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八七六卷) 2002/10/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12-017-0876
諸位同學,請看右旋十海,第九金剛寶聚海,這一海二十層佛剎,請看第六層:
【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,有世界名善慣習,佛號持地妙光王。】
這一段經文前面跟諸位報告過。但是我們讀了之後,感想很多,要學習的地方很多,那就是習性,這個『善慣習』。人不是聖賢,古人常講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一般人習性非常重要,本性無量劫來已經被煩惱習氣障礙了,本性透不出來。但是我們要肯定本性是善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這是真理,絕對沒有懷疑。但是習性,我們不能不重視,這是眼前的現實。習性不是一生薰習成的,在佛法裡面講的是無量劫的薰習。無量劫薰習是因,這一生的薰習是緣。縱然過去那個薰習的是惡因,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沒有惡緣幫助它,它這個因也不太容易起作用。
這就是說,我們這一生的教育非常重要,影響這一生的行為。教育一定要扎根,真正的根,胎教!在中國古人都懂得,而且都非常重視。母親懷孕的時候,起心動念都是善的,不許有惡的念頭,不許有惡的行為。為什麼?影響胎兒。在佛法裡面對這個更重視,佛在大乘經裡頭常常勸導,父母懷孕這個期間讀經。你看《地藏本願經》就說得很好,這個母親最好每天能把《地藏本願經》念一遍。起心動念、一切造作都能夠與經典上的教誨相應;沒有邪思、沒有邪念、沒有邪行,無非保護她的小孩。這樣小孩生下來好教,他不會頑皮,他聽話,心地善良。所以從懷孕這一天開始,就開始扎根教育了。到出生之後,這個嬰兒眼睛張開就不能叫他看不善的,所有一切不善的形相都要把它移開,不讓他看到、不讓他聽到。他所看的、所聽的、所接觸的都是純淨純善,這樣到他六、七歲的時候,根基紮下去了,這是聖賢教誨。
父母受過道德倫理的薰陶,不一定母親讀過書,認識字,不一定,從小家裡教的,我們常講天性善良。我母親不認識字,家教好!我們從小確確實實到七、八歲的時候,受父母教誨。父母雖然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他故事很多,天天講故事給我們聽。那些故事都是聽老人講的,內容總不出倫理道德,忠孝節義,禮義廉恥。從小聽得很多,所謂是「先入為主」。以後慢慢長大,接觸這個社會了,自己有一個標準。這個根愈是從小紮得愈深,不容易被外頭境界轉移。我們看看現代的年輕人,為什麼那麼容易被社會環境染污?太容易染污了,原因就在家教。當然現在這個社會染污的面廣了,最廣泛的是電視,現在又加上網路。在美國,小學生一、二年級就用電腦,三、四年級電腦裡頭的網路,他什麼都看。這個要沒有根基,你要說是不會被影響,不會被污染,那是佛家講的,佛菩薩再來的,他不是凡人。凡人哪有不被污染的道理!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。
所以今天扎根,我們要勸一切年輕的同學們,懷孕的時候決定從胎教做起。你是真正愛護你的兒女,你是真正愛護社會、愛護眾生。因為什麼?你的兒女將來是個好人,他將來能夠拯救社會,這個使命比什麼都大!有些人說這個中國文化不重視婦女,輕視婦女,這是完全錯誤。如果你要讀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你就曉得,不要讀其他的了。這是近代的一位大德,你看看他給你所說的,中國文化裡面對婦女比什麼都重視。所以印光大師講,天下安危,這個權在誰的手中?在婦女手中。婦女能夠教好一個好兒女,天下太平。婦女對於兒女的教育不負責任,這個小孩將來可能是這個社會的禍患。這個話,印光法師能說,他真懂!
