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五六八卷)  2006/6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56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偈頌第八大段還歸洗浴時願。我們從第一首看起:

  【從舍出時。當願眾生。深入佛智。永出三界。】

  這是乞食離開齋主家,托缽回來之後,我想《金剛經》一般人讀得最多,也都會記得比較熟悉,你看《金剛經》的發起,就是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大城乞食,回來之後,吃完飯就要洗足。因為印度的習俗一般人都沒有穿鞋子的,都是赤腳,所以我們看到塑造的佛像都沒有穿鞋子,一直到現在印度人還是這樣的。小乘出家人一般也就是穿個拖鞋,因為他是在熱帶,所以衣著、生活都很簡單。每天一定要洗身體,一般講沖涼,這是把身體洗乾淨。他們也沒有冬天,只有一季夏天,這些常識我們都應該要知道。

  所以離開齋主的家,現在我們可以引申,只要我們從房舍出門到另外一個地方去,出門,菩薩就發這個願。一百四十一願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略舉幾個例子,你就曉得這些修行人,我們現在都稱菩薩,確確實實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沒有一分鐘是空過的,都能夠引發稱性的大願,所以他能成就,他能夠保持,他能夠不退轉,不是沒有原因。在這品經裡面特別是講行,這個行是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是圓教一乘,所謂是修圓行,圓是圓滿,沒有欠缺。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決定沒有一樁事情是空過的,眼見也好,耳聽也好,鼻嗅、舌嘗、身觸,都沒有空過,念念都能把性德,自性裡面的智慧、德能給引發出來,這才叫做修圓行。

  當然對我們來講,我們是煩惱習氣太重,很想修,但是記不起來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決定是隨順煩惱習氣,沒有體會到三寶跟眾生。我們總的來看,這些菩薩們他們的起心動念確實沒有離開三寶,三寶是覺正淨,沒離開;沒有離開一切眾生,念念都想著一切眾生,覺悟一切眾生,成就一切眾生。當然我們要覺悟一切眾生首先要自覺,自覺而後才能覺他;要想成就眾生先要成就自己,自己成就之後才能夠成就一切眾生。這是總的,你一定要理解。

  這是瑣碎的事情,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的,此地舉的這個例子,一百四十一願,這是個例子。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,你看這下面一共有五首偈,『從舍出』,從居住的房屋,無論是什麼房屋,你離開的時候。前面托缽乞食又進到人家的時候,你看發什麼願?我們現在總要辦事,或者是你到街上去買東西,你進入商店,那是進入;你購買的東西買好了,離開了,這個地方是離開,「從舍出時」。那你要懂得,學佛要抓住綱領原則,不是呆板的,這個地方是淨行,不是戒律,是提醒你,你看他發什麼樣的願,你可以發你自己的願,但是總的決定不離三寶,決定不離利益眾生。願願都正,願願都真,願願都圓,知道這個道理就容易學習了。

  所以這個經要熟,需不需要背誦,依照這個?不必,活的。要知道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,教導出家人的,也是舉例子,都是活活潑潑的。時間相隔三千年,這三千年前講的,三千年後;地,那時候在印度,我們現在在香港。以前確實這個距離太遠了,從印度到中國那是很長的路程,非常辛苦,要走上幾個月。現在由於交通方便,資訊發達,地球真的就變成一個地球村,印度距離我們這裡不遠了。早晨到那邊去,晚上可以回來,交通便捷了。菩薩那時候發的願,我們了解那個心願廣大無邊,利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。今天眾生的苦難決不亞於當時,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,物質生活是方便很多,可是精神生活比從前大幅度的墮落。

  我們在今天確確實實要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,要有這個大願,時時刻刻要能提得起來,離開房舍的時候,『當願眾生,深入佛智,永出三界』,這出。怎樣才能出三界?沒有佛智你出不了三界。此地說的「佛智」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,廣義的那你要懂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佛智是什麼?佛智是你自性、是你真心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,這個智慧大家都有,佛告訴我們並沒有失掉。因為這種智慧不生不滅,它不是生滅法,不來不去,遍法界虛空界,無時不在,無處不在。為什麼現在這個智慧失掉?那你要記得經上常說的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圓圓滿滿,一絲毫沒有欠缺,皆是不可思議,智不可思議,德不可思議,能不可思議,相好不可思議,這才叫真正究竟圓滿,生佛平等,性相一如。

