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六一七卷) 2002/2/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2-017-0617
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法海菩薩偈頌第十首:
【從地而得地,住於力地中,億劫勤修行,所獲法如是。】
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明,這一首偈的大意是「善知諸地」。「從地」,清涼大師說這就是「出心」。「出心」怎麼講法?譬如菩薩證得初地,初地修行圓滿了,就要證二地了,他一定從初地出、二地入,這裡頭就有出入。二地菩薩到三地,二地出、三地入,出離前面這個地位的心。『住於力地中』,這個「住」就是入;大師在此地說「得地」就是「住入」;「力地」就是「佛地」,如來果地上十種智力圓滿。「住於力地中」,我們通俗的說法就是成佛了。菩薩從一地、一地一直到等覺,等覺是十一地,還要出十一地才能夠「住於力地中」,這兩句話是這個意思。修行要多少時間?『億劫勤修行,所獲法如是』,「如是」是總結前面所說的方便,成就圓滿的智慧。
這首偈,我們學習要怎樣落實?首先你要明瞭,菩薩從初發心修到如來果地,時間是億劫。一些大乘經上常講「無量劫」,世尊方便說,說為「三大阿僧祇劫」,三大阿僧祇劫是方便說,但不是妄語。三大阿僧祇劫從哪裡算起?從圓教初住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從這個時候算起,一直到成佛。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修到法雲地,要三個阿僧祇劫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,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。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,初地到七地。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那個地位是法雲地的菩薩,等覺還不在裡頭,愈往上面去愈難。從這個說法我們能夠想像而知,等覺應該是一個阿僧祇劫。你看他的位次,前面一個阿僧祇劫三十個位次,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個位次,第三個阿僧祇劫三個位次,恐怕第四個阿僧祇劫一個位次。如果再加上前面,沒有破無明之前生生世世所修的,那個時間之長是無量劫,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就!
世出世間法不論是大事、小事,要想成就都要靠耐心;小的耐心有小成就,大的耐心則有大成就。我們今天在初學,初學沒有耐心,你就不可能有成就。世出世間法起頭,老師、善知識就是教你忍耐,你要懂得忍耐是修什麼?是修定的前方便。學佛的同修,你們聽經聽久了,多少會有個印象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。不但是釋迦牟尼佛這樣教導我們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,這個眾生包括凡夫到菩薩,九法界有情都是這個原則,沒有例外的。
你如果想自作聰明,你不妨試試看,看你有多大的成就。不守規矩、不循法則,世出世間法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有成就的。中國歷史至少有三千年,三千年中我們沒有見到一個人。守法就是持戒,持戒就是守法。初學遵守老師的教誡,你要是不守老師的教誡,你何必依他為師?那就沒有必要了。既然依他為師,我們俗話講拜他為師,那就沒有話說,完全要依教奉行,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做。這個老師是個好老師、明師,這個老師的道學確實有師承,他不是閉門造車得來的,他也有老師,老師還有老師,追到最初的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。由此可知,我們這個道是從哪裡接來的?是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,傳到我這個地方,我得到了。確實有根,像樹有根、像水有源頭,這個修學值得我們信賴。我學佛跟李炳南老居士,總得先打聽打聽李老師的老師是誰?在以後知道了,是印光大師,這個淨宗還能錯得了!印光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,有師承,我們跟他學準沒錯。他當年怎樣教我的,我在培訓班就如何教同學們。這不是我的教法,老師怎麼教我的,我也怎麼樣教你們,我沒有一點私心,我不吝法。
