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二一卷)  2004/1/9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221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光照百界,偈頌第六首看起:

  【或有見出家。解脫一切縛。修治諸佛行。常樂觀寂滅。】

  這首偈意思很深,包羅很廣,我們在「離世間品」出家八相成道,出家這一段長行看過了。長行總有十句,最後的兩句,第九句。

  「為顯當得如來十力無畏法故,示現出家」。「顯」是顯示,菩薩在這一生當中示現成佛,所以說「當得」,當是快要得到了,示現成佛的時候就得到如來果地上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,這些前面都曾經介紹過了。總的意思,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真的是達到究竟圓滿。究竟圓滿是性德,一切眾生統統都有分,不是說這是菩薩成佛了,他得到了,我們凡夫沒有,不是這個意思,性德是一切眾生各個本來具足。現在失掉了,佛給我們說,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,如果真的失掉,那自性就有生滅,那就是有為法,不是無為法。自性不生不滅,所以自性本具的德能、相好也是不生不滅。在哪裡?就在現前。

  迷失了本性,我常說把性德扭曲了,你看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變成了煩惱,智慧一扭曲就是煩惱,如果一恢復那就是智慧。所以,大乘經上常常講,煩惱即菩提。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,覺的時候叫菩提,迷的時候叫煩惱,菩提就是智慧,它是一樁東西。迷了,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變成煩惱。德行?德行就變成了業障,無量無邊的德能統統變成業障。相好?相好變成現前果報,三途六道。迷了!所以性德並沒有失掉,真的是什麼?扭曲了。就好像覺悟的時候看水,不起波浪是平靜的;迷的時候是水起了波浪,還是水,但是照用完全不同。平靜的水,它像一面鏡子一樣,把外面的景觀照得清清楚楚;迷了的時候,水起了波浪,起波浪的時候也能照,不是不能照,照得是支離破碎。我們凡夫自性就像是起了波浪的水,諸佛如來他們的心像平靜的水,一絲毫波浪都沒有。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面,細細去體會你就知道了。

  說「如來」是說我們自己自性的風光,本來具足。我們真聽懂了,真聽明白了,一定要發心,發起信心!相信自己能作佛、能成佛。為什麼?本有的。正是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上所說,「本覺本有」,本有哪有不能恢復的道理!「不覺本無」,不覺是迷惑,迷惑本來沒有,自性裡頭沒有,當然可以斷掉。對於斷惑證真,我們有了理論上的依據,信心十足,而世出世法無一不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。所以佛才講一切法從心想生,心想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信心,要相信佛語,佛的話一點都不錯。末後一句。

  「最後菩薩法應爾故,示現出家」。「最後菩薩」就是等覺菩薩,最後一位了,再上去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也稱之為後補佛,補處菩薩。像現在在我們這個世界,彌勒菩薩他的地位就是補處菩薩,最後身的菩薩。他將來時節因緣到了,他要降生到這個世間,像釋迦如來一樣,示現八相成道。佛佛道同,所以才說「法應爾故」,法是方式,降生、示現、教化眾生的方式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法應爾故,就是法爾如是,自自然然它就是這個樣子。所以他要現示現出家。

  「菩薩以此調伏眾生」,這兩句很重要,每一段都是這兩句做總結。菩薩用這種方式、用這種方法來教化眾生。教化用「調伏」兩個字意思很明顯,調是調和,伏是降伏,你看老師教學,父母教兒女,都要懂得這種手段。「調」是調順,柔顏愛語來教導他;「伏」是威嚴,所以叫恩威並濟,這可不能用錯。該用慈愛,用慈愛去安慰他、安撫他;該用威嚴,要用威嚴來教訓他,不能只用一個方法,一個方法教不出來。好的父母,好的老師,懂得這個道理,也知道學生、兒女的心情,所以用得非常恰當。兒女對父母又敬愛、又畏懼,學生對老師亦復如是,敬畏,這樣才能把人調教出來。如來示現八相成道,意義在此地。現在我們再讀,繼續往下面讀,第七首偈:

  【或見坐道場。覺知一切法。到功德彼岸。痴暗煩惱盡。】

  這首偈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也只有兩句,「坐道場時,障盡德圓」。『覺知一切法,到功德彼岸』,這是德圓,『痴暗煩惱盡』,這是障盡,功德圓滿!我們常常在佛的大殿,看到有匾額上題的四個字,「功圓果滿」,這後面兩句就是這個意思,功圓果滿。這首偈,清涼大師要我們參考《疏鈔》六十九卷,就是經文五十九卷。我們現在用《疏鈔》的本子,這個頁數就好查了,在二十一頁,二十三頁,這裡面講得很豐富。我們先看二十一頁裡面講的『坐道場』。

  「佛子,菩薩摩訶薩坐道場,有十種事」。十代表圓滿,代表無盡,無盡略舉十個例子,所以舉例也是圓滿數。哪十種?第一,「所謂坐道場時,種種震動一切世界」。清涼大師在《鈔》裡頭,也就是註解裡面,跟我們說,這十首偈,前面四首都是講的處所莊嚴,道場,處所莊嚴,大地震動是莊嚴。這是不是地震?不是。如果佛菩薩坐道場都產生地震,那是很恐怖的事情,那就不是好事情了。這個震動是說的人心震動,人心振奮。菩薩示現成佛,你說這多麼高興,多麼值得慶幸!震動是一切世界,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世界統統震動,也就是這個訊息剎那之間就傳遍在遍法界虛空界。誰知道?法身菩薩知道,諸佛如來知道,歡喜慶幸,有緣的這些佛菩薩也來道賀。

  在一切經裡面最特殊的,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諸位看看它的序品,「忉利天宮」這一品。世尊開講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十方諸佛都來了,一尊佛都沒有缺,這個法會比《華嚴》還要莊嚴,無比的希有殊勝。什麼原因?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法,這是佛門的孝經。講到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,諸佛不來不行,諸佛他有父母,他有師長,成佛了還是要孝父母,敬師長,所以統統都來了。十方諸佛帶著侍者(侍者是大菩薩)向世尊致敬,問訊就是致敬,退坐在一旁,聽世尊講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你說這個會多殊勝。世尊滅度了,彌勒佛還沒有來,這當中空檔時間很長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這麼長的時間,這個時間沒有佛,眾生苦。可是諸佛菩薩慈悲到了極處,絕不忍心眾生在受苦受難,於是這個空檔度化眾生的任務,就交給地藏菩薩。所以,在這一段期間當中,地藏菩薩是代理佛,地位在一切菩薩之上,一切菩薩聚會在一起,地藏是首席,這個我們要曉得。

  所以,大乘法從什麼地方修?從孝親尊師,這就好比你有地,你要建立個寺院,首先你要取得土地;像我們建個道場,你沒有土地,道場建不成功。一般人住家,我要蓋個房子,房子要建在土地上面,地藏就好比是土地,首先你要取得。這個土地是比喻,比喻心地,這個心是什麼心?菩提心,大菩提心!我們今天講五種菩提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是地;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是建立在這個心地基礎上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人發這種真誠心來求道,十方一切諸佛立刻就知道了,所以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,這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江老師畫「地獄變相圖」,回去才沒有幾天,告訴我,在短短這幾天當中,他三次夢見地藏菩薩。地藏菩薩召集所有的閻羅王、城隍、鬼王,人眾很多很多,好像在開慶祝大會,他見到了三次,這是感應。打電話告訴我,說這個事情,我說我能理解,這一幅圖畫成功之後是要開慶祝大會。我想他很可能把他夢中這個境界做為「地獄變相圖」最後的總結,無比的殊勝。這樁事情,凡是信仰宗教的人都不會懷疑,都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。我們學院現在開始上課,我們英語的教材,就是美國預言家凱西的報告,我們選這個來做英語教材。好!言語學會了,文字學會了,內容是講輪迴、講報應,跟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所說的,真是異曲同工。增長我們對於因果的信心,堅定我們修學的弘願,一定要發心,念佛求生淨土,要依靠經論的教誨,真正去修正自己一切錯誤的行為。