  現在佛告訴我們,我們現在明白了,真正相信我有,佛有、我有、你也有、他也有,大家都有。要怎麼樣把我們的障礙去掉,我們自性性德能圓滿的顯現出來?佛給我們講障礙有三重,我們放下執著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了,第一重的障礙排除了,我們的智慧、德能肯定透出一部分,透出的不多,這個叫入了。不是深入,因為還有兩重障礙沒去掉,現在才去掉一重,就入佛智,佛智是什麼?正覺,只要把執著去掉。記住,一天要說多少遍不算多,為什麼?沒去掉,你還是用它,執著不去掉離不開六道輪迴,煩惱可大了!執著去掉,輪迴就沒有了,你的心叫正覺。

  你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是性德,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。第一個是正覺,六道沒有了;然後再深入,分別也沒有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,你就成菩薩,這就入得深了,還不夠深,三重障礙還有一重,那一重是妄想,是無明,妄想無明一破就見到法身,這才叫深入。見到法身,見到法性,中國禪宗裡面所說的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永出三界。實在講永出三界,阿羅漢就永出三界了,入佛智就永出三界,深入就不必說了。

  我們現在讀這品經,這品經是正等正覺,還不是無上,換句話說,三重障礙去掉二重,這是菩薩的境界。這些東西要不要學?不必要學,自自然然的,也就是我們的障礙沒除掉,想學也學不到,果然障礙除掉,它就是這樣的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它就是這樣的,自自然然的,這是正等正覺。我們知道這些事實真相,才曉得我們跟菩薩比真的是比不上,人家菩薩起心動念、見色聞聲,確確實實是無量功德,念念之中都是圓滿無量功德。我們讀了、聽了釋迦牟尼佛的教導,明白了,了解了,真正用功就是要斷煩惱。

  學習要抓住綱領,所謂活學活用,最重要的,現在是淘汰我們執著的習氣,執著習氣斷掉之後你再進一步淘汰分別的習氣,這是要真幹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穿衣吃飯、處事待人接物,隨緣,什麼都好,大眾團體的事情只要照顧到都是圓滿功德。總要懂得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,這是深入佛智我們的略說,真正深入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無上正等正覺,廣義的講,法身菩薩都證得了,在《華嚴》是初住以上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無上正等正覺,只有妄想習氣厚薄不同,除此之外,他們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沒有兩樣。

  菩薩修行,就是我們講這些法身菩薩修行,諸位要知道,沒有起心動念,他是一證永證,不會退轉的;退轉是權教,這是實教,真實不虛,沒有退轉的。修行完全是在應化,感應、應化,遍法界虛空界,眾生有感,佛就現身,現不止三十二應身,三十二應身是略說,無量無邊身。幫助眾生覺悟,幫助眾生提升,幫助眾生種善根,決定沒有我們今天講一分一秒空過,沒有,一分一秒都不空過。

  如果跟你說真的,真的那就不是一分一秒,比這個還要微細。像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物質,科學家現在知道物質是無中生有,物質是色法,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。由於物質才構成宇宙,才構成星球,構成萬事萬物,佛家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都是現象,現象離不開物質。物質也沒有生滅,只有變化,沒有生滅,它依什麼變化?佛給我們講的,從心想生。那你就要好好想想,你從早到晚你想過些什麼?你沒有辦法明瞭,為什麼?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,前念滅後念生,生滅不住!不住就是不停,這是事實真相,所以佛家講萬法無常。常就是不變,無常就是變,變得太快了,速度我們用現在科學的術語講,億萬分之一秒,不是一分一秒,一分一秒的時間太長太長了,億萬分之一秒。

  科學家我相信他們是從數學裡頭推演出來的,而現在還沒有辦法證明。理論上有了,有理當然就有事,事因為它速度太快,沒有辦法看到。我們所看到的現象統統是相續相,就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,也可以說是萬法無常的相續相,所以見不到真相。在佛法裡面講,八地菩薩才見到真相,由此可知,這個定功之深,七地菩薩還不行。這也就是說明妄想習氣還是起作用,這種作用太微細,佛縱然給我們說,我們也沒法子理解,聽聽而已,所謂是想不通,當然更是體會不到。