初學最重要的是守規矩,然後你才真正能夠『從地而得地』,這句話要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你的成績步步高升,像讀書一樣一年級、二年級、三年級、四年級,你慢慢會往上升,你要如法的修學。你要不遵守這個方法,可能你會年年留級,甚至於被開除了。什麼叫開除?你退心了。可能你又會學一些旁門左道去了,你不順老師的教導。
培訓班裡面,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是學習講經的方法;《實用講演術》是很好的演講參考的資料;《內典研學要領》,那是我在台中學習的時候的一篇心得報告,我們印在一個小冊子裡頭,供養大眾。我依照這個方法修習十年,十年之後,在這個基礎上提升了修學的境界;我們一般講,對於經論上有所發揮,那是十年的基礎。學講經並不困難,難在發揮,發揮就是光大經教的義趣,是要有實實在在的心得。
我常常勸勉同學們,要把經中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,經中的教訓變成自己生活行為。你修道有得於心,你修行有得於身。有得於心,你心開意解;有得於身,我們一般人講,你改造了你的相貌跟體質,相隨心轉,體質也隨心轉。你的心覺悟了,你的心與性德相應,這個時候才能有少許的發揮,不敢離開祖師的原則。祖師們註解這些經論,我們不依他的言語,要依他的原理原則,才不至於產生錯誤,產生錯誤自己要負責任。你看看百丈禪師那個野狐禪的故事,「錯下一個字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」。
講經說法要負責任,不能夠誤導眾生。眾生自己聽錯、曲解,那個責任是他的,講經的人不負責任。講經的人把意思講錯,誤導眾生要負責任。所以初學小心謹慎,真的如臨深淵、如履薄冰,小心謹慎。怎麼講法?講註解,一句都不敢發揮,這是老師以前教導我們的。講註解,註解裡面有我懂得的,還有一部分不懂。那怎麼辦?不懂的不講,不講沒錯誤,頂多是你講漏掉了,我沒講錯。講我懂得的,我不懂的不講,決定不自己發揮意思,沒有過失!頂多說你講得不怎麼好,說你過失,毛病找不到,那就是好手。
李老師以前教我們講經,對我們要求的標準就是這樣,講得雖然不好,沒有過失,行家來聽都挑不出毛病。我講得很簡單,講得很淺顯,沒有毛病。譬如「如是我聞」,「如是,這部經是佛說的,我阿難尊者親自聽佛講的」,沒講錯,講得是很淺顯,但是沒講錯。「一時佛在祇樹給孤獨園」,「釋迦牟尼佛,一時,有一個時候」,我們不指定哪一年、哪一月、哪一日,我們今天講「有一天,佛在什麼地方」,這沒講錯。李老師教我們學習講經,從這個地方開始。
古大德對於這個經教發揮地方很多,能不能學?不學。只學把表面文字講得清清楚楚,這是初學。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味道,但是決定沒有差錯。學習過程當中,現在一般的年輕人大概不願意學這個方法。為什麼?枯燥無味。要知道枯燥無味是一切趣味的根本,這個道理普通人不懂,老師懂!像我們今天要蓋幾十層的大樓,枯燥無味是什麼東西?地基。樓還沒起先打地基,打地基那真是枯燥無味,什麼東西都沒有,但是幾十層的大樓從這個地方建起來的。現在人覺得這樣枯燥無味,不願意學,地基不願意打就要大樓,所以怎麼蓋都蓋不成功。稍稍蓋上去就倒塌掉,不是歪了就是斜了、倒掉了,永遠蓋不成。那你一生只有住小茅篷,高樓大廈你沒有分。誰懂得這個意思?我們看到「從地而得地」,這就是按部就班,這就是持戒,有順序有先後,從那裡做起。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,學會了享福,不知道修福,不知道惜福,那個福報很快就享完了。
我們在國外的時間多,看到國外的老人晚年生活確實很苦,非常寂寞。有些情況稍微好一點的,老夫妻兩個人都在,兒女都離開家庭各奔前程,晚年剩下孤孤單單的老人在家裡。如果老夫妻走掉一個,孤孤單單一個人,一天到晚沒有一個人跟你說一句話,這個生活多寂寞、多可憐。我們遇到了,跟他打個招呼,我們從表情上能看得出來,他非常感激。送他一點東西吃,有的時候他流眼淚,說你們真正是好人。不管是中國人、外國人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中國過去的家庭,大家庭制度兒孫滿堂。老人跟小孩生活在一起,年輕人去工作,小孩在家裡,老人在家裡,老人教孫子,確實有家教。有的家庭大,家裡面開課,請一個老師,叫私塾。請個老師教家裡面這些子弟,老師教,家裡頭的老人也教,根紮得好!現在中國也模仿西方人,採取小家庭制度,老人不管了,老人悲哀!老人可憐!
