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三三0卷)  2004/11/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330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三首,清涼大師《疏》最後一段水喻真心十義。從第七句看起,「煖融成軟,喻本識還淨」。這一句必須要跟前面第五句連起來。前面第五句講水遇到冷它就成冰。水有三種形態,通常我們講水是液體,它在零下寒冷的時候就變成固體結成冰,如果它在高溫的時候就變成氣體,水就變成蒸氣了。老子說「上善若水」,水能隨緣,它不執著、不分別,它不執著,上善若水的意思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。結成冰,冰在溫暖的時候它又融化成水,成為液體,用這個來比喻本識還淨。

  本識是阿賴耶,阿賴耶是染淨和合。前面第五句講得很好,遇冷成冰而有硬的作用。冰有冰的作用,比喻如來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的作用。本識的作用現十法界依正莊嚴。《唯識論》裡頭講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這是大乘教裡面講宇宙的源起。宇宙裡頭萬事萬物,我們常講宇宙怎麼來的?虛空怎麼來的?世界怎麼來的?這個世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球,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星系星球是怎麼來的?這裡頭萬事萬物,這我們常說的生命從哪裡來的?為什麼會有?相宗為我們解釋。總的說法,《華嚴》是屬於相宗的經典,法相宗是六經十一論,《華嚴》是六經之一,因為《華嚴》裡面說宇宙的起源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心能現相,識能改變這個現象,識就是念頭、就是心想。所以說是無明不覺,心動!這叫做業相,業是什麼?業是造作。

  真心沒有念頭,真心沒有造作,真心是湛寂靈明,這大乘教裡頭常常用四個字來形容。湛是水停在那裡不動,不動沒有染污,這水清水,從上面可以看到底,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。寂是清淨寂滅,這是講心之體,用這兩個字來形容。靈明,它不是死的,它與法界眾生感應道交,靈;明,明是不迷,不是闇(昏闇),它明。這個靈明就是說它本來具足智慧德相。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相本來具足,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本來具足的,如果不是本來具足,它怎麼會變現?就像我們作夢一樣,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諸位想想看,從小時候常常作夢,有時候晚上一覺做了幾個夢,一直到老有沒有兩次夢是相同的?沒有。夢中的境界是哪裡來的?心現。何以沒有不相同的?識變,所以不相同。識是心的起用,我們常講起心動念。

  本來是不動,現在動了;本來是明的,這一動就不明,一動就叫無明。所以無明是個動相,明是不動的相,像水一樣,用水做比喻,有相似之處。水不動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明,照見,外面這個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,可是水一動它就有波浪,能不能照?也照,照得不清楚。微微的波浪還可以,照這外面的境界相還能看得清楚。如果說是波浪大了,所看的這個相支離破碎;大風大浪,這個相就看不見了。所以水照見就像心一樣,心在定的時候照見,定愈深照的那個功能愈大愈殊勝。到什麼時候你能夠照見諸法實相,那就叫見性,叫明心見性。這個時候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自然現前,這就是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,恢復自性而已!

  恢復自性需要定,定是個樞紐,因此諸佛如來教化眾生就是教你定下來。放下是定,看破是慧,慧幫助定,定幫助慧,定慧相輔相成,最後到大徹大悟。所以我們要知道靜是覺相,動是迷相,這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統統都是修定道理在此地。修定就是佛陀。佛沒有分別,佛沒有執著,佛沒有說只有我說的才是真理,佛沒有說!你看佛講,佛的經五種人說,很符合現代所謂是民主科學的精神,佛沒有專制、沒有成見,只要說的是事實真相就對了,就沒有錯。佛經,當然是第一個是佛說,佛弟子說,天人說,仙人說,只要說的是事實真相,佛都承認這是佛經。所以大乘經唯一實相印,我們通常講法印,大乘法印就是實相;小乘有三法印,無常、無我、涅槃。凡是說的是事實真相,佛承認它這就是經,他說得沒錯。