  我們今天稍稍能體會一點,分別、執著可以體會一點,妄想無明裡面的境界實在是沒有方法體會到,那全要靠真功夫,真功夫是禪定,也就是你得要靜下來,靜不下來沒有辦法。靜就是定,定功愈深你才能接觸到諸法實相,實相裡面實在講也有淺深不同。所以是甚深禪定,這不是普通的禪定,阿羅漢、辟支佛根本就不能比,才見到真相。像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,乃至像十住位、十行位、十迴向位,三賢位的菩薩,定功還不夠,登地以上這才看到事實真相。

  法相宗裡面講阿賴耶的三細相:業相、見相(轉相)、境界相。見相是我們今天講精神,境界相是物質,轉相是變化,那就是什麼?精神的現象怎麼會變成物質,物質的現象又怎麼會變成精神,現在科學裡面講的能跟質的轉變,能量變成物質,物質變成能量。近代的科學家把這個現象取個名詞叫「場」,能量沒有形成物質,沒有變成物質,那就是場,換句話說,就像是見分;變成物質的時候,能量集中的地方它就變成物質,這個集中,能量的聚散就是轉相;形成物質就是境界相。阿賴耶的三細相。在大乘教裡面講,八地菩薩才見到,是那麼樣深的禪定,真正了解了。

  永出三界怎麼出法?覺就出了,沒覺就迷,迷叫墮三界,覺叫出三界,三界沒有出入。大乘教裡佛常講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既然是一,哪來的出入?所以我們就曉得,說出說入就是覺迷。迷,淺深的層次無量無邊,覺,淺深的層次也是無量無邊。所以迷,你迷到什麼程度?覺,你覺到什麼程度?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所以深入佛智就重要了。深入佛智的祕訣,說老實話不是學經教,學經教如果你不善學就變成所知障,所以要善學。馬鳴菩薩教我們學經教、教我們聽講經,要用什麼樣的心態?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,換句話說,放下言說、放下名字、放下心緣。心緣就是你想這句話什麼意思,可不能想,你起心動念你就迷了,就變成所知障,正是所謂「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;聽而無聞,無聞而聽」,這才能契入。

  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很多,可不能著,一著就迷了,迷就入三界,覺就出三界。其實三界也沒有,出入也沒有,可是你迷的時候好像真有,就如同作夢一樣,你在夢中不知道自己作夢,你想想看,那個是不是真有?遇到喜事真歡喜,遇到災難真恐懼,這是迷!我們今天迷在六道裡頭。三界六道,乃至十法界,真的猶如夢中,永嘉說得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夢是迷。

  整個佛法來說就是覺迷,眾生覺了就成佛,迷了就叫眾生。對這個認識就是始覺,你對於佛講的這些事實真相不懷疑,你肯定它、你認識它,明白了,從今而後努力,就是把你的障礙除掉。障礙有三大類,千經萬論都是教我們除障礙的方法,「淨行品」也不例外,都是教給我們除障礙的方法,我們要會用,要善學、要會用。在什麼地方?就在生活,決定離不開生活,離不開工作,離不開處事待人接物,學不執著、學不分別,最後要學不起心不動念,那就深入佛智。

  剛才講不執著,入門,入得淺;不分別,入得深一點。到不起心、不動念才真正叫深入,那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,我們現在講你就突破許許多多層次的不同空間的維次,真能突破,你生活的空間比一般人就大得多。譬如一般人生長在香港,這一生當中還沒有離開過香港,不知道世界之大,這就好比是六道凡夫;有曾經離開過的,到中國大陸、日本、菲律賓、越南這些地區旅行過的,他的見識、他的心量就比沒有出過門的人大得多,這叫覺。他對於一切事物的看法、想法、做法,當然跟那個沒有出過門的不一樣,怎麼會一樣?如果再有一位香港人曾經環遊過世界,那他的見識、心量比曾經遊歷過東亞的人那又要大得多。再有一個人,不但是旅遊過全世界,還曾經旅遊過我們的太陽系,或者是銀河系,那心量又不同了。到究竟,那是曾經旅遊過遍法界虛空界。這個比喻諸位不難懂。

