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八四五卷) 2002/9/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12-017-0845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二十層大剎,第十九層:
【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。有世界名清淨光普照。以出無盡寶雲摩尼王為際。依無量色香燄須彌山海住。其狀猶如寶華旋布。】
這說這個世界的形狀。
【以無邊色光明摩尼王帝青雲而覆其上。】
這是這個世界的上空莊嚴。
【十九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。佛號普照法界虛空光。】
『清淨光普照』世界,佛的名號跟這個世界的名號非常相應,佛號『普照法界虛空光』;「普照法界」是所照,「虛空光」是能照。我們要向佛學習的是普照,當然在如來果地上沒有問題,他確實有這個能力,有這個德能。我們怎麼學習?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有斷。可是不學就不能成就,不學得不到受用,自己要勉勵自己,發憤修學。
從哪裡學起?從「普」字,這一個字把我們的心量拓開,決定不侷限在一處、在一個法界。怎麼落實?起心動念要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這個心量自然就擴大了。不為自己想!為自己想,為一家想,乃至為一國想,我們常講,為我們整個地球上的眾生想,這個心量還是小。為娑婆世界想,還不大!娑婆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,黃念祖老居士講,大概是十萬億個銀河系,我們要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一佛土範圍太小。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看到,這個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,每一尊佛的剎土就像釋迦牟尼佛的三千大千世界,無量無邊,我們的心量要放大,要拓開!
我們在講席裡面也說過多次,虛空法界是自心相。自己的心,心是什麼相狀?盡虛空遍法界。虛空法界裡面所有一切的世界,大剎小剎,無量無邊,剎土裡面所有一切眾生是我的自身相。身心跟宇宙、跟虛空、跟法界、跟一切剎土眾生合而為一。古人有所謂天人合一,那個天是廣義的,人是自己。講天人合一,那個天就是虛空法界剎土眾生,天然的,跟自己融合成一體,這才是「普」。
「普照法界」,我們看到「照」,當然第一個就想到智慧光明,智照。除了智之外,德也照,能也照,相好也照,無有一法不照。能照所照是一不是二。照的是法界,照法界理體,自己證得清淨法身。照法界的四相,證得般若解脫。這是我們應當要向佛學習的。
德號裡面,末後三個字很重要,「虛空光」;虛空是法界之體,光是法界的德用。我們要向佛學習,心不能不虛,心不能不空。為什麼?自性法爾如是!心裡面不能有一物,有一物,你就不空,有一物,你就坐實,這不虛了。如何保持住心地虛空,這是功夫。也就是說,在一切境緣之中、一切法中,真正能夠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。不起心動念就是沒有妄想,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,這個時候心「虛空光」!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那是障礙,經論裡面稱它作業障。業障除掉,業障消滅,自性般若智慧德相之光就現前。
佛以此教化眾生,這個世界,我們從世界名號裡面來觀察,「清淨光普照」。我們能想像得到佛在那邊教化,那邊的眾生都是好學生,都能夠信受奉行,所以世界才有這樣美好,才有這樣好的名稱。不像我們娑婆世界。娑婆世界,釋迦牟尼的德號,佛如一切諸佛,佛佛道同,都是慈悲在這裡教導。但是娑婆世界眾生大多數陽奉陰違,不是好學生,所以這個世界叫娑婆,這個世界不叫釋迦。你想對不對?真的,不是老師不好。
所有一切諸佛,佛佛道同,佛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願力、教化無不相同。由此可知,這個世界的莊嚴與否,全在眾生是不是真正依教奉行,是不是真正的能信、能解、能願、能行?如來教化的成績才能夠圓滿的現前。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知道反省,別人能不能做到,那是他的事情,最重要是自己!修行是修自己,不是修別人,這個道理總要清楚,要通達明瞭。自己成就,就是他人都成就了。