中國古代提起帝王,哪一個不尊敬文武周公?在中國歷史上享國最久的,周朝,八百年!為什麼它能興旺這麼久?母親好。母親懂得教養她的兒女,從胎教開始。所以母親的職責是相夫教子。下一代有沒有前途,能不能超過這一代,這個權在做母親人的手上。你說這個責任多大,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樣的任務比這個更大的?沒有了。扎根,主要是母親,父親是協助。到七歲,這上學了,再把他交給老師,老師跟父母密切配合,把這個小孩教成人。這是世間最偉大的任務,最艱難的使命,做母親的人擔負在雙肩。佛法裡頭有講,母親的恩德超過父親。在佛法裡面出家人接受四眾供養,母親能夠享受,父親不能享受,你們想想這個意思。
聖賢教育教什麼,我們一定要懂,在世間裡面,就是倫理道德,沒有別的。儒家教的五常、五倫、八德;佛法裡面教的十善、三皈、五戒、六和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整個佛法都在裡面。愈是大聖人,教導的東西愈簡單,絕對不會複雜。漢高祖入咸陽跟大眾約法就三條,太多了誰能記得?愈是大聖愈簡單。我們要懂得,聖人教化眾生,就跟慈母對待她的兒女一樣,每天嘮叨,反覆叮嚀,這是教育。現在世間人很少懂得。學東西一遍就可以了,不再想學第二遍,你怎麼能夠契入?想想中國古人的話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中國古時候讀書人,宋朝朱熹做了一樁好事情,把幾千年留下來的典籍,真正抓到聖賢教誨的綱領,編一個教材《四書》。四書取材於《禮記》裡面的兩篇,一篇是中庸,一篇是大學,《禮記》裡頭選出來的;另外在十三經裡面選擇一部《論語》,一部《孟子》,編成一部書。這一部書就是儒家的精華,儒學概論。
我細細看這一部書,朱老夫子他的靈感從哪裡來的,怎麼會編得這麼好?我們知道他是反對佛,但是他讀佛經。讀佛經,反對佛為的是什麼?門戶之見。在我想像他的靈感一定是從《華嚴經》上得來的。《華嚴經》這個教材,有理論、有方法、有表演,這個教科書編得好!早年方東美先生談到,佩服得五體投地,它帶表演的,做出來給你看。《四書》裡面,確實如此,《中庸》是理論,《大學》是方法,《論語》跟《孟子》是表演。也就是說,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裡面所講的這道理方法,你看看孔老夫子他怎麼樣落實?他做到了。一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絕對沒有違背《中庸》之道,決定是隨順《大學》的方法。孔子如是,孟夫子亦如是。孟夫子學孔子,學到家了!所以中國讀書人尊稱他為亞聖,孔子是至聖;僅次於孔子的聖人。所以編《四書》,朱夫子,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。他沒有另外寫一部儒學概論,沒有,完全就儒家的原始的教材,把它抽出來編成這個概論,代表儒學,代表儒家。
我講演時候所比喻,這好像蓋房子的架構,其餘的一切典籍都是這個房屋裡頭的裝飾品。這個架構非常重要,《四書》是架構,儒家宮殿的結構;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諸佛如來的宮殿的架構,方先生把這部經介紹給我。我看到弘一大師的著作,弘一大師也是把這一部經書,他特別介紹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給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。他認為像大學生、高等知識分子,學佛從哪裡入門?從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而且說明一定要看清涼的註解,這個都是當代真正善知識,有識之士。我們在這一生有幸能夠遇到,能夠擁有這樣豐富的典籍,從哪裡下手?總得要曉得。儒不能不讀四書,不能不在四書上下功夫。儒是佛的基礎,這個大家要曉得。你看看佛在經上說得多麼清楚,學佛,這是在那個裡頭講的,《沙彌律儀》裡頭就有了,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你不是佛的學生,你不聽佛的教誨。
