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一四八卷)  2003/11/17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148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四聖諦品」鄰次十界,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,苦集聖諦第七句看起:

  【或名攝取。】

  『攝取』就造業,這個名稱在集諦,集是世間的業因,感得世間的苦果。世間眾生起心動念都離不開取,取,據為己有,取,自己全面控制,這都是「攝取」裡面的意思。他不知道事實真相,「般若經」上佛常講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螢幕上的畫面,畫面有沒有?有。是不是真的?不是真的。為什麼佛說它無所有、畢竟空?因為這個畫面是剎那生滅的,確確實實不存在。現在我們看電視,有些人知道電視音聲、畫面的原理,確實它是由點組成線,由線組成面,面當中顯示這個畫面。由於它的速度太快,我們眼見耳聞,所接受的訊息都是相續相,而事實真相,我們是完全被蒙蔽了。

  如果我們有能力見到千分之一秒、萬分之一秒那個時間裡面的動態,你就發現形象、聲音都不存在。現在我們的根鈍了,見不到事實真相,迷在現相裡面,誤以為這個現相是真實、是有、是存在的,所以才起這個妄念,攝取是個妄念。十二因緣裡面講「愛、取、有」,起惑、造業,感受果報;實際上起惑也是虛妄的,造業也是虛妄的,果報也是畢竟空、不可得的。誰知道?諸佛如來知道,法身菩薩知道,所以人家在境界裡如如不動。攝取之念尚且不生,哪來的分別執著?那個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。這個現相有沒有?有。知道所有一切境界相,包括自己身體,都是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所以在一切境緣當中從來不起心動念。

  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怎麼能夠現身?怎麼能夠應化在十法界?這個事情我們無法想像,佛也沒有想像,所以給你講叫不可思議。你要問什麼道理?佛跟你講法爾如是,自自然然它就是這個樣子。起心動念在九法界裡面,叫業報;不起心、不動念,叫法性,性德自然的感應。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,眾生的感還是業,他還起心動念,佛菩薩應裡面沒有起心動念。這雖然不是我們的境界,這個道理,事實真相,我們要理解。透徹的理解做不到,透徹理解,佛在經上講,「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」,就是究竟透徹了解是如來果地上。等覺菩薩雖然了解,不夠透徹。我們今天能夠理解少分,是聽佛的教誨,如果不聽聞佛陀教誨,我們是茫然無知。不僅是這一生,生生世世我們都在造業,起心動念是迷惑,妄想執著是造業。果報雖然是虛幻,虛幻果報從哪來的?業力變現的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唯識所變」,識是業力,業力所變的。

  但是現相,這個相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六塵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這都叫相,一個字統統都包括了。現相是性,心性能現,心性所現的相分,相分之體就是真心,性相不二。古大德怕我們難以理解,用金跟器來做比喻,把金比作心性,把器比作現相,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就能體會。我們到一個金舖裡面去看,看這些金器,琳瑯滿目,幾千種幾萬種,那是什麼?相,相不一樣。尤其你看它的展覽,展覽裡面就是沒有相同的,我參觀過,確實美不勝收。千種萬種,體只有一個,黃金,都是黃金造的,這就是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所以你要問自己的心性在哪裡?宗門常講明心見性,心在哪裡?性在哪裡?真正見性的人他知道,這一切萬物隨便捻一個都是,就如同你在金器展覽會裡面所看到的。黃金在哪裡?隨便捻一個都是。

  你真的明白了,明白跟不明白的差別太大太大了。不明白,迷!你不知道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是一,你不知道。你迷,不知道是一,你就分什麼?分自、分他,你這個當中就起對立、起矛盾,這就造業,就錯了,你跟一切人不和了。如果你知道是一體,是一個自性,一個法性,所有一切對立、矛盾統統沒有了。然後你能夠體會到整個宇宙是和諧的,一個性!《華嚴經》上講「唯心所現」。你還有沒有攝取這樁事?沒有了,不但攝取的事沒有,攝取的念頭都沒有了。你的心是虛空、是法界、是剎土、是眾生,沒有一樣不是自心,你自性現的。我們今天講無量無邊的星系,哪個星系不是自性現的?萬事萬法,哪一法不是心現的?能現是心,所現的也是心性。