  人只要起這種念頭,發這個心,震動一切世界。我們是凡夫,自己力量很薄弱,求佛菩薩加持,求佛菩薩幫助。人有善心善願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修學過程當中難免遇到挫折,肯定有的,你看菩薩示現成佛還有魔障,那個魔障就是挫折。不能灰心,遇到挫折就灰心,這個人沒成就。遇到挫折,這是考驗的時候,看你有沒有智慧,你能不能轉境界!果然有智慧轉境界,這個障礙不但障礙不了你,反而幫助你提升。一次挫折,一次障礙,幫你提升一層,你會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,不生煩惱,增長智慧。當然這一方面是自己善根成熟,一方面確實十方世界佛菩薩加持。再看第二句。

  「坐道場時,平等照耀一切世界」。這都是屬於莊嚴道場。莊嚴道場裡頭最重要的,不是物質,你把道場建得金碧輝煌,美侖美奐,那統統都是物質。裡面所有一切佛像、菩薩像、神像精工雕刻,那只是人間一種藝術品而已,沒有靈性。靈性從哪裡來?靈性從心裡頭來。「平等照耀」,就把所有一切物相都變活了,它有靈性。有平等,諸位都知道,一定有清淨,一定有真誠,一定有正覺,一定有慈悲,具足菩提心。菩提心是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照耀一切世界。真正覺悟的人,他的心量就是這樣的,原本就是這樣,哪裡不能容人?學佛,學大乘,尤其學《華嚴》,你要注意到,你沒有平等心你就入不了華嚴境界。華嚴境界起心動念都是遍法界、虛空界,萬事萬物都是一視同仁。不但平等,真誠,真的沒有虛偽;清淨,沒有染污;正覺,沒有迷惑;慈悲,沒有自私,整個宇宙是一體,你看這個心量多大!中國人常講,量大福大,心量小的人沒有福報,量大福大。

  我們親近的人,我常常教人,有許多人問我,經營工商業的同學、同修們,他們要用人,聘雇人員,有時候碰到我來問我,想聘請某個人怎麼樣?我也不見得認識這些人,我告訴他一個原則。你仔細觀察,那個人有福你用他,他給你帶來福氣;那個人要沒有福,你就別用他,你用他,你的福都被他折了。我教人用人是這個原則。你看看古時候賢明的帝王,打仗的時候,賢明的將帥,他底下用人用福,有福。先鋒一定選什麼樣的人?福將,他有福報,他不會打敗仗。縱然打敗仗,他不會有很大的損失,福報大!你懂得這個原則,你就不會用錯人。有福的人,選他擔當一方面,有智慧的人,選他當參謀,讓他來出主意。有智沒有福,不能夠擔任主管,主管一定要有福,智慧差一點沒有關係,找有智慧的人幫助他。

  佛教我們福慧雙修,福在慧的前面,這是一個總的原則。你居家,你想請個幫助你理家的人,雇一個人,你也要懂得會看人,看那個人有沒有福報。我沒有做過主管,我一生孤家寡人一個,行業是講經教學,大家都知道我一生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錢財。我讀書有一點心得,懂得原理原則,所以有人來問我,我把這一點心得、經驗貢獻給他,給他做參考。

  平等照耀,平等心比什麼都重要。這是佛道場,佛的心平等心,菩薩是六度心,緣覺是十二因緣心,聲聞是四諦心,天人是四無量心,慈悲喜捨,上品十善心,人道是十善五戒心,餓鬼是貪心,畜生是愚痴心,地獄是瞋恚心。你用的是什麼心?現在菩薩示現成佛『坐道場』了,那當然是平等心。這個平等心發的多大?也是遍法界、虛空界,沒有不平等的。第三句。

