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二六五卷) 2004/5/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12-017-1265
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,光照十方百萬世界,偈頌第六首看起:
【於法無疑惑,永絕諸戲論,不生分別心,是念佛菩提。】
這十首偈前面五首是讚歎「佛法難思」,後面五首是「示入方便」。從第六首這講方便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為我們提示的,「上來說佛,不離功德菩提」,就是前面的五首偈。「上所說法,不離教義,次第令入」。這個令入,這不是八,這是出入的入,次第令入。「初偈令念菩提」,這是第六首偈。這四句說四樁事情。第一句「善決性相」。念菩提也就是念自性,也就是念真心,也就是念第一義,我們通常講正念真如,或者加上一心正念真如。這首偈特別是對我們念佛人來講,重要!我們確實要好好的來學習。
第一句是先決條件,『於法無疑惑』,正念才能夠生得起來。清涼在此地把這四句都給我們說出來,我們在此地把這個文念一念。「次二句」,就是第二句、第三句「契理絕想」,想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斷掉了。「以生分別想,即戲論故。具斯二義為念菩提」。具足這兩個意思,契理絕想這兩個意思就是還要離一切戲論。「故大般若云,覺法自性,離諸分別,同菩提故。又心絕動搖,言亡戲論。又瑜伽九十五」,就是《瑜伽師地論》第九十五卷,我們知道《瑜伽師地論》總共有一百卷,第九十五卷裡面有講「六種戲論,故名為諸」。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示的。我們來細細的看看清涼大師的講解。
「善決性相」,著重在這個「善」字,這個字非常活潑。決是決斷,就是說你對於性相,性相後頭還有理事、因果,我們常常在講席當中提醒同學,這六個字把世出世間法包括盡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起來總不外這六個字。性是體、本體,相是現相,體性現相,這是講宇宙、眾生的來由。宇宙從哪來的?世界從哪來的?這世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球、星系。星球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眾生,這都從哪來的?這是性相,性能現能生,相所現所生。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,能所是一不是二,這是不思議的境界,《華嚴》這部經講得透徹。就現相上來講有事、有理、有因、有果,雖然非常複雜,經論上常講無量因緣,無量因緣總歸納起來不出理事因果,這就都包括了。
善決,這講到這個善字。佛常常跟我們講「佛無有定法可說」,這就善。法如果是一定的,不能改變的,那這個法是死的,不善。譬如方位,我們講東南西北,說東南西北,你總得有個座標你才能說,不然的話,這東南西北是戲論,毫無意義。哪裡是東?哪裡是西?我們以現在住的這個地方澳洲,以這個為座標,澳洲的東面是南美洲,澳洲的北面是印度尼西亞,西面也是印尼,南面是南極。如果我們以新加坡為中、為座標,東南西北就變了。所以,法怎麼能有定法說。佛經上講得很清楚,以我們娑婆世界為中心,阿彌陀佛的世界在我們的西面,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再往西面去,從阿彌陀佛就是十萬億佛國土再往西面去,那邊的世界稱什麼?阿彌陀佛的世界在東方不在西方。極樂世界上方有世界,上方看極樂,極樂在下方。下方有世界,下方世界看阿彌陀佛在上方。它到底在哪一方?一定要有個座標。懂得這個道理叫善,不曉得這個道理那就不善。
所以世出世間法不是定法。又何況這個座標它還會變,現在科學家已經證實,地球在空中運轉有個軸心,南極、北極,這個軸心不是固定的,它振動,振動的時候也稍稍有差異,若干年它有個週期,這個稍稍學一點天文的同學們都知道。這從小的。我們知道太陽系是繞著銀河系轉的,銀河系是個大的旋轉的星體,也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在旋轉,那個中心也不穩定。銀河究竟繞著什麼圈子在旋轉,現在科學家還沒證實,我們相信將來一定會發現,因為它太大了。這些事,《華嚴經》我們前面講過,「世界成就品」裡都說過。