  但是奇怪,境界裡頭它會變化,千變萬化,這是什麼回事情?佛講了,這個變化是識。識是什麼?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,佛在經上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個心想是識,不是性。性能現,識就變了,所以外頭境界是隨著自己念頭在變。境界有沒有好壞?沒有。蕅益大師講這個話,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「境緣無好醜」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,沒有善惡,它是自性,是自己真如本性的相分,現的相,沒有善惡。善惡從哪裡來的?蕅益大師講「好醜起於心」,這個心是什麼?就是妄念。我心善,沒有一個人不善,餓鬼、地獄都善;我的心不善,沒有一個是善的,這就是境界隨著你的心在變。

  為什麼會有六道?為什麼會有十法界?六道、十法界是念頭變出來的,念頭是識,所以說唯識所變。境界,實在講你是自作自受,絕對不是別人變出來給你享受的,沒這個道理;自己變自己受,這才叫事實真相。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這個問題解決了。諸佛菩薩了解了,於是他的念頭裡頭純淨純善,沒有絲毫不淨,沒有絲毫不善。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,三途地獄都是善的,所以叫不可思議。三途地獄,他有沒有苦受?他沒有。他看到別人在地獄受苦,他自己不受苦。什麼原因?因為他知道這個相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他就沒有苦受了。再跟你講,天堂裡頭也沒有樂受,凡夫在天堂很快樂,享樂,佛菩薩在天堂裡頭沒有樂受。為什麼?他曉得天堂也是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。

  所以他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統統沒有,這叫正受,這叫極樂。大家千萬不要誤會,「極樂世界很快樂,像我們人間一樣」,那你全搞錯了,那就不是真的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裡頭沒有苦,沒有樂,沒有憂,沒有喜,那才叫真樂。苦樂憂喜是六道裡頭有,這種享受不是正常的,這種享受是錯誤的。你的心有起伏,喜樂的時候升高了,憂苦的時候下降了,你的心不定。極樂、華藏這一真法界,人心永遠是定的,永遠沒有起伏,這叫真常。九法界的四聖法界有起伏,起伏不大,好像小風小浪,我們看起來他禪定功夫很深。六凡,尤其是三惡道,大風大浪,他的苦樂憂喜是大風大浪,也就是他的心很不清淨。對於攝取有嚴重的分別執著,完全迷失了諸法實相,完全迷失了自性,自性的功能、德用茫然無知,所以在這裡面起惑造業。

  諸佛菩薩這是明白人,所以說是自自然然應化在其中,絕對沒有起心動念,你要認為我們求佛菩薩,佛菩薩也聽到了,也馬上感應來了,那完全是眾生的情識。真的佛菩薩有感,但是不是我們想像的,我們永遠想不到。所以世尊在世,有人問到這些問題,世尊用擊鼓、敲鐘來做比喻。我們擊鼓、敲鐘這就是感,鐘鼓發出聲音是應。我們擊鼓、敲鐘是有意,它應是不是有意?是不是我們敲它一下,它馬上接收到了,趕快要應一聲,是不是這樣子?不是。它絕對沒有起心動念,絕對沒有分別執著,你敲得重,它應的聲音大,應的時間長;你敲得輕,它應的時間短,聲音小,所謂是「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,不叩則不鳴」。

  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在十法界示現、應化,就像鐘鼓回應一樣,我們有情眾生真的是有心去求,他是無心而應。他如果要是有心的話,他變成凡夫了,他也迷了。佛菩薩應現,「不可思議」這句話太深太深了,不容易體會,佛這一句話把事實真相說出來。我們要到什麼時候才真正能夠體會得這句話的意思?大乘教裡面講圓教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句話的意思你真正體會到;雖體會到,你見不到境界。境界是什麼?能變、能現。

  心性是萬法之體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「諸法所生」,這個諸法是講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法不包括在其中,連虛空都在其中。「唯心所現,世界微塵」,世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系,我們講的銀河系,佛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,華藏世界。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跟華藏世界,比我們現代天文裡面講的範圍還要大,我們現在天文學講的範圍是講銀河系,知道在太空當中,銀河系太多太多了,數不盡,銀河系為單位。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大星系是以華藏世界為單位,華藏世界裡頭不曉得有多少銀河系!