  「坐道場時,除滅一切諸惡趣苦」。「惡趣」就是惡道,這一句了不起。「坐道場」,這個道場是什麼?坐道場就是你現在正處於住持佛法、教化眾生的地位,這就叫坐道場。一個道場只有一個住持,不能有兩個住持,你負責教導,像一個學校,你是校長你負完全責任。當然你要聘請許許多多的助手,教職員,但是這些助手每個人都要聽命於你。所以教育的成功失敗,責任歸校長,不歸教職員。學校辦得好,政府獎勵,獎勵校長;辦得不好,要處分,處分校長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所謂是他有行政責任。助手好,他要有智慧要會運用,人家提的意見你要會採納,你要能落實。功勞,功勞是你的,不是出主意的那個人,是你的,這一定的道理,要懂得。給你出個壞主意,你要沒有智慧,把它用上了,以後出了事情,你要受處分。

  這一句在第三句,說的是什麼?你看「除滅一切諸惡趣苦」。我們想想,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對龍王講的話,龍王是代表六道眾生。為什麼用龍來代表?龍善於變化,代表六道裡頭變化太大了。現在看看我們的社會,不僅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,人的思惟、見解、言行也是千變萬化。過去怎麼樣變還有個標準,所謂是八、九不離十,那個標準就是聖人的教誨。在中國,倫理道德是個標準,不能太離譜;在佛法裡面就是戒律,十善包括在戒律裡頭。所以,禮沒有了,倫理道德沒有了,儒就沒有了;戒律沒有了,佛就沒有了。前面我們讀到,佛把戒律比做法輪裡頭的軸心,三昧是外面的輪,軸心是戒律,你就曉得這個東西多重要;智慧是莊嚴、是德用,戒定慧三學用法輪來做比喻、做代表。

  佛告訴龍王說,「菩薩有一法,能離一切世間苦」,不就是這一句嗎?除滅一切諸惡道苦,諸惡道就是一切諸世間,一切世間。這一法是什麼法?十善業道。教人「晝夜常念善法」,心善;「思惟善法」,思想善;「觀察善法」,行為善。行為用觀察兩個字妙極了,我們今天修行,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專門觀察別人不善,你說糟糕吧!觀察別人不善,自己就不善。為什麼?你被染污了,這個影響實在講太大太大了。專門看別人的不善,專門說別人的不善,你的心不善,你的思想不善,你的言行不善。好了!你落在五逆十惡,五逆十惡變的是三途地獄,你造這種業,你要受這個報。

  你已經造了,不要緊,你還沒有死,你一口氣還沒斷,還來得及,趕快回頭;一口氣斷了之後就來不及了,回不了頭了。一口氣未斷,能夠修懺悔法。什麼叫懺悔?懺悔不是在佛前磕頭作揖,求佛菩薩饒恕,那是假的,那是不懂得懺悔法;懺悔法是明白覺悟之後,後不再造。我從今之後,再也不看別人的不善,再也不記別人的不善,再也不說別人的不善,你修真懺悔法。修真懺悔法的人諸佛歡喜,為什麼?回頭是岸!佛後面還加強語氣,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這一句話非常重要!我讀了這節經文,我還加了點東西進去,不但是不容毫分不善夾雜,我加了個「不容毫分不淨夾雜」,心要清淨,行要純善;純淨純善能除滅一切諸惡趣苦。

  所以,十善業道是佛家的根本法,行門裡頭最重要的一門,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,顯、密、宗門、教下,統統都依十善而得成立。十善就好比是土地、地基,顯、密、宗、教,大小二乘,無量法門,好比是建築物,這個城市美侖美奐,建築輝煌,統統要依大地;沒有大地,你蓋個小茅蓬也蓋不出來。你要不重視十善業道,不真正落實十善業道,你這一生無論修哪個法門,無論怎麼樣用功,到最後都落空。落空之後是什麼樣子?這就是李老師常講的了,該怎麼生死,還是怎麼生死。「該怎麼生死」是什麼意思?業力,你必定還是受業力牽引,你自己做不了主宰。如果是修行十善業道的人,他能做主宰,他能夠轉業力為願力;換句話說,這一生當中,前半世是業力來受生的,後半世轉業力為願力,就變成菩薩乘願再來。這是學佛的成就,學佛的真實利益。