大乘經上有說,菩薩成佛,證到無上菩提,這個時候他心目當中所看到的,大地所有眾生同成佛道,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那我們要問,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,有沒有看到我們都成佛道?是的,是都成佛道。我們自己還糊塗,還在迷惑顛倒,他看我們、看一切眾生都是佛。這是什麼個道理?他怎麼看法?見性不著相!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無情眾生皆有法性;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。見性成佛,見自己的真性,見所有一切眾生的真性。這個時候他真正契入清淨平等覺,他見到事實真相。我們學習就是在這些地方。
善財何以一生能證無上菩提?何以在一生當中精進不退?他的境界一直向上提升。出去參學,辭別了老師(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),參訪吉祥雲比丘,他是初住菩薩;吉祥雲是初住,善財童子也證得了初住。離別了吉祥雲比丘去參訪海雲比丘,海雲是二住,善財童子也提升到二住。參訪妙住比丘,妙住是三住,善財童子又升了一級。步步高升,他沒有退轉,所以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真精進!不退轉。我們應當向他學習。
在這個地方我特別要提醒同學,心,念念憶持經論教誨,落實在生活應酬之中,跟一切眾生往來之中,是精進。如果在這個裡面起一念自私自利,起一念貪瞋痴慢,就退轉,就墮落!墮得很快,立刻就墮入三途六道。我們今天修學不能成功,實實在在講,還沒有踏到這一步,馬上就先墮落下來。為什麼?為的是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,被這些煩惱習氣薰習,薰習的太久了!這個力量太大,不知不覺煩惱起現行。知道這個不是好事情,但是它偏偏要起來,自己沒有能力控制得住。
所以佛教導我們的方法,方法是好極了,我一提起來每個人都能懂,你也能說,就是不能落實,毛病就在此地。佛教給我們什麼方法?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。演,做出來給人看。你把你所學到的這個法,學到的這些道理,學到的這些方法,佛在經上講的修行的方法、生活的方法、待人接物的方法,你能保持,你能夠落實,而且常常溫習。溫習、落實是做給別人看,表演!
佛的經教就好比是劇本,我們依照這個劇本來演戲。這個世界是大舞台,我們在這個舞台上表演,不為自己,演給眾生看。眾生不孝,我們演孝順給眾生看。眾生不仁不義,我們演出仁義給他看。眾生不知道恩德,不曉得報恩,我們演出知恩報恩給他看。依照經論裡面的教誨,我們統統做出來,這是演;演是身教,說是言教。
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不就給我們做了個好樣子嗎?他老人家住世八十年,八十年可以說一天沒有空過,一分一秒都沒有空過,都在那個地方為我們演說。根熟的眾生看明白、看懂了,向他學習,模仿他。縱然不能夠模仿的一模一樣,差不多有一點像,就不錯了。有一點像,就是相似位的菩薩。演得很逼真,那就是分證位的菩薩。
你說經教是不是像劇本一樣?劇本不是念的,劇本是要表演的。你要是明白,佛經不是念的,佛經是要表演的,為人演說。演就是佛經裡面講的道理,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你都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都深信不懷疑,做出來給人看。怎麼個做法?要觀機!所以它有正面的,也有反面,就像舞台表演一樣,有演大忠大孝的,有演老奸巨滑的。無論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,怎麼個演法,總而言之,都是利益眾生;不是為自己,是為眾生。
接引眾生手段不是一定的,沒有固定的方法,活的,貴在觀機,觀機是智慧。我們沒有那麼高的智慧,不得已而求其次,要從經驗裡面去學習。觀察人,知道什麼樣眾生用什麼方法來接引,用什麼方法去感化,讓他覺悟,讓他回頭。再看最上面一層,第二十層。二十層大剎,最上一層:
【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。】
這是距離。
【有世界名妙寶燄。】
這個世界名字好,『妙寶』,『燄』是放光,這不是普通光,寶放光。
【以普光明日月寶為際。】
這是講這個世界的邊際。