  佛、法身菩薩,那就是旅遊過遍法界虛空界;十法界裡面的菩薩,就好比曾經旅遊過我們的銀河系,我們銀河系外面還有很多銀河系,他還沒去過;阿羅漢就彷彿是他曾經旅遊過太陽系,比我們高明多了。我們這個世間人智慧再大,心量再大,念念想到全世界的眾生,那只能包容這個地球,還沒有包括到地球以外其他的星球,這好比是人道。我們現在用什麼方法去旅遊?諸位一定想到,現在有火車、有輪船、有飛機,這些東西統統是人為的,即使將來發明速度更快的飛碟,這是交通工具,你沒有辦法突破時空,空間維次不能突破。所以這些東西不行,這些東西有限度的,到那時候才曉得科學是有限的。現在科學家也知道科學確實有極限,到達一定的極限無法突破。

  可是佛跟宗教裡面用的一些方法比科學高明,用什麼?用禪定,到入甚深禪定的時候空間維次沒有了,旅遊不需要這個身體,身體還坐在這裡如如不動,他的靈性出去了。而且靈性的能力很強,不但出去,它可以分身,分身就是同時可以去旅遊很多不同維次空間,哪裡要什麼工具。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我們能信得過,他們一說我就懂,他說空間不是真的,在某些條件之下它會等於零,空間等於零,距離沒有了;時間也是如此,在某個條件之下時間也等於零,時間等於零,先後沒有了,古今沒有了。大經上講坐斷十世古今,就是科學家講的這個境界。

  佛家用什麼方法?佛家用坐禪,禪定的方法,甚深禪定時間、空間都等於零,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在眼前,沒有過去沒有未來,過去、未來都在眼前,此界他方也在眼前。所以你說有沒有方法周遊遍法界虛空界,還能夠遍遊過去、遍遊未來?有!深入佛智,這才叫永出,永出就是一證永遠證得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首,第二首:

  【若入水時。當願眾生。入一切智。知三世等。】

  『入水』,每一天,我們在南方住就知道,你要是到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印尼,這些地方的緯度跟印度差不多,一年只有一季,夏季。所以你想想看,不穿鞋子,赤腳出門,回來都要洗腳,身上出汗,一定要沖涼,居住在那個地方,夏天炎熱,一天沖三、五次是很正常的,洗腳,出門回來就得要洗腳。『若入水時,當願眾生,入一切智,知三世等』,你看三世平等,三世是講時間,三界是講空間。

  「一切智」是什麼智慧?知一切法空,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個智慧叫一切智,所以知道三世平等,三世平等,十方也平等,沒有一樣不平等。平等的法界就叫一真法界,法界原本是一真,為什麼變成有十法界?為什麼變成有六道三途?那是夢中境界,那是迷而不覺,從妄想生的,這是佛在經上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講十法界;心想沒有了,十法界就沒有了,十法界沒有是什麼境界?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裡面有沒有十法界?有,十法界的相是幻相,十法界的有是妙有,一真法界的空是真空。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,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!《華嚴經》上講到四無礙,「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四種無礙,這是一真法界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請看經文,下面第三首:

  【洗浴身體。當願眾生。身心無垢。內外光潔。】

  這是在沐浴的時候,尤其是居住在都市,大都會裡面確實物質文明帶給我們日常生活許多的方便,可是大多數的人都忽略了我們付出多少代價,這個問題很少人想到。七0年代的時候,湯恩比博士跟池田大作談到這些問題,我們今天講科技日新月異,在他們眼光當中看到很痛心,每次的進步,人類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。這話怎麼講法?物質文明給人帶來無止境的貪婪,這是精神能量的消耗,很少人會想到。電視、電腦、現在這些通訊手機所發出來的電磁波,對人身心的妨害都非常嚴重。都市的居民許多奇奇怪怪的病從哪來的?病痛加多了,死亡率提高了,壽命減損了,這是不是慘痛的代價?還有倫理道德墮落了,倫理道德是維繫社會安全的保障,倫理道德又是人生能量提升的重要因素,你說這種損失是不是湯恩比博士所講的慘痛的代價?沒有人知道。

  上個星期我看到大概是從電腦裡面下載的一個訊息,不長,好像只有一張紙。發明手機的人向全世界使用手機的人提出警告,說明電磁波的能量太強,常常用手機對人的健康會有嚴重的傷害,所以他提出,使用手機的人要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才使用,不要常常使用,使用的時間最好不超過一分鐘。尤其手機打開的時候不要放在身上,你放在口袋裡,放在衣服口袋裡面,或者繫在皮帶上,對於內臟的傷害很嚴重,容易致癌。所以他建議放在錢包裡,放在公事包裡,不要貼在身體上。我想這是良心話,良心的忠告!他要不說出來,他心不安。所以科技是不是好事情?不見得是好事情,你雖然使用的時候方便,你付出的代價就不知道是多麼的慘重。