在中國的佛教,可以說唐以後就不學小乘了。為什麼中國佛教不學小乘就學大乘?中國學佛的無論是在家出家的人,都有儒家的基礎、道家的基礎,儒跟道代替了小乘。儒家的典籍,最少你要真正在《四書》上有些心得。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,儒家的《易》、《禮》、《春秋》至少也要讀過兩三遍,這樣入大乘你就有根了。但是今天,儒沒有接觸過就接觸大乘,當然辛苦,當然困難。李老師當年在台中教學,希望能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,講《論語》,講《禮記》,講古文,講唐詩。講這些幹什麼?為大乘佛法奠定基礎,培養成善的習性。《弟子規》是儒家教育童蒙的教科書,六、七歲小孩學的,老師教導。從前做老師不容易。為什麼?老師要做到,要給學生做示範,家長要配合,父母、兄弟(他的哥哥姊姊)都學習,都要做示範,小弟妹在這個環境裡面成長的,根才紮進去。這個叫什麼?重視聖賢教育,重視倫理教育。如果他過去生中善的因深,這一次結的善緣,善增長,快速增長;過去生中惡習氣深,這一生當中所接觸的全是善的,那個惡的種子沒有緣,不會起現行。這就是古人所謂的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。
佛的德號叫『持地妙光王』。「地」是心地,「持」是保持,如何保持純真的心地、純善的心地,那要什麼?要「妙光」。妙光是智慧,真實智慧,沒有智慧做不到;沒有智慧,換句話說,在這個世間不能做一個完美的人。所以德行的教學要從小開始。夫子教學四個課程,第一個是德行,第二個是言語;言語是禍福之門,說話要有分寸,話不能隨便說。尤其在現前這個社會是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,往往無意當中得罪人。所以我們的言語、表情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不能不講究,不能不謹慎,這是學問,這是修養,這是道德,都在你面孔上,都在你舉止行為之中。你要學佛,佛法在哪裡?佛法就在你形態上,就在你這個樣子上。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認知儒、佛是實學,實實在在的學問,一絲毫不虛假,學了馬上就用上,絕對不是說所學非所用,你學了之後,你得到真實的受用。方老師講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;儒、佛確確實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現在社會上有些人批評、反對。他沒有學過,那些書他就看看,他看看把意思都曲解了。所以佛經,佛講得很好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。雖然有世智辯聰,佛經看不懂!要有人給你講解,什麼人給你講解?有修有證,他講的不會錯。現在要找個有修有證的人,難!到哪裡去找?所以老師教導我們,在現前這個社會,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,那找什麼樣的人?有修,他還沒有證。找這個有學有修的,換句話說,他天天肯學,他也肯做;做得不夠圓滿,這樣的人就很難得,相當不容易了。這個在現代來講,這個人就是善知識,我們應當向他學習。做得圓滿,大善知識!真善知識可遇不可求。遇到這樣的善知識一定要知道親近,不能捨離。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被人家發現了,這好老師,善知識!多少人跟他一輩子不離開他。學成就了,還是不離開他;學成就了,幫助佛教導初學,給佛當助教。一直到佛圓寂了,這些學生才散開到各個地方教化有緣人。這些示現,我們要會看,要細心觀察。要能夠體會到這些示現教我們的是些什麼,我們應該如何來學習。
大乘佛法裡面教學的綱領,在中國,五尊菩薩代表的。第一尊地藏王菩薩,代表孝親尊師。第二尊菩薩,觀世音菩薩代表孝敬的擴大,孝敬一切眾生;把孝親尊師擴大,孝敬一切眾生,大慈大悲。第三尊文殊菩薩,代表智慧、理智,不是感情用事。第四尊普賢菩薩,代表實踐、落實。把地藏的孝敬、觀音的慈悲、文殊的智慧,完全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落實在自己工作之中,落實在自己處事待人接物,普賢菩薩。第五尊彌勒菩薩,他代表什麼?代表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代表性德流露,法喜充滿,對十法界眾生常生歡喜心。大乘佛法在中國,五尊菩薩圓滿了。這五是一樁事情,一而五,五而一,不能分的,它是一體的,都是我們自己性德裡頭的一分,我們講一部分。我們聞名見像,要知道回光返照,要把自己的性德隨著名號、形像流露出來,那就有受用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這個人真學佛。