【依一切諸天形摩尼王海住。】
這一句說的是依住。
【其狀猶如寶莊嚴具。】
『寶莊嚴具』就說不清,琳瑯滿目,美不勝收。這一句是形容。
【以一切寶衣幢雲及摩尼燈藏網而覆其上。】
這是世界頂,佛所看到的莊嚴具。
【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。】
清涼註解裡面講,這是這個世界的眷屬,現在天文學家講,這個大世界周邊圍繞的小星系。
【純一清淨。】
這個好,難得。這個世界沒有三途六道,沒有十法界。一真法界。
【佛號福德相光明。】
這個德號裡面福慧圓滿。一般人學佛,在佛門裡面求什麼?我們聽到很多,求福求慧。這句話說的沒錯,世出世間唯有諸佛如來福慧是圓滿的。我們念皈依的誓詞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「足」是滿足,就是圓滿,「二」就是福慧,福慧圓滿是佛。
圓滿的福慧不是從外面修來的,而是自性本來具足的。只是可惜我們圓滿的福慧被煩惱障、所知障障礙,不能現前。煩惱障礙我們的福德,所知障礙我們的智慧,這個說法是從大分的來講。要是細說,煩惱障福德也障智慧,所知障障智慧也障福德,所以這兩種障礙不能不除。
除煩惱,這個意思大家好懂。為什麼?煩惱本身是障。但是「所知」,所知本身不是障。有一種障把你所知障礙住,變成不知;不知就是無明,變成無明,這種障叫所知障。所知障不好懂,不像煩惱障說起來你很容易懂。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、貪瞋痴慢是煩惱障,一說你就懂,你的概念很清楚;所知障就很模糊。可是你要把它搞清楚,如果搞不清楚,那就變成障礙了!這所知障。
我們舉個最淺的比喻來說,古人常講,讀書,讀了怎麼樣?不能夠解其意,不能夠圓解,在書裡面起了分別執著。世間人講書呆子,念死書不能活用,他這個所知就成了障礙。在世間人,念書是食而不化,變成很固執,書呆子。學佛對於經教要是執著,不能夠解如來真實義,你把經教曲解,這個事情常有,很多!自古以來,同樣學一部經典,幾個人在一起學,意見不同起爭執的,很多!這個例子我們見過,甚至於我們跟同學當中,為這個解釋經文,各人執著各人的看法、說法,吵的面紅耳赤,我們自己也幹過。不解如來真實義!
所以開經偈裡頭這一句話不是容易事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因此經論裡面佛說,這《華嚴經》上佛也講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。這個智是講世間聰明智慧沒有辦法解佛的意思。那什麼人說?要有修有證的人,他能夠懂佛說法的真實義。有修,什麼叫修?破二障叫修。煩惱、所知障沒有破,沒修!什麼是證?入佛知見是證。像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,悟入佛之知見叫證!圓教初住菩薩入少分,十迴向、十地入多分,到等覺、如來果位,這是入圓滿,那叫證。所以在末法時期要找一個證的人,難!到哪裡去找?
所以早年老師教我們親近善知識。善知識標準是什麼?李老師把標準就降了一等,不是有修有證,而是他教給我們,有學有修,不講證。有學有修,有學是真正在經教上下功夫,有修是依教奉行,沒證。這在現代這個時代就希有難逢。這個人他真的依教奉行,但是他做的不夠。雖然不夠,他真做,可貴!
這樣的人大多數是什麼個地位?觀行位、相似位,比那個能說不能行高!他能說又能行,行的不到家就是了;行的不到家,他還認真努力在行。只要他肯努力、肯精進,他的境界一年比一年殊勝。假以時日,那時間到底有多麼長,看他自己用功的程度。如果他很用功,徹底放下,他的進步就很快。進步緩慢,他是放不下煩惱習氣;他也放,他慢慢的放,一年放一點,一年又放一點兒。我們常常講這是漸修漸悟,他的境界確實一年比一年好。圓頓根性的人不一樣,一放一起放,痛快,徹底放下!他那個快,進步就非常快速。
所以煩惱習氣、分別執著不能放下,哪裡來的福德?煩惱習氣不斷,你在世間享的那個福是從布施修來的,不是自性裡的;是阿賴耶裡面善業的種子,不是自性的。自性的福要是透出來,那享受不盡,跟修的福不一樣。修的福,說實在話,攢積不是一樁容易事情,享受很快就報掉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;煩惱沒有斷,決定不是性德。平常我們講的,財富是你修財布施的果報,聰明智慧是你修法布施的果報,健康長壽是你修無畏布施的果報。你修的多你得的多,你修的少你得的少,不是自性的。自性的福報要是現前,永遠享受不盡。
光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,性德圓滿流露。這個修行方法,說實實在在的話,我們在這個世界要想在一生當中修成就,不可能!倓虛法師講得很好,他說他在一生當中(他活了八十多歲往生的),一生當中沒有聽說過哪一個學佛開悟的,沒聽說過。當然更沒有看見過,聽都沒有聽說過。參禪得定,他聽說過,也見過;開悟的,沒有聽說過。