  你看看,這個事情真的不簡單,無量劫來累劫的業障,在這一生當中居然能夠把它消得乾乾淨淨。只要你能夠依大乘經教依教奉行,你要認真的落實十善業道。我們上次把這個經講了一遍,講得也相當詳細,現在台灣有同學從錄相帶把它寫成了文字,很快就會印出來。有文字、有光碟、有錄音帶,要多看、多聽、多學習,能離一切業道苦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坐道場十種事的第四句:

  「坐道場時,令一切世界金剛所成」。「金剛」表究竟堅固,哪些事情究竟堅固?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,一切法從心想生,如來果地,他那個大地確實是「金剛所成」。為什麼地會變成金剛?在理論上講,現在科學家很清楚,科學研究的成果知道一切萬物確確實實是一合相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它的基本粒子完全相同。金剛鑽跟泥土沒有兩樣,完全相同,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,變成許許多多不同的元素,不同的礦物,不同的金屬。實際上,這個基本粒子完全相同。誰排列的?於是有些人就想到這大概不是人,這是神,神來做的。總是把一切無法想像、不可思議的,統統歸給神,答案歸到這個地方。

  可是在佛法裡面,佛法就不是這麼說,佛法確確實有歸宿。誰排列的?佛講「從心想生」。你的心想堅定,這所有一切物質都變成了堅定;你的念頭浮動,所有一切物相也就變成浮動,物質現象從心想生。心剎那剎那不住,所以外面所有的物相也是剎那剎那在變化,我們想想佛說的這個道理。佛不是憑空說的,他憑什麼說的?他親自見到了,這就是《般若經》上講的,佛有五眼,五眼圓明,看到宇宙之間無量無邊世界的一切真相。諸佛如來要是有緣集合在一起,他那個大地所呈現出來的確實是金剛。清淨心所現的土地是琉璃,乾淨的,一塵不染,像玻璃一樣,透明的。平等心現出來的是地平如掌,沒有高低起伏,確確實實說明了物隨心轉,境隨心轉。

  在大乘教裡面,金剛代表智慧,般若智慧,所以《般若經》裡面有一部,這是知名度最高的,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「金剛般若」是能現,「世界金剛所成」是所現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《金剛經》的義趣就是堅固,能破一切物,一切物不能破壞它,它的堅固就可想而知。我們在此地把它用來比喻信願行,信心堅固,沒有能夠破壞的;願力堅固,決定沒有退轉,決定沒有改變,信願堅固;行堅固,行包括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行為,決定與諸佛如來教誨相應,決定與性德相應,沒有違背,這個人的成就就是「金剛所成」。

  想想我們自己,學佛這麼多年了,對於佛法是不是真正有信心?大多數的人半信半疑。對於你的願有沒有信心?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沒把握,沒消息,也是半信半疑。所以,在行門裡面,一面是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面又捨不得放下娑婆六道,你處在這個矛盾當中,你怎麼能成就?大多數的修行人確實是這樣子。你找到一個真的堅定信願行的人,太難太難了,那個人肯定一生成就。我們在《往生傳》裡面看到,《淨土聖賢錄》裡看到那些記載,你仔細觀察,沒有一個不是信願行堅定不移,他成功了。信願行有絲毫疑惑,都會造成往生的障礙;學教,造成開悟的障礙,其他就不必說了。所以,《華嚴》大經大論都說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堅定的信心是成道的根源,堅定信心能出生一切功德,所以稱功德母。

  初學,你有沒有成就?不看別的,端看信心。初學的人,你對於你選修的法門有沒有信心?你對於依止的善知識有沒有信心?我們今天講老師,指導你修行的老師,你依靠他,你對他有沒有信心?對你的同參、同學有沒有信心?然後你所學的,落實在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有沒有信心?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,那恭喜你,你決定成就。你要沒有信心,沒有信心就是疑心很重,懷疑。懷疑,大乘經教佛常講,是菩薩第一障礙;換句話說,菩提道上障礙很多,懷疑是最嚴重的障礙,是一切障礙裡頭的第一障礙,就是你有疑。你對所選修的法門懷疑,你對於教導你的老師懷疑,對你所學的東西能夠落實到生活懷疑,所以你沒有辦法做到,你怎麼會有成就!