  黃念祖居士告訴我(他是個學科學的),他說佛經上講一個單位世界,實際上就是一個銀河系。如果單位世界是銀河系,那佛經上講的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個銀河系,中千世界再乘一千,大千世界還要乘一千。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,十萬億個,十萬億個銀河系,這是一尊佛的教區,一個大千世界。釋迦牟尼佛的教區這麼大,這不是很大的,這很普通的。確確實實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有佛願力弘深,福報廣大,他的教區是兩個大千世界,三個大千世界,還有十個大千世界,有一百個大千世界,這不一樣。我們釋迦牟尼佛示現的,只是一個大千世界,這是講的世界。

  世界怎麼形成的?微塵聚集成的,就是講物質,物質最大的單位是世界,最小的單位是微塵。微塵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最小的物質,我們肉眼看不見,佛法稱它作微塵。說一個大,說個小,統統都包括在裡頭。這是說什麼?「唯心所現」。然後底下一句是「一切因果」,一切因果就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是唯識所變。所現的跟所變的,「因心成體」,這句話重要!它的體是什麼?體就是心性,就是法性,就是佛性,因心成體,就好比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心在哪裡?隨便捻一物就是。這個時候才真正知道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。

  禪宗大徹大悟之人說了一句話,「遍法界虛空界是沙門一隻眼」,這話什麼意思?遍法界虛空界(沙門是自己)是我自己的一隻眼,這個話的意思就是遍法界虛空界原來是我自己,這個人叫大徹大悟;宗門裡面講「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」,這就是。知道整個宇宙是自己,他怎麼會不愛宇宙?他怎麼會不愛眾生?沒有這個道理!他要不愛這個眾生,就好像自己不愛自己的眼睛,不愛自己的耳朵,他是自身的一部分。一切人,一切動物,一切植物,一切礦物,山河大地,統統是自己。現在他不承認,那有什麼法子!他不承認就叫凡夫,他承認了就叫佛,就叫菩薩。

  所以佛家講證,唯證方知,證就是證明、證實,證實宇宙跟自己是一體,證實性是真的。心性,經上講法性、佛性,性是永恆不變。性不是物質,所以我們六根接觸不到,眼看不見,耳聽不見,這個心想也想不到,心能夠想到的叫法塵,它不是法塵,所以六根接觸不到。但是它變出相出來就行了,變出相,就是虛空、法界、剎土、眾生,全包括了,然後你曉得性相是一不是二。心性在哪裡?所有一切現相就是。愛心,這個愛是心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性德,叫一片慈悲。愛心充滿宇宙,愛心遍一切眾生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現在討厭他,不愛他,那是什麼?你迷了自性,你把你的性德扭曲了,把愛扭曲成恨。所以怨恨,怨恨是扭曲了的愛,迷惑顛倒的愛心,就變成了怨恨。誰把你扭曲了?是你自己的無明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把它扭曲了,扭曲就不正常了。

  佛法教人沒有別的,恢復正常而已,恢復正常,你是菩薩,你是佛。你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是遍法界虛空界、遍一切眾生,你說你多舒暢,多自在,多快樂!這就是你本來是佛,你本來是菩薩,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說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現在是不是佛?在佛眼睛當中,你還是一尊佛,可惜你是個糊塗佛,你迷了。所以諸佛菩薩對你尊敬,為什麼?你本來是佛,你現在還是佛,只是你現在迷惑,沒有醒過來,所以他尊重你。可是你不會尊重他,你不會尊重他是當然的。為什麼?迷!你要尊重他,你不就覺悟了。

  這個道理很深,你要能夠尊重佛,你就能夠尊重一切眾生。為什麼?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地獄眾生也是佛,蚊蟲螞蟻也是佛。不但動物是佛,植物也是佛,山河大地、泥沙都是佛,共同一法身!法身就是法性。你能夠明瞭,你能夠覺知,你能夠不迷,那叫佛性,佛是覺的意思,你真的覺了,佛性現前。所以,佛性是真性裡面的一分,般若智慧,這是自性本有的。迷了的時候,這一分東西把它扭曲了,扭曲成什麼?煩惱,我們講煩惱習氣很重。斷煩惱,實在講這個意思你要搞通了,真的煩惱要斷了,你自性般若不就斷掉了!所以你要曉得,煩惱是斷不了的。那怎麼辦?一覺悟,煩惱馬上恢復正常,恢復正常就是般若智慧。

  我們再從一個比喻來說,好像一塊布,這一塊布是平平坦坦,一絲毫皺摺都沒有,這就好比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。現在你把它揉成一團,展開來之後,它皺皺的,那就叫煩惱。你能把它燙一燙,燙平了,它又變成般若智慧,就是這個樣子。智慧為什麼會變成煩惱?這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把智慧變成煩惱,變成貪瞋痴慢。貪瞋痴慢是大的皺紋,皺在一團去了,非常難看。一旦覺悟的時候,等於說我們用熨斗把它燙平了,它又恢復正常。