參禪要不開悟,不能了生死出三界;得定,還是在六道裡頭。看你定功的淺深,你將來到哪裡去?到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沒有出六道,只不過是生色界天而已。但是念佛往生,這個人就多了,倓老清楚,親眼看到的,親耳所聞的。念佛真正往生的,他一生當中看到二十多個;聽的那不算,親眼所見的。像極樂寺(他做極樂寺住持)修無法師往生,親眼所見的,真的不是假的。
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福慧就圓滿了。所以念佛是因,果是成佛。念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念菩薩成菩薩,念佛成佛。經文講到這個地方,這二十層大剎到這個地方講圓滿了。下面經文是「類結所餘」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下面的經文,就是「所持世界」的第三段。第二段文很長,講二十層大剎。第三段是「類結所餘」。
經文分四段,第一段「總結都數」,第二段「結形類」,第三段「結眷屬」,第四段說「彰其所在」。請看經文:
【諸佛子。此遍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。】
這是我們這個大世界,就是這二十重佛剎這個世界種。前面我們曾經讀過它的名號是「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」,此地講「遍照」,遍照跟普是一個意思,這個名稱只有這個字不一樣。『遍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』。
【有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。】
由此可知,前面不過是舉例而已,舉一個二十層來說說。第二段「結形類」,我們看經文,在我這個本子九十八面:
【各各所依住。】
這總共說了十門。
【各各形狀。各各體性。各各方面。各各趣入。各各莊嚴。各各分齊。各各行列。各各無差別。各各力加持。周匝圍繞。】
這裡面『各各方面』,就是方所,它是在哪個方面。後面說,後面這是「廣說十門形狀」,一共說了十八樁事情。這個也都是流水文章,我們要把它讀一讀。第一樁:
【所謂十佛剎微塵數迴轉形世界。】
第二句:
【十佛剎微塵數江河形世界。十佛剎微塵數旋流形世界。】
第四個是:
【十佛剎微塵數輪輞形世界。】
第五句:
【十佛剎微塵數壇墠形世界。】
第六句:
【十佛剎微塵數樹林形世界。】
第七:
【十佛剎微塵數樓觀形世界。】
第八:
【十佛剎微塵數尸羅幢形世界。】
第九:
【十佛剎微塵數普方形世界。】
第十:
【十佛剎微塵數胎藏形世界。】
這個『胎藏』,就像胎胞一樣,小孩在母親胎裡面那種形狀。十一:
【十佛剎微塵數蓮華形世界。】
十二:
【十佛剎微塵數佉勒迦形世界。】
這個後面有註解,諸位可以查看。第十三句:
【十佛剎微塵數種種眾生形世界。】
十四句:
【十佛剎微塵數佛相形世界。】
十五句是:
【十佛剎微塵數圓光形世界。】
十六句是:
【十佛剎微塵數雲形世界。】
第十七:
【十佛剎微塵數網形世界。】
最後一句是:
【十佛剎微塵數門闥形世界。】
這個『闥』是窗戶,就像門窗這個形狀的。後面一句總結:
【如是等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。】
由此可知,世界無量無邊,說不盡!形狀差別也是無量無邊。底下一段經文,這是第三段「結眷屬」,總結眷屬。
【此一一世界。各有十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周匝圍繞。此諸世界。一一復有如上所說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。】
我們從這個經文上能夠體會到,世界重重無盡,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重重世界,這都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我們凡夫,不要說是我們,就是天人、聲聞緣覺、十法界裡面的菩薩都不可思議。心現識變,境界我們沒法子想像。怎樣體會?佛在經教裡面常常用比喻,比喻用得最多的是夢。佛這個比喻確實用得好。我們自己冷靜的去觀察、思惟,我們做過夢,有作夢的經驗。天天都做夢,不但晚上睡覺做夢,白天睡個午覺也做夢,打個盹的時候也做夢。這一生不曉得做了多少夢,從來沒有兩個夢境是相同的,我們有這個經驗。也有人會有兩、三個夢是相同的,那很少,一般人都沒有。夢境不就跟經上講的這個重重世界一樣嗎?