我們看到這一尊佛的德號「持地妙光王」,我們想到,如何我要保持我的心地,也像佛一樣微妙放光?佛這個德號跟地藏菩薩非常接近。孝道的光明、師道的光明,這是所有一切光明的根、本,都從這個地方生的。所以在這一段裡面我們多說幾句,我們的感慨很深很深,從自己本身去做起,不要要求別人,要要求自己。再看下面這一段,第七層:
【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,有世界名喜樂音,佛號法燈王。】
這個意思我們不難體會。『世界名喜樂音』,如果念去聲,喜樂(ㄩㄝˋ)音。行,能講得通。真的,夫子在《易‧繫辭傳》裡面跟我們說「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」,這兩句話說得很好,這兩句話在佛法裡面不是這個講法,佛法裡面講「共業別業」。我們的喜歡都相同,當然就聚集在一塊,在佛法叫共業;儒家講群居,有共同的愛好。大概這個世界裡面的眾生都喜歡音樂,佛在這個地方用音樂做佛事,這肯定的。
『佛號法燈王』。「燈」,照明的,表智慧。「燈王」,可見得它不是小燈,光芒遍照這才能稱得上燈王,這個燈不是普通燈,法燈。法燈當然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智慧裡面必定又包括德能相好。這是用樂音為教學主要的方法,我們這個世間有沒有?有。音樂學院、戲劇學院,有些對這個非常愛好的,他就上這個學院。實在講,如果用音樂、用戲劇、用美術,這些藝術的方法來弘揚倫理道德,來弘揚大乘佛法,效果肯定比我們在教室講經效果不知道要大多少倍。古人懂得,所以大藏經裡頭有劇本,出家人編的。為什麼沒有能夠落實?在我們想,最重要的是佛門出家人缺乏這一類的人才,所以古大德雖有提倡,後繼無人,這個很可惜。所以我們讀到這一段文,我們今天沒有這個力量,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如果我要有那麼大的福報,我不會去辦一個大學,我會去辦一個戲劇學院,辦一個音樂學院、美術學院,我要收一批這樣的人才來弘法利生。我有心!藏經裡面的劇本,我印了很多,確實有這個心,沒有這個福。也可以說眾生的緣不熟,眾生因緣成熟了,那個力量加持我,我就有福了,緣就能成熟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第八層佛剎:
【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,有世界名摩尼藏因陀羅網,佛號不空見。】
這個世界的名稱是從比喻建立的。『因陀羅網』,就是帝釋天宮裡面的羅網,這是屬於莊嚴具,也是保護這個藝術品的作用。這個寶網上面冠的是『摩尼藏』,「摩尼」有自在如意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這個世界的眾生福慧雙修,而且都有可觀的成就。為什麼?他能轉境,生活環境自在如意,萬事萬物就像因陀羅網一樣。我們中國人常常講的「事事如意」,這個名號的意思與這個很類似。無論是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都能盡如人意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大概這個世界也不是凡夫,如果經文具足可能有「純一清淨」。為什麼?我們知道九法界眾生業障習氣沒有斷,哪來的「摩尼藏」?古人常說「人生在世,不如意事常八九」,十之八九都不能盡如人意,這個「人意」是自己的意思。真正能稱心如意,十之一二;十樁事情裡頭一、二樁,不如意的事情有八、九樁。這是古人說我們人生在世的狀況,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看到「摩尼藏因陀羅網」,這個大概不如意事只有一、二,能如人意的應該有八、九,不是凡夫境界。
『佛號不空見』,不空見是權智,佛經裡面講的善巧方便。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全都落實在形相之中,不空!令一切眾生見相聞聲,聲是佛陀教化眾生的音聲,都能覺悟,都能開解,都能奉行,都能契入如來境界。我們知道這樣美好的世界,有,不是沒有,絕對不是說這個太虛空當中,許許多多世界都跟我們這兒差不多一樣的;跟我們差不多一樣的,實在講不是多數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多數的世界都非常美好,五濁惡世實在是不多。我們喜歡濁惡的人,不喜歡倫理道德的人,這一類的人到這兒來投生。跟前面講「喜樂音」,那都是喜歡音樂的,喜歡歌舞的,他到那個世界去了。這不就是人以群分嗎?佛經裡面講共業所感。雖然如此,業,我們自己可以轉,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。