無論世界多麼大,無論微塵多麼小,總不出性相、理事、因果。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用在人事裡面,這一句話顯得更重要。我們對於一個人沒有疑惑,對於一樁事沒有疑惑,你真的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這個疑惑才能斷。如果沒有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怎麼能不疑惑?試想想看,不想別人想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對於什麼沒有疑惑?對宇宙、對天地、對大自然,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,可以說沒有一樣不疑惑。為什麼會有疑惑?沒有一樣我們是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所以有疑,惑是迷惑。有懷疑、有迷惑,於一切法統統都有疑、都有惑,這是凡夫,六道凡夫。四聖法界裡面有沒有疑惑?還是有疑惑,比我們少一點。六道裡面的疑惑他清楚了,他沒有疑惑了,他超越了。四聖法界、一真法界他有疑,他有惑。所以他還不能超越十法界,還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,什麼原因?疑惑。所以佛經上常常講「斷疑生信」,生信就除疑,這是大事,這不是小事。
「於法無疑惑」,我們就現前來講兩種人。一種人上根利智,他確實於法通達明瞭,這種人在佛法裡面稱為法身菩薩,他沒有疑惑了。法身菩薩就是一般人講的明心見性,見性就是對於性相、理事、因果通達明瞭,他證得了。沒有見性的那些修行人還有疑,所謂是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,疑要是斷掉了,徹悟。大徹大悟,華嚴會上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,於法無疑惑,十法界裡面於法統統都有疑惑。所以這個偈子不是對普通人講的。
在我們這個世間,剛才講了兩種人,一種人是上根利智,雖然他不是明心見性,沒達到這個境界,他對一切法雖然不知道,他也不疑,他也不迷惑,這是什麼原因?善根深厚。他對於經教裡面所說的,他能接受。雖然對於佛所講的這些性相、理事、因果不甚明瞭;不能說他不明瞭,不甚明瞭,能了解個幾成,百分之二、三,十分之一、二。其餘的呢?其餘他不疑。為什麼不疑?相信老師,對老師具足了信心。所以對於老師的教誨,他肯定是依教奉行。這個人善根深厚。
另外一種人他完全不知道,對於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他完全不通,但是他有福報。什麼叫福報?佛怎麼說,他就怎麼做,他也不問什麼道理,絕不追究,他沒有疑問。佛教我怎麼做,我就怎麼做,那還會有錯嗎?什麼道理不懂也不問,依教奉行。佛叫你萬緣放下,他真放下;叫你一心念佛,他就準一心念佛。這個人念幾年佛,真的站著、坐著預知時至往生了,福德深厚!這不是普通人,大福德,我們常講下愚。所以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」,這兩種人好教。
下愚是有福,上智是真有智慧,麻煩就是當中這一截。當中這一截人數特別多,既非上智又非下愚,他對於宇宙之間世出世間一切法充滿了懷疑,對佛、對菩薩信心生不起來,這是我們常常講的業障深重,障礙了他的福德因緣。這沒有法子,這就是佛法裡面講「無緣之人」,佛不度無緣之人。佛也沒有辦法叫他相信,必須等待他的業障消得差不多,生生世世修積的這些善根漸漸成熟,這個時候他才能生起信心,那個時候佛菩薩會來教他,會來幫他忙。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這些事跟理我們都要明瞭。所以清涼在註解裡頭,善決性相。
我們今天說老實話,學上智學不到,學下愚也學不到。早年我年輕的時候跟著李老師學,李老師就給我講過好幾次,他說他想學愚,學了幾十年都學不像。學愚不是容易事情。古德常常這樣勸人,這上智是你沒有辦法勉強的,下愚可以學。不管能不能學到,對自己肯定有好處。為什麼?你能學下愚,你一定會謙虛,你對一切人事物會恭敬、會尊重,會降低你的貢高我慢,這對你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。真正那個愚叫愚不可及,在這個世間自古以來,就在現前我們也看到不少,老實人,真幹!你問他教理他不懂,他沒有聽過經,甚至還有不認識字的。他們真的相信,一門深入,真的是長時薰修,他的光陰不空過。
我相信我們同學許多都聽說過倓虛法師所說的,諦閑法師有個徒弟鍋漏匠,那就是愚不可及,我們一般人比不上他。你看看他就是相信老師,他的老師是諦閑法師,師父教他放下萬緣專念阿彌陀佛,他就真念,他真放下。師父教得好:念累了,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接著念。告訴他:將來準有好處。他也不問什麼好處,他就聽話,他沒有疑惑,這一點難得。死心塌地念了三年多,果然有效,他站著往生了。預知時至,站著走的,走了以後還站了三天,等待諦閑法師來替他辦後事,不得了!這個事情距離我們還不算太遠,半個世紀之前的事情。念佛往生的,在近代這種人佔大多數,而且那個成就、往生的瑞相不可思議。我們仔細再看看這些人,多半是很苦的人,生活在這個世間吃盡了苦頭,怕苦不想再吃苦了。所以遇到一個善知識、遇到一個好老師教他,他百分之百的順從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,真的是如大經所說的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他信。