你要問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複雜?從哪裡來的?你就想想,你那個每天晚上、白天做的夢,夢境從哪裡來的?什麼原因來的?為什麼會來?常常憶想這些事情,會開智慧。為什麼?讓你的心思意志集中。常常想,在這個裡面起了疑情,這不是疑惑,這是疑情。疑情好,宗門裡面常講的,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。這個懷疑沒有答案的,找不到答案,你要找答案就胡思亂想,那就不能開悟。
有疑,把這個念頭集中在這裡,沒有答案。不定在什麼時候有個機緣一接觸,恍然大悟!這個機緣就是經教。經教很多,不一定在哪一句裡頭你悟入了。在中國學佛的人幾乎每一個人都知道惠能大師在《金剛經》上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在這一句裡頭悟入的。所以以後大家把這兩句看得很重。其實那是他的悟入處,我們讀這兩句不開悟。你讀這兩句,你也不開悟!
由此可知,各人悟入的因緣都不相同。所以要有疑情,不定在什麼時候,不定遇到哪一部經論,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形相,這個經上不是講佛菩薩為人演說,演是表演,不一定表演什麼樣的事相,你接觸,你看到,覺悟了!你聽到,你覺悟!所以六塵真的說法,不是假的。
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。這個經上所講的,許許多多世界純一清淨。你只看到純一清淨的,這個世界肯定六塵說法。六塵說法裡頭,只有一個「音」,聲音是「說」,其餘都是演。色是演,你看見了,你看,覺悟了。聲是說,香、味、觸、法都是演,這就是「大方廣佛華嚴」的境界。我們常說學生就是自己一個人,除自己一個之外,都是諸佛菩薩在表演,在演說。諸佛菩薩在哪裡?除我一個之外統統是,一點都不錯。
我在這個裡面細心觀察,用什麼樣的心你才能看得出來?要用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智慧心、慈悲心,你就看出來,你就覺悟了。如果你的心是虛偽、是染污、是不平、是愚痴、是自私自利,那你就沒有辦法。你看到的時候,就是佛隨順眾生所說的,俗諦,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個你很好懂。
如果你要是用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你用這個心,十法界裡頭就是六塵說法,跟諸佛剎土無二無別。豈不是心轉境界嗎?就把十法界轉變成一真法界。把六塵,塵是染污,染污自性,這一轉,六塵說法,不染污自性。不但不染污,開啟自性,將性德裡面含藏的智慧德相統統開發出來。
由此可知,學佛確確實實要向心性裡面去求,不在外面。會學的人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懂得回光返照。觀世音菩薩就是這個方法成無上道的,在楞嚴會上他老人家自己說,他那個功夫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這是佛問他,你修什麼方法成就的?觀世音菩薩修「耳根圓通」。在眼根就是反過頭來視。反聞!你懂得這一根回頭,六根全都回頭。回頭是岸!意思在此地。這一回頭是回光返照,照自己,不再照外頭境界,這個得大受用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,回頭照就照到自性。
許許多多修行人不懂得這個方法,六根專門向外攀緣,往外面跑,回不來!意識隨著六根往外跑,這個錯了。觀音菩薩高明,他能回頭,回頭要快。觀音菩薩用這個方法,實在講,中國孟子也有與這個方法非常類似的。孟夫子說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。這個話跟「反聞聞自性」意思差不多。真正做學問的道理,這個道理也是方法,是什麼?求其放心而已。我們的心隨著六根放在外頭,隨著眼根,我們的心跑到外面色相上去;隨著耳根,跑到外面音聲上去。心都攀緣外頭六境,起貪瞋痴慢,心都往外跑。真正做學問,把這個心收回來!你看看,跟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是不是差不多的?它都是收回來。