我們確確實實是業力生到這個世間來的,但是生到這個世間來,遇到佛法;沒遇到佛法,糊塗!被業力牽著走。現在遇到佛法覺悟了,原來業力是我自己主宰的,不是別人主宰的,那我一定要把它轉變。怎麼轉變法?隨順佛陀教誨,我就轉變了。真正有志氣、有智慧、有毅力,應當把自己的業力轉變成願力。這一轉變,乘願再來。業力住在這個世間,很辛苦!轉變成願力你就得大自在。轉變成願力跟佛菩薩沒有兩樣,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,乘願再來。來幹什麼?來表演。來給這個世間人做好樣子的,做覺悟的樣子,做離苦得樂的樣子。具體而言,我們做什麼樣子合適?這個不能問自己,要問自己就是業力。自己想自己要怎麼做,業力。那怎樣才不是業力,才是願力?普賢菩薩教我們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願力。我們要做些什麼,要說些什麼,看眾生!眾生現前他需要什麼,他缺少什麼?這是菩薩乘願再來要做的,要幫助他的。
今天這個世界的眾生,他最缺乏的是聖賢道德的教育,非常缺乏。所以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,就是示現這樁事情。諸位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做這個示現?在中國,孔老夫子、孟夫子、老子、莊子是不是做這個示現?再看看世界上,許許多多宗教那個創始的大善知識、大聖大賢,又何嘗不做如是的示現?都是這樣的。我們從這個地方明白了,覺悟了,決定不隨世俗的知見,這個很重要,我們要隨順佛菩薩的教誨。現在世間人不知道孝順父母,我做樣子給大家看;現在這個世間人,不知道如何教育兒女,我要做一個樣子示現給他看;現在這個世間人,不知道友愛兄弟,不知道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,不懂得互助合作。我們仔細觀察,他缺少什麼東西,我們就作斯示現,那就對了。你細心去觀察,一切眾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無不是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。這些東西,業!罪業,極其嚴重的罪業。覺悟的人反過來,做樣子給他看,這就是教化。
教化的工作長時間,決不是短時間。要隨順眾生,不能急著求效果,這個事情急不得的。慢慢來,要像佛菩薩一樣有耐心,示現。這一生當中天天給你做示現,你都沒有覺悟,不要緊。印象已經印在他阿賴意識裡頭,他印象不深,所以他醒悟不過來。來生我繼續給你示現,來生還不覺悟不要緊,後生還給你示現。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從這個地方,我們能夠見到所謂的大慈大悲,生生世世,時時處處,都在給你做示現。眾生迷惑,業障太重,看了也不覺悟。不是說看了你不覺悟,算了,我就不做了。那你就錯了,這是薰習,長時薰習。看個一遍、兩遍、十遍、八遍、百遍、千遍就開悟了,上根人,這個要懂;中根人,千遍以上,萬遍,他才能覺悟;下根人萬萬遍。我們世間人眼光說,佛菩薩度化人,真辛苦!但是在佛菩薩那一邊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他一點也不辛苦。我們要懂,要能體會得。
凡夫眼睛測度佛菩薩,佛菩薩也不會怪你,你也是好心,但是你不了解佛菩薩的境界。迷惑不能了解覺悟的境界,覺悟能了解迷惑的境界,所以覺悟的人跟迷惑的人可以相處,他能恆順。迷人跟迷人很難相處,彼此互不相讓。覺悟的人跟迷惑的人,覺悟的人處處讓,就好相處了,決定沒有爭執。迷的人,你想要的全都給你;覺悟人想要的,你完全不要,你不會接受的。這就能跟九法界眾生和睦相處,為什麼?對於九法界眾生決定沒有衝突。所以一切衝突從哪裡生的,我們要知道,都是從貪瞋痴生的,貪瞋痴是根。迷人貪,覺悟的人不貪,不衝突了。你貪我也貪,我們兩個就衝突;你貪我不貪,我們沒衝突。你瞋恚,我不瞋恚,我們兩個沒衝突。你愚痴,我不愚痴,就不會有衝突!你自私,我不自私;你要名聞利養,我不要名聞利養,我們可以做很好的朋友,沒有利害衝突。這是總的一句話說,所有一切衝突都在利害得失,從這裡發生的。覺悟的人萬緣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還有什麼衝突?所有衝突全部都化解了。你放不下,肯定有衝突,你要想化解衝突,談何容易!
