這是你真正叫拜觀音,真正叫修「觀音法門」。但是根本的法門是地藏,地是代表心地,我們知道地底下有許許多多的寶藏養活眾生,五穀雜糧地上長的,金銀財寶是地下開採出來的,養育眾生的。佛就用大地代表心地,我們心地寶藏是什麼?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。
如何來開發?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上教導我們用孝、用敬,這兩個字開發心地寶藏。淨業三福第一條前面兩句所講的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這兩句話就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頭的內容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講什麼?就這兩句,孝親尊師是開發性德的一把鑰匙。所以世出世間法你想修學成就,第一個因素就是尊師重道。尊師尊道從哪裡來的?從孝養父母來的。你要不孝養父母,你怎麼可能會尊師重道?在家不孝順父母會去尊師重道,那個老師聽到會害怕。為什麼?反常,你對父母不孝順,你來尊敬我,一定有企圖,一定有目的,那要好好的提防你。如果你在家是個孝子,那他非常歡迎,為什麼?你這個心是真心,你不會有惡意,這是古今中外不變的大道理。所以佛法修行從哪裡修起?從地藏修起。地藏是什麼?《地藏經》就是淨業三福,淨業三福是《地藏經》的綱領,它的落實是落實在十善業道。第一福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落實在十善業裡頭。
你看看菩薩名號它代表的意思,我們見塑造菩薩的像,看到這個像就曉得他代表這個,不是迷信,用名字、用這些形像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,目的用意在此地。這哪裡是迷信?這不是拜偶像。我們見到佛菩薩形像頂禮膜拜,那是什麼意思?恭敬我們的性德,尊敬我們的修德。這個形像代表我們的性德、代表我們的修德,是這麼個意思。它確實是教育,它不是宗教。他不是神,他不是主宰,教我們一個科目。所以佛教為什麼佛菩薩名號這麼多?形像這麼多?它的科目很多,每一個學科用一個佛菩薩來代表,時時刻刻來提醒我們。所以從孝親尊師擴大就是仁慈博愛,觀世音菩薩代表仁慈博愛。這兩位菩薩,實在講就是把釋迦牟尼佛名號的意思,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了。可是智慧不開會產生副作用,佛家常講的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這是佛家的教育;可是古德又說: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,這也是真的,這產生副作用。為什麼?沒有智慧。沒有智慧,慈悲方便感情用事,那麻煩了,你很容易招來禍害,淪落下流。所以文殊代表智慧,文殊師利菩薩代表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我們孝親尊師、仁慈博愛,都要依智慧為基礎,不可以感情用事。
佛家有沒有人情?有,有人情,通情達理,它是理智作主。再給你說,情跟智是一不是二,迷的時候,智變成情;覺悟的時候,情就是智慧,我們今天講感情跟智慧是一樁事情,只有覺迷。覺悟了感情就變成無量智慧,迷惑了智慧就變成感情。佛法自始至終是講求智慧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最後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是講「方便為門」,換句話說,前面三位菩薩代表的是「慈悲為本」,普賢是方便為門。普賢菩薩把孝敬、仁慈博愛、真實智慧,完全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普賢菩薩。由此可知,佛法裡面所講的菩薩,講這麼多菩薩,原來是一樁事情,這四大菩薩合起來是一個人,不是四個人。諸位同修千萬不要誤會了,是一,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是一個性德,無量無邊菩薩是一個修德,《華嚴經》上講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;一多不二」。你要不懂得佛法表法的意趣,你就不能欣賞釋迦牟尼佛教學的高度藝術,你就沒有能力欣賞。
第十句『佛壽量海』,「壽量」是講壽命,壽命無量無邊,佛在大經上講的。為什麼?明心見性的人我們稱他作佛,明心見性就是我們的身心跟自性融合成一體。這個境界裡面我們的心跟性合成一體,我們的身跟剎土眾生合成一體,就像一粒微塵跟大地合成一體。我們今天不曉得,以為我們是獨立的,以為我們跟它沒關係,實際上我們一個人就像一粒微塵一樣,跟大地是一體。所以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的身就是剎土眾生,我的心就是虛空法界。你說他的壽量?無量壽,真的是無量壽,不是假的,無量壽現在就證得了。有沒有生死?確確實實沒有生死。生死是世間六道眾生一種抽象的概念,決定不是事實。這一個概念在《百法明門論》也是屬於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的,不相應行法就是說它不是真的,完全是抽象的概念,決定沒有事實。你要說依他起性還有一點依據,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是依他起性,心不相應行法比依他起性還要假,換句話說,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,不是事實。事實是無量壽,真正的無量壽,法身無量壽,報身無量壽,應化身也是無量壽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