但是觀音菩薩搞得徹底,他反聞要聞到自性。孟子只講回頭,回過頭來,沒有講到見性,差在這個地方。世出世間講做學問、做功夫,都是叫你回頭;換句話說,不能攀緣外面六塵境界。所以祖師大德一再教我們,隨緣而不攀緣,隨緣,自在!攀緣,辛苦!自性能隨十法界緣,能隨一切眾生,所以得大自在。
這底下「結眷屬」,我們讀了,清涼大師講這裡頭有「兩重主伴,此一一者」,這『一一』,這一句話是指前面所說「不可說微塵數」。我是建議同學們從夢境裡面去體會。最重要的,還是把精神意志集中不向外攀緣,這心裡頭有疑情,緣成熟,不一定什麼緣,豁然大悟。第四段「彰所在」:
【如是所說一切世界。皆在此無邊妙華光香水海。及圍繞此海香水河中。】
這是講所在。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『香水海』表法的義趣是講藏識,阿賴耶。『圍繞此海香水河』是表藏識裡面含藏的種子。無量無邊的世界,種子起現行。世界不一樣,種子不相同。現相,相續不斷,這是什麼原因?種子多,太多太多。
佛在經上講這個笑話,舉一個人做例子。這個人無始劫以來他所造的業,業,落在阿賴耶識裡面就是種子,我們今天講落印象。你做了一樁事情,你會有印象,有的印象很深刻,有的印象很淡薄。深刻,那個種子力量大;淡薄,這個種子力量小。不管大小都會有果報,遇到緣都會起現行。無量劫來我們阿賴耶裡面所含藏的種子,佛說了,如果這個種子有形相,那個形相再小,就像微塵那麼大,盡虛空都容納不下,佛說這個話是實話。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覺察,很難體會。
《仁王經》上告訴我們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。佛這是比喻說的,我們在前面詳細的說過,實際上比這個不知道要快多少倍。就是這個說法,這種比喻說法,我們彈指,快彈一秒鐘可以彈四次;四乘六十,再乘九百,恰好兩個十萬八千。一秒鐘就有兩個十萬八千種子落在阿賴耶裡頭,你怎麼會知道!而且這個種子裡面許許多多是相似的,或者我們講相同的。它絕對不是完全相同,大同小異,百分之九十九相同,裡頭有百分之一不同。所以現出來的世界,好像是一樣的。
好像是歷史很久它不壞,一個種子,一個種子胞,這麼回事情。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那個景象一樣,看到那個畫面有的動,有的不動;其實動也動,不動也動。為什麼?放映機底片一張一張在快速轉變,一秒鐘才放二十四張。如果一秒鐘兩百四十張,那就看完全真的一樣,你看不出來是假的。那佛講我們阿賴耶識裡面那個種習的生滅,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,你怎麼會知道是假的?
所以大家都把眼前這些假相當作是真的,不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不知道所有一切現相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生滅幾乎是同時,所以佛說不生不滅。事實真相我們茫然無知,我們在這個裡頭分別執著,虧吃大了!這個虧是什麼?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搞生死疲勞,這是我們吃的大虧!
好在有多生多劫,我們跟佛結了緣,阿賴耶識裡頭也有不少佛的種子。佛種雖然有,要靠緣。緣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叫無間緣,你遇到佛法修學不能間斷,斷斷續續不會結果。所以我常常勸同學,我跟大家都是中下根性的凡夫,我們自己心裡很清楚,不是上根利智,不是再來人。凡夫修到有一點智慧,有一點能力,能力是什麼?控制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不隨順煩惱習氣,不會被外面六塵境界影響,這一點功夫。從哪裡來的?五十年無間緣成就的!斷斷續續怎麼能成就?
學經教不難,學講經的方法,李老師教給我們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,一個月就學完了。如果人聰明伶俐又好學,一個星期就成功。一個月是一般,我們在佛學院上課,一個月這一門課就教完了,講經的規矩,你都懂得。學講經的同學,不能不懂這個規矩,你要不懂規矩,你上台講得再好,人家聽的人:外行!
