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六八五卷)  2002/4/2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0685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界成就品」,牒問許說,六根三業十問,第八句:

  【示現三種自在海調伏成熟一切眾生不可思議。】

  這一句對法身菩薩來說是很容易的,也是很自然的。我們要怎麼學習?這三種自在就是身、語、意,身自在、語自在、意自在,我們要學,不能不學。為什麼?不學就不自在了,自在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。你身有苦樂,心有憂喜,你怎麼會自在?要怎樣才能得自在?總的原則上來說,要放下。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這句話我們常講,它的內容包括古德所謂的身心世界。果然放下,你就跟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離四相相應,真正契入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。這個境界不就是法身菩薩嗎?最低的位次也是圓教初住菩薩。

  由此可知,身心世界這個範圍多大?我們一般凡夫不知道,認為放下我操心憂慮這些事情,以為就是放下了,這個範圍小。放下我們這個地球還沒有用,你還是出不了三界,那要怎麼辦?勢必要放下六道輪迴。六道裡頭有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天福都捨掉了,何況欲界?這不能不懂。不僅如此,還要放下二乘權教,也就是說十法界要放下。二乘權教裡面有藏教的佛果,有通教的佛果,都不能放在心上,你才是真的放下了。十法界都放下了,你的悟門就打開了,中國諺語裡面所謂的「茅塞頓開」,大徹大悟,這樣學佛,真正的利益受用,你才能嘗得到。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境界,你才能契入,這是佛家俗話裡面講的修行證果,契入就是證果。不入這個境界,總是凡夫,凡夫修行不讀《華嚴》(這個讀裡面包含著信解行證,證是契入),就像清涼、李長者所說的(他們兩個對這樁事情說的完全相同):不落小乘,便落權教。為什麼?心量拓不開,不知道毛孔微塵裡面含藏著無量無邊世界海微塵數剎土眾生,不知道!怎麼會曉得?那麼這三種自在你又怎麼能夠得到?自在就是解脫,真實究竟圓滿的解脫。

  所以這個大經要讀。經文讀了也不懂,為什麼?煩惱習氣業障太重,障礙了悟門,讀不懂。如果能有古人那種讀誦的儀式,肯定有利益。古人什麼樣的儀式讀經?真誠恭敬。展開經卷,如同面對毘盧遮那如來,如同一切諸佛、文殊、普賢諸大菩薩就在我面前,這樣的心態來讀誦,利益無量無邊。什麼利益?印光大師講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那個十分利益是什麼?十分利益是大徹大悟,一分利益是佛菩薩冥冥當中的加持。你在讀誦的時候,心地清淨,沒有一個妄念,這樣的讀誦,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說,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的修學方法,很好!

  你讀多長的時間,就是你修多長時間;一天能夠讀誦四個小時,你就真正修四個小時;一天讀八個小時,你就真正修八個小時;每一天不間斷,三、五年就有顯著的效果。縱不能大悟,肯定有若干小悟,古德常講「積小悟就成大悟,積大悟就成徹悟」。這是中下根性的人,漸修漸悟,這不是上上根人;上上根人是頓悟,這種悟入是屬於漸悟。漸悟純熟之後,你這個心永遠是定的,無論在什麼境界,心都是定的,定才自在,不定哪來的自在!定到一定程度就變成頓悟,這個事情是很自然的一個程序一個秩序,非常自然。所以頓悟的人,你要曉得,他並不是僥倖,他是累積漸悟而成頓悟的。

  由此可知,不但法門平等,眾生的根性又何嘗不平等,相上是不平等,理上平等,完全靠你自己修行的功夫。功夫沒有別的,就是伏貪瞋痴慢而已。為什麼放不下?貪瞋痴慢在作祟,我很想放下,但是實在就是放不下,這是什麼原因?你想是你的願望,但是你有業障,業障就是貪瞋痴慢。為什麼放不下?我喜歡它,我需要它。你喜歡、你需要,沒錯!暫時得到它,你有沒有想到,你付出多少代價,你值不值得這麼去做?沒有去想想。認真想想之後,自己會明瞭不值得。為什麼?戒定慧三學是實學,真實的學問,真實的學問不能成就,真實的學問修學進度被它妨礙了,這個損失是無法想像的,這是真正的損失。世間一切,經上講的很清楚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包括我們這個身體,捨身受身也都屬於虛妄,沒有什麼了不起。戒定慧三學是真實功德,佛法裡面常講這個是帶得去的。