  真正有成就的人一絲毫懷疑沒有。禪宗六祖惠能,二十四歲接受五祖傳衣缽給他,五祖哪一點看重他?就是人家沒有懷疑。神秀還猶疑不定,你在《壇經》上看到的,這就沒辦法跟惠能大師相比,堅定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。所以諺語常講「疑心出暗鬼」,這是比喻,你有懷疑,你就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障難,那些障難叫暗鬼,障礙你、阻礙你,你不能成就。下面第五句。

  「坐道場時,普觀一切諸佛如來師子之座」。菩薩示現成道的時候,也坐師子座,觀察一切諸佛師子座。師子座比什麼?坐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,師子座就像寶庫一樣,這裡頭有無量無邊無盡的法寶。你坐在這個師子座上,這些法寶,無量無邊無盡的法寶,從你口中流出,從你念門流出,從你全身流出,從師子座流出,遍法界、虛空界。你想想這是什麼境界?坐上這個寶座,這是示現成佛了。佛佛道同,佛與佛所見的,佛與佛所說的,決定沒有兩樣,佛佛道同。所以你要是疑惑,這個人是真佛、是假佛?沒有關係,你找佛經來對照一下。如果他所想的,他所說的,他所做的,跟經典上講的相應,那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;如果不相應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,細心觀察你就明瞭了。

  這一句清涼大師還有註解,「觀師子座者,知將說故,晉經云,觀一切佛師子之吼」。《晉經》是《六十華嚴》,這個地方講觀師子座,《六十華嚴》說觀師子吼,大意上我們也都說出來了,是這個意思。佛佛道同,以心印心,佛心純淨純善,自己也是純淨純善,心心相印。一切諸佛如來的智慧,跟自己所證的完全融成一個智慧。你要說為什麼?這是法性,法爾如是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只要你把障礙去掉。障礙是什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說到我們眼前的障礙,最嚴重的障礙是十惡業。

  諸位一定要曉得,佛教初學,無論在家、出家,教什麼?十善業道。怎麼曉得用這個教初學?「淨業三福」不就是說明了嗎?這三條,第一條人天福,第二條二乘福,第三條菩薩福。人天福裡面,教的是「孝親尊師、慈悲心、十善業道」。所以我們知道《十善業道經》是佛門裡的共同科目,必修的科目。再看下面第六句。

  「坐道場時,心如虛空無所分別」。五、六、七這三句是講身、語、意三業,這句講意業。這是如來果地,乃至於法身菩薩,「心如虛空無所分別」,我們常講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放下了,都沒有了,這個心是純淨純善。這個心是真心,這個心是佛性,這個心決定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自自然然圓滿具足。古來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,修行要從根本修,什麼是根本?心是根本。我們把大乘經論的教誨,歸納成十句綱領,好記,依這個修學,與這個相應,真學佛,真修行,真的從根本修。這十句我們都記得很熟,心是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;行,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,十句二十個字。再總把它歸納起來,「純淨純善」,五種菩提心,純淨;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,純善之行。所以把二十個字歸納為四個字,純淨純善,從這兒修心。再看第七句。