我們實在講很想辦一個老人院,盡我們能力幫助一些老人。我們對待老人像對待自己父母、祖父母一樣,盡一份孝心。你要問為什麼這樣作法?佛菩薩教給我們。大乘戒經上佛講得很好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。孔老夫子也是這樣教人,看到年齡大我二十歲以上的人,我要以對待父親的禮節對他;大我十歲以上的人,我要以對待長兄之禮待他;小我二十歲的,就要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兒女,要愛護他、要照顧他、要教導他。這是仁。
現在這個教育沒有了,社會怎麼不亂!今天社會的亂象根源在哪裡?教育丟掉了。父母不愛護子女,嬌生慣養,不愛護。你保護得再好,照顧得再好,他走到社會上是死路一條。為什麼?什麼都不會。在社會上遭人嫌棄,人家討厭他,都不願意理他。這哪裡叫愛護子女?真正愛護子女,你要想到他將來到社會上頂天立地,樣樣都拿得起來,樣樣都可以做大眾的榜樣、模範,博得一切人對他尊重,這是教養。所以中國古人懂得愛護子女,萬萬不可以從小嬌生慣養,那就完了,你害他一生,那是把子女當作寵物來對待。
所以真正愛護的是嚴加管教,老師對學生亦復如是。老師要成就這個學生,管教就非常嚴格。但是今天這個時代,人都講人權,都講民主自由開放,麻煩來了。父母能不能管教子女?不能。你要管教是侵犯人權、虐待兒童,父母犯法,不得了!老師能不能處分學生?不能。處分的話,老師犯罪,父母要到法庭去告老師,現在社會是這個現象。所以自己要成就,那就是自求多福。換句話說,誰都沒有權力干涉誰,不像從前。
我這個年齡,我念小學的時候,在學校裡跟同學打架,被老師處分,打手心、罰跪,當然哭哭啼啼的回家。父母一問,今天在學校裡跟同學有爭執,被老師處分。到第二天,我父親陪我一道去上學,備了一份厚禮感謝老師,從前是這個作法!老師對我的孩子這樣認真管教,第二天去道謝,送禮物給老師,我們對老師不能不尊重。父母尊重老師,尊師重道,父母做榜樣給子女看,要聽老師的教誨。現在這個事情只能講故事了,這種教學方法,老師跟家長雙方的心態都沒有了。
年輕人要能成才,談何容易!「才」,也許在技術上、能力上,這種才藝可以學到,德行沒有了;德行沒有,社會肯定動亂。為什麼?人都自私自利。尤其崇尚競爭,有我無人,頭腦中念念所想的是如何損人利己。人人都幹損人利己的事情,彼此一定發生衝突,這個衝突就引起鬥爭、引起戰爭、引起天災人禍,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遵循法度。在佛法裡面講,找到最初的根本就是不知道持戒、不懂得守法。你才想到這個經文的字字句句,它的意思有多深有多廣。
今天同學你們初學講經,你們一上台自己就發揮,我們有沒有權力來阻止你?說老實話沒有權力,因為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,誰能阻止!但是你這種修學方法很難成就。為什麼?你不知道自己奠定自己的基礎。我跟你們同學說過,我年輕的時候確實很聰明,我的記憶力很好,書看一遍我能記住。我聽李老師講經,聽一個小時,到第二天覆講,我至少可以講到五十五分鐘,我有這個能力。我也有很多意思想發揮,老師不准,不准我們就不敢,決定遵守老師的教訓。那是什麼意思?以後慢慢明白了,老師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、禪定波羅蜜。他給我的時間是五年,五年之內決定要遵守他的方法;換句話說,叫你忍五年。而實際上我用這個方法用到半年,我就知道這方法好,出乎我意料之外。還不到五年的時候,我就跟老師講,我說:「老師,五年不夠,我決定遵守老師的方法十年。」他點著頭笑笑。
我明白了,根要紮得深,底子要厚,厚積薄發,你以後發出來的力量才大。這是古老的教學方法,是古聖先賢修學的經驗,現在人哪裡懂得?他不是妨礙你,是希望你將來力量發出來大,所謂是「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」。你現在就想發,你沒有底子,你發的有限、很平常。今天我們只能把古大德這些經驗方法說給大家聽聽,提供給你做參考,能不能接受,能不能如教奉行,能不能有成就,完全靠你自己的緣分、福分。