  多少學佛同修在這個地方疏忽了,所以修行久遠劫以來不得利益。古聖先賢的話聽不懂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「深解義趣」,我們聽經學教解得都很淺;不但淺,有的時候解偏了,連個正解,就是淺顯的正解,難!非常非常困難。為什麼?邪跟正是心理的作用,心正解就正;心邪,你聽善知識講經說法,你會錯解意思。所以儒跟佛的教學,為什麼儒家首先就教你「誠意正心」?你在一切法裡面得其正。說老實話,法沒有邪正,邪正在人。正人說法,無法不正;邪人說法,無法不邪;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。心要正,正的標準是與性體性德相應,這是純正;若與性體性德相悖,不正。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。

  怎麼樣去學?怎麼樣去保持?這是功夫。古德教人親近善友,善友就是善知識,我們今天講的好老師,有德行、有學問、有修持的好老師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頭一句話,佛說的:「從明師受教。」這是我們這一生修學,道業能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素。心正了,語當然就正,身當然就正,正就得自在了。你看看經文上『示現三種自在』,佛菩薩已經得到了,而且非常自然。現在還要示現,示現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表演,把正心、正語、正行表演出來,就是意自在、語自在、身自在表演出來給大家看。

  『調伏成熟一切眾生』,表演有兩個用意,沒有成熟的眾生幫他調伏,調伏相當不容易。調是調理,伏是降伏。眾生的妄想雜念,實實在在講,找不到頭緒的,就如同古人常講的亂麻,亂成一團,你怎樣把它調理,理成一個頭緒,這個叫調。佛用什麼調?講經說法,讓你慢慢覺悟,把你的妄想雜念放下,所謂是快刀斬亂麻,智慧就像快刀,所以佛法裡頭表法,智慧用劍來代表。文殊菩薩表智慧,手上拿的道具是寶劍,取這個意思,就是諺語裡面講的快刀斬亂麻,就這個辦法。煩惱再多再複雜放下就好了,放下是真實智慧;沒有智慧,放不下;一放下,你就得輕鬆、就得自在了。

  怎麼降伏煩惱?修定,持戒修定,所以合起來戒定慧叫三無漏學。諸佛如來圓滿了,法身菩薩已經證得了,來幫助我們這些凡夫,希望我們這些凡夫在這一生當中成就戒定慧三學。果然契入,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不會失掉的。如果有時候覺得得了,有時候覺得失掉了,你沒有得到,你沒契入;契入之後,永遠不會失去。那是什麼?你真的得到了,真契入了,得自在了。

  自在之後才能隨緣,隨緣的意思在前面跟諸位說過。世間人沒有契入菩薩境界,說那個隨緣有名無實,就跟我們世間人講的真善美,「真善美」這三個字有名無實!什麼時候它名實相符?契入華嚴境界。學佛證得三昧,不管你學哪個法門,學哪個宗派,如果你真正契入三昧,我們常講「個中三昧」,學《法華》得法華三昧,學淨土得念佛三昧。「真善美慧」,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;你才有,跟你講你才會相信。你要不得三昧,哪裡有?不得三昧,給諸位說,自在隨緣沒有;要得三昧,自在隨緣就有了。我們要懂,這是對於沒有成熟的。

  已經成熟的,這個示現就幫助他契入,成熟一切眾生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了解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他們沒有事示現在十法界,就是為了「調伏成熟一切眾生」,就這麼一樁事情,這個境界不可思議。在大《華嚴經》裡面可以體會得一些,體會的淺深,完全在華嚴三昧。華嚴三昧,記住!就是前面所講的普賢三昧。「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」,這一句是把華嚴三昧,或者稱為法界大定,做一個具體的解釋;前面說過了,此地就不要再重複了。請看最後這一句:

  【勇猛調伏諸眾生海無空過者不可思議。】

  這一句清涼大師給我們提醒的是「調令成益」,前面講的調伏,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,「得果不空」。清涼大師在此地說得好,他說「調伏,曲有三種」,曲是委曲,這一點我們要會學。與一切眾生往來,跟眾生打交道,就是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示現在六道示現在人道,跟這些人交往,必須要受盡了委曲,你才能夠調伏眾生。你要不受委曲,眾生怎麼會相信你?怎麼會聽你的?怎麼會跟你學?委曲之相是什麼?苦行!眾生受不了的苦,你能受,他對你就佩服了。眾生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樣樣放不下,你能放下,他服了,他真的佩服你了。你教他放下,你自己不肯放下,他在旁邊笑笑,你在騙人,你說放下有怎麼怎麼好處,為什麼你不肯放下?他心裡頭生疑惑,疑惑便是障礙,你就沒有法子度化他,自己必須要做給他看。

  所以儒家講禮,你看《禮記》頭一篇「曲禮」,曲是委曲婉轉。聖人隨順眾生要委曲婉轉,要相當長的時間,他回心轉意,對你尊重了,真的想跟你學了,早年那一段長時間不是真的。這種情形自古以來沒有兩樣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不說別的,單單講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是大權示現,一切眾生根性種種差別,他們在表演。有表演根性利的,聽世尊說法就覺悟了;有表演根性鈍的,隨順大眾,十年、八年才悟入的,二十年、三十年才悟入的。

  教學,古今都相似,大致上都差不多,只有少數學生,根熟的學生,他得受用。根性沒有熟的隨著學;還有一般說得不好聽的,混日子,跟著大眾一天混一天,這種人佔大多數。他能不能得利益?能。所以佛不拒絕,孔老夫子也不拒絕,來者不拒,去者不留。你在這裡混也不錯,天天接觸老師,接觸同參道友,只要你不離開,也許你混個十年,你明白了;也許混個二十年,你覺悟了,悟後你就真修了。沒有悟之前你不修,為什麼?沒有悟之前是半信半疑,你的煩惱習氣在障礙你、在作祟,世間哪有真正捨己為人的人,不相信,真的不相信。為什麼?你這一生當中沒有見過,也沒有聽說過。也許聽說古人有那麼幾個,千百年來億萬人當中才有那麼幾個,我們這一生哪裡能遇到?對自己的信心完全喪失了。這怎麼能成就?

  諸佛菩薩,大聖人告訴我們,有一句話說得好,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,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很深。老師縱然不好,有過失,你好好的跟他學,你能把老師的長處學到,把老師的過失改過來,你超過老師,這就叫勝於藍。由此可知,這個老師還是你成就聖賢的增上緣,你怎麼能說這個世間現前沒有善知識?沒有好老師?那是你不會學,你不善學。

  真正善學的人、會學的人,孔老夫子說得好,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」,你看「必」這個字用得多麼肯定。「三人」是說的什麼?一個善人,一個惡人,一個自己,三人!善人、惡人都是我的老師,善人,我學他的善;惡人,我改他的惡。我見到惡人,想想我自己有沒有這個惡行,如果有,他是我的一面鏡子,一個人看別人容易,看自己難,看不到自己。看到別人善,就想我有沒有這個善,我要跟他學,希望我也要跟他一樣的善;看到別人惡,馬上想想我有沒有,如果要有趕快改過來,他不是我的老師嗎?沒有,那就好好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過錯,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。

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這個意思,教我們實際在日常生活當中,特別是在人事環境裡頭,當然也包括物質環境,在這裡頭修行,都是我的老師,都是我的善知識。人,無論男女老幼、哪一種行業、在家出家,看到人家好的地方,反省檢點,如果我也有這個好處,我這個好處要保持,不要失掉;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,我要反省、要檢點,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。整個社會都是我的老師,善財一生成佛,是這樣成就的。清涼大師在科題裡面給我們提示的「歷事鍊心」,歷是經歷,一切人事環境,我們天天在經歷,天天在裡頭磨鍊,我成功了。