  居住都市,沐浴幾乎是每天都不能少,現代化的都市,但是在從前農業社會的時候,用水沒有這麼方便,一直到抗戰時期,中國內陸(內地)不是沿海的都市,許多城市裡頭沒有自來水。我抗戰期間住過建甌、建陽,這是福建,閩北,也算是大城,一等縣。用井水,用挑水,專門有挑水賣的,柴火有賣柴的,上山砍柴到城裡面來賣,樵夫,有挑水賣水的,哪有這麼方便!每天洗澡行不行?沒有,沒有看到過,那太浪費、太奢侈了。即使洗澡,水都用得很有限,哪有這麼多?哪有這麼方便?

  所以想想從前那個日子,一個星期洗一次澡算不錯的,每天洗個澡是不可能的事情,富貴人家也做不到。初一、十五洗個澡那都是很正常的,都很難得,一個月洗兩次。所以我們知道西藏的同胞住在高原,聽說他們一生只洗三次澡,出生的時候洗一次,結婚的時候洗一次,到死的時候洗一次,所以實際上自己洗只有一次,出生跟死亡都是別人替他洗的,一生只洗三次澡。可是那時候人身體健康長壽,現在反而不如從前,為什麼?他們的生活跟大自然相應,這就是最健康的。

  物質文明一發達,我們的生活跟大自然完全相違背,換句話說,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人養生心要靜、身要動,身不動疾病就生,心要動毛病也都出來了。心不能動,這個物質文明的世界,偏偏心要動,身應該要動,身偏偏不動,他怎麼不生病?所以養心要靜。心是身之主!只要心地清淨,健康長壽就得到一大半了。佛法裡面的運動是經行,大家平常這個習慣能看得到的,吃完飯之後念佛、繞佛,繞佛就是經行,我們一般人講飯後百步。打坐、拜佛,打坐是定心,讓整個身體五臟六腑有休息緩和的時間;拜佛是運動,同時又攝心,心是靜的,身是動的,符合大自然的運行,所以身心健康,煩惱輕智慧長。

  我們現在生活在都市,沐浴的次數多,因為方便。我在早年很年輕的時候,在台灣曾經有一年多的時間,不到兩年,住在台北的陽明山。那個山上有很好的溫泉,浴室裡面是溫泉,溫泉是活水,流動的,所以沐浴就非常方便。在那段期間,每天沐浴三次,方便!早晨起來的時候先去洗個澡,溫泉洗個澡;中午吃過午飯休息,睡醒了之後,睡午覺睡醒之後也到溫泉去泡一下;晚上晚飯吃完之後,就是下班,睡覺之前一定洗個澡,一天三次,方便,那是什麼?那是溫泉,是流動的。所以生活習慣往往與你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,沒有這樣方便也就不想了,就不要求了。

  所以在沐浴時候,你看看菩薩發願,『當願眾生,身心無垢,內外光潔』。沐浴是把身體洗乾淨,有沒有想到身要乾淨,心更要乾淨?我們一般人只著重在外表,而疏忽心理健康,只著重在身的衛生,沒有著重心理衛生,我想這是整個世界絕大多數人的通病。今天我們讀這節經文,希望從今之後在沐浴的時候時時能夠提醒自己,或者把這首偈子寫出來貼在浴室裡面,你洗澡的時候馬上就能看見,「身心無垢,內外光潔」。

  要怎麼樣洗心?就是古聖先賢、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懺悔,懺除業習,惡業、習氣。古聖先賢教人常常反省思過,每天多反省,想自己的過失,為什麼?知道過失你才能改過,人為什麼不能改過?不知道自己有過失,所以一生都改不了。這個習氣會帶到來生,來生比這一生肯定更嚴重,這個麻煩!如果是幾世累積下來的習氣,那可就不好改了。到最後必定連累你墮三途,所以千萬不要疏忽微細的惡習氣,我們講小小過,小小過不改,慢慢累積就變成大過,那就很麻煩,過失從小處容易改。