《華嚴經》第二品我們快要講完,三十九品,已經用了一千個小時。不斷在聽講的人,我相信對你會有幫助,你的心量拓開了,你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跟從前不一樣了,稍稍能在這上用一點功夫,我相信會心開意解、法喜充滿,這個小小的成績應該是有的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常常把華嚴境界放在心上,常常想,想久了,不知不覺你就入華嚴境界。華嚴境界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境界,不知不覺你自己就「住於力地中」。你所獲得的就是末後講的「所獲法如是」,「如是」兩個字是指什麼?就指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你就契入了。現在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契入,或者是沒有契入,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,「億劫勤修行」,依照經中所說的好好的去修。
經可以聽,多聽。行要抓住綱領,行是生活行為。從哪裡修起?出家同修要從沙彌律儀修起,離開沙彌律儀不是出家人。在家同修從哪裡修?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。十善業道是根本,行門裡頭的根本依。「淨業三福」是一切修行人的基礎,根本的根本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根本的根本。三皈是學佛總的指導原則:第一條皈依佛,意思是覺而不迷;第二條皈依法,意思是正而不邪;第三條皈依僧,意思是淨而不染。佛法的修學總原則總綱領是覺、正、淨。覺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;正是純正,決定沒有邪知邪見,決定沒有邪行,思想、見解、言行純正如法;清淨不染,心清淨、身清淨。這「億劫勤修行」,你才能夠獲得佛菩薩的境界;換句話說,你才能夠獲得佛菩薩的生活,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。
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東南方慧燈菩薩偈頌:
【爾時眾中,復有菩薩摩訶薩,名慧燈普明,承佛威神,觀察十方而說頌曰。】
這一段是說偈的儀式。清涼在《疏》裡面告訴我們,菩薩的德號跟前面所說的完全相同。這十首頌是「讚諸菩薩悟入深廣,由三昧力,見佛三昧」,就是答覆前面大問裡面的「云何是佛三昧」,這十首偈頌是現相答覆。從清涼大師這個簡單的開示裡面,我們要體會到「三昧」是修行重要的科目。三昧是梵語,意思是正受;換句話說,正常的享受。我們六道凡夫的享受不正常。學佛總得要有覺悟,如果沒有警覺心,學佛的成就就很難。警覺心愈高的人,他的成就愈大,他的收穫愈多。
凡夫的受,佛說有五種:心有憂喜,身有苦樂,當「苦樂憂喜」暫停的時候叫捨受;暫停的時間是很短暫的。如果永遠保持著「苦樂憂喜」停止的狀況,那就叫三昧。現在為什麼不叫三昧而叫捨受?因為時間太短,你沒有辦法保持。所以凡夫之受叫六道輪迴,「苦樂憂喜捨」這五種受,這五種受不正常。羅漢、菩薩、如來他們的受是正常的,心沒有憂喜,身沒有苦樂,這叫真樂。
所以極樂之樂不是苦樂之樂,苦樂之樂是相對的,有苦有樂。極樂是什麼?苦樂兩邊都沒有了,心沒有憂喜,身沒有苦樂,極樂世界!這是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從哪裡表現?最能令我們感受到的是我們供養的佛像,無論是塑造的,或者是彩畫的。你看到佛像,你有什麼感觸?我看到佛像,我就想到他心沒有憂喜,身沒有苦樂,他在三昧中。我應當學他,在生活當中、在工作之中,處事待人接物如何能夠保持清淨平等心。清淨平等心裡面沒有苦樂憂喜,若有苦樂憂喜,你的心不清淨、不平等了。供養佛菩薩的形像,功德很大。功德在哪裡?你要曉得,功德就在這裡。我們見到佛像,自自然然向佛像頂禮膜拜。拜的是什麼?拜的是他的德行,佩服的、敬仰的就是他在一切法裡面如如不動,這個形像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為什麼他能做到我們做不到?偈頌裡頭告訴我們,我們好好的在這裡面學習。第一首:
【一切諸如來,遠離於眾相,若能知是法,乃見世導師。】
說出來了,我們要知道學習。『一切諸如來』,這一句把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統統包括盡了,一個都不漏,都包括在其中,沒有一尊佛是例外的。他們怎樣成就三昧?『遠離於眾相』,就這一句。怎麼離法?《華嚴經》裡面常常講到,諸佛如來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就統統都離了。離妄想分別執著才是真正究竟圓滿隨順法性,不造業,他的境界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「一真法界」。菩薩億劫修行修什麼?就修這個。