我們今天學佛歲月時日不少了,有人學了七八年、十幾年、二十幾年,我學了五十三年,為什麼沒有他們這樣成就?不說跟別人比,跟鍋漏匠我們就比不上他,他三年都成功了,我們搞了五十三年。原因在哪裡?他百分之百的信心。我們今天搞這麼多年,說老實話,對佛法能有百分之五十的信心,不錯了。百分之五十的信心,那功夫稍稍能得力;要是不到百分之五十,功夫不得力。到什麼時候你才有成就?最低限度要有百分之五十九的信心,你才有成就。在百分之五十,不錯了,這得力了,加速度向上提升,一點都不懷疑。經論上所講的,我們每天在讀誦,有些我們能懂,很好。不懂?不懂也不懷疑,也無須去研究,研究沒得用、沒用處,讀過就好。一遍一遍讀過,阿賴耶識裡頭種子落下去了。等到哪一天信心清淨了,則生實相,就豁然大悟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定能開慧。
二、三句『永絕諸戲論,不生分別心』。這兩句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示的是「契理絕想」,說得好。契是契入,理是什麼?理就是諸法實相。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,你體會到了,你契入了,你明白了。契入是個形容詞,真的有沒有入?沒有出入,有入就有出。老老實實說就是覺迷。長時間在迷,一旦覺悟,那個覺就叫做契入,不是真的有個入。你要真的講找個入找不到,那你就錯了。前面一首偈講到「無性無所轉」,無性,哪有出入?所以沒有出入。在自性裡頭,沒有分別、沒有妄想、沒有執著,一法不立,一法不生,法爾能現,這不可思議。法爾是自自然然它能現(能變現)一切法。雖變現一切法,你不要以為這一切法是真的,不是真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如果有能入、有所入,它就不是虛妄的。所以雖然給你講入,入不可得,那真的入了。
我們凡夫最難的,對這個大乘佛法,尤其是向上一著沒有辦法體會,什麼原因?我們不離分別心,我們所用的都是分別,都是在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怎麼學習都沒有辦法覺悟。因為什麼?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是妄想,妄不能破妄。一切妄相是從妄生的,妄怎麼能破妄?離了妄,妄才沒有。所以這個事情總得要離妄想分別執著。你要不能離這個,你怎麼會契入境界?你怎麼能契理?所以契理,想就斷了。這一個想就是我們講的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沒有了,這契理了。
下面說的,「以生分別想,即戲論故」。戲論,我們一般講開玩笑,不是真的。戲論就是不是真的,說著好玩而已。佛給我們的示現,給我們說的一切法,我們要是在形色、言說上起了分別執著,錯了,你永遠不能體會它的真實義。開經偈上所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永遠不能夠理解它的真實義。什麼原因?因為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你的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你沒放下。如果放下?放下就是。那個真實義你自然就明白,這個時候叫豁然大悟、豁然貫通,這個時候「於法無疑惑,永絕諸戲論」。因為什麼?不生分別心了,分別執著、起心動念都沒有了。所以分別執著都是戲論。
「具斯二義」,前面講的一個是無疑惑、一個是無戲論,無分別這叫念菩提。念,有沒有念?有沒有天天去念菩提、菩提,是不是這樣?不是這樣,這不是念菩提。菩提也沒有。菩提是印度話,它的意思是覺。佛是覺者,菩提是覺,佛菩提,覺者之所覺。怎麼個念法?不是口念,不是心想。你看「念」這個字,中國文字了不起,智慧的符號。念是什麼?念是今心。現今這個心就是覺者之所覺,這叫念菩提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念阿彌陀佛也不例外,現前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,這叫念阿彌陀佛;現前這個心就是極樂淨土,這叫離念。西方淨土依正莊嚴有沒有念在口上?沒有。有沒有念在心上?沒有。因為念在口上是戲論,念在心上是分別執著。這個事,難!現在的心,心是什麼?心是法界虛空界。念佛念菩提,就是覺心遍法界虛空界,覺心遍一切剎土眾生,這真的在念佛。心行跟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合成一體,這叫契入,此地講契理,所有一切妄想戲論都絕了。