  你要問怎麼改法?現在大家所學習的《弟子規》就是最好的開始,先從這裡下手;能把這個做到,再進一步的學《太上感應篇》。我們都知道明末清初許多在家讀書人、出家的,就是四眾弟子,許許多多都奉行功過格。《蓮池大師全集》裡面也有,是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的時候每天改過自新的課程,他不叫功過格,他叫《自知錄》,每天依照這個條文去反省。不善的,我今天有沒有犯,善的,我今天有沒有做,用這個方法檢點自己,確確實實斷惡修善,是好方法。袁了凡先生就是用的功過格,功過格裡面的項目就是《太上感應篇》,雲谷禪師傳給他的。

  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,現在電視連續劇的版本出來了,總共只有八個小時,不長,很感動人。他早年跟朋友們結文昌社,就是提倡文昌帝君的教誨,文昌帝君的《陰騭文》內容跟《感應篇》相同,分量比《感應篇》少一些,內容大致是相同的,都是勸人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。這份教材以後周安士居士把它收在他自己編的一本書,叫《安士全書》;這個本子印光大師當年在世非常讚歎,大量的流通,所以很容易得到。你就曉得古人用什麼方法幫助自己。俞淨意就是用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確實勇猛精進,天天反省,時時反省,處處反省,他做得比了凡先生還徹底、還認真,果報也超過了凡先生。真的是一點都不假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確實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

  時辰誰定的?業力決定的。你要知道因果通三世,有人心行不善,但是福報很大,甚至壽命也很長,這是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他所修積的善大,這一生心行不善,他的善報已經虧折,也就是已經打折扣了,可是還有那麼大的富貴,還有那麼長的壽命,你就知道他如果心行要是善的話,那他的福報還得了!這他自己不知道。有人這一生都行善,窮途潦倒,過著很辛苦的日子,這怎麼回事情?過去生中造作不善,因為這一生當中修善積德,他已經改善,否則的話,他所受的苦難比現前還要加倍。如果一個人能夠看到三世因果,心就平了。

  現在我看這個情勢慢慢的會有很好的發展,那就是西方現在精神的療法,因為有很多的疾病現在的醫學沒有法子解決;中國逐漸逐漸也多了,所以將來這些心理醫生會很普遍。這些心理醫生他用催眠的方法讓你回到過去世,回到再過去世,有的人居然能夠回到二、三十世之前,要算時間一、二千年。不同的朝代,不同的國家地區,過去生中所發生的事情,往往是這一生疑難雜症的業因、起因,這些醫生把他這個病因找出來,然後有效的對治,往往收到很好的療效,現在在西方非常普遍。這方面的資訊、這方面的書籍,乃至光碟錄相的說明也很普遍,解決了很多很多問題。

  雖然現在大家認為這個不符合科學,認為這個東西是玄學,不符合科學,可是它有實際的效果。社會也愈來愈重視,現在慢慢的也看出科學有極限,極限沒有法子突破,回過頭來找這些古老的方法。以前不相信有輪迴,不相信有來世,現在相信的人愈來愈多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事實勝於雄辯!不需要去辯論,不需要去探索,這個事實就擺在你面前。你要不相信,自己可以做實驗,心理醫生給你催眠,深度催眠之下,旁邊放一個錄音機,問你的話,你回答的全部都錄下來,等你清醒過來之後放給你自己聽,你自己講的,不能不信!看別人做催眠術,自己親身去體驗。

  許多精神醫生原本不相信人有來世,不相信輪迴,不相信果報,結果多次的試驗,幾十次的試驗、幾百次的試驗,不能不相信。我們在美國魏斯博士傳記裡面看到,這他自己說的,他用這種方法,就是用催眠的方法找病因,做了相當長的時間,許多案例他都把它完整記錄下來,不敢出版,為什麼?怕人家批評他這是反科學,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。寫了東西擺在那裡擺了四年,然後鼓起勇氣問自己的良心,這是真的事實,就把它發表。結果發表之後,沒有想到沒有人批評他,反而有很多心理醫生都有這個經驗,他這一說出來大家都說出來了,反而叫大家對這種治療方法增長了信心,也非常認真的來研究。流傳非常廣泛,非常快速,影響之大幾乎到全世界。