「遠離於眾相」,這個「眾相」是一切相,虛空法界剎土眾生依正莊嚴都在這一句裡頭。怎麼離法?即相離相,離即同時,離即不二。離不是說離開不要它了,那是做不到的,即相而不著相就叫離相。什麼叫「著」?你在相上起了妄想,著了;起了分別,著了;起了執著,著了。著相是凡夫,不著相是聖人,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。我們凡夫就像經上講的,總的來說,我們著了我相,把自己這個身體當作是我。我們想想對不對?我們對這個身體有沒有分別?有沒有執著?有沒有妄想?著了我相。
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無我相、無我見」,「無我見」是離妄想,「無我相」是離分別執著;妄想是無明,分別執著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。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夠像阿羅漢、菩薩、諸佛如來,這身相有沒有?有,很有用處,有自受用,有他受用。即相離相,對這個身體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就得大自在。這個身體有它很好,沒有也很好,決定隨緣。有,珍惜這個緣。為什麼?利用這個工具幫助許許多多還沒有覺悟的眾生。所以這個身對我來說是什麼?是一個幫助眾生的工具。
諸位想想,如果沒有這個身,沒有這個工具,我們今天在此地就不能把《華嚴經》字字句句跟大家講清楚、講明白。這個工具不錯,要好好的愛護它、好好的保養它、好好的利用它。世間人把這個工具以為是「我」,只要有了我,必定就從這裡頭生起自私自利,那他就造業了。生起自私自利,必定幹損人利己之事。所以迷了,這個工具就造無量無邊罪業;覺悟了,這個工具就為一切眾生服務,我們一般講修積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報,一念之差。覺悟之後要把這個工具發揮到最大的功能,佛家的術語講「普度眾生」,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為一切眾生服務。
常作如是觀、常作如是思惟,說不入華嚴境界,我不相信。華嚴境界我們一生當中能入,關鍵就看你會不會學。宗門大德常講「你會麼」,在你會不會。這個會不會,頭一個要把錯誤觀念轉過來,身不是我。身是什麼?身是我的工具。「我」是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很多,「我」是清淨法身,清淨法身是我身,清淨的覺性是我心。我在講席也講了很多次,我說的也很具體,虛空法界是我心性,剎土眾生是我法身,這個意思到底下一品,往後有很多地方會詳細說到。我們要能把這個觀念轉過來,那在菩提道上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。
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,凡人總有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,想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,凡人肯定有,覺悟的人沒有了。我們要學,要在這裡下功夫。學什麼?放棄。放下捨棄,決定沒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,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沒有了。你能把這個放下,這叫做從根本放下,往後菩提道上自然一帆風順,你的大慈悲心油然而生,你能真正做出我們世間人所謂的犧牲奉獻。為誰?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為他們服務。
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的服務項目當中,最重要的一個項目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佛法講的破迷開悟,這個服務項目比什麼都重要;換句話說,無量無邊服務的項目,都是以這條為主軸。好像一棵大樹一樣,這是樹的根本,無量無邊服務項目都是枝枝葉葉,都是附帶的,這是根本。我們有這個願,有這種行幫助眾生,到最後的果報是什麼?成就了自己,這個時候才知道自他不二。所以不肯幫助別人的人,永遠沒有辦法成就自己。你想想為什麼?自私自利不能突破,也就是我執沒有法子突破。我執不破,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,你是六道裡面的生死凡夫。