  善惡的標準,這個關鍵非常重要,關鍵是聖賢教誨。所以我們讀聖賢書,就是用這個來作標準,我每天接觸一切人事物,修善斷惡,累功積德,標準!這個標準不能失去,標準天天拿在手上,這叫真修行。他當然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,方東美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,他得到了。方先生沒有說別的,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裡頭的意思就是說明佛教的標準完美。

  儒家是個好標準,儒只講原則,我們常說「點到為止」,不夠詳細,對於利根的人有好處,對於中下根性的人就比較難了。佛很慈悲,佛說得很詳細,說得很多,不怕囉嗦,又不怕重複,中下根性人能得利益。我在早年三、四十歲的時候,我就能體會到,現代人的根性不如古人,現代社會的誘惑超過古代的社會,在這種環境裡面修行,那個難度超過古人太多太多了。要怎樣才能保證我們這一生能有一點成就?我就想到古大德一生學一部經,弘揚一部經。古德有一生專講《阿彌陀經》,講幾百遍的,這給我很大的啟示。

  我想想,我們不是一個根性很利的人,這個方法對我很管用,學一部經,一生專弘這一部經。一遍一遍去講,講上百遍,講上千遍,哪有不入境界的道理!但是這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,就是講演不能中斷,一中斷效果就沒有了。我們看到許許多多講經的法師,在一年當中他是講幾次經,但是中斷的時間太久了。講一部經講一個月,休息三、四個月;一年講個兩次,講個三次,一次一個月,講三次三個月,十二個月當中九個月休假,這不行。不講經的時候,你肯定會被煩惱習氣薰習,你會被世間五欲六塵誘惑,你怎麼可能成就?怎麼可能保得住?唯一的辦法是天天講,決定不中斷;除非在不得已的狀況之下,才能夠保得住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再看第九句:

  【勇猛調伏諸眾生海無空過者不可思議。】

  這一句意思很深,我們應當好好的來學習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,「調令成益,得果不空」,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,這真正是成就。如果來到這個世間,教化眾生沒有成就,那豈不叫空來一趟。我們相信佛菩薩有圓滿的智慧,有圓滿的德相,決定不會白跑一趟,肯定有成就的人;成就的多少不一定,成就的大小也不一定,這就是善導大師的話,「總在遇緣不同」,這句話說得太好了。

  教學離不開委曲,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,為什麼?這個時代學習的心態變了,基礎教育喪失掉了。確確實實像我們早年遇到方東美先生,那時候我二十六歲,我要照顧自己的生活,不能不工作,希望利用工作多餘的時間,能夠旁聽老師的教學,我就感到很滿意了。老師告訴我:現在學校,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,你要到學校去聽課,你會大失所望。我聽他講這幾句話,感覺得沒有希望了,我這趟空來了、白來了,老師拒絕了;但是他講的話是實話,一點都不假,我是想真學一點東西。

  他當時也看到我的表情很沮喪,差不多我們這樣子靜默了有五分鐘,老師說話了,他說:這樣好了,你每個星期到我家裡來,我給你上兩個小時課。我跟方先生學哲學是在他家裡面小客廳小圓桌上,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這樣教的,每個星期兩個小時。想不到!為什麼他會這樣子教導我?沒有別的,真誠想學的心他看出來了,我也有學習的能力。在這之前,我給他老人家寫了一封信,我自己有一篇文章寄給他看,他寫信通知我,約我見面。我們細細想想五十年前,過了五十年,現在的學校跟五十年前,大幅度的滑落了,這是令人悲哀。

  滑落的原因我們要曉得,第一個因素,家庭教育沒有了,第二個小學的基礎教育沒有了,這才是根本原因。從前在家裡頭,父母、伯叔、長輩都給子弟做榜樣,示現,那是教育。兒童每天張大眼睛看大人,大人說話,大人做事,天天在看就在模仿、就在學習。現在麻煩,不少的家庭父母都有職業,早晨一早就上班,晚上很晚才回來,兒女甚至於一個星期難得見一、兩次父母。什麼人帶他?家裡傭人,他所看的是傭人的言語舉止,他就學他,跟父母的親情當然就生疏了。