  「坐道場時,隨其所應現身威儀」。這一看就知道,這是身業,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。這裡面有句話必需要記住,非常重要,那就是「隨其所應」,眾生有感,菩薩就有應,應就是「現身威儀」。你們大家現在在學《沙彌律儀》,沙彌「律」說十條,十戒;「儀」就是威儀,二十四門威儀,從這兒學。儒家威儀是在《弟子規》裡面,教你行住坐臥都有規矩。現在世間人雖然不講這個規矩,不教這些規矩,不重視這些規矩,但是如果看到有這種守規矩的人,他生歡喜心,他生尊重心,這是肯定的。善根厚一點的人會生慚愧心,感覺到「是好,我不如你,我還沒有辦法做到」,生慚愧心。度化眾生先要從威儀下手,要做給人看。你跟人接觸,不懂得威儀,你就不能夠幫助眾生,為什麼?眾生排斥你,你就是有真心想幫助他,他不願意接受。所以,威儀很重要,一舉一動要守規矩。

  最重要的要笑臉常開,世出世間法,在威儀裡面,這是第一,佛門裡面用彌勒菩薩來表法。正規佛教道場的建立,第一棟建築物是天王殿,天王殿正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,布袋和尚。放那裡幹什麼?教你入佛門你要學他,笑面迎人;每天那個臉板起來的時候,誰歡喜你?誰願意跟你接近?你得不到別人幫助,得不到別人的尊重,是你自己拒人於千里之外。好像過去我住台灣那個時候,有一度台灣社會在推行叫微笑運動,這一點真的現代中國人不如外國人。外國人你看,見面不認識,在馬路上見面,他會對你笑笑,會打招呼。中國人沒有,中國人不但是陌生人不會打招呼,熟人也不會打招呼,也不會有笑臉。而佛法頭一堂課,就教我們這個,滿面笑容,歡歡喜喜,你叫人生歡喜心。這是什麼?這就是法布施,布施歡喜、布施真誠、布施慈悲,從這裡表現。板著面孔,這個不行,這不是學佛。

  彌勒菩薩肚皮很大,代表什麼?包容。背著個大布袋放在旁邊,代表什麼?放下,放下妄想,放下分別,放下執著,沒有一樣不包容的,滿面笑容,頭一堂課。你進佛門,用這種心態入佛,你才能入得進去,就是說你學佛才真正能夠契入境界;你要沒有歡喜,沒有包容,沒有放下,諸佛菩薩來教你也無可奈何,你什麼都得不到。

  所以,佛法一切的設施是教育,非常可惜,現在一般社會把他當作神去拜,你說糟不糟?求他保佑你,實際上他的表法是真保佑你。你看你天天用歡喜這種態度對人,能包容,能放下,誰不尊敬你,誰不歡喜你,誰不願意跟你合作,你不是什麼問題都解決了!諺語常說,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」,世出世間法的成就,先決的條件,人和,所謂家和萬事興;你的道場和合,道場一片興旺。如果裡頭勾心鬥角彼此不和,這個道場必定衰亡,興衰就看這裡面的人和不和!看一個家,這個家是要敗,還是要興,你看這一家人和不和睦。一家人父子兄弟統統能和睦,決定興旺;父子兄弟統統各人有意見,彼此不和,彼此不合作,這個家怎麼會不衰!當然衰了。這樁事情不但是中國、外國歷史裡面記載的太多太多了,我們冷靜觀察周邊現前的社會,你就會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「和」比什麼都重要!古時候帝王統治這個國家,能夠傳多少代,能夠享國幾百年,靠什麼?靠和!末代的皇帝一定不和,他才亡國。你去讀歷史,讀末代皇帝那一段,宮裡面不和,宮是他的家,皇后、嬪妃,家不和;外面朝廷不和,帝王跟大臣都不能夠真誠相待,彼此都有疑心,都有懷疑,都有防範,這糟了。凡是有這些現象出現,這個朝代不會長久,決定會滅亡。所以古時候的教育,實在講最重視的就是「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」,真正教育的重心就這兩句。和睦裡面決定包含著包容,互相尊敬,互相敬愛,真誠互信,彼此互相信賴,互相關懷、照顧,互助合作,包括在和睦相處裡頭。這是這個家、這個國為什麼會興旺,道理在此地。如果捨棄了教育,你現在這個社會不管怎麼樣繁榮、興旺,曇花一現,必定敗亡。只要你細心冷靜的觀察,事實就在面前,理跟事你都會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下面一句,第八句。