這些覺者示現在九法界,行大慈悲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他有沒有違背菩提?給諸位說,沒有。何以沒有?他的示現有無不二,現即無現,無現即現;他的說法,說無說不二,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。我們要怎樣契入他的境界?至少要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。這個話意思很深,而且很容易誤會。一誤會,那就完了。聽而無聽,聽就是不聽,不聽就是聽,那我就不聽,不聽就是聽。這是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,完全不了解真實義,真正是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、萬里。
大師在此地引用《大般若經》,這段話說得很好「覺法自性,離諸分別,同菩提故」。《大般若經》裡面有一個小故事,《鈔》裡面註出來了,也很不好懂,可是我們把它念一念。這段經文在「文殊分中」,前面所講的「心絕動搖,亦是此經,次後那伽室利分」,那伽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是龍。那伽室利,室利是吉祥,完全翻成中國意思是「龍吉祥菩薩」。「妙吉祥菩薩,欲入城乞食」,那個時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到外面去托缽乞食。文殊菩薩入城乞食。「龍吉祥問云,我欲入城,為有情故,巡行乞食」。巡行就是沿門托缽,龍吉祥菩薩看到文殊菩薩去托缽去了,他也要去托缽,我們兩個一起去好了。他們兩個這一問一對,什麼叫念菩提就顯現出來了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個公案我們留在下一堂課再講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再看《大般若經》裡面這段小故事:
兩位菩薩去乞食,這兩位菩薩,一位是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薩,一位是龍吉祥菩薩,他們兩個人去乞食。龍吉祥菩薩就問,我想入城「為有情故,巡行乞食」。有情是有情眾生。說這個話、有這麼一個念頭,我們想想他有沒有分別?執著我們不談,我們只談他有沒有分別。為有情故,巡行乞食。其實菩薩在演雙簧,表演給我們看的,讓我們在覺悟。
他問這句話,文殊菩薩就告訴他,「妙吉祥云,隨汝意往」,你要去,隨意。「然於行時」,這下面所說的我們就很不好懂。你可以隨意去,但是你於行時「勿得舉足」。但我們想想,你要走路,走路你不把腳抬起來你怎麼走?抬起來之後要下足,你不可以舉足也不能下足。「勿屈勿伸」,你走路的時候這個腿一定有屈有伸,這什麼意思?這三句講的是身體,總不出身語意三業。講得再多,用身語意就全部把它概括了。凡夫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必定落身語意;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他們應化在世間,他決定不落身語意,差別就在這裡。他走路,走路的念跟真如相應,跟佛菩提相應。與真如、與佛菩提相應,那就是說與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相應。才起心動念就錯了,著了身相。舉足、下足、屈伸,身相,著了身相。
什麼叫不著相?這一段文實在講是提供我們很好的參考,看看菩薩是怎樣應化在世間的。我們對這個身太重視了,念念都沒有把身體忘掉,著相,所以這個身體老有毛病。病從哪裡生的?病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,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身體不會生病的。維摩居士生病了,維摩居士我們知道是佛示現的,示現生病讓大家來看病、來問候,他來說法。裝病,裝病是引導人來問他,他來說法,不是真的。「一切法」包括身體、包括依報環境,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哪來的病?病也是一法,那病也是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。這叫善巧方便,這叫善知善行。