  事實真相叫實相。我們要曉得僧肇大師歸結佛在經論上常講的「本無,實相,法性,性空,第一義諦,緣會」,許許多多這些名相都是形容諸法實相,佛承認這是經,如佛所說,同佛所說。所以佛不執著,眾生執著。因此佛所說的一切經有兩種用途,一種對於沒有覺悟的眾生,這個經典幫助他覺悟;第二種用途,已經覺悟的眾生,經典幫他作證明。他的那個覺是正還是邪用經典來做對照。他所覺的、他所悟的跟經典上講的完全相同,正覺,正知正見,所以經典作印證的;他的覺、他的悟跟經典上所說的不一樣,那個覺跟悟有問題,錯覺,邪見,不是純正的,所以有這兩種用途。

  如來藏跟無明合,如來藏就是真性、就是法性。用這個名詞,如來藏在裡面,這裡面有如來,真心,也稱自性。從業相,業相是動,這一動,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說法就形成了能量,佛法裡面的名詞是能見相,也叫做轉相,它就產生轉變,它變得快!這一變就變成什麼?物質就現出來了。物質從哪來的?我們現在科學講從能量變現出來的。能量從哪裡來的?能量是從心動,這個心一動就產生能量。物質在法相宗裡面稱之為現相,也稱之為境界相。業能見,境界妄現,這裡要加個妄,告訴你這物質不是真的。正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夢就是妄相,不是實在的。

  佛法裡面這個真跟妄有個簡單的定義,真是什麼?真是永恆不變,這是真的。十法界依正莊嚴為什麼講是虛妄的?剎那生滅。經上講「剎那不住,念念不住」。前念滅後念生,現相也是如此,前面相滅了,後面相生了。但是你要曉得前念不是後念,後念不是前念。同樣現相也是如此,前面相不是後面相,後面相不是前面相,沒有相同的。念沒有相同的,相也沒有相同的,只是它的速度太快了,讓我們產生了幻覺,沒有見到真相,所以這就變成六粗。

  六粗,頭一個是「智相」,智是什麼?有分別執著。你看看《心經》告訴我們「無智亦無得」,你現在有智,有智當然就有得。智依哪裡來的?智是依境界相起了分別。依這個分別的念頭,一個念頭,一個念頭就起來了,相續相。依智相念頭起來了,念頭一個接一個。實在講一個接一個,我們在前面念過前念不是後念,後念不是前念,實在就是這個偈子裡頭教導我們的,前浪不是後浪,後浪不是前浪。我們看到好像是相續相,相續是一種錯覺不是真相,這要知道,不知道那就迷了,知道就是覺悟了。依相續相就起了什麼?起了執著。相續相,以為這個幻相是真有,以為它真的是存在,不知道它剎那生滅,誤以為它是存在。存在怎麼樣?存在就想佔有,存在就想控制,這個念頭生起來了。依執取這就生起「計名字相」,計是計度分別,度是度量;計,我們一般講計畫、計較。有計較、有分別,計較分別就起名字相,種種名言術語。佛跟我們講經說法也不例外,也說了很多名字相,可是佛常常提醒我們名字性空,它能幫助我們覺悟,可是你要是執著,分別執著這個名字,你就迷在裡頭,你就不覺了。怎樣才覺悟?用名字不執著名字。

  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教導我們的方法好,他教我們聽經要怎麼聽?離言說相,講經需要用言語,言語是佛對弟子傳達的工具。你可以聽可不能執著,不但不能執著,分別都不能有,不分別、不執著你才能聽得懂,懂得佛所講的意思。言說裡面一定有很多名相,名詞術語。譬如說佛,說菩薩,說四諦,說六度,名字。名字相也是一種啟發你的工具,不是真的,所以不能分別、不能執著。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什麼叫心緣?你聽了之後就想,這一想就錯了。心緣是你心在攀緣,想不得!懂就聽懂、就悟了,不懂沒有關係,不要去想它。佛說法還有第二遍,還有第三遍,雖然遍遍不一樣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效果是一樣的,目標是一樣的,這個我們要懂。所以那叫會聽,會聽的人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動念,這樣聽經他會開悟。一遍不能悟,十遍,二十遍,三十遍,四十遍,一百遍,二百遍,肯定開悟。