就像學校的老師一樣,為什麼學校請老師一定要請師範學校畢業的人,他不請一般學校畢業的?師範學校畢業他學過教育心理學,他學過教學法。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就是佛門裡面的心理學跟教學法,非常重要。你要不會,上台,自己讀一點東西,參考一點資料,內行人一聽你是外行,你沒有學過,你不是科班出身的。
那李老師還說的一句話:錯誤百出,毛病百出。我當時跟老師學習的時候,我說:老師,你這個話說得有沒有過分?毛病,我相信肯定有,哪裡會有那麼多?結果老師給我一說,我明白了。你譬如這一部經講五天,不要多,講五天。每一天,外行人,你仔細去挑,三十個過失很容易挑出來的,五天不就一百多?真不錯,我對於老師的話服了。如果這一部經是講三十天,至少有幾百個毛病,不假。
你不學的人不知道,學的人,那就是個標準,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這是個標準。你違犯這個裡面的標準,拿這個標準來對你的講台上的講演,跟你的表態、你的動作,一點都不錯,我們真的做過實驗,真正的行家,有沒有過失?有,很少。一堂課也許能夠找個三、五個過失,那很少。一堂課要搞二、三十個過失,那就不能原諒。這個完全是從方法、儀式上來講的。
你學教,你能不能有成就?關鍵在用心。這個《內典講座》大本,有註解的本子裡面,有我一篇文章,附在裡頭的。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,這一篇文章我有講解,也附在裡頭。我這篇文章裡特別強調學習的態度,態度比方法還重要。我的比例裡面講,成功、失敗,態度佔百分之九十,方法只佔百分之十。態度是什麼?態度是你修行的功夫,你有沒有真修?果然真修,依教奉行,為人演說,縱然你沒有學過方法,自自然然如法,妙了!如果你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斷,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還是很深,你就是學了這些方法,先前我說了,一堂課下來挑你三、五個毛病肯定能挑得出來。
總而言之一句話,學佛要真幹,要真正斷煩惱習氣,要真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要知道我們自己沒有見性,沒有得定,除了隨順佛陀教誨之外,沒有第二個方法修行。念佛,我們不老實,為什麼?心裡面還有雜念,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,從什麼地方看?「看世間過」,就很明顯。你知不知道六祖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講的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?你還會看到世間過,就是你自己最大的過失。看不到世間過,自己的心純淨純善。
我們要問,這世間人確確實實有善有惡,有是有非,那要學佛連是非善惡都不辨,這不是學成白痴了嗎?你的話不錯,你問得很好!學佛是有大智慧,對於世間種種形象,邪正善惡,他一看就知道前因後果。他不是看這一段,他看到果知道因,他看到因知道果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智慧,他不愚痴。雖然清楚明瞭他心裡不落印象,這就是不見世間過。心裡頭沒有印象,這叫真功夫,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學。戒定慧是三德!三德之因是戒定慧;法身、般若、解脫是三德之果。不修因,哪裡會有果?
所以佛法裡面名詞術語含義甚深。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跟我們講,要圓解,要深解。我們對於這些名詞術語,對於佛的教誨,解得不夠深,解得不圓,所以錯解了、誤解了,還自以為是,自以為聰明。我們錯在這個地方。自己總要明瞭,盡量去避免,盡量提升自己。這個提升,避免的方法,讀誦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是個好方法。要常講,要歡喜為人演說。不但要講,還要做,做就是演,要表演,才能收到效果。
我們學佛就是學作佛,佛真誠,我要學真誠,我就是學作佛。佛清淨,我要學清淨,我要遠離一切染污,這叫真學佛。如果天天念經,經都是念給佛菩薩聽的,與自己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脫了節,不相干,這不是學佛。這個完全是學了佛的形相,佛的實質邊都沒有沾上。李老師從前常說:這種學佛人,該怎麼生死,還是怎麼生死,沒有法子。用個俗話來說,對他的命運絲毫都不能夠轉動。而這種學佛的人很多,真的不在少數。真正學佛的人不多。
真正學佛人不在這個形式,在心地,在言行。他真學,真照做。五戒,他不會違犯的,十善,他真奉行。佛教我們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真做到!盡心盡力在做,這是真學,這不是假學。所以阿賴耶識裡頭有好種子,我們這一生能夠真學,真幹,這就是善緣。因跟緣結合,果報當然現前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