  一個做母親的人,從事於職業,現在說職業婦女,你在外面能賺到多少?你有沒有想到,你付出的是什麼代價?下一代沒有了。什麼時候你才覺悟?到老的時候你才曉得,到老的時候怪兒女不孝,兒女不照顧自己,老的時候孤苦伶仃,你才明瞭,你才嘗受到果報;果報還不止於此,佛家講你嘗受到的是花報,還有果報。《三字經》上講「養不教,父之過」。父母能夠在小孩三、四歲不離開兒女,這個兒女確確實實跟一般兒童不一樣。

  我這一次在昆士蘭遇到一位在銀行做事情的一個職員,我們問她在銀行工作多少年?她說很久了,從結婚生小孩之後,她就把工作辭掉照顧小孩。一直照顧到十歲,小孩上學可以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了,再回到銀行上班。我聽了之後很感動,現在很少知識婦女能懂得這樁事情。我們聽了歡喜讚歎,這個母親對得起兒女,負責任,很值得表揚。讓大家看到她這種行持,好好的想想,能夠辭掉工作十年,專心在家庭裡面為兒女服務,照顧他、教導他,她的兒女怎麼會不好?

  清涼下面講的「調伏,曲有三種」,委曲婉轉有三種,這三種我們要知道,我們要學習。第一種「始終軟語,應將攝者而將攝故」,這個就好像是慈母對待兒女始終是用愛語。但是你一定要知道,你所教誨的對象,你要知道他的根性。根性善良,這個根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與生俱來的習氣,大概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善,善根非常深厚,心地善良慈悲,這樣小孩的教導,你一定用愛語才能契機。如果言語很粗暴,這個小孩就會非常難受,這不能用錯,用錯了,他將來起反作用。本來是個很好的善根,調伏不好會變質,這個不能不防。

  第二類「始終粗語,應折伏者而折伏故」,這是根性劣的,我們常常講嚴加管教,讓他回頭,讓他覺悟。但是這兩種根性的人都不多,決定大多數的是屬於「近墨者黑,近朱者赤」,是屬於這樣根性的。這樣根性的對象,那就是有時軟語,有時粗語,可見得菩薩教化眾生叫應機施教,不是一定的,沒有定法。應機施教,才能夠收到教化的成果,得果不空。教學要有智慧觀察,要非常有耐心,特別是對一些冥頑不靈的學生、或者是子弟,在佛法裡面講人與人的緣分,當然這非常非常複雜。

  在這樣複雜的狀況之下,佛能夠把它歸納為四大類: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佛把人與人的關係歸納這四大類,總不外乎這個四類,關係過去生中結的緣。過去生中彼此有恩德,來報恩的,這個兒女、學生來報恩的,我們中國人常講孝子賢孫。學生跟老師,老師對這個學生過去世有恩德,他來報恩的,聽話接受老師的教導,成為老師傳法弟子,凡是傳法弟子是報恩來的!我們佛法裡面講續佛慧命,他是這個來的,百分之百對老師的教誨都能夠遵從,不會違背,依教奉行;在家庭是孝子賢孫這一類的。你問我過去生生世世對待一切眾生,是不是常常布施恩德?你要不種這個因,哪來的果報?如果說是看這個人也不順眼,看那樁事情也不高興,那就跟眾生結怨,結怨而來的,那是來報怨的,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。凡是來報怨的,從小一定是非常可愛,被大人寵壞了溺愛了,長大不知道天高地厚,以為大人應當要侍候我、要照顧我,自己沒有一念回報之心。

  現在在這個社會,這種情形非常普遍,我們看到憂慮!如果現在人不覺悟,二十年之後的社會,會有比現在嚴重十倍以上的問題,沒有法子解決。我們不希望古老預言裡面所講的,這個世界必須毀滅之後重新來起。為什麼毀滅來過?沒有辦法挽救,無法補救,只好重新來起,這就講到世界末日了。