  回頭想一想,我們學佛這麼多年為什麼不開悟?我們聽經、讀經肯定用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全是虛妄的。虛妄怎麼能悟入真實!真心不動,妄心在動;真心離念,妄心有念。法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,這話怎麼說?沒有真妄。你會了它是真的,你不會它是假的。如來一樣說法,大眾都在聽,為什麼有的人聽開悟了、有的人證果了,有的人愈聽愈迷惑,你說這個法是真還是假?你用真心去聽它是真的,你記住真心離念,真心決定沒有言說相;換句話說,真心決定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那是真心。佛說的話是真的,妙法,如果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佛說的法是假的。給你講真,沒有真妄,沒有邪正,沒有是非,沒有善惡,端看你用什麼心;你用善心沒有一法不善,你用惡心沒有一法不惡。這就是大乘教佛常常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一切法隨著心想變,就這個意思。

  你心裡怎麼想它就怎麼變,這是事實真相。明瞭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的心為什麼不往好處想?所有一切不善不想它,看到也不想,聽到也不想,接觸到也不想,專想善的。《十善業道經》,世尊一開頭就這樣教我們,我們在講解的時候也特別強調,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到了沒有?你看世尊在這個經一開頭總綱領裡面告訴龍王,龍王是當機者,就是學習十善的代表。為什麼用龍王?這我講經的時候都講過,表法的!龍善變,把牠來比喻學生,六道眾生善變,心性不穩定,妄念太多,所以用龍王來做代表。他告訴龍王「菩薩有一法」,總的綱領上說「能離一切苦」,有一法。我們聽到這個話的時候精神都起來了,這是一個什麼法?得到這一法能離一切苦。這個一切就是十法界,不但是三途六道,四聖法界也苦沒有見性。

  佛傳下來就是心的念頭。佛說得好,「專念善法」,身口意三業唯善是念。而且告訴我們不能夠夾雜絲毫不善,這個話說得好!夾雜絲毫不善就把你的純淨純善破壞了。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心清淨,念純善,這就對了。這個經不是教我們學著講的,不是教我們念著背的,是要求我們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落實在起心動念之處。念善感善果,念惡則感惡報,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六道凡夫,《地藏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起心動念無不是業」,業後面就有報,這業報。業是因,報是果,「業繫苦相」。業給你帶來的苦,三途苦,三善道也苦。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有苦苦、有壞苦、有行苦。四聖法界裡頭也有苦,比我們輕,他的苦是什麼?不能破無明。真正是離苦,那一定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才真正能做到。

  這一句裡頭「煖融成軟」,這是比喻。比喻遇到高溫依舊還原變成水,喻本識。煖表什麼?煖表緣!善導大師所說的「總在遇緣不同」。他雖然講的是念佛法門,講的是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。這個緣就是此地講的煖。緣愈殊勝,就好比溫度愈高,溫度愈高那個冰融得快!好比你修行的時間短,證的果位高。在我們這個世間一生,一生時間不長。縱然世尊當年在世,弟子當中有一位高壽的一百多歲,一百多歲比無量劫、比三大阿僧祇劫,這太短太短了。

  修行證果不在時間長短,在緣不同,這個緣指的是真善知識。你遇到真善知識,自己本身還要具足什麼?親因緣,你自己真有善根,外面這個是增上緣,真有善根,過去生中的宿根深厚!從什麼地方表現?淨業三福頭一句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從這裡表現,宿世善根深厚的人孝父母、敬師長,所以他很容易成就。你要問什麼原因?老師教他的他能夠依教奉行。如果善根不深厚,老師教他,他不會做到,在今日之下,這樣學生太多了,所謂是陽奉陰違。陽奉陰違是古人說的,老師面前順承,老師不在的時候把老師教訓都忘乾淨了,違背了,隨順自己煩惱習氣。現在當著老師的面也不接受,不是陰違,陰陽統統都違背。自己很自負自高,沒有把父母看在眼裡,總覺得父母不如他,老師不如他,這樣的人不能成就。