  性不生不滅,性是相之體,所以再跟你說,相也不生不滅,大經上講「生死即涅槃」,涅槃是不生不滅,生滅就是不生不滅。所以人怕死,為什麼?不了解事實真相,以為死很恐怖,其實沒有生死。你什麼時候能證得,證得你沒有生死,這就叫入般涅槃,你就證得大涅槃了。你證明了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,這就叫證得大菩提。什麼時候證明了生死跟不生死是一不是二,你就叫入大涅槃。佛在一般經論上方便說,方便說是隨順眾生,他懂,你給他說真話他不懂。方便講是緣聚緣散,身是物質,緣聚的時候,這身現前了;緣散的時候,身滅了。聚的時候,不生;散的時候,不滅。從什麼地方看?我們講從基本的物質上看,現在科學家證實物質不滅。

  這在我們人身上來講還是不好懂,我們用一個物體來說,大家就容易懂了。譬如一棟房子,這棟房子造起來,這房子生了,房子的相現前;咱們把房子拆掉的時候,房子沒有了,滅了。如果你要看看這個房子裡面這些材料,你才曉得它不生不滅,把它架起來是這麼多材料,把它拆掉還是這麼多材料。這個房子多少瓦,多少磚,多少鋼筋,多少水泥,堆在地上一堆,我們叫建築材料;依照圖形把它架起來,這是房子。你迷惑了,「房子生了」,拆掉的時候,房子滅了,你看了一堆材料,不生不滅。所以生,緣聚,架起來是緣聚;拆掉的時候,緣滅,只有緣生緣滅。實際上,實際上不生不滅。你從這個比喻上細心去思惟,你能想通了,你就知道這個身不生不滅。

  所以,身有緣聚緣散,靈性,靈性不是物質,就沒有生滅,靈性永遠存在。靈性迷了,現在怎樣將他破迷,慢慢恢復到本覺,從不覺恢復到本覺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靈性的提升。人生真正的目標就在此地,不斷把自己向上提升。像菩薩五十一個階級,我們從十信提升到十住,從十住提升到十行,從十行提升到十迴向,從十迴向提升到十地,你的路走正了。這叫反妄歸真,返樸歸真,成無上道。可是迷惑的人,他走錯路了,他走反方向,愈迷愈深,愈陷愈不能自拔。十法界,我們知道,走反方向,是走到三途地獄;走正方向,那你是走到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個叫一念之差,真是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

  我們有幸遇到佛法,遇到善知識,發現這一條光明的大道。我們在這個道上確實,真的像佛在經上所說的,我們是逐步在提升,一年一年不一樣。不但一年不一年不一樣,一月一月不一樣,所以才法喜充滿,不亦悅乎!前途一片光明,真的曉得生從哪裡來,死往哪裡去。剛才給你講這個話是世間人說的,契入境界的人沒有生死。經論裡面所說的,前途一片金色光明,諸法實相你見到了。真正見到能看得出來,你的思想、你的見解、你的言語、你的行為,這裡頭確確實實充滿了,我們常講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這個五句是什麼?這個五句是真性的性德,真心的心相。

  決定沒有自私,決定沒有偏愛。沒有偏愛,看到你怎麼對這個人這麼好,對那個人好像就距離遠一點!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?這個情形是善導大師說的「遇緣不同」,實際上是平等的。譬如下雨,雨水從空中落下來落在地面上,樹木花草吸收的水分多少不一樣,小草只吸收一點點,大樹就吸收多。決不是雨水有偏心,而是一切眾生善根、福德不相同,有人能接受多一些,有人不能接受。譬如老師教學,這就是最明顯例子,老師上課,我們學生二十多個人共同學習,都一樣聽,沒有差別,可是每個人接受的,體會到的,理解的,各個不相同。你能說老師對這個人有偏心嗎?對這個人多一點,對那個少一點,沒有!各人根性不一樣,老師平等教誨。