  維繫社會關係,我們從歷史上去看,中國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四千年,這是非常可靠的。四千年當中,這個地區,這個國家,長治久安靠什麼?靠聖賢的教育,靠神聖的教育。現在人不懂,把這些神廟都破壞了。昨天陳老先生跟我見面,他從四川回來,他告訴我,從前神廟很多,社會犯罪率很少,現在這些神廟全部被破壞,犯罪率直線上升。他就想到從前祭神拜神,對於社會安定、人心的維繫還是有好處的。對,一點都不錯。現在你們提倡科學,認為這是迷信,好!你把迷信破除掉,你有什麼方法來維繫人倫道德?你用什麼方法勸導社會大眾改過行善。如果你沒有一套有效的方法,你把古老的方法摧毀了,你要不要負責任?佛法裡頭非常重視因果責任,對於整個社會的安危福祉,這一興一革要負重大責任!

  在中國,每個縣市地區古時候最常見的是城隍廟,我不知道現在中國城隍廟存不存在了?城隍廟對於教化眾生,勸善規過,產生很大的效果。對於社會的安定,人心的收斂,他想做一個壞事,損人利己之事,他會想到城隍廟閻王殿所現示的果報;想到這個果報,他就收斂了,不敢做了。知道什麼?我現在做損人利己的事情,我得的利小,小利,將來我要受苦報。想個一兩天,害人的念頭就沒有了,就能放下。這個效果,試問問,現在把神廟都摧毀不要了,用什麼方法來代替?

  中國歷代的帝王,特別是開國的帝王,可以說都是福慧雙全,有福報,有智慧,對於神道設教始終是維護的。從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看到,歷代的帝王祭祀天地鬼神,為人民做表率,不是迷信。現代科學家證實,確確實實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,不同維次空間裡面有生物,我們一般人稱為天地鬼神。絕對不是說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,這在佛法講這是邪見,邪知邪見。人死了之後會不會變成鬼?有沒有鬼存在?有沒有天神?天神到底在哪裡?古往今來,中國外國,學者們對這樁事情都表示存疑,不敢否定,既不承認也不否認。這個態度一般講是正確的,這是真正做學問的態度,等待證明,不能說現在證明不到就是沒有的,科學家給我們做出證明。

  鬼神這個事情,歷史上的記載很多,中國有,外國也有,現代現前報章雜誌裡報導的也不少,中國外國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事情,科學沒有辦法解釋的事情,居然許多人親自見到,親自聽到接觸到,做何解釋?報章雜誌報導說那些人看到的是幻覺。幻覺何其多,為什麼這麼多?一定要到哪一天,我們科學技術再發達、再進步,用高科技的技術接觸到了,人才相信。那個時候相信,那個時候的人相信就會說從前的人迷信無知,笑話前人愚痴,這是肯定的現象。

  但是在佛法裡頭,在儒家、道家、宗教裡面,有方法能夠跟不同維次空間生物溝通。所以宗教家相信,宗教家肯定。今天這個世間沒有宗教家,為什麼?宗教的形式有,真正修行的沒有了。怎樣與不同維次空間去跟鬼神交通?禪定,禪定可以突破空間維次,定中有境界。修定的人都知道祈禱,至誠心祈禱能突破空間維次,我們現在一般人講感應。為什麼?真誠心,一念虛妄都沒有。祈禱的時間短,禪定的時間長,不管時間短長,只要達到真誠清淨,這個障礙就突破了,維次的障礙突破了。

  所以古代印度宗教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,他們都能夠說得很清楚。什麼原因?禪定。印度許許多多宗教,都非常重視禪定的學習。小定,鬼神就接觸到了;定功稍稍深一點,欲界天這個障礙突破了;再深的禪定,我們佛法裡面講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色界天人你接觸到了,色界天的空間維次也突破了。二十八層天,二十八種不同維次的空間。經典裡面講的餓鬼道、畜生道、地獄道情況很複雜,同是一道,裡頭還有不同維次的空間,你能夠見到哪一個層次,都看你定功淺深不相同。