再看底下,「勿起於心,勿興戲論」。這把三業都說到了,勿起於心是意業,勿興戲論是語業。你看身、語、意三業,三業清淨。換句話說,一切時一切處永遠保持著三業清淨。怎麼保持法?念念跟菩提相應。我們再往下看,這是講三業,下面再講依報。「勿生路想」,不要生起來這是路;「城邑想」,這個勿生是連到的,這個地方是城,這個地方是村莊,這裡是小鎮,物質環境。下面人事環境,「大小男女想」,這是大人那是小孩,這是男人那是女人。你去托缽就托缽,你可不能,這是妄念妄想。你看依報正報,依正都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文殊菩薩如是,龍吉祥菩薩又何嘗不如是?今天兩個人唱雙簧,一問一答,讓我們明白這些事理,教我們怎麼學習,我們要懂這個意思,才不辜負這兩位菩薩為我們現身說法。這事說出來了。
下面說,「所以者何」,為什麼要這個樣子?「菩提遠離諸所有想」,這把道理說出來了。佛弟子、大乘弟子發菩提心,念念不失菩提心,念念不離菩提心,道理就在此地。菩提心,菩提離念,真心離念。真心裡面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?分別執著是粗念。極其微細的動念都沒有,所以沒有一切想,想就是分別,沒有一切分別。這是解釋經上講「不生分別心」。你怎麼還有分別?你有分別,你出不了十法界;你有執著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大乘人,這兩句話比什麼都重要。於一切法依報、正報,決定不起分別、不起執著,你的心永遠是定的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不是盤腿面壁在那裡端坐,那叫入定;無時無處行住坐臥都在定中。
今天上午你們在講堂,朱居士入定了,實際上他是在那得清淨心。許多同學來給我說:不得了,朱居士坐在那裡,氣色也不好,不知道怎麼?我們在他耳朵邊敲引罄也沒有反應。我告訴大家,過去在華藏圖書館他常常有這個現象,我們是看了多次,所以不見怪。此地同學大概沒有看到過,都看到很奇怪。真正入定,不一定要坐在那裡,走路、言談甚至於歌舞都在定中,動靜一如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那是大定,真得受用。龍吉祥菩薩跟文殊菩薩兩個人出去托缽在定中,他這個定沒有出入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
下面說,「無高無下,無卷無舒」。無高無下是平等。前面所講的,於依正都不分別、都不起心,那是清淨,清淨平等。「心絕動搖,言亡戲論,無有數量」。心絕動搖,動搖是起心動念。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你還會起心動念,你心動搖了。動搖就是動、震動,你心動了。這心一動就是無明、就是迷惑。心無動搖,常覺不迷。言亡戲論,言是什麼?言語沒有了,戲論就沒有了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心絕動搖是心行處滅,言亡戲論是言語道斷。
不起心、不動念,哪裡還會有言語。這個境界裡頭無有數量,這一句很重要。我們世間人所講命運,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命運,你家庭有家運,國家有國運,世界有世運。什麼是命運?命運就是數量。起心動念就落在數量,不起心、不動念沒有數量。十法界都有數量,一真法界沒有數量,不落在數量裡頭。這樁事情《了凡四訓》裡面雲谷禪師的開示就講到了。人何以有命運?你有數。所以你會被孔先生算得那麼準確,因為你落在數量裡頭。一個人真正做到忘我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就超越數量。算命的給你算就算不準,看相也看不準,算命也算不準,為什麼?超越了。只要你執著這個身是我,或者執著這身是我所,都在數量裡頭。你果然覺悟,我沒有,哪來的我所。
身沒有,身不是我,身是我所。這是說什麼?這對初學凡夫方便說。要是給你說真的,說真的你不懂,只有隨順你。隨順你能夠理解的給你說,你不能理解的不能給你講,講了,你會覺得奇怪,你不能接受,你不得利益。這就是佛說法的善巧方便。你是什麼樣的程度就給你說什麼法,決不能超過,超過你不懂,不能接受,你還會反駁,你會排斥。所以一定要在你程度、領悟能力範圍之內給你講,你才會歡喜讚歎。不知道佛法深妙無涯,你現在這一段覺得很歡喜;再過一個時段給你說,又提高一層,更妙了。
一切諸法其廣沒有邊際,其深沒底。所以說我們非常感慨,這樣好的學術,在世間學校裡頭不能開課,真的是太可惜。無上甚深微妙法,今天這個世間尖端科技都不能夠超越。現在尖端科技的發展兩個極端的方向。一個方向是走無限大,太空物理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華藏世界,這是講無限大;一個階段是無限小,量子力學,佛法裡頭講微塵世界,比科學家講得更微細、更不可思議。微塵裡頭有世界,世界裡頭有微塵,微塵裡頭又有世界,重重無盡,其深無底。你能契入幾層?對於人生,無論對於生活(物質生活、精神生活)方方面面有絕對的利益,有真實的好處。