化解世出世間所有一切衝突,有一付最靈的藥方,我們開出來了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。你們想想看,這一付藥方有沒有效?能化解九法界一切衝突,靈得很!再狠毒的人、再凶惡的人,我們跟他也是好朋友。為什麼?我跟他沒有利害衝突,我跟他沒有得失衝突。換句話說,我跟他對他沒有絲毫的妨害,他怎麼會不歡迎?怎麼會不把我當成好朋友?在佛法裡面講持戒的人,儒家講守禮的人,都不會跟人發生衝突,聖賢教誨,好!現在世間人教人競爭,競爭再升級,鬥爭;鬥爭再升級,戰爭。戰爭同歸於盡,走的是死路,愚痴。聖賢人教人忍讓,忍讓是不是吃虧?不吃虧。聖賢人有智慧,心清淨,了解宇宙事實真相,了解因果的真相。你命裡頭有的,譬如財富,你命裡頭有的財富,丟都丟不掉。我有財富,別人要爭,我雙手歡歡喜喜捧著奉獻給他,我有沒有?過幾天它又來了。為什麼?你命裡頭有的。那麼他奪取你的,他命裡頭要有,我讓給他的,他能享受。如果他命裡頭沒有的,我讓給他的,沒幾天他就損耗掉了,會被別人奪去。
換句話說,你要是真正懂得這個道理,用什麼方法奪取來的,還是你命裡有的。你說你冤枉不冤枉?你所得到的是你命裡頭注定的,但是你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是造了嚴重的罪業,這個罪業怎麼?這個罪業折損了你的福報。我們在講席裡常常講,講一千遍、一萬遍、十萬遍、百萬遍,不多!為什麼?你沒有明白,你沒有醒悟過來。所以真正懂得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的存心厚道,厚道是愈施愈多,人家要,不管是什麼方式問我要,我有,我統統給你,給你是什麼?布施供養。布施供養是財富的真因,我後續的不知道有多少。所以人家要我的,我們不是說被逼著,「這個不給他不行,不給他災難就來了」。你這樣布施,你不是甘心情願,不是歡歡喜喜,那你的福報會不會有?有。你的福報來得很困難,那個錢很不容易賺得。如果我很歡喜、很恭敬,誠心誠意的供養,我福報來得很自然,一點都不費力氣、不費精神,自自然然就來了;你布施的時候,心地真誠、恭敬、快樂。
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。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那個心態亦復如是。總而言之,對一切眾生、一切人事物,要歡歡喜喜,恭恭敬敬,誠誠懇懇,果報不可思議!身體健康長壽。一般人研究什麼心理學,生理學,要講求怎麼樣保養,要怎麼樣用補品,又怎麼樣運動。給諸位說,中國從前讀書人,佛家、道教的修行人,不講求營養,吃東西沒有營養,而且量很少,他也不講求運動,他什麼補品都不要,健康長壽。現在人所講的這一切方法,在佛法講都是緣,他不知道真因。健康長壽的真因是無畏布施,無畏布施裡頭的真因,是一顆真誠的憐憫眾生苦難的心,真因。眾生受苦受難,常常放在心上,遇到了,有力量,盡心盡力幫助他;沒有力量,年歲大了,自己身體也不行了,也沒有財力物力幫助他,那個心真純。所以發布施的心真誠無私,無畏布施的心是健康長壽的真因。希望世間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獲得健康長壽。
我們能把這個真因常常講給別人聽,勸導給別人,自己一定要做得有效果,人家首先要看你。我自己不健康,色相光彩不好,我說給別人聽,人家不相信。我們今天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沒有別的,我們得到什麼?世間人所希求的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。我們把真因找到了,緣是其次,緣當然重要,不是最重要的。學佛的人,這世間人講運動,我們學佛的人講不講求?也講求,但是不像世間人那麼樣的重視。佛法裡面的運動,經行,飯食經行,這是很有學問的!我們世間人常講飯後百步,吃飽飯不能坐在那裡,不能去躺在那裡,不容易消化。吃飽飯應該怎麼樣?散散步,走幾步。所以你看看在寺廟裡頭,正規寺院的生活,吃完飯之後,經行。經行是什麼?繞佛。從齋堂排隊繞到大殿,繞幾圈,拜佛,這才散會。