出六道的人跟在六道裡面的人,什麼地方不一樣?心跟念頭不一樣。六道裡面的人確確實實像《金剛經》講的,他有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他有「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」,他沒有辦法突破。不是六道裡面的那些人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諸佛如來,他們肯定沒有四相、沒有四見,他們比起六道眾生,無論修學哪一法,高明太多!為什麼?他具足真實智慧,他隨順性德;性德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,本具的德能,本具的相好,他隨順!隨順性德,隨順這三個圓滿:圓滿智慧、圓滿德能、圓滿相好。要想契入諸佛如來境界,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,比四聖法界高得多了。六凡跟諸佛如來的境界當中是四聖法界;四聖法界是一般修學大小乘過度的一個境界。修華嚴、修淨土不可思議,不需要通過這個過度的,一出六道就入佛境界。好,太好了,太殊勝了。怎麼作法?你不能不懂,四相四見的意思一定要搞得很清楚、很透徹、很明白,含糊不得,要知道落實;落實就是我們講的修行。
我在這一方面,常常勸勉同學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我們得人身聞佛法,就應當立志做世間第一等的好人。所以這些年來,我常常講「四好」,要落實在四好。第一個我要存好心,要落實好心。好心是真誠心,真誠裡頭沒有一點私心,有一點私心就不誠,有一個念頭就不誠。古人講誠的定義,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,一念不生就是此地講的「遠離於眾相」。哪一天你的誠真正出現、落實,你就是菩薩,你不是凡夫,你已經超越六道輪迴。不但超越六道輪迴,你超越十法界,為什麼?你的真心現前。
諸位要曉得,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,妄心是什麼?你會起心動念,你會胡思亂想,你用的是妄心。誠心裡頭沒有妄念、沒有妄想。現在問題來了,我們要怎樣把我的真心顯現出來?妄想斷掉了,真心就現前。佛家講的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方法門徑不一樣,目標相同。目標是什麼?斷妄想。你要是不斷妄想,那怎麼行!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來斷妄想?用執持名號,這是無量無邊法門裡的一個法門,我們採取這個。念頭才生,阿彌陀佛!用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把妄念打掉。到最後成就的時候,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也放下了,現在要用這個方法。為什麼?對付妄念,到妄念完全沒有了,這個「阿彌陀佛」名號也不要了,誠心就現前,真誠現前了。
真誠是大菩提心的體,就是真心理體。這個心起作用,對自己是深心。深心大家不好懂,我講的深心是什麼?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,我用這個來解釋深心,大家就好懂了。他受用,處事待人接物用慈悲心,大慈大悲是對眾生的。這個心現前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圓教初住菩薩。這個心現前,你的妄想沒有了;妄想破一分,分別沒有了,執著沒有了。還有分別執著,你這個心沒有現前。
這個心現前,我們再問,還有分別嗎?這個話《壇經》裡面六祖問過永嘉大師。永嘉大師明心見性,真誠心現前了,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六祖給他印證。印證完之後,又問他一句:「你還有分別嗎?」永嘉說得好:「分別亦非意。」六祖點點頭:「汝如是,我也如是。」你看看,汝是你,你、我這是不是分別?是不是執著?「亦非意」,不是分別、不是執著。凡人說你說我有執著、有分別,覺悟的人說你說我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這個「你」跟「我」的說法是什麼?是方便教化眾生的,隨順眾生說的。眾生說我,我也說我;眾生說你,我也說你。自己心裡頭有沒有你跟我?沒有,這叫「分別亦非意」。這個分別是隨順眾生分別而分別,是幫助他們開悟的,悟了以後決定沒有分別。換句話說,表面上跟眾生沒有兩樣,骨子裡頭不一樣。骨子裡面,眾生隨順煩惱習氣,他這個相裡頭有苦樂憂喜捨,覺悟的人隨順自性般若智慧,外面現的這個相沒有苦樂憂喜捨,不一樣!