具體來說,人生第一個是健康長壽。你沒有健康的身體,你什麼事都不能辦。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健康第一,長壽第一。第二是聰明智慧,第三是財富能力。這三樣東西,這是非常現實的,現在社會大家追求的,你到哪裡去求?你能求得到嗎?在佛法裡面,真的,這三樁東西叫小事一樁,有求必應。我在年輕的時候真正是貧窮下賤。賤,社會上沒有地位;窮,沒有財富,明天有沒有飯吃都是打問號。幸虧在那個時候接觸到佛法,佛法對我的幫助太大。首先讓我怎麼樣?不想有明天,只有今天,決不想明天。所以雖然窮、貧賤,我很快樂,那就是我沒有欲望、沒有奢想,安分守己,讀經念佛,自得其樂。以後跟李老師學會講經,不但自己得樂,而且能跟別人分享,往後是樂此不疲。我在這講台上,今年是四十六年了,天天講,真的是人生第一快事、第一大樂,與許許多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來學習經教、來探討真理,落實經典的教誨,得到真實的受用。
第一個大受用改善了我的身體、生理,身體健康。我在年輕的時候,念小學身體就不好,貧血,這是我記得的。戰亂期間那個生活非常苦,天天逃難。中日戰爭,這八年抗戰,逃難的時候走路,沒有交通工具。距離戰場近的地方連機關槍都聽得清楚,那砲聲更不必說。所以那個八年,抗戰八年,我們是兩條腿走路,在中國走了十個省,東南十省走遍了。所以諸位想想,生活不安定怎麼讀書?那時候正好是讀書的年齡,所以我童年失學,對於求學非常羨慕。沒有學校讀書,沒有錢讀不起書,雖不能上學,我不離開書本,自己讀,自己學。有一些老人、長者時時刻刻向他們請教,接受他們指點。一生都在流浪,所以以後出家了,實實在在講家這個觀念對我非常淡薄。我從十四歲離開父母,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一個人在外面,一直到現在,依然是居無定所,依然是寄人籬下。所以佛家講「出家」,出家對我來講不是難事,已經習慣。但是佛講得深,要出煩惱家,出妄想分別之家,這才是真出家;出這個居住田宅之家,這不是真的,這些義理我們都要明瞭。
所以我們諸位同學在這裡仔細來看看這些大經大論,所說的總不出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大菩提心。可是這些名詞意思很深很廣,要不通過這些大經大論,我們的理解解得很淺。換句話說,我們所得到的受用就有限。你要真正是深入經藏,對於大經大論能深入,你理解得愈深受用愈廣,受用無窮。前面說了我們第一個受用身體健康長壽,第二個受用智慧增長,第三個受用福德現前。福德就是物質生活上不再欠缺,衣食住行不要操一點點心。這就是世間所講的大福報,圓滿的福報。我們不需要多,多了沒有用處,夠用,吃得飽,穿得暖,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足了。出門,現在交通工具很方便,不缺乏。物質精神都過得美滿,人怎麼會不開悟!
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無爭無求在佛法上講就是富足。「富在知足,貴在知退,福在受諫」,受諫就是能接受別人的勸告。我們每天讀經,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這真正大福報。一生,一切時一切處行住坐臥都在學習。諸位想想看,世間還有什麼福報比這個更大的。教也是學,教學相長。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。古人說得好,「學所以治己」,把自己的靈性向上提升;「教所以治人」,幫助別人提升;「不學則不智,不教則不仁」,自學化他,精進不懈,這是勇。什麼叫智、仁、勇,這不就明白了。智仁勇在中國古代稱為「三達德」,達是通達無礙,大德大能。
這裡面說了這麼多,清涼大師說「今唯用後一對耳」,這後面一對就是心絕動搖,言亡戲論,用這一句來解釋這首偈「永絕諸戲論,不生分別心,是念佛菩提」。用這兩句來做解釋。這是把《般若經》上這段話都引用出來。下面《疏》它有引用《瑜伽師地論》九十五卷所講的六種戲論,這屬於佛學常識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這六種,第一種「顛倒戲論」。顛倒是與事實完全不相符,這我們要明瞭,我們不能夠犯這個過失,不可以違犯這個過失。換句話說,處事待人接物要誠懇,要言而有信,所以我們提倡誠信。這幾年我教人四個字,我們大家都認真學習,針對我們現前毛病來說的,「誠、敬、謙、和」這四個字,要真誠、恭敬、謙虛、和睦,一定要從本身做起。學院,我們是過的團體生活,通常在一塊兒生活的有四、五十個人,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四個字,這個團體是和合僧團,真正六和敬的僧團。我們才對得起佛菩薩,才對得起祖師大德、對得起我們的護法,要對得起自己。