  平等裡面還有差別,老師對待每個學生態度不一樣,這我說過了。有的老師有打、有罵,有的老師對他很客氣、很恭敬,即使他有過失,老師也是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。根性不相同,各個都得利益。所以要曉得,平等裡頭有差別,差別裡頭有平等,那叫真平等。用錯了,用錯了麻煩就來了。小草你給他很多水,他淹死了;大樹,你給他很少的水,他活不了,不能用錯。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是智慧的應用,他會用得恰到好處,什麼樣根性用什麼樣的方式。用得恰到好處,世間裡面才能擺得平,才能夠(現在的話說)化解衝突,化解矛盾,那就是智慧應用得非常恰當。

  所以攝取裡面有不攝取(不攝取就是不著相),不攝取裡頭有攝取,那就通了,問題就真正解決。偏在任何一邊,都不通,都要受苦報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苦集聖諦第八句:

  【或名著處。】

  這個名詞也是集諦的名稱,看來集諦什麼樣的名稱好像都能講得通,這裡頭意思就很深了。『著處』實在是沒有,世尊在《金剛經》上教人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「著處」就是住,這是真正修道人一個關鍵的問題。

  須菩提尊者在般若會上代大家向世尊請教,他問了兩個問題,一個是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一個是「應云何住」。第一個問題,這個心是妄念,這是我們每個人現前的事情,妄想太多了,妄念紛飛,怎麼能把它伏住?伏不住,肯定就是隨業流轉,這就苦了。三途六道真正的原因就是這個,妄念太多,把一真法界變現成三途六道,這一真法界扭曲了。所以真正修道人,他對這個事情非常重視,怎麼樣能把妄念伏住?第二個問題「應云何住」,我們的心要放在什麼地方?這兩個問題,釋迦牟尼佛為大家講了一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就是解決這兩個問題,這一本大乘法。

  如果這兩個問題,當機者是淨宗法門的話,這個問題好解決。「云何降伏其心」?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你說對不對?比《金剛經》上簡單多了。用一句佛號把你所有一切妄念伏住了。念頭才起,立刻就轉變成「阿彌陀佛」,不管這個念是善念還是惡念,不要去管這些,都不相干,把念頭趕緊轉變成「阿彌陀佛」就對了。心裡頭只有這一個念頭,除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第二個念頭,所謂說是「以一念止住一切念」,這個法門妙極了。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第一法門,簡單容易。這是念佛功夫得力了,什麼叫得力?這就叫得力,這就叫會念。凡是佛號伏不住煩惱,口裡念佛,心裡還胡思亂想,這是古大德講的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那是什麼?不會念,功夫不得力。

  如果你要問,心要安住在哪裡?也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你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,你這一生大事圓滿了,肯定往生,這就叫「憶佛念佛」,果報上,「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所以須菩提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,他是對那些研究「教」的人講的,釋迦牟尼佛講了一大堆!對念佛人講太簡單了!比那個殊勝多多,高明多多,簡單、容易、穩當多多,這就是淨宗不思議法門。那現在問你,你是願意找麻煩,你還是願意走這簡單的道路?各人志趣不相同,有人喜歡找麻煩。我喜歡簡單,尤其是年歲大了,年歲大怕麻煩、怕繁瑣。人到中年之後,尤其六十歲是進入晚年了,晚年之後再不能搞繁瑣事情了。為什麼?時間不多,太繁瑣了怎麼能得力?愈簡單愈好,愈容易愈好。年輕人要走這一條路,他真有福報,那是大善根、大福德、大因緣,他不是普通人。

  一般人到年老了才回心轉意,把從前所學的東西放下。我在早年在台灣屏東講經,東山寺圓融法師,這早了。遇到一位老居士,我也跟他很熟,他那個時候八十多歲了,學佛學了幾十年,參過禪,學過密,學過教,學的東西很多。他來告訴我:淨空法師,我現在這麼大的年歲,想想從前所學的都用不上力。我說現在怎麼?現在我專門念佛,一天念三萬聲佛號。他住在鄉下,他每天在鄉下原野散步,走一步念一聲佛號,一天走三萬步,念三萬聲佛號。對了,這對老年人,運動好,有好的運動量,心能夠專注在佛號上,沒有雜念,身心健康,雖然是八十多歲,精神體力很好。這位老居士大概現在也不在了,現在要在,就一百多歲了。