  目中沒有父母,不孝;目中沒有老師,不敬。孝敬是性德,不是學來的。真正要是覺悟了,佛法裡頭說的實相,這個名詞說得好,只要你真正覺悟諸法實相,這個孝敬性德,用中國人來講「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」,自然都現前。要不要學?不要,是你自己真心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只要那個障礙去掉,它自然就現前,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。換句話說,這十二個字我們統統都沒有,迷而不覺。我們自己要肯定,我在迷我不覺,我這十二個字沒有做到。過去對這十二個字概念都沒有,學了佛之後有這個念頭,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時候還能想起來,這就是什麼?你開始覺悟,可是很容易就迷惑,那是什麼?煩惱習氣太深了。這個階段是所有修行人統統都要經過的,若有若無,你要堅持,你要努力,決定不能放鬆,希望怎麼樣?希望這個德行一年一年增長,煩惱習氣一年一年減少。

  譬如說孝親尊師,這個念頭一年一年增長;對老師一年比一年恭敬;對父母一年比一年孝順,那個不孝不敬一年比一年少,這好現象。跟一些人往來講信用,以前不顧信用,現在很重視信用,這都是你修行有進步,你跟見性愈來愈近了。如果違反這些倫理道德,你跟真性是愈來愈遠了,你從這個地方去看。不要問別人我自己到底有沒有進步?我自己到底有沒有功夫?果報,還不可思議!我常常講,果報在哪裡?在你形象上,在你體質上,在你生活環境上。如果跟性德相應,你一定是非常快樂,非常歡喜,就不亦說乎,常生歡喜心;跟性德不相應,常生煩惱,常常生貪瞋痴慢,那是相違背,你容易衰老,你毛病很多,在果上看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第八句「隨風波動,不改靜性,喻如來藏隨無明風,波浪起滅,而不變自不生滅性」,這一句。前面講到「煖融成軟,喻本識還淨」,比喻本識還淨。自性清淨心能隨緣,能隨染淨緣,它自己變不變質?不變。古人常常用金來比喻,所謂以金作器。以金作器就是金隨緣,無論做成什麼樣的器,這個金始終不會變質。此地是用水來做比喻,水這個煖就是剛才我們說過不同的溫度它產生不同的變化。零度開始結冰了,但是這個冰並不堅固,很容易化掉。如果在零下十度,二十度,三十度,四十度,溫度愈低它就愈堅硬,那這隨緣。如果溫度高了它就還原成水,隨著溫度變化不同,涼水,溫水,熱水,沸騰的水,隨著溫度高不一樣,溫度再要提高它就變成水蒸氣了,這句是這個意思。但是水的性質,識性,不管是在高溫或者是在低溫,不變!不但不變,它也不染,還是清淨的。

  這句講「隨風波動,不改靜性」。波動,為什麼會有波動?風,這正是像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,風動、幡動一樣。水性有沒有動?沒動,平靜它是水,起波浪時候它還是水。比喻「如來藏隨無明風,波浪起滅」。如來藏隨無明風它現什麼相?現十法界依正莊嚴。菩薩法界、聲聞法界、緣覺法界風浪小,小風小浪,天法界、人法界大風大浪,畜生法界、餓鬼法界、地獄法界巨風浪濤!我們今天把風也分做很多等級,多少級的風。如果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十法界裡面,佛法界一級風,菩薩法界二級風,緣覺法界三級風,算到地獄法界十級風,這樣的比喻諸位容易體會到。那波濤大小就不一樣,波浪起滅,這就是比喻十法界依正莊嚴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確確實實是如來藏隨無明風起變現出來的。

  前面跟諸位講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六粗就是講到因果。真性雖然在十法界,我們現前任何一法沒有離開自性。就現在這科學家所說的,動物,植物,礦物,大講到虛空法界,小講到微塵,相雖然不一樣,作用不一樣,體性是一樣的。心性是一,而有種種差別,文殊菩薩這麼問法的。心性真的是一,種種差別是什麼?無明風動的大小不一樣,所以這個波浪大小也不相同,但是它決定不會改變它的不生滅性。要知道心性不生不滅,這真正的自己。不生滅性就是自性,不生滅性就是法性。為什麼它不生不滅?我們就相上來說緣會,緣會沒有自性,經論裡頭佛常說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。緣會就是因緣所生法沒自性,無自性就是不生滅性,所以也叫做本無,也叫做法性,也叫做實相,這才是真正的自己。佛法的修學教我們去證,證什麼?就是要把不生滅性得到,這個問題才真正解決、徹底解決了。