  他常常講到的,就是在催眠的時候,跟催眠的人,他還在催眠當中,還沒醒過來,談話中斷的時候,往往有神靈,他就講那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神靈,借著這個催眠的人透出很多訊息,也都記錄下來,用錄音記錄下來。說話的聲音不是這個人的聲音,語氣不是他的語氣,內容是高度的智慧,決不是他能說得出來的。等這個催眠人醒過來之後問他,他不知道,他的身體被人家借用,這就是中國所謂靈鬼附身,他們是尊稱為神靈的附身。透出的訊息跟宗教裡面講的很相應,許許多多跟佛法也相應。

  西方自從科學發達之後,大眾對宗教信仰愈來愈淡薄,甚至有些人整個放棄,不再相信宗教,有不少教堂因此而關閉,這是我們在西方常常看到的現象。催眠給社會大眾的訊息,可以從這裡再回過頭來省思宗教裡面所說的是有根據的,不是迷信。人有宗教信仰,人有因果的信仰,肯定會對於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有一種自然的力量約束他,因為他知道善心善行有善報,惡念惡行肯定有惡報,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。

  這些事情,佛在經教裡面講得十分的透徹。釋迦牟尼佛說:有五個修行人沒有德行,邪知邪見,貪瞋痴慢,可是這樣的形象不能影響信徒,沒有人供養,所以大家商量要裝出一個形象,在人面前要有威儀,通力合作,果然香火鼎盛,皈依的人也多了,拜他的人也多了,供養也多了。其中有一個女施主被他的形象感動,以真誠心供養他們,這五個人習氣不改。供養的這個女施主死了以後生天,她真誠心供養有福。這五個假裝的,沒有實德的,專門做外表功夫的,墮地獄,經歷很長的時間,墮地獄是他的罪。罪受完之後還要還債,不是說你能夠騙得來的你就能夠消受,不能,你受了之後還要還債。

  佛是對一個國王說,他說那個時候,這是久遠劫前,那個時候修齋供養的這個女施主就是你現在的王妃,這個國王的妃子,那五個出家修行人是給王妃抬轎子的轎夫,五個人。皇帝聽了非常驚訝。他來還債的,現在投胎做抬轎的轎夫,這個王妃專用的。正是佛在經上常講的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你所造的這個業不會消失,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。由此可知,修行要修心,一定要依靠佛陀的教誨,依靠聖賢的教誨。

  今天整個世界會這麼混亂,在整個世界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,為什麼這麼亂?有不少人問過我,我說我想大概是我們這一代普遍都把教育疏忽了,什麼教育?倫理的教育。倫理是講人與人的關係、人與大自然的關係,不知道了,所以個個都變成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從來不為別人著想,連為父母著想都很少,當然他不會為朋友著想,也不會為社會大眾著想,疏忽了道德教育。道德教育是人跟人應該如何相處,我們相處的標準是道德,關係是倫理。不相信因果報應,因果的教育沒有了,智慧的教育沒有了。給諸位說,一切宗教裡面的教育它四種都有,任何一個宗教裡面,有倫理、有道德、有因果、有智慧。所以社會才變得這麼亂!換句話說,這個教育失掉之後,人心的染污嚴重到極處。

  你細細觀察很容易看出來,從哪裡看?普遍的觀察,心浮氣躁,你就曉得他內在的煩惱習氣是多麼嚴重,定不下來!讀書聽老師上課,一般大學裡面學生能聽得進去的只有十五分鐘,十五分鐘之後心就跑掉了。所以我們這個道場講經現在一天兩個小時,因為居住的地方跟我們會裡的距離遠了一點;如果我能夠住在學會裡面,我的時間就多了,免得交通往返,一天至少講四個小時。我們聽經的同學居然能在此地坐四個小時,不容易!現在在全世界大學裡頭找不到了,哪有一天能夠在教室裡聽四個小時課的?沒有,這怎麼得了!

  我們從這些地方很清楚的能夠看出來,內心煩惱習氣多重,即使用宗教的方法都沒有辦法挽回,佛家講業障太重!可是有善根的人也不是沒有,遇到緣他真能學,他真肯放下,放下煩惱習氣,認真來學習聖教,這種人少就是了,愈來愈少。我們要是發覺到,要認真去培養他,去幫助他,給他做增上緣,成就他。這一點非常重要!為苦難眾生培養好的老師,這些人能救人,像佛家所說的再來人,只要我們留意也能發現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