  著處要不得,但是世間人,好像沒有個著處,他的心就不安;心不安,身就不安,所以總要找一個著處。這是個錯誤的想法,在佛法裡面講這是妄想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的開示,我們要常常記住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生什麼心?生覺悟的心。如果有個住處的話,你的心就迷了,心就不覺。覺心決定沒有住處,迷就有著,迷著,覺哪裡會有著!破迷開悟真不是樁容易事情。我們這一生真正好因緣,是因為自己沒有道場,沒有著處,真的是雲遊四海,處處為家。到一個地方,人家邀請我們去講經說法,時間長一點,這一部經講兩、三個月。時間短一點的,講個十天半個月,講完了就走路,別的地方又來邀請。所以沒有家,處處隨緣,處處不執著。因為我們一生都是作客,中國古人的教誨,客隨主便,我們彼此才處得歡喜,才融洽,結個好緣,下一次他還會請我們。如果我們不能隨順,處處要堅持自己的方便,人家會感覺得這個法師很難侍候,下一次別請他了,你的緣只有一次,下次就斷了。所以,要跟一切眾生結善緣,那就要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。幾十年過的是這個生活,所以對於住處、對於家的觀念非常淡薄。

  現在到了澳洲,建這麼一個道場,好像自己有個住處了,你們都會有這個想法。那我,我一想今年七十七了,還能住世幾年?活什麼一百歲、兩百歲、三百歲,那是你們的妄想,我可不是這樣想法。我的老師章嘉大師,他老人家走的時候六十多歲,六十四還是六十五。方東美先生七十九歲走的,只有李老師壽比較長一點,他老人家是九十七走的。這要真正警惕到,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,你對這些產業房地還有留戀嗎?中國諺語講得好,「千年土地八百主」,這句話是個覺悟的話,你以為你能有?你看現在人家買個土地,買個房子,先要問問這是多少年的。澳洲都是永久的,像在新加坡有三十年的,有五十年的,好像還有九十九年的,最長的有九百九十九年的,還有這樣的,也有一個是永久的。

  所以,你要想想你能活多少歲?像我們這種年齡,三十年就足夠了,再過三十年,這一百出了頭了,想想不太可能!這些妄想執著你要看穿,假的,不是真的,於是對於世緣自自然然就看淡了,什麼重要?提升靈性重要。所以要多想想,佛菩薩常常教導我們,勸勉我們,你要想著什麼能帶得走?什麼東西帶不走?帶不走的不要放在心上,不要計較!隨緣就好。帶得走的要認真!什麼能帶得走?斷惡修善帶得走,積功累德帶得走,接受經教的薰習帶得走,念佛往生帶得走,這些地方要用功。世間自私自利帶不走,身體將來也是要歸毀滅,我們看到人走了,送到火葬場,一把火燒成骨灰,一點點。後人對你不錯,他拿去當紀念,他將來也走了,誰紀念你!

  我每天跟你們一起在餐廳裡頭用餐,這個餐廳「韓鍈堂」,四周圍都懸掛著早年的照片。我很清楚,我在一天,我是紀念一天。我不在了,你們底下這一代還會紀念她嗎?靠不住!縱然你們底下這一代跟她還相處過幾天,還有一點感情,再下一代不可能了,那個情分沒有了,誰要掛你這些東西?你細細觀察,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們今天這樣做,教育的意義很重、很深!教導世人知恩報恩,教導世人不可以忘恩負義。知恩報恩是性德,忘恩負義是違背性德,是錯誤的,點點滴滴無不是諸佛菩薩、聖賢的教誨。我們對於過去的人念念不忘,對於現前的人,當然有恩、有德、有情、有義。

  我們在這個世間能化解眾生的怨結,能化解許許多多的矛盾,幫助這個社會安定,眾生和睦相處,以恩德、情義互相對待,這是佛菩薩教誨的落實,聖賢教誨的實現。我們這一生,接了老師這個棒子,我們做到了,盡到了這一分責任,盡到了義務。這個棒子將來交給後人,就好像接力賽跑一樣,我跑完這一程,後人接這個棒子。所以,在現在這個年齡什麼最重要?幫助接棒人,這是最重要的一個使命。接棒人在哪裡?我沒有看到,到今天還沒有遇到。諸位同學要曉得,我要是遇到了,我會全心全力幫助他。

  接棒人的條件,第一個條件沒有自私自利,就是我常常講的沒有名聞利養,沒有五欲六塵的享受,沒有貪瞋痴慢,真正放下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控制,對於一切人事物的佔有,這樣的人有資格、有條件來接這個棒子。如果不具足這個條件,他不學佛還好,學了佛之後,造業更重。業習煩惱,他會破壞佛法,隨著他自己的喜怒,隨著自己的好惡,有意無意扭曲佛法,就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誤導眾生,誤導社會,斷許許多多眾生的法身慧命。你要問他為什麼這麼做?為貪圖自己那麼一點點的利益,這個利益不外乎名聞利養,不外乎五欲六塵的享受,他造業了。他不是興佛法,他在滅佛法。當然這裡面各人因果,各人承當。