  不生滅性裡面具足一切法,具足無量智慧,無量德能,無量相好,本來具足!如果不是本來具足,哪來的智慧?哪來的德能相好?這本來具足。相好,佛在經上用比喻來說,以人為比喻,我們人間常講「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」,這就是圓滿具足。佛給我們說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哪裡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?這是不生滅性本來具足。心裡面圓滿具足不生不滅,所現的相哪裡來的生滅?這個道理要懂。能現能變的性識不生不滅,所變的、所現的事相,給你講真話是不生不滅。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不生不滅的相?看到人有生老病死,看到植物有生住異滅,看到世界、看到礦物有成住壞空,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這種現象是隨著你妄心,妄心是什麼心?生滅心,就是妄念,念頭有生滅!是你的妄念看錯了,不是你的真性。不生滅性在哪裡?它就在我們的身上。

  楞嚴會上,世尊舉出我們六根的根性,不生滅性。世尊在這個經上用十番顯見說明見性不生不滅,不常不斷,不來不去,決定不隨我們這個身體有任何改變。他跟波斯匿王講,波斯匿王跟釋迦牟尼佛同年,講這個經的時候六十二歲。佛舉例子,六根舉眼根,眼根見性,能見是見性見不是眼根。凡夫不知道用見性,用眼識,識是什麼?見性上染了無明。可是我們在此地讀了,雖然染而不染,不染而染。第六句講的「即事恆真」,這個道理我們應當要懂得。我們睜開眼睛見,閉上眼睛也見,見性見。可是眼識,睜開眼睛眼識起作用;閉了眼睛,眼識就不起作用,這是唯識講眼識九緣生。真性不要,不需要緣。閉著眼睛見什麼?閉著眼睛見暗,見明是見,見暗也是見,你不能說它不見。由此可知,見性永無中斷,可是眼識有中斷,證明識是妄的、是虛妄的,不中斷是真的。我們如果見一切萬物用見性見,那你就是不成佛也成菩薩。

  法身菩薩他們跟我們見色聞聲不一樣,法身菩薩用六根的根性,我們凡夫用六根裡面的六識,我們見的是虛妄的,他見的是真實的;我們見的是生滅的,他用見性見,外面六塵也是不生不滅。見性見色性,眼識見色塵,色塵有生滅,色性不生滅。凡夫用耳識,聲塵有生滅;法身菩薩用聞性,聲性不生滅,這叫明心見性。所以交光大師,明朝人,重新註《楞嚴經》,他說世尊在《楞嚴》上教導我們是捨識用根,這才正確,不再用識了。古大德的註解多半用天台三止三觀來解釋,天台的三止三觀依舊是用識不是用的根性,他說得很有道理。

  《楞嚴經》上確確實實佛的意思是教我們不要用六根裡面的六識,用六根的根性,但是這個很難。好當然是好,我們做不到,為什麼做不到?我們用六識用成習慣了,現在想把六識放下,用六根的根性非常非常困難,為什麼?性裡頭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那就是用性,用真性,這個不生滅性。可是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馬上就自自然然就有分別、就有執著、就有妄想,統統落到意識裡頭去了。落在意識分別,落在末那執著,落在阿賴耶裡頭妄想。自自然然變成這樣,這就是久遠劫以來用成習慣。《楞嚴經》好,交光法師點得一點都不錯,讓我們明白了這樁事情,可是實際上在境界上轉不過來。

  轉不過來也要轉,這叫修行,這叫功夫。不能說轉不過來就不轉了,當然這是有一定的困難,用現在人的術語講那是真正的高難度,實實在在沒有能力轉不過來,怎麼辦?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把轉境界就是捨識用根這個方法,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。好主意!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我相信那不是難事。但是在此地我們必須要建立信心,信心就是要真正相信我這個身體有不生滅性,我六根的根性見聞覺知不生不滅,不隨我身體轉;隨身體轉的不是真的,不隨身體生滅的這是真的,隨著身體生滅的不是真的。