顛倒,實在講顛倒戲論我們常常犯著,這就是我們現在世間一般人講的誤會,誤會就是顛倒戲論。誤是錯誤,會是體會,你所體會的是錯誤不是正確的。對人也好,對事也好,我們想錯看錯,於是怎麼樣?就做錯、說錯。這做錯、說錯,不是說就沒事,它產生影響,特別是對人。我們對人要是看錯、誤會,我們常常批評這個人、說這個人,讓大家對他都產生誤會、都產生誤解。這是很好的一個修行人,因為我們對他的誤會、誤傳,而讓許多人對他也產生誤會,我們就有過失。這個影響的面要是愈大,過失就愈大;影響的時間愈長,我們的過失就愈深。如果他真的是個好人,他對於一切大眾是有利而無害的,那我們的過失就犯得很重。
與人交往,觀察一個人非常不容易,這個知人是大學問。一個人說是沒有過失,那太難了。清涼大師在《四十華嚴》裡面,《疏鈔》裡面所說的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,如果真的講沒有過失,那只有佛一個人,等覺以下還不免有過失。又何況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有權有實,有時候他裝錯誤,不是真的。像前面我們講的龍吉祥菩薩,他的言詞裡面說「為有情故,巡行乞食」,這個話就有過失。為什麼?沒有離開分別。龍吉祥菩薩是等覺菩薩,文殊也是等覺,文殊跟他這一番話是因龍吉祥菩薩引起的,所以我說他們兩個在唱雙簧、在變把戲,是來教化我們的。這一問一答我們才曉得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叫「念佛菩提」。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心正念真如,這在念佛法門裡面叫理念,理一心不亂,這個太高太高了。最高的念佛方法,沒有形式。大權示現裡面,有的時候我們不知道,誤以為他破戒了、他犯罪了,是我們對他產生的錯覺,於是我們就有意無意的顛倒戲論。害人不淺,害自己更深。
害人害自決定成正比例,這句話義理也很深。你害人多深,你害自己也多深,你害別人多廣,你害自己也多廣,決定成正比例。這是什麼道理?因果的道理。如是因得如是果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。如果你傷害的是一個覺悟的人、是個明白的人,那好,為什麼?我們自己受的罪報會減輕。要傷害一個一般普通人的,那個罪報不得了。傷害覺悟的人,因為覺悟的人他不會受你傷害,就是說他不會被境界所轉。你毀謗他、你侮辱他、你陷害他,他決定沒有瞋恚心。他要有瞋恚心,還會起心動念,他迷,他沒有覺悟。如果真正覺悟,他不會有這個念頭。為什麼不會有這個念頭?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、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,一笑了之,他怎麼會把這個放在心上?怎麼會計較?你這個地方排斥他,他那裡還有路,所謂是「條條大路通羅馬」,中國人講「條條大路通長安」,這個路走不通,那個路走通!老子所說的「上善若水」,水你攔不住它,這個地方擋它,那邊流了;那邊擋它,那邊流了。所以跟覺悟的人好相處,跟迷惑顛倒的人不好相處。迷惑顛倒的會結冤仇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
解決爭端要從自己,不在外面,我要把自己內心所有一切怨懟化解。自己心開意解,生智慧。自己心裡頭有怨恨、有對立,就是有情有欲、有分別有執著,你永遠不開智慧,你說這個損失多大!學佛的人要想得真實受用,要從這個地方下手,把自己內心裡面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、誤會要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統統把它化解,恢復到真誠清淨平等。用大菩提心、正覺之心對人對事對物,我們就走向菩提道,跟一切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同一個方向、同一個目標,他們在前面,我們在後面,決定能達到目的地。所以這個顛倒戲論我們要遠離,那就是言語造作小心謹慎。有疑不能說,怕說錯,一定要搞得很清楚才可以說。尤其是謠言,決定不能夠傳,謠傳是不可靠的,要有智慧去判斷。
第二種叫「唐捐戲論」。唐捐是完全沒有利益的,這雖然說損害不大,但是什麼?浪費了我們時間,浪費了我們的精神,浪費了我們的體力,還是有損失。所以這種事情覺悟的人不會幹的,菩薩們決定不會做這個事情。也就是念念於自於他都有利益,不可能說是有一樁事情對自己沒有好處,或者行,對別人決定有好處,損己利人,這是菩薩的行為;損人利己,這是凡夫。凡夫裡面,你看看雍正說的,小人不是君子。君子不害人,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;成人之惡,不成人之美,這世間小人。我們不能不學,尤其不能不謹慎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這一段沒講完,這段很重要,說說對我們都有好處。好,我們下一堂課再接著講。