  真正佛弟子,真正聖賢之徒,徒是學生,古人常講「作聖之徒」,我們要作聖人的徒弟,他自自然然不一樣。起心動念,他一定想到父母,要對得起父母;他一定想到老師,要對得起老師。要為父母爭光、爭面子,不能叫父母含羞,不能叫父母見不得人,所以他起心動念不敢不善。念頭不善,行為不善,人家罵他父母,怎麼會生出這個孩子出來?所以,孝養父母的人不敢做壞事。尊師重道的人,不敢做壞事,做了壞事怎麼樣?對不起老師。所以聖賢的大道都是建立在「孝親尊師」的基礎上,佛法是師道,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

  諸位都曉得,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他的學生向四面八方傳道、弘法、教學,散佈很廣。唯有傳到中國這一支,在中國生根、茁壯,開花結果,其他許許多多地方都沒落了,什麼原因?好像我們現在植物移植,水土不服。中國的水土對他非常適合,文化的水土。中國古聖先賢教人孝親尊師,佛法是師道,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所以到中國來,藉著中國古聖先賢的基礎,它很順利、很容易在這兒生根,開花結果,比印度還要殊勝,有過之而無不及,道理在此地。傳到其他地區,其他地區文化裡頭沒有孝親尊師,所以傳到那個地方幾十年,一、兩百年,沒有了,道理在此地。

  由此我們就能夠體會到,聖教要想在這個世間發揚光大,要想普遍利益這個世間一切眾生,從哪裡做起?淨業三福。我們為初學,特別是在國外,人家要問你,佛學教你什麼?經典這麼多,浩如煙海,佛教你什麼?你只要答「淨業三福」就對了,沒有不契機的。佛教我們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一條跟世間所有國家民族聖賢教育完全相同,跟所有宗教典籍裡頭教信徒的理念也相同。

  從這個基礎上再提升一步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「受持三皈」是覺、正、淨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這是佛教給我們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覺正淨。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修行的方法是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修什麼?都是修覺正淨。如果他的方法不是覺正淨,就不是佛法,是覺正淨就是佛法,不管這個人是不是佛教。他要不是佛教,他修覺正淨,佛承認他是佛法,佛門廣大,不執著。只要我們走的是同一個方向,同一個目標,我們都是一家人,都是志同道合。不一定你要是真正佛教徒,又受過什麼三皈依,受過戒,不是的,那是形式,那不重要。重要是你真正返邪歸正,你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,覺而不迷;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,正而不邪;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,淨而不染,佛承認你是真正的佛弟子。

  「具足眾戒」,跟一般人講,不要講得太多、太複雜,講了太多太複雜,把人愈講愈糊塗。你只講一個五戒、十戒就好了,十戒是沙彌十戒。威儀就是守法、守規矩、守法度。規矩、法度在現在這個世界,每個地區不一樣,每個國家法律都不相同。我們進入哪個地區,哪個國家,一定要遵守這個國家的法令規章,絕不違背他們的風俗習慣,這樣很容易跟大家相處,賓主融洽,歡歡喜喜。如果你要不遵守,這當中就有矛盾,就產生對立,就會製造糾紛,那就錯了。所以中國人講「家有家規,國有國法」,中國古禮「入門問諱」,你到人家家裡先打聽打聽,他家裡忌諱什麼?他所忌諱的,不能說、不能做,避諱,避免他的忌諱。

  再更進一步,這是大乘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那是高層次的,接引初機,前面兩條足夠了。你這樣介紹佛法給人,叫皆大歡喜。最簡單的、最扼要的,八個字,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你問佛法是什麼?佛法是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這個跟所有一切宗教教學的理念都相同,一點都不違背。所以,佛教是慈悲的教育,慈悲就是愛,愛的教育,愛的教學,教我們怎樣用愛心,愛一切眾生,愛一切萬物。方便是什麼?方便是表達你的愛心,落實你的愛心,方是方法,用什麼方法來表達!對人表達不一樣,那叫便,便是便宜,用現在的話說,最恰當的方法。便是最恰當、最合適,你所表達的方法能令對方生歡喜心,表達錯誤就麻煩了。最明顯的,禮俗,這很明顯的,東西方的禮俗不相同,古今的禮俗不相同,這在中國世法裡面講通權達變。