  識心,隨著身體生滅很明顯的能夠觀察得到。小孩從出生下來,阿賴耶先來,本識來先去後,第七識執著,第六識分別。你看看嬰兒他有沒有分別執著?他拉的大便他自己會吃,你說他有沒有分別執著?他要有分別執著他就不吃了。由此可知,他第六識、第七識沒有起作用。所以你仔細觀察,人到臨終的時候連家裡人不認識了,人家來問候他,他哼一聲,他自己兒女:你是什麼人?你叫什麼名字?分別執著逐漸逐漸消失。我們還看過現在人講的植物人,他一口氣沒斷,家裡親人不認識,那就是說明第六識、第七識都不起作用了,阿賴耶識沒有離開,他一口氣不斷。凡是種種這些狀況,現在我們知道都是業報!這種人很苦,求生不得,求死也不得,自己痛苦,家人更痛苦。你要冷靜去觀察,細心思惟,因緣果報統統在眼前。這一生當中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因!遇到緣統統現果報。

  我們從大乘經裡面聽佛給我們的開示,知道我們自己生滅的身中有不生滅的性在裡頭,這個性是自性,這個性是真性,這個性也叫法性,能現能變,這才是宇宙萬事萬物起滅的根源。你對於這樁事情真的徹底明白了就叫明心見性,就叫覺了實相。覺是覺悟,了是明瞭,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覺了,決定是湛然清淨寂滅。在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之中不但沒有執著分別,連起心動念都不生,這個境界就是法身菩薩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過去未來不起作用的時候,無知!你要是問他,向他請教,他無所不知。他那個知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絕對沒有通過思惟、沒有通過學習,知道過去未來。

  就像《無量壽經》上佛所說的,佛告訴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那些人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,他們的智慧能力相好,確確實實是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願願都落實、願願都兌現,沒有一願落空,所以每個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,他心遍知,那個能力恢復幾乎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。洞視是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,就像在眼前一樣。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所有一切眾生,這些眾生起心動念,他都知道。你要問為什麼?他障礙沒有,起心動念是波動,言語也是波動,我們動作也是波動,這個波動再微細、再微弱,他們的心是定的。佛在經上說「淨極光通達」,淨到極淨的時候,極其微細的波動他都能感受到。像現在我們用的科學儀器一樣能接收得到。所以他統統知道,沒有不知道的。

  所以佛教我們誠實,我們愈想愈有道理,為什麼?瞞不過人。既然瞞不過,為什麼不老實一點?應當要誠實。我們欺騙人、瞞人,只能夠瞞愚痴的人,糊塗人,可是你要曉得愚痴糊塗人不多,聰明伶俐、修行證果的人多,極樂世界的人就多。我們連這些人(下下品往生的人)都瞞不過,你還能瞞得過佛菩薩嗎?這個事實真相你要是想通了,你一定會懺悔,一定會說應該老實。我要學老實,我對一切人、對一切眾生再沒有一絲毫的隱瞞,對了就對,錯了也沒有關係。不斷求改進,這叫修行。

  凡夫無量劫在六道裡面打滾,哪有不犯錯誤的道理。中國古德常講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,這話講得好。過失決定有,「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改不掉,改不掉是我們習氣太重,不怕,慢慢改,一次改不過來,十次;十次改不過來,一百次,只要我念念不忘改過,總有一天會改過來,這就對了。諸佛菩薩也是這樣修成的,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,他會點頭是這樣修的,他也是這麼修成的。所以過不怕改,改不過來沒有關係,絕不灰心,絕不畏縮,絕不退轉,決定有成功的一天。這就是首先肯定我有不生滅的真心,跟儒家讀書一樣,首先肯定人性本善,這一定要肯定。本來是善的為什麼現在不善?習性,過去今生被外面環境染污了,以前不知道,現在覺悟知道被染污了,那我們自然就有這個念頭我要脫離染污,一定要懺悔,我遠離染污,這就對了。