那我們現在,今天雖然沒有這個儀規,自己知道,吃完飯之後,散散步。散步別忘記念佛,心裡面二六時中,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會忘記。飯食經行,吃完飯之後一定去散散步。還有一個非常好的運動,拜佛,早晚拜佛!許許多多老修行,他的早晚課就是拜佛,他也不念經,也不念咒,他念佛,念一聲佛號拜一拜佛。如果早晚都能拜一百拜,對你健康長壽在緣上講有大幫助。因為你拜佛心是定的,對佛是禮敬,功德無量無邊,比做什麼運動都好。你做運動有的時候佛忘掉了,我這個運動跟佛在一起做,不能不懂這個道理。佛法裡頭,佛法世出世間,我們常講究竟圓滿的智慧,它的養生的方法當然也是究竟圓滿,還值得懷疑嗎?所以無需要外緣。心地清淨,我常說的,清淨心,真正清淨心沒有妄念,萬緣放下,只有一個念頭,阿彌陀佛。一天到晚就保持這一個念頭,除這一念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。你果然能夠這樣的保持,每天早晨拜一百拜佛,晚上拜一百拜佛。
多繞佛,在自己家裡也能繞佛。家庭小,從前懺雲法師(我曾經跟他住過)他繞佛怎麼繞?就繞蒲團,就是拜佛的拜墊,他就在這個拜墊四周圍繞,那個圈子很小,很難得。跟他在一塊共修的,他拜佛,不是我們排隊大家在一起繞,繞大圈,不是。每一個人自己繞自己的拜墊,這有什麼好處?你慢繞快繞不受干涉,各人繞各人的。所以我現在,你看我建一個小房子,我房子外面做走道,為什麼?我早晚念佛,不在佛堂裡,我在外面,我就繞我這個房子。房子最好能夠有屋簷伸出來,下雨天沒有關係,下雨天也可以繞。我的早晚課誦,包括中午吃完飯的時候,我也在那裡繞。
人真正能這樣修,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是你自性裡頭本具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但是凡夫不行,凡夫什麼?你自性本具的功德現在透不出來,完全靠前世今生那一點的修行功德,修行的福德不是功德。所以隨業受報,你活得當然辛苦,遇到佛法不能夠把業力轉變成願力,很冤枉!所以你真正懂得,轉得愈快愈好,世間事隨緣,快樂無比,自在,自在隨緣。普賢菩薩十願裡面講的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。眾生做什麼都好,做善事,好;做惡事,也好,善惡都有報應!善事好沒有問題,惡事怎麼也講好?這裡頭有智慧。他在做惡事,你要是障礙他,他會造得更惡,他造的業更重。所以菩薩有智慧,隨順他。他交了你不錯,你是我的知心朋友!必要的時候勸勉他,他聽,他能接受。到他做惡的時候:可以了,適可而止!不要把關係搞僵,關係搞僵,他做惡,他不會聽你勸告,這是智慧的作用。菩薩念念總是照顧眾生,就像水一樣,要順著它流。必要的時候,這裡設一點障礙物,它那邊還可以流過去,幫它改道。不要淹沒了良田,不要淹壞了村莊,總是要順著它走,不順著它走,它就氾濫了。這個裡頭有大智慧,有大善巧。再看下面這一段,第九層:
【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,有世界名眾妙地藏,佛號燄身幢。】
這個世界的名稱不常見,『眾妙地藏』。大概這個世界地底下的礦產非常豐富,這也是很難得的好果報。我們現在講的資源豐富,這地下埋藏的資源非常豐富。地球資源也相當豐富,但是最近這一百年來,一個世紀來,差不多都開採盡了。這個世紀的人在物質文明上享受太過分,把後面多少代眾生享受的,全部都把它拿來享光了。在這一點,我們不能不尊敬澳洲人,澳洲這個地方地下的礦產非常豐富,他們不開採。我也曾經問過,為什麼不開採?留給後代的子孫。這個心好,難得!澳洲地大人少,生活過得去,他就滿足了。所以儒佛聖賢倫理道德的教育,在澳洲推行應該不是難事。我到澳洲來時間不長,真正住在這邊在此地活動也不過是兩年而已。但是所接觸的各階層的人物,我發現他們的心地善良純厚,對於倫理道德的說法,很容易接受。
我們認真努力隨順儒佛的教誨,依教奉行,決定不隨順自己的成見,不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在這裡做樣子。當地的這些人士看到,歡喜!我們往來愈來愈密切。希望古聖先賢的教育能在澳洲扎根,發揚光大,再傳遍全世界。好事,這是真正的好事,我們大家努力真正來幹,這一生沒有空過。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是自受用;能夠感化社會、感化眾生,把聖學發揚光大,菩薩事業,在這個世間一切事業裡頭最有意義,我們應當好好的來做。『佛號燄身幢』,「燄身幢」,以身作則。這個身相放光。「燄」是火燄、是光明。這個身就像幢一樣,從自己身上放光。這個我常常講,諸位看到這個名詞就要能體會到意思。現在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