  因此戒律是活潑的,它不是死呆板的,規矩也是活活潑潑的。持戒很嚴,持戒很清淨,遇到開緣他開戒,開戒不是犯戒,他還是持戒持得很嚴,還是持戒持得很清淨。我們能懂這個道理嗎?它不是死的,如果死的,一成不變,就錯誤了,那就變成執著,佛法是破執著的;一執著就有障礙,佛法是無障礙的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所以要懂得通權達變,通權達變就是佛法裡頭的術語「善巧方便」,活的,不是死的。

  我遇到一樁事情,是我一個老朋友,也是小同鄉,很難得。我們住在鄉下,這個村莊可以看得見,在家鄉不認識,到台灣遇到了才認識。說起來我們相距大概也不過就是三、四里路,三、四里就是現在所講的兩公里,所以村莊能夠看得見。他是個軍人,軍官,告訴我一樁事情。我學佛之後吃素,素食,他跟我講在抗戰期間,他做地下工作,我們講特工,特務工作。被日本憲兵隊發現了,他們一共三個人,要是被日本人抓到的時候,死刑,不得好死,日本人會折磨他們。他們是戴笠的部下,在南京他們逃,逃到南門(南門是中華門),雨花台那裡有個寺廟,他們就到寺廟去了。到寺廟去求老和尚,跟老和尚講憲兵隊抓他們。老和尚非常聰明,馬上把他們頭剃掉,給他們穿個海青,寺廟裡頭正在做法會,說「進去進去,跟大家一起去念佛」。一會憲兵隊來了,怎麼找都找不到,這樣子逃過一劫。

  抗戰勝利之後,他們人都升了官,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。就在南京,他們那個時候在個館子裡面,擺了一桌酒席,請老和尚來吃飯,答謝老和尚救命之恩。等老和尚一來,他們這時候才發現,老和尚吃素,我們這一桌是雞魚鴨肉,這怎麼辦?很尷尬。老和尚非常慈悲,坐下來叫大家坐,照吃,這些人嚇呆了,這叫開緣。老和尚看到他們是誠意的,不是有意作弄的。從這個地方,他感覺到佛法的心量真不得了,真慈悲,沒有一絲毫怪責他們,對老和尚格外尊敬。這是什麼?這老和尚度他們!你要度眾生,大乘教裡頭佛常說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」。所以戒律有開緣,這叫開齋,不叫破齋,他這樣做的時候,把這些人都度了,使這些人有個很深的印象,佛門慈悲,佛門通權達變,佛門不執著小節,給他種佛法的種子。

  如果你要「這怎麼行,這怎麼能吃」?那人家心裡多難過!給人一個反感,「佛教不通人情」!你想想看哪個重要?所以他們提到佛教,佩服這個老和尚,知道佛門很了不起,佛法是利益眾生,能夠捨己為人,不是斤斤計較自己。所以小乘,小乘人著重在事相,論事不論心,小乘戒好持。大乘戒跟它恰恰相反,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,所以大乘戒開緣特別多,著重在心地清淨,心地上不染著。這個事情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就看得非常明顯。你看善財童子多麼隨和,一點都不執著。這五十三位善知識,有在家,有出家,有學佛的,有學其他宗教的。所以你這裡一看,就像現在我們所提倡的多元文化,五十三參是多元文化。

  善財參訪其他的宗教,勝熱婆羅門這是現在的印度教,遍行外道,都不是佛教。你看看他見到他們的善知識,他們的傳教師,他們宗教的領導人,行最敬禮,頂禮三拜,右繞三匝,恭敬讚歎。那個禮節跟見佛沒有兩樣,你說人家怎麼不歡喜?宗教與宗教之間有什麼隔閡?能團結、能互助,相輔相成,利益社會,利益眾生,《華嚴》之廣大精深,真正是沒有障礙。這個經不是假的,是從印度傳來的,絕對不是中國人偽造的。

  我們學佛,尤其是學大乘,實在講,世尊在《法華經》上就指導我們,末法時期要學大乘。為什麼?大乘適合於末法時期的社會狀況。它是民主自由開放的,小乘是保守的,大乘是開放的,契機!我們讀這個經文,字字句句無量義。你要是通達明瞭,真得受用。學了之後,立刻就可以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,落實在自己的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過佛菩薩的生活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