  古時候就連一般讀書人修定的都很多,中國古時候讀書人學佛學道,你在歷史傳記裡面去看很多很多。換句話說,這些讀書人心地清淨,真誠慈悲,他學佛也好,學道也好,得禪定不難,比現在人容易多,他的妄念少欲望少,所以修行很容易得定。經典裡面所說這個境界,他在定中可以證實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,他能夠信受奉行,跟現在人不一樣。

  現在人煩惱習氣太重,欲望沒有止境,真的是妄念紛飛,他得不到禪定。即使每天坐禪,樣子好像坐在那裡,妄念不息。我們常講兩種現象,一個是昏沉打瞌睡,坐在那裡打瞌睡;另外一個坐在那裡是妄念紛飛,心定不下來。定中境界他得不到,對於經典裡面所說天地鬼神,他半信半疑,自己不能親證。不能親證的因素是他放不下,他不肯真用功;真正要是肯用功,真正能放下,不是難事。你要問花多少時間?快的三、五個月,慢的不出一年,你有能力突破,你有能力見到,在定中見到。

  所以現在教學比從前難度要高很多很多,自己不能契入境界,你自己的信心就不堅固,你怎麼能幫助別人建立信心?佛法是最好的社會教育,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學習、宣揚確確實實是自利利他,佛法裡面講自度度他,幫助自己在這一生獲得解脫,幫助別人覺悟,這是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一生當中真正的好事。所以教學講到委曲婉轉,在現前我們的感觸很深。

  再看下面十句經文,這是說前面菩薩最初問的「德用圓備」,上面十問。普賢菩薩為大眾解說之前,必須把大家問的問題重複說一遍,跟大家所問的來核對一下,我有沒有聽錯;如果沒有聽錯,下面他就解釋。我們看底下的經文:

  【安住佛地不可思議。】

  地是地位,這個意思前面都跟諸位說過了,怎麼樣能夠安住在佛地。佛是覺悟的意思,換句話說,最簡單講法是怎麼樣保持覺而不迷,在一切時一切處,對一切人事物,怎麼樣能夠保持覺而不迷。第二句:

  【入如來境界不可思議。】

  入是契入,如來的境界就是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、一真法界。云何入如來境界?句句都是不可思議。第三句:

  【威力護持不可思議。】

  我們怎樣得到諸佛菩薩威神的加持?華藏會上諸佛菩薩提出這些問題,我們要曉得,他是利樂有情問;換句話說,不是他不知道,他們太清楚太明白了,我們九法界的凡夫不知道。不知道你怎麼能問得出來?所以只有過來人,他們很慈悲,代我們向佛請教。普賢菩薩慈悲代表毘盧遮那佛來解答,這個叫利樂有情問。我們到下面普賢菩薩細說的時候,要特別留意,細心來聽聞。第四句:

  【觀察一切佛智所行不可思議。】

  前面的問句都加上「云何」,普賢菩薩在此地重說,云何就省略,『觀察一切諸佛智所行』,我們學佛從這裡學。我們今天的行,行是行為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我們是煩惱行,一切諸佛是智慧行,就像《壇經》惠能所說,惠能就是智慧行。他見五祖,跟五祖說:「弟子心中,常生智慧。」一切時一切處,六根對六塵境界,他生智慧。回想想我們,我們生煩惱,生煩惱搞六道輪迴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生智慧,不但超越六道輪迴,超越十法界。這個在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,後面菩薩還會宣說,我跟大家說明的只是一個原則,一個綱領。

  我們為什麼糟到這個樣子?常生煩惱,不生智慧,原因就是自私自利,妄想分別執著始終不能放下,怎麼能夠生智慧?惠能大師得一個好心人的幫助,給他十兩銀子。他把他的母親安頓好,自己到黃梅去參訪,萬緣放下了!放下才生智慧。不肯放下,一念不能放下,那一念就是障礙。我們懂這個道理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