我們要學佛這些道理、這些事,你不能不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然後修,把我們錯誤的地方修正過來。你就懂得在哪裡修了,不是在事相上修,在心地上修。心正,行當然正,我們的身體決定不會做「殺盜淫妄」。眾生身為什麼會做「殺盜淫妄」?迷而不覺,他隨順煩惱習氣,他才會幹這些事情。如果隨順法性,哪裡會有這個事情!不要說沒有,念頭都沒有。自性裡頭決定沒有「殺盜淫妄」的念頭,只有阿賴耶識裡有「殺盜淫妄」的種子。諸佛菩薩、法身菩薩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都沒有了,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,怎麼會有這個念頭!怎麼會有這個行為!這樣修行才叫到家。
我們現在是凡夫地,沒有契入這個境界,要怎麼樣學佛?嚴持戒律。一定要曉得,戒律裡面所說的,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。我們今天持戒為什麼這麼難?是我們放逸慣了。習慣成自然,現在叫你改過來,你覺得很痛苦,這是一個瓶頸,必須要突破。突破之後,你才曉得戒是清涼法、戒是大自在。誰知道?透過這個瓶頸的人知道。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自自然然跟戒律就相應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,一絲毫的造作都沒有,他怎麼不自在!
心清涼自在,身也清涼自在,境界亦復如是,他當然常生歡喜心。他這個歡喜不是「苦樂憂喜捨」的喜,這個意思很深、很難懂,凡夫去想像永遠想不到,絕對不是你想像能想像得到的。你的想像的範圍也很大,是第六意識,這是想像,能緣到阿賴耶,緣不到自性。明心見性那些人的境界,第六意識緣不到,你想不到。所以佛才在經上,特別是《華嚴經》上,常常給你提的「不可思議」。你要去思,錯了;議是你要去說,你說你也錯了。凡是覺悟的人,他肯定住不思議境界,不思議境界就是華嚴境界,不思議境界就是極樂世界,不思議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跟你說六道是假的,不是真的,十法界也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凡夫之人不達事實真相,認假為真,過失在這裡。
我們對於這句經文要特別留意,不能誤會,以為「遠離於眾相」是一切都不要了。你要這樣解釋,真的叫「三世佛怨」,三世諸佛都喊冤枉,你把我的意思聽錯了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四相是把眾相歸納為四大類,萬萬不能夠錯會了。但是凡夫沒有這個智慧,常常把意思看錯,所謂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怨」。佛沒有說錯,是你聽錯了,你會錯意了。佛沒有過失,過失在你自己。教化眾生確實是要看程度,程度低的不能說高,所以叫應機說法。
現在一般是什麼程度?小學生的程度,幼稚園的程度。《華嚴》是博士班的課程,怎麼能說這個法!教現在人從哪裡教起?因果教起,從做人教起,你得會做人,像個人。做人的基本條件是五倫、五常、八德。八德,古人有兩個說法,一個說法是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」,另外一種說法古時候常講,現在人少講了,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」。實在說古時候那個講法意思深,效果顯著。一個人真正能夠做到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」,後面所講的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」自然就做到,所以古人這個說法我肯定。
現在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」為什麼做不到?因為沒有「孝悌忠信」,沒有「禮義廉恥」,這八德有名無實。五倫是性德,五常跟八德全是性德,所以隨順性德,這是人;違背性德,那不是人。不是人是什麼?三途眾生。三途眾生偏離了性德,事實真相不能不知!所以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,原來是隨順性德,絕對不是隨順古人的教條,被他牽著鼻子走。這個說法是魔說,這個說法是令一切眾生受苦受難,真的是幫助一切眾生斷善造惡。聖人的教誨不如是!是教一切眾生斷惡修善,斷惡修善你的果報好,種善因得善果。魔教人決定與自性相違背,教你什麼?教你斷善、教你造惡、教你競爭、教你鬥爭、教你損人利己。果報是什麼?天災人禍,這是花報,果報在三途地獄。這個事情我們看得很清楚、看得很明白。
現在別人倫常道德不要了,我們要,我們一定還是認真遵守,循著這條道路走。我們這一生過得很快樂,過得很自在、很幸福,不比別人差,我可以給大家作證明,我就是行的這條道路。你們要說這個道路不好,這個道路落伍,你看看我落不落伍?這是證明!我們在經典上常常講的形相,把形相擺出來給人看,我這是倫常道德的形相。
『若能知是法,乃見世導師』,你要是對這個法真正通達明瞭,依教修行,你就見到世尊導師。這句話是你能夠見諸佛如來,「世導師」就是諸佛如來,你就能見佛了。見佛當然入佛境界,不入佛境界你怎麼見得了!這首偈的關鍵,就是在第二句「遠離於眾相」,學佛要在這裡學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