  學佛的人,除了自己主修的經論之外,多看因果報應的書籍,多看《往生傳》、《淨土聖賢錄》,能夠激發自己的道心。他也是人他成功了,他能成功我為什麼不能成功?多看因果的書,多觀察因果的事實,你只要細心觀察都在眼前。那麼你會深信不疑,逐漸逐漸你心地清淨,因果的理你明白了,事實你肯定了,你自己平常處事待人接物、起心動念,你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,為什麼?你知道果報不可思議!極其微細的念頭都造下了業因。正是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「起心動念無不是業」。一個善念,善業;一個惡念,惡業;一念佛,一念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叫淨業。你造什麼樣的業,你受什麼樣的果報。

  昨天香港有同修有一個傳真給我,告訴我廣東某個地區現在又發生了瘟疫非常嚴重。起因是什麼?這個地區的人喜歡吃生魚片,吃醉蝦、醉蟹(螃蟹),喜歡吃這些海鮮。這些動物都帶著有嚴重的病菌,正是古人所說的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。說話不小心得罪人,讓人家發生誤會怨恨在心,都不知不覺做的。有意無意,言語造作,怎麼能不謹慎?所以佛教導我們,修行人是處處讚歎人,沒有教你批評人,沒有教你毀謗人。我們想想,如果我們這個社會每個人都互相讚歎,這個社會祥和,這個社會平安。如果人人都喜歡批評人,都喜歡指責人,都喜歡毀謗人,這個社會人人對立,人人都懷怨恨,人人都想報復,這社會就動亂,這社會沒有和平、沒有安寧。誰造的?這共業!共業哪裡來的?別業來的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從自己本身做起。

  先自度而後才能度他,度他就是影響別人,自度而後度他。你自己把這些毛病統統改過來,你才會影響別人;自己做不到,講得再好也不能影響別人,一切都要從自己本身做起,從今而後,對於一切人,對於惡人,對毀謗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沒有怨恨,沒有批評,沒有說他們的不是,要從這個地方學起,這叫修行。不懂佛理的時候,以前這是承受不了,你毀謗我,我一定要罵過去,一定記恨在心,一定批判你。修行什麼?修正錯誤的行為。這些對立是錯誤的,互相批評是錯誤的,明瞭之後再不幹這個事情。

  學菩薩,你看菩薩對一切人禮敬,真誠的禮敬;對惡人,對自己的冤家對頭,平等的恭敬。他做的惡事惡行不說,不讚歎就是了;他做的善事善行,讚歎。不可以說他是個惡人,做了一點好事我還讚歎,對,他做很多惡事一句不提,他做一樁好事,讚歎他,這就是度他。時間長了他自己會覺悟,所謂良心會發現,我們這段經文講的「即事恆真」,不生滅性不會改變,他有良心,時間久了良心發現。發現之後他一定會想到,我做的惡人家原諒我,提都不提;我做一點小善,人家都表揚我、稱讚我,改過自新,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改過自新的緣。我們要給他這個緣,一般人講機會,我們要給他這個機會,讓他自覺,讓他自悟,讓他自己改過,這就對了。

  他做的一些善事、好事,我們不提還把他抹殺掉;他做的一些惡事,我們大肆給他渲染,這是什麼?這是跟人家結冤仇,冤仇結下去之後,你要曉得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那就是大禍的根源。沒有學佛,這是世間平常事;學佛之後明白了,有人這樣對我,我就想像佛菩薩怎麼對他?我要學佛菩薩不能學凡人,凡夫的知見、凡夫的行為不可有,凡夫肯定跟人家結冤仇。佛菩薩,你看看怎樣把怨結化解,這有道理。

  你要說是佛菩薩為什麼要把他化解不結冤仇?佛菩薩知道宇宙是一體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凡夫不知道。整個宇宙、一切眾生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,那個心識是自己,真心只有一個,本識也只有一個;就好像一棵大樹一樣,根是一個,本是一個,枝幹就很多,樹葉花果那就無量無邊,同一個根生,不可以不知道,這才叫學佛。所以你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是凡夫;離妄想分別執著,真學佛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