  「坐道場時,隨順安住金剛三昧」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,後面三句「成德」,第一句是「滿自能證,明智顯惑亡」,明是明顯的意思,智慧現前,煩惱習氣滅了,這是這一句。這一句裡頭我們要學習的,「隨順安住」,你就能成就「金剛三昧」。金剛三昧就是「金剛般若波羅蜜多」。普賢菩薩十大願裡面就教導我們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隨順,隨喜、恆順,菩薩能做到,為什麼?菩薩沒有分別執著,他才能隨喜、恆順。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我們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我們要求別人隨順我,我不能隨順人。

  現在這個世間有幾個菩薩?菩薩碰到你能隨順,能順從你。不是菩薩?你們兩個人就對起來了,彼此就對立了,彼此就產生矛盾了。我不願意隨順你,你也不願意隨順我,和睦沒有了,平等沒有了,和睦、平等沒有了,是什麼現象?鬥爭。鬥爭再要向上提升就是戰爭,最後的結果,同歸於盡。縱然鬥爭,一個敗了,一個勝了,勝了未必真勝,敗了未必真敗。為什麼?來世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所以說是同歸於盡,同歸於滅亡。要共存,共榮共存,現在這個口號叫得很響亮,如何與一切眾生共存共榮?那你一定要懂得隨喜、恆順,一定要學菩薩,這樣你才能得真實的智慧,金剛三昧真實智慧。第九句。

  「坐道場時,受一切如來神力所持清淨妙處」。這一句容易懂,清涼大師說,「受佛所處,將契同法界」。佛所處就是法界,法界就是佛所處。受一切如來神力的加持,住「清淨妙處」,《金剛經》上須菩提向世尊請教,「云何應住,應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」。現在我們修淨土,這兩句話的答案我們知道了,我們的心要住在哪裡?住在阿彌陀佛聖號上。怎樣降伏其心?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把我們一切的妄念、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伏住,所以兩個問題用一個方法解決了。終極的目標,我們就是要安住西方極樂世界,到那個地方成就圓滿菩提,這是淨土的歸宿,不能忘掉,要很認真努力去幹。經上講的話你要真懂,如來在大乘經教裡頭常常教導我們,深解義趣,你對於經教不理解是障礙,你一定要理解它,然後你才能夠用得上。

  往生,怎樣才能往生?《無量壽經》「三輩往生,往生正因」這兩品你要好好的去讀。這經上所說的都是往生必須具備、最重要的條件,你有沒有?總的綱領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兩句話的內容就非常深廣。有很多人誤解了,以為一向專念,一天到晚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就可以了。其實每一聲佛號裡頭要具足四十八願,這是不能再少的;念念跟佛的心相應,念念跟佛的行相應,四十八願。前面一句不要忘掉了,「發菩提心」,菩提心是什麼心?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你是不是這個心?要用這個心念佛才會相應。你的心是虛偽的,是染污的,是貢高我慢的,是愚痴的,是自私自利的,你一天念二十萬聲佛號,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,不能往生。什麼原因?你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樣。

  阿彌陀佛是菩提心,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眾生統統是菩提心,為什麼?都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才往生的。你的心是輪迴心,要知道虛偽、染污、高下,貢高我慢,沒有把人看到眼睛裡頭,愚痴、自私自利,這是輪迴心,念阿彌陀佛也是輪迴業,只是口善而已,不能往生,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。所以,清朝乾隆時候灌頂法師,他註解的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,你們看看就曉得了。頭一句,他講念佛一百種不同的果報,第一句就是念佛墮阿鼻地獄。為什麼?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,最後墮阿鼻地獄,多想想。我們今天念佛,這一百種果報自己仔細看看,將來自己是得哪一種果報!在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最後的一頁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